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27 22:46:41

第1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二).说教材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

②.了解简单的地质构造的概念和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③.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力;图文转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

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创新意识;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把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对宏观地形的形成作为本节重点之一;

②.重点之二即为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

2.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①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从很大的尺度来介绍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直接感知比较困难,须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高中一年级的同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块运动机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会有一些困难。

②地质构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于这种地貌不同于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态,学生不易理解,所以作为一个难点。

二、说学情

心理特点: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任然已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音象、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基础: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地形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从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地壳变化原因、运动的形式及结果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而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与学法

1. 实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图表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析和思辨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视听观察法;逻辑思维法;讨论分析法;图文转换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和合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过程构思

导入: 从观看各种地形图片,给学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通过图文资料,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增强学生兴趣,也使导入对本节课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通过导入,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能让地球表面如此的千姿百态?”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归纳,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时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列表对比分析,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更能够记住内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加强了形象记忆,同时增强学生探究自然奥妙的热情。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承转(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有关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引出板块学说)

①. 引导分析照板块分布示意图2-10,介绍板块学说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认识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及板块的边界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教师澄清讲解】

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

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

③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通过“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视频,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视听过程,看到板块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宏观地形(因为在整个过程中会依次形成海沟,岛弧,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后再演示东非裂谷的动画,说明板块运动与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大规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沟、岛弧等地貌格局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视频动画,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学生根据动画及教材讨论归纳,老师点拨总结活动探究1.2.,再归纳总结板块运动和宏观地形的关系,来完成对这一重点内容的突破。这里我是采用先把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探究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引出地质构造的概念,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再用动画演示直观认识褶皱和断层,讨论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现形式。

针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一难点,首先让学生理解背斜与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区别,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况,岩石的坚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蚀的能力;然后再从岩层新老关系上来判断,在此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思考沉积岩岩层新老的识别,给他们提供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机会,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断层,在演示动画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断层线两侧的运动方向,让学生讨论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断层线上的岩石抗侵蚀强度,侵蚀后形成的地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拓展】

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第2篇:说课稿

一、述教材:

《海燕》安排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寻常植物,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

二、述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①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②过程与方法: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能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述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为:由于全诗感情浓烈,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学习品味积累文章用词及一些典型的写作手法,如上面所说的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难点为: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拉近文章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文章中能“读出自我”——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述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

1.加强朗读。通过朗读这首散文诗,对“海燕”的形象有一定的把握。

2.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帮助学生深入地把握海燕形象。

3.淡化象征手法的学习。通过象征手法突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淡化文章的政治色彩,拉近与学生距离。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述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文字浅显,他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大部分的理解。但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一次绝好机会。

五、述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1、 多媒体展示一组狂风暴雨的大海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看到这样的场景,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设计意图:感爱环境的恶劣,为海燕出场做序

2、多媒体继续展示,海上飞来一只海燕,引发学生思考:海燕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要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出来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海燕有一个基本的轮廊的认识,为课上分析其形象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诵读——感知课文

1.观看文章的朗读视频,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读, 注意停顿、重音、语速,把握感情。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音乐旋律智能,在音乐的伴随中感受情境,想象情景,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整体感知文本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赞扬而激烈,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

2.个人表情诵读。读好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借助符号和文字,标注全文朗读要领提示,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设计意图:在听读视频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赞扬而激烈,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海燕形象的理解。

3、自读揣摩,圈点批注。文章--------中我读到了海燕的-------(品质)”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的注意力由朗读逐渐转移到对文本的理解上,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作也准备。

第三环节:精读——赏析文章

1、思考:文章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圈读三幅图中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圈点海燕神态、声音、动作的词句,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理解其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

2、小组合作交流:如果将这三个乐章用乐器表演出来,会选择什么乐器?节奏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三个乐章紧迫急促的节奏,进一步感受海燕的形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思考并交流 :课文既是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等水鸟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挖掘海燕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4、多媒体展示本文的背景资料,讨论明确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体会本文象征手法的内涵,突破教学重点。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仿写 :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天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假如我是( ),我将对( )说:( ),因为( )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发散思维,是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地人生态度,完成教学难点。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阅读郑振铎《海燕》,比较赏析两文在海燕形象的内涵、立意、写法方面的不同。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六环节:结课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送学生一句话: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在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 ——罗曼罗兰

第3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闫美玲,来自金茵小学。今天我主要说说《学会感恩》这节课。

一、 设计背景: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知恩图报”一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人类感恩的美德一直在延续。然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地位特殊,长辈的呵护、父母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还有不少的学生令人遗憾地成了不知感恩,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我们身边,这些现象比比皆是:在家里,吃饭时最好的菜他一人独享;电视遥控器他一人主宰;一点儿不如意就大吵大闹,或时不时给父母脸色等等,不知感恩父母。为了把中华民族感恩的传统美德一直延续下去;也为了唤回学生回报爱心的良知,重新构筑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爱的情感。所以,我设计了《学会感恩》这节课。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能够体会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唤醒孩子们麻木的心灵,感受亲情的温暖,培养感恩意识。

2、引导学生在自主反思,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中,认识到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3、通过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学会感恩,以充满爱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感恩意识,学会感恩。

难点:在生活中学会感恩

(三)时间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环节:

1、故事导入,渗透话题。

2、倾诉心声,感受亲情

3、感悟亲情,学会感恩。

4、创设情境,体验亲情。

5、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6、行前站,做一做。

三、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本节课具体的内容,我采用了故事、测试、创设情境、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渗透话题。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最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启发他们思考,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上课,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同时去见上帝,问上天堂的路怎么走。上帝见两人饥饿难忍,就给他们一人一份食物。一个人接过食物,甚是感激,连声说:“谢谢,谢谢!”而另一个人接过食物,却无动于衷,好像别人就应该给他似的。于是,上帝让那个说“谢谢”的人进了天堂,另一个人则拒之门外。被拒之门外的人很是不服:“我不就是忘了说句‘谢谢’吗?”上帝说:“不是忘了,没有感恩的心,就不可能说出谢谢的话;不知感恩的人,就不知爱别人且也得不到别人的爱”那个人还是不服:“那少说一句‘谢谢’差别也不能这么大呀?”上帝说:“这没有办法,因为上天堂的路是用感恩的心铺成的,上天堂的门也只能用感恩的心才能打开。”讲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上帝为什么让那个说‘谢谢’的人进了天堂,另一个人则拒之门外呢?”这正是这节心理课要讨论的要点,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懂得: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感恩的理解,初步了解感恩就是感谢别人给予你的恩情。

(二)倾诉心声,感受亲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应该感恩的人莫过于父母,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享受到了人世间的亲情和幸福,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础,只有爱父母,才会爱老师、爱学校、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格。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父母作为切入点,找了一些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图片(出示)这些图片是孩子们生活的缩影,可以帮助他们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一下过去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学生一边看,我一边叙述:“同学们,是妈妈冒着生命的危险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从我们呱呱坠地到哑哑学语,又到上学读书,这期间少不了风风雨雨、磕磕碰碰,同学们在这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啊!父母是一把屎一把尿的养大你,想想生日时父母的祝福,想想生活中父母的关怀,回忆一下和爸爸在一起的欢乐时刻,想想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再回忆一下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刻。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讲一讲平时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事例,说一说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心理健康课对老师来说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说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的机会和场所。课堂上,我为尽量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说出他们的心声,在感知、倾诉、明理之后,再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反思、检查、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用实际行动关爱父母。

(三)感悟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正面事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但是,反面事例运用好了更能给学生以警戒和启迪。所以这个环节,我从生活中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反面事例(出示)。小学生的情绪很容易激动,看了这则报道,可能会说出一些偏激的话,“小良真是太没良心了!我真想揍他一顿!”面对这些情绪化的孩子我会及时引导他们:“小良确实太让人生气了,但是我们揍他一顿能解决问题吗?假如小良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理智地面对现实,学会冷静地处理问题,帮助小良改过自新,从小良身上汲取教训。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良,你会怎么做呢?”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体会到父母心灵深处对自己的期望,感悟亲情,从而学会感恩。

接下来我准备了一个亲情小测试(出示),让学生从这个小测试中懂得做子女的不仅要接受来自父母的爱,更应该懂得回报父母的爱。我及时捕捉教育时机,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出示):“请闭上眼睛想像,假如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就在你的面前,此刻,你最想为父母做些什么呢?”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唤回学生爱的良知,把亲情回报付诸于行动,学会表达感恩之情。

(四)创设情境,体验亲情:

心理健康课上,无论多么精彩、多么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学生亲身的体验,只有体验才会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感悟。所以,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出示)。我先让同学们选一个最舒服的姿势,然后闭上眼睛,想像此刻我们正坐在一架宽敞明亮的飞机里,耳边回响着美妙的音乐,望着窗外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飞机下方是一片汪洋大海,景色是那么迷人,空气是那么清新,心情是那么的愉快,我们陶醉其中。突然,飞机剧烈的抖动,甚至还发出刺耳的鸣叫,这时,扬声器里传来机长的声音:“各位乘客请注意!飞机发生故障无法排除,五分钟之后将坠入大海,请在五分钟之内写下您最后的遗言!”遇到这样突如起来的事件,也许会有同学大哭起来,也许会有同学不愿接受这个现实,我会这样引导他们:“同学们,我知道你们不愿意离开你们的父母,但你们必须接受现实,只有五分钟的时间,此刻,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把它写下来吧”也许他们会写出平时想说却没有对父母说出的心理话;也许会写出自己以前的任性不懂事;也许他们想再听听妈妈的唠叨,看看爸爸严厉的目光,此刻,他们会感到妈妈的唠叨声是那么动听,父亲严厉的目光是那么亲切……写完后,我这样引导:“同学们,飞机将要坠入大海了,如果你想让父母听到你的心声就大声的念出来了吧!”学生念完后可能已经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我再次引导:“同学们,飞机就要坠入大海了,让我们一起大声喊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通过“写遗言-念遗言” 使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宣泄,这样既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我相信孩子们经历了这样一次“生死离别”之后,对感恩会有更深的体会,相信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对父母会多一份的理解和关怀,做一个懂父母爱父母的人。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为了引导学生把感恩父母拓展到感恩更多的人和物上,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应该感恩的太多了,除了我们的父母还有教我们知识的老师,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以及赐予我们万物的大自然等等。同学们,如果你对他们有感恩之心,感激之请,就尽快的表达出来吧!”(出示)我感谢—(老师、同学、社会、大自然……)我相信学生们兴致一定会很高,一定会说出很多感谢的话。他们可能会感谢老师给予他们知识,感谢同学给予他们帮助,会感谢阳光给予他们温暖,感谢医生给予他们健康……这时,孩子们每一句感谢的话,都是一颗颗纯真的心,我相信一颗颗感恩的种子已经悄悄地播种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而且将生根、发芽。

为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感恩,培养正确的感恩观。我又选择了这首诗(出示)。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周围所有的人。感恩伤害你的人,是他们磨练了你的意志。感恩鼓励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信心十足。感恩授予你知识的人,是他们照亮了你前进的道路。感恩哺育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丰衣足食。感恩帮助你的人,是他们给了你再生的希望。感恩嘲笑你的人,是他们激发了你的自尊。通过配乐朗诵创设情景,烘托气氛,激发了学生读诗的热情,目的是引导学生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这样才能对社会对他人长存感恩之情。

精彩的结束语不仅仅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所以,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这样做并不难,只要我们有这份心,我们终会发现,如果有一颗感恩的心,生活便会在我们的眼里变得越来越美好!”

(六)、行前站,做一做:

我安排了这样的实践活动——做一做:每天为父母、老师、同学等最少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你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写一写:课下写一写,你要感激的人以及你打算为他们做些什么。

最后我选择了《感恩的心》这首歌曲(出示),和同学们一起用手语来表达感恩之心,用歌声来唱出感激之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情感得到升华,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第4篇:说课稿

一、活动目标:

1、 让幼儿感受月夜的美妙境意。

2、 通过故事引入,让幼儿能开发自己的想象力。

3、 让幼儿能有感情的朗读。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幼儿能有感情的朗读。

难点:让幼儿感受月夜的美妙境意的同时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活动准备:

1、 根据散文诗内容绘制图片(月亮、池塘、院子)。

2、 班得瑞的《月光》音乐下载、播放器。

四、活动过程:

1. 引入激趣:音乐欣赏。

(1)导入语: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月光吗?月光是什么样的?今天老师要给你们听一曲好听的音乐,名叫《月光》。你们听一听有没有月光的感觉。

(2)听完音乐,请幼儿说说自己听音乐有什么感受。

2.学习散文诗。

(1)出示图片,教师用舒缓轻柔的音调朗读散文诗,让幼儿充分感受月夜的美妙。

《月光幻想曲》

月光流进池塘里发亮,我口渴了,想舀一杯月光来喝,让肚子里藏着嫦娥的微笑。 月光躺在院子里发亮,我的口袋破了,想剪一片月光来补衣衫,让口袋里装着桂树的花香。

师:“小朋友,在刚刚《月光幻想曲》这首诗歌里你们看到了什么美景?” 幼儿:“有池塘、有院子、有月亮。”

师:“那么,林老师现在请小朋友们都闭上小眼睛,竖起小耳朵听老师再朗读一次这首散文,想一下有月亮、小院、小池塘的夜晚是怎样的?美不美?”

老师同音乐一起朗读。

师:“小朋友们,晒着月光的的院子美不美?你们看到池塘的鱼儿了吗?闻到了桂花的香味了吗?”

幼儿:“美!池塘里有红色鱼儿在水草中,来回的窜来窜去。”

师:“小朋友让我们再一起感受一下,夜晚的月下美景好不好?”

教师带幼儿朗读《月光幻想曲》。

3.引导幼儿交流并讨论,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

(1)为什么诗人会说,“让肚子里藏着嫦娥的微笑。”“让口袋里装着桂花的花香?” 老师总结:因为在神话传说中,月亮上栽这桂花树,还住着嫦娥。

(2)请小朋友们简单的诉说有关嫦娥、桂花树的传说。

4.教师带领幼儿跟着优美的音乐朗读散文诗。

五、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在有月亮的晚上,请家长带着幼儿散步,找找月光,用好听的句子说月光还在哪里发光。

第5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及作用

《小圣施威降大圣》这篇课文选自《西游记》。《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这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趣。”书中将善良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评巧妙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这部名著也是新课标推荐给中学生的课外读物之一。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阅读这部名著,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这篇课文安排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作者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赞叹,引人遐想。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这篇课文又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西游记》的故事中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着得益于它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本文中小圣与大圣的斗法,多次变化,正是情节曲折离奇的具体体现。孙悟空是“人、神、猴”的化身,它的机敏、坚毅及无畏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把“了解神话故事离奇曲折的特点”及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要想透彻理解本文,必须读原著,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这样就必须把速读这种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另外,《西游记》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所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我把“速读”“品读精彩语言”作为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一般体现在教学目标中。《西游记》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以把“掌握课文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西游记》虽然是神话,但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正如《聊斋志异》一样,有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更有对人性真善美的褒扬。所以,把“感受孙悟空机敏、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反抗精神,激发学生对孙悟空的喜爱之情”作为本课的又一重点。

由于《西游记》是长篇古白话小说,其语言特征、遣词造句、方言运用等方面都与现代语法有较大差别。如“掣棒抽身就走”“走到那里不见了”等句子,“那”与“哪”、“帅”与“率”、“撺”与“蹿”等通假字,“樗樗”“花鸨”“躘锺”等生僻字,学生较难理解。所以,“体会本文的语言魅力”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1.默读法。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为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打好基础。

2讨论法。就情节发展、传神笔法和课文结构、主题、人物形象等解读设疑。更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合作探究、深入品读神话故事。

3.探究拓展法。由于本文是长篇节选,与本文相关的情节很多,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

五、说学法

1.默读,带着问题、思考着读。

2.课外阅读,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丰富本文情节。

3.自查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4.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使学生学有所疑,学有所获。

六、说教学过程

1.导语。

由于同学们都熟悉孙悟空,可以直接导入。

2.知识准备,检查预习。

(1)生字、生词(结合工具书和课后注释)。

(2)作者。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显示)

(3)题解。

3.整体感知课文。

问:本文有哪些情节?据此可以几部分?

学生小组探究后交流,教师明确。

全文可以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斗败被围。第二部分:二者斗法,多次变化。第三部分:再次被围。

4.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问:你喜欢本文的哪些情节?为什么?

(要引导学生说出“情节”及“原因”,说“原因”要包括“人物形象、特点、语言特点等。)

问:通过前面对情节的赏析,你喜欢本文的那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孙悟空、二郎神)

问:本文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的?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生动、准确、形象、诙谐、幽默等。)

5.拓展延伸。

(1)请学生补充讲述与本文有关的情节,也可以是人物别号、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结果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主旨。

6.课堂小结。

7.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课外阅读原著《西游记》。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