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1-04 08:07:30

第1篇:《压强》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得当,体现了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设计巧妙、直观、生动,整个实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惑性到理性,生动、深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1.引课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多媒体动画:人躺在钉板上,身上放有大石,用锤子砸石头,石碎而人没有受伤。再用对比演示实验,增加可信度,设疑质疑,打开学生想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2.体现了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的特点: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教师在设计实验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设计合理,在课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示实验改为仿钉板实验来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更容易使学生感到实验的可信度;把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探究,让全体学生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疑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本节课设计的拓展实验:利用斜面压力变化实验来说明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突破了本节的.难点,设计巧妙。

3.在知识的传播上注意方法:观察实验是物理基本教学方法,猜想和控制变量法是物理中重要的方法。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中充分渗透了这些方法。

4.贴近生活,体现了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举了大量增加、减小压强的实例,并进行分析,体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2篇:《压强》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新课讲解和实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循序渐进,多点开花,以此来体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在这节课上我具体体现在逐步引导学生对科学猜想做到必须有理论依据上: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和看法。猜想要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比如在让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高度”、“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方向”等因素有关后,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或让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或依据,以此先做出简单的判断。防止学生进行胡猜瞎说,使他们在掌握物理学中“科学猜想”这一常用的科学方法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猜想的能力

第3篇:《压强》教学反思

《压强》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的重点内容,它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强的概念和掌握控制变量法。

一、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我是直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例子来描述压力,利用压力的示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压力,并对压力的概念下定义,接着让学生画出已知的重力的示意图,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说出重力和压力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压力不等同于重力。

在引入压强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复习了压力的`作用效果,即使物体发生形变,进而通过生活常见现象和小实验,例如,风筝线切香蕉,菜刀切菜,压路机轧路等,初步感受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猜想,正阳及让学生体会的知识的演变过程,和知识间的联系,有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验中,分组实验,可以形成互相比对,公平竞争的课堂氛围,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较多器材方便他们发散思维,学生找到了很多种验证猜想的方法。介绍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在讲解例题时,通过让学生计算大象和芭蕾舞演员对地面的压强,让学生深入理解压力是指力的大小,而压强是指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学的兴趣,落实物理——社会。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的讲解中,从公式P=F/S、生活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运用来巩固。在总结时注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进一步落实“生活——物理——社会”

二、存在问题:

由于压强概念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对学生引导不够,是学生探究方向性不明确,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勇跃。学生看书回答问题,不能够拓宽思路,致使学生利用书本上的将要讲的知识进行回答,常常使教师陷入窘境。

三、今后改进措施:

要认真备好学生,改进时间安排,争取在25分钟内结束课程,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备课时要灵活,以便能应对时刻出现的突发事件,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

课堂上要学会关注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第4篇:《压强》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比较抽象,主要由“流体压强和流速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和“飞机的升力如何产生”两个核心问题组成,如果只是简单的进行知识讲解,学生接受效果不会很好,对知识也没有兴趣;所以要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自己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制作、实践等各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过观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遵循以下设计思路:选取哪些器材?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改变的?改变的实验条件引起研究对象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对科学的热爱。

第5篇:《压强》教学反思

压强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矗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

一、优点

本节课我利用比赛捏鸡蛋引入新课,出人意料的结果创设出讨论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利用在沼泽地和雪地行走的两个人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时,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一下自已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让他们感到实验就在身边,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关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这是部分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拉进教师和后进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

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

二、存在问题

对学生了解不够好,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勇跃,进度比较缓慢。对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备课不符合,在备课时让学生做探究实验,没想到上课时才发现实验器材只有一个压力小桌,没有办法改成了演示实验。

在讲例题时,时间紧迫,没有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降低了教学效果。

在分析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把方法总结出来,学生只是

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在处理时时间比较紧张我自己觉得对这一部分处理的不太好。

三、措施

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第6篇:《压强》教学反思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应当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世界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来开发与利用,发展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兴趣,鼓励学生在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课内和课外的交流互助,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习惯。

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一节与生活中许多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验的设计上,我努力寻找学生熟悉的.、现实的,学生又非常感兴趣的例子和实验,在引入课题时,我用电影中的一个片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在吹杯子的实验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实验多。为了防止实验过多造成课堂混乱的局面,我将实验分成几个层次,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根据学生层次的需要,我通过图片提示的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因此在课堂上充分挖掘生活中和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例,并用所学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体现了中考的理念。。

本节课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两艘轮船并排同向行驶容易发生相撞事故的例子,可以在学生展示两个泡沫相靠近的实验后直接引出,这样可以使知识与应用衔接得更紧密一些。

2、学生在展示分组实验的时候,如果能用实物投影,效果会更明显一些。

第7篇:《压强》教学反思

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压强,它是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基础。因此对压强的复习应是重点和关键。通过复习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努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探究过程的回顾、总结与创新也应是本节复习课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为一节复习课,通过采用单元知识网络框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的体系结构,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物理属性变化规律的知识,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知识框架学生对各个局部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讨论、探索,从而熟练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方法、技能,详细总结本单元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逻辑关系、思维过程。

但不足之处,学生对浮力公式的掌握还不够熟练,有乱用公式的`现象,今后要加大这方面的练习。

通过这次研讨会使我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方法不改变就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将势必要失败。当前提倡魅力课堂是很有必要的,眼下受环境的影响好多同学有厌学的心理,如何使课堂有魅力学生喜欢你的课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多思考如何在45分钟完成教学目标,还能使学生积极的参入,主动学习,在乐趣中获得知识,以达到学生快乐,课堂高效的目的,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第8篇:《压强》教学反思

《液体的压强》我上了三节课,这让我自己也感到吃惊,发现自己变得好像不会上课了。

以前讲液体压强的时候,往往是两节课解决问题:第一节课讲液体压强的特点,及液体压强的公式推导,第二节课讲解液体压强的应用,包括液体压强的计算与连通器原理和应用。感觉两节课下来学生也能掌握得好好的。现在为什么变成了三节课呢?主要是在第一节课中我花了太多的时间。

在第一节课,我带领学生用实验器材认识了液体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分析其原因是液体受到了重力作用,并说明这也是液体压强的根本原因)

2、液体顷容器的侧壁有压强(重点分析了液体具有流动性,从而对阻碍其向外流散的侧壁有压强)

3、液体的内部有压强(动手和学生组装简易压强计让学生了解其构造及原理并注意细节:如U型管中的水看不清楚怎么解决?U型管中出现了高度差说明了什么?如何检验压强计是否漏气?)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挺耽误时间的。

4、让学生辅助我进行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密度和方向的关系,并得出定性结论(一名学生帮助我专门作记录,并及时把记录向同学们汇报,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地去观察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5、讨论:

1)深度到底该如何判断:(分别说出a、b、c、d四点在液体中的深度,好多学生都说出b是0cm,c是22cm,d是12cm,看来这个说明的意义还是巨大的,不然测试中提问c、d两点谁的压强大时,学生就有麻烦了)

2)回忆学习浮力时大鱼和小鱼的争论,如果改成“大鱼大,所以受到的压强大”和“小鱼深,所以受到的压强大”的说法时,到底谁对谁错?

3)讨论人类对深海的探测,让学生尝试想象一下连钢板都能被压缩的深海中竟然生存的鱼类可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认为设置比较好,学生很感兴趣,也能想象出深海中鱼的一些特点,如形状、发光等)

4)当堂对比实验,学生讨论:矿泉水瓶(瓶中装有适量水)放在手上时,正放与倒放时瓶子对手的压强的比较;矿泉水瓶中的水在正放与倒放时对底部压强的比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液体的与因体压强不同之处。这个实验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了固体压强的分析要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角度分析,而液体压强的不同要从液体的深度与密度的角度去分析。加深了对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

5)课后讨论:当你在游泳池中游泳时,潜入水下1米时受到的压强P1、当你在巢湖中游泳时,潜入水下1米时受到的压强P2、当你潜入大海中深度为1米时受到的压强P3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你又有什么发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探究中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很轻松地回答了我提出的各种问题,当第二节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试着分析并推导出液体的压强公式时很多学生都能正确地说出其得出结论的过程。

1.本课重点是在归纳液体压强规律的基础上,分析液体内某一深度处压强的计算步骤和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在分析、推导前设想一段液柱(学生的抽象思维),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补充做了演示实验(学习支撑点)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过渡到抽象,使学生先有一个实际感受,再进行想象,搭一个阶梯,就比较容易了。

2.本课分析较多,为了使学生在45分种内不至于疲劳,让学生对例题自己练习,并且分为三部不同条件进行练习,练习后再分析液体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更为恰当。同时让学生通过练习、比较分析,这样得出结果就顺理成章。

3.讲解中,对公式p=ρhg中的h表示深度要特别强调,避免学生误认为h是液体内某处到容器底部的距离,否则将在计算中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第9篇:《压强》教学反思

压强是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教学方法,力图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和掌握控制变量法。

一、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我是直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例子来描述压力,利用压力的示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压力,并对压力的概念下定义,接着让学生画出已知的重力的`示意图,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说出重力和压力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压力不等同于重力”。

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逐渐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

在讲解例题时,通过让学生计算大象和芭蕾舞演员对地面的压强,让学生深入理解“压力是指力的大小,而压强是指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这样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学的兴趣,落实了物理的社会实践性。

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的讲解中,我从公式P=F/S、生活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运用来巩固。

在课堂总结中,我注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进一步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

二、存在问题:

由于接班时间不长,对学生了解不够好,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不够踊跃,上课进度比较缓慢。学生看书回答问题,不能很好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致使学生利用书本上的将要讲的知识进行回答,常常使教师陷入窘境。

三、今后改进措施:

要认真备好学生,改进时间安排,争取在25分钟内结束课程,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备课时要灵活,以便能应对时刻出现的突发事件,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课堂上要学会关注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第10篇:《压强》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压强》的复习课。《压强》这一章共有压力压强、液体压强和流体压强三部分组成。对于初三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情况,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知识兼顾全面复习,始终以压强的概念贯穿整节课,以之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并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重视课堂反馈,用以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在这节复习课中,学生充分体会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效性,能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网络教学中考虑到知识应用和链接的问题,却忽视了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互相结合,使学生课堂更加有效而丰富多彩。

在诚惶诚恐中,我严格按照教材所设计的思路和步骤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注: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丝毫不敢有所改变。首先,我按教材所设图片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压力在不同条件下作用效果是不同的,顺势引入“压强”的这一概念的物理意义,然后和学生们一起对“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进而导出“压强”的定义和公式,然后对公式中的相关物理量的单位和适用范围进行强化讲解,接着又对公式进行了变形拓展,最后讲解例题和联系生活实际。这一节课虽然有一些落堂,但总体上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然而在随后的一节习题课检测中却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一丝沮丧中,我认真反思,查找问题的症结。反思课堂之上,虽然我对“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和定义讲授下了很大功夫,花了大量时间,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

第11篇:《压强》教学反思

学习了压强后,给学生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一个空茶壶的质量为0。5千克,放在水平桌面上,茶壶底的面积为0。01平方米,用茶壶盛了1。2千克的水后,水的深度为0。1米。求,(1)水对茶壶底的压强(2)水对茶壶底的.压力(g=10N/kg)

解法一:

已知:m=1。2kg,g=10N/kg,s=0。01m2

求:P,F

解:茶壶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等于它自身的重力

F=G=mg=1。2kgX10N/kg=12N

P=F/S=12N/0。01m2=1200Pa

解法二:

已知:水=1。0x103kg/m3,

g=10N/kg, h=0。1m ,S=0。01m2

求:P,F

解:P=gh

=1。0x103kg/m3x10N/kgx0。1m

=1000Pa

F=ps

=1000Pax0。01m2

=10N

两种方法,两种结果,第一种方法显然错误。

于是,我把这两种解法写在黑板上,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第一种结果的错误原因所在,同学们也理解了本题的正确做法。通过这到题,要向学生强调:做题时,要注意计算液体压强时,要先压强后压力,计算固体压强时要先压力后压强。

第12篇:《压强》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和压强教案示例之一。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细砂、玻璃杯。

学生用:压力小桌, 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由实验室准备)。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阅读本节课文开头的“?”和图10—1,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章压强液体的压强第一节压力和压强)。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评讲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10—3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1)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10—3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10—3甲那样,放上一个砝码和放上两个砝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4)压强的计算

例:一台机器重1000牛顿,与地的接触面积是2米2,这台机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请同学们说一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压强公式:

(5)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写出“5帕”,指导学生说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5牛顿。列举课文中一张报纸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压强公式、单位,计算下面所述例题。

5.例题:

〔例题〕:根据课本图10—4和图10—5所给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教师一边念题,一边请同学们看图,并思考,念完题后,请学生说出已知条件,教师写在黑板上,利用公式进行解答。

解题过程中和解题完后进行评讲,强调单位必须使用规定的单位:力用牛顿,受力面积用米2,所得到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三、归纳本课的内容和课堂巩固练习

1.利用黑板上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把本课所学知识叙述一遍。

2.请学生对课本的图10—1问题作出回答;再请一位学生说一说书包带子宽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讨论章后习题第5题。讨论后教师补充、完善。

4.教师把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的两种方式放在细砂上,请同学们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对第一节教材后的练习第1.2.3.4题进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简要地写在题目的旁边,下节物理课时准备课内回答。

2.把节后练习的第5.6题做在作业本上,物理教案《压力和压强教案示例之一》。

提示:在做练习第6题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_米2。计算时,要用科学记数法。

(四)说明

1.课本中图10—3的实验,如果没有恰当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样。这一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其课堂效果好于演示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比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印象更深刻。

2.关于压力和重力,在本课只就课本中所述的“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相同”进行讲述。不宜在本课内进行拓宽或加深。如果有学生说“压力就是重力”,教师必须加以纠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错误。至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可放在章末复习时进行,以免充淡本课“压强”这一重点知识。

3.关于压强的单位“帕斯卡”,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它的.意义,在运用时才知道为什么要把受力面积“厘米2”或“毫米2”换算成“米2”的道理;同时面积单位的换算,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前给予辅导,特别是采用科学记数法和涉及负指数的问题时,可能就更加困难,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一问题。

4.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大小的比较这一例题,安排给学生自己在课内做,可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学生做后教师进行讲评,在书写格式、解题思路、公式运用和单位换算上,给予指导,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分别放在细砂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说明理由,以达到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的目的。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巩固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知道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能对一些简单现象进行解释。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物理知识不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各1个,硬纸片或布条,肥皂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学生用:肥皂一小块,1—2厘米宽的塑料带和细棉线各一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

1.什么叫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叫压强?写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和压强的单位。

3.回答第1课时布置的思考练习题。

4.说出你测物理课本1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的办法。

以上问题,均由学生回答,由另外的学生补充、纠正。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

二、进行新课

1.根据学生对玻璃杯开口向上和开口向下两种情况放在细砂陷入细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力不变,玻璃杯对细砂的受力面积发生了变化,使玻璃杯对细砂的压强发生了变化。(板书: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

2.讲述

(1)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将会被压坏。

(2)举例:房屋建设中,楼层修得越高,楼体对地面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墙基的受力面积不足够大,楼房对地的压强就很大,可能会使地面下陷,楼房倒塌,造成损失,所以修建高楼大厦,必须加宽地基,以减小楼房对地面的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6,读后说一说履带拖拉机和雪上飞机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减小压强的?教师对学生回答补充、完善后板书“在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

3.实验:

(1)学生随堂实验:

同学们桌上放有一小块肥皂、有一条较宽的塑料带和一条细棉线,请同学们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样才能较容易地把肥皂块切断?做完后举手发言,说一说你的做法和你这样做的理由。

(2)教师演示实验:

分别用钝刀口和锋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纸片或布条。

用断了尖和没有断尖的锥子向硬纸片穿孔。

做时请同学们观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断布条?什么锥子对硬纸片穿孔较容易?

由以上学生随堂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板书:“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

(3)读图:学生阅读课本图10—7,读后说一说图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压强的。

三、巩固练习(课堂讨论)

1.第1课时完后,布置同学们做课文后的练习第2.3.4题。请同学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机会,说一说你是怎样答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回答:为什么啄木鸟尖嘴变钝了,就不能成为“森林医生”了?为什么说骆驼是“沙漠之舟”?

2.继续讨论章后的习题第5题,比较梯子和木板,哪个对冰的压强小?

四、归纳本课内容

1.教师复述本课的学习过程

老师复习提问→讲述→同学们随堂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的分组讨论。2.学生自己归纳本课内容:说一说减小和增大压强的办法,并各举1~2例。3.教师小结:压力不变时,利用增大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减小压强;压力不变时,利用减小受力面积的办法,可以增大压强。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际中,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采取恰当的办法来减小或增大压强。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并联系实际举出1~2个例子。

2.把章后习题第1、2、3题做在作业本上。要求注意书写格式规范、公式、单位正确。

3.思考第一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说的办法多。

(四)说明

1.本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当由学生回答的,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以练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

2.本课安排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实感,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本课重点、难点都不多,课内时间也较充分,布置的书面作业,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一部分。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教学反思1

上完课后,静心回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和得与失。这节复习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知识重点兼顾全面复习巩固,以典型例题展开课堂讨论,重视课堂反馈,强化基本能力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果。

1、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教完整的知识结构,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压强概念贯穿全章,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它是一根主线,把各部分的知识紧紧联系在一起,液体压强公式也是本章复习的重点知识。在复习教学中,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注重前后知识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

2、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压强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密切,在复习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规律解释现象,说明道理,进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说理题的训练。

3、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学中忽视了实验教学。关于压强的知识,很多可通过实验观察来探究学习,虽然很多实验用专用仪器操作,但许多实验可取材于瓶瓶罐罐,并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关结论或验证有关知识。在本节复习教学中,过多考虑到教学进度,忽视了实验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可结合课本中一些插图和物理现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这也是近几年中考中的热点考题)。

教学反思2

这是一堂实验探究教学的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结合课件播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

课堂刚开始时,小喷泉的情景设置激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明确课堂研究的内容,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其后的课堂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器材的选择、方案的设计、结论的得出都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重视学生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物理是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去验证。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全过程,从液体中是否存在压强到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及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都给每位学生提供探讨用的实验。

教学中我利用每次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步骤分明,并结合实验,让学生对转化直观法、转化放大法、控制变量法有所体会。坚持下去,必能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动手操作能力、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不足:

1、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

2、板书比较少,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全面提高课堂效率。

第13篇:《压强》教学反思

讲完《压强》这节课后,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结合评课老师的点评,有了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压力概念是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虽然我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轻视了对实际例子的运用。

二、本节课我利用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弹力重力摩擦力,力力探因”的话语引入新课,出人意料的结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告诫学生学习力的知识需要谨慎的思考和严谨的探究过程,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关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究压力的相关知识的活动,让他们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让学生相互交流,使其从触觉、视觉不同角度认识压强。但在施教的过程中,我给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照顾到可能有不同想法的这一部分同学来进一步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以让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四、压强的知识学生接触比较多,但对概念很陌生,我在教学中通过类比速度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去归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及时组织学生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帮助学生掌握压强公式的同时,有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演示的活动中,不便于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动向。

五、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上述例题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没使学生注意到虽然增大和减小压强都可以从压力和受力面积两个方面着手,但在实际应用中应视条件采取合适的方法。

六、关于板书。由于准备仓促,又是第一次用阶梯教室上课,板书的设计重点不突出,指导单位换算时,没有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感受单位之间的关系。

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第14篇:《压强》教学反思

就本文的内容而言,选这篇文章很有很有价值,这短短的一篇文章,内容却很丰富。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在文中都有所体现。初三正是吹糠见米的重要阶段,梳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扫清议论文的学习障碍,建构议论文的知识网络显得尤为重要。就本文的.主题而言,选这篇文章很有意义,初三的学生进入了学习的疲乏期,对自己的理想不够坚定,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这篇文章的及时出现,教师的及时引导,为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这是由20__级2班“理想组”为我们呈现的一篇自主推荐课。《成功的秘诀》是丰都县“语文发展性阅读”导学案上的一篇课外阅读。学生把它选出来进行小组授课,原因之一:每个学生都有文本材料,便于阅读;原因之二:本文是议论文,内容易于理解;原因之三: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学习上缺乏动力,理想在动摇,失去了人生前进的方向。

在授课小组的通力协作下,“理想组”为我们带来了一堂极为精彩的展示课。

就本文的内容而言,选这篇文章很有很有价值,这短短的一篇文章,内容却很丰富。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在文中都有所体现。初三正是吹糠见米的重要阶段,梳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扫清议论文的学习障碍,建构议论文的知识网络显得尤为重要。就本文的主题而言,选这篇文章很有意义,初三的学生进入了学习的疲乏期,对自己的理想不够坚定,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这篇文章的及时出现,教师的及时引导,为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第15篇:《压强》教学反思

讲完《压强》这节课后,针对教学设计我仔细回顾了教学的全过程,有如下的认识和体会。

一、压强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本章的学习,还是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浮力的基础,所以压强的概念在初中占具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压强的概念。压力概念是学习压强概念的基础,虽然我把握住了重点和难点,但设计时轻视了对压力概念的认识。

二、关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我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做实验,这是部分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也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拉进教师和后进生的距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实验就在我们身边”。类比以前的探究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实验降低了难度,照顾了学生的差异,两种不同的方案让学生相互交流,使其从触觉、视觉不同角度认识压强。但在施教的过程中,我给学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没有照顾到可能有不同想法的这一部分同学来进一步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讨,以让问题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三、压强的知识学生生活中接触比较多,但对概念很陌生,我在教学中通过类比速度概念的方法让学生去归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在施教中引导学生时,没有及时把压强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这一联系结合探究实验进一步强化,帮助学生构建压强概念,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这一缺陷,迫使教师又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用时过多。

四、关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我从公式出发,让学生掌握一种运用公式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公式分析问题的意识。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