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18 15:10:53

第1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写了一位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才有重要意义。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编选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桃花心木》这一课,我没有按照课文顺序来教,而是直奔文章主题: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学生很快能找到在第十四自然段中的中心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通过反复朗读,我拎出“不确定”一词让学生理解。通过“不确定”这个词再回过头学习桃花心木是怎样在不确定中生长的。于是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对种树人的哪些做法感到奇怪,都出现了几个“奇怪”。学生通过读书去发现去探究,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充分调动了起来。同时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首先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其次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种树人的一番话,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我来讲他们听,我只起到一个牵针引线的作用,也真正的让学生在学习上独立自主。

第2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作者通过记叙人给桃花心木没有规律的事情,将种树与育人巧妙地联系起来,说明了人在艰苦环境中要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的道理。

为了让能够深入地领悟文章所蕴涵的这些道理,我主要是采取抓住文中的句段,联系实际谈理解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重点的。

我在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首先留给学生充分读课文的时间,建议学生朗读、默读、轻声读等等,要求学生不论采用什么形式的读,每读一次都要有收获,要勾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句段,并及时把自己的随感与随想进行。这样,使学生在脑海中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与此同时,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有个性的批注,为下一步进行做好准备。

之后,我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不仅能够将重点句段准确地找出来,而且能够自己的见解。比如:

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对话的理解:这句话主要写出了种树人的奇怪做法,一是浇水的时间不定;二是浇水的量不定,有多有少;

2、“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的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有的学生抓住“总会”一词体会到种树人不厌其烦地补种,证明他是一个勤快的细心人,与上文形成对比,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是作者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之后的感想,是本文的重点句子,当学生提出这句话后,我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谈见解,有的学生说,对于树木来说,“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对于人来说,“不确定”是指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

有的学生说出了面对生活中的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挫折的态度与策略,告诉大家要正确认识,勇敢面对;有的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了事实说明:我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后都能看到妈妈已经把饭做好了,可是,今天中午回到家后,只是看到了妈妈留下的一张纸条:儿子:妈妈去姥姥家有急事,自己动手做饭。后来,我就亲自动手,尝到了第一次做饭的酸甜苦辣,为今后的生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听着学生畅所欲言,我看到了成功。

第3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这次我所授的课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桃花心木》。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体会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在衔接第一课时设疑问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围绕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桃花心木给作者什么启示这些问题,教学本课的重点内容,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来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所蕴含的道理。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但就课堂的实效性而言,我觉得还不是很高,因为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好生常抢走慢生思维时间和表达的余地。本课教学中,我还是没有特别关注差异,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很深,对文本所蕴含的道理认识比较肤浅。在课堂教学的这四十分钟里,部分学生收获较低,究其原因,我觉得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我在备课时,虽然备了学情,但对课堂的预设把握不够准确,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分层次地把握住学生的学情,我站在成人的角度审视这篇文章,认为这是一篇比较简单的文章,学生对文本中“种树人的话”应该能在自读或简单的引导之后理解,能顺理成章的也会很好的理解作者由种树人的话受到的启示,悟出的道理。事实恰恰相反,因为学生的阅历简单,对生活不是很留心,难以掌握联系生活谈作者受到的启示和自己的感受。

由于这一判断上的失误,在教学文本的重点部分“种树人的话”时,在引导学生理解种树人为什么会有由‘笑’到‘语重心长’的感情变化,来理解种树人的话,而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文本内容,就去感悟作者所悟出的人生哲理,并联系生活实际来谈感悟、体会,使部分学生没有能真正体会到文本的内涵。

课后想想,在教学“种树人的话”这一部分时,如果再对文本内容挖得深一些,以如果种树人有规律的来浇水,桃花心木会怎么样如果种树人无规律的来浇水,桃花心木又会怎么样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也就为后面的内容的理解做了铺垫,再来理解“作者受到的启示”这部分内容就更容易了。以后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我将有意识参与到相对薄弱的小组中去,掌握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帮助他们在汇报交流时,照顾到胆小说话少的同学,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并充分肯定他们。使他们愿意跳一跳摘果子,学习积极性也就随之提高,学生可能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

总之,因为我在上课经验方面不足,怎样让语文课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丝丝入扣,怎样让语文课的教学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进行,怎样让语文课上得活,成为学生喜欢上的课,我还得在成长。

第4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通过记叙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没有规律的事情,将种树与育人巧妙地联系起来,说明了人在艰苦环境中要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的道理。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地领悟文章所蕴涵的这些道理,我主要是采取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谈理解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重点的。

我在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首先留给学生充分读课文的时间,建议学生朗读、默读、轻声读等等,要求学生不论采用什么形式的读,每读一次都要有收获,要勾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句段,并及时把自己的随感与随想进行批注。这样,使学生在脑海中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与此同时,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有个性的批注,为下一步进行交流做好准备。

之后,我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不仅能够将重点句段准确地找出来,而且能够说出自己的见解。比如:

1、 “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主要写出了种树人的奇怪做法,一是浇水的时间不定;二是浇水的量不定,有多有少;

2、“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的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有的学生抓住“总会”一词体会到种树人不厌其烦地补种,证明他是一个勤快的细心人,与上文形成对比,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这是作者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之后的.感想,是本文的重点句子,当学生提出这句话后,我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谈见解,有的学生说,对于树木来说,“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对于人来说,“不确定”是指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

有的学生说出了面对生活中的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挫折的态度与策略,告诉大家要正确认识,勇敢面对;有的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了事实说明:我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后都能看到妈妈已经把饭做好了,可是,今天中午回到家后,只是看到了妈妈留下的一张纸条:儿子:妈妈去姥姥家有急事,自己动手做饭。后来,我就亲自动手,尝到了第一次做饭的酸甜苦辣,为今后的生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听着学生畅所欲言,我看到了成功。

第5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是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课时教学,把感悟人生哲理,引导发表见解作为重点。

本课中“不确定”是一个具有独特作用的关键词语。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因此,本课的教学以“不确定”这个词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抓关键词,针对关键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并借此串连起事理和哲理的。

确立了这个教学思路,我投入地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自以为很充分了,没想到在试讲时却遇到了挫折。学生顺利找到了本课蕴含的哲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不确定”出现两次,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也找出来了。我接着问,“你还找到了哪些关键词?”学生卡壳了,良久,才有学生找到“比较、锻炼”等不关键的词。课下和指导课的老师一交流,觉得这个问题问得过早,学生还没有真正读懂这句话,怎么能体会出哪个词关键呢?于是,我改变策略,这里先引导学生把句子读好,读出语气。“读好这段话,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学生知道读好重音就能把句子读出语气,于是,找出来“生活的考验、独立自主、巨大能量”等,把这几个词读重,果然语气出来了。学生很有成就感。接着引导学生质疑,“针对这几个关键词,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抓住关键词提出的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带着自己的问题研读课文,也正是探究性阅读之所在。

第6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这是一篇借种树来喻育人的课文,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为了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尽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处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给他们质疑、朗读、释疑等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的机会,让他们做真正的学习主人。

1、以朗读训练为主线,理解文本:

在设计本文的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男女生读,找到种树人的话和作者想的内容入情入境地分角色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让学生边读边想的读,深入理解词句的读,对课文读熟之后,继而理解质疑,使学生能在联系生活情景中体验性的朗读,分角色体验性的读,达到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为目的。

2、以质疑探究为导向,开启思维: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提出质疑,作出自己的评价──“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了课文后将自己的肺腑之言说出来,写下来。”想象一下种树人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并进行表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培养了个性和表达能力。

3、以联系生活为支点,感悟哲理:

这篇课文,人与事都来自平凡的生活,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我想,联系生活经验能使课文所含着的'道理变得容易理解,如课文中一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谈感受,学生对本文心中有了了解,知道了“不能有依赖心理,要自主。”“不要做温室里的花草”、“只有做坚强的野草生命力才会更旺盛”等,我相信孩子们今后一定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锻炼自己,养成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其实,有时候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不用教师耗费苦心地去说教,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7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校推行“高效课堂”,在实施摸索过程中,老师们都在进行尝试,这无疑又是一次推动教师素质提升的大好时机。

我在教学《桃花心木》一课时,我针对理解、领悟“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蕴含的道理,(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确立了这样的预习思考题: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经过引导,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由于我备课充分,再加上我提前给了学生预习题目,因此,课堂上我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我想:“高效课堂”其实是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备课要求,只有我们教师对教材吃透了,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点去训练,才能真正高效地完成教学目的

第8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在教研中心组织的课例大教研活动中,我聆听了田晓玲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桃花心木》,收获颇丰。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深刻的问题,每一个授课老师可能都会思考和反思这样的问题,而且都有自己的见解。听了田老师的课,我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课堂的效率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一、让学生自主预习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能力更是势在必行。田老师的 预习不是简单的读通课文,解决字词,还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划划、点点、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 。在有准备的'碰撞中迸发的思想火花自然更绚丽,更有层次,更有高度。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的重要方面。 自主学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目前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但我们也同时看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都还浮于表面。比如,很多时候,学生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是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很多课堂上,学生刚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匆匆收场,学生缺少潜心阅读课文的机会,缺乏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肤浅。学生的自主学习浮于表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方面找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教师担心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影响了教学进度,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第二,教师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在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没有对其进行引导。而田老师的这堂课始终“ 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 。授课前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减少了,针对性,实效性增强了。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的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 研究者” 、“ 探索者” 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三、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一堂课只有40 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所以,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费,应尽可能把它都用在语文教学内容上,且必须要把这40 分钟用在刀口上,这一点田老师做的就非常好。课堂上, 田老师抓住了种树人怎样浇水?你有什么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我” 从种树人的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谈谈你的理解。让学生在书中划出重点词句,谈感受,品词析句,老师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在教学中,老师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进行合作学习,老师参与进去,并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避免了小组学习的盲目性以及走过场。另外,老师的板书思路明晰,采用对比板书,把“ 种树--- 做人” 联系起来,对比很强。巧妙地环节设计,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根本无暇走神和玩耍。

总之,课堂效率的提高,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缺一不可。分清轻重缓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开设赏识教育和创新教育,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第9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 、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知道只有在不确定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第10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我用了差不多两节课的时间,终于讲完了《桃花心木》这篇文章,还以为是大功告成了,谁知在临下课的几分钟,我随便说了一句:“你们还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

真没想到,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比刚才上课时回答老师提出来的问题还要踊跃,有的问:“如果种树人定时定量给桃花心木浇水,后果是什么?”有的问:“在不确定的.生活中,想继续生存必须怎么办?”还有的问:“什么是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同学们一连提了十多个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连我也不能马上回答,我只好坦诚地告诉他们:“老师一时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我们课后一起查找资料,共同探讨,好吗?”同学们听了,兴致都来了,恨不得马上去找本课外书来看个究竟。我认为,下课前这几分钟的作用并不比之前这几十分钟的作用少。

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启发学生小到谴词、造句的质疑,大到探究课文中引申的问题,用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同时,还应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敢于质疑、敢干创新的精神。

第11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桃花心木》是一篇借种树来喻育人的课文,课文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尽量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处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质疑、朗读、释疑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他们做真正的学习主人。

在教学中,以质疑探究为导向,开启思维。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提出质疑,作出自己的评价——“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了课文后将自己的肺腑之言说出来,写下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培养了个性和表达能力。

以联系生活为支点,感悟哲理。这篇课文,人与事都来自平凡的生活,蕴涵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我想,联系生活经验能使课文所含着的道理变得容易理解,如课文中一句“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谈感受,学生对文本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悟,知道了“不能有依赖心理,要自主。”“不要做温室里的花草”、“只有做坚强的野草,生命力才会更旺盛”等,我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锻炼自己,养成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其实,有时候课文中蕴含的道理不用教师耗费苦心地去说教,只要稍微动点脑筋,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12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通过今天改同步训练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听课效果并不好,这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其中一个小题让学生填空,内容是桃花心木是怎样一种树?这项内容不难,课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只要熟悉课文,这算不了一个问题。结果却不是这样,好多学生不着边际地随意乱填一气,结果答案五花八门,让人啼笑皆非;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词语把握不准,写错字,漏写字,忘掉字等一类错误,多有出现,不一而足。改题过程中我十分生气,如此简单的问题,错误都花样百出,我当时气愤填膺;改完作业,我静下心来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杜绝此类问题出现的.方法是:学生多读课文,好的课文还要学生进行抄写,再通过学习,如此,对于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课文内容谙熟于心是不成问题的。一部分学生课文不好好读,课上不认真听讲,如此学习状态,作业不出错才怪呢!这反映了班上一部分人的学风问题,懒散,靠抄袭别人的作业来完成作业,课上、课下就是一个字:玩。为今之计,刹住这股不良风气,必须改掉。否则,期末成绩将会差的不可想象。

其次,其中的一道小练笔题: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结果学生写得很勉强,很多甚至谈不上借物喻人,只是人和物很牵强地放在一起,学生以为这就是借物喻人了。其实,学生没有掌握借物喻人的根本之处在哪里?是物和人有相同或相似的特性,写物为主,水到渠成,写人点到为止即可,如本课的写法。看来,知识点或写作手法,学生由学会到在实践中掌握,绝非以道里计,更不会像学生所说的那样——会了吗?会了——如此简单。

第13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走出课本,树立大语文观。在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1、观察一下种植在校园里的树木与长在山坡上的树木有什么不同?

2、设置情境:“有一天,几株快要死亡的桃花心木和几株长得非常瘦弱的桃花心木将种树人告上法庭,状告种树人偏心眼,导致它们生长情况特别不好。”结合这一情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法庭审判的方式,结合文中的内容,将“原告”(将要死亡的桃花心木和长得瘦弱的桃花心木)“被告”(种树人)“辩护律师”(某些学生)“证人”(生长非常健壮的桃花心木)的.理由充分展示出来,学生对这两个作业的兴趣异常高涨,完成得很不错,通过上课的学习情况来看,效果非常明显。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往往缺乏理性的认识,往往注重文字的学习,不注重体会与拓展。因此,布置学生做家务,走进社区进行有意义的活动,从中进行体会,写出感受,更好利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要比反复地背诵与复习要好得多,使学生更好的从中体会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14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借写种树来喻如何育人,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预习中的问题,把课文中写给树苗浇水的句子划下来,想想作者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高粱情》学生能够体会到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种树人是为了模仿大自然的规律,培养桃花心木自己在地下找水源,求生存,这样才能长成百年大树。并由此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迹,也可以从反面谈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以后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

这节课我注重了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体会,时间没有安排好,有点前松后紧,读书的时间给少了,抽时间还要让学生多读课文。

第15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本文是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占整个语文教学的大半壁江山,非下功夫教好不可。上完《桃花心木》这一课,对讲读课文的教学我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针对学生的疑问,我及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发现问题,老师及时进行点拨。讨论以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基本明了,弄清了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对种树人的一些奇怪做法有了初步认识,对种树人的语言也有了新的看法,获得了人生新的感悟。

二、让学生学会品读课文的重点句段

课文中有不少富含哲理,意蕴深刻的语句,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例如: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就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还有不少类似的句子,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认识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让学生深刻领悟文章主旨

文章虽然说的是桃花心木,说的是种树人的`奇怪动作,奇怪语言,更深层的含义是说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大有作为的人。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是本文升华主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及时渗入品德教育,小学生也受到良好的人生观的教育。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