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08 08:54:11

第1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的《品德和社会》课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核心,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涉及到了中国的许多历史知识,它们以散点式呈现,为相关的主题服务。作为品德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历史资源,使历史成为德育的“激活因子”,在引领学生回顾历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一、情景描述:

(一)从“清朝政府”到“中华民国”,从“旧中国”到“新中国”。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上我先由一幅趣味漫画激发学生兴趣,巧妙引出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的资料。“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但是为中国社会的民主和进步做出了贡献。我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的情感进行强化,“自己的国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听别人的话,都让别人指挥,你自己不能做主,你们的心情会怎样?”这样就将历史的情景与现实相融合,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接着我出示了清朝时期的一些受外国人欺负与新中国当家作主的图片展示给大家。通过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达到了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之目的。

(二)从“辛亥革命”到“南昌起义”;从“红军万里长征”到“新中国的成立”。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富强,生发爱国之情,我通过多媒体显示旧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播放视频屈辱历史的见证“圆明园的毁灭”,激发了学生对列强的愤恨之情。教师深情地讲述更让学生了解了旧中国的苦难,清楚旧中国人民受欺负的真正原因。为了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我提前让学生向身边的老人了解他们过去的生活,课上进行交流。学生谈到“我的爷爷在抓壮丁时,躲到山头亲戚家七天没敢下来。”“我外婆那时吃的是番薯,还经常吃不到。”“听奶奶说那时我们没有房子住,就住在草棚里。”……在平等交流中,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旧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到那段历史就在身边,就发生在昨天。最后我课件演示了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图片。在强烈对比中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感受祖国的富强,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

(三)现状分析,指导生活。

《品德与社会》强调课堂教学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不能出现课堂里群情激昂,下了课就抛之脑后的现象。因此,教师一定要将情感转化为品行,指导学生的生活。根据这一理念,我出示调查表,结合调查表使学生清楚、真实的感受到中国孩子的体质正在迅速下降,前景令人担忧。老师一声声质问“我们中国人还想给外国人欺负吗?我们还要做亡国奴吗?你们还想做东亚病夫吗?”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立志努力强健自己的体魄。接下来介绍我省的“阳光体育工程”,号召学生不做东亚病夫,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去,强调这其实就是爱国的一种表现。最后填写“阳光体育计划——2+1活动”,选出2+1活动的监督员,使学生的体育锻炼能有效、持久的坚持下去。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发挥情感的能动作用,利用“阳光体育计划——2+1活动”达到“情感指导行为”的目的,真正作到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指导学生过有意义、健康、快乐的生活。

二、教学反思: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一节把品德教育与历史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比较难以把握的课文。执教完这一课后,感到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这方面自己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下面简单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1.反复对比,激发爱国情感.。教学中我从“清朝政府”到“中华民国”,“旧中国”到“新中国”;从“辛亥革命”到“南昌起义”,“红军长征”到“新中国成立”的情况对比,拿旧中国的苦难与新中国的辉煌成就对比。对比中,悲愤的历史事件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强国之心。祖国的强盛又让他们喜笑颜开,身为新中国主人的自豪情感在学生心间荡漾。学生从现实走向沉重的历史,从历史又回到愉悦的现实,历史与现实的大门被充分开启。

2.巧设情境,陶冶爱国情感.。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例,让他们畅谈自己调查了解以前的事例------“我的爷爷在抓壮丁时,躲到山头亲戚家七天没敢下来。”“我外婆那时吃的是番薯,还经常吃不到。”……在平等交流中,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旧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到那段历史就在身边,就发生在昨天。让学生设身体会到旧中国人民的苦难。令人愤怒的《圆明园的毁灭》的视频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这些真实而艺术化的画面镜头以境感人、以情育人,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从而取得了,陶冶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效果。

3.开展活动,增进爱国情感。“回归生活”是我们这门课程所追寻的理念。教学中我结合当前的热点,设计了“阳光体育计划---2+1活动”,将爱国情转化为学生具体的活动,指导学生过有意义、健康、快乐的生活。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具体的流露。作为一名中年教师,从事品德教学的时间尚短,还处在学习探索阶段。因此,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虚心听取同行教师的意见、建议,刻苦磨练,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全面,水平全面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

第2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走近残疾人》是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5课中的第一个内容。本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感受残疾人面对困难时的那种顽强不屈的意志,激发学生尊重残疾人、理解残疾人,从而能够愿意主动帮助残疾人的意识。

本节课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残疾人,我设计了三个体验活动,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将这三个活动逐一进行(也可分组——每个小组领取任务后,分别展开体验,同时进行能够节省时间,但是那样的'话很可能给孩子一种做游戏的感觉,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在不自觉中使这节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游戏课从而失去了我们设计这几个环节的本来意义)。

在进行体验残疾疾人这一环节时,同学们的配合非常好,完成的比较顺利。三个体验活动中,我感觉让学生体验肢体有残疾时学生的体会最深刻。因为前面两个活动我采用的是请同学来体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方式来完成的。而这次的活动,要求所有的同学都亲自参加体验,当他们用双手将自己上衣的拉链轻轻松松就拉开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我问他们是什么感觉的时候——“太简单了”、“轻松极了”、“小意思”……这些词脱口而出。但是当我让他们将左手背到身后,只用右手将拉链再拉上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再去说上面说过的词语了,只见他们有的用牙咬;有的一只手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还有的同位之间在互相帮忙……等我再问他们感觉怎么样时,他们的回答变成了——“太难了”、“真不容易”、“我可受不了”……我想,他们已经真正的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也能体会他们在做某一件事情时,需要付出比我们常人多得多的努力,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

整堂课完成下来,我感觉同学们与老师的配合比较融洽,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完善。如:某些环节的衔接还不是那么连贯,对于同学们回答完问题时的评价、借助孩子们的回答及时补充、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等方面,自己说得还是过于多,应该再多给孩子们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

第3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这一教学内容从“爱”字着眼,教材的内容决定了这是一种情感教学,一种体验教学。为达到本节课活动目标,我精心设计每个环节。从学生生活切入,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多种多样的课...这一教学内容从“爱”字着眼,教材的内容决定了这是一种情感教学,一种体验教学。为达到本节课活动目标,我精心设计每个环节。

从学生生活切入,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料为手段,以学生直接参与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为了达到让学生感受爱的目的,我运用影视文件、歌曲欣赏、配乐诗朗诵等多媒体手段,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得到爱的体验。

为了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以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为载体,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在探究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4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生活化和活动化交互响应,充满了生命力。

“来自生活的报告──师生互动·合作探讨──走进生活·参与实践”,条理清晰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创设了和谐情境。教学组织者从课外社会调查到课堂内的调查汇报探究,从生活资料展示到生活话题讨论,从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到课外社会活动实践,活化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实现了“教学服务于学生生活”的课程教学理念,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

感悟、交流、达成成为学生自学探究的基本行为。在教学中,社会调查──社会生活的变化,生活话题──社会实践中的我们,生活剧场──《小明、小乐的选择》,诗歌升华──《生活的回敬》,课外实践——社区公益活动等环节,为学生才能的施展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学生自身的感悟、交流、达成真正成为一种教学行为,学生主体地位的突显成为课堂的另一道亮丽风景。

当然,该教学设计有些地方还比较粗糙,材料的选取不够精当,对学生的'状况了解还不是很充分。另外,从好的教学设计到一堂成功的课,不是预先准备就能全部解决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组织者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

第5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多彩的课间生活》一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课余生活》的第一个分主题。主要是让学生愿意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由于学生在上课期间上厕所、喝水,在没有老师的允许下扔垃圾等多方面行为。我原本以为这是个别班级的表现,但不是如此,而是整个二年级普遍存在的情况,而且频繁发生。

当然,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寒,有其对象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正是习惯逐渐形成时期,可塑性潜力非常之大,是我们无法估量。如果针对习惯养成,那么教师可以每天耳提面命,包括家长。不过,大部分学生对于经常说的话往往是不会放在心上,听之任之。这问题,我主要还是针对小学新生的切身进行分析。

从幼儿园到上小学,对于儿童来讲,使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他们的社会角色、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活动环境都将由此发生巨大变化。一般来讲,小学新生对于小学新生活都充满了期盼和憧憬,但同时也伴随着对小学新生活变化的心理不适应。帮助小学生适应新生活,解决好他们的心理适应问题,是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衔接的重要途径。同时,幼儿园和小学的各种规定、制度和秩序有着千差万别,在快乐教育和赏识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对他们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拙见,如有不足之处还希望指正。

第6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我的家乡在哪里》的整个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活动化教学: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有效的活动,层层递进,有序进行,把认知和情感有机地统一于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与各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营造愉悦的情境,并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课前调查与课后延伸,拓展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品德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的特点,让学生在认知家乡、感悟家乡的活动过程中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养成热爱家乡的习惯,展示热爱家乡的行为。

二、合作式学习:

本课多个环节是小组的合作学习。教师通过扩充教材内容,适时恰当地加大了课堂学习的.容量,细看学生的活动,由个人呈现搜集的资料→小组内互换交流→集体共享共识→教师小结。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所有学生都有了参与探索的机会,他们面对面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整个课堂形成了信息活动的”场”,在充满了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学习。

第7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我们的“母亲河”》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生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中的第一课。学习这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懂得泽水而居,知道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懂得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热爱祖国壮丽山河。

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欣赏母亲河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并由此唤起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应该说学生对黄河,长江并不陌生,但对“母亲河”的含义现状却不清楚。因此这节课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母亲河对人类的贡献和人们对待母亲河的错误行为及其恶果。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母亲河的伟大,也能让学生有忧患意识,激起他们保护母亲河的热情。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对母亲河情感的生成过程。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分别是:走进“母亲河”,认识“母亲河”了解“母亲河”和保护“母亲河”从课前搜集资料初步了解母亲河到热爱,赞美母亲河,再从发现母亲河的现实问题到呼吁保护母亲河并内化成自己的行动。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学生就获得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虽然《母亲河》所呈现的内容随长江、黄河的历史,绵延千年;随长江、黄河的足迹,绵延千里,但落脚点还是归于学生的生活。从整体感受母亲河的壮美和博大到具体体验黄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由面及点,使得保护母亲河在回归生活的大课堂中,再不是一条抽象的规范,它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具体化,成为切实引导他们实践行动的一个导航标。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立足于学生的情感体验,自豪,欣赏,感激,热爱,也有心酸和难受,老师以充满温情的语言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共奏了一曲绿色之歌。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交相辉映,使“知”的传授与“情”的提升融合在一起,构建了真情的课堂。

困惑:在“保护母亲河”“关注母亲河”这一环节,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也想过让学生设计方案,想过环保承诺签名活动,想过调查汇报……但无一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总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有不尽人意之处。

第8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本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热爱家乡教育的第一篇,根据教材三课的顺序编排,分别要求学生从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我的家乡在哪里)、自然人文环境(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家乡的文化(浓浓家乡情)三方面来了解家乡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的第一课时中,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从而加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势必要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一些地理知识(如我国的行政区划、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及鄂尔多斯的地理位置等);还要适当的设计一些能引发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升华这一感情的环节。反思本课,从优缺点两方面来说:

1.优点:因为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在新学期寄语、一分钟安全提示方面做得很好,很好的沟通了感情,学生对于老师寄语的希望很认同,也很受鼓励;在歌曲《我的家乡内蒙古》的歌声导入中,学生基本能绘声绘色的描歌曲中家乡的优美风景及演唱者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出示的祖国版图中,学生能踊跃的说出第一眼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祖国的形状、祖国行政区版图的印象。从这几点而言学生体会到了一些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2.缺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大部分的时间用到了“看地图找家乡”这一块,之后本想以画家乡的'轮廓及景色为结尾来升华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这一环节却没时间做。分析原因,第一,我想是因为想要给学生拓展更多的地理知识,没有把握住本课的重点。第二,我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查找和学习一些地理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完成题单,这样,课上就会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也节省了学生书写这些内容的时间。

品德与社会是门开放的学科,有各种知识的融合,但思想品德的教育仍然是每一节课的重点,这一点是我的困惑,更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第9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一)开放性的教学处理。

我在教学中重视用开放的视觉处理教学。

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我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

其二,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没有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来自于课外,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二)多样性地选用教学活动形式。

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主题。童话的故事情节把课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童趣。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愿望。加上一首首悠扬的春天乐曲,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学生以手工制作、唱歌、舞蹈、弹奏、快板、朗诵和种植等各种形式的表演赞美春天,寓教于乐,丰富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是课程综合性的体现。

(三)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突出。

新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实践。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通过听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的,以调查、观察、讨论、制作、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积累直接经验。在各个环节中舞台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四)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我首先重视学生与学生合作:如让学生找好朋友说说自己看到的春景;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百宝箱;小组合作制作送给春姑娘的礼物等环节,鼓励了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分享、交流和体验合作的乐趣。在小组合作中,还非常注意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时刻提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会合作,也把活动的机会提供给每个小学生。同时,还注重教师与学生合作,倡导了一种师生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关系。

第10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自尊是立人之本,没有自尊的人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尊意识,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活动涉及了自尊最基本的含义和要求,让学生树立初步的.自尊意识,在教学中我采用形象具体的材料让学生直观感悟什么是自尊以及自尊的重要性。

通过主题故事,让学生更深刻认识到那些行为会损害自己的名誉,怎样做才是维护了自尊,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检查自己和他人还有那些缺乏自尊的表现。在这些内容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抱宽容的态度,尤其不要耻笑、侮辱那些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重要的是要引发孩子对这些事实、行为进行反省,知错并改正错误。

第11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学科。通过这几周的教学,我深刻的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及综合性,如何上好品德课,希望每一节课学生都有所收获,是我努力的目标。本节课主要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懂得自尊、自爱,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美丑,爱护自己的名誉,学习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上完课后,感觉自己很多地方做得不够,根据听课^领`导的指导及自己的反思把我的问题归结如下:

一、由于刚接触这门学科

对于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还不是很熟悉,所以我上课讲的'太多,学生说的少,容易上成说教课,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思维受限,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师应该在这里只起到提问,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明理,然后导行,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本课中我用到了图片

还有视频进行引导,来让学生去发现,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一堂课上下来,感到图片与视频的内容有些重复,可以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引导,或者由视频直接导入即可。可以把更多一些的时间放在拓展维护国家名誉这部分,用故事,儿歌等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维护国家名誉。

三、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三年级学生还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自尊,名誉等词,要使学生理解和懂得自尊、自爱,就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最大限度的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引导,这样才能达到目标。我这节课结合教材中的事例大做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应由事例、图片的引导,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延伸到孩子们自己身上,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味讲道理。最主要的要让学生发现自己及周边的事情,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最终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维护自尊,珍惜名誉。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一点知识,懂得一点道理,得到一点感悟,引发一点思考,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第12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活动时,先让学生观察地图,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地图上的信息是怎样体现出...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开展此次活动前,我让学生准备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并自己准备了中国地图的拼图。活动时,先让学生观察地图,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地图上的信息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接着让学生深究不同地图上比例尺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例尺。学生在地图上找自己的家乡。这堂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准备了两张地图:中国政区图、湖南省政区图。在开课时我采用看图片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接着引出地图,并先后出示了这两张地图,引导学生通过这两张地图来认识地图的`方向、图例、比例尺,掌握有关地图方面的知识。接着让学生分小组在中国政区图上找一找我们湖南省在祖国的哪个位置,以及周边有哪些邻居。由于学生对地图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他们能很快地在地图上找到这些省份,然后让学生通过书中的图画和文字及学生们的分组讨论来了解有关家乡山东的知识。最后我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湖南省的位置,以及周边有哪些邻居,并说说自己的家庭的详细地址和它所在的方位,学生对这个环节的活动十分感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第13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本人从事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与生活》教学以来,感受颇丰。三年级思想品德着重强调品德生活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反映品德,在品德中渗透生活,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科书中图画比较多,语言较少,让学生从图画中来受教育。针对教科书的特点,我试着将品德与语文、品德与网络相联系,收效较好。

一、思品与语文相结合

本科教材图片较多,学生看教材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说说图片内容,从中明白了什么,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教师适当引导,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特别注意的是,这是品德教学,不是语文看图说话,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做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描述图画内容。授课完成后,根据本课的重难点,安排学生课外阅读,或采取老师讲故事的形式,巩固学生所学到的内容(课外阅读或讲故事的内容一定要结合本课内容,故事所说的道理一定不能脱离本课重难点)。学过一课后,可适当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加深学生印象。

二、思品与网络相结合

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人们利用网络可以查找资料、可以休闲娱乐。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来为教学服务。课前,我利用网络来找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比如在教“我们的学校时”,学生在了解了书上的各个地方的学校后,我又让学生观看了世界各地的学校,学生看的很认真,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整堂课气氛活跃。如果课堂内容较多,当堂课完成不了,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看相关的资料,下堂课来集体交流,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变得爱学思品了。

综上所述,思品从表面上看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它与其他学科是有着联系的,与社会生活更是紧密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多种渠道,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爱学思品,真正从思品中受到教育。

第14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如果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线索,那么思品课就是以感情为线索.《我爱我的家人》就是一篇感情极为浓厚的思品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通过感受爱,思考爱,体会爱,回报爱,升华爱五个环节,来达到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的目的。

爱是人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但它又是无形的东西。每个孩子无时不刻都在家人的关爱中成长,他们把家人对自己的爱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很少会去体会家人的爱。其实妈妈一个小小的拥抱,奶奶一顿可口的晚餐,或者是爸爸一个严厉的目光,都代表着家人对孩子的关心。但这些如果不是用心地去体会,孩子无法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浓浓爱意。为了让孩子更能感受到这些爱,我在教学中设计用天平来测量爱,把无形的大爱转化为有形的`砝码,让学生通过天平两边力量的对比,深刻感受到家人对我们的爱是永远无法回报的,从而刺激他,从小体谅家人,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进而学会爱自己的家人。

在每一次试教中,大家都会给我提一个问题,环节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对课文的深度挖掘不够深。在最后一次上课时,我用的是四年级的学生,而且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班级,所以备课时我一直在想如何把这堂课深度挖掘出来。其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我对家人的爱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举动”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上我是让学生打开课本直接看图来理解的,学生说这四幅图,我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一幅图是有说一个孩子对家人谦让,之前我一直都没有说到这个阶段,因为不知道如何说到这个深度,所以只是教学知识停留在孩子爱奶奶的程度。但在这节课上我突然想到,孩子把最好吃的菜夹给奶奶,不和古时候的孔融有些相似吗?于是我的表扬语马上换成:“谦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同时也是爱的表现。”这样既有了深度,也可以让我的表扬语更为丰富。

在最后一个环节升华爱中,我在和学生交流要用什么方式来回报家人的爱时,我临时加入的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生的感受引起了一个共鸣,所以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被我感动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骄傲极了。但是也正因为我没有提前设计好,所以在组织语言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如果再斟酌一下语言,相信可以把这个环节用得更好。

有人说:“教学就是一项有遗憾的艺术。”所以我在本堂课中也有一些遗憾。课前过高估计学生,所以当学生没有回答出我的问题时,我没有很好的组织语言来引导学生,希望下次课能做好一些。通过这节课,我更为深刻的理解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体会到教案不是死的,要随着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解决的办法只有多听课,多研究,多总结,争取下堂课上得更好。

第15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向谁学》

《向谁学》是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的一课,本组教材是围绕“我在学习中长大”这个专题编排的,本课主要围绕“向谁学”来开展,教材选编本文的意图是:1.看到自己两年来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为自己在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2.探讨学习方法,感受学习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3.知道学习要不怕困难、善于思考;知道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在交流学习经验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4、初步感受我们的社会是个学习化的社会,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终身的事情。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根据这些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基本设计理念:

1、在教学上要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

2、体现新课程“实、新、活、用”的特点;

3、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根据本课的基本设计理念,我对本课进行了设计:

首先,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明白学习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行为目标: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情感目标:让学生愿意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我进行了相关的课前准备:

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根据这些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一些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1、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渠道很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利用课件对学生进行教学;

2、为了更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我在教学中营造了宽松安全的发言环境;

3、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我还设计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课后合作的实践活动等环节;

因此,通过学习,还让学生明白到了:学到的知识、本领和道理,不仅仅是在课上学到的,还可从书本、媒体、报纸、电视、他人等等进行学习。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