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2-29 16:14:34

第1篇:教学的反思

新教材的结构安排很有新意,它概括的设计了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这样以学习的领域展开教学,教学的目标性明确,教师实施起来比较容易把握。另外,教材的趣味性强,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无论从哪个层面教师都可以进行教学设计,将近两年的实践证明,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配合新教材的内容展开教学,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融洽了师生的感情,解放了教师的思想,再现了真实的教学。孩子们是喜欢我的,是喜欢美术课的,孩子的期盼是令我陶醉的。

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在《流动的颜色》一课中,我让学生准备了好多的材料,彩色水等,用吹、画、粘贴的方法,制作出多幅生动的'有趣的画面,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的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通过交流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同 时 老师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并让学生参与互评自评,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达到学科的整合。为了不浪费资源,根据学生准备的彩色水,我又突发奇想,领学生进行染纸可不可以呢?我让孩子们准备了生宣纸和调色盘,在上课时,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染纸,我就故意很神秘的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变个小魔术,我一边将正方形的生宣纸在学生的面前折成需要的形式,一边又将彩色水挤到调色盘中,让学生充分地清楚老师的每一步之后,让学生进行倒计时,随着全班同学的倒计时的结束,一张染色的宣纸也进行完了,在打开的那一瞬,全班同学欢呼跳跃“哇 —— 好漂亮啊!”学生一片欢腾,都被这个有趣的魔术给吸引住了,跃跃欲试地想马上动手进行制作,这时,我并没有对学生进持规范化的要求,只是让他们把制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告诉老师,看看谁的染纸作品最好,最漂亮!这样,一堂活泼有趣的染纸课就开始了,学生兴趣高,速度快,互相帮助,灵巧的小手上下翻飞,一张张美丽的巧夺天工的染纸作品就出现了!我把他们的作品都粘贴在课前准备好的大白纸上,一排排精美、色彩艳丽、不同图案的染纸作品在白纸的衬托下,更是另一番美丽,整个班级都沸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的高,一节课不知不觉的就过去了,学生对此课依依不舍,根据学生的要求,我又增加了一节,让学生找出自己在上一课中出现的毛病,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小组互相合作,比一比哪一小组的作品最好、最漂亮。这样,在下一节课上,一幅幅更加完美的作品就不难出现了,而这一课在从前应是四年级的课程,可是现在二年级的学生就能得心应手啦。通过这一节课,我看到了孩子的需要,知道了他们的想法,孩子也更愿意上美术课,他 们在课堂中学习到了以往在家中学不到的知识,学生比以前显得更轻松了,对学习比以前更有兴趣和积极性了。课后看着他们创作的即幼稚又成功的作品和孩子们天真的笑脸,这怎 能不是 老师的一种快乐呢。

第2篇:教学的反思

教学结束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发现这节课很平淡,离预期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还不够,课堂中引导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少,尤其是第一部分体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一些重点语句要多读,要抓关键的重点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2、文本中还有很多细节的东西还没向学生渗透。

3、第二部分的教学,朗读的时间虽然明显增多了,但学生的情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对老人的敬仰之中,失去老人的悲痛气氛烘托不够。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希望各位同事们给我提出宝贵建议,我会深刻剖析,以便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

第3篇:教学的反思

自接触微课以来,我一直以为微课只是线下学习的一种方式,要么是课前的预习新知,知识建构;要么是课后的复习拓展,对课堂上重点问题的巩固加深。这次在韩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尝试着在常态课中融合微课来执教布封的《马》一文,感受颇深。

在准备这堂课时,我心里其实很迷茫,也很胆怯。有面子问题,也有能力问题。后来在韩老师的一再鼓励下,我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我选了“对比”这个切入口。将“对比”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录制成一个微课,放在课堂伊始作为知识导航。然后再以教材为范例,让学生实战演练,去找出对比、分析对比、感受对比、运用对比。整个课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活动,自主学习。整个课上下来还比较顺畅,也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尽管在评课时,大家指出了很多的问题,但我自己还是松了一口气,因为我知道,只有尝试了,才能明白其中的滋味。

原则一:学生为本

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就以我的这节课为例,为了让课堂上不至于有太长时间的冷场,我放弃了网上一些专业制作的优美视频,而是根据课堂需要自己录制了一个大概五分钟的微课视频,作为我课堂的引子。在对“对比”这个知识点的讲解中,我省略了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加入了一个在评课时大家都提出质疑的“对比与衬托的区别”,为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比这种手法。可能我自己录制的视频不如专业的精美,我的讲解也不如网上的精准,甚至还有画蛇添足的嫌疑,但我却是从自己学生的角度,为他们量身制作的原味微课。

原则二:辅助课堂

微课的出现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翻转,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通过这次的`尝试,我更深切地认识到:微课只能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他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一则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微课中讲解的知识点,只能是一带而过,不可能暂停、回放,课堂上没有办法兼顾到每个同学。我的这节课,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过分注重形式,夸大了微课的效果,因时间关系对文本的解读不够细腻和深刻。

二则它是提前录制好的,不能支持临时性、交互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提前学习新知识,学习的时候,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讨论、寻求老师帮助等。比如这节课,学生看微课视频时,若对对比作为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还有疑惑,也只能等后来再去和同学讨论了,这样显然没有第一时间面对面的思维碰撞来得印象深刻。

人在生活中的成长总是曲曲折折的、如积月累的,但总体方向是向前的,我们的教学也是一样。只有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才能从容面对当下一波又一波的教育改革。微课呢?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既不能一味盲从,也不能盲目排斥,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合理采用!

第4篇:教学的反思

在听随堂课的活动中,正值《大树和小花》主题,我选择了散文诗《树真好》这个内容进行执教。

一、教材分析:

散文诗《树真好》描写了人们与小动物们在大树旁活动的场景,童趣盎然,意境优美。在仔细诵读作品的过程中,我发现原作品中有一些不是很合理的地方,如第一句“树真好。小鸟可以在树上做窝,每天天一亮,小鸟就会叽叽喳喳地叫。”我认为做窝的是鸟妈妈,而不是小鸟。另外,第三句“树真好。如果有一只大狗来追我的小猫,小猫就爬到树上躲起来,气得大狗汪汪直叫。”这里我认为如果是大狗和小猫来玩游戏的话,才能对幼儿会产生一种美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综合上面两点,我将《树真好》散文诗内容调整为:

树真好

树真好。鸟妈妈可以在树上筑巢,每天天一亮,小鸟就会唧唧喳喳地叫。

树真好。我们全家在树荫下野餐,大家吃得很香,说说笑笑,热热闹闹。

树真好。大狗和小猫玩捉迷藏,小猫爬上大树躲起来,急得大狗“汪汪”直叫。

树真好。我做个秋千挂在树上,让我的布娃娃坐上去,摇呀摇,摇呀摇。

二、目标设计:

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教参上的目标是这样的:1、欣赏散文诗,感受树的用途。2、萌发亲近树木、爱护树木的情感。我认为这个目标设计过程中,将语言和科学的目标混为一谈,不够贴切。而且根据散文诗中的内容也不是很适合爱护树木的情感教育,因为其中涉及“我做个秋千挂在树上”(这并不是一个爱护树木的表现)。在将这个活动定为语言活动的时候,我将目标修改为:1、引导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感知散文诗的意境美。2、学习散文诗中优美的语言描述,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联想、讲述。3、萌发初步的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准备中,我根据幼儿用书上的图片制作了PPT课件,将四个散文诗片段的内容链接在大图片上,这样幼儿在讲述某个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出示相应放大的图片,更利于幼儿观察与表达。

四、活动流程:

首先,利用整张的《树真好》图片让幼儿欣赏,并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看到了什么?让幼儿对画面进行仔细地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内容。紧接着,小结幼儿的讲述,并用一句话:“大家都喜欢在树林里,说明我们的树朋友(教师竖起大拇指用动作提示,引导幼儿说出“真好”)”切入主题。

其次,初步欣赏散文诗《树真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给幼儿一下完整地印象。并让幼儿说说听到谁说树真好,将散文诗的内容进行分解,从简单的人物入手,帮助幼儿学习分析、归纳这篇散文诗的几个要点(地点、人物、事件。)然后引导幼儿再次欣赏散文诗,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倾听。听听“他们为什么说树真好呢?”在幼儿回答时根据幼儿意愿出示相应的PPT课件,学习散文诗中优美的语言描述。这里重点学习第一句的句式,让他们说说鸟妈妈和小鸟怎么夸树的,为什么喜欢树,它们可以在树上干什么,然后让幼儿完整学说这样的句式,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在幼儿能够完整讲述散文诗的基础上,学习用赞美的语气来夸树,表达自己对树的热爱之情。

活动最后部分,把主动性交给孩子,用问题“树真好,还有那些人和动物也会喜欢树呢?”把孩子们引入大胆创编的境地,发散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和PPT课件的作用下,都能跟着一直完整地朗诵散文诗了,但其中我也发现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看似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看图说一说,并引导幼儿用较完整地语言来表达,在活动中我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表现在幼儿对整个图画有了自己的解读后,教师并没有按照幼儿的意愿对作品进行适当地调整,将幼儿的口头语转变书面语言,成为幼儿自己的东西,还是回到了预设的活动设计中,导致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始有了下降,虽然就学习本首散文诗内容而言,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但与《纲要》中对幼儿是学习主体的精神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这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但新课程要求我们引导幼儿创造性地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强调幼儿学习创造性和自主性,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考验,要求我们要不断地研究与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在不断地实践中学习、研究、探索、解决这样的问题,以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的需要。

第5篇:教学的反思

距九月一日开学已经将近一个月了,纵观这一段时间自己的表现,可圈可点,既有做的好的地方,当然有些地方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我近期以来的生物教学。

首先先从有利的方面说起,我会在每次上课前会去听取指导老师的课程,然后根据指导老师的对课程的讲解加上自己的理解,再去给学生讲解;积极向指导老师请教本章本节的.重难点,借鉴他人的经验。我认为这样可以汲取他人优秀的地方。还有关于我在教态上还算比较自然,并且我的讲课声音比较大,不需要用扩音器;而且我在上课过程中,经常来回走动,方防止他们走神,睡觉。对于课堂气氛方面,我所教的两个班都比较活跃,但有时过于活跃,致使课堂显得比较乱,所以我经常提醒他们安静一些。总体来说他们还算比较乖。

其次是关于不足点,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点是,我在备课方面,有时往往抓不住重难点,重难点讲解不够透彻,说明我还应该继续多听课,多准备。第二点,我说话语速较快,一方面可能是我平时说话语速较快;另一方面可能是一开始上课比较紧张,所以语速就不自觉的加快了。第三点事是我在课上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把握不好,有些生硬,这需要我不断琢磨,研究。

综上所述,近一个月以来我在教学方面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我需要不断努力,在接下来的月份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第6篇:教学的反思

一、 案例

师:读了“花”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老师一个问题:“花”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问的这个问题,谁能帮助他解决?

生:我觉得花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多”。第二个是“美丽”。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问题是,“还穿绣花鞋“这里的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师:(课件)“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轻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林海教学片断反思

师:他问的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绣花鞋”指的是兴安岭的.“花”。

师:对。/下面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边听边想象,作者把兴安岭当怎样的人来写的。

……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生: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呢?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是花的果子。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作贡献,所以写了小红豆。

……

生:我还想问老师一个问题:/article/为什么说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说不出那些花的名字来?

师:这个问题相信你能解决,这说明了什么?

师:说明这儿的花多。

师:对了!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

以上是我在教学《林海》一课时出现的小片段。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过去是教师问学生,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现在是学生问老师,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思维得以发挥。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课堂氛围宽松,学生想说就说,想问就问,大胆的探索,体现了教育的人文性。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天文、地理、自然、社会、伦理、道德等,可以说无所不容。语言文字的通俗性也最能激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想象。学生个性的需求不同,想探究的问题也不同,课堂上,学生的许多问题是不可预测的,既然鼓励学生问,学生什么都可能问。有些问题看似古怪,其实是必然。因为,孩子对新事物的发现,永远是好奇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面对孩子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有的教师抱怨说:“现在的课堂教学越来越不会教了,越来越不敢教了。”我看,教师不必惊慌,应该沉着冷静,仔细分析学生的问题,能解决的,尽量解决,解决不了的,也可留下悬念,以后探讨。关键是教师要放下权威,不要伤害学生爱问的积极性。

第7篇:教学的反思

人们现在还不能像控制裂变那样有效地、随心所欲地控制聚变反应,和平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但是由于核聚变可以释放比裂变更大的核能,而且不像裂变那样会产生较大的放射性污染,其原料氘和氚等又比铀丰富得多,因此控制聚变反应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课题。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积极研究聚变的人工控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落后,自己研制的可控核聚变的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1号已于1984年顺利启动,已经取得不少研究成果,至今仍在继续工作中。同学们将来也许能参与其中,成为我国和平利用聚变释放核能的有功人员,为开发我国的新能源作出重大的.贡献,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通过教学发现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则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把握不好就会使一个问题的讨论面太大,时间拖得太长,还会远离研究主题,浪费时间等等。所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每个环节十分严密,力争排除一些客观干扰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再讨论。

第8篇:教学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就属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本课后我的感受是:

1、让学生回忆一下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对分数的意义进一步加深。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文字题,这为学习相应的分数应用题做准备

3、在以后教学前我还要深钻教材,把握好课本的度,向其他教师请教,取长补短。特别是多向同年级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根据分数意义来分析题意,而忽视了对单位“1”的'理解,重点应放在在应用题中找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找的上面。为以后应用题教学作好辅垫。

5、在课堂上多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根据实际情况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9篇:教学的反思

通过多年以来的教学,可以发现,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画、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去临摹的僵化的美术教学模式,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法,发挥美术课自身的特点,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缺乏美术知识的,我重视经常让学生补学一部分美术知识,以唤起学生对美术课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利用网络的便捷,收集有关教学方面的素材,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学生轻视美术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做为美术教师应当扭转这个局面,具体说,一是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保持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其二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严格规定掌握知识的每个步骤,教师不管讲哪个课题,都要规范化,从整体入手。

三、把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引向课外,引向社会,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课教材不多,课堂上只能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这对那些爱好美术的学生来说是不够满足的,所以,利用校内较为完善的网络环境及网络条件,以充实、弥补美术课堂教学之不足。

第10篇:教学的反思

《掌声》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三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我今天执教的是《掌声》的第二课时,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感悟的能力,学习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尊重关爱别人,懂得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本节课在教学预设时,我着重从一点下功夫,即努力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追求三维目标的达成。

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首先,我关注了学生多种方式的阅读。上课伊始,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自由读、感悟读、齐读等多层次多角度地读,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在阅读中感受英子的心理变化过程,突出了教学重点。

2、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整节课,学生边读边感知边体会,感悟到同学们给予英子深深的爱,训练了学生思维、语言内化与表达。在学完第五段后,我布置孩子们给英子写回信,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造句、写作能力。

3、注重传授学习方法,揭示学习规律。

本节课,我不光引导学生理解,也提示理解的方法。比如在理解重点词“犹豫”时,孩子先说出了它的本义,我又引导学生说出了这个词的引申义,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用得准确。又如,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出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词语,边体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又掌握了一种阅读的好方法。

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关注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1、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如本节课重点指导第一次掌声时,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英子动作神态来多角度的读,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

2、在阅读中感悟。

整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

3、在体味中升华。

整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第11篇:教学的反思

童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感慨。本课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6幅表现“童年”的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其实却给我们展现了一部历史画卷,从宋朝的《端阳婴戏图》、清朝的《欢天喜地》,到抗日战争的《战斗中成长》、《流亡图》解放后的《翻身奴隶的儿女》,直到今天的《金色童年》,其中不仅仅给了我们美术方面的信息,更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情境,一种能通过美术作品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学习情境。这就是说在完成本课学习中,我们要把美术的`学习从技能的学习层面提高到文化学习层面。因此,如何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是这节课最值得思索的地方。

教学时,我从不同艺术表现方式的作品入手,带领学生进行欣赏活动,让学生从不同年代、民族、历史背景下的人物的装束、环境、作品主题方面进行观察,从而能从作品中得到信息。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联想,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服饰等方面进行描述,进而对作品所表现的主题进行分析、评述。认识艺术家利用不同的方法表现童年。并通过欣赏国画《流亡图》和摄影作品《我要读书》使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学习生活的幸福,进一步感知幸福,渗透德育。本课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解决了重难点的掌握。

不足之处:

本课容量较大,对于不同材料不同艺术形式的介绍还不够细致,今后应多引导学生多进行有效的欣赏,认识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手法。

第12篇:教学的反思

《假如》是一首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我读完这首诗后,心被深深的触动了一下。虽然语言通俗易懂,但情感浓郁动人,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维训练和语言学习的好材料。于是,我便决定引领小朋友走近《假如》,走进《假如》,走出《假如》。

在确定目标的时候,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发面作了定位:

1、读通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词义,读懂作者的美好心愿。

2、干事作者布局谋篇的精妙所在,分别把爱心献给植物、动物和残疾人。

3、在品读中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4、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仿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爱心。

在处理教材中,我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循序渐进。

一、酝酿诗情,奠定基调

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应选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出现文本,让他们乐于接受。新课标注重培养孩子听的能力,而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经典,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粹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以一位二年级小朋友的诗引入课堂,让小朋友们着着实实感知同龄人的美好心愿,拉近了他们和诗的距离。

二、关注词语,实中求异

语文素养的提高,少不了词语的积累,积累更是为了应用。所以在词语教学中,我设定了三个维度,一是读准音,二是读词进行分类(动、名形容词),三是加上动作、表情读词语,这样读词语理解意思是不费吹灰之力。也为读懂句子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三、创设情环境,读厚句子

课标强调,语文学科应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重点。我提取了一、二段中描写小树和小鸟困境的两句话。创设情境体验冬天里小树刺骨的冷和小鸟苦苦等待的焦虑不安的心情。孩子们深情并茂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自己、同学,以及我的心。

四、点燃火焰,生命涌动

有个心理学家指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学生将小树和小鸟的可怜体会得入木三分的时候,我顺势利导让学生说说,面对他们的无奈,你会怎样帮助他们呢?学生一句句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心中燃烧的爱。那作者又是怎样帮助他们的呢?再让学生走进一、二段,走近作者的心。此时,学生对阅读文本有了企盼和渴望。在教学中我再现文本的场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文本,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懂文中的人,读动自己的心,读出特有的情。这样既满足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反映出了阅读教学指导的坡度。

五、本色语文,写诗抒情

语言的习得,最终的目的是表达。语文的教学,最终效果的体现是习作的水平。记得一个外国作家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诗人。是的,儿童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今天的教学我真正感受到孩子们那纯真的心灵!那丰富的想象力!当学生纯真,善良的心灵达到了和诗人白冰的融合时。我并不罢休,我还要将孩子们的心系到穷人的家、光秃秃的山岭、灾区人民、受伤的小鸟、受污的鱼儿等需要关爱的动物、植物和人的身上。让孩子们观看一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后展开想象,一句“请拿出手中的笔,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下你心中做美好的心愿。”此时此刻是水到渠成。这是多好的积累语言,习作的机会呀,我怎能错过。

六、赞美激励,享受成功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不断对孩子的点滴成功给予充分的鼓励。“你的愿望真好”“我替小树谢谢你!”等赞美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成功的快乐,激发参与的信心,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体会情感,发展语言。

反思:

回顾自己的课堂,觉得很稚嫩!一些美好的预设都因自身的原因在课堂演绎中不能达成。

一、自身的情感没有调控到最佳状态,以至不能将学生引入情境,如感知小树和小鸟的快乐心情时,学生显得有点被我牵着走,朗读体会情感不是很到位。

二、对学生的关注也不够,没有让很多处没有让学生言尽,学生还有很多小手举得高高,可我确引入了下一个环节,没有给他们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很遗憾!

三、对课堂生成不能更有效的调控,如我问:小树,小树,你冷吗?学生答:小树他冷极了!此时我若能这样评价:是呀,你太冷了,都忘记自己就是小树了。你应该说,我冷极了!可我没有这样操作。

我的课堂留下了一些我和学生的精彩,但也留下了许多的遗憾!美丽中有残缺,或许这也是一种美。不足是我努力的方向,不足是我前进的动力,不足是我走向成功的基石。我会正视自己留下的遗憾,我会拾起这些残缺,我会珍藏美丽中的黑点!

第13篇:教学的反思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的诗歌,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纯真无暇的心!捧起这篇课文,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首诗,更是一首爱的赞歌。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本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靠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这节课在教学课文之始,我用神笔马良动画片的片段导入新课,让小朋友发现马良的笔很神奇,画什么什么就变成真的,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

作为教师,如何调动孩子内在的情感,达到和作者心灵的相通,激发孩子那颗纯真、善良的心呢?在教学第一小节时,为了让同学们对小鸟的情况有深刻的体验,联系生活“当你饿了的时候,在家等妈妈,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小鸟的心情和你一样,它只能呆在家里,干什么?(引读”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读出感情。)”小作者想到了小鸟的可怜,就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地地方去觅食。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激发出学生对小鸟发自内心的关爱。

3、引导想象,升华情感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发展学生创造力,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智力因素。于是教学中我注意抓住伸展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在教学第三小节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当我们早操场上奔跑、游戏、尽情玩耍时,没有好腿的西西只能干什么呢?这时的西西最想要什么?让学生想象仿佛自己就是残疾的西西,内心最渴望什么?进而体会当有了一双好腿之后他又可以奔跑嬉戏的快乐心情。这样的`想象让学生更能融入情感,更好地激发对残疾的西西的同情和想要帮助的他的愿望,让关爱他人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4、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加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作者极其渴望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没有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了小树,小鸟,还有不幸的朋友西西,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人啊!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怎么做?”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将孩子真善美一面展现出来,课上孩子的“假如”,让我感受到一颗无私而又纯真的爱心。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并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

第14篇:教学的反思

《秋游》是这学期给孩子们上的第一篇课文,所以我做了充足的准备,可是上完课之后,觉得自己有些方面还是做得不尽人意,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几点反思: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切实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紧扣“开心”一词,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再通过想象训练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当学生通过有关的语句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欢快心情时,我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课文,融入课文。遗憾一:自身语言不够简练、传神。教师的文化底蕴无法作秀,尽管准备了一肚子的美词佳句,但却不能灵活的运用、恰当的运用。自然的去评价,产生自然的美!语言跟不上趟,自然不能很好的引导、过渡。 因此,我觉得在低年级,老师的'语言是十分重要的;遗憾二:收得太紧,放得不够。凭感觉我都知道这节课孩子们没读够,也没说够。他们的心中一定有了不少的体会,可是我却无法大气的把权力下放,我知道那需要时间,于是一切都似乎是蜻蜓点水,缺少那点睛的一笔。

2、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达到以读激情,以读悟情。在讲述课文二、三自然段的时候,我创设了朗读情境,采取了激励措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真心投入,真情流露。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对朗读的技巧领会不到位,我也没有采取其他形式的朗读方法去引导,而是直接告诉学生朗读的方法。但是现在想想: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可以先让一名朗读水平一般的学生读,再让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然后让学生评议他们的朗读,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就知道该怎么有感情地去朗读了,自然也掌握朗读的技巧了。

3、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相结合一直是我的困扰,到底是先识字还是先阅读,还是二者结合。识字教学脱离了一定的语言情境,就显得枯燥乏味。本文我是先阅读再识字,但是觉得效果并没有达到最佳。之后我思考了,比如在讲述本文第四自然段“追逐”一词时,可以把这个词语拎出来单独去讲解然后描红,这样学生对这个词语的印象肯定更深,这样识字也会很有趣,我准备在之后的课文当中去尝试一下。

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达到了基本目标的。小朋友们自二年级以来进步也是很大的,尤其在课堂回答这方面颇为显著,这篇课文两个课时之后,孩子们基本可以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也基本可以成诵,这点还是不错的。

第15篇:教学的反思

《理想》是一篇诗歌,听前辈们讲在中考时这类文章一般是无足轻重的,不用多费笔墨和口舌。的确,诗歌这一独特文体,较难出题,尤其对于初中层面的学生来说,能通过朗诵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就已达到目标了。

然而,这篇课文的教案我却重备了两次。第一次,因为不够重视,翻阅了点资料就草草了事了,自以为是能够胜任的。还好,上新课前去听了师父的课,才猛然醒悟,原来诗歌还可以这样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讲此诗的各章节,老师再稍作总结和强调。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上课也倍觉轻松。

我不得不颠覆自己原先的教学设计。这样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讲解的课文,实际上对老师以及老师的备课要求更高。没有充分而全面的`备课,预设不出学生讲解时会出现的情况及解决方案,是难以架驭课堂的。这对我是一种挑战。但还好,初中的教材较浅,似乎也有章可寻。

今天,拿着重新备好的课走上讲台,40分钟的课似乎转瞬即逝。但还是有欠缺的地方。

虽然此课备了两次,又提前去听了课,但第二遍备课的时间较短,总觉得准备不够充分。在讲解一些知识点时不能完全脱离教案,有时甚至语言不畅,产生了较多局限性。

另外,如阿娇所说,在教态方面,有时过于随意,也是应注意的一点。今天在上这首现代诗时还产生了一些小插曲。习惯了当老师,有时难免对学生“颐指气使”。比如,初中生在笔头练习时经常会出现许多错别字,而且往往是“屡教不改”。为了以示惩戒,我常常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趾高气扬”地说,某某这个字念错了,抄五遍!

结果,今天我也遭“报应”了在板书作者名字时,把流沙河的流少写了一点,下面马上有同学嚷,老师,你那个字写错了。真是脑筋短路,当时一点也没反应过来。我抱着书仔细瞅了瞅,再转过黑板一看,啊,果真是写错了!!我知道我的脸当时肯定红了,咧着嘴站着傻笑,还想自作聪明的挽救一把,大言不惭地说,同学们很聪明啊,我是故意写错看大家有没掌握到这个还没说完,全班集体“切~”了一声。然后,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抄五遍!!ORZ~~

虽然今天被全班将了一军,但心里一点也不恼。反觉得10班的孩子其实很天真,很单纯。就像,她们会给我起个花名,然后没大没小的叫我“艳艳”一样。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