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狼》教学反思
音乐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欣赏活动中,是人类精神文明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音乐艺术第三度创造的不可忽视的方面。孩子爱听音乐,但往往当我想挖掘的更深时,孩子却没了耐心,如何让学生养成欣赏的好习惯,我在不断地思考。
上星期,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彼得与狼》是一首交响童话,全曲长 27 分钟,这么长的一个曲子要在短短四十分课堂中完成,显然是很困难的。所以我根据实际情况,把乐曲根据片断剪辑了几个短小的音乐片断,配上简单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在兴趣激昂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的感受音乐,了解音乐,并掌握乐器的音色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讲故事的手法,用情境导入,把各环节简单扼要的纳入到故事中去。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的不同人物,重点让学生区分出不同音色的特点。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乐器在节奏、音色、旋律、速度及不同的音区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并能概括出各角色的形态和性格:彼得 ―― 性格勇敢、聪明、机智; 小鸟 ―― 活泼、机灵;鸭子 ―― 行动摇摆、反应迟钝;猫 ―― 动作灵活、行动敏捷;爷爷 ―― 言语唠叨、行动迟缓、做事严谨;狼 ―― 性格贪婪、凶残、阴险、恐怖,
在这堂课的教案中我准备了听、说、讲、演、创作等几个环节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带着头饰随着音乐来演一演故事情节,通过扮演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彼得与狼的故事及主题音乐。也许是时间的关系,我怕时间不够,所以本来设计好让学生最后在来欣赏音乐这一环节跳过了,后来想想很是遗憾,要是在最后让学生再来欣赏音乐,就更能增加学生对乐器音色的掌握,了解每样乐器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另外还要让学生说一下,假如把表演角色的乐器换其他的乐器来演奏,会有什么效果呢?这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进行想象,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和创新意识。
第2篇:《狼》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检查听课,我讲的是第十四课《狼和鹿》。这篇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是鹿的天堂,可是鹿总是遭到狼的暗算,人们恨透了狼,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把狼捕杀光了,鹿开始大量繁殖,最后达到十万只,吃尽了森林里的绿色,并且疾病如影随形,最后只剩下八只病鹿。课文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悲剧,告诉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课堂中我先让学生通过“生机勃勃”、“嬉戏”这两个词感受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葱郁和鹿的快乐,再让他们通过读传达出自己的感受。再通过“暗算”一词让学生想像狼会怎样暗算鹿,最后再通过重点词句感受森林与鹿群的变化及人捕杀时狼场面的血腥,最后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并设置了三个环节让学生进行想像,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整个课堂流程清晰,能按预设的环节进行,让我最满意的是学生的表现。这堂课中学生的表现太棒了,整个课堂都能跟上教师的节奏和思路,特别是在两个想像环节,思维宽广,好几次的答语都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因为有了热烈的氛围,能力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比平时活跃了很多。在范读第三段时,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认真听,看看通过老师的读你能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预设时,我想:看到些什么对比较容易回答,但听到些什么恐怕有些困难,已经做好了孩子不会答的准备。但是,孩子的表现太让我兴奋了,有的说:听到鹿群在没闹饥荒前,繁殖时快乐的声音;有的说:听到咔咔吃啃树皮的声音郭凯鹏说:我听到了小鹿的哀鸣。这个答案太好了。在课堂中,学生能快速而准确的找到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而且对这些重点语句理解的都很透彻,这些保证了课堂的顺利进行,并且让我在欣喜之余有信心把课上的更好一些。
这段时间一直在反思孩子们课堂上不合拍的表现,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方式是不是有所偏差,从二年级起,我一直注重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课文时思维的发散能力,从简单的好坏评价,到表达简单的想法,再到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到二年级下学期觉得他们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可开学的这一个月来,对他们的表现却有着很大的困惑,甚至认为自己以前的努力没有任何的效果,经过这堂课,我能肯定,以前的功夫没有白费,对孩子们的发展还是有帮助的,只不过,不能求速度,要一点一点的积累才行,看来以后还要把这种训练坚持下去,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我们一起加油加油,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回顾这节课,不足在于:因为有领导听课,时间上要求的就比较严格,为了保证能进行的顺利一些,对差生照顾的稍少一些。再就是对于课堂的时间还是没有把握好,本想把最后一个练笔环节留在课上的,这样既能符合新课标每节课都有书写时间的要求,又能使学生的训练更实在更扎实一些,可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把它留成了课下的作业,让这节课有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反思可以促进教学,可以更好的服务学生。
第3篇:《狼》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的鹿群,人类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我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去阅读、去思考,思考凯巴伯森林狼被猎杀后出现了怎样的后果。这个故事给你了怎样的启示?这节课,我没有涉及更多的问题,只是以这两个问题为主线,让学生深入文本去寻找答案。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解决问题、发现问题。
在学生小范围的交流之后,进行全班交流,并让学生在文中进行标注,明确捕杀狼之后所造成的四个连续性的后果。在学生明确这些措施所导致的恶果之后,让学生给罗斯福总统写一封信,告诉他错在哪,怎样做才能挽回损失。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罗斯福总统决策的错误之根本,再由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第4篇:《狼》教学反思
这是一次教学,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我在课堂上太拘泥于教案,阻碍了原来想创设的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局限于课本。如教学到狼尾和狗尾的区别时,只是匆匆地讲解过去,而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说。因为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底子、自己的生活积累。如果这里让学生说,有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倒如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平时的阅读信息,这样在课堂上一起交流,就是一种感悟,一种互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所以,今后在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也要纳入很多弹性灵活的成分。
2、读不够凸显。本来想让学生以“读”为主,采取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思考。我坚持以“读”为主线,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但这一课是分角色读,教师的范读还不够,学生读的面不够广。应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语感,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3、还没有注重评价。评价在一堂课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教师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要多注意到。
4、能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抓关键字词的训练中,如教学“花言巧语”能利用情境,不仅理解了词,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了词汇,课堂上形成一种融洽的气氛。
5、今后还要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理解。
第5篇:《狼》教学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课文层次清楚,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与认知活动。教学时,抓住人们捕杀狼前后的现象和动物之间数量的变化进行对比,从比较中探究、感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一、反复阅读,加深语言感悟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是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这一教学中,我让学生读书,通过自由读、对比读、对照读、品读等朗读形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感悟文章的主要意思。
2.深入阅读文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涌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本课采用的学法是:
A、对比质疑:让学生在自身对狼和鹿的认识和课文中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对比中,提出疑问。
B、自主学习:围绕问题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句子谈谈感受。
C、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灾难。
D、读中感悟: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议一议多种方法揉合在一起,感悟破坏森林、毁灭鹿群的祸首其实是人,是人违反了大自然应有的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
二、利用媒体,丰富语言表象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丰富的表象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在导入畅谈之后,我按“由图及文,引发思考”的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说一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追查原由的热情。
当然,这堂课也有许多遗憾,以下就这节课中的不足谈一谈。
首先是朗读,读昔日森林与现在森林的两段话时,学生都没有读出语气来。如果教师在之前加以引导,学生也许会读的好些。
其次,我在课上的提问过多过细,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品读,而忽略了文字本身,我的提问初衷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服务于朗读,自读自悟,但结果并不明显。
此外,由于自己钻研教材不够,所以没有能很好地解决课文的难点。
这一节课留给自己的反思很多,争取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第6篇:《狼》教学反思
最近从市教育局组织的构建课堂教育模式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颇深。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知识和能力是鲜活而又充满人性的东西,不能用某一种模式或者构建一种“万能”的授课程序来达到其最终的目的,但是就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易乐观,在此种情况下,统一思想,相对的构建一种在大多数情况下较为适用而又合乎语文教学规律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的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 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的支 离破碎。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 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当教学中的某种遗憾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 教学现状时,其原因之纷杂自不待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开启智慧,放开眼光,大胆创新 ,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她的魅力。
我一直想:怎样的一堂课(文言文教学)才是有成效的一堂课?怎样的一堂课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从课文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革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先前教学思想的一种反思、借鉴和超越。反观传统的教学(文言)的模式,从最早的私塾教育,强调的是一种直观而又简单的教学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说,他们的结果是好的,就是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章)的一种感悟力,就是所谓的“慧根”,而我们批判的应该是他们的教学方法,传统文言(建国后,白话文)教学因为受到语言习惯的影响,自然不如古人学习是的自然和流畅,一般情况下:“教师读,学生看;教师译,学生记”的教育模式大兴其道,究其原因,大家认为这种教育方式的显性因素明显,即学生能够基本明白其义,并能翻译。但是文章的意蕴何在?文章所体现的鲜明的人性和个性以及鲜活灵动已怡然丧失。
第7篇:《狼》教学反思
曾记得有人略带夸张的说过这一句话:“文言文等于一门英语“。这句话形象的道出了文言文的难教难学。我们在上文言文时一般都是先带领学生处理文章的字、词、句翻译,之后才来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深究。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僵化老死,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反而是学生望而生畏。但是听了张丽园老师的讲课方法却走出了传统模式。我认为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归纳一下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读的训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文言文更要反复的读,盲目机械的读效果并不佳。但是张丽园老师却做的读的方式的安排与指导。如:自由读,开小火车一人一句的读,男女分组读,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声音读。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读中,逐步深入,逐步理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真可谓是快乐学习,轻松学习。
二、打破传统的文言文翻译方式。
在我们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非常注重文章的翻译,从字到词在到句的翻译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并且效果并不显著,学生翻译过后印象也不是特别深刻。但是张老师她并没有代学生翻译,而是以学生按要求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给了学生三个角色,按照不同的角色来讲述这个故事,讲完之后再叫学生起来点评,通过这样一个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熟悉课文内容。这一方式不仅省去费时的翻译,也让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深层次来赏析这篇课文。当然,张老师也没有放弃字词句的'处理,在课文的最后设计了练一练——咬文嚼字这一环节,来加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这样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这节课的亮点很多,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听完这节课之后,我想我会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努力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式,争取让自己的课堂也变得更精彩。
第8篇:《狼》教学反思
《彼得与狼》这节课故事情节简单,乐曲篇幅长,针对这一特点我设计了一条“看——找——听——演”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意在调动学生的多方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欣赏氛围,让他们愉悦的接受交响音乐。
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认识乐器,然后欣赏几个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区分音乐明朗与暗淡。这一环节通过"器乐演奏会"这一形式营造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复习了旧知识,学习了新知识。
找:请同学们根据主人们的不同性格特征和形象,找一找乐器演奏的音乐分别代表谁?这一环节,运用新颖适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游戏"找一找",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为各乐器找到了它们所代表的各角色,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积极性,在愉悦中掌握知识。
听:在这里要听故事情节,学生从音乐本身入手,初步聆听。同时要抓住细节、以小见大。如抓住猫在爬树的时候,单簧管的吹奏由慢到快,把猫遇到危险爬树的过程描绘的惟妙惟肖。让学生理解在音乐表现时的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积极发现其中的表现因素。
演:根据故事情节,展开想象进行创作表演。
本节课整体效果还可以,只是作品太长,我采用了分开欣赏的方法,不知对作品的完整性会不会有所破坏?
第9篇:《狼》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围绕“这是一只怎样的狼?怎样的小羊?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且找出根据。”这一专题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进行专题漫谈。学生围绕专题漫谈,从句子本身的意思到联系上下文的句子,直至朗读处理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他们的漫谈既有专题,但又不受专题的限制,显得宽松而又自在,有一定的深度。
1、漫谈满足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是二期课改的改革要点。学生很想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告诉别人,不善抑制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给予学生较多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漫谈”。学生能围绕某一专题畅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认识,满足了他们想说的愿望。也不会对老师的提问显得拘谨而不敢举手。学生不那么害怕,自然话也就多了。
2、通过漫谈相互促进,相互启发。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因,外因只是起促进和催化作用。学生学习知识关键在自身,只有自己想学、要学、有兴趣学,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启发下,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会本领。本塘课教学,给学生安排较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漫谈式教学学生的“说”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了要积极参与漫谈,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和课外读物,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因此,“读”和“听”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进步。我想三方面的提高一定会促进“写”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通过漫谈总结学法,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漫谈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先谈自己的看法,再谈这样说的依据。体现了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突破。不再像刚入学时,回答问题表达简单。而且学习的方式也有多样化的趋势,如:有的看图来理解,有的动作来理解,有的读句子的方
第10篇:《狼》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的鹿群,人类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结合我们教研组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主题,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1、激趣导入。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积累是很关键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平时对“鹿”和“狼”的了解,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为学习下文,改变对这两种动物的一般认识做好铺垫。
2、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自学理解,分析“案情”,自由辩护,明确造成凯巴伯森林几乎毁灭的根本原因。教师的责任应是为学生创造“做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如果把舞台让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造就的是学生无限的发展。所以,我预设了这样的环节: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自学,在文中勾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和“有这些措施导致的后果”。在学生小范围的交流之后,进行全班交流,并让学生在文中进行标注,明确捕杀狼之后所造成的四个连续性的后果。在学生明确这些措施所导致的恶果之后,为学生虚构一个法庭,让学生扮演律师的角色,选择自己的“当事人”引用文中的内容来为其辩护,将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理解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4、书信传音,为总统出谋划策。在学生明确这些措施的错误之后,让学生给罗斯福总统写一封信,告诉他错在哪,怎样做才能挽回损失。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罗斯福总统决策的错误之根本,再由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5、揭示道理,课外延伸,深化主旨。因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作为教师我们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当好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的探索,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实现立体化的三维化目标,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和谐发展的平台。本环节中,学生通过介绍自己了解的相关的小故事,进一步深化理解文章所要告诉读者的深刻道理。这个环节中,仍然激活了学生之前的学习经验,把之前学过的内容与本课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变得更加立体。
由于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分析案情,进行辩护和“书信传音”这两个环节,主要通过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用文中语句作为自己的辩护材料,明确本课中心,并针对这个错误找到弥补的方法,挽回损失。通过学生自学勾画,商议讨论,自由发言,使学生在互动中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学生的回答和课堂表现比预料中要好很多。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学生在辩护环节中,已经说到是由人类直接导致了凯巴伯森里的严重后果,不应该再让学生继续发言,偏离了“人类才是导致这场生态灾难的罪魁祸首”这一结论。其实,这时可以直接小结,切换到下一个环节。
2、在“书信传音”的环节中,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的发言比较简单,其实,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抓住学生有话可说的有利时机,让学生动笔写一些。
3、在最后的环节中,学生提到的以前学过的两篇文章与本文的主旨有相近之处,但是并没有完全紧扣本文,我应该再给学生提供一些更加切合本文中心的事例来深化主题,比如《拯救澳大利亚的蝴蝶》。
在教学中,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参与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教师以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要做到这些,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很重要。因此,我认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应该从我们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出发。我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能不能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目前我在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地一个方向。
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能够为我这节课,为我存在的各种问题多提宝贵意见!
第11篇:《狼》教学反思
《狼和小羊》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但是还是蛮不讲理地向小羊扑去。课文篇幅短小,通过狼和小羊的神态,对话揭示了角色的本质,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通过这节课和孩子们的相处,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心情始终是快乐的,学习状态始终是高涨和积极地。我觉得我的上的这节课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
一、挖掘成功的源泉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一节课的开始我就设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尝试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也就是让学生带着自信走进课堂。我准备的问题是:“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问题虽然简单,但是目的是在简单的问题当中让学生找到自信,让学生形成我是很棒的心态。而且在孩子们的这种心态下我又是利用了孩子们从未接触过的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课件,来导入新课的。当这样的新生事物展现在孩子们眼前时,无疑就是增加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使我又达到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无意识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直白地堆学生说:“我们已经开始上课了,请同学们注意听讲”相比较,那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利用远教资源营造学习气氛,搭建朗读平台
我认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但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课堂教学要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余地,而传统的教学总是很难满足学生这方面的要求的。远程教育资源的出现,则改变了一切,它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着学生。教学中所用到的声音,图片等不仅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改善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基础。就像《狼和小羊》中的狼和小羊两种动物不同的表情都可以用课件展示在学生的眼前。
而且我觉得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语文朗读教学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看着课件投影出来的课文内容,总比让学生看着书,或者看着黑板去读的效果好得多。比如《狼和小羊》朗读教学就收到了让我满意的效果的。《狼和小羊》是寓言故事,而寓言故事的内容,是寓言的外壳,它是靠这个外壳来蕴含丰富的思想意义的。
因此对寓言内容的理解越深越透,领会寓意就越明确。而朗读则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特别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基于以上的学习寓言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试图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读待讲,以读促学去帮助学生领会寓意。本篇课文的中点式狼和小羊的次对话。我紧紧抓住了“找碴儿”这个词引导学生展开朗读训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狼想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的话,小羊极力申辩的话。狼的话以粗而低沉的语调来读,一字一句充满杀机,小羊的话用尖细柔和的语气来读,这样把课文内容角色化地读书,一方面完全适应孩子的童心,谈化学生为读书而读书的被动意识,激起了学生“我要读”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体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语言的兴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的对话的朗读容易在学生脑海中引发一种情境激发学生大脑,活跃学生思维。通过这次教学我更明白了“读”的力量和必要性。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实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她正在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学生的好朋友。
第12篇:《狼》教学反思
本文所选取的教学案例即我班学生在语文课上的教学过程。这课的教学我主要是通过对简短故事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具备理解课文和分析课文的一些能力,因此通过观察图片,理解课文来完成教学任务应该不会有难度。本课我主要是想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抓住老山羊的几次说话,分析狼的表现从而识破狼凶恶狡猾的本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顺序,分析语言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老山羊的几次说话,了解狼的本性,帮助学生分辨善恶。难点则是指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分角色朗读课文。
本节课我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首先第一个环节我采用了复习旧知学习新课。我在学习新课之前先向学生提问: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狼和山羊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学生的回答既是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感知,又是为下文的学习做了一个铺垫。然后再让学生读课题,提问“狼会不会摇尾巴?”这课书里的狼为什么会摇尾巴?这样的激趣导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第二个环节就是新授环节了即学习新课。我把课文的内容根据狼和羊的三次对话分为三部分来学习。先让学生找出狼和羊的第一次对话内容让学生读一读。出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观察图片,看看狼和羊的表情什么样?从图中理解词语“怎么也爬不上来”“老实和可怜”,结合段落内容分析狼的心计。然后学习它们的第二次对话,这时候的狼又怎么样了,让学生通过图来观察狼的神情变化,并帮助学生揭露它的伪装。并结合课外知识告诉学生狼和狗的区别,从而更进一步戳穿狼的狡猾之处。并在朗读技巧上给学生特别的指导,对中重度学生采取故事情境的模拟提高朗读水平。最后出示图片三和图片四,让学生从图中观察狼为了伪装自己的言行都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狼不耐烦的心情和本质的一点点流露。用故事的结果充分向学生证明狼的凶恶,蒙骗伎俩从而也来体会老山羊的机智勇敢,从而解决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我安排的是学习提升环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采用了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试着模仿狼和羊的声音进行分角色朗读。尊重学生对动物性格特征的认知情况,同时给予朗读技巧的指导,既要读出狼的凶狠狡猾,又要读出羊的温顺机智,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教育学生不要被坏人的花言巧语所蒙骗。读的同学要感情饱满,听的同学可以看图展开自己的联想。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布置作业即学生对这节语文课的拓展练习。让学生和家长进行互动,分别扮演狼和小羊,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讲给家长听。并让家长对孩子的复述过程给予客观的评价,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有益的健康情感教育,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促进了语言发展。
这节课我个人认为学生在图文并茂的学习中收获了道理。对学生的教育非常深刻。并且保证了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个别化训练的机会和过程,我都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生动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特别是德育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有不妥之处,详略不得当,因此学生朗读的机会较少,指导朗读的环节没有凸显出来,但板书的设计课件的设计可以更加生动有趣些,这就要求自己在信息技术方面更加钻研,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与环境。今后还要更加努力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相信自己的提高必将带动学生的整体发展。
第13篇:《狼》教学反思
在执教过程中,我特别注重采取激励措施,营造民主、宽松、竞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老师一起和文本实现多边互动交流,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的去认识文本,自然而然的进入故事发展的情景当中,在阅读鉴赏中自行发现,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整节课感觉气氛活跃,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涨,表现非常积极踊跃。但静下心来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上完课后还有一个问题我已经意识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环节用时稍长,以至于后面的达标拓展时间仓促,以至于削减了这一课的厚度。
第14篇:《狼》教学反思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录像课《狼》,整节课感觉气氛活跃,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涨,但静下心来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一:关于教学文本:
《狼》节选自选自清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的一篇课文,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起步不久,能力尚在初级阶段,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这堂课的前期准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文章短小些,故事情节生动些,使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而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本着重点突出、知识落实、重在方法指导的思想,把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相对独立地阅读文言文。
二:关于教法:
传统的字句串讲这种单一的教授文言文的方式,虽然有它的优点,也就是对于重难点的把握较准确,但是也带来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不搞等反面影响,如何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多变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愿学到乐学,养成良好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早就了然于胸,但事实上,是否真正地把这一理念渗透融入到每一节课,实在需要静心反思。
三:关于教学过程:
首先,在这节课的整个磨合中,我始终在“教师跟着学生走”还是“学生跟着教师跑”这两者之间徘徊。学生在运用字典大致理解字词含义之后,我的教学环节设计是质疑,并尽量依靠学生资源互享的原则自行解决。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就是以读促学,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对于文本缺乏认识和钻研,就无法产生有实际价值的疑问,那么所谓自主探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环节我虽然不能准确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思路,但根据经验也大致有个猜测。比如,对“奔倚其下”一词的理解,我依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初步判断学生会从上下文去合理揣摩。我企图把我自己的思考方式传递给学生,但是,学生不领情,有一个学生偏偏从对“动作”的理解迁移到对“心理”的揣摩。这一思路大大出乎我的意外,我不得不承认,他这一思考方式要比我出色得多。既然如此,那么我又何必苦苦抓着那些事先想套在学生身上的思路不放呢?学生的一次回答,使我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再一次深刻反思。第三,忽视了检查环节,教师的检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能这种热情会迫于一种无形的自我“压力”,可我们毋庸怀疑,这种压力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压力,因为这是学生的不服输的精神、自我实现的愿望在起作用。毕竟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应当尽量使他对自己的错误印象深刻,并且能够当堂掌握所学内容,也避免了往常“干听”的坏习惯。
四:总论:
课改后,我们教师的确注重了学生的质疑,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但有几位教师真正地把教学活动指向了学生的问题呢?绕来绕去,往往还是回到教师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因为教师觉得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通过这一次教学,我更切肤地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认知、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教师有应该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学习是自我实践的过程,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又不断的生成新的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应是学生自主的行为,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提供条件、补充资料、创设氛围。试想:一个婴儿学走路的时候,是父母教会的,还是自己经过无数次的摔倒、体验学会的呢?虽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但毕竟是他们自我感知的,自我提出的。自己提问题还要靠自己解决,这才回归了教学的主体。在整个痛苦的磨合过程中,我对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今后一个阶段在文言文教学上所追求的境界。
第15篇:《狼》教学反思
本课的优点:
1、整节课的设计是一种读书方法的指导,具体来说,是阅读故事类文言文的三种境界,即初读——读通文意,再读——读出情景,三读——读懂特色所以说,本课是比较有高度的。
2、本课试图以一则《狼》的学习来让学生领略《聊斋志异》的特色:内容上“奇异”,情节上曲折,文笔上简练。应该说,本课是比较有深度的。
3、对朗读的指导是比较有成效的。四步走:读出形势的急缓,读出屠户的动作,读出屠户的心理,读出作者的态度。几遍朗读下来,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读出《狼》的惊险与曲折。
并且四步的指导尽可能的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形势之急(第二段)是老师分析引导示范,学生齐读;形势之缓(久之……意暇甚),是学生找出原句,老师朗读,学生听出拖音,然后齐读;屠户的动作是老师问如何读?快还是慢?学生自由读,单个展示;屠户的心理是老师告知心理:吃惊与放松,加入“啊”与“呼”,问应该加在哪?自由趣味朗读,同桌交流,然后学生说理由,单个展示朗读;最后是老师问什么态度?齐读。以朗读带动分析理解,从而以朗读达到体味情节曲折的效果,手法比较新颖。本课的朗读学生是趣味盎然的,尤其是“读出屠户的心理”。
不足及启示:
1、有些课必须提前预习。公开课、评优课课前让学生拼命预习、拼命准备确实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但是,绝对的不预习,有时反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无论是常规授课还是公开课。像本课文言文,不短,想40分钟让学生有收获、有突破,不预习,难。像《社戏》,那么长,不预习,上课变成了自读课文了。
预习与否,都应该依课文长度、难度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收获最大化来定。 2、朗读的指导如何更生本一些?我们看即便是余映潮老师的朗读指导,也往往是师本的痕迹非常明显,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示范,朗读能否也走向生本、高效的道路?
3、《狼》这篇文章有什么让人感到奇“异” 的地方呢?这个问题太难了,初一的学生,基本上也就能理解到故事的奇异。
4、文笔的简约是《聊斋志异》的一大特色,但我却没有好的办法进行突破。原因是我的水平有限,而绝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文言文都简练,不必讲。我想,不是的,不是不必讲,是我们不会。文言文为什么都简练?《聊斋志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殊的魅力?这其中当然有原因,只是我们不知道。近来,我在想,一个教师,即便是他拥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也绝不是据此便可以大有作为的,其关键还是要看自身的学问根底。
我们可以没有高学历,但一定要有深学力。余映潮老师只有高中学历,但国内中语届谁看小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