《长城》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29 10:49:57

第1篇:《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整个单元有开篇的作用,而且其中还连带着单元的习作,所以,它的地位不言而喻。

开篇,我让孩子们分享了提前准备的长城的资料,拓展了一些关于长城的知识,接下来出示了长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眼中的长城。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不吝赞美之词。我顺势提出,作者眼中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观看课文朗读视频,找一找。学生找的又快又准,直接找到了文章的最后一段,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接着,我检查了同学们的预习情况,通过叫小老师领读词语,和强调易错字,让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进而,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受这世界奇迹—长城,并叫人单独朗读,再同学单独朗读的时候让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都讲了什么内容。

我点拨指导朗读,引导他们用一个词概括出每段的'内容,效果很好。每一次我都回到中心“奇迹”。

最后,我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本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文章结构是怎样的?他们都能发现并准确的说出。

不过,本节课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特总结如下,有待改正:

一、没有大胆地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急于求成,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或朗读。

二、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准确,评价语单一。

三、不善于引导孩子朝着我想要的方向走,这一点需要多多学习。

四、教学设计简单、常规,没有亮点,第一次单独授课语文,还不敢大胆突破创新。

第2篇:《长城》教学反思

为期两周的教学赛讲活动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与回味。本次赛讲活动中我们四年级语文讲的是17《长城》。我的这节课不管在他人眼中是否成功,在我自己看来我收获了,从去年的《孔子拜师》到今年的《长城》,我首先知道了如何备一节阅读教学课,知道了教学要抓中心句,中心词,要抓重点词语,《长城》一文中我抓住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进而抓住中心词“奇迹”,长城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课文从三方面写长城的奇迹,第一自然段我抓住长城的长,长城像一条长龙,他不仅长,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体现长城的.奇迹。第二自然段作者写了长城的坚固,长城屹立在中华大地20xx多年,体现了他是奇迹,第三自然段通过写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难突出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是伟大的劳动任命创造了这伟大的奇迹。段段抓中心,围绕中心句展开教学是我本节课的整体思路,通过这次活动,我认为课堂上必要的补充资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每一课课文的高度都是螺旋上升的,这个高度必须要求我们老师先上来然后就是必要时的点拨,总结。在一个课堂上我们不仅要抓住关键词语,而且关键词语找出来就是为了体会感情,最终达到将感情读出来的目的,所以课堂上朗读要分层次,每一个关键词,重点词找出来都要通过朗读的指导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长城》这课就是要通过朗读读出长城的气势,读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艰难,赞颂他们的伟大。

所以每个关键词语背后的感情一定要一个一个让学读出来,通过朗读体会感情。上课时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课,老师的情感也会带动教学气氛,使学生深受感染,也会很好的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情感,这些也是通过这次活动总结到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落实到实处。增强自己的语言魅力,重点词句找出来要落实到实处,不能水过地皮湿,找出来就完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第3篇:《长城》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参考厦门市英才小学许勇顺老师的教学设计,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独特的解读,教学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气魄雄伟的长城、智慧的长城、血汗的长城、民族的长城、世界的长城、长城引起的思考,环环相扣。

紧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个重点句开展教学。长城奇就奇在它的气魄雄伟,它修筑在技术条件不发达的古代,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气魄雄伟”很好理解,我通过让学生读文、看短片、谈感受,很容易就理解了长城的雄伟气魄。“血汗”从文中的第三段也可以很快体会出来;关键是“智慧”该怎样让学生体会呢?我先让学生复习长城的结构,然后边读、边看图、边思考:你觉得长城的这些设计妙在何处?这样读、看、思结合很快使学生从长城的设计中品味到了其中的智慧;但是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又出示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了烽火台、选址、方法中的智慧,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个环节把课文与拓展结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也使“智慧”变得更加直观可感。

努力使语文课有深度、有内涵、拓展语文课堂的外延。比如教师出示了各国领导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努力告诉学生一个“完整”“真实”的长城,因为长城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有骄傲,不仅仅有自豪,它更是一部血泪史。因此,长城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我简明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引起学生探究长城的欲望,在学生心中埋下了向往未来学习的.种子,一颗思考该如何保家卫国、富国强民的种子。相信这颗种子一定会在学生未来学习、生活中悄萌芽并开会结果。

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在教学第三节时,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词句,在旁边写下感受。课堂上始终书声琅琅。我把指导朗读放在第三段,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感情送进去,读出来。可以看到学生的朗读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提高,最后几个同学的朗读声情并茂非常感人。同时我创设情景,多次引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自豪、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落实读说写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想,读中说,为“写”奠定了基础。如想象说话的训练,设计有梯度。

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我的教育机智还需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在想象说话时,大都选择第一个,如果当时能够巧妙地提示学生,大家会选择后两个说话题目,说的质量会更高。

第4篇:《长城》教学反思

历史性文本是中华文学的经典。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不仅可以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但由于历史性文本无论是时间上还是故事背景方面,都与学生相距甚远,因此,每当面对此类文本时,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骤降,甚至还会产生“厌学”的情况。故,如何有效地发挥历史性文本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得不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根据杜威的“以生为本”理念,我们知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备课时,我们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也要备学生,坚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为线索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学生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可概括为: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里,我就结合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一、课前重积累

即让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前,许多教师习惯让要上的课文先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等破题时才把它揭开。面对历史性文本,我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学生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资料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地学习,有效地学习。正如刘良华教授所讲,教师的第一种专业智慧就是“课程智慧”。而“课程智慧”体现在“吃透教材”、“补充教材”“更新教材”上。本课的学习,对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时间、历史的想象和理解,学生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在这篇课文教学前,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长城”在课前收集资料,通过翻阅课外书,采访,上网等方式多渠道地获取了大量知识,间接地了解了文本内容。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工具书的作用,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这种方式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性文本的兴趣。

二、课中重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尤其是对于历史性文本,由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背景了解是甚少的,很难有效地投入到情境中,这就要求老师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和肢体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身临其境”,同时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在这堂课中,亲切的教态,严谨的教学语言,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都成为我教学的突破口,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让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同学重量,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无怪,整堂课上我们时时欣赏到孩子们全身心投入的动人姿态。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而孩子们的“情”一旦激发,他们口中的答案必将是一个个预想不到的惊喜。“激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三、课后重实践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为了实现实践的有效性,我就针对我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课外实践题:请学生们去收集“长城到底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了什么”的有关书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相信孩子们定会做很多自己愿意的工作,如到图书馆,网上搜集资料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我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孩子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当然这节课中也存在一定的瑕疵,比如对于课堂的生成性反应处理的不够及时,评价方式没有做到多元化等等。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不断地加强自我反思,使自己的课逐渐的饱满。“做最好的自己”是我一直都很喜欢的一句话,我也希望在这句话的鞭策下,我能够不断的提升自我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5篇:《长城》教学反思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地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都得到了较充分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是,课堂上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1、2自然段,再教学3、4自然段这个思路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游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训练重点是师生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导致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

总之,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也是以此来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

第6篇:《长城》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要从原来的主导者、指挥者转变成服务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教学必须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又具备现代文明素质,有秩序、合情理地自主学习,这就成了大多数老师困惑的一件事。

1“我知道长城”

早上第一节校领导要听语文课。为此我精心准备了一节优质课《长城》,课堂上所需的字卡、图片让我昨天忙到了半夜。我对这堂课没有多少把握,只在心中祈求少两个插嘴的和唱反调的。伴随着上课铃,我提起精神小心谨慎地走进了课堂。

刚走进教室,就听见全班哇啦哇啦地读书声,看来课前准备的还挺充分,我心中一阵暗喜。再看看学生,一个个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我,好像已经意识到这堂课绝不能胡来,这让我放心了许多。

开课不到5分钟,在引出课题时,我给全班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见到过长城吗?那它又有哪些特点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问题一提出,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着,这势头让我感觉有些不妙。

果然,在指名一两个学生发言后,还有好几个学生不肯“罢手”,我知道,这必然会打乱我的教学安排。为了贯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的宗旨,不得不听他们讲述一段段关于长城的故事。

班长肖来福同学说:“长城是我国的奇迹,它是有名的旅游景点,我爸爸还去过长城呢!”牟琴同学说:“长城在我国的北方,它是一道城墙,用来防御敌人的袭击!”“小能人”黄文同学说:“长城不只是一个朝代所建,它历经了四五个王朝,自秦朝的时候就有了长城。”故事大王潘志明说:“我还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呢!”看这情景,我心中焦急万分,再不刹车就没救了。我借评价学生之机把话头一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长城的具体构造和它所具有的伟大意义吧。”

2“我有新发现”

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长城的特点”话音刚落,学生们又活跃起来,几个读书快的学生一会儿就抢着举手回答,大家你来我往、互相补充,说得头头是道。最后,我总结性地接过话题:“是呀,你们看书上那幅图,长城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它的气势让我们一看,心中不由得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我似乎已进入状况,开始和学生自然交流了,正在我以为可以顺水推舟的时候,牟晓曼发言了:“长城那么长,并且修在山尖上,它哪儿来的材料呀?这些材料是怎样弄上去的呀?我们家盖房子还要用到一些劳动工具呢!”

这时我看到一向不爱发言的'罗星星同学举手了,心头一喜,立马把机会给了她,她站起来大大方方地说:“正因为附近没有石头,人们才会从很远的地方运来,这不更充分的说明建长城时的不易吗!”我赞许地点点头,看到了她脸上少有的得意神情。他又说“过去我们的国家战争不断,人们为了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不惜一切代价从远处运来石头,修筑城墙,把敌人堵在外面,这不更说明我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吗?”

我们再看看长城的城墙,每隔一段距离,都有一个峰火台,书上给我们说是屯兵和传递信息用的。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什么呢?我的话音刚落,爱琢磨的周永吉同学立即举了手,说:“我看到一个密秘:过去我们的国家很落后,传递信息用的是烟火、战鼓、飞鸽传书,而现在我们的人们用上了电话、传真、手机、计算机。当今世界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我们的国家的发展水平也蒸蒸日上。过去我们国家老是遭受别国的欺负,可现在他们要来求我们做事了,这说明一个国家只有强大了,才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现在的长城虽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它的雄姿还在,也为世界人所瞩目,它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来长城参观的人也骆驿不绝。

……

最后,课文在学生们有感情的朗读声中结束了。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最担心的七嘴八舌的情况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当时的我确实很着急,然而我很庆幸自己没有阻止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热情,因为我知道: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让学生自由动起来。有发现才证明在思考,有讨论才证明在探究。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标准里也这样写道:

“教材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文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我认为,语文课堂既要成为学生传承文化的接力赛场,又要能让学生在驰骋中逐渐激发自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这节课中,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课堂像被注入了活力,自己动了起来。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地学习,而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转变

第7篇:《长城》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能够运用引导、讨论和有效的提问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创新实践。课上下来以后,学生的反响比较好,尤其用地图讲解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充分展示了历史的'学科特色,易被学生接受,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都讲解过细,导致其它教学环节的时间比较紧张。教材还可以进一步整合,如把这节课分成两个课时上,第一课时学习中共七大、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第二课时学习对抗战有利的形势、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这样教学内容就不会多,教师可以发掘教材的空间也比较大。另外,学生对七大胜利召开的意义理解不够,需要教师进一步讲解和引导。

第8篇:《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四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十七课,课文一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第9篇:《长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城和运河两项宏伟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连绵起伏、曲折蜿蜒、银光闪闪”等词语。能了解万里长城和运河的起点和终点,知道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课外更多的中国著名建筑的介绍,进一步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歌曲磁带.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道城墙建造了20xx多年,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时间最久的建筑;有一条河开凿了1779年,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久的人工河流。沐千年风雨,历世事沧桑,它们的名字将永远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有谁知道这道城墙的名字? (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让我们大声地说出这道城墙的名字!万里长城!有谁知道这条河流的名字? (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让我们骄傲地呼喊这条河流的名字!京杭大运河 (出示填空:万里长城 _________。京杭大运河_________。)那么这位小朋友看到的长城和运河究竟是怎样的一番壮丽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驾驶 谱写 不朽 创造 绸带 曲折蜿蜒 嘉峪关 奇迹 (1)指名读。

(2)说说字音、字形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1 峪:读“yù”。

嘉:上半部是“士”。

创:左半部为“仓”。

不朽:指诗歌千古传诵。

谱写:编写歌谱。

(3)齐读出示的生字词。

3.再读课文,读通顺。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奇迹”讲了哪些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 (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 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1-4 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 (惊喜地) (5,6 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 (赞美地) (7,8 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 (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

生评议。

11.指名读, 生评议。齐读。

四、作业设计 1、用钢笔描红。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2 1.听写词语。

驾驶 谱写 不朽 创造 绸带 曲折蜿蜒 嘉峪关 奇迹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第二部分。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 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运河”比作“绸带”,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 (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 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课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这两大奇迹吗? 2.总结:今天,我们乘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其实,祖国的奇迹还有很多很多,例如……。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多音字组词。

第10篇:《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一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长。

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具体写长的句子是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以及词语如“一万三千里”,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自然而然地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对长城的长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二找奇迹,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这一段的处理,我觉得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我用多媒体出示长城近景图,然后采用导游形式小组介绍,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找奇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这一点是最难处理的'地方,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再次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同学重量,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笔写出自己的赞美的诗或联。学生这样写道:长城东起山海关,高大坚固保家园。劳动人民多智慧,雄伟气魄世人赞。

第11篇:《长城》教学反思

“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这个为几代中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被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四年级第七册《语文》第20课,题目为《长城砖》。

但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10月16日返回地球时,有记者问,你在太空中看到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回答:没有。

巧的是,《长城砖》的讲授时间正是在杨利伟返回地球之后,遗憾的是岛城四年级的小学生可能没有几个得到恰当的纠正。

记者随机采访的`结果很是令人失望。老师们对宇航员看到长城一事没有丝毫置疑,对杨利伟接受记者采访的具体内容没有足够的关注。有的老师甚至说,学生通过自读、自问、自悟之后也得出宇航员看到长城这一事实,并结合“神五”的成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如果我们具备一些科学常识与科学精神的话,这个谬误便会及时得到纠正。试想一下,平均宽度不足10米、狭窄而不规则的长城,在20公里外就很难分辨,有专家称如果说能从月球上看到长城,相当于在2688米外能看到一根头发丝。其实,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的奥尔林德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就曾强调这是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

《长城砖》的故事给人的启示有二:

一是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广阔舞台的同时,同样也是一个挑战。老师二字被赋予更多的含义,老师不再是“一桶水”,而是“奔流不息的河流”;老师不再是“灵魂的工程师”,而是学生的“领路者”;老师的崇高境界不再是“春蚕”、“蜡烛”,而是“果实累累的常青树”。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制全方位“革命”的课程改革中制胜,老师的素质是关键。

二是置疑是进步之母。如果没有置疑,没有创新,社会无疑是停滞的。多少年前,古人就发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果时下教育中盛行的研究性学习仅仅是让学生来印证书本上的知识,那种查资料、上网下载等名目繁多的搜集方式又有多少实际意义?

孩子就是未来与希望的象征,在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科学精神的氛围中,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才会有更加坚固的“长城”傲视世界之林,才是构成真正称道的资本。长城是伟大的,但长城砖的生产同样伟大。

第12篇:《长城》教学反思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刚上班时,只是懵懵懂懂的读,烂熟于心的记。现在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也体会到了备课的重要性。

本周一讲了语文课《长城》,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为主线,以学生朗读为主,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讨论从哪感受到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分享,让学生充分的说,充分体会,充分读。在朗读中感受长城长、高大坚固及气魄雄伟的特点,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但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让我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

1、本课为精读课文,可以设计2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过多,以至于后面学生分享体会时时间过于紧张;

2、在整节课中教师没有范读;

3、过度语不够自然,有的直接到下一环节,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4、课堂上语言不够精准,有时带自己的口头语。发生这些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的备课,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备课。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老师们的评课,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第13篇:《长城》教学反思

在今天这节课上,学生总体表现令我满意。

成功之处:

1.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强烈。

2.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注意力集中,特别是平常课堂不是很专注的学生今天的表现可谓是“好得不得了”!

3.学生根据“快乐do mi sol评价卡”进行创编,表演时能围绕着“演唱形式、器乐伴奏、加入律动、自信演唱、加入其它艺术形式”去创编,在评价中他们自己发现三个组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表演时缺乏律动和情感”。

4.学生为它组精心地准备了十道题,有的是围绕着预习四步骤提出的,例如说出歌曲中的一些音乐记号的名称作用,有的是用了“卡拉OK”的形式,让别组接唱下句歌词,通过这一形式既加深了他们对歌曲的理解,又促使他们去背唱歌曲。

不足之处:

出题中学生为了考倒别人而出题,有的题目有些偏离,例如他们提出的“《长城放鸽》一曲的词曲作者是谁?”“《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是什么调?”。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课堂中即时给予了学生一些指导。

总的来说,这一单元除了给予学生学习目标外,其余的从“学歌到创作到表现”这些环节几乎都是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这一尝试,我发现只要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给予他们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五年级学生完全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所以本单元的这种“年代秀”教学方式的尝试还可以在下一单元进行进一步的尝试。

第14篇:《长城》教学反思

下课后,对这节课中出现的问题,我做了冷静的思考。我想:教材是已知的,而学生的答案却是未知的。也正因如此,教学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若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不能抓住其中的“亮点”,而只顾自己教学的顺利进行,那么必然会掩盖学生的独特思考,也浪费了难得的生成资源。

当孩子读了资料,说出见解时,我为了教学的正常进行,而给予了全盘的否定。其实,孩子毕竟还小,他们说出的感受就是在自己所能理解的基础上真实的体会。而我,因为教案的预设太过于单一,当出现了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时,而觉得始料未及,因此无心关注生成。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想,我若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而是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教学流程中,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那课堂将为更为精彩。当学生说出“秦始皇真残忍,没必要修长城”时,他们就感受到了当时条件的艰苦,感受到了劳动人民挥了汗、流了血。我若能引导:“孩子们,劳动人民为修建长城付出了许多,有些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可是若没有这道重要的防线,死伤的百姓也许更多,那将会血流成河。万里长城也就是劳动人民用智慧与血汗建筑而成的,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万里长城。”这样,将不仅尊重了孩子的思考,也让他们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本色,任何事物,只有保留了自己生命的本色才最有价值。精心预设,关注生成,才会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

第15篇:《长城》教学反思

为了上好《长城》一课我精心的准备了课件。详细地书写了教案,但是教案与课件并没有向我预想的那么好!

上课前,我首先从网上下载了大量资料,再重新进行整理做成了精美的课件。

当大屏幕上出现长城雄伟的身影时同学们一个个发出:“哇,哇!”的惊叹声。说实话我的课件的确漂亮,不光展示了长城春夏秋冬的美丽图片还将长城的过去和现在面貌进行了对比。加上视频录像的`动态效果,学生当然喜欢。兴趣很高,情绪高涨。

但是我觉得有好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沉浸在精美的课件中根本顾不上认真思考问题。在讲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时,我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学生们大多运用书上的句子回答了,有的甚至心不在焉。我都有点失望了。

可是有一个同学的发现将这节课带向了高潮,他说:“老师我还发现长城不但高大坚固而且设计合理。”“噢?何以见得?”我追问道。

你看每隔300米就一个城台,很合理。为什么?可以传递消息,远了看不见。”

“还有节省了材料,人力。近了没必要。”

“还有即使敌人占了一个城台也不会很快占领另一个,还可以反攻。”

同学们一个个兴致勃勃讨论得很激烈。

唉!我精心准备设计的问题他们不感兴趣,同学偶然间的一个小发现竟然让他们那么感兴趣,我在失落的同时也反思我自己,看来我备课还是没有备好学生。只有以后考虑了学生,这样我的课才可以收学生欢迎,教学也才可以取得成功!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