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30 13:42:52

第1篇:《雨后》教学反思

《雨后的森林》是新课标语文S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歌,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小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雨后森林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教学时,我先画出红红的太阳,七色的彩虹,让孩子观察这是什么样的天气情况,孩子立刻进入“雨后的世界”;然后出示森林的图片,郁郁葱葱的森林,绿色浓浓,在雨后更显苍翠,清丽。在这样的森林里,引导孩子展开想象会有哪些事物,孩子们就会根据经验说出森林里的事物,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在孩子们大胆的想象中森林挂图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木耳,红果,葡萄,蘑菇等然后再次看图,引出小诗,整个导入自然快乐,孩子们很容易的进入小诗中的森林世界!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识字应抓得扎实、牢固、到位,我将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上,我采用各种游戏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字音、字形,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生字。

在教学儿歌时,我注意指导朗读,如“雨停了,雨停了!”我让孩子先听范读,再练习,通过朗读体会雨过天晴小作者和森林中的小主人们欣喜的心情,同时,也使学生对雨后森林美景产生期待,但后引入诗中描写的四种事物的四句话,这几句话分别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蘑菇,木耳,红果,葡萄。诗文对比工整,语言优美,描写的景物色彩艳丽。我通过让孩子观察,想象,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意境,很自然地引出对大森林的赞美,然后,帮助孩子理解“彩色的图画”“祖国的宝库”通过再次看图观察图中出现的色彩,真切感受到“多彩”,同时根据经验想象森林中还有些什么宝贝,理解宝库,表达孩子对森林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

在学习中,我注重识字朗读,使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小诗,会背诗文,懂得诗文内容,体会祖国森林的美丽!孩子们玩的开心,说的真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我感觉自己的经验不足,缺乏锻炼,语言表达有所欠缺,对“美”的展示不够到位,我一定会努力,向领导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借鉴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教学水平,努力上出真正“美丽”的语文课!

第2篇:《雨后》教学反思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奶奶的一篇诗歌。全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兄妹俩雨后踩水地嬉闹情景,全诗准确、传神地刻画了孩子们俏皮可爱的形象,极富童趣。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角色的体验,在入情入境的体验、感悟、想像中享受童心童趣。

文中的小哥哥为了提醒妹妹小心滑跤,自己却一走神,便“滑了一跤”;小妹妹小心地跟在后面跑,但内心却希望自己也能“摔这么痛快的一跤”。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却真实地再现了天真可爱的童心。为了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我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的体验,激起心灵的共鸣,与文中的小主人公一起到雨中嬉戏。(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古诗题目)

我问男孩子:“你们有妹妹(表妹)吗?你们会照顾妹妹吗?和妹妹在雨中玩耍时你是怎么照顾她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简单的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孩子们想像的翅膀带到了他们快乐幸福的生活中。他们尽情地述说着自己的经历,一股既贪玩又懂得照顾妹妹的愉悦之情呼之欲出。“小妹妹”呢,当然是那些女生喽!我问女孩子:“你们有哥哥(表哥)吗?你们喜欢穿漂亮的裙子吗?在雨中玩耍时是怎么做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想不到平时斯斯文文的女孩子这下也像炸开了锅一样,她们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带着一点小心,还带着一点俏皮。于是我让学生回到文字中,分角色朗读诗歌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孩子们入情入境地朗读着。这样不仅加深了情感体验,又把内化的语言、情感通过自己有声有色的语言和体态表达出来。在身临其境中,让学生与诗中的人物对话,激起心灵的共鸣。

第3篇:《雨后》教学反思

《雨后的森林》是新课标语文S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歌,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小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雨后森林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是刚学习课文,孩子们对于课文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还没掌握的特别扎实,对朗读课文也没有太多的方法和心得,我选择了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三个教学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够通顺流利的读课文,初步了解雨后森林的美丽。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有层次的教学,先从带拼音的词语入手,让孩子能够借助拼音拼读,在拼读的过程中采用小老师领读,自己单独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让孩子记住这个词语;在去掉拼音读一读,一方面验证孩子是不是记住了这些字,另一方面让孩子通过这个词进一步了解和记忆这个字,最后单独出示生字宝宝,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完成认识生字的教学目标。在写生字时,采取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个字你怎么写才能漂亮,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生字的入门知识,能会说,会观察,才能够写的漂亮、美观。挑选一个带有新笔画的字和两个笔画较多的字进行示范写,剩余两个简单的字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最后自己写。逐步做到先扶后放。

对于一些小细节,做的不够认真不够仔细,教师没有范读,而选择放录音,且录音声音太小,没达到示范的作用,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示范写字的过程中挡住黑板,学生没能够观察到,对学生的具体回答问题,没有给与及时的鼓励和帮助。对于内容而言,处理的有些也不够得当,对于会写字没有侧重点,整堂课全是围绕会认字去简单讲解,会写字没做扩展和强调,显得课堂过程特别拖沓,教师个人语言太快,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短,容易缺失语文味,还要多加努力改正。

第4篇:《雨后》教学反思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由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写的儿童诗歌,作者选取了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运用生动的笔调,朴素的语言,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赤脚踩水嬉戏的欢乐情景,语言生动活泼,形象鲜活可爱,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少年儿童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极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美好回忆,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图文结合,现实与想象交错,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份童真童趣。

二、优点:

1、从生活入手,揭示课题

由于年龄的特点,许多孩子喜欢玩水和踩水,那快乐的感觉常留在孩子的心中。因此,在上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回味过去玩水的快乐生活,来谈谈自己曾经玩水、踩水的快乐体验,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大多只有游泳玩水的经历,我话锋一转:“雨后玩水可不一样哦!”然后点击视频展示孩子们雨后玩水的情景,学生很专注地观看着,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从想象入手,体会“有趣”

在学习小兄妹俩踩水的有趣情景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大胆想象自己在玩水、踩水时的画面及情景,特别想象小哥哥在摔跤之后,嘴里说“糟糕”,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那时的心情与想法。这样,通过角色的转换,大胆的想象,细微地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与情感。

3、从朗读入手,体验情趣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加上学生学习本诗歌时的兴奋,我趁机引导:同学们,那就让我们用“读”来表现出你们的快乐和兴奋吧!这样的一句话,就把学生的朗读兴趣给激起来了,学生们的朗读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例如:“糟糕――糟糕!”,引导学生细看两个标点:破折号和感叹号,想想这两个标点传递给你的是什么信息。学生的交流令人欣喜,他们感受到了小哥哥的心情变化,从担心裤子湿透影响了外表整洁到想起妈妈的责怪或是故意拖长声音,引起身边人的注意,为自己摔了这一跤感到自豪、光荣的心情,特意向别人炫耀。体会了这样的情绪,再让学生朗读,孩子们用不同的语调表现小哥哥的心情变化。

4、从文本入手,走近作者

儿童文学家冰心有很多清新舒雅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传递着无边的爱意。《雨后》一文让学生有机会感受冰心,是编者在引领学生走近冰心,所以让学生了解冰心也是学习本文的另一个目标。展示冰心的照片,介绍冰心的作品《繁星春水》,朗读另一首小诗《别踩了这朵小花》,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愿意读冰心奶奶的作品。

三、缺点:

课件不够灵活,若能用灵活的课件,配上生动地图片,让学生们再配乐朗读,效果会更好。

第5篇:《雨后》教学反思

《雨后》是一首富有童心和童趣的诗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借助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来学习课文,享受童年生活的乐趣。喜欢雨后玩水,雪后玩雪,这是儿童的天性。

因此,在上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回味过去玩水的快乐生活,来谈谈自己曾经玩水、踩水的快乐体验,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学习:“大家都曾有过玩水的快乐,著名作家冰心奶奶把小朋友玩水时的欢快情景写成了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一起去雨后的广场看看,玩玩,好吗?” 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的是小兄妹俩踩水的有趣情景,着力刻画了两人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我重点指导学生揣摩小兄妹的心理活动,激起学生心理和情感体验的共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中感悟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与欢乐,然后从分角色读,到加上动作,表情,神态进行表演读,层层深入,把内化的语言、情感通过学生自己的有声语言以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在身临其境中,让学生与诗中的人物对话,产生情感体验的共鸣。

例如“妹,小心,滑!”孩子们很爱读这四个字。平时的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提示语,这一课没怎么提示,孩子们已经读出了喊的声调。有的说应该声音稍大,因为广场上人很多,很热闹,声音小了,妹妹会听不见的;有的说应该喊短促些,妹妹走得很快,慢的话,妹妹也许已经摔跤了;有的说,应该读亲切些,那是哥哥对妹妹的关心、提醒。

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兄妹俩的亲情,哥哥的懂事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6篇:《雨后》教学反思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诗作,全诗以浅近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童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具童趣。诗歌源于生活,教学中也只有让学生走进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他们才能更深入地体验蕴涵的情趣。因此,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图文结合,现实与想象交错,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份童真童趣。

一、设置情景,激起体验

课始,我先让孩子们听听哗哗地雨声,启发孩子们想象,听到这哗哗地雨声你会想到什么?雨后你们在这里痛快地玩过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待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引入课题,激发孩子们朗读课文:小朋友们玩水的场面被写成了一首很美的小诗,想不想去读一读呢?下面我们一起去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里所描绘的情景。这样,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被带入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产生了初步的情感体验。

二、读中感悟,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喜欢雨后玩水,这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一定会有同感,读起来也就十分自然合拍。文中一群孩子们赤脚在雨后的广场上玩水嬉戏,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熟悉的生活情境,配上自己的动作……这一切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通过读“使劲地踩着水”、“溅起多高”、“水淋淋的泥裤子”等词句,感受小哥哥踩水的痛快,读起来仿佛自己就是那位踩水的哥哥此刻沉浸在这快乐之中,就好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神仙一样”一般。

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重点描绘了一对小兄妹俩在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而又传神的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及喜雨爱水的心理特征,着力刻画了两人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采用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兄妹俩在踩水时的兴奋与欢乐,并从读中揣摩两人的心理,感悟哥哥的担心、欢喜、兴奋和骄傲,以及妹妹的胆小、想玩水的心理。如小妹妹紧紧跟在泥裤子后面轻轻地小心地跑,我问学生:“你能不能把小妹妹的动作演一演?”由于是女孩子的动作,男生可能不好意思演示,我又加了一句:“知道吗?如果你能换角色把小妹妹的动作演出来,那本事可是一个字——高!”当女生演后,男生也加入了表演与感受的行列。由于激起了学生心理和情感体验的共鸣,所以孩子们抓住了妹妹的动作“紧紧地跟”、“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并用自己的朗读向大家展示了妹妹虽然胆小害怕但是也想玩水的心理。

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存在了一些不足:在处理“糟糕”与“兴奋、骄傲”的处理太淡化,感觉难点突破的不够,还应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性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自由表达的空间更多的给孩子,尽情发挥。

第7篇:《雨后》教学反思

《雨后》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诗作以生动活波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孩童戏水的欢闹情景,刻画出孩童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具童趣。诗歌源于生活,教学中也只有让学生走进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他们才能更深入地体验蕴涵的情趣。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图文结合,现实与想象交错,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份童真童趣。

一、依靠体验形成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最感性的学习材料。《雨后》这首诗写的就是孩子们的生活,因此要在孩子们的生活中让孩子们来体验夏天雨后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入手,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通过朗读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由于年龄特点,很多孩子都喜欢玩水踩水,那快乐的感觉长留心中。

所以在教学中,我先让孩子们听听哗哗地雨声,启发孩子们想象,听到这哗哗地雨声你会想到什么?雨后你们在这里痛快地玩过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待学生畅所欲言后,我引入课题,激发孩子们朗读课文:小朋友们玩水的场面被写成了一首很美的小诗,想不想去读一读呢?下面我们一起去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里所描绘的情景。

唤起儿童的亲身感受,并以自身的体验来印证,化难为易。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小哥哥当时嘴里说糟糕,心里却是兴奋和骄傲的心情。

二、深入感悟,激发兴趣

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喜欢雨后玩水,这是儿童的天性,孩子们一定会有同感,读起来也就十分自然合拍。文中一群孩子们赤脚在雨后的广场上玩水嬉戏,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熟悉的生活情境,配上自己的动作……这一切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通过读“使劲地踩着水”、“溅起多高”、“水淋淋的泥裤子”等词句,感受小哥哥踩水的痛快,读起来仿佛自己就是那位踩水的哥哥此刻沉浸在这快乐之中,就好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神仙一样”一般。

由于激起了学生心理和情感体验的共鸣,所以孩子们抓住了妹妹的动作“紧紧地跟”、“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并用自己的朗读向大家展示了妹妹虽然胆小害怕但是也想玩水的心理。

三、展开联想,增强效果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第二句时,让学生体会“快乐得像神仙一样”,还可以说孩子们快乐得像什么?在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着用诗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怎样享受雨后的快乐,既为学生的创作插上了翅膀,又为学生享受快乐语文、快乐生活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也存在了一些不足,还应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性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自由表达的空间更多的给孩子,尽情发挥。

第8篇:《雨后》教学反思

俗话说:“回头看,金不换,以生为本-《雨后》教学反思。”出门在外,毎换一个地点,回头一看,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生活又何常不是如此呢?走过一段岁月,闭上双眼,尽情回望,生命会多一份理性,多一份思考。

细细想来,上个学期对我启发最大的,还是那节磨了N次,作为公开课上了三次的《雨后》。特别是在“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的那次公开课,我受益匪浅。

说实话,那次上完课我自我感觉还不错,可结果牛博士却指出了那么多问题,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下午一放学,我立刻给工作室的几位老师打电话,可她们一致认为,课的设计没有问题,是我太紧张了。

真的是我太紧张了吗?我的自我认知告诉我,不是!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的头脑中放电影般拉开帷幕,将我执教的《雨后》版本一一回放,比较、分析、思考……原来将我绊倒的是“以生为本”。虽然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双轨四步,生本阅读”,但是在几个细节上,我没有做到“以生为本”。

一、一个未做的课前游戏。

课之伊始,我就让“以生为本”绊了个大跟头。上课地点在阶梯教室,听课的教师有80多位,课前还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没有穿校服,而被班主任扣掉了小红花,教学反思《以生为本-《雨后》教学反思》。

但是教学环境和学生情绪的变化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我一看表,评委到场时已经过了上课时间,就直接开始上课,而吝啬的没有舍得花5分钟做个小游戏,让孩子们紧张的情绪平静下来。因为没有做课前游戏,导致上课前10分钟乃至整节课,学生情绪的冷和教学效果的凉。

二、一个不准确的提问。

复习过旧知,我开始范读这首儿童诗,目的在于:师生竞读,激发学趣,并让学生发现我比他们读得好的地方,为接下来的分享朗诵小妙招做准备。

可是,我在设计提问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情,简单的问学生:“谁来评价老师的朗读?”结果学生的评价五花八门,浪费了大概5分钟的教学时间。在共同体活动中上这节课时,我把这个问题设计成:“谁来当小老师,评价老师哪一句读的最好?为什么好?”教学效果便截然不同。

二、一个不合适的站位。

平时上课,我习惯让小组成员在讲台上展示。因为这样既可以让全班同学都看到,也锻炼了展示者的胆量。孩子们也愿意上讲台,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似乎是一种荣耀。可那天,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教学环境下,我没有考虑学情,又犯了一个错误。在我的要求下,小组成员颤颤巍巍的离开座位,走上“讲台”展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个小细节没有做到“以生为本”,上砸了一节课。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又何常不是这样呢?

什么是“以生为本”?“以生为本”是:当你看到那个孩子又迟到了,先询问原因,再批评教育;当你发现这篇作文糟糕透了,先想想他的学习基础,再提笔评价;当你看见那张小脸又脏兮兮的,先想想他的家庭环境,再晓之以理……

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教师“以生为本”,可爱的同伴们,让我们一起努力!

第9篇:《雨后》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雨后》的的第二课时,当孩子们学到描写小妹妹的句子的时候,对句子中“泥裤子”的理解有了争议。在第一课时中,孩子提问题中也有说到这个问题,在两天之后我来上第二课时,没想到孩子们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我试先没有预设到的,

这样的写法应该是借物代人,借代的写作手法!如果在课堂上给孩子提出“借代”这样一个名词,他们又能接受多少呢?其实借助文中上下文的句子,理解这个“泥裤子”应该不是问题,于是我马上叫孩子们读前面的段落,读了之后,让孩子们再来说,没想到还是有孩子认为后面一个段落中的“泥裤子”和前面一个段落中的“泥裤子”一样,都是写泥裤子,有孩子甚至说到,如果是这个“泥裤子”是指的哥哥的话,那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小哥哥”呢?

这个孩子,说得好象很有道理,我真想马上告诉他,这样的写法叫做借代。但是我当时就让孩子们安静地看书上的插图,然后再默读课文,再静静地思考,这个时候教室特别安静,每个孩子都在为自己理由。在后来的交流讨论中终于全体意见一致:这个“泥裤子”是指代人:小哥哥。然后我就告诉他们,这样用物体来代替人的写作方法叫做借代。

这样的课上了下来,我很是有点沮丧,为什么“泥裤子”这样的问题会出现呢?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呢?不得不好好想想:在带着孩子们读书的时候,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上,至少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这个方法训练不扎实;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让孩子们选择描写哥哥或者妹妹的段落中,自己喜欢的来读,结果一个孩子读到了描写妹妹的段落,我们就抓着它开始学了。我这样的处理,显然很草率,要上好每一节随堂课,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老师来说,也不是这么简单哈!

第10篇:《雨后》教学反思

《雨后》是一首描写孩子们雨后水中嬉戏情景的优美诗歌,学习这篇课文时,师生“乐”在其中,共同感受朗读美,享受阅读自主、自由的快乐。本课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把朗读训练和自主质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课文朗读,受作品情趣、意境的、人文的、语言形式的美,而且还能够感受富有创意的朗读美。这无疑是美好生活的体验,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文化的建构必然产生积极的作用。再让学生感受语言美的同时,我又收到了一份惊喜。

一、自主质疑,感情朗读

我鼓励孩子们质疑,黄心仪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树梢会闪着金光?张仕翰立即抢着说:“因为刚下过雨,雨水把树梢洗干净了,特别绿,太阳一照,就像闪着金光。王昕也不甘示弱:“广场上的景色太美了,树梢不会闪金光,那是作者的想象。”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试一试,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紧接着蒋钰钊又提出了问题:

“‘泥裤子’是谁?小妹妹为什么要紧跟‘泥裤子’?”杨树泓信心十足地说:“泥裤子当然指的是小哥哥了。”小妹妹紧紧跟在泥裤子后面轻轻地小心地跑。我又插了一句你能不能把小妹妹的动作演一演,其他同学以感情朗读来表现?孩子们立即兴趣盎然,刘根源在前面表演,其他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他们读得那么陶醉,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的有机结合,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等刘根源表演完了,孩子们又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我被孩子们的笑声感染,也和孩子们一起笑了起来,是呀,童心多美呀!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联想和体验,把理解与感悟作为学生个性化感情朗读的基础,让学生在感情朗读的实践中,“亲历”生活,欣赏生活,发展个性品质,提高人文素养。

二、少表态,疑点、难点让学生讨论解决。

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思辨和归纳等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先可以把问题分到小组,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派代表交流,这是课堂最精彩的地方,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小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可能没有摔跤过。”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雨水溅到身上,泥土弄到身上的感觉。”有的学生说:“小妹妹喜欢像小哥哥摔跤后那么兴奋。”……学生之间单向、双向和多向的交流,就形成了课堂内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在交流不同层次学生的优势就得到了互补,这时,教师是听众,是评委,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只适时地给予引导和点拨。

三、联系生活,安全教育润无声

小哥哥和小妹妹玩水之乐让孩子们羡慕,小哥哥那“糟糕”的一跤,更让孩子们神往。在交流雨给你带来过什么时?有的孩子讲起了在家里,在宿舍里故意摔跤的情景,孩子们的童心童趣让我欣赏,可万一摔坏可怎么办呀?于是我有旁敲侧击地说:“可一定要注意安全呀,如果磕破,就由一时快乐变成痛苦了。”我把安全教育和对孩子们的关心溶入到学习中。体现了“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第11篇:《雨后》教学反思

小雨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弱,每天大小便都解在尿不湿上。而我每天要做的便是给小雨洗屁股,然后亲手将小雨交到家长手中,并就小雨在园表现与家长作细致的交流,然而,换来的却是家长的不理不睬。那份尴尬,那种“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实在不好受。不巧的是,在一次意外中,小雨的嘴唇磕出了一道血印,虽然教师给予了及时处理,并向家长说明了情况,可我明显感觉到家长还是很在意,此后对我们的工作更是经常挑刺。

面对这一切,我无助、失落、退缩……开始抱怨:怎么会有这样的家长?为什么一点都不理解我们?是坚持还是放弃?我开始在无尽的郁闷和矛盾中徘徊,同时,希望能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些许心灵的慰藉。有一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段对话:雨伞说:“你不能为别人挡风遮雨,谁会把你举到头上呢?”雨鞋说:“人家把全部的重量都托付给了你,你还计较什么泥里水里?”瞬间,我领悟到雨伞和雨鞋正是对家长和教师之间关系的最形象的诠释。于是,我不再觉得给小雨洗屁股是件失落的事,我坚持每天仔细地、认真地帮小雨换尿不湿、洗屁股,从中体验当“妈妈”的辛苦和幸福。我经常主动地、及时地跟小雨家长交流小雨的情况,坚持给小雨家长写邮件,谈自己对孩子教育问题的看法。渐渐地,小雨的家长肯倾听我的意见和建议了,也会主动与我交流一些问题。更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班里三个教师以及小雨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雨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不用穿尿不湿了,能自己解大小便了。小雨的家长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工作,对我们幼儿园也更有信心了。我也看到了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自己的坚持是对的。

这一路走来,让我更加坚定:当“风雨”来临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抱怨,不应该退缩,而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心,坚实地踏好每一步,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阳光一定会重现!

轻轻地,我唱起:“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第12篇:《雨后》教学反思

今年的家长开放日上,我上了一节《雨后的森林》,由于组长生病买来上班,我带着组内的妹妹们进行了课程设计,试讲,也在鲍校长的指导下进行了改革,最后在家长面前呈现出一堂好课。

上完课,我也坐下来进行了反思,想想课堂上的优缺点。

优点:有了两年的经验后,我能够在课堂上收放自如,教态大方,和学生的互动非常好,课堂环节接凑,过渡语用的比较到位、精炼。另外在自己最欠缺的评价语上也有所突破。

缺点: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各异,主体性的体现就是要把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放手给他们自己研究,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全班讨论,遇到分歧也可以让他们争论。但在这样的交流中,教师并不是听众,也不应该是裁判,不应该怕说话,在是整个课堂掌舵的船长。要适时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字的追究,引导、启发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增进对文本的理解,这也是锻炼学生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渠道。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立足对学生智力的开发。

太多的时候,我们忘记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学生已有的知识,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立在教师内心的标尺上。忘了学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忘了学生究竟需要什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将自己的喜好,一厢情愿地硬塞给学生,将自己对教材分析的所得按照自己的思路,采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方法一步步引生入“瓮”,不许学生越雷池半步。在这里,我就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知识经验,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所以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自己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也没有好好去解决,草草了事。同时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我们班的小朋友课外知识掌握得太少太少了,以后迫切需要在完成课本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每一件事,多多少少会给人带来遗憾,有了遗憾,才会迈出进步的步伐。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能把语文课上得越来越精彩。

第13篇:《雨后》教学反思

这首儿童诗的浅近生动的语音,描绘了一幅雨后孩子戏水的嬉闹情景,勾画出孩子们活泼、顽皮的形象,极富童趣,简直就是我的学生们的写照,也许与孩子们的生活相当接近,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学生在体会小哥哥这一人物时,就把自己置身与这一情景中,人物形象十分清晰。淘气、顽皮、不忘关心照顾妹妹,在体会小哥哥摔了一跤之后的复杂的情感十,教师举了一个例子。想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例子来体会,这一点十分可取。

在介绍完小妹妹的外貌后,让学生来体会她的心情却不尽人意,看来在前面的情境渲染上还没到位,也许应让学生看一段孩子戏水的景象或课前让学生亲身体会一番,就能更加入境了。

第14篇:《雨后》教学反思

《雨后春笋》是中国著名的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的作品。主人公是三毛,共有六幅图,每幅图对应一个成语。

教材呈现:

这组漫画,画面简洁清晰,富有动感,具有情趣,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幽默情感,丰富其想象力,使其感悟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在变化,都在发展。教学中指导学生图结合识字,了解成语的意思。指导学生丰富想象,拓宽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优秀化营养。

教学中教者关注表达,采取范导航,学生练笔的形式,让成语在合适的语境里安家落户。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阅读和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让词语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此外,上重点强调的是板块主题是《幽默》,呈现的是2组漫画,那么在尝试描述图意的时候也尽量做到幽默。幽默的图画应该配幽默的语言,这样才更有意思。

教学中不盲目拔高,鼓励学生动笔,可以自选形式。能写多少写多少,用一个成语也行,多多益善。学生减轻了负担,压力小了,灵感的火花就出现了。同时不拘泥于本图画的表达,学生如果想选择这些词语描述生活中的某个场景也是可以的。

学生练笔本上出现的佳作:

一、雨后春笋作者:张翊铭

有一天,三毛的语老师没有,所以没有留作业。三毛心情好极了,(fsir)他背着书包悠然自得地走在放学的路上。他到每天都路过的竹林,随手把帽子挂到了身旁的竹笋上。

接着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幽默的漫画书——《父与子》翻到0页津津有味地看了起。

三毛越看越有意思,看着看着竟然睡着了。

这时下起小雨,三毛的衣服被雨水浸湿了。他还没有醒,还在做着梦。他梦见自己被游泳教练踢到了水里。三毛从梦中惊醒了,他摸了摸自己的帽子,可是帽子不见了。三毛抬头往上一看,大声说:“呀!我的帽子怎么跑到那么高的竹子上去了?”他疑惑不解。

二、精彩片段作者:王翌霄

一天,我津津有味地看起了一本最喜欢的外书。读着读着突然遇到一个问题我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疑惑不解。后我去请教妈妈,心中的疑问解开了,我没想到答案竟然让我大吃一惊。

三、精彩片段作者:齐佳芮

昨天,晚饭过后妈妈想出去散步。临走时妈妈要带着手机,明明她的手机就在手里,却管我要,让我递给她。我说:“手机不就在你手里吗?”妈妈疑惑不解地说:“在吗?”边说边往手上看。“真在手里啊!”我们俩捧腹大笑。

送春教学反思孔子游春教学反思春笋教学反思

第15篇:《雨后》教学反思

在经历认真备课后,我讲了《雨后》一课。课后,我反思了这节课中的成功与不足。

一、这节课中,我对生字词的读音非常重视,进行了课堂的预设,使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在生字词的读音方面得到了正确的指导,如多音字“兴”,儿化音唇儿、裙儿,变音情况“水淋淋”的读法,还有普通话的音准方面都加强了指导。我想让学生通过每一节课的学习,再读准字音方面落到实处,把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落到实处。

二、在指名学生分小节读过程中,我在学生读的习惯与方法上也非常重视,如:你怎样做到读得准?首先眼睛要看得准。

别的同学读的时候你应怎么办?眼睛要看着书,发现问题提出来。细节虽小,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可能使他们受益一生。

三、在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升没有得到体现。朗读停留在前一过程上,强调朗读的正确性,把能很好体现读的环节,上成了理解分析课文,我应注重学生再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不应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另外,教学中应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精彩的、有趣的语句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有层次地一步一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把读真正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的方法。在每一堂课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高。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