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05 11:07:09

第1篇:牧童教学反思

1.自读课文,交流体会。学生先自己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朗读体会。这时教师抓住学生初次感悟的要点,顺势点拨,引导学生进入到下面的课文学习,展开有目的的深层次探究。

2.合作探究,激趣朗读。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解决疑问,根据学习的发现和理解,找到对应的段落,读一读相关语句。通过指名读,伙伴评价,再尝试模仿读、合作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形式,体会人物语言所反映出的人物品质,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3.表演创造,朗读感悟。学生在小组里或是找伙伴自由组合,发挥创造想像,根据课文内容合作演一演,把自己朗读中的独特感受融人其中,再通过展示评议,加深感悟。当学生用自己不同的理解再现人物的语言时,他们也流露出了自己对事情的不同想法和观点,这样既发展了语言,又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

4.联系生活,体验评价。在课上,学生学完课文后会有很多的话想要表白,为使学生将朗读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和认识升华为内在的情感,受到生活的启迪和教育,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敞开心扉、吐露心声的环节。如:你想对谁说些什么?生活中你遇到类似的事,会怎样做呢?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表达各自朗读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将课上所学延伸到生活中去,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词句、插图),斗牛图;学生:搜集画家的作品,预习课文。

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画家?知道他们画过什么画吗?把你课前搜集的画家作品拿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一、比较发现,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写课题。

画家牧童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老师把画家写的大,牧童写的小,我猜是因为牧童年龄小,画家年龄大。

生:我觉得是画家本领大,会画画,牧童只是会放牛,所以就写的小。

师:课文中的画家是谁呢?这位唐朝著名的大画家戴嵩,师板书:“和”和一个小小年纪的牧童之间还有故事呢?

(教师随机导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21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师:请小朋友认真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师:请你把生字在课文中连成词句(教师可提醒:与你的同位互相读一读。)

(听老师说,小朋友要边连词边读,待会儿老师要走到你们中间,看看哪个小朋友连的又对,读的又好,你就是我们班的记词小专家。)

(教师出示生词,并请学生上台领读词语。)

教师小结过渡:我们班的记词小专家还真多!如果你想成为朗读小明星的话,你就得把课文读好!有信心吗?

三、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老师想了解一下,小朋友知道怎么默读课文吗?

生:不用手指着读,不出声音在心里读。

师:老师再给你一条建议,请小朋友一边读一边想:大画家戴嵩是怎么画这幅斗牛图的?

四、以读代讲,体验情感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教师可结合学生读的有关大画家戴嵩画这幅斗牛图的语句,出示句子。教师有意识的.范读。)

师:小朋友,你们也试着读读。(学生自由读。)

教师指名读。(以评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

师评:大画家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得多认真,技巧多高超啊!你真是一名朗读小明星!

学生互评(略)。

(教师结合学生的评价进行评价:你这样读,我们就好像看见了大画家在那儿认真地画画。你也是一名朗读小名星。鼓励大家一起读一读。)

过渡:教师可在学生读完后,接着叙述:“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小朋友,你往下读一读吧。(学生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

2. 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指名读。

(请学生读商人的话。)师:商人说戴嵩画得太像了!是绝妙之作!该怎么读?你再读一读。

教师评价:这样读大家好像看见了这幅画,画得太像了!这样读才是称赞别人!把这个词画下来。(学生标画“称赞”)

(教师结合学生读教书先生的话,引导学生互评。)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大家想对他说什么?

教师随机评价:这样读在家感觉到这幅画真的活了一样,画得太棒了!这样读才是赞扬别人!把这个词画下来。(学生标画“赞扬”)

(2)师:你从画下来的这两个词中发现了什么?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和这两个词意思一样的另一个词。(夸赞)

教师小结:这三人词都是夸赞戴嵩画得好!再去课文中读读这些夸赞戴嵩的话。

师:书上说“纷纷夸赞”啊,怎么才两个人在夸赞呢?(引导学生想象还有戴嵩的朋友,家人、过路的人、大官等等许多人都在夸赞戴嵩的画,画得逼真,像活了一样。)

教师小结:原来这么多人都在夸赞戴嵩,才叫“纷纷夸赞”啊,看来这个画家还真了不起,这斗牛图画的还真像!(教师板书:了不起)

3. 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可是就在这时,(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小牧童挤进来了,大声喊:“画错啦!画错啦!”

教师适当点评: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并提出让学生读牧童的话。

教师指导学生读牧童的话。(像炸雷一样的声音怎么读?你再读一读。)

教师再请一名学生读。(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小牧童是挤进来的,而且声音很大。

师评:你真是有爱读书的孩子,人们都在那儿夸赞他,你这样一读我们就知道了,人们都惊呆了,真像炸雷一样!

(2)师:再看看图,人们有什么表现?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有的人瞪起了眼睛,有的人翘起了胡子,有的人还伸着脖子,他们在想:“怎么会画错了呢?”

(3)师:可是戴嵩的做法真出人意料!他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到底戴嵩的画错在哪里呢?快去书中读一读吧。

师:(教师在黑板上贴斗牛图)谁能当一当小牧童帮大画家改改他的画?

(学生上台边说边改。教师与改画的学生交流:你画的真好,这样才是斗牛啊!大家再来读读牧童的话,都做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

师:这时,你想对牧童说什么?

教师相机小结:别看牧童年龄小,却敢在大画家面前提出自己的意见,又那么善于观察,多值得我们学习啊!(教师板书:敢提意见)从这儿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牧童!

师:这时,戴嵩听了小牧童的话,他会怎么说?怎么做?你想对大画家戴嵩说什么?

生:他会非常惭愧,会连连拱手感谢小牧童,我希望他能改掉这个错误。

教师小结:这么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啊!(教师板书:虚心)他也是个了不起的大画家。

教师出示戴嵩的《斗牛图》,学生观察。

教师总结:戴嵩虚心接受了小牧童的意见,改掉了错误,终于画出了名副其实的《斗牛图》。

五、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品质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四人一小组,再读读周围的人、画家、小牧童的话,体会一下大画家和小牧童的了不起。(小组长分配角色)

六、交流体会,加深感受

师:请同学们课下将你知道的画家和他们所画的画相互交流。同时也想一想他们为什么画得好?

第2篇:牧童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中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一、以简介齐白石、徐悲鸿来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我提问:我们国家画虾最出名的画家是谁?画马最出名的画家是谁?学生答不上来,我就简单介绍了一下齐白石和徐悲鸿。接着让学生欣赏古今画家的作品,了解绘画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对“画家”一词的含义有了感性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然后我再引言:可是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画家却听取了一个放牛娃的意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就板书课题,引出课文,让学生十分好奇的把课文读了一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初步感知了一下课文内容。

二、理解“著名”一词的含义。

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

请你找出有关的词句。教师随机板书:“沉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及大家称赞的话。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通过现场绘画,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通过模仿围观人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做上记号,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气,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三、感悟牧童的可贵品质。

人们在赞不绝口的时候,我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戴嵩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过讨论知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然后启发学生:你想对这个牧童说什么呢?学生都一一称赞牧童,很自然就感悟到了牧童的品质了。

四、感受戴嵩的人物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最后又让请学生来夸一夸戴嵩,不需要老师来灌输,学生就能够感悟到就自然感悟到戴嵩的品质了。

第3篇:牧童教学反思

歌曲《牧童》为二声部合唱作品,通过对教材及学生情况的分析,将初步体会合唱这种演唱形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在分析中,教师将音准和在合唱层次中较难的低声部作为重点练习对象,并通过听辨、手势图、旋律线等多种方式解决低声部易出现的音准及旋律走向问题。

首先,采用听辨低声部一旋律的方式作为导入,首先通过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再利用互动反馈系统,设计按点,从而检测并巩固切分节奏特点。通过反馈的信息,老师了解了四年级一班同学对切分节奏有所掌握,并能够准确演唱音阶的下行。当出示此句的高声部时,教师启发学生利用旋律线和手势的方式,提示学生注意音准及旋律的走向,在分声部时,两个声部声音较均衡。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合唱中和声的音色,教学中还借助口风琴辅助,由两名同学合奏高低声部,其他学生训练听觉感知能力,聆听自己的高声部或低声部。这一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起到显著的作用。

由于考虑学生的先入为主,在学唱歌谱环节首先将低声部引入并学习,这样能较稳定低声部的音准,这其中的变化音为本课的新知识,学生通过看、听、唱,记住了升记号的作用和演唱时注意向上半个音的音准。

在二声部学唱的过程中,首先利用口风琴辅助教学,学生完整聆听两名同学的二声部演奏,发现高低声部之间相同和不同的关系,从而能简化学唱的难度,如第一乐句和第四乐句完全相同,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不相同的关系,这样低声部同学能注意自己的`声部。

由于本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到课堂中,较多的关注了低声部,所以造成低声部演唱较好,但高声部有些单薄且声音不够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聆听找到了问题,但没有做较有针对性和幅度较大的单独连唱,所以在最后歌曲合唱中,高声部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这也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听觉能力,从而掌握学生的演唱音色、音准、和声等情况,并能做到找到问题及时训练,使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自信的演唱,并喜欢音乐课。

第4篇:牧童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语文”是什么?它在语文课程中的意思是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究竟干什么?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但是,在新课改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曾一度走入误区,有时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有时又把语文上成美术课,音乐课。课后我们认真的反思一下,热闹过后,我们又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呢?学生又收获了一些什么呢?崔峦教授说: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对崔老师的这三个“教语文”,我仔细地揣摹,认真的思考,细细地咀嚼。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我努力将语文课堂还给“语文”。

一、阅读识字,理解语言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识字不是“孤军奋战”。在阅读中识字,能够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在识字中阅读,能增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目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识字,将识字与阅读理解融为一体。比如,“和蔼”“呆”“惭愧”等字词的教学,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通过看图理解人们呆住了的样子,引出“呆”字,然后通过“呆”是会意字的特点,理解“呆”的意思,做一做此时围观人的表情,体会围观人此时的心情,想象围观人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小牧童的勇敢。教师通过做两种不同的表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和蔼”的.意思。通过对“惭愧”二字字形上的观察,让学生明白“惭愧”与心情有关,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很快就能记住“惭愧”一词,并且能明白此时戴嵩不好意思的心情,更好地体会戴嵩谦虚地向小牧童学习的可贵品质。这样教学,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识字教学又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

二、模仿练习,学习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例子,我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话。有的学生说:“我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有的学生说:“我一进超市就来到卖玩具的地方。”通过说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

三、想象说话,发展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结合文字进行大胆地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如,在教学中,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样一句画:“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一生说:“我好像看到戴嵩在那里认真的画画。”另一生说:“我好像看到了一幅生动的‘斗牛图’”。还有学生说:“我感觉到戴嵩画画的技术很好,画得很快。”还有一个镜头: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大画家的画呢?这时,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打开了语言的闸门。有的说:“哎呀,你真不愧为大画家啊,实在是画得太像了!”有的说:“画得太神了,这两头牛就像要从画里跳出来了一样。”当读到“这声音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时,我引导学生:“这时,假如你就是围观者中的一员,你心里会怎样想?”有的学生说:“大画家怎么会画错呢?”有的学生说:“你这小毛孩,知道什么呀?别胡说!”这样,学生在想象中入情入境,同时,也发展了语言。

四、多读感悟,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学生通过读、思、画、议、悟等几个环节,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读中理解“深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和蔼、惭愧”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中积累了语言。在教学的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对谁说点什么?通过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时,他们尽情泼洒情感。有的说:“我想对戴嵩说,你画画得那么好,还那么虚心地向小牧童请教,我要向你学习。”有的说:“我想对小牧童说,你真勇敢,敢向大画家提意见。”还有的说:“我想对围观的人说,不要以为大画家就没有错,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筋想想。”此时,学生的思维在灵动,情感在升华,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再如,课末赠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真实的话永远是最好的。”我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意思。这既是对文本的拓展,也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

第5篇: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通过课文的学习、朗读与思考,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一、抓关键词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在学习戴嵩是一位著名画家时,当学生感受了戴嵩的著名后,在理解“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去掉了“一”和“就”来读,让学生比较意思表达上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带有“一……就……”的这句话是说戴嵩真的很著名,他的画刚挂出来就很快吸引了很多人,体会到了这组关联词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读好这句话,听出著名。最后再让学生用上“一……就……”来说说大家看到戴嵩的画以后的反应?出示:看画的人一_______,就________。有钱的人一________,就_______。这样抓住重点语句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训练了说话,而且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文中有一些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先让学生根据字义理解,又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戴嵩的《斗牛图》,请同学上台指一指,哪里是浓墨涂抹,哪里是轻笔细描,一生上台指示,全体学生直观感受,立刻理解。这种让小学生用手指一指画面的方法,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把理性的变成感性的。这里也渗透了一种解词方法:结合具体画面来理解词语。再让学生运用“。。。。。。一会儿。。。。。。。一会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另外,这几个词的理解都是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体现了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方法。对“纷纷夸赞”这个词语的理解,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你也夸,我也夸,大家都七嘴八舌地夸,就是纷纷夸赞”。后面理解“拱手”这个词时,让学生来做做这个动作,怎么做呢?古时候的人做这个动作多表示感谢,表示欢迎,表示歉意,表示告别。教师当场示范讲解,形象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

二、培养积累、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课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语言积累。通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境中反反复复地感悟、朗读,实现语言的积累。在指导读:“太像了,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时,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此处要写两遍“太像了”“画活了”?因为反复说相同的话更能突出戴嵩的画好。再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围观人群中的一个,你会怎样说呢?在两个学生说出简单的夸赞的话后,再给学生推荐几个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赞美画精美的词语。让学生在夸赞时用上这样的词。然后出现练习题:“ , ,这真是 !”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心灵走进文本所描述的场面,还让学生在表达中用上积累的词语,体现的“积累、理解、运用感受”的学以致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不足之处:

1、由于自己设计教案的时候设计的训练点很多,感觉什么都想抓,导致了没有完成设计的内容。

2、在指导学生抓关键词理解内容的时候,品读的形式太少。

3、在识字环节,指导不够细致,应该让学生只抓住难记的字识记就行。

再教学设想:

通过这次讲课,结合老师们的建议,下次执教第一课时,识字有针对性的指导识记,课文内容只学习画家的优秀品质。牧童的表现放第二课时完成,时间也就不会那么紧张,就能够落实课堂练字环节。

第6篇: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一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而戴嵩虚心接受小牧童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阅读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并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和感悟,激发积极思考。

一、欣赏名画,激发兴趣。

在优美的古乐声中,几幅水墨画徐徐展开,这就是戴嵩的画,有衣服是他画的《斗牛图》,老师适时讲解,引导学生欣赏图中牛的形象的鲜活逼真。这样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是谁画呢?引出今天的课文的主人公——戴嵩,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1、根据学情引导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关键。你知道这是一位怎样的画家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两幅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我还让在美术社团学习的学生起来表演怎样浓墨涂抹,怎样工笔细描。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并身临其境地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评读、再一起读,注意区分语气轻重,体会对戴嵩的崇拜之情。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近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然后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2、比较人物,感悟牧童的可贵品质。

我让学生表演围观的人是怎样称赞戴嵩的画的,使学生体会到了人们对戴嵩的崇拜。而正当人们赞不绝口的时候,却出现了了让大家惊讶的一幕,我指名一名学生表演小牧童指出戴嵩画上的错误。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过讨论知道,大家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对这一比喻句的用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3、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感受人物的品质。

牧童敢于在这么多人面前指出画家的错误,戴嵩会怎么想?怎么做?我通过让学生品读5、6两段进一步感受画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高贵品质。同时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及课文插图:指导读好戴嵩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最后再一次地欣赏《三牛图》、《归牧图》,从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绩和他虚心好学是分不开的。

三、练习模仿,学习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话。学生说出了各式各样的句子。通过造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

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在小组里表演一下吧。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训练了自己创造。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

第7篇:牧童教学反思

《牧童》是苏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一首江苏民歌。歌曲的曲调优美、抒情。歌词除了表现牧童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之外,“咿呦啰啰啰”的歌词也表现了其放牧时悠然自得的神态。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演唱优美抒情的歌曲《牧童》。为了实现我的'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音乐导入,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在《牧童》这一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旋律。当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我用得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一个无意识的印象。但这种欣赏都是老师有意的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好铺垫。用闭眼聆听美好的旋律及附有儿童气息的念白,展开学生的想象力,明白音乐表现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意境。让小朋友把想象出来的美景试着描述出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

二、朗读歌词,体会歌词意境

考虑到一年级的小朋友识字量不多,因此我在课堂上会让学生跟着我进行有节奏地朗读歌词。一来可以纠正学生的咬字吐字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朗读歌词的同时熟悉歌词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为教唱歌曲做好铺垫。

三、歌曲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这首《牧童》保持了“x xx x ~”的韵律,为了能让这种韵律更好地表现出来,我在歌曲的前后加入了有节奏的念白引导学生学牧童用着羊鞭,自得地呼喊着“呦啰啰啰”。在跟随这种韵律进行演唱。

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声音不是特别整齐与和谐。有的同学没有找到真确的发声之法。有些声音偏高,有些偏低,有些在喊唱。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呢歌唱之法。

第8篇:牧童教学反思

背景:

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促进我们的音乐课程进行必须的改革,但课改之事,无本可套。作为一线教师,如何适应新一轮的课改,在音乐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那就要改变以往的传统学习方式,要师生共同合作、参与、体验音乐活动。让学生达到体验美、享受美、综合美、表现美,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描述:

[片断一]:巧妙发声,解决难点,引出牧童

1、牧羊人的歌声引出衬词唱法:

你听,牧羊人唱起了歌儿在召唤羊啰!(师边范唱边用手势表演)

4/43233—|3231—|123352—|32166—|

依哟啰啰啰依哟啰啰啰依哟啰啰啰依哟啰啰啰

①比较音高:你们觉得四句唤羊声一样高吗?

②再听牧羊人用琴唱,用手势划旋律线区分音高。

③学生当牧羊人来听琴唱:(师)你们也来当牧羊人召唤羊儿吧。

④学生分角色分组唱。

2、结合羊叫声来发声。

师:牧羊人在唤羊,那羊会干什么呢?怎样叫?(咩咩咩—)

3、唤羊声和羊叫声结合唱(牧羊人唱一句,羊儿唱一句)4/4

3233—|333—|3231—|111—|123352—|

(师)依哟啰啰啰(生)咩咩咩—(师)依哟啰啰啰(生)咩咩咩—(师)依哟啰啰啰

|222—|32166—|666—||

(生)咩咩咩—(师)依哟啰啰啰(生)咩咩咩—

4、师生合作,生生分角色,分小组合作。

5、个别生上台来合作,引出牧童(把上台来的小朋友戴上草帽,挥起羊鞭,召唤羊儿们)。

[评析: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中的协调力。分角色演小羊和牧童,学会了与人交流,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教师引导得轻松愉快,学生也投入到音乐故事之中,使音乐课充满了生命活力。在平等`交往之中,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也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自愿参与到这个活动中。]

[片断二]:利用创编,认识牧童,解决难点

1、师谈话:小牧童们,你们想把小羊儿放到哪里去呀?(学生纷纷回答)

2、用唱得形式问答:(先师生,再生生唱问)

123352—|32166—|

(问)你放羊儿啰上哪里?

(答)我放羊儿啰上山坡。

去草地。

……

3、拓展:除了放羊,你喜欢放什么?(还是用唱问,学生自己来问答)

(问)你放什么啰,去干嘛?

(答)我放鸭子啰,去池塘。

我放牛儿啰,去吃草

……

[评析: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对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即兴式自由发挥的探究与创编活动,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参与、体验是通向学生创作灵感的大门,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全体参与、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创新来展现音乐美。歌曲难点在学生的创编兴趣之中顺利解决了。这样的教学也适合低段教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片断三]利用贴画,描述情景,结合歌词教学

1、听着优美抒情地《牧童》音乐,请学生描述小羊上山坡的情景。

2、师总结小朋友的描述情景,用故事的形式边讲边放背景音乐。

3、学生与师共同贴画,把描述的风景图贴出来。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白云下面有个小牧童赶着羊儿上山坡,绿绿的水,

青青的草,羊儿羊儿啰,吃个饱,舒服极了。”)

4、结合儿歌的形式,看着贴好的图,放着背景音乐轻念歌词。

5、学生自编动作轻念歌词。

[评析:“综合”是本次课改之中大力提倡的,音乐的学习原则不能依靠描述、讲授,必须依靠审美、主体的自身体验,低年级学生记歌词是困难之事,以音乐为主线,这里以音乐为主线将美术贴画、儿歌、故事有机融合,既加深歌词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融为一体。美国著名音乐家马利翁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

是看得见的声音。”音乐与美术是一对孪生姐妹,教学中充分利用这条感知渠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认识、体验,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音乐,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在轻松、愉快氛围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片断四]创设舞台,表现歌曲

1、师谈话:让我们这群可爱的小羊也去草地上、山坡上享受一番吧。

2、分工合作表演:有的扮演小羊戴上头饰,有的扮演小牧童挥着羊鞭,有的扮演“蓝天、白云、绿水、青草”把小朋友坐的积木凳自己动手搭成小山坡状。

师旁白:蓝蓝的天飘着朵朵

白云……

3、音乐用快慢快的《牧童》音乐。

[评析: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学生天生爱表演,让他们担任相应的角色,在铺着绿地毯的教室里,寻找青草地的足迹,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综合表现,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对两首不同速度、情绪的《牧童》有进一步的理解、体验,对牧童生活也有了整体认识。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全身心融入了这个故事情节中,享受到了美的愉悦,受到了情感陶冶。]

案例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以“牧童放羊的行踪”为线索,采用快慢快不同《牧童》的音乐来贯串整个故事情节的。一开始“牧童赶着羊儿高高兴兴去山坡吃草”,用了欢快活泼捷克《牧童》,再是“羊儿在山坡吃草的各种形态”,用了优美抒情的江苏《牧童》,最后“羊儿吃饱了,高高兴兴离开山坡的情景”,又用了快《牧童》音乐。我是以审美为核心,运用多种数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整堂课融入这个故事情节之中,把音乐与牧童生活融为一体,通过参与、体验、表演、综合、共同合作面向全体学生来实现音乐活动,表达歌曲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我在上课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语言不精,启发性不够;2、现代化信息技术掌握不够。

讨论:

1、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体现了?

2、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结合的多还是少?

3、利用创编解决难点可行吗?

第9篇:牧童教学反思

音乐欣赏是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上的一节,在他们的眼里觉得枯燥乏味。有的同学说:“上光听音乐能听出什么呀,没劲!”所以导致学生在欣赏上出现了精神不集中,积极性调动不起的情况,一直是比较难上的型。怎样使这样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上,也是我想研究这节的宗旨。

《牧童短笛》:第一段是4/4拍,徵调式,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以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的形式使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骑在牛背上悠然吹起笛子的牧童,闻到了乡野泥土的沁人芳香。第二段为2/4拍,宫调式。快速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跳跃式的和声节奏型的伴奏是这段音乐与第一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牧童欢悦、嬉戏的情景。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是旋律显得格外流畅,情调更为清新。

这堂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本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一个环节:利用多媒体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节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第10篇:牧童教学反思

崔峦老师说过:“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对于这三个“教语文”,我常常谨记于心,并努力尝试着将语文课堂还给“语文”。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我也力求让课堂更有语文味。

一、突出低年级识字重点

识字教学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根据二年级学生识字特点我设计了几个识字环节:说难读的字、读带拼音的字、读去拼音的词。读的方式力求多样,有自由练习读,有全班齐读,有开小火车读。期间从重点字音、字义、字形进行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指导。如“价钱”读轻声,“蝇”读好后鼻音,“惭”读好平舌音;对于“拱手”这个比较生僻的词,通过做动作,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词义。

二、模仿、想象说话,发展语言

低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尤其强,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一……就……”练习说话。通过说话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真是栩栩如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真是活灵活现!”……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既锻炼了说话能力有积累了好词好句,也发展了语言。

三、多读感悟,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等几个环节,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的品读,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读中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中积累了语言。

通过这堂语文课,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如在指导学生读悟围观的人“纷纷夸赞”这一环节时,为了将学生带入的情境,扮演角色体验朗读是其一手段,但我也只是蜻蜓点水,抓得不够实,致使学生的情感熏陶没有预想的效果。还有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和低年级课堂气氛的把控等,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我将吸取经验,对教材加强研究,做到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第11篇:牧童教学反思

在我校课题《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有效引领的研究》研究中,我们认为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同时,增强教师的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在研讨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存在很多疑惑。我在这堂课中,认真钻研了教材找了以下几个生成点,进行了预设。如我结合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人们的纷纷称赞,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还有围观的人“呆住了”这个空白处,让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使学生在对比评价中更深体会到牧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多么难能可贵!在教学中,我也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在读中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和蔼、”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中积累了语言。

通过这堂语文课,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如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意外生成缺少应变能力,不能灵活地智慧地处理这些意外情况,对课堂驾驭的能力还要提高。

第12篇:牧童教学反思

四年级学唱歌曲《牧童》是一首曲调优美、轻快的歌曲。歌词简练、生动地描绘了牧童快乐的生活。在本课中,我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力图引导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音乐,并通过参与真正地聆听音乐、领悟音乐、享受音乐,合作能力、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美、感受美并去创造美。

一、首先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旋律。当学生进行教学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堑,而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用闭眼聆听美妙的旋律及富有儿童气息的动听的旁白,展开学生的想象力——音乐表现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让学生把想象的美景说出来,孩子们聆听完音乐后想象的景物非常优美,还应用了许多的丰富词汇来形容美丽的`风景。

二、感受歌曲节奏和韵律。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节奏游戏:带有律动的练习节奏,感受牧童的悠闲。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并且启发学生:“你听到歌曲的是什么情绪?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了熟悉旋律等作用。

三、学习合唱部分。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二部合唱,对他们来说这还是一个新事物,同时如果不具备很高的音乐素质的话,二声部很难施行。唱好这首歌曲,学生首先对歌曲的掌握和二拍子的节奏感要好。针对本课最主要的困难我觉得在我的这节课中完成的还算可以。我觉得学生第一次接触唱成这样也算不错,他们最缺的还是多练习。

四、存在的不足。本节课的设计容量过大,虽然设计的内容及形式很丰富但是却不够深入,对学生的分析及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另外,对学生声音的关注不够,忽略了孩子声音的控制训练,在今后的课中我将注意这些问题,更多的关注孩子声音的训练,并注重音乐课上音乐元素的感悟。

第13篇:牧童教学反思

《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情感丰富,形象生动,内含深刻哲理,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赞扬了画家的虚心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优秀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中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本课初始我设计的是字、词的巩固,出示爬山和摘苹果的情景,课件新颖、

动感。既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直入课题,板书“画家”和“牧童”一大、一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写?”从生活、地位、年龄等感知“画家”与“牧童”的差距,为下文体会人物美好品质做铺垫。

二、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1、品悟“著名”一词

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关键。首先回顾课文内容,学生自主读文感知,低年级的概括能力差,我出示填空辅助学生感知,其次提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1-2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戴嵩是个著名的画家?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关句子读出。在第二句中,我从中抓出两个重点词: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引导学生理解。我展出一幅水墨图画,让学生区分比较: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学生一时对水墨画特别感兴趣,观察仔细,很快在观察比较中,理解了词语,并体会了戴嵩画画非常认真,技艺高超。在此环节,我引导学生自读、再一起读,读出语气,体会情感。戴嵩的画得到了围观的人纷纷夸赞,首先从其他两段中找出和夸赞相近的词:称赞、赞扬。让学生感受到词语的灵活运用和丰富多彩。我采用个别读、男女同学比赛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进步,读得精彩,表达了感情。这样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文,来感受“戴嵩”的“著名”。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著名的含义了。

2、感受人物的品质。

我通过贯穿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读文,观图,抓住人物语言的描写,引发学生思考,体会人物品质。

人们在对画家的画赞不绝口的时候,我突然转折:一个牧童从人群中挤了进来说“画错啦!画错啦!“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人们的'表情,让学生猜一猜此时围观人们的想法,对比画家戴嵩的态度,从画家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感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么有名的画家却向一位小牧童致谢?”体会画家戴嵩的谦虚。让学生都认为画家的画无可挑剔的时候,小牧童竟敢大胆地指出大画家的错误,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从而感受牧童实事求是、感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然后启发学生:你想对画家和牧童说什么呢?学生都一一称赞画家和牧童,很自然就感悟到了人物的品质了。

三、练习模仿,学习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本,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话。有的学生说:我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有的学生说:警察一见到小偷就抓。在体会画家技艺高超时用“一会??一会??”说话,通过造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这时出示“词语加油站”我先举个例子“画得像极了,画得像极了,真是惟妙惟肖!”接下来学生纷纷模仿夸赞。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既锻炼了说话能力又积累了好词好句,也发展了语言。

通过这堂语文课,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如在指导学生读悟围观的人“纷纷夸赞”这一环节时,引导不够,着重了夸赞,没有突出纷纷。还有体会人物美好品质后应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我将吸取经验,对教材加强研究,在预设时做好时间安排。在在课件的运用上不够熟悉,今后应加强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做到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第14篇:牧童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组文《画家和牧童》是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有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这篇课文知识点很多。我对这些知识点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一、知识点一,指导学生对词的理解。对课文中一些词语的理解可通过简笔画或结合具体的画面进行对比理解。如理解“轻描淡写”和“浓墨涂抹”,在教学时,我在黑板上用重重的几笔画上树干和树叶,用轻轻的几笔画上树枝;又用重重的.几笔画上近处的小草,用轻轻的几笔画上远处的山;还用重重的几笔画上湖的堤岸,用轻轻的几笔画上水的波浪。还可以出示课文中徐悲鸿的马的图,分析指点哪儿是属于“浓墨涂抹”哪儿是“轻描淡写”。通过这样进行教学处理,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浓墨涂抹”和“轻描淡写”了。另外“轻描淡写”还有另一种意思,课堂有学生提出“轻描淡写”的另一种解释,我就顺便解释一下,但我没有深入解释了,以免拔高,增加学生负担。

二、 知识点二,用指导词造句。课文中出现了要求造句的有:“…….一……..就……”;“……一会儿……一会儿……”;在指导教学时,我是先让学生读懂课文例句;然后老师用范例让学生弄明白;再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举例或老师用动作语言举典范来说说,如;最后让学生把造句写下来。这样按有条理的教学,以为是有效课堂。大部分学生造句能过关,但还是有一部分的学生写不下来,还需要课外辅导的。

三、知识点三,你想对文中的戴嵩和牧童的哪个人物说些什么。做这个知识点,必须让学生通过事例知道文中这两个物的思想品质。戴嵩的思想品质是虚心、不耻下问,乐于改正错误;牧童的思想品质是善于观察、发现,勇于指出别人的错误,勇敢乐观,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让学生知道两个人物的思想品质,学生才能完成好“我想对谁说”这个知识点的作业。这个作业,经过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很多都能写好。如:“我想对牧童说:牧童,你真棒。你是放年娃,你善于观察生活实际,知道牛打斗时尾巴是紧紧地夹在尾巴,真有观察力。我要向你学习。”又有一个孩子写到“戴凡大画家,你真棒。你不高傲,能主动请教小牧童,你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愧为大画家。”但也有个别同学,说话思维是比较迟缓的,要课外辅导才能完成。

四、知识点四,造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文中有一个比喻句:“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指导学生用”……好像……”写打比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之前已经学过,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写这样的句子把一种事物当作另一种事物来,两种事物必须要有有相似之处。老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打比方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写一写句子。

总之,教学知识点,需要老师花一定的心思,也要结合起来本班实际,因人施教。对学困生老师要耐心。有时一部分学来学去都不过关的,可以对他们进行课外辅导要有耐心,也可利用家长的进行辅导等。方法总比困难多。

第15篇:牧童教学反思

一、深入钻研教材

学生在一堂课中,对课文能感悟到多少收获多少,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理解得越深入到位,学生就能理解到更多。挖掘教材本身成为备课中的第一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以前,要自己充分的阅读,感悟,声情并貌的朗读,只有当自己被教材所打动,才能让学生被教材打动,被你在课堂中的真情所打动,才能形成情感的碰撞,智慧的分享。

二、对课文的理解要联系生活,更需要回归文本。

许多语文课似乎失去了语文本身的特点,如何走出文本成为老师们常常思考的问题,所以许多时候学生抛开了语言文字,大谈特谈自己的感悟,表面看上去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然而脱离文本的感受是偏执的,没有根,常常会出现跑题,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这无不让语文课堂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成为夸夸其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更呼唤语文课要回归文本,学生感受要立足于语言,回归于文本。而我们在备课时更多该思考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贴近文本,只有在充分理解文本的情况下,才能超越文本走出文本,有了根的理解感受才能变得枝繁叶茂。

三、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面对一篇新课文,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范读、配乐朗读、诗朗诵、讲故事,都是教师常采用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自由读、指名读或齐读。这是篇的整体感受。在具体教学某一部分时,也要先进行整体感受。不过,这时要求更高了,一般采用学生默读、指名读、教师引读或有感情地朗读等。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的感受。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