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23 09:39:58

第1篇: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关于“绿”的教学反思。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关于“绿”的教学反思》。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第2篇:教学反思

主题活动是活动课的重要部分,因此,上好主题活动课尤为重要。

《树真好》是中班建构式主题活动“大树和小花”其中的一个活动内容,原本的活动是一个散文欣赏加创编,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存在两个问题:

1、散文的文字描述通俗但是比较复杂,不利于幼儿进行创编。

2、幼儿前期经验的获得非常重要,只有对树的好处的深入了解了,幼儿才能进行创编。但是活动却没有这个方面具体的操作准备。

在次此基础上我进行了修改,并且反复进行了推敲。在一次次的思考、实践的过程中,对于组织这样的一个活动我受到了很多的启发:

1、诗歌的改编。

建构式的课程是供我们参考的,但不是一个固定的活动,因此当课程中的内容不适合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大胆的进行修改,使之更加适合本园孩子的特点,让孩子得到相应的发展。我选取散文的精髓,把树的好处编成了简短而朗朗上口的诗歌,在实际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理解诗歌的内容,而且也能根据诗歌的结构进行了大胆的创编。

2、整合的问题。

设计《树真好》的活动,是想通过活动使孩子一方面能够借助诗歌的结构进行创编,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了解树与人类、动物的关系,产生爱护树木的情感。

3、.把孩子们带出课堂,走进果园,亲近自然,孩子们在果园里欢呼雀跃,玩得开心,学得也开心。

第3篇:教学反思

前几天,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教学听课活动,由我任教《13.花钟》一课。这篇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片断:

1、作者一共介绍了几种花?(生)请同学们按顺序说一说这九种花的名字和它们的开放时间。

2、谁来说第一种?请你来。(生)大家看,这就是牵牛花。(师出示课件)老师把它贴在凌晨四点这个位置上。

3、同学们想上来试试吗?谁来说第二种?请你来。(生)大家看,这就是蔷薇。(师出示图片)请你上黑板粘贴。(第三种~第九种花,方法同上。)

教学感悟

在这几句简单的对话中,数学、科学、语文三门学科的知识都有了巧妙的融合、重组:让学生学会看钟,是早上几点,下午几点,还是晚上几点,这是数学方面的知识技能;而让学生知道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了解什么花大致是几点开,这又是科学知识;“万寿菊开了,大致是下午三时。蔷薇开了,大致是凌晨五点。”这又是用“大致”进行了说话训练。真可谓是一举多得,而且组合得可以说是比较不露声色,浑然一体。

第4篇: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经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简称,利用歌诀记忆,学生学起来就很容易了。 (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的成长。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第5篇:教学反思

《玩皮球》这一歌曲节奏简单歌词通俗易懂,学生学会此歌曲很容易基本上是几分钟就能掌握了,那么面对这么简单的歌曲我在设计这课时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平时的兴趣爱好,首先用一个律动《运动员进行曲》拉开了学生兴趣的大门,在活跃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根据歌曲节奏玩拍皮球游戏解决了附点音符的难点,孩子们探索、体验着游戏中的音乐。在游戏中很自然的过渡到要学习的歌曲中,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歌曲起名字。然后根据足气的皮球和不足气的皮球的弹性特点引导孩子们感受音乐中力度及速度的变化并引导孩子们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来。

最后引申到各种游戏中的音乐,从此在学生心田上就种下了游戏中音乐的种子!在教师的导问下,通过小组讨论、练习,汇报,学生尝试自己创编节奏,借用拍皮球来给歌曲伴奏,训练学生双声部,甚至多声部节奏的合奏能力,从而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再一次体育游戏给我们的音乐学习所带来的巨大帮助。学生得以真情流露,尽情地品味着期间的乐趣,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中原本性音乐自然的特性体现。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游戏有很多很多,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一步联想到同样也需要团结协作的各项活动,并带领学生模仿拍皮球的节奏跳绳。

第6篇:教学反思

绘本《温情的狮子》日本著名绘本作家柳漱嵩先生的成名作。故事充满温馨气氛,又略带悲伤。一只失去亲生父母孤苦伶仃、成天发抖的小狮子在狗妈妈的养育下健康成长,成为马戏团里的大明星。可是他念念不忘狗妈妈,直至用生命保护她。狮子和狗并非同类,更无血缘。但是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与被爱之间,狗妈妈待小狮子如同亲生儿女,精心哺育、全心教育。狮子本是凶悍的猛兽,在善良的狗妈妈的关爱下,变得有情有意,知恩图报。

这种博大的、深远的爱中班孩子能接受吗?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进行了尝试。

一、提问引导唤起互动

本次活动的提问我作了精心的设计。如第一张幻灯片我在网上搜到一张凶猛的狮子的图片,我辅以了“你看到了什么?狮子是什么样的?”第二张调皮可爱的小狮子(绘本扉页)我又辅以了“你看到了什么?这只小狮子给你的感觉如何?”两张鲜明的图片对比一下子突出了小狮子淘气、可爱、活泼的一面。

当给孩子介绍了故事的第一段后,我又紧接着发问:“现在你觉得这又是一头怎么样的狮子呢?”

孩子们一下子说出了小狮子很可怜。就在这图片的比较与一问一答中,与孩子充分互动,让孩子以最快的时间进入故事的情景之中。

又如接下来狗妈妈与小狮子分别的场景,我也分别以围绕狗妈妈和狮子哆哆的心理的提问,让幼儿深入场景进行猜测与表演,来体验他们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心情。

在最后的故事将要结尾之时,我特意安排了一个黑屏,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并且问孩子:“故事结束了吗?你希望故事结束吗?你希望故事的结尾是怎样的呢?”一系列的追问引领孩子进行结尾的猜想。

在绘本故事教学中,问题一定要精练简要,切忌松散、复杂,这样孩子的注意力才能被长久吸引。我们可以在故事转折处进行猜想提问,疑难处进行提问,需要拓展延伸处进行提问。

二、 动作辅助唤起深情

中班的孩子喜欢用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或者说动作辅助来帮助自己理解与表达。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则是理解狗妈妈与狮子哆哆之间的博大的深远的爱。在活动中我安排了三次动作辅助。第一次是学学狗妈妈慈祥地唱起了摇篮曲;第二次是狗妈妈与狮子哆哆依依惜别;第三次是当他们再次相遇时激动地抱在了一起。这三次动作的辅助的增加让孩子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们之间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深厚添犊之情,同时也唤起了孩子对于妈妈的全部的爱。

三、 乐曲添加渲染氛围

绘本中的狗妈妈给哆哆唱的温情摇篮曲贯穿故事前后,是故事的主要线索。故事中是一段说白:“小哆哆乖宝宝,宝宝快睡觉。好好睡觉睡好觉。宝宝要喝奶,好好喝奶喝好奶。小哆哆乖宝宝,宝宝睡觉啦!”原本我打算配上音乐让孩子跟我一起来学念,在搜索背景音乐时我觉得香香的这一首《摇篮曲》特别动听与感人,渲染出了温柔、慈祥的狗妈妈的形象,并且衬托出了整个故事的主要基调:温馨略带忧伤。所以在故事中我两次引用了这一段《摇篮曲》,包括第一次的动作辅助共三次,把这一故事线索“摇篮曲”加以强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在故事结尾处,孩子们一起朗诵一首诗歌《妈妈的礼物》,诠释在心中积压已久的对于妈妈的爱。乐曲的节奏与诗歌的节奏相互衬托,交相晖映,把整个活动衬托得如同精制的艺术品,另人感动与余味。

第7篇:教学反思

在叫进行实验设计的阶段的时候,我发现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他们基本上都能够想出沿斜面向上拉的方法,但是少数的小组没有对比实验项目。这样设计就没有对比就不会得出斜面省力的结论。虽然,在猜想的时候,我已经做过铺垫,将学生猜想的省力,更加进一步的提问比什么省力。学生在这个方面的出现的问题,说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的实验设计经验较少,没有经历,因此设计不合理。现在想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做注重学生的实验设计,虽然此过程可能会浪费比较多的时候,但是我认为有助于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上课的时候,我每个小组进行巡视,参与到小组的活动,并且问他怎样进行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做能够达到验证猜想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比较容易进行设计实验。最终实验方案基本出笼。在汇报实验方案的时候,第一个学生回答的较为模糊,我及时的提问第二学生 予以补充较为容易的达到了教学效果。

在实验要注意什么问题的时候,首先学生先说,但是学生没有回答。出于时间的考虑,我没有给以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在多媒体直接出示相应的实验注意事项。并且找学生进行没有读出给大家听。着重解释了实验的操作注意的问题。

然后学生进行实验。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每个小组做一组数据,学生们都较为容易得出数据。为了更好的进行汇报,并且引出下文我知道每个小组的做实验的所用的坡度不同。这一点需要老师注意,在试讲的时候,我曾经忘记。

然后就是汇报学生,引导学生比较数据竖直拉和眼斜面拉的力的大小。学生们较为容易的出结论,斜面比竖直拉的确省力。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竖直拉的和斜面拉的数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们经过观察提出相关的问题。这位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问题。

第8篇:教学反思

本学期第一次公开课暨镇新教师汇报课终于结束了。第一次在上课前这般紧张。在今天上课前,试教了两次,效果都不太理想。值得高兴的是今天的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首先我的这堂课从一开始就是模仿王春燕老师在08年获得全国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一等奖的那堂课,所以在设计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上课前我就询问了师父以及邢老师,这样是否可行,最终都得到了相对正面的答复,再加上自己认为: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本身就是学习模范的过称。但是我这个模仿也不是亦步亦趋的,我这个过程中,我充分研读了王老师的课堂实录和王崧舟老师对她的评价,还反复研究了王老师的教学视频,尽可能的深入体会她的设计意图,并逐渐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以及与名师之间的巨大差距。首先是教学语言上,之前的两堂课下来,师父说你这课上的像高中的语言赏析课,没有趣味性。同样的研究言语形式,为什么王老师能够上的那么生动呢?仔细比较了自己和王老师的教学视频,分析两人的引导方式,马上找到了症结所在:王老师喜欢用“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而我更加习惯于“你能概括吗”等等抽象的语言。另外,王老师的语言,即使是提问题的时候也是抑扬顿挫的励,是富有亲和力的,而自己在前两节课的时候明显状态不佳,没有投入。当我在今天的课上投入激情之后,效果确实好了许多。

其次是在教态上。课堂如舞台,观看自己的教学视频后,我发现自己的台风好像不是很稳,有一些不太优美的习惯性动作。这些我觉得需要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注意。

其他还有就是课堂应变能力上的欠缺。这些差距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人会讲的道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平时日复一日的教学中积累的。

庆幸的是我还年轻,这是我的本钱,我还有许多的时间去学习,我还有许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名师之梦。

继续加油吧!

第9篇:教学反思

目前,中学大部分的教师都来自师范学校,他们接受了一般教学理论和技巧的培养,经历了短暂的实习,一毕业就承担起了繁重的教育任务,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教学单调而常规,疲于应付。久而久之,实践和理论的严重脱轨导致教师演变成了操作性的教师,依赖固有经验教学,日复一日,缺乏对教学的诊断、调整和纠错的能力,很难满足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而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教学反思,让教师接受“再教育”,形成反思的意识,提高对教学问题的敏感度,从而养成自觉反思的行为习惯,挣脱束缚,常教常新,从操作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一、对数学观的反思

要反思数学观,首先要认识数学。数学是什么?在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中,鲜有教师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意识的、认真的思考,也不一定能够做出明确的解答,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数学观作为教学行为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实践和效果。数学教师的数学观,不仅直接影响他在教学中的设计思想,在讲授中叙述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而且在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小细节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数学观的形成。所以,一名数学教师,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反思并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主动地将现实教学中静态的、片面的、机械的反映论数学观转变成为动态的、全面的、辩证的模式论数学观。

二、对教育观的反思

不同的数学观导致不同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言堂”确立了教师权威的地位,在教学中,眼中、心中无学生,只是机械地进行知识的讲解,严重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认知性;“满堂灌”,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略学生对数学的全方位认识以及对数学价值的体验。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懒惰和麻木,不爱问、不想问、不敢问,不知道问什么,思维被束缚,创造性被禁锢,最终造就的高分低能者。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除了有正确的数学观,还要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以学生为本,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现在,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爱护并尊重学生,不单纯依靠分数衡量学生的好坏,正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将来,除了传授知识、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探索数学发展过程,发现学习数学科学的方法,体验数学精神,从而养成数学思想,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终身受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提高了数学的教学质量。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1.反思备课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和前提,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就必须要对备课有充分的认识和反思。精彩的课堂,需要有充分的备课,就像动听的歌曲,要有唯美的词曲,就像感人的戏剧,要有动人的.剧本一样。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对于备课的认识不足: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简单,没有备课的必要。殊不知,教材虽看似简单,但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地探索和挖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发展方面也有质的飞跃;有的教师认为备课费时费力,不如多看写教案书,摘抄备课就行了。这样虽然也汲取了很多优秀的案例和经验,但是一味地模仿,对于课堂上活生生的学生来说,并不一定实用。所以只能是借鉴,而不能代替自己的思考、创新和实践。有的教师觉得年年教,年年写,没必要,就一直沿用旧的备课案例;有的教师只是图省事儿,就在书上圈圈点点,就算备课了等。所以,教师一定要反思自己的备课观,重新认识备课的功能和重要性,转变思想,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2.反思课堂设计

课堂设计是教师在研读教材、积累资料、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于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的设计和制订。而课堂设计反思是对教学过程的一个“思想彩排”,是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计划性和必然性的思考和衡量。它包括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学生特征了解的反思,对组织教学内容的反思,对师生合作互动的反思,对课堂问题和问法的反思等等,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总之,教学反思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增强教学动力的工具。它不仅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能将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相统一。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中华初级中学)

第10篇: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初步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反思归纳”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培养“做数学”的能力。教学后留给我很深的思考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了本节课创新的舞台,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维,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的过程显然对他们更适合。有些问题虽然可以独立思考加以解决,但在时间和精力上是不允许的。把不同的思维加以整合,并不断的加以补充、完善,这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训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堂上的许多发言就是如此,有时候一个人说的并不完整,但经过补充,修改后就大不一样了,系统而完整,并且富有创造性,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成长也是必要的,有利的。在学习中,他们必须学会合理分工、与人交流,倾听发言等等,这些正是老师希望他们学习和掌握的,可以看到:许多平时并不合群的学生在交流中也很活跃,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知道,这时候他们不再只是代表自己,而是小组中的一员,他们会积极的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而团结在一起,而在获得肯定和表扬后那种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样的珍贵,学生会因此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去。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追求的。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人人是可造之材,只要引导正确,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这节课上很多方法是那些中差生提供的,他们虽然在计算、表达、理解上有一定的问题,但他们生活经验并不缺少,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想出巧妙的方法他们一样出色,教师在此时趁热打铁的教育将是最好的契机了。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都给我提出了课题,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日趋进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在《圆的周长》教学过程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透过设疑、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圆的周长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标准》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透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的资料;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专门把“重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潜力”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带给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构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构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一、开放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

在圆的周长这节课中,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反思”的开放式学习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二、引导学生探索,开发创造潜能。

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与新知学习有关的旧知,引导学生从原先的知识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透过观察、猜想、验证、交流,逐步得出超多的可信度较高的素材,然后抽象概括、构成结论,并进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透过学生探索与创造、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合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反思探索过程,体验成功情感。

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应对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从中获得用心的情感体验。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潜力,问题让学生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合作潜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11篇:教学反思

教学这课时,我紧紧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开放性问题展开。在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通过阅读,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是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在教学中,我能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组织学生自由阅读文中关于水的三个场景,抓住能让我们真切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字、词、句认真阅读,交流体会,或在触动我们心弦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旁边做批注,再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所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是他们对于文本的真切的、具有个性化的解读。

二、以文为本,关注文本的深刻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始终紧扣文本,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从“排队挑水”场景中的“一个村子”、“十公里”等数量词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从“浇水解暑”场景的“不多不少、刚好、几乎没有”体会到人们对水的珍惜,“每个毛孔张开嘴巴在吸吮”等感受人们对水的渴望,从“抚摸”四个“滑”这些词语中,感受到这勺水带给作者很舒服的感觉……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完全来源于文本本身。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把握住了文本的内涵:水是最珍贵的东西。

三、以读为本,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以读为本,正是在读的重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的发展。教学中,我在组织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读:快速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注意到了层次性:如让学生在交流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时,老师先让学生读给大家听,这时并不作具体的要求,但随着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碰撞,迸发火花时,教师及时地说“请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此时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在读时自然会更加地声情并茂。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这才是真正的以读为本。这样一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第12篇:教学反思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为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教师常常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组织幼儿自主探究的环节。因为,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相互协作的方法,还可以学会倾听、学会借鉴同伴的经验、学会取长补短,从而自主地建构知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宜采用合作的方式的,教师在采用合作的方式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结合一个大班科学案例来谈谈我的感受与体会。

一、活动背景

“看一看,分一分”是一个大班的科学活动,教师要求幼儿两人合作,将蓝色的刺球、蓝色的正方体积塑、蓝色的小长条积木、白色乒乓球、白色小塑料调羹、红色扭扭棒、红色塑料瓶盖、红酒瓶塞、回形针、铁垫片、玻璃弹珠、玻璃骰子、小铁球等14种操作材料按照颜色、形状或其他特征进行分类。

二、观察记录

在活动中,我的任务是观察一名叫豆豆的男孩子。当我顺着配班教师手指的方向寻找我的“目标”时,我看到了一个长得虎头虎脑的小男孩。这时,他也正抬头看着我。就在我俩眼神交汇的一刹那,他慌乱地转移了视线,望向了别处。看来,他是个容易害羞的孩子! 在教师介绍完操作要求之后,孩子们很快就进入操作阶段。只见,和豆豆合作的那个小伙伴几乎包揽了所有的操作任务,豆豆几次伸手想参与,都被他拒绝了。无奈之下,豆豆只好乖乖当起了观众。当看到小伙伴将蓝色刺球、白色乒乓球和红色瓶盖放在一起时,豆豆皱起眉思索片刻,同时抬眼瞟了同伴一眼,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最终忍不住小声地说:“这个球不能和乒乓球放在一起,它的身上有剌呢!”小伙伴听了他的话,不假思索地说:“可以的,它们都是圆的!”同伴这么一说,豆豆低下了头,身体向后靠了靠便不再说话了。不一会儿,盘中的材料就剩下两样了:一个透明的有机玻璃圆柱体,一个白色塑料勺子。小伙伴一边挠头一边自言自语道:“这两个没有地方放了。”看到同伴遇到了困难,豆豆身体向前靠了靠,指着有机玻璃圆柱体说:“这个应该和那个骰子放在一起。”小伙伴立刻打断他的话:“不可以的,骰子上面有彩色的点子,不能和它放在一起。”看到自己的想法又一次被同伴否定,豆豆再次选择了沉默。 看着这个胆小害羞的男孩一次次鼓起勇气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又一次次被同伴无情地否定的情形,我忍不住介人了:“豆豆,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骰子和圆柱可以放在一起呢?”豆豆面对我鼓励的眼神,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回答道:“嗯,它们都是透明的!”小伙伴不耐烦地辩解道:“可是骰子上有点子,圆柱上没有点子啊!”“因为骰子上有蓝色的圆点,所以你把它和蓝色积木放在了一起,你觉得这点它们是相同的,对吗?”小伙伴听了我的话点了点头。我接着又问:“这个圆柱和骰子是不是都是透明的?”“是啊!”“既然它们都是透明的,是不是也可以放在一起呢?”听我这么一说,小伙伴似乎恍然大悟:“噢,只要有一点相同就能放在一起啊!”于是,顺手将这两样材料放在了一起,随后又自顾自地摆弄起材料来……

三、我的思考

眼前的场景不禁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科学活动强调让幼儿亲历探究的过程,鼓励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为了借助这样的形式让他们在操作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经验,让他们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经验。但是,是不是所有科学活动中的操作环节都适宜采用同伴合作的形式呢?就这个活动而言,我的看法是否定的。

首先,合作的方式不利于呈现每位幼儿分类的方法。 该活动的要求是按照颜色、形状或其他特征给一组材料分类。由于材料比较丰富,而且每个幼儿对材料特征的捕捉都带有个人的色彩,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势必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分歧,造成一部分幼儿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摆弄材料、划分分类的标准。 其次,合作的方式不利于性格内向的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只有通过亲手摆弄材料,才能更加明确材料的不同特征。但由于采用了合作的方式,使得每个幼儿无法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如果合作的伙伴个性很强,那弱势的一方就很难有按自己意愿摆弄材料进行分类的机会,这对于他们建构分类的经验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慎选合作的方式,在适宜合作、有分工合作可能的前提下安排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该如何确立合作的形式,才既有利于幼儿获得经验,又能充分发挥合作的价值呢?

第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作的方式。 教师在选择幼儿操作的方式时,不要为了追求合作的形式而忽略合作的作用与价值,而应充分考虑形式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操作方式。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看谁跳得高“中,由于需要对比出5种球的弹跳高度,因此一名幼儿独立操作便无法完成,它必须通过幼儿间的分工合作才能观察清楚,最终获得答案。像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就应该选择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让幼儿完成操作。幼儿可以在小组合作中获得观察、比较的方法,以及同伴间相互协助完成任务的经验。

第二,根据性格差异安排合作的伙伴。 幼儿园里像豆豆这样性格的幼儿有不少,他们大都内向,不敢表达内心的想法,在合作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座位时,可以将这样性格的幼儿安排在性格随和、不强势的同伴身边,为他们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条件。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特别关注这些幼儿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让他们先介绍想法,再请同伴介绍方法,借助这样的方式促进他们思考与表达,从而获得发展。 我想,只要教师不追求教学形式上的潮流,一切从实际效果出发,将眼光放在每个幼儿身上,关注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捕捉他们的需求并加以引导,就一定能够激发幼儿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第13篇:教学反思

首先,我备课之前要把教材熟读几遍,有不懂的字音字词会先查出来,遇到典故也会弄清楚出处,之后我会再去看教学参考书,然后对照着重点难点去备课。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学情,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去分析。

听了赵谦翔教授关于教师备课的讲座,我受益匪浅。赵老师长期奋战高中语文教学多载,提到他之前作为一名像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备课经常犯的错误:那就是先看教学参考书然后再备课。这样做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你读不懂教材,只是照本宣科,课堂上按照教参去念,丝毫收不到任何效果。赵老师总结出来的经验建议很受用,就是作为老师,自己要先去做题写答案,刚开始可能觉得自己写的和答案出入很大,但是这才是你能发现问题的所在,才能和学生讲清楚整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开始可能有点儿打击信心,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其实作为年轻教师这正是锻炼自己的时候,而之后你会发现受益越来越大,慢慢地你的答案和教参的答案就会越来越一致!所以,今后我要向赵教授学习,采用自己先做再讲的方法,把教学重点和难点清楚地阐释给学生们。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作为一名实习生顺利开展教学实习工作的第一步。优秀教师总结的备课经验值得借鉴:心中有纲(课程标准);腹中有书(广泛涉猎,熟悉教材);目中有人(教育对象);胸中有术(教学策略),手中有案(教学方案)。因此,自己备课的时候一定要研读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和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等内容,多去阅读优秀教师的教案并且观摩课堂教学,获得教学的经验。在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还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图文资料,实物,标本,模型,投影,录像等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位教育家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那么备学生就成了教学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基础;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学生的生理年龄、学生的认知矛盾、学生的差异等。不能机械照搬教学参考书上面的内容。如果没有自己的感悟,教学不会成功。除了设计课型、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及方式和方法外,还要准备一些额外的教学活动,以免提前结束时留下空白。另外,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一定要学会取长补短。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果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把不同风格,不同情趣的同行互相切磋,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还要经常向当地的老教师进行请教、指导。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备课学习,我自己再也不能把备课当成一件小事了,并且自己在备课当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中,我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我想要学生达到当堂背诵课文的目标,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应的诵读环节或指点背诵的方法或技巧。在教学重点的设定过程中,我存在重点不“重”,面面俱到。今后要采取反复练习法、有意强调法、时间保证法等多种形式去践行重点。可以采取让学生预习后把自己的疑问写到一张纸条上,然后你进行梳理,找出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以终生的时间来准备一节好课。我们的职业的精神和哲学原理。我们的工作的要求就是如此:为了给学生一颗知识的火星,教师应当从整个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即使教师认为是非凡的作品,学生也可能无动于衷。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设法使他们与你产生共鸣。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魅力。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备课更是至关重要的,知识顺序的合理性与逻辑性,需要反复揣摩,仔细研究。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和重难点入手,把一节课安排得环环相扣,井然有序。

第14篇: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散文,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美丽,欢乐,丰收的秋天。课前,我为这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熟读课文,了解教材,了解整个单元的教学理念,在网上看阅有关这课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然后结合自己,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去备课;让学生收集有关秋天的资料,观察秋天的景物,以便于增加对秋天感性的认识。讲课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比以前更放的开,思路更清晰,语言表达更流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是我的优点。首先是复习字词,孩子们争强好胜,都想为自己的小组争光,这个环节孩子们表现出色。其次是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让学生入情入境的体会秋天的美好,我在课件上下了功夫,依次把文中出现的一些列景象都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来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结果图片一出示,学生发出“啊,啊,”的赞叹声,眼睛直钩钩的盯着大屏幕,目的达到,为孩子创造了美好的学习情境,也为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奠定了基础。孩子们也被这画面感染,大部分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读出来,其中一个孩子的朗读被我陶醉了。最后,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讲的很成功。一、最大的成功在于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师生能够很好的互动起来,教师富有激情的去讲这课,我认为在小学的课堂里激情必不可少。二、我运用各种形式的读,如:指名读,齐读,小组赛读,挑战读,其中挑战读孩子们的积极性最高,符合孩子们那种不服输的心里,用于挑战的心里。不足也有很多:1、老师问的问题有问题,如: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呢?孩子们回答的不是很好,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答案。2、文中第2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但是我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尽管围绕一句话来问,他把金黄色给了谁呢?他把红色给了谁呢?他把红色给了谁呢?其实,可以抓住两个重点句子学习,其他的完全可以放开自学或是小组合作学习。3、三、四自然段和一二自然段形式一样,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自学,这是我备课的时候没有的,是课堂是生出来的,由于时间很短,仅仅十分钟学习两个自然段有点仓促,过于形式了。4、在第2自然段应该设计一个说话训练,让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以上这些都是课堂后的一点教学反思。

今后应经常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锤炼自己对课堂进行状态的敏锐感知能力,让师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

第15篇:教学反思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由此可见,让课堂充满创造力,促使学生产生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作为一名小学的体育教师的我,着眼学生,从学校实际出发,略谈“绳趣”这一教学活动。

一、“以绳练跳”

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通过“以绳连跳”使学生掌握多样式的跳绳方法这是必要。同时,为了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比赛的形式,使学生达到“练跳”的目的,既可收到良好的教学较果,又可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灵敏性、协调性等,另外,“以绳练跳”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绳子进行多种形式的跳绳练习。如:短绳的前摇、向后摇、臂交*的单脚、并脚和交换脚跳以及双摇摆跳、双人跳等比绳的单脚跳、穿梭交*跳、集体跳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尽情发挥这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切实的可行的途径。

二、“以绳代杆”

跳绳,不单是用于跳,教师应注重创新,发挥跳绳的其他作用,如:“以绳代杆”。在进行跳高教学时可将长绳两端绑上一定重量的物体,横挂在跳高架上,以代替横杆,这样“绳杆”既直又安全,易于携带,更主要的是可以减轻初学者在练习时,因害怕“横杆”而引起的心理负担。

三、“以绳代线”

体育课的教学经常需要画线,有时可以变“以绳代线”。因为绳子即可拉直,又可弯曲易于调整,方便省钱。如安置在地上的直绳可作为简易的起跑线、起跳线、终点线;另外,教师还根据学生课堂练习和游戏的需要,将短绳在地上摆成或大或小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多种几何图形,实践证明,教学时有时适当采用“以绳代线”的方法,反而更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以绳开展游戏”

采用跳绳进行游戏,既可由器材,又可使学生兴趣,这在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以及活动场所的特征,安排相应的游戏方法。如:“跳绳接力”、“攻关”、“快快跳起来”等教材,还可以自编一些健康有益的游戏。如:“捆绑进行游戏”、“斗智拉绳”、“三人角力赛”等多样的游戏教学。

五、“以绳代球”

在进行投掷教学时,教师可教学生将绳子绕成“球”状或折叠绕成“棒”形或“锤”形,以作为轻物代替垒球、手榴弹、实心球等投掷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肩上屈肘和转体挥臂以及原地推抛等投掷方法。此外,还可以用“绳球”进行一些球类的基本功练习。除了上述将绳子代替体操棒和投掷棒外,还可以作为接力棒。采用这种代用法,既安全方便,又有利于初学者掌握基本动作,对于场地小、器材少的学校尤为适用。

六、“以绳做操”

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在徒手操的基础上,根据绳子的特点编排绳操,在缺少体操棒的学校,可以绳操代替棍棒操,使用时可先将其对折在对折,然后两手握绳做操。手中有物,兴趣较高,其绳操不仅具有同徒手操同样的价值,而且对矫正身体姿势有较好的帮助,在培养灵敏度、准确性和平衡能力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七、“以绳串课”

所谓“以绳串课”,是指在围绕跳绳主教材的前提下,把跳绳的使用贯穿到课的始终,充分发挥“一绳多用”的功能,也称之为“绳课”。绳课的基本部分除了安排教学计划中所定的跳绳内容外,还可以适当增加如“绳投掷”、“绳游戏”等内容,以利用进一步协调上、下肢的活动。在“绳课”的开始准备部分,可以安排与绳子有关的律动和绳操,在课的结束部分还可以安排绳子有关的音乐舞蹈进行放松。实践证明:学生在“绳课”中不必变换多种器材,只需使用手中的跳绳就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着眼学生,抓住教学的契机,以启智激励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去寻觅、求索。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