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01 15:40:43

第1篇:大班数学说课稿

  一、 说教材

《9的加法》是《幼儿园整合性家园共育资源包》中《做中学1》下册的活动内容,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二、说活动目标

依据教材的编排思路、结构特点及幼儿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的知识经验,活动目标我定为:

知识目标: 学习9的加法,能够看图列式,理解图示与算式的关系。

能力目标:观察加法算式,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

情感目标: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重点:9的加法的计算。

活动难点:看一幅图写2道算式。

  三、说教法

大班幼儿形象思维方式发展已经相当好,逻辑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阶段既是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阶段,也是幼儿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根据数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规律,本次活动我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1、谈话教学法:科学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探索、思考。

2、演示教学法:利用PPT进行情境演示,让幼儿更直观的去理解9的加法。

3、游戏教学法:幼儿活动以游戏为主,让幼儿感受数学的乐趣,喜欢数学活动,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学法

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在活动中注意安排幼儿的操作活动,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

1、动手操作:幼儿利用手中的'小棒计算9的加法。

2、自主探究:幼儿根据第一组加法的学习,去探究学习第二、三、四组加法。

3、合作学习:幼儿合作分工,完成“送水果宝宝回家”的游戏。

五、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我设为四个环节:

  (一)游戏情景导入——游戏:“手指开花”。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手指开花”。老师手指上开出的“花”的数量和小朋友手上“花”的数量加起来是8。

师幼一起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二)游戏活动准备——利用PPT图示学习“9的加法”

1、学习第一组:“1+8=9”和“8+1=9”。

(1)出示第二张PPT(点击出现一个苹果,再点击出现八个苹果,让幼儿观察图片),引导幼儿提出问题。

(2)引导幼儿根据图示编加法应用题,并列式。

(3)引导幼儿交换加数的位置列式计算。

这一环节让幼儿学习如何根据图示学习9的加法。

2、利用PPT上的图示,让幼儿自己根据图示编加法应用题,自主学习“2+7=9”、“7+2=9”,“3+6=9”、“6+3=9”,“4+5=9”、“5+4=9”这三组加法。

(1)PPT3图示:先出现2个梨,再出现7个梨。

(2)PPT4图示:先出现3个草莓,再出现6个草莓。

(3)PPT5图示: 先出现4只小鸟,再出现5只小鸟。

这一环节让幼儿自主探究9的其他几组加法的运算。

3、引导幼儿观察四组加法算式,感知加法的交换律。

4、师小结,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正确评价。

(三)游戏活动过程——游戏:“送水果宝宝回家”。

1、师讲解游戏规则: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有一个水果宝宝图片,图片后面有一个加法算式,小朋友算出结果以后送回到相应的屋子里面。送错的小朋友要表演一个节目,送对的小朋友得到奖励。

2、师幼听音乐一起游戏,注意游戏过程中的安全。

3、小结游戏:送错的宝宝表演节目,送对的宝宝得到奖励。

这一环节让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四)游戏活动延伸:我们家的数学

幼儿在家和父母一起找找家里的数学,并列出算计算一下。比如:我们家有一个男的,两个女的,一共有几个人?我们家有五个大盘子,三个小盘子,一共有几个盘子等等。

这一环节让幼儿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道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第2篇:大班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来设计数学活动。在“我会分”这个数学活动中,我希望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归纳“等分”的方法。因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常常会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操作比较感兴趣。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三、说目标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等分的方法。我把本次活动目标设定为:

1、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二份、四份,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探索用不同的方法等分一个物体,发展观察力、创造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线绳一段,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

2、幼儿每人一份操作材料,包括:细绳(或毛线),剪刀,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各若干。

3、方形面包片,圆形蛋糕,橡皮泥,桔子,黄瓜段,番茄,塑料专用刀。

4、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出示实物,引导幼儿学习二等分。

(1)出示一根绳子,请幼儿想一想,这根绳子要分成一样长的两段,应该怎样分。请幼儿动手分。

①幼儿操作,教师巡视,鼓励幼儿积极动手,重点强调要分成一样长,让幼儿探索发现从折痕处剪,才是正确方法。

②教师小结:像这样把细绳分成相等的两份叫二等分,等分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的一半。

(2)出示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纸片,引导幼儿尝试将它们分成两份。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发现有不同的分法应积极鼓励。

(3)讨论: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纸分成二等分各有几种不同的分法?(正方形3种,圆形1种,长方形3种)

(4)启发幼儿想办法验证分出的两份一样大,理解分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的一半。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分出的两份一样大吗?分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的多少?分出来的两份合起来会怎么样?

教师小结:分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的一半。二等分就是把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二份。把分开的两份合起来会变成原来的图形。

2、出示实物,引导幼儿学习四等分。

(1)出示正方形,请幼儿想一想,这个正方形要分成一样大的四份,应该怎样分?请幼儿动手分。

教师小结:四等分就是把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四份。(教师演示)

(2)出示圆形、长方形纸片和绳子,引导幼儿尝试将它们分成四份。

(3)讨论:圆形、长方形纸绳子分成四份有几种不同分法?

小结:圆形1种,长方形3种,绳子1种。

(4)启发幼儿想办法验证分出的四份一样大,理解分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的四份之一。

3、幼儿分组操作:《两个好朋友》、《分图形》、各种食物学具,教师个别指导。

4、活动评价。

巩固二等分、四等分概念。

第3篇:大班数学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数学活动内容的选择,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发展能力为基础。本班幼儿已经已有5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是以点数和游戏的方式获得的,但只是两个数字的分解和组成,且比较零散,而本次数学活动是在此基础之上学习5的多种方式的分解和组成,这是在本班幼儿最近发展区之内,能够对他们现有的经验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提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本次数学活动借助了晒鱼的操作情景,来体验学习5的多种组成,将抽象的数概念在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情境下转化,让幼儿充分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是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具体贯彻实施。

二、活动目标及重难点:

《纲要》提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对本班幼儿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们经过不断的修订,从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确定了如下的活动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组成“5”。

2、能认识重量和数量间的关系:在总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重量越小数量越多,单位重量越大数量越少。

3、在游戏中体验合作以及数学活动的乐趣。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大班幼儿已经有了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学会用多种方法组成“5”。难点:能认识重量和数量间的关系:在总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重量越小数量越多,单位重量越大数量越少。

三、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于数概念教学,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本次活动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指南中指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要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那么,在本次数学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学会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活动,通过互助,让幼儿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巩固新旧知识,提高计算技能。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教师展示鱼架,让幼儿认识点数和斤数对应的三种鱼(一斤鱼、两斤鱼、三斤鱼)

将点数和斤数对应起来,让幼儿有更直观的认识,将符号与实物小鱼结合起来,这是符合本班幼儿点数的经验的,这是提升幼儿数经验发展的关键点

2、教师让幼儿自由晒5斤鱼,即把鱼上的回形针夹到麻绳上。

在这个环节中,请幼儿自由晒5斤鱼,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操作体验的机会,感受。

3、展示并让幼儿自主表达5斤鱼的不同晒法,在师幼互动中在展示板上呈现4种晒法。

通过点数的方式让幼儿体会物体的数量不会因为排列形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本次活动中,让幼儿从小中大三类鱼中自由晒五斤鱼,并让幼儿自主表达。请幼儿在自主表达5斤??的不同晒法,让幼儿初步体会重量一定,

4、教师让幼儿晒5斤鱼,要求条数最多,并把晒法和条数记录在展示板上。

5、教师让幼儿晒5斤鱼,要求条数最少,并把晒法和条数记录在展示板上。

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对幼儿的任务提出了不同层级的要求,从自由的晒五斤鱼,到具体有条数的要求,让幼儿感知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由于基数的不同(一斤鱼、二斤鱼、三斤鱼),数量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组合是有规律的,让幼儿在这个环节中感知到这一总量一定,数量的有规律的变化。

6、幼儿以小组合作方式快速晒出10斤鱼,串成鱼干项链送给客人老师。

最后的任务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晒10斤鱼,串成鱼干项链。从晒五斤鱼到晒十斤鱼,这是对于幼儿的数概念的更高要求,在个体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借助于同伴合作的形式,在同伴互助交流中,对于幼儿的数经验有进一步的提升。

第4篇:大班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5的组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大班上册数学《5的组成》)。

二、课题及设计意图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具有初步的计算能力,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他们这种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我在设计《5的组成》时、注重从感知入手、有具体到抽象、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的目的。

三、说教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这节课我主要让幼儿认识5、学会5以内的数量。正确书写5;

(2)让幼儿通过有趣活动来学习5的组成、知道5的4种分法和掌握数分号规律;

(3)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同伴的协助能力。

2、教学重点

本节课重点是幼儿学习5的组成、知道5有4种分法

3、教学难点

本节课难点是让幼儿书写5、知道5的分成

四、说教情、学情

1、学情:采用尝试发现、综合对比总结归纳等形式、指导幼儿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

2、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幼儿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以练为主、以亲自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识;

3、启发幼儿发现规律、一个数分成的两个数、位置可以相互转换;

4、出示房子图片和小熊的图片、让幼儿说出房子有几间、小熊有几只。

五、说教学流程

1、这节课我利用游戏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并通过幼儿自己的积极性复习和运用认识5;

2、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幼儿表现完整的思维过程、并尽可能用完整言语表达意思;

3、教师供给幼儿5个圆形卡片、其中有2个绿的和3个红的、4个大的、1个小的、引导幼儿在课堂上练习5有几种分法;

4、最后、巩固练习、教师要求幼儿把左边的圆形能组成5的用线连接起来、看谁连的又快又准(如下图):

0 0

00 0 0

000 000

0000 0000

六、说教学设计的依据

教学设计

使幼儿知道5可以分成1和4、4和1、2和3、3和2、1和4、4和1、2和3、3和2合起来是5、同时知道5有4种分法。

第5篇:大班数学说课稿

大班数学活动排序说课稿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准备,说教学法,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增强幼儿对排序操作活动的兴趣,逐步发展幼儿的思维、观察、比较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排序教案吧。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

排序,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排序:服装花纹上的排序、皮包上图案的排序、饰品排列上的排序、环境装饰上的排序、物品包装上的排序、公园中花草种植的排序……这些有规律的排序带给我们生活中的美。孩子们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识地会发现生活中存在一些排序的现象。如:吃饭的碗和盘子周边的漂亮的花边;裙子袖口和裙边的花边;卫生间瓷砖排列的图案……而我们教师正是孩子发现、运用和创造这种有规律的美的引导者。

幼儿学习排序可以为幼儿建立初浅的数学概念做好准备。幼儿学习排序,可以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也可以按物体的某一特征或者规律排列顺序。大班幼儿已经积累和建立了有关物体在颜色、形体和数量等特征差异排序的数学经验,可以更进一步地学习按照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的关系。新《纲要》提出"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数学的学习",让幼儿在生活中学数学、玩数学、用数学,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和玩乐中初步接受和学习有规律的排序,并鼓励幼儿将之应用于生活。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并结合《纲要》精神,我为幼儿选择的教学活动为"按物体的特定规律排序",并设定在大班第二学期进行。

二、说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2)增强幼儿对排序操作活动的兴趣,逐步发展幼儿的思维、观察、比较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分析:目标(1)为认知目标,重在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其中发现和学习物体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是本次活动的新知识点,也是难点部分。

目标(2)是能力和情感目标,重在激发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掌握排序操作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排序能力。

三、说重难点

重点: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难点:引导幼儿发现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并学习排序。

为了解决重难点,我以布置新家为切入点,准备了各种形象、有趣的教具。通过各种形象有趣的排序活动的操作,让幼儿学习排序并激发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大班的幼儿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操作,在活动中借助一些启发性的、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幼儿自主探索排序的方法,从中找到排序的规律。

四、说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已经有按照物体某一特征规律进行排序的经验:如按照物体的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的排序等等。

2、物质准备:新家蓝图,幼儿分组操作材料:铺地砖(蓝白泡沫毯)、串彩链(长短宽窄颜色不同的长条手工纸)、围围墙(四种颜色的炮弹玩具)、种树(高矮品种不同的树)递增递减排序示范卡片三张、雪花片、黑白序列的排序图样、黑白方块若干。

五、说活动过程

1、第一环节:教师出示新家的蓝图,提出今天活动的要求。直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2、第二环节:教师介绍装修的材料,提出装修的要求。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简单的排序规律,进行分组操作。

⑴铺地砖:按照蓝白颜色变化规律排序。

⑵围围墙:按照炮弹颜色及节数规律排序。

⑶做彩链:根据纸条长短、宽窄、颜色的不同有规律串彩链。

⑷种树:按照树的形状、高矮不同规律排序。

在这一个环节中,可以让幼儿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活动材料进行操作,这也便于教师的分层指导及因材施教。在幼儿的自主操作、同伴间的探索交流和师生的共同小结的活动中,重点目标的第一层次得以解决。

3、第三环节:教师出示三张递增、递减规律排序的卡片,(卡片1: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增多;卡片2: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减少;卡片3:蝴蝶逐一减少,小花逐一增多)。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图形递增、递减排序的规律。然后幼儿用不同色彩的雪花片,学习按物体数量的递增和递减的规律排序。在这一个环节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操作等方法解决了重难点目标,这训练了幼儿进行初步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4、第四环节:欣赏黑白序列,教师出示黑白序列,让幼儿观察寻找序列中黑白两色是以几个为一组进行排列,知道黑白两色也可组成许许多多有趣的序列。鼓励幼儿设计运用已有的排序知识设计一条"黑白配"小毛巾。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黑白配"小毛巾,说明排序规律。这一环节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和设计表述等方法,使活动的重难点目标得以突破提升。

5、活动延伸:观察家里、大自然中具有规律的排序现象,让幼儿互相交流。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生活,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情景之中并进行再运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六、说教法学法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

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遵循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本节课采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引入法:

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演小品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观察法:

活动中通过安排幼儿观察两种范例图,引导幼儿发现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建构知识系统。

3、自主探索法:

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的士制作过程。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