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9 16:18:09

第1篇: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教学目标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自然现象、自然景观)中的课文。该单元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积累丰富语言,拓宽视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其中《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最大的“书”》是两篇介绍自然常识、拓宽学生视野的课文,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以诗歌的形式用假设的语气,向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这一切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多么有趣。丰富的知识,秀丽的小诗,把我们带入大自然那美妙的境界。

因此,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习课文,知道课文中天然的指南针具体指什么,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积累语言,仿写诗歌。(知识与能力目标)

(2)通过感情朗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喜爱大自然。(情感与态度目标)

(3)有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过程与方法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非常富有儿童情趣,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肤浅,方位感很弱,在数学课上学过辨别方向,但是,那是平面的,和本课的实际生活中的立体的,有很大的差别。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作为教学重点,把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对信息的解释。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情境性。因此,本课拟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积累语言,拓宽视野。

2、学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读中悟,以朗读为突破口,这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具体操作步骤为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细读品位,突破难点;感情朗读,突出重点。

三、说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这属于启发思维阶段,从“要是你在城里迷了路”这个问题入手,导入“你在野外迷了路怎么办”,从而把学生带入课文。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由读课文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你知道了什么,请你把知道的和大家分享。”这样,对于课文的大概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

3、细读品位,突破难点

这一教学环节是为课文的教学难点设计的,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对白天、晚上、阴雨天和冬天这四中情况下的找方向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理解并不一定到位。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配合幻灯片的演示,再通过假设情景的表演,增强了趣味性,突破了课文难点。

4、感情朗读,突出重点

诗歌教学应该强调多读少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因此,这一环节安排了自由读、汇报读、竞赛读和齐读。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法,每个学生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你的朗读让我陶醉”这样的评价和激励中,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发挥了学生的不同个性。

5、仿写诗歌,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应该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课文的导入时,用“要是你在城里迷了路怎么办”,为仿写诗歌内容上作了铺垫,而诗歌的形式,学生自己能够悟出一点来,那么这种仿写,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对课文的拓展延伸。

6、板书设计

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白天太阳

晚上北斗星仔细观察

阴雨天大树认真去想

冬天积雪

本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突出重点,反映课文的思路,做到简明、概括,使学生获得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更好地掌握方向。

说课总结

本课教学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结合,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实现了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第2篇: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教材解读

狐假虎威写的是一只狐狸狡猾的骗过老虎,不但使自己逃脱了危险,而且让其他动物纷纷逃窜的故事。比喻依仗别人势力来欺压人。课文中的狐狸的神态、语言,都可以看出狐狸的狡猾,如:“眼珠子一转”这与老虎的“犹豫不决”“半信半疑”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故事的结果,动物们被吓跑,老虎被骗上当,狐狸的狡猾与老虎的愚昧表露无遗,这篇充满情趣的寓言故事,生动形象的语言适于“读”极具争议的人物适于“评”,引人入胜的情节适于“演”。

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小,容易被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因此,学习起来并不难,语言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而且学生朗读的欲望很强,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读,读后分析人物特点。通过表演来理解部分词语,增强感受。总之,学生应在一个活泼,轻松的环境中理解课文,学习词汇,明白寓言故事。

教学目的

1 通过寓言知道成语的意思,对课文中的狐狸和老虎有自己的认识。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对寓言故事,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注意健康的价值取向。

2 对狐狸的做法有现代的独特见解。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在平时的印象中的狐狸和老虎说说.

( )的狐狸 ( )的老虎

师借机引导:有一天老虎却没有斗过一只又瘦又小的狐狸,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六课。

2阅读理解 整节课就围绕

( )的狐狸 ( )的老虎

通过学生的各种方式的读来理解,来填空。

3 指导朗读 重点读出狐狸“狡猾”,老虎“半信半疑”。

4课外延伸 以一只聪明的小猴子发现了事情的端倪,它给狐狸和老虎各写了一封信,他会说些什么呢?

以 “ 我想对你说”为题,发散学生思维,更现代的理解故事中的狐狸和老虎。

总之,我这节课就本着让学生说,让学生演,让学生读这一标准,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理解寓言,完成教学目的。

第3篇: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画家和牧童》是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编选课文,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牧童指出唐朝著名画家戴高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戴嵩身为著名画家,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其他人感到是一声炸雷,而戴嵩却从善如流,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文以人入胜的情节和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渗透了谦虚,实事求是和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文理念,是一篇有益于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好课例。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的活动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表现欲强,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其中也有少数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合作学习中往往充当听众,这就需要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及时加以引导,使之全面、有效地学习的全过程。

三、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诚恳虚心和牧童敢于向权威提意见的优秀品质。

2、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五、具体教学设计

1、 课前导入

在执教本课第一课时时已经落实好本课生字词的认读、书写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这几个目标,而本课要认的二类字及要求会写的生字较多,因此考虑用复习生字词这一实用的教学手段导入第二课时。

2、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一开始,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画家戴嵩”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文本,与文本的对话,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整节课在“以读促悟”的教学手段组织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生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同桌合作表演、男女生分角色合作朗读等多元化朗读方式,引导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师生、生生、文本与生之间进行互相融合,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敢于提意见的美好品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3、 注重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汉语言文字的兴趣。

在本课中,我注重训练学习 “一……就……”、“一会儿……一会儿……”两个跟“一”有关的句式。如果单独地将文中的句式抽离出文本,可能会出现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偶尔“出轨”,或是引发学生出现对汉语言文字的枯燥感,因此在学习这两个句式时,我有意识地将这两个句式放在一起,归纳出汉字中“一”的文字魅力。具体操作如下:师:“在数学‘1’在10位数字中代表的是最小,而汉语言文字中的‘一’可棒了,它在跟其他词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意义可丰富了,不信请看。”(出示两个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另一句去掉了“一……就……”)结合朗读、对比两个句子,让学生在感悟“一……就……”这个句式的用法和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画家戴嵩的著名及激发对汉字的喜爱之情。(指导“一会儿……一会儿……”这个句式,方法同上。)

(在指导“一……就……”这个句式时,我将对这个句式的运用放在了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发现原本已经创设得很好的情景稍稍出现了“开裂”,鲍老师指出,对句式的训练一般不放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除非是个别,如我课堂上理解“和蔼”时,让学生说说见过的和蔼的人这一处地方,能紧密结合文本,又能通过运用词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种情况。因此对句式在解读文本过程中的应用要小心谨慎。

在上台指出国画里运用那两个词的地方里,学生的兴致很高,一个个争着上台。我及时利用了这一契机,大大赞扬了学生们的细心观察及对国画的“欣赏”水平,氛围融洽。可由于学生在平日里养成了过于爱表现的习惯,这里

面生出了一点点“小插曲”,个别生停留在对画的观察中,表现出对画的课外知识急于表达的情况,此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能表扬学生课外知识的丰富,而继续进入下一学习环节。)

4、 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及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的兴趣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本课中,我充分利用本课蕴含的情感、价值观教育意义,创设具有熏陶感染作用的情景,结合“以读促悟”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词语、句子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由于本课的核心是要体会画家的诚恳虚心,牧童的大胆率真这两种美好品质,因此在本课的开始,我大力渲染了画家的知名度及画画的高超技巧,然后通过自读、分角色合作朗读等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对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用不同颜色加以突出强调,配合上表情、动作,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多形式的朗读中自然完成。

(朗读是阅读课中的重点之重,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才能很好地完成。在本环节中,学生对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这一学习方式绕有兴趣,这跟教师在平时注重落实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有关。)

5、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结合新课标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本课中我力求大力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具体体如下:

①首先,我创设了一个具体的情景:“画家戴嵩如此出名,有一天他的好友请他画画,他画了一幅《斗牛图》,假如当时你是一名观众,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引出了商人、教书先生的话,在分角色朗读、表演他们的角色后,我又引问:“当时的观众还有什么人呢?同桌之间互相演演。”

②在教到牧童出场指出画家画错了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想像:“人们的反应怎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生回答道。)“那人们此时会想什么呢?”(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人们的表情,去发现自己的独特体会。)接下来我现场模仿采访,采访了一些“观众”,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想所思,进行创造。

③通过对牧童提出意见的质疑,“牧童的话对吗?为什么他能让人们信服呢?”让学生思考牧童的话,引导学生体会牧童的善于观察,这进一步丰富文本的内涵,加深文本的人文含量,拓宽了文本人文资源,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在充分的朗读感悟基础上进行有层次性的问题诱导,要特别注重问题的精简、问题之间的衔接,阶梯式的层层诱导,逐步加深对文本的思考和体会。课标指出只有在“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础上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效的朗读,也只有这样的朗读才能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能力始终是贯穿在有效、充分的朗读基础上的。)

6、力求打造开放性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大语文”教育观的理念,充分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元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领域的开放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这节课中,我在课前搜集戴嵩的有关的资料,课后引导学生搜集学习古代名人或现代画家齐白石、李苦禅、徐悲鸿等有关资料、故事,将课堂与课外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中我向学生介绍戴嵩最后完成的“斗牛图”,加深学生的体会;此外,我还把名家名画欣赏引到课堂,打破学科的独立封闭的状态,融文本与艺术审美于一体,体现学习领域的开放性与多元性。

语文教学是师生的共同创造的最富个性和最具魅力的作品,是师生享受心灵和精神自由、愉悦的过程。如何打造语文和谐又具生命力的开放性课堂,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希望通过这两次的课堂实践,能求得一些真知灼见,有效地提高自我语文教育教学 水平。

第4篇: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5课《赠汪伦》这首古诗,该课文教学用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及地位

《赠汪伦》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是训练二年级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感情的极好作品;这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诗歌教学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突破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想象情景,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情。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感情,有感情朗。

二、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采用谈话法、朗读感悟法等来完成教学目标的。众所周知,读是理解感悟的最好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以读代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诗人情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因此我有目的的安排三个层次读,达到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理解感悟”,“精读课文,情感内化”,这样逐层递进地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中蕴涵着朋友之间美好真挚的友情。

三、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教给学生整体理解诗歌的方法,我采取多种形式和步骤,反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初读总体把握诗意——细读具体理解诗情——精读全面体会感情”三个步骤,边读边想,品诗中字词,悟诗人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全面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 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1、抽查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古诗《回乡偶书》

(这样既可以巩固旧知,又可以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新课中来。)

2、提问:有谁学过或读过李白的诗?

(用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导入,可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使知识系统化。《赠汪伦》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李白的诗了。因此,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已经学过的李白的诗,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讲授新课

1、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自由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然后齐读,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中写谁送别谁?

(从整体上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第1、2句诗,并提问:从“忽闻”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这两句诗中同学们知道汪伦是怎么送李白的吗?

(2)齐读三四句诗,并理解诗人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的作用及体验诗句“夸张”的写法。

(3)再齐读一遍古诗。

(细读课文,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思想。)

4、精读课文,情感内化

师生合作探究学习,想象情景,根据诗句描写的景物,说说此画面。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李白与汪伦的比桃花潭水还更深的深厚友情,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打下基础。)

(三) 读背感悟,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思想。

(教师范读可以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可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2、在学习全诗和范读的基础上,再加以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熟读古诗,然后背诵古诗

(让学生在诵读和背诵中反复感悟李白与汪伦的真挚友情。)

(四)古诗新唱,升华感情

欣赏并学唱儿歌《赠汪伦》,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升华感情。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收集其他古人离别诗句。

(引导学生查找、搜寻、扩展相关材料,积累语言,拓展知识面。)

(六)板书设计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水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情更深

(板书的内容是诗歌加上“水深情更深”简洁明了,将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使学生便于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真挚而深厚的友情。)

第5篇: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教学目的:

1、在猜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体会到什么是成长,而由照片讲述的成长中的故事,又会引发他们不少的感触和联想。

2、在讲的过程中,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

在猜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体会到什么是成长,在讲的过程中,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品质。

课前准备:小时候的照片。

一、导入。

小朋友们,生活总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有阳光和雨露,有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我们的相册就记录着我们的故事,一张照片就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每当有客人来我们家时,我们一定乐意拿出自己的相册,让他看看照片,给他讲讲故事,一起分享快乐,对吗?

二、猜猜他是谁?

1、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叫“猜猜他是谁?”

2、你们看,老师手中拿的都是咱们班上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老师随意抽一张,先用你们的火眼金睛猜猜他是谁?猜到以后,我们就请他们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照片上的自己几岁?照片中藏着一个怎样有意思的故事,好不好?听老师提要求:在说的时候声音洪亮,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讲讲你的故事。

1、教师随意抽取照片:同学们,你们瞧,照片上的小朋友笑得多开心哪!猜猜看,他是谁?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

2、同学们上台说自己的照片。

3、学生点评他们说得怎么样。

4、学生分小组互说,组内评出好的来展示。

四、把故事写下来。

1、原来你们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个那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快快把自己照片背后的故事写下来吧!让我们都来分享你的快乐!(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2、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指导。

3、优秀作品展示。

《猜猜他是谁》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教版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语文生活《猜猜他是谁》,这一单元的课文都围绕“生长、成长”的话题,本题也是如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体会到什么是成长,而由照片讲述的成长中的故事,又会引发他们不少的感触和联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是在猜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体会到什么是成长,在讲的过程中,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品质。

课前准备:(1)既然题目是“猜猜”他是谁,那么在选择照片时,不要选择让别人一看很容易辨认的照片,否则会降低活动的趣味性。(2)选择的背后应该记录着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让发言者有的说。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抽照片猜一猜”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师在交上来的照片里任意抽取,抽到谁,谁先说。在抽取的过程中,我有意将平时口语表达较好的学生照片抽出,让他先说,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说一说照片上的自己几岁?照片中藏着一个怎样有意思的故事。要求学生声音宏亮,表现大方,语言有一定的条理,对于表述的事情,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即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写作的要求不能过高,能将自己口述的内容比较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就可以了。由于能力有限,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第6篇: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红领巾”真好》一文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清新优美的儿童诗,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语言生动活泼,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全诗分三节,结构基本相同,每节都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形式展开叙述。整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泼、动人的画面,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合谐相处的美与爱的赞歌。

红领巾、小鸟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课文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发挥诗歌利于朗读的优势,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读中感悟,体会小鸟的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受“小卫士”的快乐自豪,从中受到美与爱的启发熏陶,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热情。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如下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叽、喳、蓬、跃”等8个生字,会写“羽、领”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交流,发现识字规律。借助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在朗读中悟情,在悟情中朗读,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爱鸟护鸟的意识,感受到做“爱鸟护鸟小卫士”的快乐与自豪、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蓬”、“扑棱棱”的正确读音。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说教法学法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新课程准标》)。在识字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识字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在阅读理解上,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学生的角色表演,教师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架起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语文,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进行审美和探究。

2“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悟情,在悟情中朗读,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并在读的基础上,学生经历感知、思考、探究、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发展思维和语言,加强理解和体验,从而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我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按每段课文的深浅程度,选用如下几种教法方法:

1谈话激趣法

2整体阅读法,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这种讲读方法,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材(一课一事)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

3情境教学法

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设计

(1)、谈话揭题,导入课题

1、小朋友,请你轻轻抚摸一下胸前的红领巾。我们知道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它有一个好听、响亮的名字—————红领巾。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26课。(揭示课题《“红领巾”真好》)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红领巾”为什么要加引号?是谁夸“红领巾”真好?为什么夸“红领巾”真好?)

4、让我们带者这些问题走进森林去认识红领巾吧。

(以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导入课题,既亲切自然,又使学生感到做少先队员光荣。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

(2)、初读感知,认识字词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当学生初读课文后,出示本课要学的生字。通过自由读,小老师领读,齐读。指生读,开小火车读等方式,由带拼音到去掉拼音,让学生认识生字,熟记生字。,主要是强调“扑棱棱”这个词语的特殊读音,这里主要是强调翘舌音和后鼻音的正确读法。最后交流识字方法,与小伙伴们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来记住这些字宝宝的。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性。组织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一起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教师鼓励,引导学生总结好的识字方法,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识字能力

(3)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去读,让学生读全文,提出问题“你觉得小鸟怎么样?你从哪看读出了小鸟的快乐机灵?”然后指导朗读第二三小节。抓住关键词让学生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出第一小节,体现小鸟的自由自在。第二节速度较快,体现出小鸟在忙碌地捕捉害虫。

接着出示课件,将学生带进一片鸟语花香的大森林中,让学生听着鸟叫,看着小鸟活泼可爱的样子以及小鸟在林间忙碌捉虫的情景,去练读前两小节。教学时播放多媒体课件,渲染烘托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课文,初步获得对教材内容的感性认识。通过多媒件教学的辅助。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课文,想像着这样一幅画面,更有助于读好课文。充分挖掘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能读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坚持以读为本的思想,多形式的读书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理解和感悟。

在第三小节中,学生读文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小鸟为什么夸红领巾真好?老师不明白这里的红领巾指的是谁?”读出了前两小节小鸟的可爱,学生在读这一小节时,会对红领巾爱鸟护鸟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让学生再去自主读文。从而将课文的情感推向高潮。

在最后我认为应将课文再回归整体。让学生通过评读,美读,赛读等方式,通过评选“最快乐的小鸟”、“最活跃的小鸟”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再进行合作朗读时学生都很愿意来当一回“快乐的小鸟”、“最机灵的小鸟”和“爱鸟的红领巾”。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情”字,体会小鸟的活泼可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增强爱鸟护鸟的意识,感受到做“爱鸟护鸟小卫士”的快乐与自豪。

(4)拓展延伸

在最后拓展延伸的环节,课件出示关于保护益鸟的倡议书,并交流讨论我能为爱鸟护鸟做些什么?激发保护鸟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能更好的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关于板书设计

每个教师都懂得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本课的板书,明确地体现了课件和课文的有机统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始终着眼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着眼于学生学得主动,学会创新,学习实践,既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见解在教学中发展。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体会情感,发展语言。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