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08 22:42:13

第1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大班辨析式语言活动《树能不能砍》是继宁夏版幼儿教材中有关环保教学内容的纵向延伸活动。

本次活动紧紧围绕"树能不能砍?"这一主线索展开,"能"或"不能"不是凭空而说,而是有理有据的大探索、大发现、大辩论。这一过程要求幼儿理清三种关系,即:

然而以上三种关系很复杂,如果引用上图模式开展教学,显然不符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换之用传统的说教教学方法,幼儿只是被动的接受,认知面狭窄,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和想象;采用分析辩论的教学方法,填补了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一找(找素材、找资料)、二思(思考素材、资料支持哪种说法)、三说(说出自己的想法理由,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四听(听取他人观点)、五辨(辨别是非,提高认识),六体验(体验乱砍乱伐树木后的灾难和种树环保的快乐),有了以上六方面的经验,也就达到了本次教学目的。

活动前的准备十分重要,它既是教师的教具,也是孩子们学习的学具。活动前我会协助孩子们搜集相关的图片、实物、录音资料作为支持幼儿展开讨论、辩论的依据。本次活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趣味性、探究性,思考和分辨价值。语言的运用和操作性强,与其说是一堂单纯的语言活动不如说是一堂集体验性游戏、语言、科学、社会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式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指导要点提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根据以上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我从情感、认知和技能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情感目标:体验过度砍伐树木带给我们的灾难,萌发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感受辩论式语言活动的氛围。

2、认知目标:探究大树与人类、与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用"我认为---因为----"的句式表达观点。

3、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尝试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逐步认识、理清大树与人类、与动物、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我认为---因为----"的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活动难点:①师友共同创设并感受辩析式语言活动的氛围。②如何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体现辩论的特点。

二、说教法

幼儿园的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教师、幼儿,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发展的运动过程。教学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运动形式,就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幼儿发展的桥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具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次教学活动我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法:教师请幼儿共同欣赏一段小动画,通过观看、聆听动画中小动物随着一阵据树声音的出现从和谐、快乐的氛围转化为争吵、打架的场景,引出辩论的主题《树能不能砍》,引起幼儿初步的思考。

2、口述法:教师运用语言和幼儿沟通、讲述、讲解的一种方法。 活动中老师给幼儿创设一个合适、民主的环境,让幼儿在这种环境中大胆的讲述和表达自己的意思,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幼儿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要充分的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允许幼儿争论。

3、提问法:这是语言教学活动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以往单一、封闭的提问方法,采用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让幼儿的思考更加宽泛和灵活。

4、示范演示法:为了让幼儿感受理解辩论的要领。我会在有利时机与幼儿形成互动,互动的模式就是提出反对意见,采用:"我反对,我认为---因为----"句式,创造出辩论的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并模仿。

5体验式教学法:创设特定环境,通过一定的感官刺激,引起幼儿对事件的再认识,是一种情感对话逼真形象的教学方法。它能深深触动幼儿的心灵和感情。

以上教法可以作为解决活动难点的途径。

三、说学法

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幼儿通过主动的探索、思考、产生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突破活动重点。

四、说活动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收集大量有关树木与人类、与动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影响的图片、各类木制品实物、磁性黑板两块、小磁铁、标记(能砍树的标记和不能砍树的标记)

五、说教学过程:

1、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入活动:

教师请幼儿观看动画片,请小朋友们看一看动画片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动物之间说了什么话?

2、教师运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幼儿回忆动画中动物之间的对话,启发幼儿思考动物说的有道理吗?进而提出质疑:树到底能不能砍呢?引起幼儿进一步思考,为取证活动奠定基础。

3、搜集资料,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

师友共同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资料(实物或图片等),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4、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证据。教师注意引导幼儿用"我认为---因为----"的句式表达观点,营造辩论的氛围。

5、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认为树能砍,因为砍了树有了木头可以做许多我们需要的东西,有的小朋友认为树不能砍,因为砍了树会破坏环境,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既砍树又不破坏环境呢?(启发幼儿说出要多种树)

6、结束部分:体验式游戏活动

运用多媒体影音效果,教师与幼儿共同体验树木被砍伐后带给我们的灾难,体验大家动手种树美化环境后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第2篇:说课稿

一、 说文本分析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语文版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这篇事理说明文以花朵呈现出万紫千红的原因为重点,科学地说明了花的色彩是由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本文的最大特点就是条理清晰,浅显易懂。

1.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拟订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把握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全文的结构方法。

情感目标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

阅读科普文章,理解文章中的科学道理是重点,另外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也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逻辑顺序对于只在七年级学过一个说明文单元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

二.说学情分析

由于设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说明文一向被学生认为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兴趣,所以要注意培养和引导

三.说教法设想

1.诵读法:以“读”为教学的“抓手”,由最初的默读到最后的速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了解写法,用问题推动教学。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2.疑读法:本节课牢固树立问题探究意识,一方面师生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层层深入,深化思维。另一方面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顾文本、研读文本、品味语言、明白事理的过程。在本节课中问题具有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

四.说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节课主要指导学生采用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促使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另外还可结合其它学科化解本课的难度。例如复习小学《自然》和初中《生物》课本的相关内容,可以使说明的事理易于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本文教学分为两个课时,第二课时侧重于对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分析。今天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1、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部分运用多媒体,以音像配诗的形式吸引学生,不仅创设了意境,还增添了课堂的文学色彩,并恰切地引出课题——花儿为什么有如此斑斓的颜色?

2、以下的教学我打破常规,从重点入手进而把握全篇,这样既能突出课文重点又凸显了文章的整体性,这一思路可概括为“五读一回头“

(一)默读,整体感知,知道全文是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二)跳读,找出回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答案的段落,了解到文章中间2—9段从六方面介绍的,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六方面的理解。

由于课前学生复习了学过的相关学科知识,所以理解起来难度不大,老师可用一个简单的酸碱试验对第一个方面做以说明即可。这一步骤是对旧知识的巩固,也是学科之间的合作。

(三)扫描,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快就找出了这六方面?感悟写法,学习使文章条理清晰的两种方法,并当堂口头练习。

(四)细读,讨论探究这六方面为什么不能互换顺序,从而掌握由主到次,由内因到外因这种逻辑性的说明顺序。

这一步稍有难度,教师应给学生铺一下台阶,比如复习一下说明顺序,再深入文本细读,找一些关键词。在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下,学生完全可以给出合理的探究结果。

(五)再读,学生能够发现开头第一段是设疑,结尾一段是总结,全文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一回头”指回头看题目,在音乐中讨论用歌名做题目的三个好处,之所以此时回头是因为只有站在理解全篇的高度,才能理解题目有统领全文的作用。然后试着练一练。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能,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才能形成较为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基本技能。

这样借助“五读”如此频繁的接触文本,分析文章时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也回归语文本色。并且注重分析写法,并进行口头练习,落实了课标所提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3、最后小结提出下节预习内容

六.说说板书设计

板书既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识记,又应该是课文的线索、图示,能囊括重、难点知识,基于此种认识,我特设计以下板书:

以上是我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六方面的说课。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3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大代表人民选。

我准备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单元《法治时代》第九课《人大代表的责任》第一框的内容。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在前面第七课和第八课内容基础上的延展,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全面的认识在法治时代我国公民怎样参加国家管理,帮助学生了解人民代表产生的方式,认识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从而为培养负责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有思想、善表现,既成熟又幼稚,直观形象仍然很强。本框题涉及的是人大代表如何产生的话题,但是,作为九年级的初中学生,年龄不到18周岁,仍然是未成年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没有参加过选举,不知道它是我国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三、说教学目标

我依据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了解人大代表的资格、产生的程序和构成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人大代表的敬意和自身的国家主人翁的意识,培养学生将来做一个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公民。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是什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确定的依据: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要打破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学生经过本册第三课第三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学习,知道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民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增强自身的国家主人翁意识。

2.教学难点

(1)是什么?——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确定的依据:作为九年级的初中学生,仍然是未成年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没有参加过选举,不知道它是我国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因此我把本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都确定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3.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①引用新闻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为指导,尝试进行讨论归纳。

五、说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九年级的学生有思想、善表现,既成熟又幼稚,直观形象仍然很强。在教学时,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让学生参与整个过程,通过自由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给学生自主思维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2、紧扣重难点,鼓励学生讨论争鸣,打破思维定式,开发学生想象力。

3、采用多媒体教学,精心设计活动环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尽而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使原本深奥的理论知识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轻松的被接受。

六、说教学程序

(一)教具准备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我自己本身的特长,以及教学资源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二)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 导入新课:

新闻导入

导入设计的依据:思想品德课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让时政、事实进入课堂;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时政搜集能力、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新闻导入,引出新知识,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期望。这是思想品德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本框题主要分为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主要向学生谈谈我自己参加镇、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时的情景和感受。将选举程序融入其中,向学生介绍,主要讲明选举的程序。因为是老师亲身参加的,所以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环节主要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及问题启发的手段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第三环节通过“法律文库”,结合学生自身条件,使学生了解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资格。

第四环节通过教材“相关链接”,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代表的构成的特点。

整个教学过程立足学生的学情,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体现新课改中要求师生互动的要求。

3、小结升华。

先让同学自己总结所学内容,然后教师进行升华:把板书设计通过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让学生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依据:先让同学自己总结所学内容,然后教师进行升华,可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作业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各位评委。

第4篇:说课稿

说课程序如下:

1、设计理念

2、教材分析

3、教法学法

4、教学过程

5、评价反思

一、设计理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因此我想利用鹤群的图片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的来学这篇文章。另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技巧之所在”。鉴于此,我将设计几道题型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来完成,同时也将训练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知识、升华知识。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鹤群》是七年级《语文》下语文版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状物能力的好素材。它与前三篇课文形成一个单元,从而系统地教学生如何状物。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作者江口涣是20世纪日本知名的小说家、评论家。他采用纪实的描写手法,通过三个特定的场景去写高贵、典雅、温驯的鹤群振翅高空展示的美姿和搏击苍鹰及救助伤鹤而凸现的精神。文章托物而言志,尽管所托之言,所抒之情是含蓄而深沉的,对鹤群进行的描写也是纯客观的,但却无处不流露出作者理性的思想和激越的情感。作者借助鹤这个载体,构架文章的材料,从而折射和体现人的某种精神。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本课时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清观察顺序,把握文章结构。

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欣赏、描述,并通过比较阅读,学会多角度欣赏鹤群之美。

3、情感目标

品读精妙的语言,领悟鹤群团结协作的精神美。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整体感知,深入感受。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为:

1、重点:体会鹤群的形象和理解鹤群的精神。

2、难点:理解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三篇文章的基础上,对状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已有所了解,也学会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来品味作者所寄予的情感。这为本课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曾有句话给我的感触很深:“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因此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并领会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据此,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容量;品析结合,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理解作者、感悟作者;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方法和讨论法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

(二)学法

1、陶行之先生说过:“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课上我通过练习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合作交流。

2、课时设计:两课时

(1)、第一课时:掌握基础的情况下突破重点。

(2)、第二课时:在突破难点的同时进行对比阅读。

(本次说课仅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过程)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猜词观图,导入新课

1、如果要形容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一群人中显得很突出时,大家会用哪个成语?我想这时一定会有学生回答“鹤立鸡群”,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到“鹤”这个话题上。

2、让学生观看一副鹤群翔空的动画。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设计不直接入题,而是猜成语再观看画面,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检查预习情况后指名板演并正音)

①、伫立 (zhù lì)

②、剽悍 (piāo hàn )

③、凝眸 (níng móu)

④、络绎不绝(lu yì bù jué)

⑤、无可言喻(wú kě yán yù)

⑥、优哉游哉(yōu zāi yóu zāi)

⑦、束手无策(shù shǒu wú cè)

⑧、无济于事(wú jì yū shì)

教学注意:

提醒学生注意“伫”、“剽”的字形字音,“络绎不绝”、“无可言喻”、“束手无策”、“无济于事”的词义。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是为了促进学生更自觉地预习,另外因为我班学生拼音较为薄弱,所以要求学生给所有的字注音,有道是“水滴石穿”只要持之以恒,一定可以弥补这一缺漏的。)

(三)简介鹤为下文铺垫

鹤是一种形似鹭和鹳的大型涉禽,全世界有15种,中国占了9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丹顶鹤,其次是灰鹤、白鹤、黑颈鹤等,均为国家保护动物,它们常活动于平原水际或沼泽地带,以各种小动物和植物为食。

(设计说明:由于我的学生是山区的孩子,所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鹤,使他们能直观地感受鹤的特点,为下文领略文意作铺垫。)

(四)完成填空,把握结构

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鹤群》这篇文章从第1段到第3段是写“谈论鹤群”,从第4段到第28段是写“观看鹤群”,第29段到第30段写“祝福鹤群”。本文主要写的是观看鹤群。

(设计说明:设计好适合于学生的“台阶”,让学生达到自学的效果,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

(五)探究学习,涉及重点

要求:向同桌复述作者观看到的鹤群在旅途中所发生的事情。同时同桌之间共同商议,给每个场景起一个标题。

教学注意:

(下列标题仅作参考,学生概括时只要大意符合均可)

发生了三件事,三个场景分别可以起一个标题为:

(1) 鹤群翔空(4—12)

(2) 鹤鹰之战(13—20)

(3) 救助伤鹤(21—28)

(设计说明:“世界上缺少的并不是美,而是发现”所以通过此环节想让学生发现文中的“美”。)

(六)品读欣赏,突破重点

要求:学生品读欣赏“观看鹤群”中的三个场景,引导他们体会鹤群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景,并说说有哪些感受。

(2)仿照下面的句式说一段话。

从第____个场景中,我感受到了鹤群的_______美。你看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注意:

当学生们陆续的感受出美以后,教师应出示板书让他们更系统地感受这些美。(下列内容仅供参考)

1、从第一个场景中,我感受到了鹤群的形态美。你看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挺伸,悠然翱翔在太空上,上百只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旋涡,缓缓升腾。

2、从第二个场景中,我感受到了鹤群的团结战斗的精神美。你看它们看见苍鹰冲进鹤群的时候,尽管惊恐慌乱,但当发现有一只鹤被鹰抓住后,它们立刻“分为几群”,每群都“拧成一团,拼命向苍鹰扑去”,“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最后将壮勇剽悍的苍鹰赶走,救回同伴。

3、从第三个场景中,我感受到了鹤群友爱互助的精神美。你看它们发现一只伤鹤离队并下坠时,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队列也陷入混乱,然后从队列中“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来到伤鹤身边“为伙伴加油打气”,后来竟然将伤鹤扶上翅膀,然后扇动单翅飞回高空的队列,而其他鹤一直在盘旋等待,直到伤鹤归队,才又恢复对形,向高空升去。

(设计说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个环节设计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齐读感悟美之所在。

全体齐读以上精彩片段,感悟鹤群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设计说明:“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一环节通过朗读提高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以及对鹤群的形态美和精神美的感悟。)

(八)利用板书,小结全文:(教学提示:边板书边总结本课时内容。)

《鹤群》

谈论鹤群

观看鹤群

祝福鹤群

鹤群翔空

鹤鹰之战

救助伤鹤

形态美

精神美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按照谈论鹤群、观看鹤群、祝福鹤群的顺序安排文章内容。

此外,我们还品读了观看鹤群中的三个场景:鹤群翔空、鹤鹰之战、救助伤鹤,领略了鹤群的形态美和精神美,同时我们也被鹤群这种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深深震撼。

(设计说明:板书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再现教学过程,突出重点。)

(九)知识拓展:

动物界尚且如此,我们人类一定会做的更好!请同学们说说我们身边体现团结、互助、友爱的例子。

(设计说明:波莉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十)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一遍。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鹤群的美。

3、收集有关团结重要性的格言、俗语。

4、思考: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为什么惊慌?(选做)

(设计说明:必做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们掌握基础、积累知识,即让学生“做的来”;选做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基础扎实的学生“有的做”。之所以分层次作业意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语文”、“获得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评价与反思

说到这也许有些老师会觉得课堂容量少了点。是啊,我也有同感,大纲中都要求用一课时完成。于是我增加课堂容量,在台上是说的眉飞色舞、津津有味;可台下却是一片茫然的目光。这才发现原来我错了!?课堂的主角应是台下的他们。

于是我谨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猜成语,看图片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学习。同时不忘基础与能力两手抓的方针,在扎实基础之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做到扎实基础、提高能力、突破重点。

对于重点的突破又采用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并通过适当的提示、妥当的板书、恰当的点评让学生领悟鹤群的形态美和精神美,同时也震撼于动物界这种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让他们由衷的感叹:原来“美无处不在”!

第5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原地侧向推铅球的新授课教学。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原地侧向推铅球教材是高中一年级田径教材中投掷类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力量和投掷能力的运动项目。由于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大部分同学在初中时或多或少的接触过铅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体会推铅球,不限制投掷动作与方法,激发学生对铅球的兴趣。因为是第一堂课,我使用实心球来教学,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上、下肢力量及身体的协调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1、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铅球的基本知识,基本常识。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握、持球的要领,根据男女学生的差异而区别制定,并使80%的学生初步掌握侧向原地推铅球的动作要领。

3、情感目标:本节课可结合铅球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克服困难、团结协作、听从指挥等优良品质的培养。通过合作性学习,体验推铅球的乐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原地侧向推铅球的动作路线及蹬地、转体动作的连贯性。

2、教学难点:最后出手拨球的动作技术。

四、场地器材

在课前提前安排和布置好场地,画好标志线(要和学案上统一)既节省上课的时间又可以避免以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本次课所需器材:实心球。

五、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分组练习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法:根据课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

(1)讲解法:让学生领会动作要领。

(2)分组练习法:让学生去感受和掌握基本动作技术。

(3)讨论、纠正法: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教学程序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来进行。

(一)准备部分:(10分钟)

1、在集合整队、师生问好等正常的课堂常规后,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宣布本节课目标任务,特别强调注意安全的要求,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和任务,接下来进行队列、队形练习,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同时使学生注意力得以集中。

2、准备活动:为了使学生身体机能从安静状态逐渐过度到工作状态,在准备活动的开始,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蛇形跑,然后有针对性的做几节徒手操,特别是手指、肩、腰、膝、踝必须活动开,使得学生各主要肌群、韧带等充分伸展。最后安排俯卧撑(注意男女区别),男生10个正规俯卧撑,女生5个俯卧撑,为基本部分新授课的教学做铺垫。

(二)基本部分:(30分钟)

将人数分成四个小组,选出自己的小组长。一开始教师对学习练习过程做一下要求:1安全问题:必须统一投统一捡,不可随便乱跑,不可乱穿组,出现危险事故。2分组练习:组长组织大家站成一排,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我将本部分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步骤:

1、教师讲解投远的原理及简单的方法,要求体现远度,不限制投掷的动作,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可以相互讨论和模仿。让学生在实际练习中体会投掷的原理和最佳的投远动作。

2、教师先让学生徒手练习原地正面推球与瞪地、转髋动作,然后将瞪地、转髋与推球协调结合的徒手练习。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示范、提示,让学生掌握正确动作的表象和基本的动作概念,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原地侧向推铅球的动作要领和用力顺序。

3、学生练习原地正面推实心球,体会正确的推动作,解决蹬与推协调配合的问题。

4、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掷远的方法,并让学生相互进行比较和评价,目的是引出简单而有效的掷远动作(原地侧向推铅球),为以下教学作好准备。

5、根据以上几个练习情况,最后让学生练习原地侧向推实心球,让学生相互间提示、纠正最后推的动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进行引导和个别指导,对相对比较集中的错误动作进行集中指导,并让动作比较正确的学生示范,然后让学生相互间评价。目的是通过掌握原地侧向推铅球的动作,把实心球掷的更远,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

教法:

(1)教师简单介绍投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握球的手型及原地侧向推铅球的完整动作。

(3)学生进行原地正面推球与瞪地、转髋动作的徒手模仿练习。

(4)学生二人一组做蹬地、转髋的徒手练习。

(5)学生练习正面原地推实心球。

(6)教师巡回指导,并随时纠正错误动作。

(三)结束部分:(5分钟) (1)组织学生做放松活动。

组织形式:闭上双眼,想像--阳光明媚,微风拂面,你坐在草地上,闻着花草的芳香,舒适极了,身心放松,放松,再放松……。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分放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课。

(2)总结本次课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较弱的给予鼓励。

(3)安排学生收还器材。

七、预计课的效果:

本节课的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40次/分;运动密度为35--40%;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给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第6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教学本单元的课文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教材顺理成章非常合理的安排了习作七:要求学生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展开想象,写一篇想象习作。通过对下学期学生“个性化思维”的训练,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本篇习作进行了自己的设计,力求强调在习作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结合《新课标》要求,在本节课上,我着力体现如下理念:

1.让想象作文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新课标》强调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我的理解是:无论是传说、幻想,还是希望、思念都应该言之有物,都应当让儿童精神中潜在的美丽、善良、真诚的种子在这里着陆、生根和发芽。而想象从生活中来,才能更具生命力。

2.实现想象作文的个性化。

作文的个性化,可以说是作文教学研究和发展的方向。《新课标》强调:“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本节课力求体现想象个性化、思维个性化和表达个性化。

本节课,为了落实以上理念,我着力解决一个问题“通过怎样的教学引导,可以让孩子写出丰富多元、具体有趣的想象作文?”这也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为了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大胆实现一个突破:也就是作文指导课模式的突破。之前,经常看到我们在习作指导时,从思想到内容,从顺序到结构,帮助学生拟定提纲、雕琢细节,最后连段成文。可是,长此以往,这样一来儿童的习作就被格式化了,思维和言语将会被压制。

而这个时代的孩子本身就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在网络与电视的时空里,遥望月夜、沐浴星空已经成了昨天的故事了,远离了自然,童心在逐渐缩水。本节课,我依据新理念大胆的跟着儿童的内心行走:我想摒弃纷繁的习作技术指导,与儿童一起凝望星空,通过恰当的引导,将想象和儿童现实的诉求相对应,把生活的剪影投射到月夜当中去,帮助儿童从眼中的月夜向心中的月夜腾跃。让儿童的诗意在课堂上挥洒。

下面就来说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模块一、星星点灯:

出示星空图片,和孩子们一起,仰望星空,用自己的话描绘看到的夜空,把童心带进这片静谧的星空之中。

接着,用感性的语调告诉孩子们“这星空啊,是我们每个人的眼睛看到的。其实,我们每个人还有另一双眼睛,这双眼睛能让我们想得更远、更美,这双眼睛就叫遐想。”随后让孩子们观察走之底,让学生懂得要想得更远、更深、更多、更美。这个时候,再次让孩子们仰望星空,说说这一次又看到了什么?

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肯定是会有些拘谨的,但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细细的关怀,给孩子的每一个发现予以肯定,以此提高他们的兴致,渐渐地,思路将会被打开,身心将会得以苏醒。

模块二、星驰神往

在儿童久久地凝望过后,此时,进入第二个模块星驰神往,首先,出示郭沫若的诗作《天上的街市》。之所以选择这个,是因为刘铁芳教授曾说过:儿童的成长不仅靠天性,还必须加入人文经典的影响。想用这首经典诗歌作为想象的起点,提供给孩子们一扇打开遐想的窗户。

孩子们先读这首诗,然后让他们从诗歌中寻找到“明星、珍奇”等风景,接着出示图片,追问孩子那皎洁的明月、飘来的流云、急速划过的流星分别是街市上的什么。然后再扩展开来,扩展到星星、鸟儿等等,当天上的街市在孩子们的想象之中变得热闹起来的时候,引导孩子们身临其境,带上自己走进街市,去逛一逛,然后继续诉说自己内心的精神需求。此时,孩子们对天上的街市就已经有了一个全面宏观的勾勒,在这个时候,进一步启发学生:“遐想就是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然后让学生思考:“星空在郭沫若的心中是一座街市,在你的心中,还可能是什么呢?”用简洁的语言勾勒自己的星空世界。也就是从单一的比喻升华到自我时空的创造。于是,孩子们在赏读经典诗文的基础上,一步一步不断充实星空的风景,把生活的剪影投射到天上的街市,从眼中的星空走向心中的星空,连接起现实与想象。

模块三、星语星愿

这一模块我先用这样的语言来引导孩子们写作:“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仰望星空,就有了《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如果将我们刚才的遐想叙写下来,也会成为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和它比一比!”言为心声,此时,孩子们内心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

辽阔星空,又因为老师引进了竞争机制和神话故事来pk,很容易催生他们表达的欲求,于是在接下来的自主写作中,情感应该比较容易宣泄出来了。为了帮助孩子们理清写作思绪,我这里例举了一个表格:首先是星空是什么,然后由此及彼可以写一写月亮、星星、云儿等,然后再加上自己的身临其境: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做到的。写完以后是交流评改环节,我把它设计成“星语星愿——星空的故事”分享会。发言者配乐朗读、畅所欲言,评价者对照要求,细心品评,教师注意点拨方法、及时赞赏。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全课,ppt出示:“遐想就是——找准起点,举一反三;身临其境,心想事成!”

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学会遐想,享受遐想,并且用写作来和伙伴们分享遐想。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我的说课结束。

第7篇:说课稿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年、左、右”3个字。认识1个偏旁“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师:小朋友们,老师带你们去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好不好?你们看,这就是大森林(出示图片)

2、这一大片森林是谁的家?(花草、树木、动物)就在这一大片的森林里,流传着一个动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小熊住山洞说课稿_小熊住山洞教学实录

3、听故事,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4、提出教学目标:

(1)自由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学会写“年、左、右”三个生字。

二、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一)自主学习,同桌互相展示。

1、自读课文,识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探讨识字方法,老师参与其中,及时帮助。)

2、再次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二)全班展示,激发冲突。

1、出示全部生字(带拼音):

师:同学们,现在先把你认识的字读一读,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男女生分行读)

3、同桌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4、识记生字。

再次出示全部生字(无拼音)。

师: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

生1:我认识“造”字,我是查生字表认识的。“造”可以组词:造句、造桥。

生2:我认识“砍”这,熊爸爸手上拿了一把斧头,斧头是可以砍树的。

师:对,“砍”字是什么偏旁?

生:是石字旁。

师:一齐读一遍。

全班读。

生3:森林里,每棵树上都长满了绿叶,我记住了“满”字,满意的满。

生4: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了“动”字,云加力是动,动物的动。

生5:我知道“结”是“纟”,可以组词:结满、结果。

生6:我认识“丽”,我的名字里就有丽字,组词:美丽、华丽。

生7:我知道“直”的反义词是弯。

行8:我认识“束”,教师节那天,我送给老师一束鲜花。

师:真棒,我们不介生字记得牢,词语也积累了很多,还会说句子。

5、学会写“年、左、右”三个生字。

师:今天我们要学会写这三个字,一起读一读。

师:“年”会读了,是不是也能写好呢?请你观察一下书上田字格里的“年”字先些什么?再写什么?

生:(学生书空笔顺)撇、横、横、竖、横、竖。

师:竖要短,长竖在竖中线上(老师边在田字格内范写边说)请你描一个,临写两个。

师:观察“左”、“右”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范写,生书空、练写。

三、总结反思,激发未知欲。

这节课我们收获真不少,认识了10个生字,还学会写3个生字。下节课我们去小熊家做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路坐着火车终于来到小熊家了,他们住在大森林里。你们看,小熊和熊爸爸在门口欢迎我们呢,(播放课件)我们一起走进山洞看一看,哟,这里还有一些汉字呢,原来小熊也爱学习呀,我们来读读生字,和它比一比。(开火车读生字)

2、提出学习目标: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②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自然美和行为美。

二、展示学习成果,激发知识冲突。

(一)自主学习,同桌互相展示。

1、我会看图,说图意。

2、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题。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读重点句或段)

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绿叶,小熊舍不得砍。

夏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开满了花儿,小熊舍不得砍。

秋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结满了果子,小熊舍不得砍。

冬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有许多鸟儿,小熊舍不得砍。

要读出“舍不得”的心情。

2、我会悟。

我从第七自然段知道了小熊一家后来没有住到房子。

师出示课文第七自然段(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

师:谁想这段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

师:请同学们拿出铅笔,用你喜欢的符号将“一年又一年”和“一直”这两个词语画下来读一读,然后想想你从这两个词语中能读懂什么?

生1:我从“一年又一年”中读懂了很多年很多年。

生2:我读懂了“一直”,“一直”就是时间很长的意思。

生3:“一年又一年”就是很多年小熊都没有砍树造房子。

生4:我从“一直”体会到始终住在山洞里。

师:你体会得可真好!能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生:一年又一年,他们没有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

师:小熊为什么不砍树造房子,一直住在山洞里?

生1:因为小熊爱护花草树木,所以没有砍树造房子。

生2:小熊如果破坏了环境,地球就无法生存。如果地球没有了树木,人们也无法生存,小鸟也无法生存。

生3:因为小熊有一颗爱护大自然的心。

生4:小熊知道如果他砍了树的话,有些动物就活不了呢?像猴子呀,树蛇呀这些动物。

师:为什么说砍了树,这些动物就无法生存?

生:因为它们都是在树上来找食物的。

生5:小熊想保护环境,所以他才不会砍树造房子。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小熊是多么爱护森林呀!

三、知识拓展延伸

师:假如你是小动物中的一员,你给小动物们送鲜花时,你会说些什么呢?每人代表一种小动物说一句感激的话。先同桌讨论,再上台展示。(生同桌讨论,又分别戴头饰上台表演。)

1、戴小松鼠头饰的学生说:小熊,谢谢你没有砍树,让我在冬天可以有香香的松果吃。

2、戴小鸟头饰的学生说:谢谢你小熊,你没有砍树,我就有地方住了,我就可以永远住在这里不用搬家了。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小熊

一家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周围的人也像小熊一家那样爱护树木吗?

(生:没有。列举:使用一次性的筷子,雪糕棒,棉花糖,浪费纸张)我们的校园环境,我们的地球正在遭受哪些破坏?(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地球无私地把一切贡献给人类,而我们却不珍惜它。森林被毁,大气污染,水源枯竭,土地沙化,用不了几年,也许你再也听不到鸟儿悦耳的歌唱,出门得戴着防毒面具,最后一滴水也许就是我们的眼泪,生活在环境恶劣的沙漠里。同学们想不想这样?(生:不想)那么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自由发言。

①节约用纸,节约用铅笔。

②见到地上有纸随手拾起来。

③节约用水,刷牙的时候关上水龙头。

④在家里少用一次性纸杯,少用塑料袋。

⑤少用空调,少开电视。

第8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珍珠鸟》是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重点阅读课文,以往旧教材侧重于按文体来编写;而新课程的课文分类清晰,则按相同的事物或主题来编写。积极采纳了新课标的建议“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有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斑羚飞渡》、诗人牛汉的代表作《华南虎》、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动物小品《马》以及蒲松龄的神奇故事《狼》。这些文本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通过阅读,还可以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其中的《珍珠鸟》一文主要记叙养鸟活动,着重描写“我”与珍珠鸟之间发生的变化过程。本文旨在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应养成积累、观察的好习惯,并理解课文内容,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质疑和练笔,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感受。对于刚踏入初中生活的学生来说是一篇感受美的极好范文,值得细细品味。

二、说目标

《珍珠鸟》一文以细腻的笔触、绰约的文姿。记叙了“我”与珍珠鸟的亲近变化过程,并揭示了一个深刻哲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文新课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三个维度,确定的教学目标为:1、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培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2、能筛选的关键信息,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提高对美文的鉴赏能力。3、通过阅读,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采用讨论(质疑)等综合学习的方式,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体验文本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本文主要采用“朗读型美读鉴赏法(叶圣陶提出)”以及“讨论(质疑)式”的教学方法。美读分:个别读、同桌读、有选择地读、齐读;讨论式:采用四人小组,小组长负责制,并作好记录。设置此两种教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了解、感悟文本都离不开读,读是一切的基础,结合本文可以通过读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2、本文是一篇美文,乃灵秀之作,美词佳句值得细细品味、鉴赏。3、讨论(质疑)能够发挥学生个性,更好的理解、感悟文本。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加深情感体验,并在讨论中培养互帮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首先,应该让初一的学生,懂得美,更要能发现美,学会朗读并能发现优美词、句,进一步品味文本;其次,学会把对文本的独特感悟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养成多动笔的习惯。

五、说过程

1、组织教学:播放FLASH: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课前教学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情感得到交流,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整体感知:

听录音,谈感受。

要求通过筛选关键信息:说说信赖是怎么获得的?“我”做了些什么?小鸟发生了哪些变化?

听录音,快速浏览,使学生俯视全文,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美读(鉴赏)

有选择地、反复朗读。找出你认为精妙的句子(修辞、句式等),并谈谈你的感受。

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学识渊博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是啊,读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美读、精读在阅读中很重要,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整体把握,感受体验,而不是纯理性的,机械的分析。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到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好的语文教师总是在朗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绪,通过读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抒发情怀。

4、质疑(讨论)四人小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提问和解决问题。可使学生形成主动质疑、存疑、设疑和问题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拓展(课内小练笔)

模仿课文,写状物片段。

要求:试一试,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融注在对小动物的描写中。

“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新课标中有这样的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使学生能把学到的、感受到的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培养了能力。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