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28 18:42:42

第1篇: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一)教学目的

针对文章特点,本组课文训练重点及课文在本组中的安排,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为: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湿润、一篇、出版、谨慎、引入歧途。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基于此,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的为:

1、读准生字字音,正确认读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湿润、一篇、出版、谨慎、引入歧途。

2、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的不同评价。

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引导学生感悟父母的不同评价。

二、说教法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形式的形成。”前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也曾指出:“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目标,拟定行动计划,可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动机,使他去克服完成既定任务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基于此,结合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在本课时教学中,从看题目质疑入手导入新课,以亲切、平等的谈话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激励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力求建立起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1、课前:回忆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你做过的一件事,父母却有截然相反的评价。如果有这样的经历,请写在日记里。这一环节的安排,既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伏笔,又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

2、课上:自主、合作、探究。具体表现在自主选择读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自主选择探究的方式。通过读、思、议、写学习课文。

3、课后:自学生字。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下面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设计:

(一)直接板书课题,生看题目质疑。

在这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的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探究者。并且,为学生初读课文指明方向,激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教师对有价值的问题及时予以肯定并过渡到下一环节: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你们很爱动脑。那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到哪里去寻找呢?

(二)带着质疑时所提问题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1、学生以各自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小声读,也可以默读、站起来读。

读的方式的自主选择给了学生宽松的自读自悟的空间,而且有效缓解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情绪。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读后的收获。教师相机点拨。

3、小结,引出本课时重难点,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通过自读课文,我们了解到面对孩子的诗,父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一个说“精彩极了”,一个说“糟糕透了”。此时,你的脑中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呢?(生答)是呀,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这第二次质疑,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学生可以自读思考、圈画、批注,也可与同桌或前后桌同学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此环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自主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将读、思、议、写相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四)交流、点拨,化解难点。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联系实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交流互补。使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变到质变。

(五)四人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六)适时小结并提示第二课时内容:

同学们是幸运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现在就领悟到了父母那截然不同的评价所饱含的爱。而本文的作者感悟到这一点,却是在成年以后。他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中所饱含的爱的呢?让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第2篇: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

《人物描写一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讲课文。本组教材以“作家笔下的人”为专题,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本课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细致刻画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片段二《临死前的严监生》刻画了爱财如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片段三《“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向我们展示了王熙凤这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的人物形象。作家描写的每个片段都是人物描写的经典。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2)能通过阅读感受到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学交流、表达反馈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依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四、说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为此,我采用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教学策略:

2、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3、以读促悟策略: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我把本课分为三个课时来学习,现在我以第一课时“小嘎子和胖墩比赛摔跤”为例来说教学程序。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观看影片《小兵张嘎》片段导入新课

借助电视剧《小兵张嘎》,和学生畅谈小嘎子这一人物,建立起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点,缩短本文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气氛和高昂的兴趣中展开教学。

第二个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感受小嘎子的人物形象;并请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读文,使他们在读中学习表达。同时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在初读课文和学习完生字词后,指导学生说一说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嘎子和胖墩儿是怎样摔跤的?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根据学生交流句子的顺序朗读感悟重点,抓住人物的动作来体会人物的形象,让学生边读边感悟,边读边想象,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把文章中的摔跤片段概括成几句话,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动词如:(1)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qian架似的对起阵来。

什么叫“虎势儿一站” “公鸡鹐架”?神态是怎么样的?是一双怎么样的眼睛?手和脚又是怎么放的?请学生做一下动作。并读出老虎的勇猛,把这种逼人的气势读出来,更加虎虎生威些,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并且默读课文,进行品读,感悟,进一步感受小嘎子的形象。这时,不仅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还随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描写,真正做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同时,不忘感受胖墩儿的形象,从另一面看到嘎子的性格特点。而这些环节渗透着读书,让学生读中感悟,悟中读文。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本着“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走出文本”的理念,我布置了这样的小练笔

小嘎子和胖墩第二次比赛摔跤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看到两个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少年形象。同学们也一定注意到了徐光耀爷爷把这两位人物写得如此鲜活,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呢?(主要是动作描写,兼有语言和心理描写)

那么第二次比赛,他们会比什么呢?小嘎子会想到使什么巧招儿呢?请大家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其他描写方式,展开想象,写一写嘎子和胖墩儿的第二次比赛片断。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 ,这个片段的板书我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22、人物描写一组

小嘎子 和 胖墩儿比赛摔跤

气势逼人 站 摔跤惯手

机灵鬼透 转 憨厚沉稳

钩 赢得胜利

结束语:“云无定姿姿万态,教无定法法自在。”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是我们每位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目的所在!

第3篇: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童年的发现》是前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去思考和探索人的起源这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文章展示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即从“迷惑不解”到“似懂非懂”到“独立发现”到“得到证实”。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感受作者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胚、祸”等10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三、说学情:

经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具备了朗读默读的能力。随着年段的升高,一本薄薄的教科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他们具有了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量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还要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阅读材料,课堂上大量资料的补充,对学生课外阅读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说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和解决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的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1.交流揭题,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学过的课文中描写童年生活的片段,由片段交流引出“发现”,由片段交流引出“童年”,由对“童年”的交流引出课题完成“童年的发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 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学生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童年的发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为了弄清楚这问题,“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

3.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阅读开头,了解发现:“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2)梦中飞行,引发思考。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3)师生对话,求解疑问。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绞尽脑汁,惊人发现。

既然老师那里给不出现成的答案,那就自己去想,自己去寻找吧。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5)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4.遭遇挫折,悟出哲理。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我”当时有什么表现,又是怎样被老师轰出教室的。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使学生明白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感受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

六、说作业设计:

互相交流学习课文受到的启发,深化了主题;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童年的发现》为题写一篇作文,介绍自己的一次发现,读写结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大循环。

七、说板书设计:

运用简洁的板书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板书能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

梦中飞行,引发思考——富于幻想

童年的发现 绞尽脑汁,惊人发现——执着探索

遇到挫折,悟出道理——幽默风趣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