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0-02 21:14:08

第1篇: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永远的歌声》是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要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草药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师抓住情感线,步步深入,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尊敬、热爱老师。

2. 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3.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同学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 的爱,是教学的重点。

2.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课堂思维活跃,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两极分化严重,个别同学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因此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体现重点训练项目,遵循“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将采用导读法,情境感染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则通过“读—说—读”的方法弄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质疑探讨的方法理解本文的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1. 激情导入,质疑课题

首先,教师唱《小放牛》,以童年的歌声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走出山乡、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真的很久很久了。童年像一幅褪了色的画,贴在记忆迷离的墙壁上,好些地方都淡得看不出线条和色彩来了,而童年的一些歌却如那山间淙淙的小溪,清亮亮地流淌着,至今仍想在我的耳边,我的耳边又响起了那永远的歌声。 (板书课题:永远的歌声)

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以“永远的歌声”为题?歌声里包含着什么?这两个问题也是本节课的主线,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都将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

2.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板书老师 学生)

3. 细读课文,感受深情

(1)学习2—5自然段

抓住重点句子“我们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

三个好,好在哪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 漂亮 有知识 有文化)

(2)有感情地朗读6—10自然段,找出体现学生爱老师的句子,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这是这节课的重点。

在这个环节,重点分析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是: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条条小鱼被甩上岸,二兰和石花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通过抓住这个句子中的动词和情境朗读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和童年的快乐。

第二个句子是:在大人们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了草药和小鱼。老师一下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脸上......引导他们意识到师生间的爱并不是单方面的,在学生爱老师的同时老师也关爱着学生。

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老师的感情,都是怎么表现的,并且说说我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感受,达到心灵的沟通,达到教育他们尊敬热爱老师的情感目标。

3、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再回到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学生心里都会有答案了,明白这歌声里包含着爱以及作者童年的快乐,而这爱让作者

难忘。最后再注意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特点,并且学习首尾呼应这种方法。

六、说课后反思

1、 在教学中,我抓住一些重点句子,重点字词,重点讲解,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2、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我深刻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 课堂上,注重情感教学,把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让他们真正融入到课本中去,并且触及学生的情感,达到教育意义。

4、 由于我太过注重情感的升华,用在实现教学第二个目标上的时间就少了。

第2篇: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结构的基础上,对群落结构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对群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群落演替的理解,(由于其是新增加的内容,)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为什么高级阶段会取代低级阶段,所以教学中应予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及类型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能力目标: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目标: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通过学生的自行阅读,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分析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一、演替的类型

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一)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二)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布置作业P82NO1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阐述群落演替。知识点有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教材先通过举出两个例子,分别是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通过分析两种掩体的不同,总结出群落掩体的两种类型。分别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这部分教学我是先解释概念,重点突出群落的动态发展,然后是学生通过看书直接获取到裸岩上的演替的各个阶段,重点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题中的问题,提问。注意强调随着群落的发展,物种的种类不断增加。我还补充了些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等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对各个阶段的认识。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阶段,引导学生从教材文字中总结出来。比较两种演替的区别,总结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与特点。关于人来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学,多举身边的例子,看看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改变的例子。在这里,我认为我自己讲的还是太多了,主要是我介绍,应该给机会学生发表。

第3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11—20各数的认识》课程资源包,内容包括:教学设计、课件、拓展资源、检测试题、教学反思五部分。

一、说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在第一学段目标中要求:应让学生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准备。教材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已有知识,创设小朋友在海边沙滩上喂养海鸥的生活情景图,借助“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由10以内的数数到10以上的数,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学情分析

通过课堂前测得知,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会读、写10以内的数,同时大多数学生已经会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但对于“十”这一计数单位和十位、个位这样的数位是第一次接触,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堂前测和教材分析,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

1、借助学具操作,认识11—20各数。

2、能正确书写11-20各数,认识“个位”、“十位”,理解计数单位“个”、“十”。

3、经历10个一是1个十的操作过程,初步体验计数的发展过程和作用,形成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对具体事物数量的估计,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计数单位“个”与“十”的关系,认识“个位”、“十位”。

教学难点是: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设计了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准备材料有课件、师生每人一个计数器、操作板、20根小棒。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主要采用笔试与操作相结合,师评和生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教学环节三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检测目标1的达成;通过学生在计数器上找数位、交流所拨的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试写数字检测目标2的达成;通过摆一摆、拨一拨检测目标3的达成;通过教学环节三中的估一估检测目标4的达成。

(七)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板块,使学生亲历自主发现探究的过程。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借助学具,解决问题;4、分层练习,巩固提升;5、联系生活,拓展延伸;6、达标检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间预设:1分钟)

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就是逻辑性、系统性比较强,新旧知识的关系总是环环相扣,因此,学生对新知识的接纳也是借助旧知识为跳板去领会新知识。复习数字0—10的数法,温故而知新,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时间预设:1分钟)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大海边的情境,通过观察情境图,逐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借助学具,解决问题。(时间预设:27分钟)

(一)解决“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时间预设22分钟)

1、估一估。

借助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猜一猜沙滩上海鸥的只数,引导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初步感知估计方法,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2、数一数。

在数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数数,进行数数方法指导,体会数数策略的多样性。

3、摆一摆。

(1)用小棒摆11。

出示杂乱的小棒,让学生感受一根一根数的不方便,之后提出要求,把这些小棒重新摆一摆,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有多少根。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操作,使操作活动具有实效性。

(2)优化方法,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

教师先是引导学生为了一眼就看出是11根小棒,可以把10根小棒放在一起捆成一捆,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的表象,初步渗透十进制。由于学生亲自经历了计数单位“十”的构建过程,感知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读十几,这样在理解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学读数自然水到渠成。

4、拨一拨。

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表象,并在拨的过程中感知11—20各数的排列顺序,将写法贯穿其中,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解决“沙滩上有多少个小朋友?”、“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时间预设:4分钟)

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用计数器体验了“19添上1就是20”后,让学生通过估计礁石上的海鸥和沙滩上的小朋友的数量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通过数一数进一步加深对11—20各数的数感培养,在练习中继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从而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

(三)引出课题。(时间预设:1分钟)

第四环节:分层练习,巩固提升。(时间预设:5分钟)

在练习中第一题是一道基础的根据题意写数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起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的数学模型。第二题融入了生活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1—20各数,还按不同的顺序读数、猜数,使学生巩固了对数序的掌握,从而继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第五环节: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时间预设:3分钟)

在学生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见过11—20各数之后,课件出示生活中11—20各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六环节:达标检测(时间预设:3分钟)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检测试题我注意到了问题的层次性和可选择性,以闯关的形式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

第一关:填空,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第二关:按照规律填一填,

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关: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领导和老师多批评指正。

第4篇: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是一篇写人的回忆性文章。主要通过回忆刘老师的三件事情,表达对刘老师的热爱与眷恋之情。这篇课文重点在于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想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通过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阐述

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要求,从知识、情感和技能方面入手,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引导学生去自由品读语言,去自由讨论,去小组合作探究,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始终围绕一个问题:你从哪些细节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文章、品语言,选择最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施以适时的点拨、归纳和引导,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动向和热情成为教学进行下去的方向和动力。

三、学法指导

教师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和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讨论,去提高和改进,最后能够实践和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动向,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整个灵动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刘老师深深地敬意,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题的能力。

四、程序概说

一开始就通过回忆导入,由于是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重点内容,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接着抛出一个具体问题:“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期待引入”,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鼓励评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维持的更为持久。并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多询问几个“为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文意。

接着,在学生讨论交流完之后,补充作者的资料,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放弃吗?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刘老师的精神影响之大。最后加以实践,让学生通过本文写作手法的学习,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让学生很自然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学习,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五、效果分析

本课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模式,学生积极性高。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比较佳。通过自主讨论、换位思考、引发质疑、期待引入,让学生有效的进行了自主学习,很好的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5篇:说课稿

第一方面: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

第二方面:说教法和学法

第三方面: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激趣引题,感知规律

第二环节:观察交流,探索规律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具体过程是:

1. 让学生独立寻找相关联的事物及数量,轮流汇报。

2. 合作学习,找到规律。

(1)找到事物的共同特点。

(2)比较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的'数量,找到规律。 第三环节,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第四环节: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寻找规律。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课堂总结。

第四方面: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两种物体 一一间隔排列

两端相同

两端物体个数-1=中间物体个数

中间物体个数+1=两端物体个数

两端不同

数量相等

围成一圈

第6篇:说课稿

一、说设计意图: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它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断交往情境的能力、组织自己思想的能力。

(2)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由此可见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教师我们在进行各领域教学时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由于刚升入小班幼儿,在语言的发展方面比较弱,以直接行为为主;当孩子想要去帮助同伴的时候,由于语言发展不是很完善,被同伴误以为是要去伤害她,所以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去感受在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后的快乐心情。同时,此故事具有很强的实施意义,现代的孩子们往往在遇到困难时,就退缩,不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而以来于别人的帮助。另外,孩子们的自我中心现象严重,它们理所当然的接受别人的付出,而自己关心别人、为别人着想的思想意识缺乏,而此故事,能让幼儿在了解故事形象及人物对话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激励。

部分幼儿能说一段完整的句子,有的幼儿还需要老师的帮助才能完成,通过观察幼儿最近发展情况,他们非常爱模仿,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处在模仿学习中。因此,设计了这节关于学说短句的语言课。

二、说活动教材:

《荷叶伞》这个故事选用了小朋友熟悉而且喜欢的小动物,小白兔、小鸡、小猫为角色,讲述了小白兔在下雨的时候想办法用树叶当伞,并且帮助小鸡和小猫的故事情节,既有趣又蕴含了许多的美德。现在的小朋友都是独生子女,个个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心帮助他人的意识。《下雨的时候》这个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因此,我选用了这一教材。

三、说活动目标:

《纲要》指出: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根据《纲要》精神和我班幼儿已有的能力实际、知识水平以及教材需要,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体验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快乐。

2、知识目标: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3、技能目标:尝试用不同的语调和肢体动作表演角色间的对话。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学说短语"×× ×× ,快到荷叶下躲雨吧。"突破方法: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手偶表演调动起孩子学说话的兴趣,分段扎实的进行学说"×× ×× ,快到荷叶下躲雨吧。"活动难点:在故事中学说短句。

突破方法:以提问的方式,幼儿自已说一说有哪些小动物淋雨了,小兔是怎么帮助他们的。让幼儿主动的说出短句。

四、说活动准备:

首先,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已有的经验和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我从以下方面谈我的活动准备:

1、物质上的准备我为幼儿准备了生动有趣的PPT图片,小白兔、小鸡、小猫手偶。

2、知识上的准备我在活动前让幼儿了解了下雨天需要的各种雨具。

由于年龄的关系,婴班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短,而且又好动,要抓住这宝贵的几分钟来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老师用多种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幼儿,把孩子的目光抓住了,他们感兴趣了,才会积极地开口跟着老师说话,因此本次活动制作了flash动画,以孩子喜欢的动画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五、说教学法:

本次活动采用了以下方法:

1、观察法:通过直接展示小兔手偶,让幼儿了解小兔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并调动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2、提问法:通过三层次的提问,层层递进的引导幼儿学说短句,让幼儿从易到难的学和说。

3、引导法: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提问、追问、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学说短句,并能让幼儿学会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4、情境教学法:

六、说活动过程: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及重点难点,把活动分为三个部分,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首先老师出示小兔手偶,通过认识小兔进行提问,这种直接导入式提问,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一看到小兔要给大家带来好听的故事,,马上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性和注意力,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猜测。

2、老师富有情感的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1)教师出示手偶,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老师只出示手偶讲述是为了避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想象故事情节的画面,发展幼儿想象能力,初步感知故事内容。讲述后通过提问"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故事里有谁?"来了解幼儿对故事的初步感知情况。

(2)出示PPT,生动有感情地再次讲述故事,感受动物之间的情绪。

通过观看动画,结合故事情节,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说小白兔、小鸡、小猫之间的对话,如:全体幼儿一起说、师幼分角色说、小朋友分角色说等不同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尝试用不同的语调来表现小动物的情感。

(3)、教师讲述故事,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学说短句"××,××,快到荷叶下躲雨吧。"通过再次讲述故事,增强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以提问的形式让幼儿学说短句。

(4)结束部分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小结,让幼儿知道当遇到困难时,要学会想办法,学会关心、帮助他人,被别人帮助后要道谢。"的一系列美德。然后,鼓励幼儿做一名遇事动脑筋,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样会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第7篇:说课稿

《走,我们植树去》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它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现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号召人们积极投入到绿化祖国的活动中去。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很容易理解。但要让学生凭借简洁的语言文字来体会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有一定困难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自学本课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保意识。其中目标3是重点更是难点。

课文中全诗可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先表明在什么季节,以什么样的心情去植树,然后发出“走我们一起去植树”的号召,点明题旨。第2至5自然段,写植树的意义和价值,指出植树的重要性。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表明植树造林的决心。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是课文的重点。由于学生没有植树的生活经验,对课文中植树造林给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难理解和体会,这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抓住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课前请学生亲近大自然,去郊区体会树木的给大家带来的清新。在为学生创设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求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我力争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揭示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个别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对“音符、荒滩、沟渠”进行正音,诗歌的语言很简洁,句子很短,根据我以往的经验,课文中没有特别难读的句子。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选择各自喜欢的内容,美读课文,让学生通过选择性阅读,再次加深对课文了解。最后,我将预留几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渠、栽、版、乖”,我引导学生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规范地书写。最后,让学生当堂练字,教师巡视指导。抄写词语。

下面,就第二课时着重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 以“趣”导路,营造氛围

趣味是中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兴趣来学习课文,我精心设计了导入语“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少先队员去植树。”创设课文的情境,产生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情感也被调动起来。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

二、 以“读“铺路,感悟语言

本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主要体会我们少先队员决心去植树,心情很高兴。先请学生自读一、二自然段,自行感悟到少先队员心情很高兴、决心很大。接着问“从哪儿看出少先队员去植树的决心很大?”(“走”单音词后面的停顿,“我们一起去植树”后面的感叹号)“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再引导想象少先队员在路上行走和植树时欢乐的情景。指导用欢快的语气读有关句子。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是课文的重点。现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让学生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根据回答问题,板书:“绿色工厂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词句,指导朗读。讲解光合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绿色的希望”指什么。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后的景象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用处?指导读好第3、4、5节。

课后,我设想给学生预留一些和听、说、读、写有关的选择性作业。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第8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升国旗》是一首清新自然、简洁易懂的儿童诗。三句六行,押韵上口,好读易背。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以及升国旗时学生应该怎样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要求学生有热情的朗读,背诵课文以及学会本课生字、词,并且美观地书写。全篇课文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写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第二句写国旗升起的情景;第三句写升国旗时我们怎样做。整篇课文句字简洁明了,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国旗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朗读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

(二)学会文中14个生字,其中7个只识不写,认识二个笔画。(提,斜钩)

(三)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对学生进行了法制渗透教育,简单介绍了《国旗法》相关内容。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重点。

三、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在朗读、识字等方面的能力都普遍较低,学生学起课文来相对比较吃力。根据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精神与合作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入,文中的插图展示以及学生对现实中红旗的描述,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朗渎促背法”,让学生通过个读、齐读、小组读等多种朗读方法,以读促背。并从读中领悟思想感情。

(三)“描红促写法”学习写字时,让学生先分析字的结构、笔顺,再动手描红、组词,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教学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让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并听老师讲解有关国旗的常识,让学生从中了解一些升国旗的小知识,以规范自己今后的行为,激发学生对国旗的尊重和热爱。

(二)细读课文,领悟情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重要的训练。为了让学生把握有感情地朗读,我先引导学生:“国旗代表着祖国,此时你应该怀着怎样的感情

来读?”学生已经了解了国旗,也激发了对国旗的感情,这是要求学生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字里行间,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然后我组织学生独立朗读、全班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流露出对祖国的感情。接着我提问:“升国旗时,你还听到了什么?”播放国歌让大家听一听,课堂气愤再次高涨。我紧接着引导:“五星红旗升得多高啊!飘扬在祖国的蓝天上,你能读出来吗?”学生尝试有感情朗读第二句,教学第三句时,我问学生升国旗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让学生一起立正,给国旗敬礼再指导学生朗读。

(三)朗读促背,再悟情感

在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背诵:“同学们已经能有感情地朗读了,现在我们来尝试背一背,好吗?”师指导背诵并带上动作表演;这更能引发学生背诵的动力,并再次通过动作表露出对祖国和国旗的热爱之情。

(四)指导书写

在一年级教学中,书写也同样重要。引导学生读贴,分析重点笔画,数笔画知道字的笔顺,师范写到学生描红,组词等一系列练习,都要练习到位。

(五)启发思想,听到雄壮嘹亮的国歌声,看到小朋友们整齐有力的敬礼,小鸟们也向着高高飘扬的国旗飞来了,你们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吗?播放音乐《国旗国旗真美丽》!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