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7 18:16:08

第1篇:小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英语PEP教材四年级上册Unit 3 My Friends中的第一课时,内容包括P.A Let’s learn Let’s find out 两部分。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生词friends, long hair, short hair, thin, strong, quiet,以及会运用句型 My friend is… He has…

2.教材的地位

本单元围绕“My friends”展开教学,重点学习描述外貌特征和爱好的词汇与句型。教师在教学中,可联系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描述动物外貌特征,通过以旧引新的方式,进行教学,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同时,教师在教学描述人的体貌特征的形容词时,可适当介绍语言背景。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听、说、认、读本课时的主要的单词friends, long hair, short hair, thin, strong, quiet

听懂歌谣,并按节奏念出本课时的chant.

技能目标:能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朋友及其特征。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乐于听、说英语,乐于模仿,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描写人物相貌特征的词汇。

(2)难点:quiet的发音

三、说教法

1、教法设计

英语的习得过程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交替复现的过程。在本节课导入新课时,我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知新。在操练单词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强化记忆。我还发挥英语歌曲、chant、游戏比赛以及TPR活动的激趣作用,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通过多种活动来操练重点单词和句型,突破教学重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2、学法指导

通过说、唱、玩、演、比赛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英语,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培养和发展合作意识。

3、教学手段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借助实物、图片、单词卡片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及利用活泼的歌谣、激烈的竞赛、有趣的游戏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目的。

四、说过程

(一)、热身(warm-up/revision)

Let’s do

T: Make yourself tall. Ss: Tall, tall, tall.

Make yourself short. Short, short, short.

Make your arms long. Long, long, long.

Make your eyes big. Big, big, big.

Make your eyes small. Small, small, small.

(二)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教授friends

Sing a song” Friends”,引出friends 是“朋友”的意思,并强调其单复数。

练习:同学之间握手,然后说 We are friends.

2.教long hair, short hair

(1)由老师的头发,引出hair,再引出long hair

(2)随便找一个男生,对比老师的长发,引出short hair.

(3)大屏幕出示长头发和短头发的图片,加强记忆。

练习:招学生起来说I have long hair or short hair.

3.教thin, strong

(1)老师做动作让学生理解老师很强壮,从而引出strong.

(2)找一个瘦弱的学生,同样与老师对比,从而引出“瘦弱的”thin.

(3)出示图片超人和流浪者,让学生形象的理解strong 和thin.

练习:I’m strong. I’m thin.

4. quiet

(1)由平时经常说的“Be quiet.”引出quiet 是“安静的”意思。

(2)再由紫薇和小燕子的图片对比引出它还有“文静的”意思。

(三)操练

1、首先再复习一下三年级学过的脸部器官

2、然后同学练习用所学过的单词描述自己的朋友。

3、听录音,模仿发音。

(四)总结这节课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写单词,听录音。

第2篇:小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特点

《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第一课的内容,这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诗人用优美、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山水图,紧紧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课文里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看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色。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能够正确拼读拼音,读准古诗的每一个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认: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认识11个生字。

理解: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通过学生反复地拼读,同桌正音,等方法,使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学生通过听,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等不同的训练方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古诗的诗句,试着背诵。

⑵ 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无形地识字,再通过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等方法巩固生字。

⑶ 通过学生自己找反义词,读反义词,理解反义词,再记住它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内容,懂得这首古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三、说教学策略

1、初读古诗 ,整体感知

初读古诗,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这一点非常重要,假如学生连字音也读不准,哪来读的感悟。这里我安排了各种读法,由于学生已经学了所有的汉语拼音,能够独立地拼读音节,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拼读,再同桌互读,接着指名读(3~5名),然后分小组读,最后齐读。通过各种不同读的训练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读好,有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虽然这首古诗只有20个字,但是里面的字比较难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难区分,比如说“色”读成“shè”,“近”读成“jìng”,还有“听”、“声”、“春”、“惊”。“近听水无声。”这一句特别难读,学生容易把“近听”这两个字都读成后鼻音。我把这些字着重让学生练读,分开读,连起来读,放在诗句里读,直到学生读好为止。

2、细读古诗, 读出韵味

细读古诗,就是要读好古诗。怎样读好,读出古诗的韵味?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设计了两个环节:① 让学生听读,我范读,学生听;② 标上停顿记号“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划两条线的地方声音延得长一点,划一条的地方声音延得稍微短一些。然后反复练读,采用自由读,个别读,男女读,小组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

3、诵读古诗,读懂诗意:

我这里所说的“懂”,并不是说要说出每个字词的意思。根据一年级的特点,我只要求学生初步知道这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画。“水无声”、“花还在”描写的就是这幅画。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再反复读。读好后,我例举诗中的一组反义词“远--近”,通过采用各种形式反复地读,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反义词,然后到书中找出其他两组反义词。

4、背读古诗,加深体会:

学生通过不同方式不断的练读,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能背出了,还不会背的学生,让他们课后再读,要求人人会背,这样就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5、字词训练,反复认读:

在教学本课生字时,先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通过前面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再让学生圈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字,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所有的字。当生字与生动有趣的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识字难度就大大降低了。然后我把要求掌握的生字拿出来,反复练读,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男女读,读的时候及时正音。然后把拼音擦了,再练读。通过这样反复认读训练,达到识字教学的目的。

本节课要学生会写两个生字“人”、“火”。写字时,首先还是要规范写字姿势,这是他们入学时就反复强调的。其次要着重强调写字的笔顺,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照笔顺来写。最后要求写好每一笔,摆好每个字的结构。每课书后面都有“描一描,写一写。”我在教学这两个生字时,自己先在黑板上示范,然后让学生书空,书笔画,再描一描,最后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写一写,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通过初读、细读、诵读、背读、认读这五部曲的层层深入,完成了读的教学目标。

当然,以上设计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诚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3篇:小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写熟悉一个人》要求学生把熟悉一个人写下来。可以多方面介绍他(她),也可以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他(她)特点,让他(她)给人留下较深印象。这次习作要求学生写真实人,写真实事表达真实感情。

二、说导写生长点分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重要理念,也是我校课题实验研究主题。 我们认为新理念下动态作文课堂生成应是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如何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好“动态生成”这一理念,真正使我们作文教学过程成为提升学生作文能力和提高学生作文素养过程?根据学生习作心理特征,对照本次习作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可以抓住以下几个生长点以达成生成自主建构。

1、在创设情境中生成建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文教学情境创设能唤醒学生原型体验,生成表象,激起学生习作欲望。因此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因写设境”。比如:教师优美生动语言描绘、照片演示,视频再现等,使学生入乎其内,并融情于境,真正做到不为文选情,而是言其心声,进而达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倾吐境界。

2、在“阅读期待”中生成建构。阅读期待往往会影响习作方式、风格,所以虚拟“阅读期待”有利于学生习作时表达。比如,本次习作教学在引导学生对熟悉人找特点、说具体,教师可顺水推水,虚拟“阅读期待”,最想对他(她)说一句话?或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学生自由表达,最后诉诸笔端。这样学生习作就充满着真情实感。

3、在对话交流中生成建构。说照片、谈视频,评范文等板块教学,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过程,是情思交流,思维碰撞过程。教师应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对话氛围,鼓励学生我口说我心,我心说我人,充分尊重学生童言雅趣,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活跃思维,及时捕捉灵感并及时记下,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耳濡目染,畅所欲言,互相欣赏,互相悦纳,分享表达快乐。

三、说教学设想

《新课程标准》以全新教育理念,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因此,本次作文教学,我以“真”来打开学生心灵窗口,以“真”来激发学生表达热情,以“真”来牵引学生体验多彩生活。为此,我做如下设想。

(一)教师选材,让学生感受真实。

为带动学生写真实人,写真实事,我以本班学生为对象,照片、录象等资料,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真实,拉近师生写作心理距离,使学生从心里愿意去体验“真实”。

(二)教师范文,让学生享受真实。

我范文描写是我班崔岩学生,开头对照镜子,那是一个留着短发,长着一对大眼,翘着嘴唇小男孩,那就是我,他活拨好动,爱帮助别人。下面就写他怎样帮助别人,真实生活,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能打动学生心,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力量,拒绝虚假空话,享受真实语言带来感动。

(三)自由表达,让学生做到真实。

1、内容表达真实。学生写人,身份、性格、爱好、品质等各不相同,是一个平常人,有着喜怒哀乐,有着优点缺点。只要是学生熟悉人,都可以作为习作对象。这样选择范围让学生无须去弄虚作假。

2、语言表达真实。从说真实到写真实,学生个性化经历在个性化语言表达中得到展示,学生有机会说实话,吐真情,养成真实表达习惯。

所以,在本次习作教学中,我愿意和学生在同一起路线上,一起学作文,写作文,一起去领略本色作文魅力。

第4篇:小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 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

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

1、检测的功能;

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

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