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05 13:53:46

第1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孔子拜师》介绍了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位大师孔子和老子的故事,教育学生懂得尊师好学的哲理,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我引导学生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抓重点词句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说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说学法: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主动探究,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更多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渗透“学无止境”的精神,并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说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从题目入手,了解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尽管如此,他还是虚心向大思想家老子拜师求学,因为在他看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从中了解大思想家孔子的谦虚好学的精神,渗透“学无止境”的精神。

二、读中感悟,学习品行

1、给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体会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多与文本对话,主动探究,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来获得更多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2、交流读书感悟:

(1)感受孔子求知若渴,不畏艰辛的求学态度。

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引导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抓住句中的

关键词来理解内容,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想象词背后隐藏的艰难困苦,感悟孔子的不畏艰辛、求知若渴的心情。

(2)感悟孔子和老子的人格魅力

让孩子仔细读孔子和老子见面后的对话,抓“迎候”“上前行礼”“您”“再次行礼”等重点词语感受孔子和老子谦和、知礼的人格魅力;然后分角色朗读,理解破折号的意义,指导朗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学无止境”的意思,随机出示孔子名言,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小结:怪不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用自豪的语气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来赞颂两位大思想家的学识与品行。接着追问学生,使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渗透“学无止境”的精神,引导学生做谦虚好学的人。

三、作业设计:

课后要求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文化精髓,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希望能将这中华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第2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选了《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

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题。

能力目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深入分析,探究动物身上折射的可贵品质,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究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珍爱动物,善待动物生命的意识。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上,难点放在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所蕴含的强烈情感上。

3、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哲理较深奥,初一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重点突破。

【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自由朗读,分析之前个别朗读,分析相关的语句后全班齐读,重点语段请个别学生范读,一节课书声朗朗,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情境设置法: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动物世界的悲壮感人的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说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同学们:先听老师讲一个小故事: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抱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火海。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一小团儿……

我被这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这群蚂蚁生得艰难,死得辉煌。在动物的世界里,还有许多可歌可泣、令人震撼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斑羚的世界,来聆听一曲悲壮感人的生命之歌。

(说明)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语设计贴近课文内容,和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配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背景介绍

出示幻灯片,上面有斑羚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让一位学生朗读文字介绍。

(说明)有关斑羚的背景介绍,能加深学生对斑羚的了解,因为生活中他们没有见过斑羚,而且也为下面学生对课文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三、整体感知

教师说明:早自修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解决了生字词,也熟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稍作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先请学生概括,再请其他学生加以评价。

(说明)因为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过课文,所以课堂上让学生稍作思考,概括文章内容,

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让其他学生加以评价,可以让学生纠正概括中的不足之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研讨赏析

教师说明:下面让我们细细来研讨课文。问:在整个故事中,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感动?

1、要求学生先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在书上作记号,自由朗读揣摩,然后再班级交流。

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会谈到:第三节中的老斑羚以生命给斑羚群作提示;文中有关镰刀头羊语句;一老一少的斑羚试跳的语段;文中描写彩虹的语句。

对文中这些重要词句的分析及朗读,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让学生感受到一老一少斑羚飞渡的过程。

五、深入探究

1、教师说明:当我们的心一次次地被文中这些悲壮的场景所感动时,我们不禁要问:伤心崖上惨烈的一幕幕,是谁造成的?

2、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动是恒久的,带给我们的感悟是丰富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同桌合作,时间是2分钟。

(说明)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从表层深入到里层,多角度地看问题,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六、拓展延伸

1、现在请把你对本文的深刻感悟凝聚成简练的一句话。要求学生在本子上试写,再发言。

2、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生活中看过或听过的与本文类似的故事,要求叙述清楚、准确、突出重点。

(说明)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师小结

教师说明:相信大家都已经被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课文《斑羚飞渡》给我们带来的远不只是简单的同情、敬佩与感动,它为我们实现了一次心灵的飞渡!我们仿佛看到自己变成一只斑羚,从“自私”的山峰上,奇迹般飞跃遥遥相距的山涧,轻巧地落在“奉献”峰上。洁净如洗的天空出现了一道瑰丽的彩虹,随着我们的“飞跃”跨过两座山峰。

(说明)此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系统、完整的印象。而且把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飞渡的图示也给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3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教材解读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情深意浓,还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语言朴实无华,慢慢讲,慢慢写,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的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应对灯火时的心理描述。那么,在这种作者给读者的留白中,我们能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能够更加深刻地去体会鸟儿对树的浓浓深情。至于,能够怎样深刻地去体会,我想,这就是陆校所说的,把文章读厚了。

二、说课步骤

我会这样用六读法来讲述《去年的树》这篇课文。

(一)御剑穿林——将文章读通、读薄。读顺全文,概括文章资料

出示单元导读

要求:1、将文章读通读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试着用自我的话,概括出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能够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到了冬天,鸟儿必须要飞去南方,约定了第二年春天再回来给树唱歌,可是第二年鸟儿飞回来时,找不到树了,费了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化为灯火的树,于是鸟儿就将去年唱过的歌唱给灯火听,唱完了,就飞走了。

(二)剑起叶落——将文章读清,理清写作思路,分清枝干。

文章分别写了鸟和谁的对话。

“鸟和树的对话”、“鸟和树根的对话”、“鸟和门先生的对话”、“鸟和小女孩的对话”。

(三)剑气四起,风扫落叶——将文章读厚,品析语言内涵。用内功,去挖掘作者在字里行间的隐藏。

引导学生读“鸟和树的对话”、“鸟和树根的对话”、“鸟和门先生的对话”、“鸟和小女孩的对话”。在这几段对话中,引导孩子在读的过程中,体会鸟儿心境的变化,从而感受鸟儿对树的感情。

1、“鸟儿和树的对话”

自读第1——4自然段

用“﹏﹏”画出描述鸟儿的句子,用“__”画出描述树的句子,请学生读树和鸟儿的对话,引导学生做批注,试从对话中体会树和鸟儿的心理活动:

依依不舍、对明年的春天充满期待。

2、“鸟儿和树桩的对话”

引导学生读出鸟儿询问的语气,体会鸟儿的心境,加入能体现鸟儿心境的词语,再读询问的'话语,从而能从鸟儿询问的话语中,感受鸟儿对树的感情。

3、“鸟儿和门先生的对话”

比起之前对树根的询问,鸟儿此时对着门先生询问的心境又有些什么不一样?引导孩子分主角朗读对话。

当鸟儿得知,“它”的好朋友树,被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给卖掉了时,作为好朋友,鸟儿会想些什么呢?此时的心境又怎样?——引导孩子做批注

4、“鸟和小女孩的对话”

分主角朗读对话

师引导:鸟儿本来心中还存着一线期望,想找到变成火柴的好朋友树,可是连火柴也没了,只剩下了火柴点燃的灯火。此时,如果你是鸟儿,你想对你的变成了灯火的好朋友树说些什么?

“亲爱的树朋友,我飞过树林,穿过山谷,问过伐木场,最终在这个小村庄里找到了你,我来给你唱歌了,你还听得到吗?”

体会鸟儿心境的变化:越来越悲伤

再悲伤,再痛心,也要把答应过好朋友的事做到,不知好朋友听不听得见自我的歌声……

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最终凝望了一眼,鸟儿心中可能会想些什么?——我的好朋友树,我的歌声,你听见了吗?再见了,我的好朋友。

这最终的一眼,在诉说鸟儿对好朋友怎样的情谊?——深情、留恋

(四)剑影重重——将课文读熟,反复朗读,背诵精彩片段,积累语言材料。

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五)收剑运息,气沉丹田——读写。读写联动

读完了这篇童话,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对树说些什么?对伐木工人说些什么?

第4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这首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所表现的优美景色。同时本课是识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要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本课可以分二课时教学。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程序五部分向老师们汇报。

(一)教材理解

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

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

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学生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一至十及去和里)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认识笔画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CAI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一步,导语激趣。

上课前,CAI课件出示了动物大家庭,并配合音乐《蓝精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营造出一个活跃有趣的氛围。上课铃响,教师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当中,鼓励孩子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

(CAI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

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

指名学生读课题,并说说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学生交流学法)结合图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第三步,图文结合,学习古诗。

第一环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教师再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自我拼读过程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老师在范读时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以把握古诗的整体节奏,体会童谣的韵律美。

第二环节:生字认识

出示一至十、去和里的生字卡片(也可以课件演示生字,先顺序出现,在乱序出现)。采取抽生读、齐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重点指导三、四、十和里四个生字的发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里的声母是边音,(这里可以CAI课件出示,重点字的读音选择)并组词,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5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的设计质疑释疑,创设情境,通过朗读引导,鼓励学生在自读感悟、情感体验中,领悟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教材

《大瀑布的葬礼》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以及这一举世闻名的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原因。说明分配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自下而上所面临的大事。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充实,是进行环境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开头作者先写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从塞特凯达斯瀑布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逐渐枯竭,体会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

2、联系上下文想象出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及游人看到这一情形后的场面。

说教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与新课改教学理念,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1、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可以让学生围绕着课题进行质疑。"为什么要举行葬礼?""为什么由总统举行葬礼?""怎样举行的葬礼?"这样不仅引出课文所要学习的目标,而且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情境演示法

在教学时,教师利用媒体创设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境,即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与如今的状况。利用直观动感的画面,背景音乐的渲染,让学生感受塞特凯达斯瀑布的雄伟壮观,几年后到逐渐枯竭,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而且也很巧妙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入所学内容打下很好的感情基调。

3、比较教学法: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如"雄伟壮观""咆哮而下""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等词句,通过展开想象,比较塞特凯达斯瀑布的过去、现在的不同情形,体会到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

4、朗读感悟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抓住课文的精彩片段,如"昔日的雄伟壮观","如今的奄奄一息"等部分,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来感悟,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展开想象,并有机会渗透说话训练,击活学生的思维,使孩子们从内心强烈发出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这条瀑布就是闻名于世的塞特达斯大瀑布,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它曾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它曾经是巴西人民的骄傲。()然而今天巴西的总统却为这条大瀑布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葬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要举行葬礼?为什么由总统举行葬礼?怎样举行的葬礼?等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取有价值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对于你们提出了那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①抓住重点词句②联系上下文③与同学讨论交流等)

3.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

三。直奔重点,体会情感。

1.汇报昔日大瀑布的状况和人们的态度。

(1)瀑布雄伟壮观。它是世界是流量最大的瀑布,河水"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泄千里"突出其流量大。另外,水流湍急,汛期"飞流直下",水形如"朵朵莲花",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瀑布的雄伟、气势)

(3)看大瀑布流淌的情景课件,面对这雄伟壮观的大瀑布,你最想说什么?(①赞美一番②引用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过渡:这样雄伟壮观的大瀑布不仅让游人陶醉不已,流连忘返。而如今,大瀑布又是什么样子的哪?

2.汇报现在大瀑布的状况和人们的心情。

(1)指名说,作者把瀑布形容"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体会句子表达的生动、准确。

(2)指导感情朗读(播放大瀑布发生变化后的课件)(读出"奄奄一息"感觉)

(3)看到此情此景与前面的流连忘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此刻你的感受是什么?(难过,惋惜,遗憾,)

(4)假如瀑布会说话,此时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3.了解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

(1)交流

(2)设计环保广告语

四。激发想象,表达情感。

1.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总统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葬礼的那一天,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饱含觉悟地说些什么?

2.自由读课文,想想应怎么写悼词。(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3.扮演菲格雷特总统,到台前演讲。

4.记者招待会。

5.小结:

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一直没有停止过,会对我们造成威胁到来的生态灾难中人类将首当其中,让我们一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我们的地球吧!

第6篇:小学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篇课文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周总理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洒满字里行间。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读书写生字;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能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说话。

三、说设计理念和教法、学法

怎么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呢?下面我来谈谈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文本是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只有让学生朗读课文,触摸文本,发挥自己独特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2.创设情境: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理解重点内容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将围绕“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从第3自然段欢迎的场面描写中,感悟兴奋和欢悦的心情。从周总理的衣着、表情,动作中,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从结尾的3个自然段4个感叹句,体会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这样抓住词语和重点句子,带着孩子们在文本中体会和感悟,揣摩内心情感,用不同方式的朗读重新诠释泼水节的“难忘”。

四、说教学过程

本着“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理念,下面我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我分2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篇幅短,内容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第一课时就可以完整地理解课文。第一课时是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并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巩固理解,教学生字的写法。我今天教学的是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从以前学过的《关怀》入手,引出周总理,然后再引出课题。

然后板书课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提前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虽然那样的课题会写得更漂亮一些,但是我感觉现场板书不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给学生一个模仿老师写字的机会,无形中提高了他们写好字的兴趣。

板书好课题后齐读课题,然后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这样既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善于思考,也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初步感知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后,紧接着让学生立即接触课文内容,通过初读,了解主要内容。初读的时候要让学生带着要求、带着问题来读,这样的读书效果会更好一些。

读完后立即交流,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检验。

3、 读书识字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力争词语和生字交替出现,在二类字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现的是词语,从词语中认识生字,这样的难度小一些。在一类字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现的是生字,然后由生字联系到课文里的词语,因为一类字相对来说简单一些,有很多是在以前的二类字里出现过。“恩”在课文里的词语是人名,所以我选择这个字让学生扩词。又让学生比较“恩”与“思”,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经常混淆这两个词语。由“度”所在的词语“一年一度”自然地引到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4、细读感悟

第二自然段内容也很简单,同时这一自然段也回答了开头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略讲。在这里我设置了一个训练点。

那就是从理解“今年”是哪一年?指导学生学会上下文联系,理解课文内容,并指出“联系上下文”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傣族人民如何欢迎周总理的到来,先出示周总理一天的工作表,理解傣族人民为什么对于周总理的到来那么兴奋,那么激动。接着抓住“赶来”、“一条条”、“一串串”等重点词语的理解傣族人民如何欢迎周总理的到来,指导读出傣族人民的激动,兴奋,对总理的欢迎、爱戴。

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是课文插图最直接的描写,本段的学习重点是图文结合,通过观察周总理的服装、表情、动作,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第五自然段仍然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想象周总理在泼水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再一次体会与傣族人民的幸福,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然后设置训练点:学习用“一手 一手 ”、“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是全篇感情的集中喷发,这里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激情,通过朗读释放出激情,使课文的学习达到高潮,也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简单地对课文内容做一个总结,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六、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和周总理有关的故事,使学生对周总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也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把课文主要内容显示出来,而且要简洁。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