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倍数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30 13:21:07

第1篇:3的倍数教学反思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5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五、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第2篇:3的倍数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研究,本课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猜测:“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利,因为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下面进入验证环节,先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3的倍数,再在这些学号中挑出个位上是0,3,6,9的数,通过交流这些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在此基础上,利用计数器转移探索的方向,让学生用3颗算珠在计数器上任意摆数,得出结果:摆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到这里有几个学生显得很兴奋。随后用5颗算珠实验,发现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到这里学生中已经有一些议论,他们都有了发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看出其中的神奇,我将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们,自己选择算珠的颗数进行了第三次实验,然后板书出每组的实验结果,从结果的数据中,学生们都很兴奋地发现了所用算珠的颗数是3颗,6颗,9颗,拨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也是每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把算珠颗数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

“试一试”是教学的第三步,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利用反例进一步证实3的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可惜在这一点上,我很仓促地指着黑板上算珠颗数是4颗,5颗,7颗,8颗时,所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直接告诉了学生,而没有让学生自己举出反例。随后设计了一系列习题,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

整节课只能说顺利地走了下来,对于教者我来说从中发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及时总结,虚心请教,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第3篇:3的倍数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是在第一次教学之后,学校组织县级教学能手选拨赛时候第二次上,可以说是“一课两上”。我在第二次备课时完全从另一个角度来处理教材,收获颇丰。下面我就本节课前后两次上课反思如下:

第一次上课我是让学生圈出100以内3的倍数,去观察3的倍数的特征,由此总结出3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实际应用,巩固练习。效果一般。而第二次上课时我是这样做的: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在学习2、5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是不是3的倍数的特征也要去看数的个位呢,进而产生新的探索欲望,让后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的特征,接着借助学生熟悉的计数器进行两个实验,实验一:验证3的倍数的特诊,实验二:验证不是3的倍数的的数的特征。最后实践应用,课堂检测。

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对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在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反思、归纳的数学活动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数学经验,也有助于创造性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精神,注重设计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个性才能充分发展。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我觉得在每个环节的过渡上要做的更加自然、一气呵成会更好。由于本节课按照赛教要求只有30分钟,时间的把握做的还不够恰到好处。总之,教无定法,学海无涯,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第4篇:3的倍数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2.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了3的倍数特征。

一、猜想: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

二、验证::先让学生在百数图中找找看,显然像13、16、19等等的数不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

三、探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百数图中找出3的倍数的数,如果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15→5118→8124→4227→72

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四、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542161299231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

第5篇:3的倍数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中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了2和5的倍数特征之后的新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差别,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在本节课设计理念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方法为主线的原则,从现象到本质,从质疑到解疑。当然本节课也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我进行做几点反思。

1、瞄准目标,把握关键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复习旧知识进行“热身”。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2和5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就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尽管是负迁移。实际上,鲜明的冲突让学生发现却不是这样,于是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有了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就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有效的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过程,授之以渔

猜想3的倍数特征是基础,在学生得出猜想后,我便引导学生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验证也是有技巧的,30以内即可发现3的倍数中,个位上可能是10个数字中的任何一个,之前的判断已经站不住脚。之后继续探究,在100以内,基本可以发现规律,但为了严谨,必须跳出百数表,在100以上的数中去验证这个规律。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这个结论背后的原理,为什么它的规律和之前的规律不一样?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会本节课知识,更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3、追求本真,知其所以然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上,我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我决定引导学生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背后的道理。这一尝试建立在我对学生学情把握的基础上,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的结论一但得出,运用起来没有难度,后面的练习往往成了“休闲时间”,而进一步提升探索难度,无疑是开发思维的良好契机。我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逐步深入,最后还是把话语权留给学生,这样就给予不同学生各自适应的个性化学习方略,真正做到了让每位同学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

第6篇:3的倍数教学反思

1.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利用学生刚学完“2、5的倍数的特征”产生的负迁移,直接抛出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解决“3的倍数特征”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本案例中,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猜测、否定、反思、观察、讨论,大部分学生渐渐进入了探究者的角色。

2.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在上面案例中,教师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紧紧围绕“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来开展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并不断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逐步发现、归纳规律、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分析、概括、验证、判断等能力。

第7篇:3的倍数教学反思

《2、5、3倍数的特征练习课》是一堂练习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5,3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以后学习分数,特别是约分、通分,需要以因数倍数的知识的概念为基础,到进一步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需要用到质数、合数的概念,而最基础的就是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从开始学习2,5的倍数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数上,到学习3的倍数特征时从只看个位转向考察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学生已经有了思路上的转变,思维的转折,观察角度的改变,以此让学生自主探索4的倍数特征,但由于与2,5,3的倍数特征又有些许不同,对学生依然有一定难度。

如果只是单一的做习题,势必有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这样子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保障,对教师的功底与教学策略有很大的挑战。因此课堂伊始,我直接开门见山式的先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梳理,接着利用学生感兴趣也是正在使用着的工具——“手机”的锁屏密码为线索,通过提示让学生解密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以破解后的密码1080,导出本节课我们要重点探究的4的倍数特征。让学生带着趣味,自主的去探索。由于有了前面探索2,5,3倍数特征的基础在,所以在探索4的倍数特征时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从而有所发现,体验探索的乐趣。接着通过计数器,让学生明白判断4的倍数特征背后的原理。最后在练习巩固中,逐渐熟练应用所学知识,感知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如何让练习课不仅仅只是做练习,让学生能在练习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思维上实质的提升,仍然值得我在好好的去思考探索。

第8篇:3的倍数教学反思

心理学原理表明,新异的刺激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学3的倍数特征这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下列巩固练习:

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35451003328767488

学生利用3的倍数的特征一下子就回答了上面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这时我接着说:“我们来一场老师、学生打擂台怎么样?看谁说的3的倍数的数最多,我们看谁能考倒老师。”这时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出题来考老师。

生:42

师:111

生:78

师:57

生:81

师:20xx

生:6891

…………

这时师故意出错:369041

学生马上发现了这个数不是3的倍数,师问:“你能不能改一改其中的某个数字使它成为3的倍数。”

生:“可以将1改为2。”

生:“可以将4改为5。”

生:“可以将1改为5。”

生:“可以将1改为8。”

生:“可以将4改为2”

生:“可以将4改为8”

学生回答完后,我及时提问:“你们为什么不改其中的3、6、9和0呢?”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因为0、6、3、9每一个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只要改4和1这两个数就行了。”这时我及时指出:“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可以用筛选法来判断,在各数位的数字中先筛去3的倍数或和为3的倍数的数字,若余下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原数就是3的倍数,否则就不是。”这时我逐渐地出示下列这组数要求学生马上判断是否3的倍数。

56

561

5617

56178

561784

5617849

…………

这个巩固练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激起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带来了内心的满足感。

第9篇:3的倍数教学反思

《3 的倍数和特征》一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我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2、5的倍数特征的复习,设置了“陷阱”,引导学生进行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可能是什么,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经历新知的产生过程。

一、引发猜想,产生冲突。

前一课时,学生在发现2、5的倍数特征时,都是从个位上研究起的,所以在复习旧知时,我也特意强调了这一点。接下来我引导学生猜想3 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时,不少学生知识迁移,提出:个位上是3、6、9的数应该是3 的倍数;3 的倍数都是奇数。提出猜想,当然需要验证,很快就有学生在观察百数表后提出问题:个位上是3、6、9的数只是有些是3的位数,有些不是3的倍数;有些偶数也是3的倍数,而有些奇数却不是3 的倍数。学生的第一猜想被自己否决了。既然没有这么明显的特征,那么在百数表里找出3的倍数,不少学生就开始了繁杂的计算,这个环节我给了他们时间慢慢去算,用意在于体会这种计算的不方便,从而去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 的倍数。

二、自主探究,建构特征

找3 的倍数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处理这个难点时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掌握找一个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在完成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所有3 的倍数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不能和判断2、5的倍数一样只看个位,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然后我提出到底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这一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计数器,于是我给学生准备了简易计数器,让学生多次拨数后,观察算珠的个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反应比较快的学生就有了发现:所用的算珠个数都是3 的倍数。在学生提出这个猜想后,全班学生再一次进行验证第二个猜想,这个验证也是在突破难点,学生在验证中掌握难点。同时,我也让学生对比了之前所用的方法,体验这个新方法的快捷与简便,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这个教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克服困难,解决了力所能及的问题,达到了新的平衡,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虽然用了很多时间,但我认为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三、巩固内化,拓展提高。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虽然每个同学只操作了一两次,但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一个典型的通过不完全 归纳的方法得出规律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无论是方法层面,还是思想层面均将对后继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初步感知3 的倍数的特征后,我提出了问题:一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它,所用数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它就是3的倍数,对吗?你是否认为我们研究出的结论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意义在于通过“更大的数”和“任意找”两方面,使学生深切体验了不完全归纳法的这一要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缜密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第10篇:3的倍数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个位上的数字之和”去研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通过练习回顾旧知:2的倍数与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这样能较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与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有些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是3的倍数”、“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等等,学生能想到这几点是非常不错的。

学生进行猜想后,我并没有判断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而是出现了百数表,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所有的3的倍数,让学生从表中发现3 的倍数的特征,把自己发现的在小组间交流。此时,我还是没有判断学生的发现是否正确,而是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学,从课本中找3的倍数的特征,当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我们可以向课本求助。然后问学生“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举例说说。”接下来将数扩到百以上,通过各种方式举正反例通过计算来验证从而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最后比较验证之前的猜想与发现。当我们向课本找到结论时,我们也要质疑,通过举例来验证。鼓励学生对知识要敢于质疑,敢于通过各种方式去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我能有效获取课堂生成资源,同时也注重方法的指导。比如:同桌举例验证时,涉及到了“123456”是否是3的倍数,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后问:还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吗?老师有效引导,让学生去发现“去3法”能给我们的判断带来很大的方便。还有在方框里填数等。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与课堂驾驭能力,如:在百数表圈3的倍数时,我的课件中有个数“99”忘记没有圈好,学生发现了这问题。在这里,我是表扬了发现此问题的学生,老师故意说:我是特意没有圈的,看我们的学生观察是否仔细,考虑问题是否全面……,把原本的错误变成良好的教学资源。练习的设计业很有层次与梯度,联系生活实际。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百数表中的数据太多,部分学生的发现是乱七八糟的;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还不够,学生亲自从算中去体会更好;总结不太及时,从及时总结中提炼、提升会更好。

第11篇:3的倍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3的倍数》优秀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3的倍数》教学反思1 在学习3的倍数中,刚开始,通过复习2,5的倍数,孩子们都能对数快速做出判断,适时的给出3、4、5三个数拼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数,在给出让孩子们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孩子们的定势思维是个位为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进行判断,出现认知冲突,迫使孩子们继续寻找新的途径去解决。在百数图上,由孩子们找出3的倍数的数,并观察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孩子们在汇报特征时,出现“我发现每个斜排个位上的数都减少一”“我还发现每个斜排十位上的数都减一”适时的引导孩子们观察一个加一一个减一那么也就是说每个斜排的数的各位加起来都是相同的?这时孩子们还发现“第一个斜排加起来都是3”“ 第一个斜排加起来都是6” “第一个斜排加起来

都是9”……这时候,离教学目标更为接近,让孩子们观察每个斜排这些3的倍数特征,得出都是3的倍数的猜测,并进行验证,得出3的倍数特征。再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后,让孩子们对于3的倍数特征有更深的认识。

孩子们可以发现我们老师在备课中忽略的知识,让孩子们充分发言,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引导出孩子们对于他们来说更为直接的认知方式。

《3的倍数》教学反思2 在教学3的倍数的时候,先复习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出示1——100的数,让学生找出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出现的情况有:1.3的倍数跟个位有关;2.这些3的倍数都相差3;3.这些3的倍数排列时是斜着的,几乎没有人考虑到各个数位和。

看到这三个出现的情况,我有些发晕。分析可能有这样原因,一是学生受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因为2和5的倍数的特征都只考虑个位,所以3的倍数也就考虑个位了;二是学生受1——100这些数排列的影响,只看整体排列的规律和所在位置的特征或者这一列数的特征,没有考虑个体数的特征。

只有张靖晨说了12就看1+2=3,3是3的倍数,所以12就是3的倍数,她的回答就像救命稻草,我抓住她的话让同

学去验证她说的是不是适合每个3的倍数,验证的结果证实了张靖晨的想法是对的。这是特征是在两位数范围内验证的那么三位数以外的数3的倍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征,继续找几个数验证一下,结果适用于所有的数。这样3的倍数的特征就自然总结出来了。其实如果张靖晨不说这规律,我也是要提示学生往这方面想的。学生不会或者想不到的时候,老师适当的给与指导和提示,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指引一条正确的路是必须的。

《3的倍数》教学反思3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研究,本课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猜测:“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利,因为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下面进入验证环节,先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3的倍数,再在这些学号中挑出个位上是0,3,6,9的数,通

过交流这些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在此基础上,利用计数器转移探索的方向,让学生用3颗算珠在计数器上任意摆数,得出结果:摆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到这里有几个学生显得很兴奋。随后用5颗算珠实验,发现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到这里学生中已经有一些议论,他们都有了发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看出其中的神奇,我将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们,自己选择算珠的颗数进行了第三次实验,然后板书出每组的实验结果,从结果的数据中,学生们都很兴奋地发现了所用算珠的颗数是3颗,6颗,9颗,拨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也是每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把算珠颗数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

“试一试”是教学的第三步,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利用反例进一步证实3的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可惜在这一点上,我很仓促地指着黑板上算珠颗数是4颗,5颗,7颗,8颗时,所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直接告诉了学生,而没有让学生自己举出反例。随后设计了一系列习题,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

整节课只能说顺利地走了下来,对于教者我来说从中发

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及时总结,虚心请教,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第12篇:3的倍数教学反思

“能被3整除数的数”一课,能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仔细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1、确立了基本技能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并重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仅重视学生掌握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并能运用特征进行正确判断,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渗透,让学生通过“猜测——验证——提出新的假设——验证”的探索过程来发现知识,获得结论,并感悟方法。

2、理性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科书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本节课重新设计例题,通过用“0——9”十个数字组成能被整除的三位数让学生探索特征,这样处理使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灵活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内容生活化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亲切感,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开课时收集的数据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课后“你再长几岁,这个岁数就能被3整除”这一开放题富有情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节课的主要特色。本节课始终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教学内容,举例验证等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教学知识、感悟方法。如在课的第二阶段,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探索、讨论、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一层通过学生猜测、举例、选数字组数,使学生产生两次认知冲突;第二层通过交换三位数数字的位置,仍然没能发现特征,产生第三次认知冲突;第三层次通过计算各位上的数的“和、差、积、商”使结论逐渐显露。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磨练了意志,同时也使学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4、合理定位教师角色,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中只有摆正了师生关系,才可能使学生得到发展。本节课学生始终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出:一是从师生活动的时间分配上,二是从分层探究、有针对性的适当引导上。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气氛始终处在民主、和谐之中,生活化的学习材料、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探究方式,

第13篇:3的倍数教学反思

在学习3的倍数中,刚开始,通过复习2,5的倍数,孩子们都能对数快速做出判断,适时的给出3、4、5三个数拼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数,在给出让孩子们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孩子们的定势思维是个位为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进行判断,出现认知冲突,迫使孩子们继续寻找新的途径去解决。在百数图上,由孩子们找出3的倍数的数,并观察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孩子们在汇报特征时,出现“我发现每个斜排个位上的数都减少一”“我还发现每个斜排十位上的数都减一”适时的引导孩子们观察一个加一一个减一那么也就是说每个斜排的数的各位加起来都是相同的?这时孩子们还发现“第一个斜排加起来都是3”“ 第一个斜排加起来都是6” “第一个斜排加起来都是9”……这时候,离教学目标更为接近,让孩子们观察每个斜排这些3的倍数特征,得出都是3的倍数的猜测,并进行验证,得出3的倍数特征。再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后,让孩子们对于3的倍数特征有更深的认识。

孩子们可以发现我们老师在备课中忽略的知识,让孩子们充分发言,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才能引导出孩子们对于他们来说更为直接的认知方式。

第14篇:3的倍数教学反思

《3的倍数特征》进行了两次教学授课,第一次是新授,第二次是录课重复授课。下面就本节课前后两次上课进行如下反思:第一次上课,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入,提前给学生编号,根据编号做游戏。由于每个学生的编号不一样,所以在做游戏的时候,每个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游戏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游戏的目的是复习2或5倍数的特征,同时,对3的倍数特征的学习产生求知欲。接下来是采用提出猜想,举出个例否定猜想来过渡。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依据2或5的倍数特征的思想已经行不通了,从而开始新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借助“百数表”,让学生独立地圈出3的倍数,圈完后互相交流3的倍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再次否定了之前的思维定式。由于个位上没有特点,所以引导学生从其他的角度观察,学生能想到横着观察、竖着观察,但对于斜着观察不能很好的发现,所以本节课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思考困境,引导学生从斜着观察的角度思考探索。当学生斜着观察时能发现个位上的数字依次减1,十位上的数字依次加1,适时提出“什么是没有变的?”问题一提出,学生恍然大悟,发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没有变!顺其自然的知道了3的倍数具有这样规律。经过研究每一斜行发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不变,都是3的倍数。知道了这个规律后,下面开始延伸这个规律。一方面:验证百数表内其他不是3的倍数是否具有这个规律?另一方面:比100大的数,三位数、四位数、五位数等是否具有这个规律?通过两方面的验证,再次强调了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而这时3的倍数特征已经归结为: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知道了3的倍数特征之后通过练习巩固加强,练习的设计是三道题,这三道题设计为不同的层次,第一题是基础题,第二题是拔高题,第三题是解决问题。通过做题发现学生本节课掌握得不错。最后,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延伸,通过出示课本第13页“你知道吗?”,让学生明白为什么2或5的倍数特征只看个位就可以了,而3的倍数特征需要看所有数位。从而达到学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在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归纳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经验,同时这也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最终检测本节课的目标较好的达成。但反思这节课的不足,我觉得在每个环节上的过渡应该更加的自然。另外,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应多关注学生的交流,对学生进行适时地指导。基于第一节课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第二次的授课即录课。由于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过本节课,所以对于学生们来说已经是旧知识。要把旧知识重新来讲,如果照搬之前的授课方式已经远远不够了。如何更改,这给我提出来一个新的问题。为此,这节课我做了适当的调整。本节课我更多关注的是数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其中体现在:

1、学生在举例验证猜想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反例的作用,如果有一个反例的存在,就说明猜想的结论是错误的。

2、在探索3的倍数特征时,对于100以内3的倍数,应如何着手验证,怎么选取数来验证,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在研究规律的时候,优先选择数比较多的这一组,让学生明白如果有规律更容易探索和发现。

3、在拓展规律的时候,采用举了大量的数据,证明了规律的普遍存在,让学生体会规律的适用范围。

4、在做练习的时候,第2小题,关注学生思考问题是否全面,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

5、练习的第3小题,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通过让学生读题、审题、分析题之后,再思考。这一道题学生展示了多种的做题方法,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说明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本节课中的不足,练习中第3题学生的做法没有完全的在黑板上板书,另外,本节课中学生会超前说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使得教师略显失措,我觉得这是因为我备学生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改进自己的不足。我将更深入地研究教材、钻研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设计出学生更能接受和喜欢的课。

第15篇:3的倍数教学反思

【初次实践】

课始,让学生任意报数,师生比赛谁先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正当我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之中,几个“不识时务者”打乱了课前的预想。“老师,我知道其中的秘密,只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就行了!”“对!在数学书上就有这句话。”……又有几个学生偷偷地打开了数学书。“怎么办?”谜底都被学生揭开了。面对这一生成,我没有死守教案,而是果断地调整了预设,变“探索”为“验证”,将结论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组织学生将百数表中3的倍数圈出来,验证是不是具有这样的特征,最后进行一系列巩固练习……

[反思]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类似上述案例中的“超前行为”,即有些学生提前把要探究的新知识和盘托出。我们的习惯做法就是变“探索”为“验证”,当然有些知识的教学采用这种方式是有效的,然而本课中“验证”的过程真能取代“探究发现”的过程吗?仅仅举几个例子试一试,验证方法单一,思维含量低,学生充其量只能算是执行操作命令的“计算器”,又能获得哪些有益的发展?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教学,还容易使学生形成浮躁浅薄,不求甚解,甚至只要结论的不良学习风气。怎么办,置之不理吗?如果这样,不仅没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且在已经揭开“谜底”的情况下,再试图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实验、发现,体验遭受挫折后取得成功的那种激动,也只能是一种奢望。那么又该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呢?

【再次实践】

(与第一次教学情况基本相同,有些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这时一些学生却依然感到困惑,我设法将这一困惑激发出来。)

师: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知道了3的倍数的特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只和什么有关?

生:只和一个数的个位有关。

师:与今天学习的知识比较一下,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不行?

生2: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只看个位,而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

……

师:同学们思考问题确实比较深入,提出了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那我们先来研究一下2、5的倍数为什么只和它的个位有关。

(学生尝试探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简单数开始研究,借助小棒或其他方法进行解释。)

生1:我在摆小棒时发现,十位上摆几就是几十,它肯定是2、5的倍数,因此只要看个位摆几就可以了。

生2:其实不用摆小棒也可以,我们组发现每个数都可以拆成一个整十数加个位数,整十数当然都是2、5的倍数,所以这个数的个位是几就决定了它是否是2、5的倍数。

师:同学们想到用“拆数”的方法来研究,是个好办法。

生3:是否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就不行了。比如13,虽然个位上是3的倍数,但10却不是3的倍数;12虽然个位不是3的倍数,但12 = 10 + 2 = 9 + 1 + 2 = 9 + 3,因此只要看十位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是不是3的倍数就行了。

生4: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还发现十位上余下的数正好和十位上的数字一样。

生5:(面带困惑)起初,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在试三十几、四十几时就不行了。余下的数和十位上的数不一样了,比如40除以3只余1,余下的数就和十位数字不同。

生(部分):对。

生4:其实40不要拆成39和1,你拆成36和4,余下的数不就和十位数字相同了吗?

生6:也就是说整十数都可以拆成十位上的数字和一个3的倍数的数。这样只要看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确实很厉害!那三位数、四位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学生用“拆数”的方法继续研究三、四位数,发现和两位数一样,只不过千位、百位上余下的数要依次加到下一位上进行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越来越清晰。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你们不仅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还弄清了为什么有这样的特征。现在你还有哪些新的探索想法呢?

生1:我想知道4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2:我知道,应该只要看末两位就行了,因为整百、整千数一定都是4的倍数。

师:你能把学到的方法及时应用,非常棒!

生3:7或9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

师:同学们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课后可以继续进行探索。

[反思]

1. 找准知识间的冲突,激发探究的愿望。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而实际上,3的倍数的特征,却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于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2或5的倍数只看个位?”“为什么3的倍数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学生急于想了解这些为什么,便会自觉地进入到自主探究的状态之中。知识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有时会存在矛盾冲突,教师如能找准知识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有效地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 激活学习中的困惑,让探究走向深入。创造和发现往往是由惊讶和困惑开始。对比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由于忽视了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并不透彻,探索的体验也并不深刻。第二次教学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巧设冲突,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将困惑激发出来,通过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对问题的思考渐渐完整而清晰。学生不但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而且思维不断走向深入,获得了更有价值的发现,探究能力也得到切实提高。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困惑,这种困惑有时是学生希望理解更全面、更深刻的表现。面对这些有价值的思考,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采取恰当的方法将其激活,促使探究活动走向深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当然,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怎样的困惑,面对这一困惑又该如何恰当引导,尚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

3.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探究。显然,2、5的倍数的特征与3的倍数的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其研究方法是相通的(都可以通过“拆数”进行观察),特征的本质也是相同的。这种研究方法和特征本质的及时沟通,激发了学生继续研究4、7、9……的倍数的特征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不断探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并在探究过程中建构起对数的倍数特征的整体认识,感悟数学其实就是以一驭万,以简驭繁。课堂不是句号,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落脚点。我们的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于一堂课知识的掌握,而应着眼于学生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感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