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17 11:19:52

第1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到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第二段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第三段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最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是课文的第二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教学时,我把重点也放在了这部分。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的聪明和智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去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充分地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细节(一)当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时,大臣们劝阻的理由是“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读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吴王的“固执”,读出吴王的王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吴王为什么如此固执?他说出了这样的话,还有谁敢冒死凡谏呢?通过朗读,讨论使学生明白,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觉得胜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这样当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谏了。

而这正是故事的起因。弄明白了这一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故事的经过。

细节(二)“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在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指名读这段话,然后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这段话,要注意读好那些词语?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转来转去”、“毫不在意”、“三个”等词语反复朗读,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少年在王宫花园里,不是为了打鸟,而是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那么,为什么要让吴王注意他呢?一此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细节(三)“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读这一段话的时候,引导学生注意“终于”这个词语,通过与句子“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进行比较,进一步感知,少年在皇宫花园里的转来转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在读吴王的问话时,通过引导正确学生朗读,体会吴王当时的好奇心理――这为少年用故事说服吴王,奠定了基础。

细节(四)少年绘声绘色的讲述的那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通过反复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既虎视眈眈,又紧张刺激的.气氛,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少年的良苦用心——他只是在讲故事给吴王听吗?他的真正用心是什么呢?在讨论的基础上导读——“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感悟这里的“它们”不就是吴王吗?

通过这一细节描写的反复品读,同学们不但理解了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的故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从心地里佩服少年的机智勇敢。

第2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了死命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学第二课时时,我面对大臣们和少年的劝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导入,从对比中逐步理解人物形象。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从故事和人物两方面展开教学:

一、螳螂捕蝉的故事,含沙射影,发人深思。

在要求学生复述故事的同时,引导他们理解“蝉— 螳螂—黄雀—少年”之间的利害关系,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当时的形势图,进一步体会他们与吴国、楚国、其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当时吴国的处境和故事的巧妙之处。

二、少年劝阻的方法巧妙,彰显其勇敢机智。

通过少年和大臣们不同的劝阻方式,以及劝阻所取得的不同的结果来理解“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问题,进而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

在教学中,通过媒体的辅助,学生在理解“蝉—螳螂—黄雀—少年”与“吴国、楚国及其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时,感觉到难度并不是太大。但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螳螂捕蝉》这一课中所受的启发时,由于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以及学生对故事的中心—“一个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学生的思维和发言有很大局限。

第3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今天,终于上完了教研组的公开课,同事们都很热情,我一上完,都围拢过来,热烈地讨论起我的课来。想起窦桂梅老师那时候上完课下来,非要逼着老师们说自己的三条缺点一事,心里便觉得暖暖的不需要我一个个地求,大家都愿意把我课堂中的不足之处给我亮出来,这是一种多么大的信任与支持啊!在此,真诚地感激各位同事的指点,你们的批评是对我最好的帮助。

现将同事们的观点记录下来,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得之处:

1、课堂结构比较好,首尾联系,让学生从吴王巨大的变化中体会到少年这段话的作用。

2、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练出三个大问题,作为课堂的主线索,层次脉络清楚。

失之处:

1、缺少一个环节:螳螂捕蝉这件事和吴王攻楚这事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我把这个问题分裂开来问的,我问:螳螂、蝉、黄雀各指什么?这么一比较下来,就能发现如果按上面的问题来问的'话,学生更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看来,同样是一个问题,但问题的设计却大有学问。

2、遗漏一个环节:

备课之初,想到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螳螂、蝉、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隐患各指什么?可是在后来的备课中却遗漏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下一问题吴王眼前的利益和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的伏笔,所以是不应当失掉的。而我,甚至于直接丢掉了。

由此看来,深入地探究,能够化解教学的重难点。

3、忽略了几个问题:

(1)、恍然大悟的解释没提到(这个没想到);

(2)、吴王的性格特点分析得不全面(这个阅读教材时想到了,但读了薛法根对本课的解读后,意识到重点人物应该在少年而不是吴王身上,于是在后来的设计中忽略了);

(3)、课堂用语重复得过多,不够简炼(怕学生听不懂问题,往往会重复)。

由此看来,细到无痕处,才能有课堂的精彩。

探讨之处:

最后的习作训练第二天,吴王怎么跟大家解释放弃攻楚的原因,目的何在?是留着还是拓展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螳螂捕蝉的事?

我个人认为留着是可以的。

联系生活实际谈也可以,但课堂有得必有失,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强调吴王对螳螂捕蝉故事的理解,而且跟我们的课题《习作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联系起来了。但是我那个习作训练因为前面的伏笔埋得不够(比如说吴王的性格特点),所以在这儿说话练习就显得有点唐突。

当我设计完一份教案后,我往往容易被教案所牵制,而无法跳出教案,超越教案,所以一开始就忽略的问题在后面的修改中往往不容易被发现。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中更应该注意的问题。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是,今天的课堂遗憾得多了点。尽管后来有同事称赞我完全改变了以往上课的风格,称赞我进步很大,但面对这么多课堂中生出来的问题,我没有丝毫的喜悦感,反倒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紧迫感和压力感。

第4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为了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充分体现在本节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合作点,共设计了四次合作。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

如,为进一步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我设计了这样的合作学习:请每个小组推选两位同学,一个当少年,一人当吴王,其他的.人是导演,表演对话。要求:表演符合人物身份,配合默契。在排演中,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在趣味盎然、快乐无比的表演中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自觉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在表演之后,我引导学生展示的小组进行评价,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

如,在学生明确了蝉、螳螂和黄雀之间的关系后,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我提高了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符号表示三者的关系。每组的2号做记录,1号汇报,4号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倾听组员发言,必要时提问、质疑。片刻之后,每个小组都设计了示意图,而且各有特色。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

课后,我也布置了一个合作的作业: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第二天早朝时,他会怎么对大臣们说才不失自己的颜面呢?请小组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这样的作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创造力,而且将小组合作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第5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教完了《螳螂捕蝉》这课,我心里喜滋滋的,因为在这节语文课上,我发现孩子们变了很多,课堂上一双双举起的手就是他们最大的改变。

一、充分预习,端正态度

前一天,我告诉孩子们,这节课可能会有老师们来听课,请大家充分预习,读通课文。我看到早读课上,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着课文:全班齐读、自己朗读、同桌互读。读书的气氛比以往任何一天都浓厚。我知道,他们是想有个好的表现呢。到了上课的时候我告诉孩子们,虽然老师们不来听课,可我还是希望大家能把你们最好的表现拿出来。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二、扎根于生活

在教学中结尾,我安排了拓展环节。经过课堂实践,我发现孩子对“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的`祸患”这句话有许多自己的理解,所以我让学生为吴王写发言稿.问题一出来,同学们忙得热火朝天,争先恐后发言……听着孩子们的发言我知道他们是真正懂得了做事要三思而后行的道理。教学到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老师再做过多的引导了。

第6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对于《螳螂捕蝉》这样一个带着原汁原味中国特色的寓言故事,且课文这种嵌套结构(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究竟该如何处理,这样的课文本身在给学生阅读带来满足感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挑战,带来困惑:如两个故事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等。在这节课上,我在结构方面采用了“故事前置”的处理,这是我的一次教学尝试,这次尝试也给我带来了不少启示,自己回顾这节课,感受颇深。

一、重组教材,故事前置

寓言故事“螳螂捕蝉”虽说在文中是少年讲给吴王的故事,并非课文之全部要义,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却又事实地因为该寓言而得以存在流行,将寓言作为教学的突破点,我认为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所在,又能很自然突破理解上的重难点。在课堂伊始,学生兴致正浓之时,直接学习“螳螂捕蝉”之故事内容,学生兴趣较高,效果较好。

二、角色体验,加深理解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故事、对角色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我安排了几次角色体验,事实也证明,学生角色的担当也避免了学生认识的肤浅,同时也实现了文本与阅读者的深层信息交流。如安排学生体验“蝉”、“螳螂”、“黄雀”角色的心理:“掉头看看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它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我找三个同学来替它们回答。”学生的话也充分说明了三个角色只顾眼前利益,没有注意身后祸患的危险。另外在教学结束时,让学生体验“少年”、“吴王”“大臣”、“百姓”角色的心理:“故事学到这儿,如果你是少年、吴王或是得知此事后的大臣、百姓,你会说什么呢?”此次体验,学生不仅已经完全理解了故事,学生精彩的.发言更让我们感觉到他们将理解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学生在丰满着故事中人物的形象,话出有据,语出有凭,既丰富了故事,也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三、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语文课一定不能忘了语文课的特点,词语的积累,句子的理解,语言的训练,都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在这节课上,我安排学生在理解“恍然大悟”的基础上积累含有这个意思的词语,实现课堂上进行词语的有效积累;比较句子“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和句子“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中的“死”的不同意思,来感受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安排学生比较句子“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通过比较感悟不同表达的作用;安排学生有阶梯地复述:先提供角色和部分词语到只提供角色,学生的复述轻松自然完成等等,使学生在老师安排的这些环节中语言上真正有所获,有所得。

这节课学生是有收获的,我在收获欣喜的同时也收获了遗憾,遗憾总是有的,遗憾也是美丽的,因为它会催人思考,催人奋进。这节课上,我将“螳螂捕蝉”作了前置处理,这个故事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在后面环节的安排上怎样体现,还需考虑;在朗读指导上,怎样体现指导的实效性、阶梯性,也还需努力;问题的预设怎样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课文在结构板块化处理后怎样回归整体等等,我想,这不仅仅留给我的遗憾,更是留给我的新课题……

第7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今天看了东林居士发的帖子,我忍不住回帖。是什么样的帖子呢?东林认为,为什么非得“有感情地朗读”呢?完全可以让学生“有理解地读”。对于这一点,我也很赞同。怎样才叫做有感情地朗读呢?对于班上占多半数的中下生来说,他们努力一下,可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要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要说用上课堂时间,恐怕再多花一些时间也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基于这一点,让学生思考过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课文,这样来得更自然更实际一些。

现在,我渐渐地让我们课堂学习目标“透明化”。今天这节课,我们的目标就是:1、读通课文;2、自学字词;3、概括主要内容;4、体会人物形象。

对于第1、2两个目标,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采取了检查的方式。12节课文,开了一轮“火车”,检查面还不算大,再来一遍,大家都能读准课文了。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我先让学生听写词语,这样的方式虽然不常用,但对于了解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来说,是很有用的。接着,就听写的12个词语,选择重点词,让学生说出意思,比如: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固执、恍然大悟。

根据前面教过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什么。学生说到少年劝吴王,我教给他们一个字——“谏”,学生查一查字典,知道“谏”是旧时指规劝君主。如果要在“谏”前加一个字的话,少年是——巧谏,而大臣们是——苦谏(直谏)。

本课的重点环节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邵菲说得好,吴王野心勃勃,想吞了楚国,称霸天下。有学生说,吴王明智。我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让他们明白吴王刚愎自用,大家一起查成语词典理解这样一个词。就这时的吴王,谁的意见都听不进,他明智吗?请读一读这儿吴王的话,可是非常霸道啊!比较下来,叶剑龙读得最投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感情地朗读”吧。学生明白了,他这不是明智,而是头脑发昏,一时冲动。我说,是什么让他头脑发昏呢?生答:攻打楚国能够取胜让他失去了理智。我说,这叫利令智昏,再查一查“利令智昏”这个词语的意思。后来呢,学生说,吴王能知错就改。有人举一反三了,说:吴王这是悬崖勒马、迷途知返。

那么少年呢,是一个怎样的.人?在默读之后,学生展开了交流:机智过人、勇敢、一心为国。张传梅说,少年有坚持精神,我说:“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大家圈出“一连”和“终于”这两个词。有孩子质疑了: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是真的怎么样,假的又怎么样?叶磊说,如果是真的话,说明少年关于观察。卢弘说,如果是假的话,说明少年想象力丰富,会编故事。

对于解读文本,我同意课前教师进行必要的研读,但我又认为,这绝对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课堂上,我支持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交给学生。一位网友说得好,我们想不到的,学生未必想不到。说得多精彩呀!今天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就证明了这种说法!

第8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薛法根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他在上《螳螂捕蝉》第二课时,大气而不失精细,轻松而富有智慧,令人耳目一新,又颇多启迪。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笔者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落实解决:(1)默写四组词语(分别是:①蝉

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瞄准),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③)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训练思维,培育智慧

薛法根老师一向重视思维训练,他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有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题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的确,不但是语文教学,现在的中小学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培育的问题。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自己却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在今天的背景下谈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首先要考虑让谁提问,这牵涉到谁是教学的主体,第二考虑的是问题的多少和价值。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就意味着学生仍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如果一堂课就只有那么几个问题,而且都有思考价值,我们认为,即使由教师提出,也完全可以使学生活跃起来。

薛老师在上《螳螂捕蝉》时,不是简单地读、读、读,不是机械地记课文语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整节课,薛老师只提了一个半问题。一个问题是在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接着又熟读课文后,薛老师问: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显然,这个问题需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方能解决。请看学生的交流情况:

生: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

生: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接话)国破家亡啊!

生: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觉得吴王还是一个明君。

师: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众笑)

接下去就是那半个问题,为什么说是半个问题呢?因为是薛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质疑,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也不算容易,但都指向吴王,薛老师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引学生走进那位少年的世界,这样的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显然在挑战学生的智慧。请看实录:

师: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生: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师: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和最后两段话,你就会明白的。老师现在想到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生: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生:那样做会使吴王觉得很没面子,一生气反而会把少年杀掉的。

生: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就不会想到故事中的道理。

生: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铺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一

生: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生: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动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

生:(纷纷抢答)智劝、巧劝。

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只有读书,没有问题,这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当中暴露出的一大问题。矫枉难免过正,凡事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早有告诫:“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三、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读熟是前提,离开这个,勿谈语言的发展。所以薛老师是很重视学生把课文读熟、读好的。读熟还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层次,准确来讲还不到位。薛老师在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依据课本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当然也是学习语言的例子。完全跳开书本去学习语言,往往是低效的,“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在自然而然间能复述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只不过薛老师做得了无痕迹,铺设的台阶很适合学生走上去,而且还能别出新意,有所创造。他先通过默写四组词语,“暗暗”帮助学生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梗概,然后联系这四组词语,教师边示范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学生再根据四组词语和挂图复述故事,最后才是指名复述故事。实践证明,几位学生的复述不但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如把“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说成了“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显得更为生动。

二是让学生创造性地弥补课文空白。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比如课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薛老师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有目的,十分成功。这里不妨抄录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四、用语活泼,充满欢乐

教师的课堂用语非常重要,它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等都紧密联系。在共性之外,特级教师在课堂用语上又有个性,薛老师的'教学用语轻松幽默,他的语文课充满笑声,所以有人曾以“教得轻松,学得扎实”来形容他的教学艺术。

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他的某些课堂用语:

在学生默写完四组词语后,薛老师说:“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此时,学生都开心地笑了。其实第五组词语:“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本来也要默写,只是薛老师这么一强调,学生紧张的情绪马上得以缓解。本该默写,现在成了“奖励”,奖励是虚的,实是体现薛老师的育人之道:“听写得认真”,才有奖励,才能多默写一些。

在学生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时,薛老师表扬那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的学生,说:“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多么形象有活力的评价!多么有激励作用的评价!当第二位学生发生口误“黄雀伸长脖子……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时,薛老师没有否定和生硬批评,而是以“能站在黄雀背后的是超人”这样儿童化的语言巧妙地启迪学生。

在学生成功表演后,薛老师又真诚地说:“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想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既是在肯定学生正确理解了课文,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又饱含真情,寄予厚望,颇为“煽情”,轻松的话语,实在又很深刻!

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第9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虽然说语文课程中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但挖掘文字背后深藏的人文思想,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试想,谁能撇开人文不谈,进行单独的工具性的训练呢?

精读本文时,我让学生首先明白一个问题:文章中分别有哪两组人来劝说吴王?吴王的态度怎样?用文章中的一个词语分别概括。学生经过阅读思考,立即说出了大臣和少年的劝说结果,分别是“固执”和“打消”,我将这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根究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进而引起了全篇课文的教学。

文章中少年的劝说段落,几乎都是对话描写,没有多少品读的`价值,在指导朗读课文时,就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让学生明白意思即可。对少年的描写,能体现其智勇双全的,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毫不介意”和“一连转了三个早晨”,教学中,我在此处略花时间,在朗读和述说中让学生明白了少年的坚持和聪慧。

教学本篇文章,我们没有必要斟酌其真实性,目的是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品评其背后隐藏的现实的教育意义,这才是最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蕴含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一次洗礼,在将文字读薄又读厚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第10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以同学实践为主,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我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就进行了这样大胆的尝试。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他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时,从同学阅读心理动身,根据教材自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这样几个环节:以听写词语导入学习,然后根据词语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同学基本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在一起研讨“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和“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这两个关键的问题,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布置了听、说、读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同学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在教学时,虽然细节掌握得还不够到位,但总的学习目标还是达到了。同学对“螳螂捕蝉”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对少年的智劝、巧劝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当然,设计总是完美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方,在理解文章第一小节时,虽然我也知道应该让同学读透文章,在读中体悟吴王的固执、在读中了解“不可思议”的后果,可在同学稍微遇到一点挫折时,我总忍不住急着去告诉他答案;当同学的答案与我的预设有偏差时,我就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同学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这也许是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吧。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同学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同学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同学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同学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同学对自身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同学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干不时地前进。

第11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的故事由西汉刘向编撰的《说苑正谏》中的《吴王欲伐荆》改编而来,讲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说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等到开始深入研读文本,才发现麻烦大了:这篇课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寓言故事!

课文中少年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是个寓言,但整篇文章其实是个故事,其结构类似于“文包诗”,螳螂捕蝉只是“故事里的故事”。可是教参里面很明确地说它就是一篇寓言,查了相关资料,也都说是寓言。到底是故事还是寓言?这个问题令我非常纠结。因为不同的文体,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不同的。后来我想,编者把这样一篇故事放在六年级下学期,应该是有意图的。小学阶段学过的很多寓言故事,学生对于寓言的特征已经比较了解了,这个故事安排在这里,更多关注的可能是寓言的运用。当然,这篇课文中少年的高明不仅仅在于寓言的使用,但我的着眼点最后还是落在了寓言上,确定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学寓言,用寓言。

基于这个想法,第一次试教时我把寓言故事拎出来单独讲。按照寓言的一般教学思路,读故事,明道理。然后讨论少年为什么要用这个寓言来劝吴王。结果发现,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原本精彩的故事变成了枯燥的分析,试教的效果也非常糟糕。后来,我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寓言放在故事中,重点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少年为什么选用这个故事来劝吴王?力求在把寓言的文体特点不着痕迹地融入到故事的教学中去;二是少年为了用好这个故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这个问题着眼让学生体悟于少年劝说的巧妙,同时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少年的一举一动和讲寓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如选择清晨,手拿弹弓,都是为了给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为让吴王相信这个故事做好铺垫。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我还是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采用了自读、讨论、交流的方式。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设计了“少年,你的心思我来猜”的课堂情境对话。最后再让学生为吴王设计讲话稿,让他们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12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三、复述故事,表现其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第13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文章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攻打楚国,少孺子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从结构上看,课文记叙了吴王想攻打楚国,下了死命令,这是故事的开端,可以说是起因,接着,少年巧说故事,寓理于事,是故事的发生发展,意旨分明,是故事的主体。最后,吴王听了故事,收到启发,决定取消攻楚的决定,是故事的结果,文章前勾后连,一气贯通,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从语言上看,文本以对话的叙述故事,生动传神;少年用寓言故事,通过委婉巧妙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实现语言积累的目的。

针对文本及学生特点,我在课堂上做了如下工作:

1.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真疑问自主探究,才能取得学习的真效果。

于是我从学生课前的质疑入手,梳理文章结构(故事的起因、结果)。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质疑:吴王的态度为什么前后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从问题入手,抓住少孺子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少孺子的一系列做法有什么必要之处。在此,为人物品质的理解、明确道理进行铺垫。

2.品味语言,在朗朗读书中感悟、理解。

少孺子的做法令人称道,他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我分为了几个层次:一读,引导学生朗读螳螂捕蝉的故事,使故事整体构建在学生头脑中。二读,引导学生抓住三种小动物的动作,体会它们的.悠闲自在和只顾眼前利益。三读,引导学生找出三种小动物的共同点,即它们只顾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藏的祸患。这样,既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整体构建故事,又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3.抓住中心,启发个性展示。

20xx版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我利用地形图等方式,让学生读懂了少孺子的用心良苦时,孩子们无不赞叹少孺子的才智胆识。于是,在学生感情最饱满、情绪最激动时,我让学生在“谏”字的前面加上一个字,最能表达自己对少孺子的敬佩。这样,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答案“巧谏”、“妙谏”、“勇谏”、“智谏”、“曲谏”等富于个性化的答案层出不穷。

4.适当拓展,延伸课堂。

古诗文的教学,我个人一直都认为,学校的古诗文课堂就是要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通向广阔的古文天地的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介绍更多有趣的古文知识。

文言文《鹬蚌相争》与《螳螂捕蝉》有着极其多的相似之处,我在课堂后部适时引入了《鹬蚌相争》,请学生根据注释进行原文文意的把握,同时,体会文章的寓意,以及两篇文章的异同。学生有了前一篇文章的基奠,很快在小组中进行了相关的自主阅读,效果很好。

反思自己的课堂,这节课所做到最多的还是对文本的尊重和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主思路的尊重。当然,课堂上基于自主的步子还不是非常大,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加动脑筋做到的。

第14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本课写了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伐楚的事,警示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

通过教学也发现: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考过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太浅了,学生觉得如同嚼蜡,提不起兴趣;太深了,学生听得不大明白,如同云里、雾里。所以,设计出适合学生研读的问题很关键。

第15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一直觉得,寓言故事主要教什么?就是教它的寓言道理呀!所以,《螳螂捕蝉》一课没有太多可教的,就是能悟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即可。

去年,对教材又有了一点自己的思考。领悟寓意是第一个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是要体会少年的睿智与口才,再者是吴王的固执到恍然大悟这样的变化体现了什么?这个故事中,谁是最后的胜利者?翻着去年的旧教材,书上这么写着。今年,读了沙主任的《承载匠心的感叹号》一文,也颇有种“恍然大悟”之感。区区几个不起眼的标点符号,竟承载着如此厚重的独到之心,实在佩服沙主任独特的文本解读,也实在佩服文本的建构,原来最特别的东西就隐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字中。

今天按着沙主任的教案进行了课堂教学。感觉所走的路线与去年又更加缜密与长远了。加之研修营读过语用学,前段时间读过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等相关知识,似乎有点开窍:解读文本,是一种功力。文字就在那里,就看你能不能揭开文本的.那面纱,与作者与编者与学生心心相照,是不是能成为他们的“红颜知己”;语文课堂教学,不再过多地去挖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爱国、爱自然、爱生活……这些,的确是任何一门课程都应该承载的,而非语文一人承担,课堂上不必太过于牵强于这些,而文章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则是主线。作者是怎么写的?语用意义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心理、性格?学生从我这一节课里,能学到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想,学生一定能学到,文章里的小小的不起眼的标点符号都可以圈出来玩味玩味,透过文字看到背后的影像:如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的期盼;少年循序渐进如钓鱼似的吊足吴王的口味,最后才揭示谜底等。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