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30 14:22:08

第1篇: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折纸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最近小朋友好像对折纸更加感兴趣了。但是如果他们一直局限于一些原来的折纸内容,不求进步,可能他们的折纸兴趣会慢慢消退。所以我在想一直要要让他们有新的内容学会。所以,我一般是对孩子的折纸内容一个个地进行过关,学会一项,再进行下一项,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学下去。

本来以为小朋友告诉我说自己会了,应该就真的已经会了,但是从今天的表现来看,可能孩子的所谓会了还是有含有水分的。所以我应该更加细致地确认他会了,才算通过。

所以,今天中午接下来,我让浩浩又一次折了,发现不会的地方也及时帮他教会了。

我庆幸自己细心的问了浩浩的妈妈,如果不问的话,想当然地认为浩浩会了,会使他产生随便应付的心理,而且对他后面再学习也没有好处。

所以以后,对于孩子的表现,我还是要多观察,再观察。要以实事求是的方法来下定义,要做到眼见为实,才能对孩子更负责,对自己更负责,对教育更负责,也才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更有促进作用。

第2篇: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最近,我们班有些小朋友因前几天没来幼儿园,有些常规教育跟不上。入园后,在教室里乱窜乱跑,经常和小朋友争抢玩具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教师尽心的看护,有的孩子有时还是为争玩具和小朋友打架,不细心会碰到别的小朋友。

一天早晨,谢雨辰的奶奶来幼儿园问我:“教师,谁是杨明浩昨日我的孙子说杨明浩打他了,今日也不愿意来园。”就在这时,杨明浩进来了。一进门就说:“教师早”我很自然地和孩子打招呼“杨明浩早”那位家长也迎上去说:“你就是杨明浩你打他了”她指指自我的孙子说。杨明浩先是看了看我,然后又看看那个小朋友,说“我没有打他”。杨明浩妈妈说“杨明浩,你打小朋友了以后可不能这样了。”杨明浩很委屈的说“我没有打他”。看到这,我觉得杨明浩被冤枉了,因为他好几天没来上学,再就是平时他真做错了事,教师批评他都会说以后我不敢了、我听话;但如果冤枉了他,就会据理力争。

针对这件事我做了反思: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孩子故意打人的现象确实不多,通常是玩玩具发生争抢,走路碰撞或者向对方发出玩的邀请的时候发生的误会,导致了有些家长不理解。所以,作为教师应注意多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注意这方面的常规教育,经过儿歌、故事等形式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中,教育孩子们要慢慢走,别乱跑,学会正确的走路,而不是跑路,不推拉小朋友。玩玩具时不争不抢、大家一块分享。再就是多与家长沟通,请家长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要着急、心疼,多理解别人的孩子,了解自我的孩子,不要轻易的冤枉孩子。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第3篇: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爱的教育始终是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在语言活动中运用的也很多,如何将爱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们从小就懂爱、有爱、会爱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当我看到故事《鸟窝里的树》,就被它巧妙的构思,温暖、关爱的基调上微微透出的一丝幽默而吸引。于是我借助了多媒体课件设计了此次活动。遵从简单、真实、自然、有效的教学原则,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分析幼儿学什么,怎么学。

在活动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抓住阅读元素,突出故事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二、让幼儿循序渐进地体会关爱的情感。通过感知、理解、品味、感悟、积累、表达、运用等一系列活动,给孩子们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

三、活动中关注孩子。观察孩子的反应,聆听他们的声音,带领孩子进入关爱的世界,体验爱的情感……创设和谐自然的活动气氛,层次分明的情感提升,在平等开放的提问中展现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与孩子的和谐交融、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是我所追求的教学艺术效果的最佳境界。

最后,我想说:还给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吧。让我们的教育象一只隐形的手带领着孩子们茁壮成长。总之,教师要从教学思想、思维方式、课堂教学氛围等,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创新时间和空间,这样有利于幼儿的创新,更有利于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4篇: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到了周五又是孩子们带玩具的时间了,小豆带了遥控汽车玩具,并兴奋的和我说:“梁老师,这个玩具可好玩了!”吃完中饭,小朋友围在了豆豆身边,研究起豆豆的玩具,幼儿教师教学反思:玩具总动员。可是玩具动了几下,就不争气的停了下来,这个时候小韬急坏了,“糟了糟了,电动汽车坏掉了!”孩子们研究起坏掉的原因:福福说是因为电动玩具里面的零件出问题了,所以才不会动;飞飞觉得玩具遥控器上的电池没有电了,所以才停止不动,因为她家里以前有个玩具也发生过同样的情况。于是小朋友提议检查电池,并换上新的电池。我支持孩子们的想法,并为他们找来了新的电池,在孩子们装电池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装多少,如何装等等,这时我突发奇想在科学区开一个“电池总动员”,让孩子探索根据电池的大小装电池,并进行记录。

实录一: 到底用哪种电池呢?

昊昊很喜欢电动玩具,因此他经常光顾“电池总动员”这个区角。看,他拿起一个小型电风扇,拆开盖子看看,然后用7号电池比一比,太松了吧!昊昊摸了摸脑袋,再用5号试试,很快区角里传出这样的欢呼声:“快来看啊,我把电风扇装好了,它能转了!”拿起电扇昊昊兴奋的大叫,小脸上笑开了花!

实录二:咦,装了电池怎么也不会动啊?

这个区角不仅是男孩子的小乐园,许多女孩子也喜欢参与。我们的雪帆就是其中的一位,不过她碰到的难题也不少。好不容易找到盖子打开来,很快找到了匹配的电池,但是,怎么装也不会转,她急的连拍了几下电动小玩具,还是不会转,眉头都皱在了一起。

在经历了几次的失败之后,她求助于旁边的小朋友,魏来一把拿过去,帮雪帆三两下的装好了,可是雪帆还是很着急,“梁老师,这个电动玩具为什么我怎么装也装不好啊?”我请雪帆观察电池,发现了圆头与扁头的秘密,鼓励她看看成功的电动玩具圆头与扁头的位置。

实录三:我学会记录我们的成功实验啦!

玩过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逐渐会根据电池的形状、大小,寻找正确的正负极进行装置。这时,我增加了新的难度,让孩子在装好之后记录根据电池型号记录电池的节数。这时,孩子们又有了新的挑战!

看,福福经历几次失败之后,再次装好电动娃娃的电池,一实验,亮了!于是立即查看电池节数,1、2、3、4,在看看小娃娃的编号,是8号!于是在8号处记录下电池的节数,完成之后,福福高兴的把电动娃娃放在了展示吧上!

实录四:我们是环保小卫士!

在这个区角,也发生出了这样的声音。这次是歆歆和飞飞的困惑。事情是这样的,当他们将电池装进音乐小人时,发现小人没有任何反应,飞飞检查了一下,发现装的方法都是正确的,这时歆歆说,“电池没点了,我们快去告诉老师吧!”立即歆歆把他们的困惑告诉了我,我提供了两节新的电池,他们装好后发现音乐小人马上跳起了舞蹈,他们也高兴的直拍手,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飞飞说:“我爸爸说废电池是不能乱扔的!因为里面有坏的东西!”

于是我们延伸了孩子的疑虑,在集体活动中将用好的电池和苹果心子一起埋在土里,过了一段时间去看看土里的电池和苹果心子,发现电池完好无缺,但是苹果心子却不见了!这说明废电池里面有有害物质,它是不被腐烂的,还会破坏我们的环境呢!我们要将他们收集好,然后放到专用的回收筒里,在这个活动中,中六班的小朋友成了“环保小卫士!”

分析和反思:

这个活动是发生在我们班的真实案例,它引发了我多种层面的思考和反思,幼教之友《幼儿教师教学反思:玩具总动员》。

一、区域活动也可以是根据孩子的需要而生成。

有些时候,我往往会被开展什么样的区域活动而苦恼,好不容易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种区域,并提供了材料,接下来却为如何继续开展和生成而苦恼万分。通过这个区域活动折射给我的信息,我觉得开展区域活动也可以是根据孩子的需要而生成的,就如案例中所说孩子在一次玩具分享的时候对电池产生了兴趣,那我何不将这个兴趣点点亮,并将它延续呢?!

其实,在接下来的电池总动员中,发现正负极,记录电池节数和做一个电池的环保小卫士,都不是教师强加生成的活动,而是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生成的,这说明教师要成为孩子真正的支持者、合作者,首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需要,并能提供一定的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

二、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

孩子在探索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孩子碰到的困难,需要孩子解决;有些是下一个活动延伸的预兆,需要教师留心。无论如何,当孩子碰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作为教师,应当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

比如在案例中,一开始,我发动家长收集了很多的电动玩具,家长带来了电筒、小型电风扇和装电池的玩具,这些玩具需要电池的大小和形状都是不一样的,这需要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匹配,所以第一个环节我们就让孩子自己根据玩具电池的大小进行匹配。但是在这个环节中,孩子发现根据大小装好之后,如果有圆头与扁头的两端装反了之后,电动玩具是不会动的,一开始,孩子们只能以各种方式试探着装,当成功的时候,小朋友总会很兴奋。这时我会提醒孩子看看里面的正负极,让孩子自己探索其中的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提供了记录表,先记录电池的节数,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以圆头和扁头记录电池正负极,这样便于孩子发现正负极的秘密。

那么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告知幼儿怎样的是正极、怎样的是负极,那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缺少了探究的动力,活动中,孩子虽然不知道什么叫正极、什么叫负极,但是他们能摆弄和操作,并且兴趣浓浓,这样就够了。当他们想知道圆圆头和扁扁头名字的时候,教师再告知于他们,我想这样也不晚啊。所以,我认为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是教师在区域观察指导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的。

三、支持幼儿新的尝试,生成主题活动,增长新的经验。

这个案例的结尾环节,可以说是我没有预设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幼儿对前面的活动有了较多的经验后,他们又有了新的想法,“为什么这些电池不能随便乱扔。”“他们到底怎么不环保了?”其实,这是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需要,这时教师及时开展了对比实验,让事实告诉孩子答案,其实这是让孩子通过新的尝试,增长了新的经验。

尾声:

当然,这个区域活动在我们班里开设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了新的启发:科学区域到底怎么开设、科学区域的材料到底怎样投放、科学区域的`活动到底如何延伸。这些问题我都有一定的思考,并获得了一定的反思。我想无论如何,教师在开设科学区域时,要时刻注意着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并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恰到好处的传还给他们!

第5篇: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12月12日上午,我们在实验幼儿园相聚,与上海名师张红老师面对面交流探讨教学的真谛,感受上海名师的风采!来自XX市的名师张红老师为我们带了两个精彩的教学活动,分别是小班科学活动《糖果屋》和大班的科学活动《身边的筷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红老师的在课前的熟悉,那精彩的语句,师:聪明的小二班在哪里?幼:在这里!师:聪明的小二班,来,过来碰碰我!(把手张开)不要太高喽!师:能不能用好听的声音问老师们好?幼:老师好!师:举起双手,打招呼,和老师们比比谁举的高!大班的孩子则更幽默老师和孩子们约定:还记得之前和你们的约定吗?检查自己所带来的东西,今天我们要做到“聪明、干脆、有力”。师:举起首长的手,首长是谁?幼:……师:XX市市长是谁?幼……是XX市市长师:对啊,怎么说成是XX市市长拉(随意答辩)幼:客人老师好!师:客人老师好,客人老师辛苦拉!……为教育服务!……这样的开场,是对孩子们的要求,这样风趣的话语让在场的所有老师们在欢笑中意犹未尽。

第一个活动开始了是小班的《糖果屋》,整合了孩子的动手能力,糖果的形状、味道,言语表达能力等等,为了让孩子喜欢说、愿意说、大胆说,张红老师加重了语气,放慢了速度,教会了幼儿学会倾听能力,从而培养了幼儿敢说、大胆说的能力。在课中每个环节孩子都与糖果接触,但是老师必须知道孩子爱吃,要让他接触到糖但不能吃,一定要到最后环节才能让他拿到手,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保护何能很多,孩子就有可能想到保护就是把糖放进他们的嘴巴里,这样老师就可以自然过渡到剥开了,尝一尝!体会到了润物细无声、教学了无痕!

第二个活动就是大班的科学活动关于我们熟悉的筷子,以游戏的方式导入,在观察比较中进行筷子配对;在游戏比较中掌握不同的筷子颜色、长短、功能;在分享交流中了解筷子的种类及用途,张红老师对活动中老师和同伴进行交流,又有同伴间的合作、赞赏、交流;会思考的孩子能对同样的答案用不同方式来表达,能在活动中关注到听老师的要求,关注同伴在说什么,张红老师提升着孩子原有的知识经验。活动现场,孩子天真的话语引来全体老师的欢笑,孩子们对活动的积极参与和他们独特的表达,更让我感悟到张红老师所比喻到的教师的引导就像一味恰如其分的调味料。

两个教学活动之后,张红老师又与我们进行了互动交流,结合两个活动阐述了教学背后的理念与思考。张老师说一个好的活动一定要抓住3个关键词:一要吃得透,就是对教材要有透彻的理解、把握与分析;二要点得准,即点准每一个环节的要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回应也只要抓住环节的中心点即可;三要抓得妙,根据不同的班级,设计不同的提问方式,根据孩子的现场表现,给予有效的回应。这几个关键词在张老师的两个活动中体现地淋漓尽致。那天虽然本是休息日但是让我比休息更快乐,更带劲,让我丰厚、积累自身的教学实践,体味着真“润物细无声、教学了无痕”,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丰厚底蕴。

第6篇: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到了周五又是孩子们带玩具的时间了,小豆带了遥控汽车玩具,并兴奋的和我说:“梁老师,这个玩具可好玩了!”吃完中饭,小朋友围在了豆豆身边,研究起豆豆的玩具。可是玩具动了几下,就不争气的停了下来,这个时候小韬急坏了,“糟了糟了,电动汽车坏掉了!”孩子们研究起坏掉的原因:福福说是因为电动玩具里面的零件出问题了,所以才不会动;飞飞觉得玩具遥控器上的电池没有电了,所以才停止不动,因为她家里以前有个玩具也发生过同样的情况。于是小朋友提议检查电池,并换上新的电池。我支持孩子们的想法,并为他们找来了新的电池,在孩子们装电池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装多少,如何装等等,这时我突发奇想在科学区开一个“电池总动员”,让孩子探索根据电池的大小装电池,并进行记录。

实录一: 到底用哪种电池呢?昊昊很喜欢电动玩具,因此他经常光顾“电池总动员”这个区角。看,他拿起一个小型电风扇,拆开盖子看看,然后用7号电池比一比,太松了吧!昊昊摸了摸脑袋,再用5号试试,很快区角里传出这样的欢呼声:“快来看啊,我把电风扇装好了,它能转了!”拿起电扇昊昊兴奋的大叫,小脸上笑开了花!

实录二:咦,装了电池怎么也不会动啊?这个区角不仅是男孩子的小乐园,许多女孩子也喜欢参与。我们的雪帆就是其中的一位,不过她碰到的难题也不少。好不容易找到盖子打开来,很快找到了匹配的电池,但是,怎么装也不会转,她急的连拍了几下电动小玩具,还是不会转,眉头都皱在了一起。在经历了几次的失败之后,她求助于旁边的小朋友,魏来一把拿过去,帮雪帆三两下的装好了,可是雪帆还是很着急,“梁老师,这个电动玩具为什么我怎么装也装不好啊?”我请雪帆观察电池,发现了圆头与扁头的秘密,鼓励她看看成功的电动玩具圆头与扁头的位置。

实录三:我学会记录我们的成功实验啦!玩过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逐渐会根据电池的形状、大小,寻找正确的正负极进行装置。这时,我增加了新的难度,让孩子在装好之后记录根据电池型号记录电池的节数。这时,孩子们又有了新的挑战!看,福福经历几次失败之后,再次装好电动娃娃的电池,一实验,亮了!于是立即查看电池节数,1、2、3、4,在看看小娃娃的编号,是8号!于是在8号处记录下电池的节数,完成之后,福福高兴的把电动娃娃放在了展示吧上!

实录四:我们是环保小卫士!在这个区角,也发生出了这样的声音。这次是歆歆和飞飞的困惑。事情是这样的,当他们将电池装进音乐小人时,发现小人没有任何反应,飞飞检查了一下,发现装的方法都是正确的,这时歆歆说,“电池没点了,我们快去告诉老师吧!”立即歆歆把他们的困惑告诉了我,我提供了两节新的电池,他们装好后发现音乐小人马上跳起了舞蹈,他们也高兴的直拍手,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飞飞说:“我爸爸说废电池是不能乱扔的!因为里面有坏的东西!”于是我们延伸了孩子的疑虑,在集体活动中将用好的电池和苹果心子一起埋在土里,过了一段时间去看看土里的电池和苹果心子,发现电池完好无缺,但是苹果心子却不见了!这说明废电池里面有有害物质,它是不被腐烂的,还会破坏我们的环境呢!我们要将他们收集好,然后放到专用的回收筒里,在这个活动中,中六班的小朋友成了“环保小卫士!”

分析和反思:这个活动是发生在我们班的真实案例,它引发了我多种层面的思考和反思。

一、区域活动也可以是根据孩子的需要而生成。有些时候,我往往会被开展什么样的区域活动而苦恼,好不容易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种区域,并提供了材料,接下来却为如何继续开展和生成而苦恼万分。通过这个区域活动折射给我的信息,我觉得开展区域活动也可以是根据孩子的需要而生成的,就如案例中所说孩子在一次玩具分享的时候对电池产生了兴趣,那我何不将这个兴趣点点亮,并将它延续呢?!其实,在接下来的电池总动员中,发现正负极,记录电池节数和做一个电池的环保小卫士,都不是教师强加生成的活动,而是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生成的,这说明教师要成为孩子真正的支持者、合作者,首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需要,并能提供一定的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

二、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孩子在探索过程中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孩子碰到的困难,需要孩子解决;有些是下一个活动延伸的预兆,需要教师留心。无论如何,当孩子碰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作为教师,应当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比如在案例中,一开始,我发动家长收集了很多的电动玩具,家长带来了电筒、小型电风扇和装电池的玩具,这些玩具需要电池的大小和形状都是不一样的,这需要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匹配,所以第一个环节我们就让孩子自己根据玩具电池的大小进行匹配。但是在这个环节中,孩子发现根据大小装好之后,如果有圆头与扁头的两端装反了之后,电动玩具是不会动的,一开始,孩子们只能以各种方式试探着装,当成功的时候,小朋友总会很兴奋。这时我会提醒孩子看看里面的正负极,让孩子自己探索其中的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提供了记录表,先记录电池的节数,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以圆头和扁头记录电池正负极,这样便于孩子发现正负极的秘密。那么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告知幼儿怎样的是正极、怎样的是负极,那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缺少了探究的动力,活动中,孩子虽然不知道什么叫正极、什么叫负极,但是他们能摆弄和操作,并且兴趣浓浓,这样就够了。当他们想知道圆圆头和扁扁头名字的时候,教师再告知于他们,我想这样也不晚啊。所以,我认为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操作找到答案,是教师在区域观察指导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的。

三、支持幼儿新的尝试,生成主题活动,增长新的经验。这个案例的结尾环节,可以说是我没有预设的主题活动。通过活动,幼儿对前面的活动有了较多的经验后,他们又有了新的想法,“为什么这些电池不能随便乱扔。”“他们到底怎么不环保了?”其实,这是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需要,这时教师及时开展了对比实验,让事实告诉孩子答案,其实这是让孩子通过新的尝试,增长了新的经验。尾声:当然,这个区域活动在我们班里开设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了新的启发:科学区域到底怎么开设、科学区域的材料到底怎样投放、科学区域的活动到底如何延伸。这些问题我都有一定的思考,并获得了一定的反思。我想无论如何,教师在开设科学区域时,要时刻注意着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并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恰到好处的传还给他们!

第7篇: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上午的室内活动,我组织孩子们玩橡皮泥。李月说:“老师,我想包饺子,你教我好吗?”我说:“好。”便坐下开始教她。这时,坐在李月旁边的滔滔小声说:“老师,我想做3条蛇,行吗?”听到这话,我惊讶极了。滔滔平时在班里性格内向,不爱主动与别人说话,而且对什么活动兴趣都不大,有时我叫他,他也只是光看着我不吭声,我仿佛已经忽略了他了。

想到这儿,我觉得应趁这个机会和他多交流,连忙说:“当然可以,你做吧,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好。” 滔滔听了很高兴,从盒子里拿出一块橡皮泥搓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搓好了3根长短不一的长条。没等我开口问,滔滔就一一指着它们告诉我:“老师你看,这是蛇爸爸,这是蛇妈妈,这是蛇宝宝。”“为什么你这样分呢?” “蛇爸爸最大,所以我就搓得最长;蛇宝宝最小,我就搓得最短;蛇妈妈不大也不小,我就搓得不长也不短。”

滔滔说得多好呀,把我平时在数学活动中讲过的比较长短的知识也搬了过来。我称赞他说:“滔滔,今天你真棒。”说完,把3条“蛇”举起来让小朋友看,一一介绍它们的名字,告诉大家这是滔滔做的。不知哪个小朋友喊了声:“老师,我也想做蛇!”“我也想做!”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叫了起来。我趁机说:“让滔滔来教你们做,好不好?”

滔滔胆怯地看着我,我鼓励他说:“滔滔,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你看小朋友们都等着呢!” 滔滔点了点头,开始认真地教起小朋友。看到小朋友围在他身边叽叽喳喳地问这问那,滔滔很是自豪,我也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通过这次活动,我意识到幼儿的世界是个特殊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性格、爱好和闪光点,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但有些孩子因为内向胆小,不敢表达出来(就像滔滔,今天是因为我坐在他的身边,他觉得与老师的距离拉近了才敢问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老师应该同时关注这部分孩子,及时发现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闪光点。

第8篇: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们班有一个“气包子”——天乐,只要有一件事情大家做得不合他意了,他就马上发脾气,当然他不敢朝着老师发火,更多时候就是跟我们生闷气,不参加我们的活动。家长对他的这点也很关注,常常与我们进行交流。通过平时的接送、沟通情况来看,其实天乐这种坏毛病,完全是家里人管教过于放任、太过宠溺形成的。比如上次奶奶来接他回家,他在与同伴玩耍,觉得自己还没玩得够,就是不走,奶奶一直在旁边催他快走,没用,我们老师采取了强制手段,他就觉得是奶奶让老师这么对他的,就朝奶奶发火,还打奶奶,奶奶却只是对我们说这孩子就这样,一定要顺着他才行。

在我们看来,孩子的好多坏毛病,跟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我们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爱孩子,只会使孩子顽劣,乱发脾气,他们的欲望也永远得不到满足。现在的家庭中通常只有一个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整天围着一个小宝贝转,他们对孩子关爱备至,有时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从不拒绝。在天乐妈妈的联系本上也跟我们交流到,他们认为就这么一个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所以平时都顺着他,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他们以为这样做,孩子幼小的心灵就受不到任何伤害,孩子就会很健康地成长。却想不到结果却是让孩子对大人这样没有权威,乱发脾气,这点也让他们很头疼。不可否认,疼爱自己的孩子,是家长的本能和职责。但是如果一味地纵容孩子,就会使孩子养成乱发脾气的坏习惯,从而影响孩子成长。我们通过与家长的良好沟通,让家里人做到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时,要采取忽视,必要时可以采取一些惩罚策略,同时对他的好的讲理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但不能只采取物质奖励的方法。

第9篇: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创造性活动《好饿的毛毛虫》在小班组开展得轰轰烈烈,数学《喂毛毛虫》是其中一个预设活动。今天,我组织了此活动。在导入环节,我用物卡和点卡复习目测5以内物体的数量。接下来,我出示毛毛虫卡片,让幼儿尝试喂毛毛虫,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得出一条毛毛虫吃一片叶子。最后拓展到6个和7个物体的匹配,并且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让幼儿知道物物匹配在生活中的作用。

这样的流程下来,看似一切顺利,但总感觉少了什么。其实,在设计活动时我也是花费了心思的,我反复修改教案,请有经验的老师帮助研讨,为什么结果并不理想。我在反思:活动孩子喜欢吗?虽然我在活动设计中努力地加入游戏,表面看似游戏化的教学其实是老师生搬硬套的,物物匹配一定要是给毛毛虫喂树叶吗?小碗配小勺、宝宝坐椅子都是物物匹配,我的这种设计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活动给了孩子什么?在操作中,孩子都很熟练地完成,不存在任何难度,这和教学设计“跳一跳,摘个桃”的理念是不符的。可以看出,孩子目前对于5以内数量物体的匹配已经掌握得很好,活动中不存在任何挑战,因此也没有活动组织的必要。

活动中的操作材料作用如何?活动中,我用的是打印操作材料,身体较小的毛毛虫和大大的树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树叶重叠覆盖,幼儿不能对自己的匹配结果一目了然。打印的黑白材料缺乏童趣,也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活动中的先学后教在哪里?目前,我们的教学活动都是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因此我先让幼儿尝试操作,然后再集体交流、总结方法,由于幼儿人数较多,因此,我在幼儿操作过程中并不能关注全体,只看到了部分幼儿操作情况,交流环节也只是请几个幼儿介绍,那么这样的流程是不是先学后教,如果是难度较大的操作,这样能行得通吗?

我在备课之前仔细阅读了《指南》的数学领域目标和指导要点,由于对其解读不深入,对幼儿的已知经验缺乏了解,在活动设计中没有从幼儿角度出发,心中目标不明确,才导致活动的失败,失败让我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第10篇: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公开课于一名观摩者来说,大多数时候就如“管中窥豹”一般,透过竹管的小孔,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所见的并不全面,略得一二而已。但是,如何发挥观摩活动的最大价值,从“管中窥豹”到“一目了然”,我有以下三点想法。

减少表演,回归本真

一方面,社会心理学中,有学者提到,“当一个人在其他人面前出现时,他总有某种理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以便这种行为对其他人传递一种对他有利的印象”。从这个层面来说,授课教师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事先精心地准备,适度地打磨,所谓公开课中存在的“表演”是正常的。这样的准备和“表演”犹如抽丝剥茧般,更利于观摩者捕捉到授课者期望传达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但是,过犹不及,如果教师僭越了他所拥有的权限,偏离了教师的定位,把准备变成“粉饰”,那么公开课就站在了促进教学的对立面,徒留形式化。

另一方面,目前评价公开课的维度几乎都围绕教师展开——教态、指导语言、环节设计等都被列为重要指标。但是,在评价指标中鲜有涉及幼儿的发展和感受。这样的评价机制很容易让作为发展主体的幼儿沦为公开课的配角。若要呈现更为真实的公开课,让教师更好地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那么把幼儿的表达、表现和发展纳入公开课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找准切入点,以点带面

公开课往往凝聚着授课者的心血,甚至是一个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一节公开课大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小到提问方式无一不经过反复的斟酌和考量。观摩者如果没有侧重,仅仅就课论课,往往收效甚微。若能从一个点进行切入,由点带面进行分析,往往能有很大的收获。如何找观摩切入点,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针对授课者的特点和特色进行切入。每位教师尤其是名师,都有其擅长的“点”。在公开课中着重观摩授课教师擅长的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会更有收获。

二是针对自身薄弱环节进行切人。除了少数情况,大多数观摩者对授课者都不太了解,很难从授课者的特点、特色这个点切入。这时,不妨从自身薄弱的环节人手。观摩者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自己薄弱的“点”,在观摩公开课中有针对性地观摩,培养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比如,笔者入职之初,发现自身对于幼儿的语言回应简单重复居多,形式单一,在公开课的观摩中就有意识地记录教师和幼儿的言语互动,从最初的鹦鹉学舌到之后的灵活运用,收获颇丰。

半日活动观摩

目前在幼儿园的公开课的呈现形式中以集体活动为主。但不同于中小学以集体教学为主的课程,幼儿园的课程是融入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的,集体活动仅仅是幼儿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倡导幼儿自主学习的今日,集体教学活动的局限性日渐凸显。显然将集体教学作为公开课的主要呈现形式是有待改进的。

半日活动除了集体活动之外,还包括晨检、户外活动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更有利于让观摩者了解授课者对于半日活动的安排,从而发现幼儿自主选择和师幼互动的情况,让授课者能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同时,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下相对更为自然,可以让观摩者了解授课教师对于突发状况的处理。这些更容易让观摩者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总之,需要授课者、观摩者和组织者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发挥观摩活动的最大价值,从“管中窥豹”变为“一目了然”。

第11篇: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能结合自己故事教学中的困惑开展课题研究,并且创编这个活动,充实课题资料、实践课题。把故事设计成绘本来上,是一种创新。课堂上多媒体课件、自编大图书、自制小图书的运用,以及故事表演用的情景创设、道具、头饰等,都说明“薰衣草”老师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和心思在这节课上的。本堂课以小兔子和小红伞来贯穿,采用了多种策略来帮助幼儿理解故事,观察、猜测、想象、讲述、情景、表演……,使幼儿对故事活动抱有浓厚的兴趣。整堂课幼儿的学习兴趣很浓,师幼互动较多,幼儿语言表达机会较多、参与性高。

不足之处:在让幼儿观察图片时,应该再发挥一下幼儿思维,教师不要急于告诉答案或者过渡到下一环节。在教师带领幼儿一起阅读图书时,教师手拿大图书,幼儿手拿自制小图书,到底让幼儿关注哪本书来看看说说呢?教师是否应该不用把书展示给幼儿看,而是放在自己腿上,和幼儿手中的小图书一起使用,大家一起翻阅自己手中的书,来看看说说。

建议:在介绍大书的时候,教师对封面扉页封底解释的太多,以至于浪费了很多时间。在幼儿表演中教师进行适当的语言铺垫以提高幼儿表演兴趣。在故事开头环节,应让幼儿先猜测小红伞有什么用?你会拿小红伞做些什么事?以便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后面发生的情景。

第12篇: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今日上午走进了小二班日常教学调研,张教师带班。她是去年8月来我园工作的新教师,正如她所说,从开始的迷茫、郁闷、忐忑不安到和平、喜悦和充实。一年来,她在不断的历练和成熟。所以,感觉她的带班多了一份从容,少了一份不安或不知所措。一个半天,她带领着孩子晨间活动、团体教学、户外游戏,利用创编的小故事《小椅子》来对孩子常规教育。尽管也有个别孩子调皮的,但她已经能够控制大局面,每个环节还是比较流畅。看着她的变化真为她高兴。

下头就两个教学活动,提几点提议,期望张教师再接再厉,让自我在教学方面更出色。

教学活动一:数学活动《树叶妈妈和孩子》

教学一开始,教师问:“你明白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吗?”孩子们都能够大胆表达,异常是一个孩子回答的很好:“我看见红色的树叶,那天在下头的时候我看见大的红树叶。”这时教师要及时表扬、肯定。讲得好又有教师的及时回应,那以后孩子的表达欲望会更强烈。让每个孩子拿一片树叶的时候,有点乱。教师能够以游戏的口吻说:“秋天到了,树叶从树上慢慢飘落下来了。”(这时教师轻轻地从高处散落树叶,不能很兴奋地从下往上抛树叶)之后,再请小朋友每人捡一片树叶宝宝。另外,树妈妈和树叶宝宝做游戏共做了6遍,有点多,有时需要见好就收。

教学活动二:美工活动《片片树叶》

手工活动在一开始的导入语很自然、贴切,教师的讲解也很清楚。能够异常强调把树叶宝宝送到树妈妈的怀抱,如果这个不说,小班的孩子很容易贴到外面去的。就是教师问:“树叶宝宝都挤在一齐了,想个什么办法把它们分开呢?”教师直接自我回答了。这个时候要留点时间,让孩子动动脑筋,相信孩子能够想出好办法的,如果想不出好办法,教师再告诉孩子也不迟。

第13篇: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在语言活动中,每缝我让幼儿在集体面前说话时,总有一些孩子“岿然不动”“金口难开”,着实令我苦恼。这可能是由于我只注意幼儿表达上的不足,才导致他们惟恐出错而保持沉默的。

学习新《纲要》后,我懂得了教师应以一个鼓励者、倾听者、支持者的身份,努力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以及爱说、敢说、会说、有机会说的条件。于是,在设计“动物联欢会”这一语言活动时,我把活动目标定为:①按意愿扮演动物并以角色身份介绍有关动物的趣事。②能勾画出动物的外形特征并随音乐模仿表演。然后,我启发幼儿通过咨询、阅读、网上查询等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动物的图片、邮票、书籍等,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掌握有关知识,使他们有活可说。此外,我还让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通过布置“森林大舞台”,进一步产生表现和表达的愿望。在活动中,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幼儿表达。

1. 按意愿选择角色,画动物头饰

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我用“动物开联欢会”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让每个幼儿按意愿选择一种角色,画在头饰上。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我鼓励他们边画边交流,为他们在众人面前表现和表达做准备。

2. 随音乐模仿表演,说动物趣事

在游戏中获得的角色扮演体验可以激发幼儿的表达愿望。“联欢会”开幕时,幼儿戴着头饰轮流在时而活泼跳跃,时而沉重缓慢,时而轻柔优美,时而阴森恐怖的音乐中模仿动物的动作,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当音乐停止时,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他们放松地以角色的身份介绍动物见闻。在这种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幼儿都勇敢地在集体面前说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他们不但运用了语言,满足了表演的需要,还获得了有关知识。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我始终认为“敢说先于说正确”,所以无论幼儿说得正确与否,是好是坏,我都不当场评价,从而使幼儿树立起“只要大胆地说,就会越说越好,越说越正确”的自信心。

动物是孩子喜欢的,而歌舞表演又是轻松愉快的,李老师巧妙地把语言活动融进歌舞表演之中,孩子自然就愿意表达了。

由此可见,让孩子说话,应该从他爱说、想说、容易说的内容入手。在方法上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丰富多样、有启发性的环境,让幼儿有感而说、因境而说、由乐而说,切忌为说而说。

第14篇: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我班幼儿对过生日充满了兴趣,提起生日和生日蛋糕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我就利用孩子这一特点,设计了这一活动。活动的目标是通过为丁越小朋友过生日,让幼儿了解生日的意义,并通过该活动学习分享。我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一份神秘的礼物引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好奇,再变出一个精美的生日蛋糕,将幼儿的兴趣完全调动起来,活动中,我用丁越小朋友的口吻和幼儿交流,以丁越小朋友的身份向幼儿提出问题和要求,对于发言积极、表现较好的幼儿,我会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赞赏,并会让丁越小朋友亲小朋友一下做为奖励,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当秩序稍乱时,我会用和丁越小朋友说悄悄话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情绪都很高。

本次活动是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的,因此,活动时的秩序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偶尔幼儿也因为急于抢答问题而站起来,或在讨论问题时声音较大而略显嘈杂,此时我会用轻声和越越耳语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达到安静的效果,所以,整个活动进行地较为顺利。

过生日是幼儿原本就十分喜欢的,再加上这次是幼儿第一次在幼儿园、也是第一次为其他小朋友过生日,所以,幼儿们对活动更加感兴趣,都很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互送礼物并祝生日快乐时,大部分幼儿都能够主动大胆的与他人进行交流。个别较内向的幼儿在教师与其他同伴的鼓励下也能勇敢的走过去。通过此活动,幼儿懂得了生日的意义,认识到自己长大了,并学会了关心同伴,与同伴分享食物和游戏的快乐。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整个活动体现了教师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的教育方式,当幼儿的语言表达遇到困难时,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学习与人分享。

第15篇: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

当儿童的理论与现实有些不符时,教师应该介入吗?我们幼儿园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引发大家讨论。

介入与否,视儿童的经验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等情况而定

龙华: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不能一概而论。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幼儿会形成独有的"天真幼稚论"和"朴素理论",如月亮是跟着人走的,下雨是因为云出汗……面对这种大胆的思维、想象和表达,老师首先要做的并非介入,而是认可、尊重。接着,可以通过追问,进一步了解儿童的理论,在之后的日子里寻找设置"认知冲突"的机会。

但是,当幼儿主动提出需要老师帮助解决问题时,老师应介入,帮助幼儿建构正确认知。

刘静:我们应该判断,儿童的想法是否在其最近发展区,从而决定是否介入。如果儿童的理论在最近发展区附近,就可以介入;如果没有,就可以不用介入。针对本次活动的情况,老师可以再通过与幼儿交流,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在不在"米粉和面粉"的区别上。根据幼儿的兴趣,确定需不需要介入。

不应该介入,因为要尊重儿童的理论和兴趣

马丽娜:我觉得,晓宇老师已经开展了很丰满的活动引导幼儿。这样的情况下,幼儿依旧"固执"地维持原有认知,那就没有必要介入了,保持幼儿一颗童心,不也挺好的吗?

周静:我认为,这个问题中的"介入"不太合适。发现儿童的理论和所谓的正确认知不符,就立马介入,似乎不太尊重幼儿的自我发展。其实,我们可以和幼儿共同学习,抓住这一个教育契机,顺其自然地生成活动。正如,今天的案例中提到的大米粉和面粉的问题。当孩子说是面粉时,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认为那是面粉,一起去发现面粉是怎么来的,而不是去纠结哪些孩子知道了那是大米粉。

应该介入,因为儿童的理论是教师支持其发展的契机

饶雨西:当个别幼儿的认知与现实不符时,教师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该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但当大部分孩子都认为大米磨出来的是面粉,基于幼儿的共同问题,此时教师应该介入,帮助孩子建构正确的认知。

徐露:我认为应该介入,但不是直接告知。我能想到的是,先丰富幼儿的对面粉、大米粉的认知经验,以及推论的知识技能,并储备分辨能力。

付国庆:当我们发现了儿童的理论,是否介入其实取决于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老师对此事进行价值判断后做出的决定,没有对与错之分。

对于大米磨出来的是大米粉不是面粉的正确认知,知道与否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但作为教育者,当我们发现了儿童的理论时,我们不能只是听听就完了,我们可以思考有什么教育契机可以挖掘以促进儿童的发展。我们常说发现儿童的理论是支持儿童发展的黄金线索。因为我们可能知道儿童对什么感兴趣,以及儿童对于某个问题的已有经验是什么,知道了儿童的已有经验就有利于把握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抛开案例中晓宇老师的目标不说,当晓宇老师发现孩子们认为大米粉和面粉是同一一种东西,于是就做实验让孩子们比较。其实,孩子体验实验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至少孩子们知道不能判断两个相似的东西是什么时,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实验中,观察、记录、比较、分析、反思、总结等过程都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儿童来说是有意义的。因此,虽然活动没有最终达成老师的目标,但实验的过程对儿童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

曾晓宇:我也同意。当儿童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后,可以生成后续的活动。但在生成活动里,不是一定要让儿童获得正确答案,而是利用追寻真理的过程让儿童获得发展。比如,实验过程中,儿童的观察、新体验都是在过程中获得的,最终儿童也不一定获得了正确答案。但是,儿童在过程中获得了发展,至少知道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如果介入,应以丰富儿童的经验为主

樊静雨:老师要根据儿童的认识特点,鼓励和肯定幼儿的奇思妙想,给幼儿提供可操作的环境,适当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并围绕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值得探究的内容设计成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理解的活动,帮助幼儿逐步获得对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刘静:第一,对话幼儿。教师通过提问"大米磨出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来收集了解幼儿的认知、经验储备情况。第二,开展小组活动或集体活动。如果全班幼儿感兴趣可开展为集体活动,若个别幼儿感兴趣,可小组进行。第三,拓宽方法。(1)开展亲子活动"面粉,从哪里来""米粉,从哪里来",让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寻找答案,逐步使孩子学会学习的方法--从小善于发现问题,而且会从有关的渠道获取信息,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从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开展认识面粉厂、米粉厂活动,可实地参观,也可观看视频。(3)了解、品尝面粉和米粉做出来的不同食物。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