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06 22:48:10

第1篇:说课稿

教材解读: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对词这一种体裁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

目标预设:

对于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依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及单元训练重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认识“醉媪锄剥”四个生字,正确读写“鸡笼莲蓬”等词语。预计98%的学生能够掌握。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联想诗中情景的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预计93%的学生能达到目标。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预计90%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4、感情朗读诗词,并背诵诗词。预计97%的学生能达成目标。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是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和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受到美的熏陶。我准备运用图文对照,想象说话,表演等方式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中教师运用音乐渲染、想象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入境,领会词的意境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运图文对照、小组合作、想象说话等学习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流程预设:

本课的教学设计,初定为五个环节。

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歌曲《清平乐·村居》,学生在歌声中开始学习新课。

2、听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首歌曲的内容,也是《古诗词三首》的第三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课题,解题,齐读题目。

这个环节的设置以歌曲《清平乐·村居》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充满期待。大概用时3分

环节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学习诗词首先要能读通读顺,为下面的理解词意、品读词境做好铺垫。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媪”、“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接着力争读出词的节奏美。并通过反馈交流,解决了难以理解的字词,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本环节预计完成学习目标1,用时约9分

环节三、自主研读,感知大意。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请学生静心默读《清平乐·村居》,借助注释、工具书、课文插图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如果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和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在学生自学探究,默读释义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情况。而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学结果,弄懂词的大概意思。并连起来说说整首词的意思。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使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积极情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做到读懂课文。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2的后半部分,教学重点得以突破,用时约6分

环节四、品读想象,感悟词境。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宋词,读通读懂这首词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要领悟词的意境和词人情感比较有难度,需要好好引导。因此,我先请学生轻声朗读这首词,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这是一幅美丽幸福的村居图。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想象这幅村居图的美丽并把想象贯穿到朗读中。

抓住词的二三四句人物描写的句子感受一家五口人的幸福温馨的生活。其中对于每一句的学习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学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主要运用想象、表演的方式感受翁媪的幸福;学习“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时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最喜、亡赖、卧”等重点词同时借助于课文插图、想象、朗读等方式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幸福。最后,达到熟能成诵。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画面,生成情感。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3及2的前半部分,教学难点得以突破,用时16分。

环节五、拓展延伸,引领积累

这一板块的学习把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步,在学习本首词的基础上教师推荐了杨万里的《稚子弄冰》,引领学生进一步感受童心童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积累相关描写田园风光,童心童趣的诗词,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此环节预计完成了学习目标4,用时约6分

当然,这只是预设,教学中肯定会有新的生成,我会努力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来调整我的教学策略的。

第2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都市精灵》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随笔,文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联想,着力描述若干个大都市中人与动物精灵同生共处的景象,主旨鲜明地提出了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文章语言韵味悠长,讲究形象生动和情理兼美,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细细品味,在认识社会、体味人生、提高修养等方面给人启迪。编者将其安排在第二单元,人与环境单元,单元主题是培养学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和人文情怀。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时激情满怀,写动物在人的“霸道”中退却时满腔感伤,进而领悟作者所传达的深意: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人类应与之友好相处。

二、学情预估

1、文中一些词语,尤其是一些成语和特定语境中的特别词语,学生理解不一定到位,需要课前做一些预习工作,例如:居高临下、肆无忌惮、无所事事、退避三舍、司空见惯、“孤城寡人”、“与狼共舞”。

2、八年级学生,主要还处在形象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喜欢生动可感的文章。如何让学生走进这篇散发着理性光辉的散文,如何让学生接受作者所传达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就是教师要致力解决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熟知文中所写的都市精灵

2、学习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

过程与方法:

从有效的阅读出发,引导学生圈点描绘都市精灵的词句,勾画深沉含蓄的语句,领会作者的观点,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新观念,树立关注自然,善待动物,优化生存环境的现代意识

学习重点: 文章显露的丰富知识和具体精辟的道理

学习难点: 领会文章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

教学设想:

作者要传达的关于“人与环境”的深邃思想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着重解决作者缘何而生感慨,这就需要立足文本,引领学生解析内容,品味语言,感受情感,进行语言实践,致力于帮助学生从文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接受美的熏陶浸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了使阅读更有效,我设计了有指向地阅读,有表情地阅读,有思考地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四个主要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预习设计:

1、画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词语,联系具体语境解释。

2、自读课文,说明探究练习一所列七个词语概括的具体内容。

(前者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加强学生语言的积累;后者为整体感知课文服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画面,说说你的感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景成了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面令人神往。人和动物成了朋友,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乙先生随笔散文的《都市精灵》,共同探讨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问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词语 齐读两遍

2、课题中的“都市精灵”中的“精灵”,原指神仙精怪,在预习了课文后,你知道精灵是指什么?

三、文中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哪些精灵?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北京文学院喜鹊和灰喜鹊、小松鼠、啄木鸟百灵鸟小黄鹂体型特别小的鸟;北京城里:乌鸦、老鸹燕子,昆明:红嘴鸥;上海:鸽子;美国旧金山:大海狮、海鸟(大嘴鹈鹕、鱼鹰、海鸥)。

四、为什么称他们为精灵?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跳读课文,讨论解决问题,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说明理由。 在都市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楼林立,车来车往,物欲横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心灵荒芜和孤寂,是都市精灵给我们带来了生机;成为都市居民不可缺少的空中伙伴;是都市一道亮丽的风景,让都市中的人感到欢欣,享受到生活的乐趣,提高都市生活的质量。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生机,是都市生活中人类的伙伴,是给人类带来快乐的天使,是人类的朋友。

五、这些都市精灵们的现状如何?请同学们欣赏一个片断。

颠沛流离、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根据片断内容回答)要知道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他们跟人类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他们怎么会无家可归?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六、所以关于都市和精灵的关系,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每座城市钟爱的小动物,而且形成传统,是他的一种标志和象征。

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七、怎样才能使都市拥有可爱的精灵?

不随便倾倒垃圾和排污;保护珍稀动物,禁止猎杀;禁止滥捕滥捞;设立保护区;与动物友好相处;加强宣传教育。

同学们都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措施,其实,与动物和谐相处,归根结底还在于我们的行动。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关注自然,保护动物,为精灵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八、关注精灵:请你为保护都市精灵拟一两句公益广告语。

真心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都是动物的天堂,在动物可爱的身影中,让我们人类也仿佛置身于天堂之中。

九、布置作业:

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如果我们就的`好北京的一员,针对北京的环境现状请同学们

为实现“绿色奥运”向广大的北京市民写一个“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倡议书。为绿色奥运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3篇:说课稿

一、教材理解

对于教材,我们是这样理解的:“5以内的减法”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将减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减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用减法计算,并计算出结果。例题和“做一做”是与加法相对应的减法计算,“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减法算式的含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目标设计背景

本课的例题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减法计算,编排上与加法类似,例题依据场景引出减法算式,使学生从中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征,最后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几点作为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减法并理解减法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实践活动,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时候用减法算式,减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理解减法的含义,理解和学会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观察、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时候用减法算式,减法算式的含义。

三、目标达成策略和方法

对于目标设计,我是这样思考的

1、情境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我就从学生的日常生活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拿出4根笔,把其中的一根奖励给昨天作业完成的好的学生,受奖励的学生拿走一根笔。根据刚才的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我手中还剩几根笔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启发教学法: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减法的含义,我手里有4根笔,奖励学生了一根,看见老师这幅图怎么列示?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我反复的重复我的动作,孩子们反复的说,然后我问:怎样列示?生异口同声地答道:4-1=3,为什么?生:因为有4根,去掉了1根,还剩下3根。你们同意吗?那这里的4指的是什么?1指的是什么?等号后面的3指的是什么?孩子们对答如流。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我都不知奖励谁呢?

3、探究交流教学法:出示教材上的主题图是一个小丑娃娃手里原来有4只气球,飞走了一个,根据刚才的已经掌握的情况,出示这幅主题图,让同桌之间说说这幅主题图的含义,相互交流,并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了刚才的情境作为铺垫,学生能很顺利的看明白主题图的含义,并能顺利的解决这一问题。

4、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摆小棒,先摆出4个小棒,然后任意拿走几个小棒,让小朋友数一数还剩下几个小棒,进一步建立减法的含义,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列出算式,然后让同学们初步感受减法的意义,并领悟计算方法;学生认识“-”号和“=”,正确读出算式。

四、重点目标达成的详细设计

第一层次 认识减法,理解含义。

这里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通过手中的铅笔演示, 4根铅笔奖励了表现好的学生一根,手里还剩下3根铅笔。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我手中还剩几根铅笔的问题。提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步,通过出示主题图, 4个气球飞走1个蓝气球,手里还剩下3个气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感受,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说明:4个气球飞走1个蓝气球就是从4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列出算式。4-1=3,然后让同学们初步感受减法的意义,并领悟计算方法;学生认识“-”号和“=”,正确读出算式。

第二层次 深入体会减法的含义。

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先摆出4个小棒,然后拿走任意个小棒,让小朋友数一数还剩下几个小棒,进一步建立减法的含义。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两个人一个摆一个说,然后一起列式)。

意图: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选几组学生在全班展示,一个学生摆小棒,一个学生说过程,列式。(原来有3个小棒,拿走了2个,还剩几个?3-2=1)

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减法含义的同时,提问算式中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

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数字的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有少数学生不太会说减法算式的含义,那么我就启发他摆一步说一步,然后举生活中的实例,比如从他们爱看的动画片里寻找启示,让他们深刻体会“拿走了、飞走了、去掉了、跑了、丢了”以后,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减法

飞走了几个气球?

4-1=3

-减号 =等于号

读作:4减1等于3

五、作业设计

1、“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减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一个学生说5以内减法算式,一个学生摆小棒并说说含义。

意图: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减法算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本节课从身边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把握重点,尊重学生的实际,把教学内容在知识点不变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季节以及生活问题呈现出来,使学生感知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自主探索,认识减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第4篇:说课稿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狡猾的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其中课文第四至第八段讲狐狸骗取肉的经过是重点,理解狡猾的狐狸为得到乌鸦叼着的肉,接连施计是课文的难点。抓住描写狐狸和乌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加深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理解,从而领悟道理是突破本文重点、难点的关键。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复习字词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文中六个带“一”的词分成两类,引导孩子通过比较读、静心思,明确“一”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读音,也就是需要变调。如此,便于孩子们归类识记。两组四字词分别与狐狸和乌鸦有关,在识读的过程中,孩子们既识了字、正了音,又对文字背后隐藏的狐狸与乌鸦的形象有了一个整体回顾。

二、学习三次行骗,感受不同的形象。

狐狸对乌鸦说的三次好话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我采用三比细读的方式,引导孩子体悟狐狸的狡猾以及乌鸦上当受骗的过程。

1.一比三句好话,找寻异同。

二年级儿童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尚处于起步阶段,短时间内阅读三段文字已属不易,经由细读,找出相似点和不同处,更是需要较好的眼力、缜密的思维以及流利的口语表达。

2.二比三处提示语,探究用意。

单读狐狸的三次好话,我们感受到的是狐狸对乌鸦的关心、赞扬,可加上提示语再读,狐狸的司马昭之心便昭然若揭了。在教学时,我紧紧扣“眼珠一转”、“赔着笑脸”、“摇摇尾巴”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探究狐狸动听语句背后的真实用意。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对话中,孩子们走进了文本,理解了奉承话原来可以如此颠倒黑白;在三“骗”板书一字比一字大的直观感召下,狐狸的谄媚与狡猾尽现学生眼前。

3.三比乌鸦三次反应,梳理结果。

狐狸一次比一次具有欺骗性的好话最终让乌鸦放松了警惕,上了狐狸的当。那么,乌鸦为什么会上当呢?孩子们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捕捉到了乌鸦的心理变化,明白了爱听奉承话、得意忘形,最终导致上当受骗的结果。而这正是本文想要传达给孩子们的道理。

三、 揭示寓意。

在此阶段,我将练习四中出现的莎士比亚的话提前学习,而且,在这两者之间架设桥梁,由课文引出名言,由名言上的词句“动听的语言”再次回归文本、品味词句。如此,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更能体现小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四、 想象拓展。

《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的结尾含蓄深刻,为学生思维的拓展留有广阔的空间。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出示了语文补充习题上的:《乌鸦被骗之后……》。在学生进行小练笔之前,我先引导孩子们确定故事可能的结尾,要么肉又被骗走了,要么肉没被骗走。如此,学生在起因与结果间理请思绪,创编故事,既降低了难度,又不会被束缚思维。

第5篇:说课稿

我执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一册,13课《平平搭积木》。课文是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采用诗歌的体裁,讲述平平用积木搭了四间房子,分别想给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和没有房子的人住,还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本课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自渎自悟,懂得课文包含的道理,受到“心中有他人”的这种美好 品质的感染。

开课通过轻松自然的谈话法导入,揭示本课要学习的课文《平平搭积木》。

第二个环节设计为“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特设5个问题读。

第一遍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第二遍读,把课文读通读顺,不丢字添字。

第三遍读,指读正音

第四遍读,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并学习生字。

第五遍读,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教师尽量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分类识记生字,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固地记住生字。教师引导学生组词扩词说句子,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第三个坏节设计为“学习课文,感情朗读”,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受到平平的美好品质,并带着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读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一遍读,教师扮演奶奶,学生扮演平平,通过合作读文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遍读,理解平平说的话,完成设计问题:

平平搭积木,搭了四间房子,

一间给 住,因为 ;

一间给 住,因为 ;

一间给 住,因为 ;

还有一间给 住,因为 。

学生通过填空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感受到平平是个怎样的孩子,得到思想上的熏陶。

第三遍,感情朗读,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主人公平平,模仿平平的语气来读一读。

第四遍读,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第五遍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第四个环节设计为“课外拓展,感情升华”,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新阅读》27课《地上有块西瓜皮》,比较三位小朋友的所作所为,了解“保 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环境的小朋友同样会赢得大家的喜欢。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受人喜欢的小朋友的优点,争做人人喜欢的小朋友。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