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21 10:15:11

第1篇:化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并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属基础理论知识范畴,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对学过的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规律性的总结,也为即将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才真正打开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科学大门。

3教材目标

(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情感目标:热爱、理解对规律探讨的科学家

(二)能力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观点教育:量变引起质变。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二.教学方法:

1方法: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采用探索发现和迁移类比。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归纳,理解实质。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2.教具:投影仪、胶片。

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镁带、砂布、铝片、蒸馏水、酚酞试液、1mol/L盐酸、1mol/LAlCl3溶液、3mol/L硫酸、6mol/LNaOH溶液、培养皿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基础理论知识的特点,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较多,且较为抽象,理论性‘联系性较强。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学生容易混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能条理清晰,有逻辑的予以掌握。另一方面,本节课所使用的资料及实验等比较多。本节课因为有演示实验,也是本章的第一次实验,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授此课并不会显得十分枯燥,但本节内容的目的是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的。若教师引导不好,往往易使实验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其既动手练习,又动脑思考,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其认识上升到认知的高度,并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合理安排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指导他们删繁就简,学会举一反三,更轻松有效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的学习;运用生动的比喻-时钟记时引出周期性的概念: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就称为周期性。原子序数的学习则通过学习自学,归纳得出。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学习。通过投影,展示表格等直观材料引导学生依次思考.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原子半径;

(3)最高正价和负价;呈现怎样规律性的变化?请学生总结并得出结论,教师予以纠正和补充。最后小结得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3.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

(1)通过复习碱金属元素与卤素,引导学生回忆并得到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演示实验A组钠、镁与水的反应。实验B组镁、铝与盐酸的反应镁铝6mol/L盐酸学生做实验。根据判断依据得出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Na>Mg>Al再推广展开到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最终得出结论元素的金属性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元素非金属性则通过对表5-8的分析,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探讨,得出结论元素的'金属性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3)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的类比引出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可由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类比引出。

4.思考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并小结。得出结论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是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五学生学习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推理归纳法。

六反馈练习(投影)

第2篇:化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其作用

说课内容:人教版必修①《引言》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言(也称前言、序言或概述),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明全书的主旨和内容等。引言课即第一节课,不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旨在为学生打开学习化学知识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一节成功的引言课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引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叩开高中化学殿堂的大门,奏响学生化学知识的乐章,精心设计了以“大话西游“为主题的入学第一节课。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

②了解化学研究的目的与学习化学的方法;

③认识co2、H2o既可以灭火也可以生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看影像视频、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②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使学生领悟学习化学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使学生摆脱愚昧和无知,抵制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难点:领悟化学学习的意义。

二、学法分析

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化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认识化学问题的能力,也初步了解了化学学科基本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短,普遍缺乏对化学知识的理性与系统认识,学习方法往往也不成熟,但都具有好奇、好问等较为原始的学习兴趣。引言教学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学生这些原始的动力转化为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并且教学以学生暑假生活为接口,玩中学,学中玩,自然过渡,开展学习,学生容易接受。

三、教法分析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搜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产生认同和共鸣。学生对《西游记》电视剧的喜欢,源于对刺激感知系统的动作画面与离奇的故事情节有较大兴趣,表现出对孙悟空英雄式人物的崇拜。如何让学生这种直觉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暂时兴趣向持久兴趣发展,此时就要有意识加以引导:将神话与现实自然结合,使科学知识走下高高的殿堂,让英雄人物回到人们中间。

看电视-读原著-做实验,大话西游,用学生熟知又模糊的材料逐渐产生并形成一条清晰的认知线索,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化学学科的大门。同时,自然科学人文化,体现了“大教育”的新观念与新思想,无论学生将来向何方向发展都将终身受益。

四、教学程序

1、切身交流,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新生入学第一节课师生第一次见面,相互问候后一句“大家暑假都做了些什么?”像认识了很久的朋友一样,不经意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看电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西游记》电视片段:孙悟空腾云驾雾、上天入水、七十二变,精彩的画面充分刺激学生的感知系统,在兴奋与激动之中拉开序幕。

3、读原著,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让学生朗诵原著片段(“《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部分内容),为后面评西游打好基础。板书大话西游,吊起学生胃口。在惊讶与不解中顺利过渡。

4、三评西游,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评西游,谈古论今,神话变现实,化学显实力。

要点简介:《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神话小说,按现代观点来看,就是一部科幻小说。它源于对当时的一些自然现象的不解,从而衍生出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向往:长生不老,上天入水,呼风唤雨……如今这些向往很多都变成了现实:延年益寿、航天潜水、人工降雨……这些粗看起来是以物理为主体或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科学,但其核心作用是取决于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而这些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都是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合成或研制。

二评西游,谈炉论器,仙丹成毒药,化学明道理。

要点简介:最早化学在中国,化学起源于炼丹,炼丹从客观促进了药物化学的发展。用现在观点来看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就是一个化学反应仪器,炼丹过程就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但炼丹违背了科学道理。通过高温最后得到的物质一定重金属或是其氧化物,所谓的“丹”非但不能医治百病,长生不老,反而大多数都是有毒物质。即使是佛祖高僧坐化焚酌所得到的“舍利子”实际上也就是僧者体内的结石。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来嘲笑古人,正是他们的牺牲与尝试才为我们积下了宝贵的经验。

由此,顺势提出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启发思考,揭示出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化学实验史:

你知道吗?催动人类迅速进化的因素是什么?是从生食到熟食,是火!

你知道吗?推动电器工业迅猛发展,通讯技术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元素是什么?是半导体,是硅!

你知道吗?返回航天飞船的外体,既耐高温又有高强度还近乎绝热的材料是什么吗?是一种新型合成物质,是陶瓷!

三评西游,谈悟空论英雄,太空何起居?化学揭神秘。

要点简介:由孙悟空到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从影视偶像到现实英雄,航天英雄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英雄起居探秘。通过二氧化碳和水灭火、生火现场实验,使学生思维上有衔接,同时认知上有冲突。

附:课堂实录(片断):

[老师]进一步引问:你们还知道吗?我国现代的孙悟空——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等在天上的生活起居怎样?太空舱内的氧气怎样补充?产生的二氧化碳怎样处理?

[学生]异口同声:带氧气瓶,……

[老师]引导思考:压缩的氧气需要很笨重的钢瓶存放,无疑会增加飞船的重量,能否有其它的方法呢?

[学生]交头接耳,欲言不语。

[老师]转移话题: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先简要介绍讲台上放置的水与二氧化碳,随即在放有砂子的两个烧杯中分别点燃一团棉花)提出问题:怎样将火灭熄?

[学生]胸有成竹:加水!加二氧化碳!

[老师]分别在两个烧杯中倒入水与二氧化碳,火熄灭。

[学生]兴奋、满足。

[老师](举出一个试剂瓶)介绍:我这里有一种黄色物质,请大家看:

[老师]演示: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蒸发皿中,用滴管滴水。

[学生]当看到棉花起火燃烧时,不解,起哄。

[老师]再演示:又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学生]开始屏住呼吸,当看到棉花又起火燃烧时,惊讶,喊叫。

[老师](稍停顿)提问: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热烈:反应,放热,有氧气生成,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老师]鼓励并引深:同学们都说得很

对。那么,是什么反应生成o2的呢?

[学生]齐答:有水,二氧化碳!

[老师]肯定并深入:对!这就解决了我们宇航员的呼吸问题。这种黄色粉末叫过氧化钠。

多媒体展示并讲解原理:

在初中,同学们已经知道:营养终端的能量物质是葡萄糖。反应产生了氧气又吸收了二氧化碳,既解决了呼吸问题又消除了污染。这样,使学生体验了化学的神密色彩,又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得以扩充。引导观察氧气的消耗与来源,揭开太空起居的神秘面纱、欣赏平衡的美妙。

5、回归教材,介绍化学学习方法。

回归教材,强化高中化学学科特点;介绍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介绍我校化学学习六字学习法——记忆、理解、联系。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联系是目的。联系就是要养成一个随时将身边所发生的一些现象与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思考的习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诠释了科学学习与科学发展的真谛,符合新课程理念。

6、布置作业,释放学生蓬勃激情。

故事得以延伸,思维得以发展,兴趣得以提升,作业释放激情。

指导学生自学引言,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则体会:如神奇的化学,我眼中的化学等,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以上六个环节以评西游、论英雄为核心,通过三评西游,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表面在与学生大话西游、崇拜英雄,实则无时不在渗透化学学习的意义,一明一暗,张扬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了触动与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板书动态生成,附其中一个班最终呈现结果:

六、教学反思

1、教师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展示。

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体现主要靠老师,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主要还是应该在课堂。带领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这是老师的责任。是带领学生参观,还是引领学生发现,与其说是教学技术,更应该是教学理念的问题。走进教室先调查了解学生,从假期学生所喜欢的活动继续并过渡,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也是最向往的航天航空,从神话引入,转到现实,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还如此重要!衔接流畅自然,达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灵活处理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型教材观。

2、学生的情绪心理产生极大震动。

新课标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课程呈现方式是以社会生活背景为线索、以实验探究为中心,在这一节课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整节课是以老师的讲述与演示为主,但学生也有充分的参与,特别是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反应从开始“这是什么课?”到“激动,似大悟”到最后“兴奋,尖叫”,从课堂学生的情绪与变化来看,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心灵的触动、意识的重视、行为的动作。

3、我们的思考:

作为引言课,我们不能单纯评价内容是否超纲,学生是否都能完全接受,或者量化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点来衡量课堂效果,而使学生能产生心灵的碰撞,能形成学习的原动力,诱导或促使学生去自觉学习、主动学习,这才是新课标最核心的理念。当然学生学习的热情需要继续维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摸索加以巩固。

第3篇:化学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的化学理论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奠定了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学习应用理论分析,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材简析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移动;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勒夏特列原理。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础,第二部分是整节教材的核心,第三部分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和升华。

3、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4、 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

1、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2、平衡移动过程的速率——时间图。

确立依据: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学习很重要,所以讨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成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理论付诸实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平衡移动原理的利用和移动过程中的速率——时间图成为本节的难点。

二、高学情分析

二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而且思维活跃,掌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由于本节教材地位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总结,归纳出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改变对化学平衡影响。

2、通过对外界条件对速率影响理论复习,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平衡移动规律。

3、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四、 说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采用对比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层层第进的方法,使学生发现规律,原理,使教法从实处出发。

实行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五、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实质,影响速率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引出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概念

(这样做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重要是遵循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点到面的特点)

2、设疑导入,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若改变外界条件,平衡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做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而且一来就可吸引学生思考,提早进入思维的兴奋区)

在这中情况下由教师演示实验2—4。此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浓度增大,平衡发生变化,但如何变,可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

由以上分析让学生推测如果减少反应物平衡会怎样移动。学生设计实验,加入碱溶液减少反应物浓度,从而证明学生推测是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变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

学生讨论后,抓住时机问“为什么外界条件改变后平衡会变化?,这种变化有无规律可循?”

教师可提示,也可由学生分组讨论,从而得出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向能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顺利得出勒夏特列原理。

(这样做,不仅释疑,而且可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得出结论的学法)

4、注重实际,加深理解

可通过边讲变练,使速率——时间图象的练习得以贯彻实施,让学生能从数学角度出发解决化学问题,达到综合的目的。

(这部分内容,可通过计算机来演示,不仅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6、巩固练习:课本习题一

7、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三。

第4篇:化学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我们还要学 。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

(1) 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现在是一个网络发过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

二、 教法与学法

1. 说教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

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于有形,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探究学习”。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采用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法配合互动教学法 。主要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处于协作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学生情况分析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我会填”“我会答”“讨论与交流”等。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为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2.说学法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还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只会奉献,而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的教学,应以发现为重点,确实帮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如:(1)实验探究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成十个阶段进行,同时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演示烧手帕的化学小魔术。提出问题: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 (这样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条:“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这样做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

第二阶段:教师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我会在大屏幕上将实验所要用到的仪器、药品及实验步骤给出,由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来预测可能产生哪些现象?然后由老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束

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是:(1)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第三阶段: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水中的白磷也燃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由小组再次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然后选定最佳方案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出燃烧是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的。

(这样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二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同时可以使不能程度的学生有所提高。”这样设计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的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第四阶段: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叫做我会答:在这个环节中我将会出几道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

比如:正在燃烧的炉子(1)如果不再继续加柴禾,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2)如果把炉门关的严严的,一点气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3) 如果把燃着的柴禾拿走,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这些问题都是由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回答。看看哪组的答案好。

(这样设计可以与生活相关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第五阶段: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了,都可以生火。从古至今,火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让各个小组讨论,然后说说火对于人类都有哪些好处?

(这样设计可以进行学科渗透。与历史等学科相连。)

第六阶段:播放录像片:20xx年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的火灾。让同学们体会到,火可以为人类造福,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看完后让学生们说说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知道事物是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还可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珍惜生命,爱护国家财产。)

第七阶段:创设情境:大火我们可以拨打119。要是遇到一些小火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这个阶段要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给出一个大烧杯,烧杯中放有一根燃着的的蜡烛,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烧杯中的蜡烛熄灭,你想怎么办?由小组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第八阶段:结合生活实际的小环节-----我会答。

给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1.如果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怎么办?

2.如果实验桌上酒精洒了,着火了怎么办?

3.如果液化石油气着火了怎么办?

4.如果电器着火了怎么办?

(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九阶段:通过录像片介绍一些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以及一些灭火器具的使用方法。

第十阶段:反思小结。这个阶段会提出问题: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由各小组分别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串线总结。

3.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主要分为 部分。分别是

4.布置作业:

本节课的作业为:书后 页 题。以及我从参考书中选取的习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还练习了一部分的实际生活相关的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 两个体现:

(1) 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 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 四个突出:

(1) 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 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 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氯围

那么以上就是我关于 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第5篇:化学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氯气选自高 中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这一课题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氯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及氯离子的检验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 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能力目标

通过引 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二、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采用多媒体演示, 采用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 不过多拓宽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培养强化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能力

1.教学手段(多 媒体)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既充满好奇,又能由表及里,从现象出发,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本课题教学中,完全可以充 分利用这个课题中丰富的实验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作为这个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很多,装置也比较复杂,教 师使用常规教学手段,亲自演示所有实验,很费时间也难以保证所有同学都看得清楚,所以,引进多媒体手段,把本节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动画、图片和视频等,精简 实验时间,让现象更加清楚明显,从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三、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由现象得出结论,开拓思路,勇 于创新,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引入):从今天开始, 我们来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卤素包括F、Cl、Br、I、At五种元素今天我们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氯元素它的单质氯气

(展示):氯气、空气、氯水、水四瓶溶液,让学生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实物氯气归纳出氯气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氯气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小结并板书

(强调):氯气是有毒的请同学思考闻氯气的正 确方法并上台演示(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问):什么是伊普雷战役?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猪嘴防毒面具为 啥像“猪嘴”?

(使用多媒体讲述):伊普雷战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用氯气制造的毒气 弹(180吨液态氯气)一阵黄绿色的云雾飘过后,英法联军人人感到胸闷气短,40分钟后约有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 生动物也因为中毒相继死去但是,群兽中唯独野猪安然无恙于是,专家迅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习惯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颗粒疏 松的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大自然赐予的防毒工具,在这场化学战中幸免于难于是,科学家们不久后就仿照猪嘴的外形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 面具,并一直沿用至今

(过渡):氯气是有毒的,那么如何防毒呢?只有了解了氯气的性质,才能找到防毒的方法与途径,化害为利,造福人类下 面我们就来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引言):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呢?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大家回忆一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2.写出金属钠和氯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

(引言)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 应,氯气能否跟不活泼金属反应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多媒体演示实验】氯气与铜的反应(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讲解)CuCl2溶于水,同学们可观察到不同的颜色,这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大时,溶液呈绿色,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 度较小时,溶液呈蓝色

(多媒体显示练习)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请同学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投影展示

1.跟铝反应:________________

2.跟镁反应:________________

(引言)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 我们来看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

【多媒体演示实验】氯气与氢气的反应(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

1.比较Cu在Cl2中燃烧与H2在Cl2中燃烧现象的共同点

2.燃烧是否一定要有O2参加?比较Fe、S、C在O2中燃烧与Cu、H2等在Cl2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共同特点,并由 此推论什么叫燃烧?

3.工业上用H2、Cl2合成HCl时,应选择什么条件?理由是什么?(选择安全的点燃条件和连续地合成HCl)

(多媒体显示练习)

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可跟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投影展示

1.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2.P在Cl2(过量 )里燃烧生成PCl5

3.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CCl4

(讨论)金属、非金属跟Cl2化合时,氯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表现了氯气的什么性质?

(小结)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Cl2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 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Cl2可用于合成 盐酸,自来水常用它来消毒、杀菌

Cl2还有哪些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在实验室又如何制取?氯离子如何检验?将在下一节课中学习

(课外活动)

思考新制氯水和久置中含有哪些微粒?

五、板书设计

板书: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能溶2体积氯气),易液化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Na + Cl2 === 2NaCl

Cu + Cl2 === CuCl2

2.与非金属反 应

H2 + Cl2 === 2HCl

点燃

H2 + Cl2 === CuCl2

第6篇:化学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一单元课题二。

本节说课共分八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化学 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会做实验,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应用化学原理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本节内容主要是实现《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它是学习化学的初始阶段,也是学好化学的基本功训练阶段。在学生刚刚学习了化学的发展史,了解了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后,安排本节课,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亲自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整个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但存在着局限性。本节课的两个探究实验都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寻求新知的,再加上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大胆实践的优点,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成功的关键;

2、能遵守实验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亲身操作、体会操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部分: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

教学重点: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等基本操作的训练,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五部分:教学模式

本节采用的教学模式是:问题情境—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

之所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完成课程目标。

第六部分:教学手段

本节运用投影仪和下列实验仪器及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

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形象、简单、易于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第七部分:教学流程

分六个环节。

环节1:前测补救

①什么是化学?

②什么是化学变化?

这两个问题设计的理由是:它可以检查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学生的分析回答,教师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个你非常熟悉的化学变化,它是什么呢?大家听我讲一个故事:从前某国有一位使者出使到另一国,面见国王,国王有意刁难使者,于是出了这样一题:“我给你一块硬币,去给我买东西,并使买回的东西必须能充满整个皇宫。”同学们,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想一想买什么东西才能满足国王的要求,好使这位使者免遭杀身之祸呢?学生讨论,但提出的方案都一一被否决,最后教师点题:这位聪明的使者想了一下后,马上到集市买回了一根蜡烛和一盒火柴,并在皇宫点燃了蜡烛。小小的烛光充满了整个皇宫,解决了皇帝的刁钻难题。亲爱的同学们,烛光给皇宫带来了光明也给使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光明”——探索蜡烛燃烧。

这样,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了新课,并使学生兴趣高涨,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

环节2、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同学们的桌上有你熟悉的蜡烛,你注意观察过它吗?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探究一:蜡烛的外观,包括颜色、状态、形状、硬度、气味、溶解性、密度等;

探究二:蜡烛的燃烧过程中,火焰各层的颜色是否相同,各层温度高低如何进行实验验证?

探究三: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什么?如何验证?

探究四:蜡烛熄灭前和熄灭后形成烟的颜色如何?熄灭后的烟能否被点燃呢?

利用投影,出示问题,并持续实验过程始终,保证实验圆满完成。

问题提出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猜测。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因为它的熟悉,能够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并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的生活化。

环节3、验证猜测,学生实验

第一步:知识准备,教师提出本节课用到的知识。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第二步: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过程。

在课前,学生有过预习,但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缺乏系统性,再让学生阅读教材,明确过程,使学生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

第三步:设计实验报告。

由于学生第一次设计实验报告,教师指出设计重点。并提示可参照教材提示,也可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

第四步:设计方案,学生实验。

教师明确要求:提示学生观察时注意运用除味觉外的所有器官,尽可能从多角度对实验进行观察,注意观察的顺序和角度,做好记录。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实验,重点完成探究二和三的实验方案的确定。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活动,使学生感觉到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从而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理念。

环节4、交流与合作

组织学生将自己填写的表格与同学进行交流,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并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

此环节的设计,体现并促进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环节5、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验证猜测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描述,鼓励学生补充不足。

通过实验与分析,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解决投影中提出的问题。肯定优秀的设计方案。并通过探究三得出蜡烛的燃烧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以巩固上节课对物质变化的学习,体现知识的联系。

环节6、知识回顾,总结提高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自己的收获,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鼓励优点,指出不足。

通过观察和学生总结,使学生感悟到学习化学时需要掌握以下要点:

①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以及如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及变化时伴随的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及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避免有些学生只是出于好奇心,课堂看热闹,无收获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体会探究这一重要的学习手段。

第八部分:板书设计

我采用的是要点式板书,它简明扼要,突出体现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第7篇:化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教材中介绍过制取O2时要加MnO2加快速率;高中教材中也介绍过制HCl时,浓H2SO4和固体NaCl要在强热500—600°C时才能大大加快反应产生HCl的速率,而本课题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从而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与分析,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给学生留下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的深刻印象。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中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教学重点:

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过改变一些化学反应的条件可以加快或减缓反映的速率。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并且采取实验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准备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1.利用实验的手段,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出发,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

四、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新课:(1)、化学反应的表达方式和有关计算等;

(2)、化学反应对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影响。

2.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的性质

对于同一反应物,外界条件不同,反应速率亦不同

3.(1)、演示实验:

a 1.5ml0.1mol/LNa2S2O3

1.5ml0.1mol/L H2SO4

b 0.75ml0.1mol/L Na2S2O3

0.75ml H2 O

1.5ml0.1mol/L H2SO4

设置问题情景:哪组反应速率快,从哪方面能看出?

进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先出现沉淀,b后出现沉淀,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第8篇:化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苯是一种重要和化工原料,又是芳香烃中最简单,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质所以它在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是学习简单有机物烷烃、烯烃的延伸,为以后选修教材中苯系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使烃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2.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结构─性质─用途”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资料阅读、观察实验、分析事实、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苯的结构和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苯的凯库勒式的发现过程,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品质。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苯的结构特点。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结构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基础:学生通过学习甲烷和乙烯的内容,基本能够掌握饱和烃和不饱和烃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及各自的特征反应,并可以运用各自的特征反应鉴别两种物质。

1

学生技能基础:学生有能力推测苯的结构及性质,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简单实验并操作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 【教法分析】

在学习苯结构采用直观式教学,在苯结构确定和性质学习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同时采用学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学法分析】

通过复习烷烃和烯烃性质,在熟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特征反应,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苯的发现史,并采用实验探究了解苯的结构和性质,同时采用学案引导学习苯结构和性质的的特殊性。 四、教学过程

2

五、板书设计

来自石油和煤的基本化工原料—苯

一、苯的发现 二、苯的结构

三、苯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取代反应 (3)加成反应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