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5 15:30:15

第1篇: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说教材教法】

我通过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主要通过展示图片,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场景,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感受作者小时候摇桂花的乐趣,体会文中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作者和母亲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能坚持10-15分钟左右,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学习只是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将会使他们的兴趣荡然无存,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好习惯。)

【说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授

1.第一部分的教学,我在上课一开始就引入了课文的作者,琦君的资料:琦君1949年离开家乡,身在他乡,他却十分思念自己的故乡的桂花,从而引出。作者在课文开头的一句话“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第一部分的教学也是围绕这句话展开,读读这个部分,想想为什么爱桂花,从而引出桂花香和摇花乐,两个教学板块。

(在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教师授课时往往许多学生的注意力没随着教师的思路动,而是无意识的想别的事情去了。如果教师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过多的分散。这时需要老师当机立断,简洁高效地找准切入点进行教学,减少学生由于过多的分散注意力而影响学习效果。)

2.感受桂花香,我主要是采用品味两句重点句子,桂花不与繁花争艳,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和桂花开的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重点抓住“迷人,浸等”感悟桂花的香气。这里我采用让学生看着课件出示的提示(自读要求),进行自读,自己划句子,品读。(在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也降低了注意力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恰当的适合,运用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方法,提高注意力,最终提高课堂效率。)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第三自然段,

1.课文第三节的第一句:“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一个“缠”字既写出了作者盼望摇桂花时的迫切心情,同时又把儿童对大人的纠缠耍赖的特点表现出来。学生读文后,我问“老是缠着”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期待的心情、希望的心情、迫切心情。……”接着,我让学生试着练习读,把这种期待与迫切的心情读出来。为了理解“缠”这个词,我用情境导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起来就比较到位。

(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脱离了低年级孩子的好动的特点,但是在长时间的高强度的注意力下的学习,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倦感。这时候他们就需要在一些课文的场景中,用表演的方式舒缓学习的高度紧张感。这也是从另外的角度来提高学习注意力和提高课堂的接受力。)

2.课文的第三小节重点是摇花乐片段的品读,感受摇花乐,通过让生自己找句子,读句子在感悟中读出美。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可以体现出作者摇花时快乐心情的词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你是怎么摇的,。同学们边读边表演,使劲的摇,用力的要,摇出了喜悦,摇出了幸福。让学生带着欢乐的心情读文,这样学生就自然理解了。②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让学生看着画面想象分别落到了哪里,肩上手心头上脚上这就叫满头满身,这是我调动了孩子的亲身体验,想象如果你的身上各个部位沐浴着这纷纷飘落的桂花雨,你是什么感受,随机让学生练习说话,从而想象作者当时的欢乐情景。突破了这一教学重点。

接着向学生明确,沐浴着桂花雨的缤纷,享受到桂花雨带来的快乐的除了是作者,还有父亲母亲,父亲和母亲用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桂花雨的喜爱。我让学生分角色来读母亲和父亲的描写。在母亲描写,抓住母亲的几个动作,“洗近双手,撮“来体会母亲小心翼翼的动作是爱桂花,珍稀桂花的表现。父亲的描写。重点是体会他的那首,口占一绝。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诗中的意蕴。父亲的诗道出了桂花雨不仅摇来了童年的欢乐,还有全家的喜悦,还有全村的丰收。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有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在声情并茂的情景中现在网络无所不有,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变难为易,使他们在快乐中获得了知识,接受了教育,提高了能力。)

母亲的那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单单让生说是很难说清的。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这种感情是不会因时因人因地而改变的。又通过说话练习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母亲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

(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造成了课堂注意力分散,课堂效率不高。教师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与情感体验的展开,不但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及时反馈和调控教学节奏,而且还能增强师生的感情沟通,强化学习重难点,达到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灵感智慧的目的。陈瑞老师在评价中应用南风效应和罗森塔儿效应来应对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南风效应用就是温和的方法处理一些事情,会比强硬的手段更有效。罗森塔尔效应---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事先就存在着一种定势,这种定势给人以心理暗示,影响别人的表现。)

最后一部分我把琦君在乡愁中的一段话搬到了课堂中,让生好好的品读,感受作者心中的思乡情。升华课文主题。

第2篇: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丰碑》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十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丰碑》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可全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地方不多,而是用了大量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和动作,感情真挚浓烈,有力地衬托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丰碑》这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理解丰碑的含义。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初步领会文章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丰碑的含义。

二、说教法

1、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2、多媒体直观法:课堂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快、更准、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法: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4、表演法: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在课堂中运用表演法,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5、诵读感悟法:《丰碑》一课语言精练生动,思想性强,故事感人至深。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实现语感的积淀。

三、说学法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习课文,入情入境,自悟自得。

四、说教学流程

针对教材特点,我把这课的教学时间定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这里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在这一课时里,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学环节 渲染气氛,读题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教师激情导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2、教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理解字义。然后板书丰字,让学生,根据词义选择义项。这样,学生很容易弄懂课题的意思是: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这时,教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座什么纪念碑,是纪念谁的?

这样导入课文,会立即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教学环节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学生不难从课文的第13自然段找到答案:丰碑是指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思考后一定能提出: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呢?教师表扬学生问题提得好,鼓励学生再读课文,自悟自得。

2、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引导学生扣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幼口、幼脑、幼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第三个教学环节:感悟丰碑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三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①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

②哪些内容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哪些内容写将军?(这些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默读自学课文第七自然段,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①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词。

②议一议: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完毕,各小组作小结,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抓住重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在体会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换词法理解贴的精妙。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等词语,利用电教手段辅助以、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画面来感受天气的严寒。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联系比较中,在情境体验中充分感受到军需处长是因为穿得太少而被严寒活活冻死的。

在体会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理解镇定、安详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军需处长掌管着整个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他冻僵时为什么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为了革命,他视死如归。为了人民,他死得其所。

在学生体会了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指导朗读、加一个抒情句子颂读、自由读。比如:加抒情句子读:这位老战士是多么伟大,多么坚强啊!

这一环节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使学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而且记住了好词好句,积累了语言。

3、体会将军的动作、神态描写

①画一画: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将军的神态?

②议一议:将军的神态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

③演一演:指名表演将军敬礼的动作,其他同学评价,体会将军的心情。

④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出示填空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探究结果。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议、演、品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后明白:通过描写将军错怪军需处长后的愧疚之情以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更显出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品质的高贵。写将军实际上是作者从侧面刻画军需处长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到衬托手法的妙处。

4、体会丰碑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第13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利用课件展示情境。

①指名读后引导学生理解晶莹的意思。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晶莹的?课文中指什么?

②学生讨论交流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启发学生谈一谈: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你想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④指导感情朗读,齐读。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了特定的情境,减缓了理解难点的坡度。学生在读议中体例到军城, 处长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像一座纪念碑一样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四个教学环节 首尾联系 深化主题

面对行军途中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将军开始是什么样的心理?(担心)现在他还担心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2、要求学生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引导学生联系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来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来朗读。

3、配画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曲。

这个环节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学生明白了军需处长仅仅是千千万万个红军中的一个代表,他的精神就是红军队伍的精神。配画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深刻感悟。

第五个教学环节 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的题目,自选一题,课后完成。

1、搜集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办一份手抄报。

2、自读资料:有关殷雪梅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的报道

读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链接了学生的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第3篇: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及特点:

这篇文章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异。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临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

选择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朗读与理解,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会作者窃读的滋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划出并且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窃读时心理、动作的语句,体会与理解作者窃读的滋味。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三、说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齐读、赛读、小组读、男女学生赛读等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小组的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让小组内成员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法是很重要的,本节课上课前给学生讲好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心到、眼到、口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

2、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则格言进入题目解读、由窃读的意思进入文本学习。

(同学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音孩童时代那奇特的窃读生活吧。首先、看看题目、窃字的原意是指什么

窃读又是什么意思连起来、窃读记可以解释为……)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读书的名言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做到由已知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

(二)、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找一找:作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来窃读的。试着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出来。让学生初读一遍课文,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归纳能力。

(过渡语:好的,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找看作者究竟是怎样窃读的?并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四人小组交流)

贴在大人身边来窃读

下雨天窃读

饥肠辘辘地窃读

(三)、品读赏析

(过渡:通过刚才的概括大家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想出了许多方法来窃读。那么有谁能很快找出课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窃读时心情的语句呢?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学生小组合作划出描写作者窃读时心理活动、动作等词语或语句,并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己小组内各成员的各种观点,交流他们各自喜欢的段落,扩大他们的思路。

追问: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他的快乐和恐惧的?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四)整体把握,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吃饭长大,是指身体对物质的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热爱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六、设计思路

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显著的位置。学生的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时刻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都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都在为本小组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学生始终都在自我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使用多种学习方法。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