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14 20:18:33

第1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实践活动等环节中进行,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 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课始我创设了课间学生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在快乐的氛围中,既复习了“米”和“厘米”,又通过设疑引入新课,可谓一举三得。

在认识分米和毫米时,主要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感受”。如比划“1分米”,让学生用直尺当小助手,一手比划,一手轻轻移开直尺,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一拃大约是“1分米”。在比划“1毫米”时,我让学生用一分硬币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跟上面的分米进行对比,小心翼翼地抽出,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第2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1毫米有多长,

首先,我先由学生拿出数学书出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结果,通过学生动手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时,发现数学书的宽、厚不是整厘米时,我就引出测量较短物体长的长度单位“毫米”,从而引出“1毫米”的概念,这样我让学生比划1毫米的长短。认识了“1毫米”之后,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毫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在学习完长度单位“毫米”之后,我让学生把事先布置带来的1角钱硬笔、公交车充值卡进行测量它们的长、宽、厚,并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以加深长度单位“毫米”的认识。

整节课中,我觉得成功之处就是学生对整节课所讲的知识点掌握得还比较好,最后能把自己的收获说出来!

存在的问题:

1.本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不是很好,导致部分同学的操作不是很好;

2.学生在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1毫米时觉得部分同学表示的不是太准确,应该还要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体验一下。

3.在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书和物品时部分学生表现的不积极,可能是因为我没有进行更好的诱导!

4.学生的合作时间控制的不是太好,使得课堂显得前松后紧。

以上便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粗浅的.想法,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们给予批评,指正,能为我提出宝贵意见!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他们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的活动中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学生的兴致很浓。

第3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安排了量一量、画一画、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个环节,充分照顾了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再通过动手实践强化认知。在教学中,对分米表示的'界定,采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操作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丰富认知,通过测量和通过手势感受一毫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体验一毫米帮助学生充分界定一毫米的长度表象。

恰当的运用教材资源,不拘泥教材,非常注重教材的重组与自组开发,既有梯度又有个性,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此外,多个环节安排了估测,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最后结合一篇小日记改错来结束,既复习了4个单位,又提醒学生要用准单位,不然会闹笑话。

第4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片断一、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1:铅笔尖是1毫米。

生2:公交IC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3: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生4:我的数学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太短了!

生2:太小了。

生3:跟我们头发丝差不多小,很短很短

生4:毫米啊,你是4个兄弟里面最小的。

生5:毫米虽然那么短,可是它也是有用的'。

师:对啊,毫米虽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大的。

课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片断二、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拿出米尺,在米尺上找一找分米,看看你有哪些发现?

汇报:

生1:我发现1分米跟我的铅笔差不多长。

生2:我发现1分米就是1个大格,1个大格里面有10个小格。

生3:我知道1分米=10毫米

师:为什么你这么认为?

生3:因为1个小格你刚才说了是1毫米,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1分米有10个小格,所以1分米就等于10毫米。

师:说得对极了!是个伟大的发现。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我发现这条直尺上共有10个大格。

师:那是多长?

生4:10分米。

生5急切地:我知道,1米就是10分米。因为这条是米尺,就是1米长的,上面是10大格,是10分米,所以1米就是10分米。

师:真不错。这个发现也很重要。

第5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并通过测量、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等。

学生对毫米这个新概念还是有一些基本认识的,当问起碟片的厚度不足1厘米怎么测量的'时候,学生能很快的回答出用毫米来测量。在教学时,测量的方法需要进一步规范。起点对准0刻度,直线紧紧靠近尺,再把数字读一读。

今天上课的时候发现,小刻度的读法,学生有些困难,有的数空格的个数,有的数小的刻度线,有的从整厘米的刻度开始数,因此需要有一个教学环节,将毫米数的部分放大后清晰的展示出来,再明确,数的是间隔数,尺子的质量问题,测量的方法问题,也导致部分测量的数据略有误差,教学时还是忽略不计。

单位换算,今天只有厘米和毫米,换算时80毫米=8厘米,5厘米=50毫米,因为只有两个单位,学生有点思维定势,整十就换成一位数,一位数就换成两位数,因此这里不适合安排单位换算,只是简单的单项出现一两组即可。这部分内容适合放在后面的课时里出现。

只是在学生做作业时,作业中出现了如下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1、不是从刻度开始测量的物体长度,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只看了最后一个刻度就读数了

2、()厘米()毫米,学生理解成了()厘米=()毫米

3、数学课堂练习本的长和宽,超过了一把尺子的测量范围。

第6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坚信了教师“想明白”,学生才能“学清晰”。在“众筹”研讨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同时根据自己本班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再次的教学预案设计,整节课下来,比较符合孩子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于毫米的感知比较的充分。个人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以学定教,关注学习起点

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因此,以复习旧知识为导入,“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厘米、10厘米有多长?身高1米多等。”通过这一复习环节,唤醒学生的旧知,又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了基础。“你还知道什么长度单位呢?”课堂中学生说“毫米”。教师继续追问,“那你知道毫米是怎样的'一个长度单位呢?”有的学生说它是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但对为什么会产生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截然不知。因此,接下测量数学书的环节就是为毫米的产生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测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感知毫米产生的意义,通过测量,再次问孩子们“为什么要有毫米”时,他们的回答就变得清晰了。

二、留足时空,关注整体参与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本节课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在本课的实践活动中,充分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的整体参与。在估测数学书封面的长、宽、厚时,一个孩子估测了数学书的长大约是15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时,没有马上进行否认,而是让孩子们进行辨别,这样的估计觉得正确吗?孩子们发现数学书的长应该比宽长,而估计的结果是长比宽短,所以肯定是错误的。还有孩子们用手势一去测量,也发现这样的估测不合适,于是进行了估测调整,使学生学会估测。再者,在感知1毫米时,让学生先通过估测1分与1元硬币哪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进行测量,从而全体学生感受到了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在用手指捏住校牌的厚度再抽出校牌感知1毫米的厚度,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的学生说“手太酸了,一抽走校牌,两个手指就粘住了。”追问“这是问什么呢?”孩子们说是因为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丰富素材,凸显知识本质

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经验中凸显数学本质,掌握数学知识。毫米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学生只有利用丰富的学习素材才能建立毫米的表象。因此,本节课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有30厘米长的学生尺、教师的米尺、校牌、1分、1元硬币,现实生活中用毫米做单位的图片等。在学生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时,追问“老师米尺上的1毫米与你们尺子上的1毫米一样长吗?”大部分学生说“不一样长。”于是把米尺的1毫米与学生尺的1毫米进行重叠测量,孩子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们是一样长的。通过这一素材,体验到了长度单位的标准性。1分与1元硬币厚度的对比中,进一步建立1毫米长度的表象。在生活中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中,ppt呈现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训练时的队伍训练图、包装箱的规格、精密零件等,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不停留在只认识到毫米是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单位,而且还感受到用毫米做单位是比较精确的,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

思考:课堂实践活动较多,如何进行有效把控?

第7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课堂中,我力求能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感受到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我就从我们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然后提出如果要量一枚硬币的厚度,还能用这两个长度单位么?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毫米,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初步感受毫米与已认识的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到1厘米,那就需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2、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3、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毫米入手,通过结构化地认识毫米,迁移到分米的认识。在最初设计这节课时,我认为学生其实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具备了一些测量的基本芳法。这节课是否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新的单位。教材是是先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我觉得相对于分米,毫米可能学生接触地更多,因此我从毫米入手,先认识毫米,通过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这一系列的活动,形成结构。再迁移到分米,让学生经历一个用结构的过程。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地初步认识。

4、重视用手势比划1分米和1毫米,提高估测能力。

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用手势比划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形成了概念。先提供一定的参照物分米管和硬币来具体地感知1分米、1毫米的长度,接着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估测能力既是生活实用的能力,也是建立分米意义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让学生先依靠工具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目测手表、锻带的长度等,从借助工具到直接估测,逐渐加大难度,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初步培养估计的能力和意识。

5、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上课过程中,思绪比较混乱。丢了很多地方,有些次序也颠倒了。课堂组织教学不足,学生在底下做自己的事。教材不够熟悉,教学时间把握不好。

第8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 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 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 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 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 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 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 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 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画, 学生对 1 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 1 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课件演示,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 观的认识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 厘米=10 毫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轻松和快乐。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先估计,再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动手操作中得出 10 厘 米就是 1 分米。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1 分米的长度,然后在生活中找长度是 1 分米的`物体。

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 练习,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用电脑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xx 年 3 月 28 日(星期二) 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 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 拿起 1 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 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 2 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 1 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 1 毫米长的钢笔和 4 米厚的笔记本, 认真地做起笔记。我先让学生们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小明日记中出 现的错误。再用课件演示正确和错误的对比,非常直观,一目了然,既体现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所学长度单位的理解。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回想整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9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分米、毫米时,我创设编数学小故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加深对该单位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

认识千米时,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首先让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的长度有多远,然后再在课堂交流自己的体会,以便于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该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这些长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们还是问题百出:

问题一:不能准确的填出一些物体的单位,比如:一个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还是没有65分米有多长这个概念。

问题二:不能正确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如:小军跳了16分米,小丽跳了140厘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们的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学生不知道化成统一单位再比较。

(2)小丽比小军少跳多少分米?他们不看问题里问的什么?想当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单位。

措施:

1、针对以上问题,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练习题,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再联系实际去想象,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 结合实际活用教材,让他们回家观察家里的一些物体,该用什么单位量出他们长度,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

经过这样的练习,他们的运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10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分米的认识》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知识目标: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观念。

技能目标:能测量周围的事物,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合适地运用长度单位。

情感目标:体会到身边的数学知识,会用毫米,分米刻画日常生活重的事物,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会单位之间的转化。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测量过自己的身高,今天森林里的动物也测量身高。可是粗心的狐狸大姐没写长度单位,你能帮他填上吗?

动物身高或身长

长颈鹿5

鸽子20

斑马150

熊猫85

狼6

蚂蚁5

蜜蜂10

生填长度单位。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答案?

生1:长颈鹿5米,鸽子20厘米,斑马150厘米,熊猫85厘米,狼6米,蚂蚁5厘米,蜜蜂10厘米。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狼不可能是6米,比长颈鹿还长,但也不是6厘米,太短了。

师:大家说有道理吗?

生:是的。

师: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合适了,应该用新的单位去表示它。

生:用分米。

师:分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本上看的。

师:看来这题是有争议的,那么蚂蚁和蜜蜂的单位你们同意吗?

生:5厘米的蚂蚁太大了,不可能的。

师:那么这三题都是有疑问的。(在表格上打上问号)

师:我们看前面已经确定的答案,5米,20厘米,150厘米,85厘米,分别是多高呢?用手势比划一下。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米比较大,厘米比较小。

板书:1米=100厘米

揭题:对于一些动物的身高,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表示,需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板书:认识毫米与分米

二、毫米教学

师:那么1毫米究竟有多长?

师出示电话磁卡,指出磁卡的厚度就是1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磁卡,左手两个手指轻轻捏住,右手抽去磁卡,手指的缝隙就是1毫米长。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你能找到吗?得出尺子上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生:尺子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活动:和周围的同学把卡叠在一起,可以2张,5张,8张等,量一量是几毫米。这个环节在上课的时候遗漏了。)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毫米的长度,请大家想一想身边或者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米。

师:他说米粒大约长1毫米,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不止的。(师拿尺子给学生比了比1毫米的米粒)

生:一张纸的厚度。

师:其他同学听到了吗?你们怎么看?

生:我觉得一张纸的厚度没有1毫米,可能3张。

师:拿我们的数学课本来验证一下,叠起来几页才是一毫米。

生叠好了以后汇报:4张,8张,12张,7张.

师:看来1毫米不只一张纸或3张纸的厚度,在7张左右。

师:1毫米比较难找啊,大家能找找5毫米的吗?

生1:手指头的'宽度。(师拿5毫米比)

生2:铅笔的宽度。

师:刚才我们举了5毫米的例子,现在你能把5毫米画下来吗?

生画5毫米的线段。

师:再画10毫米的线段。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生:10毫米就是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再请你画出20毫米,看谁画得快,你是怎么画的?

生:20毫米就是2厘米。

师:认识了毫米以后,我们来认识分米。

三、分米教学

师:大家猜想一下1分米有多长?

生1:是1毫米的一半。

生2:1分米是10厘米。

师:敢于大胆地猜想是很好的。

师:(拿出1分米长的吸管),象毫米一样拿在手上感受一下1分米。

学生感受1分米的长度,并在尺子上比一比,得出1分米=10毫米。

师:找一找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厚度是1分米?

生:铅笔头,信封的宽,

师:用分米可以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1:手臂的长度。

生2:铅笔盒的宽度。

生3:桌子的宽度,长度。

测量活动。

学生汇报:手臂长5分米左右,桌子宽3分米,长9分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里面的“四兄弟”,你能把他们按照一定的秩序排队吗?

师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他们还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呢!师介绍简写方式。M dm cm mm

师:我们还知道了他们的关系,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那么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10个10是100。

师:你的意思是10个10厘米是100厘米,所以10个1分米是1米。

用米尺验证。得出1米=10分米。

师:现在我们来确定最后三个单位应该填什么,狼高6分米,比划一下大约多高。蚂蚁和蜜蜂的身长呢?

四、练习

1、小狐狸为了感谢我们,请我们去他家做客,路上还会碰到很多问题。

课件出示:汽车门宽8(),汽车玻璃厚5(),大树高3()

进入屋子:电冰箱高160(),床宽2(),电视机长6(),字典厚25(),书柜高1(),橡皮宽20()

2、小狐狸看我们学的那么好,还给我们介绍了小知识:

(1)三星SGH-E568手机,拥有86×43×26.3毫米的三围,重量仅有85克,这样的尺寸和重量更能显示出女性用户的审美感。

(2)20xx年8月29日,洛玻集团公司成功生产出0.7mm超薄玻璃,填补了我国玻璃工业的一项空白。

(3)“卡努”是今年以来对嵊州市影响最大的一次台风。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9月11日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19.86毫米,最大雨量点崇仁镇民胜水库达196毫米。

师结合示意图介绍降雨量的测量方法。

2、学生做课本上的练习。

第11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课前已经要求学生回家预习并做好相应学具的准备,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多数学生已经建立了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

在课堂上,我从学生的回答问题中发现,学生在课前所做的预习时,已经知道了“毫米”这个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但还没有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的概念。

本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让他们“做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交流,测量等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我认为上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1毫米的长度时,能够从身边找出许多适合用毫米作单位的物体。如:作业本的'厚度、橡皮擦的长度、直尺的厚度、液晶电脑显示器的厚度、课桌面的厚度、某地区的降水量……学生由自己熟悉的学习用品到身边较熟悉的物品的举例,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建立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概念。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学生的测量还不够准确,

第12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比铅笔长短的游戏情境,用直观简易的教具,让学生先看、再猜,引起争议,最后动手操作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通过用尺测量,使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于是试图找到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使毫米概念的引入显得迫在眉睫,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毫米的意义;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渴求,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引进“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先测量自己的铅笔,然后由我来估计这支铅笔的长短。由学生来检查老师估得准不准。由于对于估测很多学生把握的得不太好,所以学生觉得很有挑战性,学生兴趣高涨。在这个游戏活动中,,我意识地以10厘米为标准作手势去进行估测,并在语言表达方面有意识地用到有关的语句:大约几厘米、几厘米左右。所以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估测的基本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这又为引入分米作了铺垫,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变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分米,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

这节课我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1毫米长度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第13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孔子告诉我们:吾日三省吾身。由此可见,经常反思我们自己对自己是非常有好处的,坚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这个单元的第一个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内容的学习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因此,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设计了复习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如门的高度大约是2米,也可以说是200厘米,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并引导学生说出1米=100厘米,除了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之外,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些新的长度单位,教学分米这个长度单位时,引导学生量一量自己手中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同学们通过测量,量出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量的结果,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的文具盒通过测量,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长大约是20厘米,然后通过谈话告诉学生10厘米可以用一分米来表示,从而得出1分米=10厘米,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在草稿纸上画一画充分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毫米这个长度单位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自己数学书的厚度不足1厘米,从而引入用毫米作单位的学习。

第14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节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矛盾冲突中激发起探索新知的欲望。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是剧情得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同样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的推动力。这种矛盾冲突能激发思想上的变革,能够引起“头脑风暴”,矛盾的最终解决也预示着自主构建知识过程的完成。本节课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了“要想准确测量出某一物体的长度仅有厘米这一较小的长度单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一矛盾,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的长度单位的愿望,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

2、创造大量实践操作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氛围

在本节课中,我提供了大量的测量活动,学生学的有兴趣,测量的'也比较认真,一些需要学生观察判断的题目,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思考,围绕探索的问题,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分析、交流。由于这节课学生动手操作的多,因此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通过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消除了学生探索学习的恐惧心理,有一定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3、注重实践运用

课堂中注重将学习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去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学生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陌生。

4、估测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课中有两个环节安排了估测:一是在课始,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铅笔的长、橡皮的长,练习本的宽和课桌的高,然后再量一量。二是在练习环节,在学习了毫米分米后,在身边或周围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在小组内先估一估他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多次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第15篇: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轻轻的捏住一分钱,慢慢的抽出来。”,学生说“太小了”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