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09 19:36:06

第1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托班是幼儿开始认识自己,学习与他人互动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听,闻,摸,看是幼儿常用的认识事物的方式。给幼儿提供多种感官刺激的机会,促进各种感觉器官灵敏性的发展,也是此阶段教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这个读本无论从图画还是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开展的,从封面上小熊抱着一个礼物盒,就开始让孩子们猜测里面会是什么?再到读本中的3至5页,小熊通过听一听,闻一闻,看一看,最后摸一摸,一连串的动作,让孩子们很自然的就可以说出相应的文字,很直观,而且宝宝们也很随意的去模仿其中的动作,而且乐其不惫,很自然的让幼儿学会了五官的用处。最后,礼物的惊喜,又让孩子体会到猜对了和成功有一样的成就感。

所以我觉得这个绘本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因此,我选择了这个绘本,并将它与语言和社会两个领域相结合。

二、说目标:

(一)教学目标:

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而且游戏与幼儿自己可以亲身参与所得来的经验是老师用多少引导语都不一定可以到达相等的效果,根据这些,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为中心。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认知上:初步理解故事的简单情节和内容。

2、能力上:练习用自己的一句话讲述画面内容,并可以用五官做出和小熊一样的动作。

3、情感上:从《取礼物》的游戏中体验快乐和惊喜。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中提到:练习用自己的一句话讲述画面内容。因此,在活动中,我把这点作为教学重点。

本班幼儿在五官上对鼻子和耳朵的用处在认识上还不是很好,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可以用五官做出和小熊一样的动作,来加深宝宝对他们的用处认识。

(三)教学具的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的教授,我作了以下准备工作:

1、为了引出课题,我为幼儿准备了小熊的头饰,来激发幼儿阅读绘本的兴趣。

2、我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大书《儿童节的礼物》,这是为了让幼儿能清楚地观看和理解故事的简单情节和内容。

3、我还为幼儿准备了一个礼物盒和绸带,里面有很多的食物和平时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生活用品,这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更加的真实和充分的体验惊喜和快乐。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我尝试从书的第3页开始,让幼儿自己观察看到了什么,它在做什么?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并模仿它的动作,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第一阶段的知识铺垫,联想自然就丰富起来了。如当小熊拿着礼物盒放在耳朵边时,可以让幼儿先模仿,再想是在做什么?后再说。第4页,第5页也是一样。

(2)提问法:这是语言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以往语言教学总是先讲完故事再进行提问的模式,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如看完第5页我就问:“礼物盒里面到底是什么呢?”“谁会送它礼物呢?”“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小熊呢?”等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画面内容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让幼儿在看看、做做、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幼儿运用了启发谈话法、游戏联系法等学习方法。

(1)启发谈话法:幼儿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愿,这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2)游戏练习法: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联系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体现了《纲要》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四、说活动过程: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戴上小熊头饰,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2、在看看、说说、想想、做做中阅读大书。

3、完整的梳理一次故事。

4、游戏:取礼物。

1、戴上小熊头饰,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先戴上小熊头饰,采用创设悬念的手段,吸引大家看大书的欲望,所以,他们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2、在看看、说说、想想、做做中阅读大书。

这个环节我始终围绕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幼儿讨论:你看到了什么?它在做什么?怎样做的?(让幼儿通过先联想到自己平时什么时候这样做,看到后模仿出去,会怎么样?继而说出小熊在做什么)

这一环节通过提问、自由讲述的形式,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语,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它是解决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3、完整地翻阅大书。

这个环节其实重在揭示思想内涵,进行情感教育,我将它贯穿到整个故事的情节中,让幼儿通过回忆的方式初步理解故事的简单情节和内容,同时我还运用了提问法,引导幼儿去发现本质:妈妈为什么要送小熊礼物?小熊又是怎样知道是什么礼物的?然后再一起翻阅大书,浏览小熊到底是怎么做的故事画面。鼓励幼儿幼儿用自己的一句话讲述画面内容,从而达到练习说话的目的。

4、游戏:取礼物。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高潮部分所在,也是根据故事内容而设计的,它既可以让故事的情节发展得比较完整,又可以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并能让幼儿在表演中获得礼物和惊喜,充分地抒发他们的快乐情感,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这个活动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一起探索教学捷径,一起快乐成长!谢谢!

第2篇:说课稿

中班语言说课稿:小老鼠打电话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该游戏充满童趣,贴近幼儿生活,易于理解解。目前,通讯设施非常发达,朋友间经常以电话联系,打电话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中班幼儿年龄偏小且现在多数都是独身子女,普遍存在出现粗心大意的行为,所以这一游戏既富有时代特征又符合当前幼儿的年龄特点。

选取《小老鼠打电话》这一教材是因为:1、情节简单有趣,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2、打电话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游戏的语言易于幼儿模仿学习。3、通过游戏,幼儿能感受一些礼貌用语的用法且学习怎样打电话。4、游戏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体会到做事要仔细,不要粗心大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二)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育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上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幼儿年龄偏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事情粗心大意;幼儿喜欢模仿大人玩打电话游戏,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词汇贫乏,往往拿着话筒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说什么等,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乐意观看表演,感受游戏的乐趣。

2、体会做事要仔细,不要粗心大意。

3、乐意参与表演,大胆学说角色对话。

(三)教学重、难点:

在本次活动的目标中提到:乐意参与游戏表演,大胆学说角色对话。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饶着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中班上册幼儿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完整,往往一句话只说了半句话或几个字就无法再说了,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四)教、学具的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布置小老鼠的家:墙上挂全家福的照片,桌上放着娃娃家的厨房用具及一部电话机。(这是为情景表演而准备)

2、小老鼠和小花猫的头饰各一个。课前准备好情境表演内容。(这也是为情境表演而准备的)

3、玩具电话机每个幼儿一部(这是为幼儿玩游戏而准备的)

二、说学情:

中班上册的幼儿年龄在4左右,他们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他们对游戏特别感兴趣,平时最喜欢边用手当话筒边唱《打电话》这首歌。但是由于词汇贫乏,幼儿在游戏中想说又不知道该怎样说,既使说了也很难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加上幼儿打电话也缺乏生活经验,虽然想打电话但又不知道怎样才能打好电话。因此,我通过这次游戏活动,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在游戏中练习打电话,给幼儿提供说话的机会。

三、教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呢?

采用直观法是因为4岁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 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情境表演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 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情境表演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采用游戏法是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幼儿身心略感疲惫时,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打电话游戏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四、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游戏练习法等学习方法。

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情境表演直接获得印象。

讨论谈话法是幼儿在讨论、谈话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游戏练习法是幼儿在玩打电话的游戏中,边游戏边练习对话,充分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的精神实质。

五、活动程序:

根据中班上册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三饿环节:

(一)观看情境表演,激发幼儿的兴趣。

首先我以一种神秘的口吻介绍幼儿即将看到的情境表演:“小朋友,你们喜欢看表演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老鼠家发生了一件什么奇怪的事?”以此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其次,让幼儿看情境表演─小老鼠打电话,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幼儿集中注意力,充分运用感官感知游戏内容,为实现本次活动的重点做好铺垫。

(二)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说出游戏内容,并再次观看表演。

首先我提以下两个问题让幼儿讨论:1、刚才,你们看见了一些什么?2、小老鼠和小花猫是好朋友吗?既然小花猫不是小老鼠的好朋友,为什么小老鼠打电话却来了小花猫?(根据幼儿的反应,可再表演一次“小老鼠拨号是时东张西望的情景,让幼儿自己发现小老鼠拨号不专心”)除了拨错电话号码外,还有什么地方也说明小老鼠很粗心呢?”其次再次观看表演,而后提问:“小老鼠打电话是怎么说的?它为什么不知道接电话的是小花猫?小老鼠要怎么打电话才能

把好朋友请来呢?” 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说出角色间的对话 ,从中体会做事粗心大意造成的后果。

这一环节通过提问、表演重点片段、设疑、再次观看表演,而后再提问,内容一环扣一环,让幼儿在讨论、谈话中大胆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语,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它是解决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完成了第二个活动目标。

(三)幼儿相互间玩打电话游戏,练习对话。

随着活动的进行,幼儿一定很想自己亲自尝试打电话。为了满足幼儿的活动欲望,我设计这一环节让幼儿 自由结伴玩打电话游戏。“小朋友,你们想打电话吗?你是怎样给好朋友打电话的呢?现在你们自己去找好朋友玩打电话游戏吧。”

这一环节能充分满足幼儿的活动欲望,幼儿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练习打电话,表达自己的意思,给幼儿提供表现和说话的机会,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最终达到实现活动目标的目的。

第3篇: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为学校六年级的新生班设计的一堂课——《杠杆的科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的预测三大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杠杆的科学”一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2课时。通过前一课“认识工具”教学,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金砺实验小学座落于宁乡县城,因学校规模发展很快,不断有来自宁乡、长沙、望城、益阳及安化等地的学生进入我校就读,本学期,六年级增加了三个新生班,因本节教学设计是针对这三个班级,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我对新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孩子有85%来自农村,40%的学生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经历,55%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实验,70%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记录。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学目标:

经过学情调查,因新生班与老生班的差距,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表现出差异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难点: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说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一)导入:

故事导入新课,借助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借助图片(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杠杆。

(二)认识杠杆:

学生通过自学认识杠杆及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尝试找出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的三个点(课件)——引导学生识别课本上图片出示的常用工具是不是杠杆。

(三)杠杆的秘密:

提出“杠杆类工具一定省力吗”的科学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尺进行实验,并记录、整理、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二、教学方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记录和分析数据。

三、课前准备:

教师:杠杆尺、勾码、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小组准备杠杆尺和一盒勾码、教材附带记录表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我以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引入新课。讲述故事前,通过简略介绍阿基米德的成就,拓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接下来结合图片讲述阿基米德“撬地球”的

故事,并请学生评论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长长的棍子,我就可以撬起地球”,这样一句匪夷所思的话却出自一个大科学家的口里,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同时“一个支点、一根长长的棍子”以及撬地球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地初步感受杠杆,从而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

(二)认识杠杆

1、什么是杠杆:“阿基米德要用棍子撬地球,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用棍子撬东西吗?”从情境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见过的撬起重物的例子,发掘学生生活经验中见到过的杠杆类工具的实物,建立杠杆的表象。接着我直接揭示:我们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科学概念衔接起来。

2、杠杆的三个点:让学生结合插图阅读教材1、2、3自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交流、归纳,让学生认识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3、找出杠杆类工具(摇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上的三个点:学生先观察图片,用铅笔尝试标出三个点的位置,再小组交流。在汇报时我适当指导,要求学生把每个点的位置叙述清楚、准确,尤其是跷跷板的用力点和阻力点,我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要以跷跷板上的同学脚站的位置为点,而且两边都可以看作用力点和阻力点。在本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并初步渗透在杠杆中用力点和阻力点是相对的。

4、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由学生先观察,小组交流,再集中汇报、讨论,说说理由。农村的孩子的表现欲望与城市孩子同样强烈,但表达能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想的意思说清楚、说完整,逐步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杠杆的秘密——探究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是本课时的重点,而对于这群缺乏科学实验经历孩子来说,如何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并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怎么样指导他们设计实验,并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动手操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这些问题都是本课教学中需突破的难点。为此,本环节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杠杆类工具,那杠杆有什么作用呢?”联系生活实际中撬棍的作用,学生大都会认为:杠杆可以省力。我接着提出问题:“那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要怎么做才省力呢”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撬起重物的情景和教材上撬起箱子的图片,让他们发现支点一般靠近阻力点。“如果支点离用力点近一些,离阻力点远一些,杠杆还会省力吗?”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猜想。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敢于猜想。

2、介绍杠杆尺,让学生了解怎么样使用杠杆尺和钩码来做一个杠杆。并作出规定:(1)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勾码看作要被撬起的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勾码看作是用的力(便于在实验中对杠杆是否省力进行判断);(2)每次实验两边只能各选一个点挂勾码(目的在于将实验控制在学生可研究的范围内)。

3、集体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因为这是一个随机组合收集数据的实验,所以挂几个勾码、挂在哪个点上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选择,制订计划时,只需明确用杠杆尺做实验,怎样是省力,怎样是费力。根据学生分析数据能力还不太强的实际情况,为便于学生能较容易的

从实验数据里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我规定每一次实验要使杠杆保持平衡,便于实验后分析数据,并鼓励学生多做几次实验以收集更多的数据。最后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分好工做好记录。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没有经历过科学实验的学生初步体会怎样制定一个实验计划。

4、学生动手实验。实验时我到各组指导学生操作,并提醒学生作好记录,实验完成后训练学生迅速整理器材的习惯。

5、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学生得出结论后以激励性语言肯定在实验过程、整理分析数据过程中做得好的小组,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和被肯定的喜悦,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6、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提出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为合理?”让学生集体讨论,分享各组在收集数据时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活动,教师再适当渗透收集数据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时的良好习惯。

7、提出问题:“了解了秘密,你们对阿基米德说的那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呢?”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新发现的知识来重新解读阿基米德的假设,引发新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板书设计

杠杆的秘密

省力:

费力:

不省力也

不费力: 左边(阻力点) 勾码个数 阻力点到支点距离 右边(用力点) 勾码个数 用力点到支点距离

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1、学生能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大多数学生能找出一般杠杆类工具的三个点;知道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2、学生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表述、动手操作、数据的整理分析等方面能力能得到提高,

3、学生能感受科学课堂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初步体会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第4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师恩难忘》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开篇第一课。作者刘绍棠通过平凡的小事回忆儿时上学时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田老师这位启蒙恩师对刘绍棠的影响。文章题目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文章围绕“师恩”、“难忘”选取了典型而又具体的事例讲述了田老师上课时的情景,又通过概括性的语言写出了田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后表达了我对教师的尊敬之情。本单元的习作安排是“在教过你的老师中,一定也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吧,请选择其中一位写一写。可以写他在某方面(可以写如外貌、性格、教育方法等)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你、教育你的一两件事。题目由自己决定。”在教学本篇课文时,依据教材编排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安排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中教师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怀念之情;

3、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表达手法。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教师的'形象,理解“师恩难忘”;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怎样刻画老师形象的写作手法。

三、说教法学法设计

由题入手,紧扣“师恩”、“难忘”两条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文章具体的语言和细节描写品味、感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透过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教师怀念和感激之情;自主发现、合作讨论习得写作技巧,潜移默化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恭恭敬敬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诲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第二课时的课在最初的环节,选择了课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四字词语让学生认读,如果第一课时积累的好的话,也可以听写。对前一课时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便于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很快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氛围中来。】

(二)品读“师恩”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师恩难忘》一课,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画出相关的语句,写下批注。

【设计意图:围绕课文的主旨设计问题,用两个主问题“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是什么让已经成为作家的刘绍棠对自己这位老师念念不忘呢?”从“师恩”、“难忘”两个层面去走入文本的学习。有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把握,减少教师的无效提问。】

交流

1、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这是对田老师的总体介绍。在接下来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田老师的口才、文笔好在哪里。

2、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理解“娓娓动听”。谁能娓娓动听地把这个田老师编的故事讲一遍?指生讲故事。

3、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① 品味词语。我听得——入了迷,迷在——田老师的故事里。“犹如”就是——好像,听了田老师的故事,我好像来到了——亭子里,我好像看到了亭子外那——茂盛的花,这花、这亭子就深深的印在了作者的脑海中,作者仿佛真的来到了那个地方,这种感受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就是——身临其境。正因为这样,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依然在那里——发呆,依然沉浸在——故事中。

②指导朗读。是田老师的故事让我入了迷,田老师讲的故事让我身临其境,谁也能通过朗读去体会我那时的心情呢?指名读,评议。

③感受写法。这一段,没有一个字直接写到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生动,但是我们读后却深深地被田老师讲故事的水平高超所叹服。这是怎么回事呢?

讨论,交流。

小结:当我们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不直接描写当事人,而是通过周围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之类的描写来突出当事人的性格特点来,这叫侧面描写。

【设计意图:词语的理解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例如 “娓娓动听” 把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融入到对故事的讲解中去,能够绘声绘色的讲述故事就是对这个词语最好的理解了。再如“身历其境”,运用启发性的语言,“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的意思”,学生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展开了合理想象,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词语。在这一个环节除了注重词语的学习外,还有意识的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渗透,发现文本的习作特点,在描写田老师教学水平的段落除了直接描写以外,还用一个段落的篇幅描写了我听课的反应,我的“入迷、身历其境、发呆、惊醒”之类的反应恰恰从侧面说明了田老师故事的精彩、讲课内容引人入胜。此写作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应该是能够学以致用的,在学习这一段的时候,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侧面描写对于烘托人物性格的重要性。这在无痕中就对学生进行了习作技巧的指导,从而实现了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中完成的目标。】

4、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① 拓展说话。课文具体讲了田老师教古诗编故事的情景,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们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课文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想一想,田老师还会给我们讲什么呢?

讲到大闹天空,田老师就会讲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到望梅止渴,田老师就会讲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到_________,田老师就会讲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感情朗读。四年的学习时光,听了上千个故事,学习在故事中度过,时光在故事中徜徉,每个故事都能让人听入了迷,听得身临其境,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

【设计意图:文章吸引人之处还在于详略得当,有详写让我们从细节处感受,有略写(概述)让我们从宏观上了解。这处概述的部分可以成为教学的一个资源,让学生进行补白,通过交流,学生丰富了“引人入胜”的内涵,更好的体会到田老师对我的影响。】

5、感受形象

通过同学们的交流,田老师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我们心中会出现“________的老师”来形容田老师,但是我们发现刘绍棠那句平实的话语其实对田老师最高的赞誉,齐读——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三)了解“难忘”

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如果他是我们的老师你喜欢他吗?对于作者来说,这份情感就不仅仅是喜欢这么简单了。我们注意一下课文中有关时间跨度的词语,谁找一找,谁给大家听?——不满6周岁、40年前。时间过去了整整40年,可是时间好像没有走过一样,出示句子: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指名读。注意抓住“仍然”、“恭恭敬敬”等词,体会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是什么让已经成为作家的刘绍棠对自己这位老师念念不忘呢?浏览课文,找一找。

1、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2、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这篇课文也被选入到北师大版的教材当中,于我们学习的课文不同的是,多了这样的句子:从事文学创作,需要发达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田老师在这方面培育了我,让我开了窍。自由读一读,体会。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念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田老师的教诲之恩——终身难忘。

【设计意图:教学的时候,也是应该有所侧重,这个层次的处理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田老师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影响,找到难忘的所在。这种难忘应该是一种播撒、一种浸润,在交流的时候,让学生抓住文章的句子畅所欲言,教师适当补充北师大版本教材中的语句,让理解感悟向更深处漫溯,从而真正体会到“百年树木 十年树人”的含义。】

(四)作业:回顾自己的一位老师,选择典型性的事例,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我们在处理每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都要秉承着用课文来教语文的思想,在一篇文章中引领学生有所吸收,有所提高,能够学习文章最有代表性的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篇课文的学习,因为有了习作1的勾连,更加显得在表达方面侧重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提取可以帮助学生习作的教学素材,并让学生能够学习致用。】

五、板书设计

口才、文笔都很好(概说)

师恩难忘 教古诗编故事(典型性事例)

入了迷 身临其境(侧面描写)

终身难忘(感受)

【设计意图:板书是课文的凝缩,是教师教学的思路的集中体现,这篇课文重点从文章的结构和文章的表达方式着手,故而有了以上板书,这样的精点提要,有助于学生在习作的时候潜移默化的使用。】

第5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五册第22篇课文《金子》。课文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从雨后土地长出小草上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只有通过自己诚实、辛勤的劳动才行,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既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性,又有深刻的哲理性,从“金子”到“真金”,深化并拓展了主题。

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极具人文性的文章。文中留白较多,为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因此我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定为这一课的能力目标;而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所以我把“掌握这一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定位于这一课的知识目标。金子”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含义也各不相同,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是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是情感目标所在。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根据学生的特点,以读为本,以读生情。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展开多种形式的朗读,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语句。这些方式都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乐于接受的,容易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给孩子充足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也利于感受、理解、欣赏课文。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种理念指引下,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就课题展开想象: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说:在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土壤里,一定有许多的种子,梦想代表理想,有梦想就有希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梦想有关,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识字和写字是阅读的基础,要力求扎扎实实,为此,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学生字,并通过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开火车检查读等方式加以巩固,对于学生读错的字要马上纠正,多读几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读课文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能对课文内容有整体上的把握。

(三)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难点,先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彼得是怎样一步一步找到真金的?”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课文中含有“金子”一词的句子。要求先读有关句子,再体会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发言具体指导,品读体味。

如学生在自读第一、二两句的基础上,扣住“听说、无意”明白消息的不确定性,但淘金者们仍“蜂拥而至”,体会他们缺乏理智,盲目跟从。接着抓住“一无所获、扫兴离去”,体会人们怀着失望离开的不幸。通过对淘金者们由“高兴”至“扫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地进一步对比感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句话时,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理解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说明彼得作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让学生明白上文的传说的不可靠。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再次练习个性化朗读。在交流第四句话时,我让学生读好词语“若有所悟”,并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来具体地展开学习。如“这里没有找到金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彼得本来要离开,是什么使他留下来?留下后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相应的句子,并描述一下彼得看到的情景,体会希望的产生,明白这希望就在这肥沃的土地里,正是这希望使彼得留下来。再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此时,我出示句子:每天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彼得就————,太阳落山了彼得————,烈日当空时彼得————,大雨来袭时彼得————,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们从内心体会彼得所经历的困难,为下面揭示真金买下铺垫。学习第五句,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彼得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上。让学生思考:彼得从这块土地里究竟获得了什么?你能悟到些什么呢?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彼得并非获得真的金子,而是获得了“财富”。最后学生畅谈感悟的基础上归纳:只要勤劳耕耘,任何土地都会奉献出你需要的“财富”。抓住“不无骄傲”、“唯一”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彼得非常自豪的心情,练习个性化朗读。

在整个的教学设计中,我能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做到时间充足有保证,形式新颖有变化,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朗读感悟课文,再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圈画重点词语,阅读品味,从而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感受人物的高尚品格,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四)拓展延伸,领悟道理

在学生感悟到彼得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真金的时候,我说:“听说宋国有个农民捡到一只死在树桩上的兔子,毫不费力地享用了一顿美餐。于是很多农民都放下了锄头。你会怎样劝劝这些农民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开去。这样,将教书与育人,读书与做人,读文与明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读进去再走出来,启迪学生的人生。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这节课我打算这样板书。首先让学生知道彼得是满怀希望而来,

但因为没找到金子失望准备离开,一场雨留下了彼得也又让彼得重新获得了希望,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也就是获得了真金。这样的板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