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1-16 08:16:45

第1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上个星期带着学生进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的教学。

今天就遇见难题了,怎么导入新课让学生迅速回忆起课文的内容,进入课文的情境呢?

在第一个班级上课并不太顺利,学生在我进教室的时候才匆匆进教室,他们在清洁卫生大扫除。我的导入新课很简单,《卖火柴的小女孩》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能回忆起课文的主要内容,基本都能回答这个问题。接着我们进入了下个环节的教学,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比较茫然,我那个问题的导入并没有多大的作用。看来,时隔太久把课文*开来的教学效果并不太好。

第二个班级我换了种方式导入,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小女孩的“可怜”?孩子们比较消极地对待我的问题。寥寥几人举手回答问题。看来这堂课的导入依然是失败的!

幸好这篇课文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的,因此,导入的失败虽然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教学,但是,后来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课堂效果并不太坏。

本来,这篇课文我们小时候就开始读了,而且,我们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这篇课文。但是我觉得今天的教学效果并没有我设想的。那么好。一是导入的失误,二就是上节课和今天的课跨越的时间过长,其三就是我没有认真备课,自己熟悉的教材,也教过很多次,因此轻视了这课的教学。

以后还要认真备课,这是自己对自己的警戒!

第2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能够让这些在幸福中生长的孩子们领悟到作者这种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我实施了这样的教学方案:

1、强调精读细说:

“读”是语文课的基础。要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卖火柴”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擦火柴”这部分,让学生自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同时抓住课后习题来“说”。课后习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关注阅读理解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读、说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己选择读、说的内容、形式。全班交流时,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独立体验。

2、读议结合:

我让学生精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在这一段中的写法以及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后,针对“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这一重点句子来讨论,先是提出了:“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然后又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就在暖烘烘的火炉边度过那美好的夜晚,而要那么残酷地写出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孩子们通过交流,不仅理解了:是因为小女孩在火柴光里看到了美好的幻象,所以才说这火光是奇异的;还了解了作者这样对比写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着我再让学生以此方法学习小女孩其他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3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的第一篇,本组课文的单元主题是“外国名篇名著”,目的是拓宽学生阅读视野,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在教学的时候,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一、重视在读中品悟人物的悲惨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重点学习了前四个自然段,设计了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读前四自然段,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孩子们读完以后各抒己见“这个小女孩很冷。我从第二自然段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看出来的。”“这个小女孩很饿。我从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看出来的。”“这个小女孩很怕她的爸爸。我从她不敢回家……爸爸一定会打她的看出来的。”“她的家里很穷,我从他们头上只有一个房顶……风还是可以灌进来。”孩子们已经读出小女孩又冷又饿,家里也很穷,但是还不够,我追问:“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而且家里很穷,可以说是个可怜的小女孩?你还从哪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可怜呢?”孩子们又关注到了“大年夜”“小女孩没有穿鞋子的原因”“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没有给过她一个硬币”感受到小女孩没人关爱,然后通过指名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来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二、扶放结合,学习重点部分

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出现了美好的幻像,这些幻像之后是残酷的现实。我抓住第一次小女孩擦然火柴时出现的幻象和现实,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入情入境地读,读出幻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

然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另外四次擦燃火柴的情景,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通过朗读学生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扶放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了出现了那些幻象,最后追问:“为什么小女孩会出现这些幻象?”了解小女孩最需要的是温暖、食物、快乐、温暖和关爱。

三、抓重点句升华主题

文章结尾写到两个“幸福”,分别是什么意思,然后理解全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沉重的。

四、不足

本文有一个特点是写实和写虚相结合的方式,因为时间关系,这一点没有讲到,还有一点问什么作者会三次提到“大年夜”也没有点到,但是课后都给学生提到了。

第4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今天的听评课是孔xx老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从我上小学时就有这篇课文,几十年来,不知道多少赛课活动中听到这节课,但是,今天听了孔老师的课,却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路新。

孔老师这节课突出了单元主题——走进世界文学宝库,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孔老师抓住“单元导读”,从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之王”的成就、地位、影响等方面入手,引领学生走进他的童话世界。课文比较长,孔老师摒弃了 “从头捋”、“牵着走”的传统教学思路,把学法的指导放在前面,每个环节的学习都“有方法、有要求、有提示”,使亘长的课文变得清晰、短小、精炼,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体现了训练的系统性。

2、情感深。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是把握内容、体会情感、关注命运。孔老师用动情的语言引读“课文讲了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五次划着火柴,产生了美好的幻象,冻最后却冻死街头的凄美故事”。“凄美”一词把学生的心一下子带入到了那个遥远的童话世界。孔老师低沉的导读,舒缓的语调,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以此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自学中抓住“可怜”引起学生的同情之心,通过情感朗读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

第5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我在凤二小上了一节区内研讨课,课题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此文是六年级下半学期的一篇阅读课文。我把它作为课外阅读课融入课堂,带着三年级的孩子来共同学习,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我们班学生一直以来都在阅读《安徒生童话选》,课下,孩子们也经常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交流到得意处不仅感慨万千,但真正让他们读故事时,再激动而朗读也只是停留在平淡的基调之中。

2、让学生明白抓住重点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把文章读得更好、更美,进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本,品读文本。

3、 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她的遭遇、命运尽如此悲惨,进而激发孩子们的同情心。

尽管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所呈现出来的课堂效果并不另人满意。也许六年级的教材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理解上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不乏个别层次好一点的孩子即便是理解了但在语言表达上时而也有词不达意之处。就教师本身来说,自我感觉整节课激情不够,很多有感触的部分自己没有激动起来(无论从朗读还是讲解),学生更是难以进入文本,了解人物,进而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因此,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很多细微处处理的不好。

再此就不逐一列举。课虽已结束,但留给我的却是一份沉甸甸的思考。只有预设的充分,才会有生成的精彩。如何引领孩子真正的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感受品读的同时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成为我努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

第6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平生第一次这样认真地备一节课,上一节课。我知道它实在是不怎么样,离一节真正优秀的课相差甚远。正如我在课后研讨时说的那样还有比这更差的课吗?有!我试讲的那两节!但我没有灰心,毕竟我认认真真的备了、上了,我收获了,我成长了。连我们师校陈静都夸我:邢校长上的一节比一节接近学生。我自己也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以前听课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课、看教师。虽然

也知道教师上课的艰辛和不易,这次就体验的更深刻。自己上几节课就觉得更没什么可炫耀的,即使我上的好能给学生十,毕竟只是一个十,教师即使上的差也能给学生一个一,但教师们是长期坚持在课堂,积累起来给的何止万千。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内获得的尽可能更多,大概就是高效课堂的意义所在吧,因此课堂高效不是哪个领导要我们做,而是我们一名教师最起码的对生命的尊重吧!尊重生命即是一个理念和思想,也应该是一个有责任心和良知的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和行动。

我上着节课有两点意图和尝试:

一、引导高年级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学习经典文章。

二、重新建构包容的价值标准,不抱怨、少仇恨。

第一目标我开始定的较高,经过试讲我发现落实起来有困难,给的太多学生消化不了,正式上这节时目标合适了,也基本较好的达成了,但是在落实目标环节过程中,虽然在设计上下了一些功夫,动了很多脑筋,但是教学流程欠流畅,给学生时间不够,没做到瓜熟蒂落,牵引痕迹过重,这主要由于我第二目标订高了,造成我在预设时为了实现价值观目标预留了大量时间,挤占了第一目标的时间。其实第二目标我应该降低一些,既有意识引导少抱怨、少仇恨,也应该尊重学生已有生活积累允许控诉社会制度的丑恶和不公平,但可以适当减少单一的意识形态评价标准。也就是教参上所谓的资本主义,应该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当时的丹麦,乃至现在的中国。这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价值体系。这也是我上这堂课最大的收获吧!

对照杭州听课时那些上课的好教师,自己差距也很多。

1、板书,我第一次为自己的板书脸红,好好练字!

2、普通话,为学生提供好的语境。

3、教学预设能力,这样才能迅速扑捉学生的生长点,沿着学生生长点设计教学目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本课堂、以学定教。我还需要更多地走进学生。

感谢实验小学六年一班、南山小学六年一班和五年三班的学生们。感谢我校陈静老师、张红老师、张宇真诚的指导,你们今后可以再直接尖锐一些,我还行,不会给你们穿小鞋,哈哈!!感谢评课时梁老师、吴主任、常校长的点评,我在你们委婉的建议中听出来的缺点一定改正。感谢所有关注我的人们,无论是善的,还是怀疑的,都是我成长不可缺少的动力!谢谢了!真诚的!

第7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一、《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片段

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如何度过每年的大年夜呢?

学生:我们家啊,一家人在一起,有鱼有肉,有酒,非常热闹。

学生:我们家除了吃丰盛的年夜饭以外,爸爸还要放好多好多五彩缤纷的烟火,过大年夜真是开心极了。

学生:我们家也是这样,还要请来不少亲朋好友,大家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菜嘛,不要说是烤鹅了,天上飞的,河里游的,应有尽有,怎么也吃不完。

学生:我们家是边吃丰盛的年夜饭边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爷爷奶奶和亲戚门还要给我送红包呢!

老师:同学们家里过大年夜可真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啊!可是,你们知道此时此刻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样一幅情景呢?

学生: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这一切,只能是小女孩不可实现的幻想罢了。小女孩的生活是多么痛苦,她和我们比起来可真是天壤之别啊!

学生:她光着脚流落在街头,没有温暖的火炉来取暖,享受不到喷香的烤鹅,没有圣诞树带来的快乐,更不可能拥有奶奶的慈爱。

老师: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多么可怜啊!同学们,请你们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机会来到我们中国,来到你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为她做些什么呢?

学生:我想说,小女孩,我要为你做的第一件事是帮你做一双精致的小皮鞋,不再让你受冻;我要真诚地邀请你住在我家。

学生:小女孩,你虽然失去了你的奶奶,不过别忘了,还有我的奶奶呀,她会像爱我一样去爱你的。

学生:我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小女孩,不要伤心,不要难过,虽然你失去了最疼爱你的奶奶,可是,你还有我们大家呀!你放心,在我们中国这个人与人相爱的大家庭中,大家都会帮助你,给你吃,给你穿,你会和我们一样快乐的。

学生:小女孩,我想请你去我家住,我的妈妈是一个老师,她一定会收养你做义女的,她还会给你补习功课,凭着你的勤奋和聪明,将来你一定会是个出色的大学生。

老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也从你们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你们一颗颗火热、真挚的心。我想: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听到这些话,她也一定会被你们的真情所感动。

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在撰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设计时,设计了上面那个教学片段的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过大年夜时的幸福情景,从而使学生们体会到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惨遭遇,让两者进行强烈鲜明的对比。这一适度的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深刻性,在学生的侃侃而谈中,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

最后顺着课文延伸想象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情形,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并形成高潮,一声声发自肺腑的话语,表达了学生同情他人、关怀他人的美好情感。这又一开放性的说话练习,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更适时有效地对他们渗透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为了在教学中更好的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您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有更好的建议吗?欢迎一起交流。共同为小学教育做贡献。

第8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给读者留下深深烙印的是小女孩那又冷又饿、孤孤单单的可怜状和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命运。如何让学生立足语言的学习,通过触摸文字,体会其中的情感呢?在课堂上我引领学生聚焦小女孩的“鞋”、“脚”、“围裙”、“头发”、“家”等相关文字描写展开研读,试图从细微处着眼,放大到整个人物的精神面貌,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纵观课堂实际,至少有三点值得肯定:

1、与文本对话显深度而厚实。现在的课堂花样百出,但教师带领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大多是如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很少见深度,更别说厚实了。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在课堂上引领学生从细微处着眼,力求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深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我引领学生聚焦小女孩的“鞋”展开研读。首先,我让学生快速默读一下第一段,再想想课文围绕卖火柴的小女孩脚上穿的那双鞋都写了什么内容?经过学生充分的阅读、讨论、交流,最后学生共同归纳出:穿拖鞋、大拖鞋、掉拖鞋、嘲拖鞋,最后没拖鞋。这样的文本解读才不会让人觉得肤浅。

2、把握了一条情感脉络。从课文导入开始,我就一直为学生放带有悲剧色彩的音乐,以营造一种悲剧气氛,感染学生,然后通过范读、指读、自渎、悟中读、指导读、重点读,使学生对小女孩 由怜生爱 、由爱生悲 ,使 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文合一。

3、写法引导,学习表达。理解了文章内容,领悟了文本情感之后,我又以“如此可怜的一个小女孩,作者是如何表达、描绘出来的呢?”从而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层面上的学习引向了如何表达上,使得让学生的学习得言又得意。

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想要取决于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的着眼点所在处吧。教无定法,只要得法。我很赞同。

第9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阅读外国名著,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紧扣这一主题,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有条件的,还可以再找一些外国名著读一读。

在这个大目标的指引下,从上周二开始,我就在着手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上过课的老师都知道,所有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时容易上,也不容易上。说它好上,理由无非是几个生字词的教学,指导几个关键字的书写,外加疏通文章的脉络就大功告成了。可是正是因为这几个最简单的教学步骤却让我为难了,以致于好几天我都在思量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我的教学过程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章水到渠成呢?看来呀!这是个费脑筋的问题,也是不容易上好的实质所在。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开始从各类优质课视频上找答案,这还得感谢县教研室黄主任对我的栽培与信赖,让我拿了一大摞优秀的教学视频回家观摩,这可让我高兴了好久。我先是找到了黄主任推荐我看的两堂精品课,分别是上海浦东开发区实验小学朱煜老师的《绿毛龟》,重庆巴蜀小学冯栎钧老师的《给予树》。《绿毛龟》这课的视频,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三次,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收获。朱老师仅从三个词语:姿态高雅、样子可爱、通灵之性,就让学生读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出了对绿毛龟的喜爱之情,这一点着实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有朱老师对朗读的指导,对学生的点评,以及亲切自然的教态都是我学习的楷模。其实冯老师的《给予树》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抓住两个关键词:并不宽裕和如愿以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训练了学生从句中理解词语的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用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于是从多次的观看—实践,实践—观看中,我就悟出了:关键词的重要性。

就这样,我带着我的理解和感悟,开始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先是朗诵《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这首诗,奠定全文的感情基础,然后顺理成章的简介作者、作品,接着是生字词的教学以及指导几个难写的字,最后再把关键词带入句子中去读,从读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关心人物的命运,品味人物的感情。我以为这一切都会如我预料的一般进行,可是我却忽视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他们是一群有自己思想见地的人,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所以当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把《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上完后,我又反思了很久很久。现结合自己的反思及几位老师(特别是黄主任)给的建议,简要谈谈几点不足。

一、教学流程太拖沓

这是这节课最大的不足,由于在学生找关键词,再把关键词放进句子中去读,以及我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后面疏通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上时间不够,也就是没有完成本课时的第二个学习目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另外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四个句子平均用力,没有教给学生分清主次的朗读方法,同时也没有放手让学生用第一句学到的方法朗读剩余句子,导致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枯燥。现在想来,真是得不偿失!

二、主题升华不到位

这一课时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朗读,复述故事,从而感受到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悲惨命运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以及人心的冷漠。由于在设计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字、词、句的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个大背景,以及编者的意图,以致于学生学完了第一课时,还不明白老师枉费那么多心机教一些字词句的作用。

三、缺少“说”的氛围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说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主要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了,会自主去获取知识了。很显然,我这堂课的氛围太过沉闷,学生没有想说的欲望,更别提学习的兴趣了。

当然,这堂课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弃去糟粕。这一堂公开课上完了,可是我把它定义为人生的一次走与停,在一路前行的教学生涯中,不忘记停下来反思自己的不足,好让以后的每一次策马扬鞭都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当然也不会忘记停下来感谢那些给我鼓励和信心的人儿,有了你们,我的人生才更幸福!

反思写完了,只说一句:任重而道远!

第10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地位尤其重要。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我认为这篇作品最精彩或者说最触动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细细的火柴点燃美丽的幻觉世界的那一刻,因为小女孩用她那细细的火柴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点燃了温暖与光明。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是社会生活中被压榨、被欺侮、被贱视的弱者。安徒生笔下的形象是一个弱者顽强不屈的抗争与追求,这是安徒生自身的写照。这个气息可闻、身形可见的小女孩,她的可怜、她的孤苦激起了读者切入心底的同情,与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童话世界里,安徒生对小女孩怜悯的爱最终变成了一种抚慰的爱——小女孩在痛苦的极点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给予小女孩的是永恒的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以及作者寄予的同情,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了解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的表达效果。

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对比、想像、朗读等多种方法,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关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设计理念:

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11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说实话,最初看见《卖火柴的小女孩》出现在六年级的课本上,我感到很惊讶:一年级的小朋友都看得懂的童话,居然让六年级的学生来学,是否太幼稚了?然而,当我深入研究了教材以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首先,我了解到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的虚构故事。故事中的种种幻想都植根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亦虚亦实,似幻犹真。《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

我执教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能紧扣文章

痛苦是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幸福是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所幻想到的,这正是现实与幻景相结合的写法。教学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展开。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

3、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二、须改进之处

在引导学生感受小女孩的痛苦命运时我的语言不够煽情,学生体会不到位,朗读缺乏感情。

三、值得思考之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世界童话之王”安徒生的杰作之一。它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的重点是讲这个小女孩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并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而这些幻象又恰恰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12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上,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浓,个个爱想、敢说、愿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兴趣、激活思维、鼓励求异,竭力体现老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课才是学生爱上的课。

1、本课教学情味浓厚:

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的悲愤之间的强烈对比,小女孩之情,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合而为一,这是课堂的主线。教者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⑴音乐课件渲染、营造氛围,打下情感基调;

⑵读中感悟、理解、表现情感,运用了画出句子,概括理解、指读、角色读、齐读等方式;

⑶拓展深化情感,想象、比较、对比等多种方法运用。

2、在大胆设想中培养创新个性:

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述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畅谈自己的想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想象,同时,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面教学片断中,我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在教育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应多用鼓励和表扬,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把学生的长处和亮点用爱去“筛选”,加以肯定并且“发扬光大”,犹如播种希望,将会收获一个金灿灿的秋季;循序渐进的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改实践中,使课改下的学生真正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13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虽然本课教学基本上能按预先的.设计较为顺利的实施,自己的教学意图也较明显地在教学环节中的以体现和落实。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仍然有不少处需要今后引起注意的。

1、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很仓促。

考虑时间的关系,将5—10自然段的初读环节提前学生预习完成,让学生在自学中填好表格,课堂上进行交流汇报。显然这一环节压缩了课堂的不少时间,但明显带来的问题是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不够。虽然一部分学生能够在短时间把握内容,但对于中下学生略显困难。没有更多时间进行交流,汇报也不彻底。课堂应该留足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悟的时间的。

2、练笔展示的时间很仓促。

“像小女孩借一根火柴,点燃自己心中的梦想和幸福”的练笔虽然腾出时间写了,但是,很明显,学生时间略显不够。课堂上只请两位学生汇报。虽然,两位学生完成的质量比较高,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无法完成。这一环节延伸课后再落实,显得有点可惜。课堂挤进写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当然,对象绝不应该是少数优生,面向的应是全体。

3、感悟幸福铺垫的不够。

本来是再次利用那份表格,引导学生现初步感悟小女孩是怎样得到幸福的,她为什么能够得到幸福,但没有更具体的引导。让学生观察:一次又一次地擦,一次又一次的灭,引导感悟幸福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那些美丽的幻像,小女孩都得到了。引导感悟幸福是内心渴望的满足。还有,文中的一句话,她敢从整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都后面,她赶紧点燃一大把火柴。都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并深刻感悟到小女孩对追求幸福的勇气和力量。但是,这个部分没有挖透,解透。所以给听课老师带来点突兀的感觉。

4、个性化朗读目标没有实现。

本来在读“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意图是学生感悟一个词眼,就让她带着感觉来读。如:抓两个“死”谈体会,而后,就当场指导读出感受来。类似“冻”“大年夜”等一样处理,读出个性来。一句话可以有多种味道来。但是,课堂上,学生第一位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死”“冻”,弄得措手不及,而且学生开始谈得并不好。就更没有指导的心思了。到后来学生才渐入佳境,只好集中处理了。再范读,学生跟读。原先设计的个性化朗读环节形同虚设。

5、板书没有形成对比效果。

本来板书设计是:中间是“死”字,左边是“可怜”,右边是大大的“幸福”,意思是死亡对于小女孩来说,不仅仅是可怜,更是一种幸福。对于读者而言,一样如此,凸显本节课的教学意图。但是,也许是过于简单的缘故,居然板书时丢掉的“死”,后来“幸福”在总结时也忘了擦掉,重写一个大大的幸福。黑板上只有一个“可怜“,和一个同样大小的“幸福”,可惜。

6、表达方法的提炼和归纳还不够直观。

对于本课教学,最重要让学生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大胆的想象。前者个人以为是这篇童话的最大魅力之一所在。后者则是童话的生命所在。在教学中,在体验小女孩得到的幸福后,就简单地讲解告诉,让学生初步感受,不一定很有效果的。

7、教态、语速、情感变化的问题。

从来都是自己教学的软肋。语速过快,教态过于严肃,自身的情感随着课文情节的推进作相应的变化,但是一直难以克服。在今后的课堂中,应该有意识的加以注意冰不断克服。

第14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极富感情,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这节课中金老师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感渲染,激起同情

从课文导入开始,金老师就渲染一种情境,从与学生的谈话“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在学生充分发言后,金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真幸福啊!……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爷爷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并迫切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在第一段的教学中,金老师紧紧抓住“可怜”一词,引导学生细细去品味文章,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文合一。

二、自读自悟,体会可怜

依据《课标》中“尊重学生,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学中老师交给学生读书方法,如:在学习1~4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小女孩“可怜”?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然后仔细读读这些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从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能抓住文中句子谈自己的体会,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机点拨使学生从寒冷、人情冷漠、无人疼爱等方面,体会到了女孩的可怜这一环节,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以读为本,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语文的述程;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老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作用,在引导学生初读文本时,首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熟悉文本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自读自悟。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来指导朗读。教学中,金老师采用让学生谈感悟、抓重点词等多种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四、写话训练,升华情感

理解课文后,金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文第一段写小女孩卖火柴的,可小女孩是怎样卖火柴的,作者并没有详细地描写。但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一整天小女孩会有什么样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请你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这样学生就化书本知识为自己语言,学以致用。这一写话练习,发散性了学生思维,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师课堂的关注点只集中在了极少数学生的身上,孩子们的素质很高,读书都能够读出情感,如果能够给更多的学生读的机会,课堂的参与面会更大,收到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推荐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评课稿范文致跳远运动员稿件中秋节主持稿开场白

第15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下课后,我细细回想了这节课中的点点滴滴。反思这节课,我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1、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够,我想主要还是因为我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用语言激励学生,因此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不过像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的心情已然沉重、压抑,他们的情绪又该如何调动呢?

2、过渡语记得不熟,导致上下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因此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遗漏了。小女孩在亮光中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叫起来的那一段,我原本是想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小女孩的害怕、担心、急切,甚至是绝望的心情,可谁知我直接跳到了下一个环节——比较几次擦火柴的不同。这一环节的遗漏,打乱了我后面的教学,致使脑袋里有点混乱,看来我的随堂应变能力还需加强。

3、在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两个幸福时,我原本没有打算让他们说一说,只是想让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谁知却问出两个幸福的含义,而且没有说透就跳过去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失误所在。

除此以外,课堂上还有一些细节有疏漏之处,如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短;没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等。

教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有太多的记忆沉淀于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努力追寻,使我语文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