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27 07:06:10

第1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它出自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全文主要通过写长妈妈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而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在合作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有:

1、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哪些详,哪些略。

2、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重点]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作文片段练习:针对本文所学,进行作文训练。

作者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并且记叙时有一定的顺序,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本篇运用了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握语句中蕴涵的感情,并注意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这是本文的难点。

三,说学情:

本节课是一篇叙事散文,从心理上,学生对这种体材有认为易于理解的心理,老师应该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因势利导。

在讲课文内容的同时,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断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从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些特点,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意见,发挥学生主动性。

四、说教学方法

我先说教法:

1、听说读写结合法。

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段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示法。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赏识成功教育。

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再说学法:

1、圈注法。

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小组合作讨论法。

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置2课时,今天我重点讲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好的开头,成功的一半,我先将本文的主人公即长妈妈引出,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

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这样设计导入能够引发注意,激发兴趣,进入课题。

(二)精讲课文,深入讲解: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刻画人物的方法,仔细品味本文的语言。

我让学生抓住重点,精读课文,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的:1、全文中找出描写长妈妈品格风貌的句子,并体会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2、点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进一步体会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第一方面,让学生速读全文,用笔勾画出你认为在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七嘴八舌起来发言,畅所欲言,教师在一旁进行点拨提示。

我着重从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方面指导,描写法有对长妈妈进行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一点以前训练过较为容易;对比映衬法,学生接触不多,能说到这一点较难,因此我提出几个问题:

①文中“叔祖”的疏懒与长妈妈的热情形成了什么?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怎样的感情?②《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形成了什么?突出了“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通过这一提示点拨,学生容易理解两者的“对比”关系,对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了了解,有完整的印象。

这时教师小结:长妈妈这一形象主要通过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来刻画的。

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圈点批注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三)复习巩固,深入探究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我让同学作口头作文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谁讲的真实生动传神。

然后推举出几名学生口头作文,学生和教师围绕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加以评价。

这样对本课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学会了应用,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同时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选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通过苗写法和对比映衬法,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

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教导学生在写作文时,也应注意详略得当。

同时通过小结,学生明白了怎样围绕中心来选材,为今后的作文练习打好基础。

(五)当前课改提出教学知识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此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讲课上所写的口头作文再加以精细组织写一篇作文,同时将对本课的学习方法进行总结。

(六)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事例品格风貌描写方法感情

喜欢切切察察不拘小节细节、语言、对长妈妈的

夏天的睡态诚恳、热情动作、心理深切怀念之情

3、懂得许多规矩宽厚、善良对比映衬法

4、讲“长毛”故事仁慈

5、买《山海经》

第2篇: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尊敬的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抵抗弯曲》(板书).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准确把握说教材(首先)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要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以纸为材料分两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根据以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及科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比较恰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显著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能理解横梁平放和立放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抵抗弯曲的探究活动,发展识别与控制变量,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的探究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和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探究“纸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为教学重点,以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认别与控制,即怎样控制对比实验中的不变量和改变量为教学难点。

二、创新处理说教法(其次)

本课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根据本课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我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设疑诱导、实验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

三、确立主体说学法(接着)

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 ,自主探究,观察分析。运用信息技术“激趣质疑—实验探究—数据观察—分析归纳—实践应用”的这种结构进行教学,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四、重点优化说程序(下面我)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宽度和厚度对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6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教学一开始,我用课件出示赣州美丽的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确这些建筑是通过直立的柱子和横放的梁来支撑的,然后设问学生:为什么有些建筑物上面也有柱子和横梁,它怎么也会倒塌呢?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同时告诉学生:在受到压力时,这些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因此,如何提高桥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而引出本课的课题:抵抗弯曲。)现在让我们来当小小科学家,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系?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学生初步讨论中,他们猜测横梁的宽度,厚度,间距,形状,材料等方面,对抗弯曲能力可能会有影响对于学生的大胆的想象,我都给予积极肯定和评价。并鼓励学生用纸作材料,从实验探究中寻找答案.从而进入探究实验部分.(这样以直观生动的形式,通过学生讨论中引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自然引出本课的研究重点: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通过下面这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这个环节所花的时间会更多一些。

第二个环节:设计实验,探究求证

(1)演示求证

对实验方法的设计是一个实验能否获得有效数据的关键。我先做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明白实验要注意的问题, 这样就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必要的指导)。

(2)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明确实验方法后,再提问:你能设计一个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吗?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用准备的材料,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根据表格,填写预测数据和实验所测得的数据.在学生实验中,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一边了解实验情况.一边给予指导.”在实验中,哪些条件是需要控制不变的?”让学生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上,在小组内完成对数据初步的整理.

第三个环节:整理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看着数据表,你能说说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纸梁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显著提高!甚至还会发现:从抗弯曲能力的效果来看,相对增加纸的宽度来说,增加纸的厚度这一方法效果更明显.

第四个环节:运用认知,解释现象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学以致用”,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教师通过谈话联系到,在建筑中人们广泛采用厚度很大的横梁来承受巨大的重力。让学生抬头看看教室里的横梁。再说一说,“你能解释横梁立着放的理由吗?”接着让学生用塑料尺进行实验,体验横压和竖压,通过体验学生认识到塑料尺立着放抗弯曲能力强。接着再引导学生解释:横梁立着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弯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

第五个环节:应用知识,拓展延伸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新知识新发现只是后续研究的开始,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靠增加厚度来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提高成本。再出示一张纸,问:“不增加纸的厚度,你能想出办法增加这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吗?请你们课后做一做。(这样既激起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又引导学生考虑科学技术在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五、精心设计说板书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提醒学生。总之,我认为,科学教学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兴趣、爱好。我们科学老师应该努力做到: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去发挥.只有这样,科学课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

第3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出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关于成长的主题,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课文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2、教材的重点难点: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小英子。但节选部分主要是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显然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显的很重要。本文的难点在于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二、目标分析:

1、新课标目标的确立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来考虑。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标题的含义,了解作者插叙的写法,提高朗读的质量,掌握朗读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又是怎么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情感价值观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格要求的意图,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

2、学情分析:新课标指出“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波澜起伏、情感动人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本课中贯穿自主互助的教学方法;新课标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情感,所以必须加强朗读教学。

3、教法学法:我在这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诵读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用讲故事的方法,说说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

2)、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漫谈“父爱”引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课堂中通过朗读进一步巩固。对于小说通过寻找线索从而梳理作品的结构非常有效,本文用“爱花,是爸爸的秉性”作为线索窜联全文。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把握分析小说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初步迁移到课外。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父亲》“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啊,人生在世,我们夸耀最多的母爱,最不能忘怀的是母亲,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亲唱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字词,明确故事情节,感知文章内容。期间播放《送别》的曲子。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文本有个完整的印象,为下文的学习打基础。

(三)互助学习,合作探究:

讨论题目:a文中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b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c“花儿”在文中起说明作用?

让学生或三人或两人一组,讨论交流以上题目,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爸爸喜爱花的较多,也可能是个严厉的人,也可能答是很有爱心的人。在引导学生交流完第一个题目后,过渡到第二个题目:文中的父亲你们羡慕吗?有这样的父亲是幸福的,其实我们都有一位非常爱我们的父亲,我们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那作者是如何发现并表达的呢?

学生能找出哪是现实的,哪是回忆的。回答出回忆的事情有:

去医院探病 六年前迟到挨打 爸爸爱花 创练汇款 满院落花

然后结合学生写作,指导写作技巧。

关于花儿在文中的作用这点,让学生找出文中写花儿的地方,讨论明确花儿的线索作用,进一步结合题目理解。

设计说明: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这个环节充分体现这一点。

(四)朗读体味: 指导同学们重点读爸爸逼我上学以及毕业典礼我急忙回家两部分,再次播放《送别》曲子,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感情。

设计说明: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

(五)体验反思

进一步提问:你有没有类似赖在床上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六)拓展延伸

世上只有妈妈好。但今天的文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父亲,感受了那深沉的爱,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设计说明:

布置这篇小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语文教学中把读落实到写上,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效果分析:

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在知道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时候,要从具体事情的叙述中,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去感知,不能管中窥豹。对题目的理解学生也会有疑惑,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插叙和伏笔的巧妙运用,理解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体会父亲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作者的成长中得到其实,让他们能更深刻的认识生活、体味生活、理解亲情。

第4篇:说课稿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水平二课程目标要求,贯彻快乐健身,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活动,引导他们通过“玩中学、玩中练”,在主动探究中了解投掷的要领,掌握投掷的正确动作,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投掷活动的良好兴趣。

一、教材分析:

投掷项目是一项古老的、传统的体育项目,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投掷,可以发展力量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促进上肢肌肉、关节、韧带的发展。投掷这一内容是小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锻炼身体的重要项目之一,原地投掷动作,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安排课程,从投掷纸飞机、投掷沙包、到投掷垒球,抛实心球。教材编写过程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的纵向编排方式。投掷项目适合任何年龄段的人,即使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仍可利用投掷项目锻炼自己的身体,培养自信心与良好的合作意识,又能从中培养兴趣与创造性,陶冶情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体育《新课程标准》,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学生能领会并说出原地侧向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学生们能自己主动体验投掷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巩固并提高正确的原地侧向投掷方法,做到动作流畅,出手高度适当。

(3)情感目标:在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过程中,形成团结合作、共同参与的良好团体。

(4)、教学重点:侧向投掷的出手动作.

(5)教学难点:掌握适当的投掷高度.

三、学情分析:

由于小学生个性好动,求知欲和模仿性都很强,又有一定的动作基础。因此,本课所选内容接近学生的生活,给学生设定情境,让学生在玩中渗进教学,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易实现。

四、教学方法与组织

本课设计始终围绕学习目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整节课都围绕投掷这一个学习中心,教学方法前后呼应。本课主要采用体验发现法、讲解示范法、合作探究法,游戏教学法、评价激励法等,营造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学得活、练得活,能对本课的教学产生新鲜感,使学生在欢乐互助的氛围下掌握技术动作,达到“玩中学,学中乐”的有效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和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因素,再结合课的任务和学生心理需求,把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贯穿在游戏活动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效果。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即激情引趣活跃身心、合作探究掌握技能、激活思维能力拓展、身心恢复陶冶情操。

(一):激情引趣活跃身心(8分钟)

1、导入主题,激发兴趣。教师语言引导,导入主题,学生仔细听讲,对教学内容初步了解,并产生兴趣。

2、热身活动:投纸飞机.拿出折好的飞机,老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飞机飞得高飞得远,学生带着问题至各自“空域”尝试“飞行”,教师分别参与各组活动,引导学生相互比较、相互观察,寻找合理的投掷方法。

在这一部分,我根据活动规律,充分营造良好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为学习做好准备,同时为探索技能也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20分钟)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与“学”的重点,本部分分为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探索投掷动作:用小黑板出示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老师简要讲解并示范动作。动作要领我把它编成口诀,使学生易于接受:(:身体侧对投方向,重心右移成弓步,肩上屈肘如满月,蹬地转体要快速,甩臂掷球似挥鞭。)利用儿歌组织学生边说边徒手模仿。模仿采用分解到完整的方法。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原地投掷垒球的动作要领。并能正确徒手模仿。

2、老师建议学生把纸飞机拆开,捏成团,尝试体验原地投掷垒球动作。学生用口诀引导自己投掷

练习2到3次后,教师提出问题:用同样的力气投掷,影响远度的因素是什么?___高度.让学生知道高度与远度的关系,明确出手高度是投掷技术中关键的环节

3、在练习3次后,把学生分成四列横队,玩“飞越长城”的游戏。两端的投,中间两队迎面跳跃拦截,间距五米,练习2到3次后再交换位置。

在练习中一部分学生会出现投掷角度偏底的问题,所以安排”飞越长城”的游戏,来调整学生最佳的投掷高度.

形式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识能力的练习,学生往往会情绪激昂,乐此不疲。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投掷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原地侧向投掷垒球闯关的游戏;(在投掷区画好远度距离线,按及格、良好、优秀的标准分为三关插上标志线,闯过第一关获得一苹果,第二关菠萝,第三关西瓜,比一比哪组闯关多。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践——认知——再实践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实施垒球投远教学,前面学生已用纸球进行了尝试练习,再用真正的垒球进行练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此段教学通过尝试体验、直观演示、游戏比赛等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重难点。

(三)、激活思维能力拓展、(大约10分钟)

在投远活动过后,为了进一步锻炼提升学生的投掷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我又设计了一个“神投手”的拓展游戏。具体操作如下: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但是,我们能不能将远距离的目标击中呢?

(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最高峰,意犹未尽,跃跃欲试,教师适时利用,将课堂教学推向最高峰:拓展练习。)

“好!看大家这么有兴趣,下面我们再做一个游戏《小小神投手》。”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投准方法,提高投掷的准确性。

方法与规则要求:

在投掷线前方放置四个筐,分成四小组,每人投一次,投进一球既得一分,以得分多少分胜负。在练习投远的基础上,加大难度,开始练习既远又准,目的是使学生控制投的力量和出手角度,从而提高投掷的准确性。

采用竞赛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的游戏,让学生体会到与他人一起完成体育活动任务的快乐,让每一个个体发挥出最大潜能。

四、身心恢复陶冶情操

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跳兔子舞,从而达到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目的,

同时渗透美育,陶冶情操。

第5篇: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语文第十册的26课《郑和远航》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公元1405年,郑和庞大的明朝皇家自江苏太仓刘家河放洋……世界历史上不可思议,中国历史难以忘怀的伟大远航,郑和七下西洋,从此开始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具体生动的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同时简要的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郑和远航》是一篇带有史料性的文章,而这篇课文是想表现郑和这个民族英雄的伟大形象,还是想重点突出这个历史事件从而说明些什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且也是关系到教师对文本的价值取向的问题。如果从文本最后点明远航的“重大意义”看,我则认为作者可能更侧重于记事,记事当然离不开人,抓住了“远航”这一事件,就不难从中感受郑和的伟人形象。那将“远航”作为教学的主线话,课文结尾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意义”就显得单一直白而少了历史层面上的反思。1433年第七次远航,郑和病逝古里,远洋舰队最后一次驶入江苏太仓刘家河。皇帝诏令:下西洋诸番国家宝船悉令停止!在郑和的伟大远航中,可以看到辉煌,也能看到辉煌中的荒唐,甚至悲凉。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来思考远航,在教学中就可以尝试立足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展开对远航意义的多角度思考。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

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收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

制定教学目标,还有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对学情的把握。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课学习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己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另外五年级孩子具有烈好奇心与求知欲,郑和远航的历史应该能引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入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性阅读就显得很有必要。

三、目标预设

知识目标:认识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

情感目标: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演”、“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设计思路: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二、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三、学习过程,感受郑和其人。四、依据标题,指导熟读复述。五、课外拓展,升华学生情感。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空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要说明: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2、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3、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二课时简要说明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获,我将采用“复习导入,确定主线、精读文本,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第二课目标预设:1、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一〉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

(1)规模的大的远航

请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然后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规模宏大。

师引导学生对郑和远航和西方的几次大规模的远航进行比较后让学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国的建船技术,远航技术,船队的规模就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领先他们的何止是一百年呀!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适时的补充资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脑海中使 “宝船”的形象鲜活起来,感受远航规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诵读 动情。

(2)充满凶险的远航

学生细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这是一次充满规模宏大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

一是大自然的“凶险”。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

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将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3)友好和平的远航

学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这还是一次友好和平的远航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二〉走向历史,品味远航的辛酸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史上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教师引导学生试想: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并写一写。《新大纲》中有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一环节设计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作业设计:

1、点击“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去了解更多这位英雄,这段历史。

2、推荐阅读书目: 《郑和下西洋》 《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与郑和相遇海上》

这一作业设计由课内延伸课外。对历史的探索,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引发他们的思考。在这里教师应该是多维思考的启蒙者,而不只是扮演“课文解读的权威”。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爱劳动爱人民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得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抱负始终贯彻在这一篇课文中。

第6篇: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尊重与被尊重的权利,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

2、能力:

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3、知识:

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各有所长,要互相沟通,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和同情。

教学重点:

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尊重与被尊重的权利,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

  教学重点的分析:

1、从课程标准说明:

《我们都是一样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同在蓝天下”,而《我们都是一样的》为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教学用书明确提出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说明:

让学生体验被他人轻视、忽略的感受,明白互相尊重的重要性,再通过故事《大山的回应》告诉学生尊重是相互的,,然后从故事《是谁搞的恶作剧?》“走近曾宇”,明白人有所短,也有所长。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呈现的情境全都源自学生的生活,学生容易感受、体会、明白,从而完成教学重点的任务。

教学重点解决方法与过程:

活动准备:

1、准备一个精致的小纸箱,作为班级的“悄悄话”信箱。

2、请学生将自己被人轻视、嘲讽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投进信箱里。

3、制作精盖美的“贴心卡”。

4、课前收集一些名人平易近人、尊重他人的故事。

活动一 “悄悄话“”信箱

1、教师扮演知心姐姐,让学生写下一次自己被别人瞧不起时的心理感受,并将它投入悄悄话信箱。

2、教师随机抽出几张读出来,但要隐去主人公的名字。并将学生感受最深的体验写在黑板上。

3、知心姐姐发问:当你遇到画面上的情形时,你的心理是怎样的?你最希望别人怎么做?

4、小组讨论: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自己不懂尊重别人,行吗?

5、听故事《大山的回应》

(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回忆自己或感受别人被人瞧不起的经历和感受,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能更好地理解互相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心理需要。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白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

活动二 猜一猜:是谁搞的恶作剧?

1、听录音故事:《是谁搞的恶作剧?》

2、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认为是曾宇的为一方,认为不是曾宇的为另一方,双方讨论并派代表说出各自的理由。

3、小组讨论:如果是曾宇同学搞的恶作剧,我们该怎样帮助他?

4、(看图“走近曾宇”),看同学们是怎样帮助曾宇?

(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听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的驳论会作准备。全班分为两组来讨论,双方的观点和立场不同,能活跃课堂,让学生尽可能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论是认为是曾宇做的还是认为不是曾宇做的,都能让学生意识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沟通,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活动三 你能和他成为朋友吗?

1、(看书本3-4的四幅图)你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吗?

2、小组讨论:遇到下面情况的人,你能和他成为朋友吗?

你的家境好,他的家境差;

你的学习好,他的学习差;

你的身体好,他的身体差;

你体能健全,他身有缺陷;

你灵巧,他笨拙。

如果做成朋友,你应该怎样做?

(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通过“你”和“他”的家境,学习,身体,体能的差异的比较,如果能成为好朋友,就要学会互相沟通,尊重、理解、宽容作同情。)

活动四 讨论:应不应该叫外号?

请同学说说哪些外号是你不愿意接受的?

当别人叫你不喜欢的外号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你有什么好办法?写一写,说出来。

(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让学生说说当别人叫你不喜欢的外号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联系自己的经历来谈感受,从而明白给别人取外号是不尊重别人的行为,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活动五 小小故事会

请学生讲述课前收集的名人尊重别人的故事。

(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收集和讲述名人尊重别人的故事,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向名人学习由此而得到启示。)

第7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p105~106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2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基本统计方法和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统计表的。复式统计表是描述数据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复式条 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统计部分必备的知识基础。

教材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呈现了四个兴趣小组活动的情景图,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四幅图完成单式统计表,由比较四个表中数据的不便引入复式统计表。但这四组情景图中的数据都是10以内的数,如 比较四组男生人数:8、3、3、4,五年级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谁多谁少,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合并统计表的 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我增加了两幅情景图:朗诵兴趣小组男生5人、女生9人;长跑兴趣小组男生8人、女生3人。从而真正引发学生学习复式统计表的需要,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教材提供了结构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只要求学生填写数据,合理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随后的“练一练”以及练习二十的习题的呈现方式稍有变化,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

3.教学目的: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⑴ 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 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⑶ 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5.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每人一张表(配合例1教学的6张单式统计表和一张复式统计表)。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统计方法,体会统计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

通过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由单式统计表合并为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充分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生活情景,产生学习需求

⑴ 课件出示同学们活动的六个场景(航模、民乐、书法、美术、朗诵、长跑),定格为六幅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⑵ 引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数据填到六张单式统计表中,填好后提醒学生简单核对,以免出错。

⑶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哪个组男生最多?哪个组女生最多?共有多少人?

⑷ 对六个不同小组的人数进行比较显得很不方便,因此学生会产生合并统计表的需要。揭示课题。

【设计理念:新课开始,以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让学生由比较六组数据的不便,真正从内心产生合并统计表的需求。引导学生填表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经历合并过程,初步认识结构

⑴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把六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要反映那几个 方面的情况?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合并后的统计表要能反映每组男女生人数、各小组总人数、六组男生总人数与女生总人数、六组总人数。为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作一定的准备。

⑵ 出示未填数据的复式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表中各栏目是什么意思?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表头。

⑶ 先带领学生填写航模兴趣小组的人数,然后放手让学生完成表格。

⑷ 作业交流,重点指导:“总计数”是怎样算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再一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验算、核实数据、填表日期。

⑸ 与单式统计表比较,使学生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六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设计理念:使学生经历由单式统计表过渡到复式统计表的统计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讨论、填写、分析、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体会用复式统计表描述数据也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这也是学生统计方法的一次飞跃。】

3.应用巩固新知,内化统计方法

⑴ 指导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体会这道题与例题的变化是:将横着排列的数据填到数着排列的表中。引导学生交流:合计与总计的计算方法。根据表中数据预测:第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的各项奖牌可能是多少?使学生体会统计的预测作用。

⑵ 指导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这张复式统计表为什么没有“合计”“总计”栏?使学生明白:统计栏目设计应与实际情况相符,具体形式是可以变化的。以后还会遇到其他形式的复式统计表。

⑶ 指导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先让学生简单说说农村固定电话、城市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回答第一、二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先让学生分组收集数据,再汇总,完成统计表。说说在活动中的体会。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可随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复式统计表的理解,进一步学会填写与分析数据,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课外拓展练习,升华统计方法

统计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制成一张复式统计表。并写一篇数学日记,谈谈活动体会。

【设计理念: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表格、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引导总结全课,反思学习得失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说板书设计

例1p106页的复式统计表(增加两组)。

第8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组第8课《月亮的心愿》。

《月亮的心愿》这篇童话故事以月亮的内心变化为线索,先写月亮为了孩子们的郊游,希望太阳公公让明天的天气好起来;接着写月亮为了让珍珍照顾生病中的妈妈,又建议雷公公让明天下雨,两天后一个艳阳天,两个孩子都参加了郊游。本文借小女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放弃郊游的事,赞扬了珍珍关心父母,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

教学要求:

1、认识“帘、女”等14个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到月亮的心愿,也正是孩子们的心愿,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有体贴照顾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 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感悟文中的美好亲情。

二.说教法

1.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和投影、创设情境,使学生置于课文所描绘的故事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乐学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2.识字量大,对一年级的学生认记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复现生字,巩固了所学的生字。

3.早在半世纪前陶行知先生就深刻地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让学生发挥想象,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读文、识字。

三.说学法

结合低年级特点,注重让学生多读,让学生通过读,自己识字,记字,品味亲情,领悟文章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心愿”这一线索设计了三个环节,首先是是情境导入、质疑“心愿”;接着是细读品味、探究“心愿”,随文识字;最后是拓展应用、表达“心愿”。

在情境导入、质疑“心愿”中,我设计了二幅图,引导学生理解心愿的含义,接着利用夜深的情境图作为背景,接着出示了月亮的心愿,让学生在感受夜深的情景同时,也产生了质疑:在夜深时,月亮姐姐有什么心愿呢?通过情境的导入与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孩子探究的愿望。

接着是细读品味,随文识字,并探究“心愿”的过程。我在课文的每段中设计了识字过程,以及基础知识的巩固,学习过程,以及练习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识字,记字,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再通过自读,同桌互助,师指导,动脑猜一猜,动口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所学,最后再总体回顾生字,再一次巩固所学,形成系统而有效的知识体系。

另外,这一环节让学生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再回到文本进行探究,层层深入。这样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言,发展语言,并且能够产生真切的情感

体验,对于读好课文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进入拓展应用、表达“心愿”了,以课文《月亮的心愿》拓展体会,让学生再听读课文,通过听故事,念童谣,让学生学习孝顺父母的美好品质。接着让 学生写心愿卡给父母,这一环节通过以读引读,以读引写,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让学生进一步懂得要关心他人,孝顺父母,并有用行动去报答父母的意愿。

五,说板书

月亮的心愿

第9篇: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油画棒(或蜡笔)和水彩颜料相结合的涂色技巧,表现五彩的烟花,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2、认识不同形状的烟花,学习烟花的表现方法。

3、观察烟花的色彩变化,表现节日烟花的美,促使学生养成平时观察和表现美好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不同形状的烟花,学习烟花的表现方法。

2、难点:初步掌握油画棒和水彩相结合的画法。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能较自如地表现对烟花的感受。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观察烟花的色彩、形状及观看有关烟花的图片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由父母陪同放烟花,但要注意安全),准备油画棒、水彩颜料和画纸等常规作画工具。

2、(教师)课件、录像(节日里放烟花的情景)、范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春节过得愉快吗?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新学期的礼物。你们瞧![点击课件:出示烟花]并导出课题——烟花。

2、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烟花?

3、教师让学生上讲台,用手点击鼠标,出现烟花动画。其他学生表演放烟花时的表情和动作以及模仿烟花燃放时的声音,调动学生的兴趣。

4、谁能告诉大家你见过的烟花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学生回忆记忆中的烟花,引导学生讲出烟花的形状、颜色。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烟花燃放的样子。适时补充课题:五彩的。从而揭示本课课题,导入新课。

二、引导欣赏,探究质疑。

让学生听听声音、看看画面、谈谈感受。

1、发现一:烟花很美。问:你为什么感到美?美在哪里?

[点击课件:出示不同形状的烟花]

2、发现二:烟花的形状不一样。问:你发现了这两幅烟花哪儿不一样?你还想烟花变出什么样子来?[点击课件:出示不同颜色的烟花]

3、发现三:烟花的颜色不一样。问:你发现了烟花的颜色哪儿不一样?[点击课件:出示与众不同的烟花]

4、发现四:美丽的烟花像盛开的菊花,像孔雀开屏,像星星点点…问:美丽的烟花像什么?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说出花有花心,烟花也有花心。

5、发现五:烟花是从中间向周围发散,问:烟花放上天后是怎样开放?[ 烟花是从中间向周围发散的即放射性。]引出烟花燃放的特点并教师板书。

三、初次尝试,亲身感受。

1、以最快的速度画出你看到的烟花。请几个小朋友上台板演。

2、适当讲评。

3、教师小结:烟花的表现方法。

1)、用点、线、面来表现烟花。确定一个中心点,单独用小不同的彩点和用粗细不一的线,或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由内而外依次表现烟花的形状。启发学生要用各种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烟花。(教师板演)

2)、一朵烟花可以用同一种颜色表现,也可以用多种颜色表现。如用同色画烟花,要注意烟花的前后、大小、疏密关系,画出烟花的层次。(教师板演)

四、小组讨论,加强合作。

1、想一想怎样表现夜晚的五彩烟花?接下来,我们四人小组讨论研究一下。(出示烟花的绘画作品)

(1)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参与讨论

(3)小组组员交流

(4)小组代表汇报

(5)出示步骤图(点击课件)

(6)师生共同小结创作步骤:第一步用油画棒画出烟花的形状;第二步用水彩涂色;第三步涂满底色。

2、想一想涂什么底色烟花会更美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出示不同底色的对比作品,从而理解用蜡笔水彩的方法表现烟花应该涂黑、深黛等深色的背景,烟花应该用黄、橙、红等亮一点的颜色,从而突出烟花。老师涂上刚才学生画的底色。

3、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比一比多了什么?(出示范作)你觉得还可以加上什么?启发学生理解画面上不应该只有烟花,还应该有房屋、有人物等,这样更能表现出节日放烟花的热闹情景。

五、教师示范,激发创意。

1、画形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一朵烟花和不同烟花的画法,以及烟花的穿插关系。

2、构图时以一种烟花为主,稍加几个其它形状的烟花,注意高低、前后、大小和疏密关系,做到主次分明。

3、适当添画人物或场景,使画面充实有情节。

4、涂色时特别强调注意运笔的力度、色彩搭配、主题的刻画和整体的意境等。

5、第一次上色彩课要正确传授挤颜料、调色、涂色、用笔和用水的方法,并注意教室卫生。同时小朋友会很兴奋,教师要及时稳定小朋友的情绪,调整课堂纪律。

六、布置作业,实践体验。

1、欣赏同龄人的美术作品,开拓创作思维。

2、作业要求:油画棒和水彩相结合的表现方法画一画夜晚的五彩的烟花。根据学生能力分层要求:

1)、能画出一朵烟花;

2)、能画出不同的烟花;

3)、能画出放烟花时热闹的场面。

3、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七、展示作业,学习评价。

评价建议:是否表达了自己对烟花的独特感受;是否能巧妙运用油画棒、水彩颜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烟花的美;作品的点、线、面和色彩的表现是否统一;是否富有独特创意。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3、想一想,你给这幅烟花作品取个什么名字?

4、小朋友,看到了那么多烟花,你仿佛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春节、元宵节、国庆节、结婚、店庆……。。)

教师小结:过年过节放烟花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娱乐庆祝方式,也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不但能增强节日气氛,而且使节日更加亮丽迷人。

八、拓展延伸,综合运用。

1、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大画家画的烟花。(点击课件:出示张凭的《忽报人间曾伏虎》)介绍张凭的生平,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含义。

2、烟花如此美丽,你知道烟花最早是谁发明的吗?燃放烟花要注意哪些安全吗?

3、烟花虽然漂亮,但燃放时造成空气污染,所以工人叔叔利用智慧作了霓虹灯装点城市夜晚,使城市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点击课件:出示霓虹灯)

4、你还知道烟花的哪些知识,下节课告诉小朋友,好吗?

第10篇: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十册语文第八单元习作《给长辈写信》的第二课时:指导学生评改习作。

众所周知,《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从中可以看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学习评改作文。

上这种自改互评的作文讲评课,教师先看学生的稿子,而不做任何批改。在作文评改课中大力表扬习作中的优点,引导学生根据评改标准先自改习作,再交换修改。学生自改作文是完善对事物认识和表达的过程;学生互改作文又是相互学习别人长处,提高作文鉴赏能力的过程。因此,利用评改课,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互相修改,能培养孩子们修改作文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基于以上认识,我结合五年级学生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充分肯定学生的习作,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赏识,引导学生认识习作的不足,进而指导学生写信内容充实,说话要得体,懂得表达真情实感。

2、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叙述有条理,说话要得体。教学难点是在评价习作时,让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掌握评改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与采纳他人建议的习惯。

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习作评改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评改热情,圆满完成这次的教学任务,我会采取这几种教学方法:

1、谈话法。2、巡视指导点拨法。3、当堂评定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次评改任务,我将注意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讨论法。2、学生修改法。3、集体评改法。

我将通过下面几个步骤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一、师生合作,共同回顾习作要求,明确评改标准。

1、同学们,写完这篇习作后,我们该做什么呢?(修改习作)

2、举例简单说明修改文章的意义。

(通过谈话给学生以亲切感,进一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来激发学生的评改兴趣。)

3、组织学生共同回顾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老师相机提出评改习作的重点: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事情,在记叙中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说话要得体。

4、出示并学习星级评改标准: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评改标准的?

习作等级评改标准

☆☆☆☆☆格式正确;用语得体;内容充实,善于表达真情实感。

☆☆☆☆写信格式正确;用语较得体;内容较充实,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写信格式欠规范;用语欠得体;内容欠充实,需进一步表达真情实感。

5、对照标准,自改习作,划出写得最精彩的部分。

6、指名交流时,指导学生自评“这次习作,我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引导其他学生根据评改标准赏析文段,评定星级,复习写信的格式。

(个人自改后,再互相修改,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赏析习作的能力。)

二、师生、生生合作,互动评改。

1、“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使自己的文章像雕琢过的美玉令人眼前一亮,我们一起来合作评改习作吧。

2、提出合作评改的要求:每人根据标准评改自己和一个同学的习作,互相评改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评改意见,谈谈各人的想法。

(在理解评改重点与标准后,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探究。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遇到评改疑难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适当点拨、引导,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3、交流后,各人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在班级内汇报、交流、展示习作。

老师从中找出经过评改的“问题习作”和几篇不同类型的习作进行展示交流。

(学生根据星级评改标准自改、互改习作后,师生当堂进行评定,选出几篇典型的习作集体点评,对他们的闪光之处当众给予表扬,尤其是有创意的地方给以热情的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功欲。对于一般的文章,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