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30 11:16:09

第1篇: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课《母鸡》。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后半部分写了母鸡 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的情感由讨厌转为尊敬。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比较老舍两篇文章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四、课时安排

本课为略读课文,课时安排为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教学时,从老舍的《猫》入手,让学生回忆老舍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再引出课题《母鸡》。

(二)初读课文

一读:想主要内容。

二读:圈画生字,难词。

小组合作学习字词,并全班交流。

三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读:指名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意

在理解课文时,我从“导读”入手,梳理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问题。那就是1作者笔下的母鸡是什么样子的?画出问中的相关词句,并在书的边白处写上你的体会。2比较《猫》和《母鸡》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这样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会梳理问题,通过自主读书,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和理解能力。在交流时抓住两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一是母鸡的讨厌,表现在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三个方面,二是母鸡的可爱,表现在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几个方面,使学生的感情由喜欢升华到尊敬,和作者产生共鸣。最后全班同学交流《猫》《母鸡》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感受作者在表现小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四)在学习完课文的基础上,最后向学生推荐三篇文章,分别是屠格涅夫的《麻雀》,列那夫的《母鸡》。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旨在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2篇: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第一部分 说教材

《九色鹿》是一则民间故事,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调达的命,并不要他的任何回报,只求他不向任何人泄露他的住处。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但最终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学生很乐意读,而且一读便懂,所以这是一篇被许多人公认的“浅文”。但就是这样的一篇“浅文”,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做人的道理:做人应当要遵守诺言、知恩图报,而不应当见利忘义。因此,在教学中要着力把课文语言的“浅”和内涵的“深”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的课文,是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好教材。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自主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设计理念

紧扣文本,联系生活,放眼学生未来。在语言文字训练上,落实“读、说、想”;在内容感悟上突显“利、恩、信”,两者互相融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让学生在充分地“读、说、想”中,感受出“巨利、大恩、重誓”,从而深刻领悟文中的内涵。

设计特色

1、大胆打破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重组。

2、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3、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一步步升华。

4、体现“情感性、幽默性、哲理性、灵活性、创造性”的个人教学风格。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积累并学会运用本课 中的成语。会用“只好”、“竟然”造句。

2、过程和方法:自读感悟,采取对话形式交流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3、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会人物形象。学会复述课文。

第二部分 说教法和学法

1、文本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努力探索。

1)、设计合作学习时,既有明确的内容,又可以及时反馈。

2)、采用先自主后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人交流。

A、从故事教学的角度来讲,我认为除了故事情节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通过阅读,感受人物形象,为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情节之后,我确定了这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即研究两个主人公的品质特点,这样让他们学有目标,学有方向。九色鹿的见义勇为学生往往心里明白而不会概括。(这在我多次试教中显现出来)对此,我索性把词典上的意思讲述出来,再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其见义勇为的特点。从第二自然段“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从“立即”一词可以表明九色鹿救人时不假思索,行动快速而果断,而且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这就是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

接着,再让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从不求回报以及让落水的调达快回家的语言当中感受到九色鹿的善良的一面。

B、学生从课文结尾九色鹿怒斥调达的一段话中,直接找出了概括出调达的性格特点的关键词——“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教师再让学生默读6、7两个自然段,再通过朗读、想象调达当时郑重起誓的样子,这样学生便能抓住调达落水得救后感激涕泠(语言、动作)、面对悬赏时立即告密(动作)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感悟到这个人灵魂的肮脏,加深对这两个关键词语的理解。

C、九色鹿对国王控诉的那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整堂课一个重要的训练点。为此,我出示了这段话:

“陛下,你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泄露我的住处地,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阅读,反复体会,一步步引领孩子品读课文,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由九色鹿的气愤到勇敢到机智,情感体验越来越深刻,课文读得也越来越有味。

D、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嘴巴也更会讲了。但是,语文课还是姓“语”,课堂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学语文,用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多次想象练说的环节: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想象国王听了之后的内心活动以及国王会如何惩罚调达等,通过角色的置换、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丰富的体验。

E、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课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朗读说话,从字里行间体会两个人物的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最后一环节——诚信格言的补充,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所蕴涵的做人的道理,同时,与当前所提倡的诚信教育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另外,为学生用精炼的语言写出学了故事以后的内心感受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后,老师还告诉学生:九色鹿壁画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敦煌莫高窟,建议同学们有机会去观赏,旨在鼓励学生走进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3、作业设计

让学生动笔永远没有错。它不仅是高效的语言训练,更是一种高效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创造性。因此,在让学生交流过心得体会后,让学生联系以往阅读的故事,用上本课或课外积累的成语来概括人物性格。

第3篇: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一个机智、活泼、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掩卷沉思,那悦耳的歌声仍不绝于耳。

由于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条理清楚,学生容易把握,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我就考虑开展探究性阅读,并且通过抓住重点句子,充分朗读来培养学生的悟性,显现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课文特点,教师可设计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抓住主线,理清脉络

教师首先回顾课文内容,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快速浏览全文,抓住主线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主要事件,从而理清课文脉络。

二、以读促悟,重点探究

在课文中找到思考题的答案:

⑴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分几部分写的?你是怎么分的?课文的重点部分写什么?

⑵找出小孩回答德国兵的话,想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⑶在给敌人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⑷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了什么?

⑸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夜莺的歌声,说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三、总结全文

我设计两道小题来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总之,本课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议、悟为主要手段,并穿插说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与体会

一、以读促悟,深究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好洒不品不知其味,好书不读不知其妙,好的朗读可以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形象,化文境为心境、使学生通过朗读,深入文本,走近角色,亲历小英雄与敌人的不同形象,自然受到爱国情感熏陶、在教学实践中我立争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在读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取最丰富的营养、我想读完后,学生这样的感受不能不说是对文本一种新的诠释、这样入情入境地读是必要的。

二、以读引思,迁移运用

文章以浓重的笔墨谱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写了小夜莺的很多的语言和动作,但是对小夜莺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却很少,因此我就设计了很多小夜莺的心里想法让学生去想象发挥。比如在第一句里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他停下来,会想些什么呢?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他好象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他真的完全忘了吗?(没有)所以课文中一个词用的特别好(好象)好象忘了,其实他不但没有忘,而且在思考着……留给学生补白。学生们都说得很好,很有自己的见解。但是我并没有发现举手的总是这么几个人。也就是大部分人对问题的答案还是不知道的。特别是中等生,他们没有了发挥的余地。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己的节奏太快了,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只有个别基础特别好的学生在紧紧地跟着我的思路走,其他学生或多或少都落下来了。因此,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点死气沉沉。

三、回归主旨,深化感情

总之,本课以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为重点,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说、悟,思为主要手段,对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深刻的思想熏陶。但是整堂课下来,学生感悟到的和体会到的不够深。可能这篇课文让四年级的孩子去体会和感受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再次我的引导和提问方式可能不能接近学生的实际,思考的过程也太短,因此出现了发言少,甚至没人发言的情况,对我的课堂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些都需要好好去反思和改进的。但是,归结结底,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课堂上的应变能力,这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中慢慢去体会和磨练出来的,我会努力做得更好。

第4篇: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盘古开天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是“神话传说”。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形式,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神话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其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情感。《盘古开天地》想象丰富,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围绕“创造”这个中心,讲述了一个叫盘古的巨人,用斧头开天辟地,用身体顶天蹬地,最后化作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神奇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了解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宇宙的过程。有感情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故事内容,培养想象力。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四、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因此,本课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点拨法”等。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探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读读、划划、想想、说说、写写”的方法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走进神话

上课前播放动画(幻灯出示),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时,再由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的主人翁盘古为话题引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一种轻松和主动的学习氛围中。

(二)初读感知,提炼中心

《新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基于这一理念,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划出生字,然后多媒体第一页显示带拼音的生字,小老师带读。第二页显示去拼音生字,开火车读。第三页将生字带入词语再次开火车朗读。重点解释月字盘的字和什么有关。最后词语掌握了,进入课文。请学生默读课文,并提出阅读要求(幻灯出示):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不懂读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和同学。③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让学生在朗读中提炼中心,这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懂得把厚书读薄,同时也把握了故事的梗概——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围绕中心,自读自悟

“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当学生找出中心句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句提问题,接着梳理问题,板书:创造前、怎么样创造、创造后。分布讨论:盘古开天地之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混沌”一词,在学生回答不明确时,借助字典里的解释让学生选择,学生一目了然。板书:混沌一片。上完第一自然段之后我导读引入问题:在这混沌之中,盘古一睡就是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了。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指名来读。重点指导“抡起”和“猛劈”的语境,板书:抡起和猛劈。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和决心。

结束后我再次引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展开多媒体,学生读下半段“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一环节是本段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请学生来发现句子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第二步理解两个清的区别;第三步指导朗读,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师生配合,男女生合作、带动做朗读等等。在这天地分开之前,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是一片混沌,再次理解“混沌”一词。告诉学生今后遇到不懂的词语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一段上完之后再全班齐读一遍。

最后指导生字,重点指导“创造”,我在黑板上范写,指导个别笔画,留五分钟给学生写字。

(四)细读品味,感悟精神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打算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正确的读书方法不是盲目地读,要读得有层次,读得有目的。”遵循这个指导思想,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抓住“抡斧猛劈”、“缓缓”、“慢慢”等词,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个性阅读,体验阅读,从字词读到内容读再到感情读,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使学生在品读中明白宇宙成形时天与地的不同,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和决心。

第二步:体会“顶天蹬地”的顽强。

这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幻灯出示)理解“顶天蹬地”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角色体验,变身盘古,边读课文边做“顶天蹬地”的动作,最后是谈感受。等学生对“顶天蹬地”有了切身体会后,我激情导读“一百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学生一次又一次接“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盘古顽强坚定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逐渐清晰,此时,无须太多的分析与讲解,师生都已经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对话。第三步:体会“化作万物”的无私。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莫过于琅琅的书声”,我将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幻灯出示),这段话语言生动,想象丰富,读来琅琅上口,我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师生读、同桌读、男女生读等,边读边谈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有了前面的感情基础,再通过这段话的朗读和想象,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淋离尽致的体现,神话的特色也得到了彰显。

(五)综合训练,拓展升华

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我设计了三个训练项目。

1、想象创编

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一定数量的范例语言让学生获得一种语言迁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因此,学到这儿,我设计了“我当小小的神话家”的写话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想象写话:盘古的()变成了()的()。这样,以读带写,以写促思,通过读写结合,盘古的精神将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2、练习复述

复述能力是阅读能力、记忆能力与说话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复述课文被列为中年级的训练重点。可是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呢?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之后,我带领学生看着板书一起小结本课层次,接着出示画面(幻灯出示)让学生在画面的引领下练习复述,板书、画面、教师的适时点拨,能起到架设桥梁的作用,使学生顺利地学会复述课文。

3、激情说话

为了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我让学生根据课件提示“我想说……”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给他们一个倾泻清感的渠道。

六、说板书设计

靳家彦说:“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浓缩的教学思路,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第5篇: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

《触摸春天》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课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的主题。四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课文通过一个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理解一些关键词的含义,从而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就成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盲童安静谓为奇迹的经历所揭示的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的道理,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

本课我采用情感体验,引发对盲人世界的感受——品读语言,触发对生命奇迹的感悟——拓展补充,点燃对关爱生命的感动——积累实践,延伸热爱生命的激情的教学步骤。本着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让学生采用朗读、勾画、批注、交流、填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抓住重点的句段,紧扣关键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读懂文本,再通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小安静的心灵,从而使他们在情感与人格上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感染。

四、教学安排:

本课我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第二课时:精读文本,品味语言,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下面我就对《触摸春天》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做具体的阐述,这节课我用四个环节完成: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情境体验,引发对盲人的感受:

教学前,我安排了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蒙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活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在课堂伊始,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扮演盲人的体验和感受,由此导入文本:

“同学们,有一个女孩,同样什么也看不见,但她却会做很多事。在这个春天,我们看见了春天的色彩,听到了春天的声音,也感受到了它们的气息。然而,盲童——安静也能和我们正常人一样,感受着春天的美丽。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17课,走进安静内心的世界,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

〔盲人角色的情境体验,拉近了孩子们与小安静的距离,黑暗状态下的感同身受,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同情心。情感的充分调动,使教学一开展就能进入积极状态。〕

(二)品读语言,触发对生命奇迹的感悟:

品读语言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用“先……再……最后……”的句式,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说:“同学们,安静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她着实地触摸到了春天,她心中的春天和我们一样丰富,她做到了一明眼人很难做到的事。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安静所创造的就是什么?”——学生不难找到是“奇迹”一词。

紧接着,课堂进入了品读语言的第一步:

1、自主读文,找“奇迹”

我给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让他们画出能体现“奇迹”的句子,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感受。

[这一环节,抓住“奇迹”这一线索,“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的思路与层次随即一目了然。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直奔重点,简明有效。]

第二步

2、炼词品文,悟“奇迹”

学生在充分读文,讨论、交流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随机出示以下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们认真揣摩,体会“这真是一个奇迹!”的含义。

句子一:“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在指名朗读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个奇迹?”有个学生回答:“因为她是一个盲童,却能在花丛中走的这么流畅,真是一个奇迹。

此时,我抓住“流畅”一词品文,让学生从一个盲童能够流畅的在花丛中穿梭,对花丛的熟悉程度足以说明她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读出这种热爱之情。

句子二:“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理解这句话时,我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思考:睁着眼睛的蝴蝶怎样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有的学生说:我也捉过蝴蝶,屏住呼吸,悄然而行,可就在要捉住它的一刹那,它飞走了。我做了安静同样的动作,而且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都捉不到,安静却拢住了一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我说:是啊,真是一个奇迹,连作者都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你从这个句子哪些词语,体会到作者的惊讶?

此时,学生找到“竟然”一词,我让学生说一说对“竟然”的理解,把“竟然”可以换成什么词,同样能表达作者的惊讶。通过这个过程,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惊叹之情。

最后,我问同学们: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么被一个盲童给抓住了?学生的回答中提到了“安静神奇的灵性”,我顺势引导学生从人身上的各种感官去思考,结合上下文,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这个“神奇的灵性”。之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她可能利用嗅觉,在花香的引导下,拢住了蝴蝶;有的说:安静整天在花丛中穿梭,身上已经有了花的芬芳,所以蝴蝶没有意识到安静是一个人,以为是花仙子,有意落到安静手中的,安静身上这种特有的花香,就是她神奇的灵性。

瞧,这些孩子充满爱心和善良的想象,让我觉得自己的课堂也充满了教学的“奇迹”!

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我乘胜追击,引导学生感悟安静内心的世界。同学们:一个整天在花丛中流连的孩子,是因为这里有五彩缤纷的花儿。一个盲童也喜爱这里,说明她内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多姿多彩)安静内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这源于她热爱生活,所以创造了“奇迹”。

句子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我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

(1)安静能捉住那只蝴蝶,对于她来说,也是一个奇迹,可为什么要放飞它?

(2)安静什么也看不见,为何仰起头来张望,她看见了什么,她用什么看见的?

我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以上问题,学生的回答,又一次让我“惊讶”了。学生说:安静惊讶自己拢住了一只活生生的小飞虫,她惊喜万分的同时,想到了那是一个小生命,安静热爱生命,所以,也尊重这个小生命,放飞了小飞虫。还有的说:安静的生活中,不用眼睛也能看到的东西很多,她可以用嗅觉、触觉和心灵去看世界万物。她仰起头在想象着蝴蝶灿烂的笑容,想象着蝴蝶在空中快乐的飞舞。

最后,我引导学生了解到,用善良的心灵,安静似乎能“看见”世间的一切。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词句的咀嚼中,感悟到文本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这一环节,我把握住课文中最能体现安静内心的几个句子,从关键词语着手,通过对比、联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手段,引导学生感悟安静所创造的“奇迹”,感受安静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珍爱生命的善良心灵。“大音希声,大道无痕”,伴随着学习的过程,孩子们的心灵与人格悄无声息地得到了熏陶。]

(三)拓展补充,感动生命可贵:

此时,我出示文中的一个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学生齐读。

接着我利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相片,并随机旁白:“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一群残疾人用她们美妙绝伦的舞姿征服了观众,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们是用心灵、用勤奋、用坚韧不屈的意志战胜了身残的困难,勇敢地面对生活、热爱生命,创造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本环节我通过多媒体画面的运用、音乐的渲染和课外人物的介绍,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话,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的突破了难点。〕

紧接着,我利用填空练习题,来点燃学生对关爱生命的感动之情。

------------------有生活的权利,他(她、它)在用-------------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前,我先出示几个范句指导学生理解这里的“谁”可指人,也可指动物、植物,乃至世间万物生灵。

(课件出示):

(1)安静有生活的权利,她用乐观、善良的心灵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海伦凯勒有生活的权利,她用坚强的意志和好学的`精神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花有生活的权利,它用芬芳和绚丽的色彩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四)积累实践,延伸热爱生命的激情:

课下我给学生留下这样两个任务:

①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和背诵下来。

② 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设计办小报的作业,正是基于这一指导精神的实践探索。〕

六、板书设计:

17 触 摸 春 天

奇迹

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

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是我对《触摸春天》第二课时的说课设计,希望能得到在座专家和老师们的指导与肯定,谢谢大家!

第6篇: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的一项教研活动或交流活动。

一、说教材

《盘古开天地》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是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中心来编排的。《盘古开天地》一课就以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个主题来写的。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积累好词佳句,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设计理念

《盘古开天地》一课思路清晰、脉络分明,语言生动具有传奇色彩,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感情朗读,情景感悟为主,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中感知“神奇”,抓住重点词句段,在师生对话中领悟故事内容,感情诵读,在师、生、文本对话中迸发情感。

(二)教法、学法指导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教法上就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多元对话中,培养他们感受、理解、想象、说话和运用的能力。在学法上,指导学生多采用集体力量和智慧来学习新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着带路人的作用。学生困惑时给予启发,阻塞时给予点拨,上台阶时给予铺垫,攀登时给予鼓励。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愿望。这一环节,我以神话故事人物图片,故事录像导入,用教师的语言魅力把学生带进传统文化的神奇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想读故事的强烈愿望,并引导学生去读。

(二)以读贯穿始终,感悟课文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始终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我采用了自由读、默读、指名读、师生对读、男女生读、重点语句齐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把书读流利,并理解其中一些难懂的词语,感悟故事内容及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除了多种形式的读以外,我还注重了情境教学。课前导入时,出示图片,动画录像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文的探知欲。在学习盘古开天地的自然段时,以表演体会情境,通过动作表演,学生就更容易体会出盘古的艰辛与伟大。当学到盘古身体变化的这个自然段时,以音乐渲染情境,师生情感朗读,学生感受到世间万物的美好,从而体会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从文本拓展到生活

在最后一个环节,我由天地成形的不易引入拓展,让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如何保护地球?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是课堂教学的需要。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就达到了。

第7篇: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文第1、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的车况及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第3、4、5、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的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第5节集中描写了列车上的素不相识的澳洲人是怎样帮助我们的,主要写了一位金发女郎把新买的饼干从听子里取出,把空听子给孩子撒尿;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长者发动了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人造屏障”让小外孙站在“屏障”里撒尿。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他们也初步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大部分学生能熟练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也能自主运用工具书来理解词语。在本课的词语学习上,可引导学生学习用同义词替换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在学生们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引导理解重点句上。教师可通过语言训练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语言训练的契机,可通过抓关键词复述课文片断、展开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重点部分,让更多的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能力的锻炼。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肆虐(nüè)、缓(huǎn)兵之计、众目睽(kuí)睽、人造屏(píng)障”中的带点字的读音要充分关注,尤其是“虐”的拼音要提醒学生注意,“ü”上的两点在这个音节中不能去掉,帮助复习拼音知识。这几个字都比较容易写错,教学时应注意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另外要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这些字的意思,然后再联系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教学时,结合与阅读教学的内容有机的正音、辨形、析意,将阅读教学与字词教学有机整合。

目标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将课文3、4、5、6节的内容复述出来。为帮助学生复述课文,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可以将“肆虐、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人造屏障”这几个词语板书,然后让学生在复述课文时要用上这些词语,教师要注意听清学生是否用上这些词语,用得是否合适。学生可以简要地复述课文,也可以详细地复述课文,在练习时不必强求,但都必须用上前面出示的这些词语,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进行复述是复述课文的一个好方法。最后,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口头复述的训练,是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再创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目标三: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从课文第1、2节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有着良好的公民意识,都能很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着重训练学生复述课文相关内容后,应组织学生交流读文后对澳大利亚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从而更深入地感受澳洲人的文明素养高。

第8篇: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说教学内容】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说教学重点、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学重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学的难。

【说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说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有什么问题吗?

(注意学习目标的梯度,初度时只要求读通读顺,检查了解时注意帮助学生正音。朗读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疑难,部分浅显的问题可当即引导学生学生予以解答。)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细读古诗,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2.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然后,介绍作者,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师述说诗文大意。

5.朗读、背诵。

(其实,朗读是贯穿于整堂课之中,处的朗读,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要求。)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欣赏网的一篇散文《枫桥寻梦》,再次感受古诗的魅力,体会诗文的意境。

3.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理解、感受了愁绪,但并不是让学生带着愁绪离开课堂。走出愁绪,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美好的精神享受。)

第9篇: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1.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文中的对话部分。复述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能从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并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在反复的朗读中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感受。(教学重难点) 3.领悟“给予是快乐的”的内涵,懂得要从小树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情操。(教学重难点)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让你感到快乐呢?3.揭题,指名读课题:《给予是快乐的》(正音:给予 jǐyǔ 理解词义)。齐读课题。解释题意:“给予”这里是指能够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劳动,作出奉献。“给予是快乐的”就是助人为乐的意思。【设计意图】本设计着眼与对文本含蕴的充分挖掘,以“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习起点和重组学习内容的主线,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老师读完课文深受感动,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现在我们赶紧来看看这个故事吧!小黑板出示要求:1.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 2.找一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 3.在故事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情节都十分出人意料,让人感动聪明的你都发现了吗? 找一处,读一处。并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4.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过好“认读关”是“学习主题构建”的良好前奏,先让学生扫清生字词障碍,读通、读顺全文;然后再经历“学生与文本初步的对话”,通过对全文人物的链接,达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以“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为切入点,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板书,提纲挈领,突现教学目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导行作用,以此引出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中有那些出人意料的情节来进行讨论。

(三)文中的保罗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指导朗读第12-13自然段。

【设计意图】

按照课程标准,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读中揣摩、感悟、体会语言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思维,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应拘泥于教材对材料展现的逻辑顺序,以及结果分析展开教学过程。因此,以这一材料为载体,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感悟和表达快乐的意蕴,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读书能力)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四)合理想象,感悟主题 1.圣诞节的夜晚流光异彩、熠熠生辉,美丽的圣诞树上挂满了一份份美好的祝愿,圣诞音乐在每个人耳边尽情流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街道。请大家想象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怎样难忘的夜晚。 2.是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夜晚,因为他们心中都装着他人,把爱献给人,这就是给予令人快乐 3.再次读题感受给予是快乐的本环节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交流,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重新“激活”,与学生经验世界沟通。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再次点击“中心”,收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五)拓展升华,深化主题 1.那么你有过因帮助别人或被他人帮助而自己感到快乐的经历吗?说一说。 (出示)我也曾因为_________而感到快乐。总结:同学们都帮助过他人或被他人帮助过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 2.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精神,根据学生与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由此而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的突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处理,短文和诗歌的补充,使学习内容得到合理的升华,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新的学习信息与已有经验的耦合,并实现了思维的内化、情意的激发。努力使“教师执行”的课程转变为“学生经验”的课程,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落实六——(6)作业超市 1.把给予是快乐作为座右铭摘录下来。 2.课外收集“给予是快乐的”相关名人名言。 3.今后的生活中,向文中的保罗、小男孩学习。力求体现不同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体现 先生的“大语文教育是引领人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主动发展。

第10篇:四年级语文说课稿

设计理念:

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思考,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始,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师和几个学生小声交流:来啦,昨天睡得好吗?看到你在这。好像很紧张,紧张吗?看到我不要紧张。

师: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打个招呼

生打招呼

师:没声音呀,愿意跟我打招呼吗

生:愿意

师:大点声啊,伸出你们的小手

生大声

师:没听到啊

生更大声

师: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小猫

师:小猫要是听到肯定很高兴

生:我喜欢小鸡

生:我喜欢乌龟

生:鲤鱼

生:白鹅

师:哦

生:我喜欢小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可爱

师:哦,你家有只聪明的小狗儿

生:我喜欢乌龟

师:为什么

生:它很可爱

师:它也能成为你兄弟

生:我喜欢小白兔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很可爱

师:哦,可爱的小白兔。看来啊,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我家养了一只小狗,这次我到武汉来呀,它好像看出我要出远让,咬住我的裤腿不松口,我说你这讨厌的小东西快走开,过几天我就回来了,同学们我讨厌我家小狗吗

生全说不讨厌

师:哦,明白了,你们真会听,听出我的言外之意,听出了我的话外之音。读书也应该这样,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

上课

师:同学们,请坐。丰子恺先生就养过一只白鹅,他把它画了下来,就是他们家的鹅(课件)同学们注意这个鹅字,我在上鸟在下,好像人骑在鸟身上对鸟很不尊重,人和鸟儿是平等的,已经被废除了,规范写法是法是这样的,伸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板书:鹅)

师:丰子恺不仅把它画下来,还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题目就是白鹅

板书

一起读

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打开书,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这些生字还认识吗?自己读一读

生自读生字,师指导读音

出示

窥伺、大模大样、供养不周

指名学生读词相机指导字音

师:差不多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指名读(特别指导供养不周,供的读音)

出示:

净角脾气

师:谁来读

指名读

师:真好,都读对了,知道净角是什么吗?

生:净角是京剧里一个角色

指导角的读音

师:净角就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也叫花脸,多指一些性格豪放,说话声音很大的的男子

出示净角画面

师:这就是净角,浓重的色彩,夸张的画面,也是我们国萃之一,喜欢吗

生:喜欢

师:脾气的脾这个字好读不好写,伸出手来,一起写。

指导脾字的写法(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中间一撇是从白中撇出来的)

师:写好了吗?我们把这些字再读一遍

齐读所有词语

师:真好,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在文中还会读吗?

生:能

师:谁愿意读读课文

指名几个学生轮读课文

师:其他同学跟我一起听他们听,听他们把字音读准了没有。一边听一边想,这篇课文里的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读。

师:真好,尤其是感叹号,你注意了标点符号

生2读

(指导读音及句子)

生3读

指导局促不安

生4读

指导读音

生5读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很长,不好读,能读成这样不简单,相信多读几遍你们一定会读得更好,有信心吗

生:有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很长,读完之后白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一想

生1:读完之后我觉得这个白鹅很高傲,课文写了它三个特点

师:哦,写出了三个特点,你很会读,这只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说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白鹅

生:说了白鹅的高傲

生:他是一只高傲的白鹅

生:这只白鹅有老爷的脾气

生:这只白鹅架子十足

师:还有吧?说的不错,其实文中用了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动物,说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一起说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