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
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2.教学探究目标:
学会搜集证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事物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对土壤中的动植物产生兴趣;
能够如实的描述土壤中的动植物,尊重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意识;
学会倾听,愿意分享,乐于表达,小组间做到团结合作。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理解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准备:
土壤、水槽(放土壤的容器)、放大镜、镊子、铲子、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出示土壤的图片
土壤是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每天我们都能看见,在路上、在院里、在校园的角落。而陌生在于即便我们经常看到,但很少有人蹲下身来仔细的观察过土壤。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动植物。(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土壤随然在我们身边,但大多没有仔细观察过土壤的世界,调动学生观察土壤的兴趣)
(二)观察土壤。
1.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壤。
土壤中都有什么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去观察,有针对性的做实验,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1:土壤中可能会有小生物和一些枯叶子
生2:观察要仔细认真,有顺序,细致到每一个角落
生3:放大镜是放大一些小东西的,镊子用来夹物体,铲子用来铲土,观察土壤里的动植物
生4:在观察中要认真仔细,不漏掉每一个角落,要按一定的顺序,不要伤害土壤里的小生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土壤中有什么,从而激发去挖掘的欲望,并让学生能够再说的过程中,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的想法)
出示注意事项做补充。
2.观察土壤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及时留下观察后的证据,做汇报时有据可依)
3.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第二课时
(三)研讨活动。
1.我们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
(设计意图: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组之间发现的种数可能会有所不同,认真仔细有序全面的小组会发现的比一般小组多一些,可以形成组间竞争,激发学生观察的热情)
2.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动植物和土壤的“关联”的认识,即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认识,很多动植物都需要依赖土壤而生存)
(四)拓展。
用防水胶、木条、有机玻璃做一个扁的透明观察盒,往观察盒里倒满土并注意保持土的湿润。把蚯蚓或是蚂蚁放到土上,再铺一些嫩草和树叶,观察蚯蚓或蚂蚁的活动。
(设计意图:拓展活动有效弥补了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土壤下的动物生活情况。不同地区可以考虑“蚂蚁工坊”这一材料替换,但观察蚯蚓从观察环境的真实性和观察成本来看都更为适宜。)
第2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的第1课。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己的饮食情况,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己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学生要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没有哪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己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提供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和保持。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轻松、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己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内容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
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可以是学生自己带的,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食物图片。
第三块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营养,帮助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和作用,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己所带的食物中发现它们各含有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己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所含有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内容安排上有一些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学生的饮食情况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
【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
【评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评析】通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资料,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粮食类含有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含有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保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纤维。
2.通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该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评析】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形成“建立合理饮食结构”的意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关心和注意自己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己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师: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我不喜欢吃的。
生: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说明】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长在树上。
生: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4534535aaa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的。
生:鸡蛋、鸭蛋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可以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
师:通过今天的讨论交流,老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法。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
【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自学教材中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讨论)
师:谁能说说通过学习和讨论,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我们知道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它可以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生: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生:各种油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
生: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师:通过汇报,我知道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吃?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每种食物分别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
生: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形成偏食的习惯。我们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
【片断评析】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
教学手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重。”对待学生,我们要学会多点理解,少点挑剔;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多看优点,少看缺点。要知道低估学生的潜能比高估学生的潜能更可怕;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爱动是孩子的特点;犯错是孩子的权利。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子,尤其在课堂交往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密切往来,从中体验到平等、尊重、民主、理解、合作、信任和宽容。教学使我体会到:课堂上不能缺少讨论、争论、交流和合作,能让学生争论和交流,就会出现心灵的摩擦和智慧的冲撞,正是有了这种摩擦和冲撞才会产生灵感,才会使问题越辩越明,学生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活跃,同时通过合作交流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师生之间有了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情感,课堂气氛才会越来越和谐,师生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
绿叶如云的自然界寻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片。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更难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因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就要不断学习,重塑自己,博览群书,积累资料,吸收营养,发现规律,勤于思考,日积月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崇敬到亲近,从模仿到效法,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
第3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类主要营养成分;通过实验掌握鉴别蛋白质,淀粉,脂肪等营养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这节课是在学生前一节课调查、统计一天中吃过什么食物的基础上,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教学的。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更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将食物的图片直接呈现给学生,以便了解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接下来的两课是指导学生探讨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因此这节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七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搭配。
四、教学重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五、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以游戏激趣展开这节课的教学,暗示引导;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掌握食物中的各类营养成分,并能通过实验加以鉴别。
六、说学法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力,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观察发现法 动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让他们在看一看、议一议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动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七、教具学具准备
脂肪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棉签、水。
学生准备:白纸、肥肉、花生。
淀粉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滴管、试管、碘酒。
学生准备:熟蛋白、米饭、淀粉。
蛋白质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镊子、酒精灯。
学生准备:鸡蛋白、瘦肉。
八、说教学流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一个好的开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通过做游戏的方法自然的导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来自于生活,达到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的目的。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蹲萝卜》",学生可能会踊跃参加,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也为了下一个环节做下了铺垫。
当学生还在回味刚才游戏乐趣的时候,我会抓住这个机会话锋一转继续问:"刚才呀,在做游戏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累,那老师就要有个问题问你们了,我们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体力的活动,但是什么支配我们的身体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课,并板书课题《食物中的营养》。(用时5分钟)
师讲解:科学研究发现,食物里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头发、指甲、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构成人体细胞、促进生长的基本材料。(板书七类主要营养成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营养支配着我们的身体。可能有的学生回答的还不够完整或正确,但我也不会当时就给他们总结或指出。反而,为他们刚才精彩的回答"奖励"他们一些丰富的食物。"同学们刚才总结的都非常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你们看……!"出示几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边看边想对于这些食物他们还想知道哪些信息,在他们回答的时候,我会着重抓住"营养"二字进行教学。
二、指导实验,深入了解(实验共用时30分钟)
实验1、检验"蛋白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吗?我们又该怎样鉴别它们呢?请各小组讨论并制定检验蛋白质的方案。"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请各位同学用镊子夹起一块瘦肉或鸡蛋白,然后点燃酒精灯用火烧,闻闻有什么气味?(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结论。在他们原有的结论上加以指导和纠正。
(4) 师生小结:在烧蛋白或瘦肉时,能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就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气味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蛋白质。
实验2、检验脂肪
师:"刚才呀,同学们做的非常好。但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营养成分都不同,那你们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检验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营养成分呢?"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 师指导:" 请同学将花生米放在白纸上,用铅笔压碎,观察白纸上有什么出现?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 (可能有的学生认不清这是水还是油?所以我会让学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纸的另一端涂抹,并将白纸举起对着亮光,观察有什么不同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我们把花生米放在纸上挤压,纸上会留下油迹,颜色发黄,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干,而且透光,与水迹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用挤压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实验3、检验淀粉
师:"同学们非常的棒,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检验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两种营养,那么下面请你们再试着去检验食物中含有淀粉的营养成分,好吗?"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将试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试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摇晃试管,观察到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黑色。所以我们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
(3)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发现,馒头、米饭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成蓝黑色。而鸡蛋遇到碘酒不变颜色,说明鸡蛋中不含淀粉。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让学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实验的目的。
设计意图:实验是科学的生命线,倡导实验和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是当前小学科学课改的理念。理解营养成份的名称并牢固掌握实验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让学生先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要求他们说清楚方案设计的理由,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他们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作出合理的解释,形成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启发引导法,实验观察法,交流讨论法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始终处于引导地位,
三。提问巩固,加深理解(用时5分钟)
师提问:1、谁能概括的说一说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2、食物中的营养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新授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
九。说教学板书
营养成分 检验方法
蛋白质 ---- 燃烧
淀粉 ---- 滴碘酒
糖类
脂肪 ---- 挤压
维生素
矿物质
纤维素 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第4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四单元《水的科学》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也为学习下头两课《水的三态变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识铺垫;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并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本事培养方面,属于"实验本事"和"归纳本事"的系列。我们要秉承"小学科学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的宗旨进行教学设计。
课本资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经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能够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说学生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有了自我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必须的操作本事,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已经比较熟练。
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像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经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明白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比较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在《蒸发》这一课接触过,有必须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学生设计比较实验,尤其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必须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凝结,明白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比较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使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动手实验本事。
3、体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比较实验认识凝结的条件。
五、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1、教法我将用到复习法、实验探究法、学生演示法;2、学法以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团体讨论法为主。
六、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2个、金属盘2个、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演示材料:烧杯2只、热水、金属盘2个等。
2、学生准备:小镜子等。
七、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提倡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资料。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先经过学生生活常见现象——向镜子哈气出现小水珠从而引出问题,经过思考,提出假设,再让学生经过自我设计的比较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学导入
我将采用复习法:本课教学资料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见过凝结现象,但除个别学生外,一般都不明白怎样回事,学生对蒸发现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响着对凝结现象的认识,所以,那里我加入复习环节,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为后面的认知作了铺垫。强化空气中存在水蒸气这一知识点。
教师能够这样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一齐探究了蒸发现象、沸腾现象,谁说说什么是蒸发现象?哪些地方有蒸发现象?水在蒸发过程中会怎样?请生回答教师小结:江河湖海,动植物体,仅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发现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围的热量,变成水蒸气,发散到了空气中,所以空气中存在很多的水蒸气。
这节课教师将和大家一齐,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种很趣味的现象,下头我们从一个小游戏开始。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好,此刻开始。
这就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提出问题,进入新课
让学生自我动手实验,再汇报现象。
师:联系刚才哈气时看到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提出问题:水珠是怎样产生的呢?】
进入第三环节——
(三)学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热)气中包含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子变成了水珠。)水蒸气真的能变成水吗?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那里有个烧杯,倒入一些温水,盖上一个金属盘,你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问:这些水珠是怎样"跑"到杯盖上去的?小组讨论一下。
启发他们推想出: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
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由于导入环节进行了铺垫,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
板书:水蒸气水
师:看来,镜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那,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
学生可能有许多种猜想。
(四)验证猜想
1、在验证猜想时,我加入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做了一个过渡。先认识水蒸气能够变成水,再认识转变的条件。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想要研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我们先要制造出这种现象,利用我们的实验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气并使它变成水吗?)我采用了三个烧杯,分别用同样多的热水、温水、冷水,同时盖上金属盘,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水温越高,蒸发越快,水蒸气越多,越容易凝结。
2、之后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
学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条件下才能构成。那里我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个别学生明白,就引导学生直接进行设计,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师引导——这种现象什么季节容易产生?学生可能答:冬季。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导学生猜想: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那镜子的温度也比较低。可能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遇到热的物体行不行呢?
师:如果教师给你供给材料,你能否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吗?
3、实验验证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盘,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冷水,对实验材料,我进行了新的尝试,用不锈钢金属盘代替了课本上要求的小瓷盘,这个金属盘的好处在于加热方便,安全,效果明显,缺点就是不透明。
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设计,先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进行探究,你们打算怎样实验。然后找同学边演示,边讲解。
如果学生设计不出,教师就这样引导:要证明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容易变成水,还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气,方法是向烧杯倒入热水,(能够提问为什么用热水)。
引导学生说出:要用比较实验方法,在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金属盘和烧热的金属盘,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前讨论注意事项:怎样找到热的杯盖?加热时应注意安全,如用钳子夹着小盘。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一样?
学生思考讨论:烧杯、水多少、水的温度同、金属盘相同、盖金属盘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个金属盘的冷热程度。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师:同学们要明白,在科学研究中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的结果不是偶然的,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再反复的检验!所以采用多个小组实验的方法。小结: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一样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
仅有一个条件不一样,那么这个不一样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一样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构成的?
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构成的。
教师:水蒸气遇冷能够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凝结)我们能够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板书:水蒸气--受冷-→水
在比较实验的设计上,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即比较实验的特点,要求要清晰,明确。在讲授比较实验时,我先利用实例进行分析讲解,(如研究怎样加快蒸发的时候,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比较实验!一个盘加热另一个不加热,比较蒸发快慢。)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进行知识迁移。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必须的逻辑思维本事,但思维的严密性不够,不能简单汇报一下就直接进入实验,否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随意性强、对变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景发生。所以我在学生的汇报之后,会进行实验方法的梳理,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验。并提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
(五)得出结论
对于比较实验中条件的控制,实验条件的分析记录,我放在了实验后,作为分析实验进行出示,加深学生对比较实验方法的认识。巩固比较实验的方法。学生得出结论: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构成的。
出示凝结的概念,并指导学生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结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一进入室内,眼睛上长一层白雾,早晨草叶上的水珠等等。师:请小组讨论,尝试解释以上现象。
【让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加深对凝结的认识。】
师:教师有个问题,戴眼镜的同学可能深有体会:在室外眼镜明亮清晰,可一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片就会长"白雾",那是不是水蒸气遇热变水珠?【激发学生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冲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现象包含趣味的科学道理,培养科学兴趣、质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应用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让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控制凝结产生的条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书设计:
凝结
凝结:水蒸气--受冷-→水
五年级自身身体变化,声光电现象,天气变化现象,昼夜变化现象,日月星空现象,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是学生新的关注和体验对象,这些方面的生活经验是五年级教材的"切入点"和"生长基".教材以人的身体器官,动植物的身体器官,声、光的产生与传播,电的产生与安全应用,风、雨的构成,昼夜成因、月相成因等为主要资料展开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和变化原因;进行问题、假设、计划、模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培养"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珍爱生命,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5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认识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点。
2.能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通过调查发现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学生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做成的餐具。
教学难点:能辨认不同材料的餐具,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不同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不锈钢碗和勺子、陶瓷碗和勺子、塑料碗和勺子、木碗和勺子、纸盒子
教师准备:不同材料的餐具、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准备好的餐具,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么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课题《不同材料的餐具》板书
二、观察餐具特点
1.各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知道呢?学生分组带着问题对四种材料的餐具进行观察,提示学生可用手敲,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方法。
2.学生小组边观察边进行讨论
3.汇报:你们的观察结果是什么?这些餐具都有什么特点?
4.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用科学用语,并总结、讲解。
5.拿出活动手册,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填写活动手册。
三、做游戏巩固练习
1.“神秘的盒子”游戏。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点,教师回答“是”或“不是”,最后猜出盒子里的餐具是什么。
2.根据之前总结的四种材料的特点,说一说用这些材料做碗和勺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四、交流和总结
提问:四种材料都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总结。
五、作业
1.回家可以和父母继续做“神秘的盒子”的游戏巩固练习。
2.可以在家里在找一些别的物品观察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六、板书设计
不同材料的餐具
材料特点
不锈钢碗反光光滑、坚硬
陶瓷碗光滑、坚硬
塑料碗光滑
第6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一、主题确定
我们确定了以教科版科学四上教材《天气》单元为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以学生实际观测、记录分析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能力为主题的教研课题。
本次四位一体教研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课题制定阶段;课题实施阶段;课题延伸及成果展示阶段。《我们观察到的天气》一课,是我们对第二阶段中开展关于云量、风和气温方面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汇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具备了初步搜索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证据,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而《天气》单元需要学生利用所学的关于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对一段时间的天气现象进行分类的统计和分析,还要利用柱形图等做出关于这一季节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可以真正提高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一段时间内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过程与方法:对一段时间内收集到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对一段时间内观察到的天气信息(气温、风向和风速、云)以各种形式进行汇报。
2、难点: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主要活动方法分析
本课题探究以对观测结果进行记录、分析、加工整理为主要研究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和分析交流。重点解决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问题。采用的具体活动方法有:
1、数据记录法:
学生每天记录电视或报纸中天气预报内容,利用所学的天气符号画在自己的《天气日历》中;在每天跟踪记录天气的过程中,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天气是在不断地变化着,激发研究天气的兴趣。
通过参与观察的途径,采取小组合作用学生们的感官和自制的观测工具对天气现象进行持续观测,获得天气特征和记录数据。同时进行较全面的记录,用以作为感知和分析秋季天气变化特点的依据。
2、资料查询法:
通过上网、查资料、询问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与学生自己观测到的天气现象进行对照,加深学生对天气现象的理解。比如:只依靠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在对云的认识上,学生很难区分拍摄到的云属于那个种类,这时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不同种类云的相关图片,与自己拍摄到的关于云的图片相对照学生不但能区分不同种类的云,还对不同种类云预示不同天气有了更深的理解。
3、持续观察记录法:
对一株植物、一种动物以及周围的人群在这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进行观察,利用文字、图片加以记录,感受秋季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影响。
4、数据统计分析法:
利用柱状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对这段时间里观测、记录到的有关云量、气温、风力和风向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学生生活地区天气的概括性认识。
六、活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
此次教研活动要求学生对较长一段时间的天气进行观测、记录,由于学生对于观测方法、测量仪器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同,难免在实践观测中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对每一天布置的内容第二天都及时的检查,发现问题团队成员集体讨论,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最佳方案。而后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在过去一段教研中对一下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各个小组同一时间的温差较大。
分析原因
1、测量的位置不同,有的在向阳、无风的地方气温就高。
2、温度计质量差、不准确导致较大误差。
3、读数时生没有水平视线看读数,读数据方法错误。
4、发现有的小组没有实地观测,只是凭感觉确定温度数值。
应对策略
1、在背阴的地方气温就低。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必须在背阴、通风的地方测量。
2、教师对每一组的温度计进行检查,更换误差大的温度计。
3、教师又重新演示读温度计的方法。
4、教师及时进行纠正,教育学生必须用科学的数据说话。
5、教师再次重申测量的时间分别为7:00—8:00、12:00—1:00、2:30—3:00、4:00—5:00。
(二)不能准确的确定风向、风速。
分析原因
1、观测地点选择在了建筑物中间或高大植物附近。
2、风向标、风速旗制作不规范。
3、观测时风向不定。
应对策略
1、带领学生选择空旷地带测量风向、风速。
2、指导学生选择符合教材要求的材料制作风向标、风速旗。
3、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并指导学生测2分钟之内保持时间最长的风向就是本次要测的风向 。
(三)数据加工整理和分析不够“准确”和“到位”。
分析原因
1、受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的影响,使得我们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流失了许多宝贵的资源和成果。
2、个别学生不能持久、认真地进行观测、记录,应付了事。
3、学生观测、记录、数据整理、分析能力不强。
应对策略
1、提供给学生有结构材料。
2、课堂上教会学生观测、记录方法;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课后和学生一起观测,对出现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
3、对学生制作的图表及时检查、评析,指导学生对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
在整个前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天气进行了一定时期的实地观察、记录并利用所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这些活动使他们懂得了用科学的数据可以证明天气变化的规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能力。
第7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教学目标】
根据相关内容的调整和课程标准要求,制定以下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道人体有哪些感觉器官,能运用各种观察器官进行观察;
●利用放大镜、望远镜、听诊器等工具观察,体会到用工具观察更有效;
●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辨识和配制饮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观察;
●知道观察的作用;
●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入思考的源泉,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体验到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技术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意识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养成对周围物体进行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装有苹果、梨子、荔枝的黑色塑料袋,望远镜,放大镜,听诊器,显微镜,红糖水,白糖水,配方奶,红糖,白糖,奶粉,小勺,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杯等。
【教学实录】
活动一:认识眼睛的观察作用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露出好奇的目光)想。
师:(播放图片)请静静地观察图上都有些什么?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生观察图片)
师:谁先来说说观察到了什么?比一比,看谁听得最认真。
(生描述观察到的景物,师引导学生补充)
师:(点一位没有发言的同学)他们说到的你都观察到了吗?
生:有些没有发现。
师:为什么没有发现呢?
生:我观察没他们仔细。
师:老师相信你以后也能和他们一样仔细观察的。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观察了图片上这些景物,其实眼睛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感觉器官,我们用眼睛有目的的、仔细地看,可以观察到很多事物。
[课中反思1]: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观察特点,选用观察图片来替代教材中观察自己的眼睛的活动,便于学生与同学比较观察同一物体时存在的差异。在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这一环节时,注重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在不断补充、追问等多边交流中让学生体验到观察时要仔细、交流时要倾听,强化了观察和交流的正确方法。同时,对观察活动中没有进入角色的同学,及时给予提醒鼓励,有利于全体同学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
活动二:认识手、鼻、舌、耳的观察作用
师:(出示一黑色塑料袋)这是什么?
生:黑色塑料袋。
师:不打开袋子,你知道它里面装的是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个袋里装的是什么?
生:可以用手摸。
生:用鼻子闻也应该可以。
生:我觉得还可以用舌头尝。
师:真聪明,如果老师现在就让你来确定这个袋子是什么的话,你会怎么做?
生:先用手摸。
师:你为什么先选用用手摸这种方法?
生:我觉得比较简单。
师:可不可以先用鼻子闻或用舌头尝?
(学生自主的发生辩论)
师:对,不明的东西不能随便闻、随便尝,我们要注意安全。
师:我们每个组也有一个装有不明物的黑袋子,请小组长从实验桌中取出来,组织小组同学闭上眼睛,用你们刚才想的方法试试。
(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闭眼摸物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活动进行得非常认真,值得表扬。谁来说说你用手摸准了哪些物体?
第2组:我们刚才用手一下子就摸出了荔枝,因为我们感觉到荔枝比较小,而且表面很粗糙,。
师:用手能感觉到物体的大小和表面粗糙程度。那些我们用手摸不能确准的,又该怎么办?
生:还可以用鼻子闻。
(小组闭眼闻物活动)
师:闻到了什么?
第5组:我们这个组的小华特别喜欢吃苹果,一下子就闻出了苹果的味道。
(其余各组各抒己见)
师:你的鼻子真灵敏。在用鼻子闻不清楚的物体时,鼻子离物应该远一点,用手扇一扇,然后慢慢的吸气。
师:还有一些通过手和鼻子不能准确感知的,怎么办呢?
生:还有一种方法可选用,那就是用嘴尝味道。
师: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尝的。不过,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是干净、安全的东西,你们可以放心尝。
(小组闭眼捏鼻尝物活动)
师:尝出了什么味道?是用牙齿、嘴唇尝的吗?
第12组:跟第2组和第5组一样,我们也是先确准了两种,我们刚才用舌头尝出了梨子的味道。
师:哦,你们真棒,把袋子里的物体全认出来了。
[课中反思2]:把教材中分别用鼻、耳、手、舌等器官观察的活动改为由闭眼摸物、捏鼻闻味、舌头尝味等游戏活动,既可以增加观察活动的趣味性,又训练了学生观察的顺序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活动三:认识耳朵的观察作用
师:(播放音乐)你感觉到了什么?是用什么器官感觉到的?
生:我的耳朵听到了美妙的音乐。
师:说明耳朵也能进行观察,那我们现在静静的用耳朵观察一下,看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听并各抒己见)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几个同学是闭着眼睛听的,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这样听得清楚些。
师:是啊,有时候听不清楚,我们就要想些办法,你知道还可以用哪些办法?
生:在听的时候保持安静。
生:我发现把手放在耳朵后面,可以把声音都集中过来。
生:上周我到医院看医生,那位叔叔用一个戴在耳上的东西听了我的心跳。
师:那是医生用的听诊器。想用它来听一下自己的心跳声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听诊器,我们可以来试一试。
(各小组长取出听诊器,小组成员轮流听心跳)
师:刚才我们用听诊器听到了心脏跳动的声音,很兴奋吧!谁能把你用听诊器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
(生模拟心跳声音)
师:好,学得真像。课后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听听大树的“心跳声”。
师:回忆一下,在前面的观察活动中我们用到了哪些器官?
(生各抒己见,师相机板书:眼——看、手——摸、鼻——闻、舌——尝、耳——听)
师:由眼、手、鼻、舌、耳等感觉器官参与所经历的这个认识过程就叫观察。(板书:观察)
[课中反思3]: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先用一段音乐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认识到耳朵也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紧接着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猜想用各种办法来听清楚生活中不容易听清的声音,给学生充分表达、详细描述的机会,并对学生的突发奇想给予鼓励。最后让学生用听诊器来听自己的心跳,这样,学生在经历了运用各种感官认知事物的完整过程后,就能轻松地理解观察的内涵,并在今后的活动中加以运用。这样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四:认识工具对观察的作用
师: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每个小组实验桌中都有一张纸,上面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从桌中取出来读一读吧。
(生看着纸上的字好笑)
师:为什么好笑?
生:字太小,看不清楚。
生:读起来很累。
师: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借助工具来观察。
生:用放大镜。
生:用显微镜。
师:放大镜是一种最简单的放大仪器,适宜用来观察用肉眼看不清楚的很小的物体。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适宜用来观察那些小的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微小的物体。这张纸上的字用放大镜看就可以了。
在我们实验桌下有放大镜,拿出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各小组借助放大镜观察小字)
师:现在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用放大镜和用眼睛直接观察有什么不同?
生:用放大镜看得更清楚。
师:放大镜作为一种观察工具能把很小的物体放大,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神奇。(拿出一台显微镜)来认识一下,这就是一台显微镜。请看书上55页的两幅图,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猜猜看,它们可能是什么?
生:我觉得第一幅图中是两根木桩,第二幅图是特殊的叶片。
生:我觉得第一幅图像两根手指,第二幅图像丝绸。
生:我觉得第一幅图更像遍地落叶中挺出的两棵树,第二幅图更像孔雀的羽毛。
师:其实,第一幅图中那像遍地落叶中挺出的两棵树其实是靠近头皮的两根头发,第二幅图中那像孔雀羽毛的其实是冬天窗户上结的霜花。没想到吧!瞧!显微镜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异的微观世界。你们有什么感想啊?
生:显微镜下的头发竞然是这个样子,真是太神奇了!
生:我也想用显微镜观察一下。
师:好啊!课后大家可以到实验室去观察。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他们可以用来观察什么?
生:望远镜。
师:哪位同学用过望远镜?能够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望远镜的知识吗?
生:我家里有一台,它可以使我们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师:谁来用望远镜试试?
(学生用望远镜望窗外的景物)
师:把你们刚才的观察情况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感觉到对面的迎春花就在我的眼前。
生:我刚才观察的是操场边的大树,我也是感觉到它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我还数清楚了它的一根枝条上有11片叶子,可是我用手却摸不到。
师:用望远镜可以让我们把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
师:还知道哪些?
生:我还知道潜望镜,它可以在水中观察物体。
生:还有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到天上的东西。
师:你了解的真多!天文望远镜可以将我们的视线领入浩瀚的宇宙。
生:我好像听爸爸说过有一种哈伯太空望远镜,可能是望太空的吧!
生:我还从书上看到过气象卫星,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观察。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借助气象卫星可以从太空观察地球,为观察天气提供依据。
师:你们觉得用这些工具观察和用眼睛直接观察有什么不同?
生:用工具观察看到的东西更多。
生:更清楚。
师:对,这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细致、更清楚、更全面的观察。(板书:工具)
[课中反思4]:用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用小纸上的小字活动来引入可以用工具帮助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教材中显微镜下的两幅图片,先让学生描述和猜测,然后揭示答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五: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师:大家今天表现非常棒,现在我宣布给每个组奖一杯饮料。这是杯什么饮料呢?请小组长取出来。
师;让老师猜猜你们此时肯定在想:只有一杯,怎么喝啊?是啊,怎么办呢?我们再来配制一杯和它一模一样的饮料,好不好?那么怎么配制呢?
生:我认为先要知道这是杯什么饮料。
师:哦,你的意思是它怎么做成的,我可以告诉你们一点,就是水里面放了另外一种物质,放的是什么物质我也忘了,你们有办法知道吗?
生:可以先用眼睛看。
师:用眼睛能看出什么?
生:饮料的颜色。
师:根据它的颜色我们能判断出什么?
生:能判断出大概加的是什么物质。
生:还可以判断出加了多少这种物质。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鼻子闻。
师:用鼻子闻能闻出什么?
生:能闻出饮料的气味,进一步判断这种物质是什么。
生:还可以用舌头尝出它的味道,就知道是什么了。
师:用舌头尝的方法可以,除了能尝出它的味道还能尝出什么?
生:还能尝出味道浓不浓,就可以知道到底加了多少。
师:把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用上了,非常好!相信你们都能准确辨别出是什么饮料。
师:如果准确辨别出来了,那又怎么才能保证配制的是一模一样的呢?在配制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往水中加物质的时候要一点一点的加,边尝边加,尽量保证加的量大致相同,这样它的颜色、味道也才能相同。
生:最后还要搅拌一下。
师:好,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用你们刚才讨论的方法,先观察出这是什么饮料,确定后再到前面来领取你所需要的材料,然后仔细地配制。比一比,看哪个组观察得最仔细、合作得、配制得最准确!开始吧!
(小组探究、辨别、配制饮料活动)
师:(组织交流,展示样品和配制的饮料)你们组是怎么配制的?用了哪些感官?配制出的是什么饮料?成功了吗?
(全班交流)
师:(总结)11个小组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成功地辨别和配制出来了一模一样的饮料,说明大家已经掌握了科学观察的方法。老师祝贺你们!但是,比观察方法更重要的是观察的态度和习惯。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还没有结束,平时,我们要多观察和体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你将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课中反思5]:我觉得这个环节与上一个教学环节衔接得比较好,又掀起本课的一个小__。说是游戏其实是实验,把观察茶叶的活动改为了综合各种感官观察——辨别——配制饮料的活动。嗅觉、味觉、视觉的同时运用在这个小实验中得到体现。课堂上,老师只是当了一个忠实的听众,并适时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为学生留出了一片“天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8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研究身边十分熟悉的铁制品生锈现象来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并制定防锈的种种措施。学习的重点是能够制定“影响铁钉生锈因素”的实验方案,教材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意在启发小组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信息、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孩子们“真刀真枪”地搞科学,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水平。
二、教学背景:
铁生锈是十分常见的现象,学生们非常熟悉,可能没有考虑过铁锈是否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这需要学生收集足够的证据,而探索活动将成为学生收集证据的过程。
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也是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自己设计对比实验的研究计划,并在课外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把课内和课外的学习有机地融合了起来。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爱护、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相关图片、课件资料、铁片、铁锈、简单电路、磁铁、榔头等尽可能找到纯的铁锈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观察铁锈指导探究课堂总结
导入新课和铁形成对比认识(探索铁生锈的原因)拓展延伸
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物体生锈的图片)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铁生锈的现象你在生活中见过吗?(请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铁制物品生锈的事实)
3.看来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还真多。铁生锈了,才有铁锈。铁锈是新物质吗?(学生猜测,并能说说理由)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铁生锈了》(板书课题)。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吗?如果铁和铁锈是不同一种物质,那就说明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如果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就说明这是一种——物理变化。看来,要想弄清楚铁生锈到底是什么变化,还得先弄清楚铁和铁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
2.师出示新铁钉和铁锈,提问:对它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颜色、手感、亮度、松软、导电性……)
3.教师提供材料(自制电路检测器、榔头、磁铁、铁、铁锈等),要求学生观察铁锈,寻找证据,并做好记录。
安全提示:如果你的身体有伤口,请不要接触到铁锈。
(课件出示)铁盒铁锈比较记录表
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敲击导电磁铁
……
铁
铁锈
4.交流汇报:
(1)请一组学生汇报,其他组补充。(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知识点)
师演示铁与铁锈的导电性、吸铁性。(铁能导电,能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
(2)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找到了许多铁与铁锈的不同点,现在你能判断铁与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铁变成铁锈是什么变化呢?(板书:化学变化)
三、指导探究,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1.过渡:
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用证据支持了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的假设,那么铁为什么会生锈呢?铁的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水、空气)
2.如果我们研究“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学生设计实验
3.交流。说说方案,相互质疑,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课件出示)要点:
两枚铁钉要一样新。
一枚铁钉完全隔绝空气(如放入菜油中),另一枚铁钉暴露在空气中。
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
4.小结。
根据我们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过一段时间,我们来分享研究成果。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相关资料)了解铁生锈的危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全世界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7000亿美元,是地震、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总和的6倍。钢铁生锈是铁的致命弱点,钢铁因腐蚀而报废的数量约占钢铁当年产量的25%—30%,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你们说我们该这么做呢?(防止铁生锈)
2.引导学生探究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为下节课准备。
板书设计铁生锈了
水
铁铁锈(化学变化)
空气
课外活动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过一段时间,拿到课堂上继续研究。
生成预见用磁铁研究铁与铁锈的区别,可能实验结果是磁铁能吸铁锈,因为理论上铁锈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磁铁不能吸引,但我们提供的铁锈中往往含有铁,磁铁吸住的是铁锈里的铁。教师用铁屑与从生锈铁制品上刮下来的铁锈细末做对比实验。如果找不到纯铁锈或者找到的铁锈仍然可以被磁铁吸引,可做演示实验,也可以用与铁锈相似的材料代替铁锈做实验,这也是允许的。提供一些不含有铁的铁锈如做不到,也应向学生说明。
课堂评估学生能否归纳出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对学生设计的对比实验方案做出合理的评价,并适当加以指导。
第9篇:小学科学说课稿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亮点,也是我校这几年在武主任领导下进行的一个课题实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模式,目的是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科学态度和勇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在操作过程中,首先要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让学生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当作学习伙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于学生提出的个别离奇古怪的问题,教师的态度应是不指责,不回避,并适当地给予肯定和引导。其次是在学习的过程和体验中,关键是能否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和运用。最后就是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特别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模式能改变传统教学压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状况,能让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总结,获得成功。
究竟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适合新课改的要求,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实践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正是符合新课改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和采用。但是,情境如何创设,才能发挥其导向作用呢?
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何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最恰当时机?对于动手实践,特别是新课改的年级,我们不能被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所沉醉,而应更关注学生究竟在做什么?活动产生的效果又是什么?而对于主动探索,我们建议采取以问题为中心,以发现为目标的开放性学习方法,但是如果把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探究来处理,不仅时间条件不允许,也可以说把探究神秘化、复杂化了。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执教《灯泡亮了》这节课所做的一点尝试:
我先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宽"的模式展开。好的问题情景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火把,我们要善于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迷人的夜景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他们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达到自评与综合评价的目的。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
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小灯泡.”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布局自由心境,激发学生连接小灯泡”,“建构对比环境,激发学生讨论小灯泡”,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总之,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模式的教学,是通过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是一种平等的同伴互助,共利互惠的学习关系,是学生求知快捷而科学的通道。
教后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孩子对科学探究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身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留心学习和积累各种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指导和评价孩子的时候,老师说的话一定要尊重科学的严谨性,对于某些没有定论的问题,不要做肯定性的回答,而应该是对孩子进行一个探究方向的引导。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奋点,适时的引导,让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合作、互助、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
从课堂情景来看,学生主动完成了教学任务,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孩子抓住课堂上“帮别人做线路”这一情景,生成了“帮别人做事不如教给别人做事方法”这样一个道理。在老师提供的教学材料面前,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与风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组成“电路”的同时,孩子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愿望进一步得到了张扬,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课堂的结束并不是这类问题的结束,只是给这类问题开了一个好头,留给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空间与机会。
孩子的动手能力、思维面、深度及制定方案的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咱们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动口能力的失调,在这一方面对孩子的锻炼一直是少得可怜。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功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我认为在课堂上以疏导学生为主,这样可能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上会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