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4 14:32:40

第1篇: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一课《林海雪原》由“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部分内容组成。活动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其中第一课时“北国风光”,主要利用图片、文字的提示及问题引领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体会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然后以材料为依据探究人们的生活与环境之间密切的联系,了解当地人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种种方法,初步明确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道理。在对东北地区民风民俗的了解方面,教科书设计的层次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使他们能够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体会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2、初步了解东北的气候特点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了解特殊气候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能力目标:

通过收集、调查、分析各种信息及资料,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及形成

原因,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活动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分析信息,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四、活动准备:

1、 师生收集北国风光的各种风景图片及相关知识资料。

2、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

以课堂教学创新为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体、以展示交流为特征的循环大课堂模式。

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兴趣导入,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师:去年央视一套开年大戏《闯关东》在荧屏上点起了一把“大火”,该剧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同学们知道“关东”指的是什么地区吗?

1、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指导学生寻找东北地区范围。

师:“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一带,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东北地区。

2、话题交流:老师课前曾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搜集有关东北的资料,说说你印象中的东北地区是什么样子的?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你知道的东北,然后老师找同学们分组起来汇报。(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生1;东北到处是冰雪。

生2:那里的气温很低。

生3:东北千里冰封的时候,南方可能是春暖花开了。

师:刚才听同学们的回报,都讲到了东北很冷这一点。的确这也符合东北的特点,那东北除了冷之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来走进这北国风光。(课件缓慢翻页展示一组展现东北地区风貌的精美图片)

二、走进东北,感悟北国风光

1、我从同学们或欣喜或惊叹的表情中,看到了新的认识与感慨,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好吗?

师:同学们都说东北很美,是的,东北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师边出示图片边讲解)看!这北国的冰雪美景,城市中处处以冰为点缀,以雪为衬托,而冰灯、冰雕则是当地一种独特的艺术,她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这里每到冬季,十里雾凇令整个世界如同琉璃仙境。人们在这里打雪仗、滑雪,尽情玩乐。就连东北虎都不甘寂寞,想参与进来呢。看到这里,我们真想醉倒在冰雪魅力中。

三、探究气候特征,揭秘东北之“冷”

东北为什么会这样冷呢?(幻灯片)

看,这是我国温度带划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中国大部分处在温带,而东北地区又在我国的北方,地处我国中温带与寒温带范围,因此造就了东北的冬季寒冷又漫长,一般长达半年之久,最北处可达八个月,一月平均最低气温在-20℃左右。最北部漠河最低气温曾达到-52.3℃,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而同时间海南岛的均温是20℃左右。

四、走进东北人,了解他们的生活

1、这么冷的天,不仅要让我们疑问了:东北人如何过冬?(指名说一说)

在东北,冬天人们出门时要穿上皮衣,戴上皮帽、手套、耳罩。为了保暖防寒,房屋的玻璃都是双层的。一家人围坐在烧的暖烘烘的火炕上吃饭、唠嗑,其乐融融。

2、关于东北人,同学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通过电视,看到了一种节目类型:二人转。

快乐的东北人还出了不少著名的幽默大师,你知道他们都有谁?

生简介,如:赵本山、潘长江、范伟……

师:东北地区有许多大师和东北人创作的作品都红遍了大江南北,并且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这可是东北人的骄傲,也是咱们中国人的骄傲!

五、拓展

1、你知道东北人的哪些生活习俗么?老师搜集了一些觉得非常有趣,怎么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更多的了解一下这些可爱的东北人。

民俗一:窗户纸糊在外

民俗二:养活孩子吊起来

民俗三:十七八的大姑娘叨烟袋

六、布置作业,课外调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深的解到了东北,惊叹于东北的美景,人们的朴实,其实东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形成了它独有的资源优势。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东北有哪些资源?你可以提从东北林区的优良树木、主要的野生动物和著名的特产几方面搜集资料。下节课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第2篇: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青岛市幼儿素质发展课程用书,大班《语言表达》中的诗歌《快乐的小屋》。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纲要>中提出“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诗歌《快乐的小屋》语言朴实、短小精悍,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它以清新的语言、拟人化的手段,形象生动的描述了小动物们利用自己的`特长、本领让小屋变成快乐的小屋,给大家带来快乐的一个内容。诗歌鲜明的结构特点,拟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风格,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这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适合大班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知道小动物能运用自己的特长为别人制造快乐。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并能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情感目标能够联系生活,理解什么是快乐。

三、说活动的重、难点

1.活动重点:理解诗歌内容,知道小动物能运用自己的特长为别人制造快乐。

2.活动难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并能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特做以下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教师在活动前引导幼儿了解各类动物和他们的特长。

物质准备:

1、课件《快乐的小屋》,教学挂图一幅,舒缓的背景音乐,

2、教师绘画一幅大森林的背景图,并将诗歌中的角色:小朋友、小屋、萤火虫、小蜘蛛、小麻雀、纺织娘、蛐蛐和小蚂蚁制作成可以粘贴的卡片。

五、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课件的出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如:出示小屋:引导幼儿观察你觉得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小屋?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这间美丽的小屋变成一间快乐的小屋吗?

2、谈话法。由师生互相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所组成。恰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习惯。

3、知识迁移法。在幼儿已具备的知识基础上,利用提问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如:这些小动物他们用什么办法让小屋变成快乐的小屋的呢?了解小动物们运用自己的特长来打扮小屋。

六、说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在活动中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方法获得知识体验。幼儿学习语言的表达能力主要通过听这一途径,所以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多听,从而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2、讲述法。让幼儿多讲、反复讲,练习次数增多,从而来记住和理解诗歌中的内容,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表演法:通过幼儿的肢体动作表现诗歌的寓意,更加深了对诗歌的意境感受与理解。如:念到你扮演的小动物,你就做相应的动作。

七、说教学活动设计

一:出示课件引起幼儿观察讲述,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提问:出示小屋:你觉得这是一间什么样的小屋?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这间美丽的小屋变成一间快乐的小屋吗?(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讲述)(这里两个提问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提供说话的欲望和积极性,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

二、欣赏诗歌,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1、放课件:快乐的小屋。教师:用鹅卵石搭建的小屋虽然漂亮,可我觉得还不够完美,看,屋子里黑黑的,窗子上光光的,周围也没有花草,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装饰这间小屋?这间小屋也吸引了一些小动物们,它们也想来装饰这间小花屋,咱们来看看都有谁好吗?(出示图片:蜘蛛,小蜘蛛会怎么装饰小花屋,它有什么本领?)逐一出示小麻雀、纺织娘,蛐蛐、小蚂蚁图片,并用诗歌中的语言说每一个小动物怎样打扮小屋。

2、完整欣赏课件:这些小动物都用自己的本领帮助了小花屋,大家都感到很快乐,很高兴。我们把这些小动物做的事编成一首诗歌好不好?

(这个环节中有效地运用课件,把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孩子,从理解到感受,使幼儿已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让他们在“回答提问、自由讨论、

的过程中学习、理解诗歌内容,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直观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三、学习诗歌,能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播放背景音乐,师朗诵诗歌。(背景音乐的运用能让幼儿更好的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从而能更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感受诗歌)

提问:这些小动物他们用什么办法让小屋变成快乐的小屋的呢?教师边讲边出示相应图片,加深幼儿对诗歌内容的印象。分析小动物制造快乐的共同点,了解小动物们运用自己的特长来打扮小屋。(这个环节,在孩子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出示相应的动物图片,帮助幼儿记忆理解诗歌)

2、师: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小动物的好方法好吗?幼儿朗诵(根据幼儿朗诵情况及时地指导)

3、幼儿进行诗歌表演。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演,及时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表扬、肯定。请小朋友来表演一下好吗?念到你扮演的小动物,你就做相应的动作。(此环节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一步巩固诗歌。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突破了重难点)

四、联系生活,理解什么是快乐。

1、师:在这首诗歌里你体会到了什么?(快乐)对,大家帮助了小花屋,把小花屋装扮的更漂亮了,大家都觉得很快乐,小花屋也觉得很快乐。那在生活中你觉得什么什么是最快乐的?你做什么事情时会觉得很快乐?(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说了那么多快乐的事情,对,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了人再感到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很快乐,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刚才小动物们装扮了一间快乐的小屋,那我们小朋友们想不想也来装扮一间属于自己的快乐的小屋?

3、老师在活动区也准备了一间小屋,我相信用我们的双手装扮的小屋,小朋友们会更快乐。跟音乐出教室。(本环节为幼儿提供了情感迁移的机会,通过谈话,幼儿知道小动物们利用自己的特长、本领让小屋变成快乐的小屋,进一步理解了帮助别人,为别人付出了,人再感到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很快乐,所以要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教育活动的结束,如果能引起幼儿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迁移到幼儿实际生活中,那么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教育价值是无价的。)

第3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在弘扬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习、理解其他国家民族音乐文化。所以,七年级上册内容中设置了“外国民歌集锦”这一单元。《伏尔加船夫曲》是其中一首民歌。该歌曲是俄罗斯民歌,其音乐个性独特,形象鲜明,表现了帝俄时代船工们的沉重劳动和苦难生活,也反映了他们的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重点欣赏曲目之一

所以,我结合乐曲内容特点确定教学目标为:1、学会聆听音乐,感受、体验音乐情绪、特点和风格;能够辨别三种男声演唱类型及音色特点。2、 培养学生对欧洲民族音乐热爱的兴趣,并主动探究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及内涵。

教学重点: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基本情绪、风格和特点,理解歌曲主题思想。

二、说教法

1、提问发: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参与思考问题。老师逐步引导,层层深入。

2、自主探究法:学生用知己的方式来表达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听唱法:通过聆听、演唱歌曲来感知音乐,想象音乐意境,在美妙的歌声中得到美的享受。

4、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解决疑难

5、启发开放式教学法:对学生有不确定性问题,老师给予方法和内容上的引导,帮助学生冲破难关。

三、说学法

根据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的身心特点,我将利用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综合手段进行。1、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运用合作、比较、探究法。通过比较、合作,探究突破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新课导入:1、以创设情景导入,通过视听结合,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

2、欣赏〈西部放歌〉、<我爱祖国的蓝天>、《伏尔加船夫曲》,辨别三种男声演唱类型及音色特点。

(二)新课教学:1、聆听音乐,感知音乐基本情绪、音乐要素及体裁

2、分析、理解、联想、聆听音乐。把音乐要素、音乐意境、音乐相关文化及内涵相结合。

3、 分析作品的结构

A A1 A2 尾声

(1-20小节) (21-36小节) (37-52小节) (53-64小节)

(三)表现、创造音乐:让学生参与到创作、表现、评价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性和实践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启示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依托音乐本身的魅力,影响学生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全面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当然,措施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第4篇: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68页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地位:

本节主要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学情: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 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第5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3.2节第1课时内容,是一堂探究用“合并同类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探究活动课。人们对方程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方程是重要的数学基本概念,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并且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而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是本节乃至全章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

教材在第一课时结合一实际问题展开,重点讨论两方面的问题:

(1)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是贯穿全章的中心问题).

(2)如何解方程?(这节重点讨论用“合并同类项”法解方程)。

本节教材安排上,首先提及在数学史上对解方程颇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即生活在约公元825年间的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所著的《对消与还原》一书,提问“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作为后面要讨论的内容的引子,在本节内容展开中引出问题1以及“合并同类项”,得到一元一次方程的一种新解法,然后再安排例1教学,予以巩固提高、拓展。

用字母表示有理数,列代数式、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等式——方程,合并同类项以及有理数运算律,整式加减运算等以前所学知识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这将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去括号”和“去分母”解法准备理论依据.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基与上面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会应用合并同类项法解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探索方程的解法.

2、情感态度目标:进一步认识解方程的基本变形,感悟解方程过程中的转化思想.

3.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化归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5.美育目标

使学生们在学习中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用“合并同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难点:

会用“数学建模思想”、“化归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方法、手段

(一)、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设计思路:、

1.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讲解——巩固练习”的模式展开教学。这样设计,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2、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想、推理、论证、交流与反思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3、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方法

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我的设计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引导、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法,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学手段

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主动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索→归纳→例题探索→练习挑战→巩固提高→总结。

四、教学程序

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1、引入: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和铺垫。

2、探索规律,总结方法:出示引例并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识用“合并同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学会应用,对有困难的同学,教师通过适当的语言提示,引导学生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这样学生能够全副身心的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去,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体验合作的愉快与收获。感受成功的喜悦。

通过过对问题1解方程中“'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探究,让学生加深认识,掌握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的实质,感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必要性。

3、例题讲解:对于例1,首先鼓励学生试着解方程,只要学生的解法合理就鼓励。教师注意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把错误集中起来,组织学生进行组织交流。最后规范书写格式。

教师指导与板书,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解题过程,进一步理解解方程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巩固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技能,在习题的配备上,我注意了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习题的配备由易而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发展。分层次练习,及时反馈、巩固提高、拓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男好生分组竞争,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小结,归纳解方程的方法及易出错的地方。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五、反思

将本节课定位为探究式教学活动,通过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与同学交流、反思等,构建对知识的形成和运用。

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每个问题的设计都以问题串的形式前后联系,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再通过探索交流、反思、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索规律的方法。这样的安排符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第6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提炼教材信息:(本环节约8~10分钟)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炼本课的主要信息,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大部分知识点初中已学过,避免占用大量时间。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第7篇:说课稿

一、课前研究课标及考纲

明确考纲对议论文的阅读要求: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为此,要真正读懂议论文,解答好议论文的问题,就有必要对议论文知识有个充足的认识和把握。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复习,突出重点;落实知识,培养能力;单项训练,整体综合。因此把整个议论文复习分为三个课时完成(论点;论据、论证方式;结构、语言、生活)。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议论文阅读的基础,寻找、归纳论点最重要,所以我以论点这一知识点为切入口,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目标:

1、复习议论文的三要素、基本结构、论证方法、语言特征等一般常识。

2、掌握论点的位置、引入方法、表述要点等知识。

3、能运用论点知识来阅读议论文,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议论文论点的知识快速寻找、论点的引入方法;论点的表述。

教学难点:

论点的概括性表述。

三、教学形式:“三我六步法”

(1)议论文阅读内容多,容量大,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作业纸相结合的方法。

(2)讲连结合。

四、教法

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考虑到初三学生已经学过议论文,所以通过布置预习,整体感知文体知识。从查找论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启发,让学生明确议论文的知识要点,整理归纳,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应对策略,加强学法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与技能的联系,建立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的联系,让学生自主学习。

五、学法

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合作——归纳——应用”。即教师设问,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小组合作,通过“兵教兵、兵帮兵”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小组交流,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思考,把握各个知识要点,掌握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激情(课前背景音乐、提醒学生坐姿、学生回答问题音量)ppt1

2、揭题(教师导入语引出课题)ppt2

(二)、检查预习作业,整体复习感知议论文知识

1、议论文的基本定义:ppt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人、事、物或者某些现象表明态度、发表意见,分析事理,阐述观点,这就是议论。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做议论文。(学生交换预习作业一,互查、指名两生回答)

1、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ppt4

2、 议论文的论据有事实论据有道理论据两大类.ppt5

3、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ppt6

4、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Ppt7

5、 议论文语言具有概括性严密而又鲜明。Ppt8

(三)、明确教学目标:

1、由此可见,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就是:找论点、理结构、辨论据、品语言、联生活。Ppt9

2、揭示教学目标:(略)ppt10

(四)、教师点拨、指导方法

1、由预习作业《珍惜有限期限》引出找论点。

2、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的见解与看法ppt11

3、类型:中心论点、分论点,如《理想的阶梯》ppt12

4、论点位置:ppt14(指名一生回答,其余面对的面说出其它位置)

(1)标题直接提出

(2)放在文章开头

(3)放在文章中间

(4)放在文章结尾

(5)没在文章中直接表现,要读者概括

5、论点的引入 ppt13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

(3)根据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论点。

(4)用某种方法提出中心论点。如比喻、对比等。

6、了解考试中常见题型:ppt15

(1)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2)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者中心论点。

7、论点要求:正确、鲜明ppt22

8、论点表述:ppt23

(1)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2)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3)应该具有概括性(反问句、比喻句原则上不作为论点)

(五)、学生合作学习,形成能力

1、小组讨论完成当堂巩固的的5篇文章中的2篇。Ppt16

2、教师巡回检查、对部分作业当堂批阅。(引入方法、表述要点强调)

3、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4、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强调方法ppt17---21

(六)、当堂巩固:《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七)、课后巩固、提高能力

1、完成作业。

2、划出《珍惜弱点》、《一根牙签能走多远》、《人总得藐视点什么》、《学习语文不能求速成》、《成功也会成为包袱》中的论据,为下一复习专题“论据 、论证方法”做准备。

七、

这节议论文阅读复习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媒体的辅助,我认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复习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通过训练把握了议论文的论点的知识点方法,形成了能力。教学中体现了把议论文文体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共同要提高的能力相融合这一特点。通过上这节课,我感受到要上好复习课,教师课前研究课标与考纲,认真备课是必备条件,还课堂给学生是关键。

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