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花》第二课时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22 08:17:39

第1篇:《冰花》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冰花》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二篇阅读课文。本文通过写小童对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赞美,表现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第六条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本课以故事的形式,通过小童的观察和赞美,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介绍和描写了“冰花”这一自然现象的一些基本特征。文章语言浅显易懂,形象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认识冰花的一些基本特征。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培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冰花”的优美姿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感受冰花的美。

“他、她、它”的区别与应用。

4、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1、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对“冰花”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课前对课题进行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去仔细研读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

2、观察感受,自主探究。

课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因此在理解“宽大”、“柔嫩”、“丰满”等描写冰花的词语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观察想像、动手实践、对比感受等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培养其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的学习方法。

3、朗读积累,说话迁移。

课标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书上,引导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进行记忆,进行积累,然后再启发发挥想像力,照着书上的样子说一说“冰花还像什么?”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各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三、说教学程序

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1、教具准备:CAI课件,两种树叶,两朵花,一把小草。

2、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品读课文,感受体味。

三、感情朗读,背诵积累。

四、学写生字,寻找规律。

五、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我重点阐述一下对本课时教学重、难点突破的教学设计:

二、品读课文,感受体味。(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导语:同学们,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冰花的一些常识,现在想不想再领略一番冰花那优美的姿态呢?

1、教师展示搜集来的冰花的图片。并向学生提出观察要求:边看边想像,你

觉得冰花像什么?看完后由学生自由地交流,汇报。

(意图: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地感受冰花姿态的优美,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为理解后面三个比喻句的做好铺垫。)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画出描写冰花姿态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意图:让学生带着美的感受去朗读美文,更能引起共鸣。“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3、当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出示课文句子:“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

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一定要醒目地显示出来,并在深入理解前读正确。)

4、接着,教师以“你觉得哪种冰花最漂亮?”引导学生边看图边

展开讨论。

重点是理解“宽大”、“柔嫩”、“丰满”的三个词语的意思。

教师可以这样点拨:①观察想像一下,像什么树的叶子?(梧桐叶、芭蕉叶)对,这些树叶看起来又宽又大,感受了“宽大”。

②可以准备一些小草,让学生亲手摸一摸,问问他们“有什么感觉?”感受了“柔嫩”。

③准备两朵花,一朵饱满的,一朵干瘪点。让学生比一比,感受

“哪一朵开得好看?为什么?”因为色彩鲜艳,形状饱满。理解了“丰满”。

最后指导读好三个比喻句,表现出不同的美。

(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所以教师在此环节中,教给了学生观察想像、动手实践、对比感受等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化难为简,生动直观。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此处得到充分地体现。)

5、教师出示拓展练习,启发学生,“小童的想像力好丰富呀,同学们的想像一定也很丰富,你觉得冰花还像什么?”它像(的),像(的),像(的)。

(意图:“学以致用”,及时拓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借此渗透比喻句的概念。这个练习要求不能太高,应充分考虑到各各层面的学生,以激发想像为主,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5、在感受了不同姿态的冰花后,再引导学生读书,“冰花还美在何

处?”重点理解“一束束”、“一朵朵”、“晶莹”、“洁白”。这些词语体现了冰花的多,质地和色泽的美。然后指导读好整个句子。

(意图:这半句是从另外几个角度去描写冰花的,所以也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细心体味去理解,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6、在启发学生:“看到这样美丽的冰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惊奇、赞叹)然后来学习第一句。还是通过唤起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感受来理解什么是“惊奇”?就是“惊讶”、“奇怪”。小童和我们有一样的感觉。接着出示小童的话。指名读。引导喊出惊奇的感觉。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意图:这又是一次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词语的例子,朗读时加上动作更能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态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7、在学句的同时,相机学习生字“他”、“它”。

教师指着句子中的“他”问:这个“他”是指谁?学生说“小童”。教师解释:他是个男孩子,所以用“亻”。紧接着启发学生,“你会不会记‘他’字?”学生肯定会用上一课中的“她”来记忆,教师抓住切入点,再追问下去:“文中‘她’是指谁?”学生异口同声“大海”。教师点拨:作者把大海比作妈妈,妈妈是女的,所以用“女”字旁。教师再指着句子:“它”在课文中是指谁?学生答:冰花。师:冰花是人吗?生:不是。师:所以用在除人以外的事物上的是“宀”宝盖头的“它”。

8、出示练习,及时巩固。

选字填空:

她他它

(1)()是我哥哥。

(2)妈妈拿着()的书,走进了房间。

(3)()是一只可爱的小猫。

(意图:随课文识字,可以将字的音、形、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三个字是本单元识字的难点,把它们放在课文中,结合所在的句子,利用得天独厚的现成的语言文字环境来,将字音和字形相结合着来理解,直观生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及时练习,巩固加深,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9、齐读全段

第2篇:《冰花》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冰花》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分三个自然段描绘了冬天里窗户上冰花的千姿百态。文中配有一副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本文图文并介绍了冬天冰花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从课文内容上来看,本课所描述的内容是冬天里的自然景象。但对于智障学生而言,他们对其的认识因为自身智力的缺陷而缺少足够的观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本课建议采取4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初步朗读课文,学习相关词语。第二课时学习朗读课文,读通读熟悉,在此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第三课时巩固朗读,提高对冰花的认识。第四课时加强朗读指导,学习用语言描述冰花。。

二、学情分析

以我班学生为例(三年级学生),班级内共有9名学生,智商多在40-60之间,基本符合目前培智学校以中重度智障学生为主的现状。班级学生中两名学生有语言障碍,一名学生以自我为主,沟通困难。其他学生思维比较缓慢,抽象问题理解困难。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喜欢参与各项活动。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能力,我把学生分成ABC三组,为每组学生制定适合其自身的学习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1、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2、能够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及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3、学习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段落结构,能够初步读通课文。

四、教法分析

朗读、观察、多元评价将是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1、观察指导:课文的观察和生活的观察,相互对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直观、形象。

2、朗读训练:熟练地朗读是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智障学生,朗读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将会在学生读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3、评价策略:借助言语、小红花等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鼓励鞭策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冬天里冰花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

从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在冬天里你看见过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纸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冰花》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导入,让学生对冰花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赏课文,要求能够仔细听老师课文,并边听边用手指出相对应的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的速度慢一点,边指边读。

(2)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不会读的字词,请老师帮助解决。

(3)数一数,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分成了几个部分。

3、巩固认识词语,交流朗读情况

(1)解决学生不会读的字词。

(2)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词语。

(朗读是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的读,带着问题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意思

1、指导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出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观察

(2)点名学生朗读

(3)说一说,小童在玻璃窗上看见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冰花。(结合图片理解“一朵朵”的意思)

(4)齐读课文第一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老师示范朗读,请学生边听边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

(3)课文中所写的冰花有哪些形状,请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和词语。

分别出示相关的图片,请学生对比看一看。

(4)你觉得冰花好看吗?指导学生用兴奋、喜欢的语气朗读第二段。

完成口语填空:

“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牡丹,像___________,像_______,像__________,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

(5)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

(2)说一说冰花是从哪里来的。

4、齐读课文

(培智学校新课程方案中对于语文的目标要求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对于冰花这样一种智障学生并不熟悉的自然现象,教学中只有通过直观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朗读,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四、动手动脑,巩固认识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觉得冰花还会是什么样子,你能画出来吗?

3、请学生介绍自己所画的冰花。

4、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后每天起床后看看自己家里的窗户上有没有冰花。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