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一读书笔记
小时候我读《红楼梦》,不解其意,只是囫囵吞枣,粗啃一番,不能从中体会出作者之心。待大些后重拾,我参悟得仍然不怎么好,却也“吃”出了几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角其中味”。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登峰造极之作。作者曹雪芹从头至尾全以记叙为主,却从那字里行间能真切地读出作者对于世态炎凉的悲愤。本书以大荒山下一块女娲补天所剩之石到红尘中享受一番为线索,以凄美的宝黛爱情烘托出了作者“瞬息间乐极生悲”的感叹。书到最后,黛玉仙逝,宝玉出家,败坏上年的光景,昔日的富贵荣华转眼间便成为了过眼云烟。且看那大权在握的王熙凤,到最后却连一个像样的葬礼都不曾拥有;那些曾经娇嗔软语的小姐们,也都作鸟兽散去。这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或者只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罢了?
宝黛爱情,这一在曹雪芹笔下被抱定到极致的爱情故事,拿它与崔莺莺与张生相比,少了一分结好,多了一分离悲;拿它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相比,少了一分诗意,多了一分沉重;拿它与罗密欧与朱莉叶相比,少了一分浪漫,多了一分泪水。这一切都只为前世神瑛待者的甘露之惠,今世绛珠仙子的偿泪一生,却引出了多少不该发生的风月故事!小时的笔马青梅两小无猜,纵有你争我闹,但最终两人却仍是……
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谐音,将自己的感慨巧妙地掩在一个个人名之下。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或这只是“原应叹息”矣!甄士隐这个只在《红楼梦》形状与结尾出现过的人物,心向往之已经将所有事情参透,却始终是守口如瓶的“真事隐”。贾宝玉,甄宝玉,真假难辨!
于是,我读后便作诗云: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第2篇:高一读书笔记
本想给这篇文章定一个有点文学气息的题目,但经过漫长的思考与思想斗争后,我放弃。只好草草地拿了这干巴巴的几个字来填填这饥饿的、空白的纸。
干巴巴,是我对本书的第一印象,或许这一片片豆腐干一样的文章很符合将来的议论文形式,但那些过于繁琐的人名与那一小撮不符合现代思维的观点,让我觉得看这本书格外枯燥。
不过,我也不会因此就把书往桌上一扔,狠狠地对它翻一个白眼,骂:“什么破书!”毕竟不能因为人家的想法和自己的意见不同,审美眼光和追求与自己的根本不对路子,就一味地批评,盲目地讨厌。更何况人家的思想其实还是有深度的,否则“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几百年都不变的经典台词时时挂在我们的嘴边呢?
在这本书中,我对《论无神论》这篇文章所论述的观点感到十分有趣与新奇,传播无神论竟然在作者眼里竟也是一种无神的宗教的宣传途径,乍看之下有些好笑,但仔细品味后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几分道理。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神教,说到底也不过是给一类或者一群人制定的一种约束自身的一系列规则而已,而神的存在与否,也某种意义上也是给一种物象人化。当人类带着敬畏的心情膜拜神的时候,大多也是在膜拜他们所代表的特殊含义、膜拜人类所没有的特殊能力,膜拜他们想膜拜的,膜拜他们敬畏的——而这一切,在我看来,都会归向最终的起源:神奇的自然。
其实我认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自然,科学与神学的最大区别便是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科学总是本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谨好奇的特性,喜欢把什么都解剖开来一探究竟,了解他们的结构组成、物理与化学性质,随后盘算着该做怎样的实验,才能发现它们在哪方面可以被人类好好利用;而神学则是要求信仰者百分百敬畏他们的神,或者更贴切地说是敬畏自然。一场普通的雨都有可能让他们联想到雨神,如果再加几束闪电,宙斯庙的门槛说不定就被信仰者踩得差不多了。
当然,我想到的不仅仅是这些。真理、勇敢、家庭、死亡……那十几篇文章怎能涵盖得了人的一生?这或许是作者自己的人生追求罢。真理与谬误,勇敢与懦弱,幸福与痛苦,甚至笑着哭……(想反义词还真是头疼)这些本应是矛盾的一对对,却又如此和谐的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
或许人生并不是任何人能论述得全的,但作者还是给了我去思考的方向与大致内容,本书中也有不少真知灼见。若是日后想起,翻出这本薄薄的册子,看着那些我并不认同的论点,我想我唯一能做的便是,面对那些矛盾,将它们揉在一起,炖出精华,给自己慢慢享用。
第3篇:高一读书笔记
书,如同一座美丽的花园,散发着浓浓的香气,让我陶醉;书,如同一片碧蓝的汪洋,一下子望不到边,让我迷茫;书,如同一季美丽的新春,洋溢着盎然生机,让我留恋······
历险,固然是一件刺激的事,《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刚好是一个具有冒险主义精神的人。他不顾父母的劝阻,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历险的路途,不想却被困在一座孤岛上,孤苦伶仃,生活艰苦,无依无靠。但聪明的鲁滨逊没有放弃希望,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孤岛上存活了下来,艰辛耕作,自制工具,圈地驯养······经过他的不懈努力,运用自己的所知所学,终于顽强的活了下来,还救助,教化了野人“星期五”,成为了孤岛的岛主。最终经过28年的等待,找准机会回归了祖国。
读了《鲁滨逊漂流记》,我明白了其实并没有什么妖魔鬼怪,只是我们自己害怕的心理而已。正如笛福所说:“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是啊,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不能慌张,镇定地面对一切,凭借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好,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生活中,我们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从小衣来张口,饭来伸手,要什么不就有什么嘛?而鲁滨逊呢?他在孤岛上没有人照顾,什么事都要自己动手,他还要用智慧去创造;用勇气去抗争;用坚强去磨练······他不照样健健康康的活了下来吗?
如果让我和鲁滨逊一样在孤岛上生存,与海浪搏斗,与生存环境抗争,我又能活多久呢?一天?两天?一个月?还是两个月?我可是什么都不会做呢!我们应该学习鲁滨逊那种不惧艰险的精神,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你还活着,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决不放弃,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成功。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磨练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就是一簇骤然泛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那么经历就是天机一朵漂浮的白云。我们要向鲁滨逊那样,做一个有志气,有毅力,有恒心的人,要向他学习,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鲁滨逊,一个传奇性的名字,深深印刻在人么心中。他是勇敢的化身,冲破所有黑暗;他是坚强的代表,驱散所有懦弱;他是机智的灵魂,洗净所有无知······
第4篇:高一读书笔记
《简爱》塑造了一位谋求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追求个人经济独立以及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百般欺凌。后来进了罗沃德半慈善学校,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许正是这样才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以顽强的意志以成绩优秀完成了学业。为了追求独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因此,与故事的男主人公产生了感情。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她是紫色荒原上的欧石南,细小花蕾,密如繁星,在广阔天地间静静绽放;命运多舛的小孩,曾在黑暗里恐惧的哭泣;心事重重的少女,无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有时风狂雨急,有时理智被情感遮蔽;年轻的胸膛,却不曾磨灭希望。倔强的站立,向着寻找幸福的方向。
简爱是善良的。时间会消除报复的渴望,平息愤恨和
憎恶的冲动。简"爱曾经是带着满腔怨恨离开她舅妈的,但当她听说里德太太
生命垂危,又很想见她一面的时候,简忘却了她的一切不好,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她曾经厌恶的地方。当她见到里德太太时,简所剩的都是对她的
怜悯之情。但是里德太太告诉了她一件很重要的事:在三年前,简的叔叔给她写了一封信,想让她继承他的遗产,因为他无儿无女,所以想收简为养女,但是因为里德太太当时对她厌恶至极,也不想让她走远,过上富日子。所以她给简的叔叔回了一封信,说简在洛伍德生伤寒病死了。就这样,简"爱失去了一个转变自己命运的好机会。里德太太的这种行为是很令人气愤的,然而简却没有计较这件事,还不住地安慰里德太太,让她把这些事都统统忘掉。我们都知道,以前里德太太是怎样对待她的。而现在,简爱却选择了原谅,对以前的事选择了忘记。
人得精神与灵魂,真是非常神奇而充满韧性的存在。虽然很多问题,你无法一时三刻得到答案,但是当你埋下一粒种子的时候,一切就不一样了。种子回趟在你心里,悄悄地生根、发芽,长成一片茂盛的森林。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力量,让你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
我相信简爱就是这样的,在挫折来临时永不放弃,勇敢的去面对、去战胜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生存下去
当简爱想到阻隔在她和她主人之间那条很深,很宽的鸿沟--------财富,地位,世俗时,她的眼泪再也不听她的意志,夺眶而出,当罗切斯特说:“有时候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尤其像你现在在我身边时。仿佛我左肋下的哪个地方有一根弦与你那小身躯里同样的地方一根同样的弦打成了结,纠缠得紧紧的,解也解不开,一旦我们分开,我真怕这两根纠缠着的弦套被绷断,那时候我会紧张不安,我的心会痛得流血。而你呢------你会把我抛在一边,忘得干干净净吧?”……后来简爱反驳说:我一定得离开,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眼中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冷漠无感情的机器吗?你以为我能受得了别人把我仅有的一片面包从我口里夺走,把仅有的一滴救命之水从我杯里泼掉吗?你以为,因为我贫穷、卑微、矮孝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你错了,我也有和你一样的灵魂,和你一样的一颗心!如果上帝曾给我一点儿美丽、丰富财产,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是用我的心灵和你的心灵对话,站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我被深深震撼:简的感情是多么丰富而又理智。当我们深爱一个人时,很多时候,为了怕失去,我们委屈自己,不敢说出心里的话,甚至忍受自己在他眼中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简爱不能忍受,在我的感情世界里我也不允许自己忍受别人不在乎我,假如不在乎,我宁愿自己像简爱样,即使心里痛苦,绝望也要逼自己离开。纵使我不美丽,贫穷,卑微,但我也是有自尊的,我也渴望平等。
没错,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卑贱之分。正如简爱所说:“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
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第5篇:高一读书笔记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西游记》这部电视剧,然而却很少有人看过它的原书,也更少有人看过这本带给人不一样的西游的《西游日记》
这本书的主角不是那只上蹿下跳的猴子,不是那个想着回高老庄娶媳妇的肥猪,不是那个只会喊“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的木讷沙僧。而是那个在我们记忆中那个“被妖怪抓走就是最主要的工作”的唐玄奘,但是这本书里的他却不再忙于被妖怪抓,不再忙于念紧箍咒,而是在忙于寻找答案,那个他为何要西游的答案。即使观音告诉他等他找到答案时,那个答案也会被更改。他却也依旧义无反顾。《西游日记》以着三奘的口吻,用着日记的形成写着西游的事,却有着和以前我们所知道的西游不一样的角度,带给了我们不一样西游的感觉,书中的猴子经过五百年的时光和那个金箍,早已不乖张如初,那个狂长膘的肥猪也不再如以往好吃懒做,那个挑着行李默默跟随在后的的沙僧也不再只会听从唐三藏的意见,而那个在我们记忆中只会念着“阿弥陀佛,罪过罪过”的白净和尚在书里也变成了一个会损队友,有着自己坚持的存在。只不过数百年的光阴。
时间会证明一切的,也终究会改变一切的。
海子曾在诗中写道:“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而在《西游日记》这本书的最后,那只猴子因为有了自己一直追求的答案,最终没能来到灵山。而三奘回答着天逢的那个“因为在灵山什么都不用想,不用做,才来此地吗”的问题,他说:“不,我们走这条路,只是为了路本身,在路上才是全部的意义。”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长成男子汉;一只海鸥飞过多少个海洋才会躺在沙滩上;一座山要矗立多少年,才会被冲刷到大海,答案都被吹在风里了。
我们曾经看《西游记》的时候年纪小,只会惊叹于六小龄童那七十二变的法术,却从未看到过西游这条路的意义,然而时隔多年之后,我翻完这本诙谐的《西游日记》才看透了一点点真正的西游。
我一腔孤勇,一生只用于一处。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那么几件特别想去做,去寻找到的东西,而这个念想存在久了便成了一种执念,一种支撑着我们无论前方多艰难,也奋力把这条路走完的力量,书中的玄奘几人,现实中的我们,都是如此,当我们站在人生中的尾巴上,回头看着这一路上的脚印,或深或浅,我们都不会怎样后悔,因为那都是我们花了许久时光才完成的事情,嗯,就是这样的。
浮生面具三千个,谁人与我共长歌。
第6篇:高一读书笔记
记得小四曾经说过:“为什么要让不喜欢上海的人出生在上海?”字里行间似乎参杂着太多的无奈,或许吧!人生又何尝不是。
我不喜欢猫,但我希望我是猫。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有好多好多的时间去睡觉。不用像现在,每天面对物理,平面几何和难懂的English。不过我可不会是那种人们口中的“懒猫。”我想我在睡觉的时候,依旧会尽自己的职责。只要一有声响,我就会敏感到,耳朵微微的抖动,探索一个“敌情。”
爱猫,爱它的可爱,爱它的迷离,更爱它时而安静时而淘气的样子和它翡翠色的眼眸。每每看到猫,我总是会幻想在猫的眼里,人类,究竟是为何物,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还是愚昧无知,一无是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夏目漱石笔下,有这样一只猫,机敏、正义、学识渊博却唯独不会抓老鼠的无名猫。它以自己小小的猫眼,悄然洞悉着人世的沧桑。没错,它便是《我是猫》中那个有趣的主角。
《我是猫》一个充满新奇的书名,就是因为这个书名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兴趣,读完后,还真是让人感叹万分。我也乍然间爱上了这小小的猫公。
也许,是因为是猫的缘故,没让它沾染上人世间的污浊。
它的每一句谈吐之间,都充满被人类尖酸的讽刺,例如:“世人褒贬,因地而不同,像我的眼珠子一样变化多端。”呵,这是多么一针见血的话语啊!把人性的丑恶揭示得透彻淋漓。让人不得不赞叹它猫脑里的智慧。
然而,说它智慧,它有时也是愚蠢至极啊!偷偷溜进厨房偷吃年糕不知道年糕会粘住牙,喝酒喝醉了都不以为然,这些种.种的傻事,都让人忍俊不禁!不过,它与俗人不同的是,总是会在难后悟出哲理,苦后自乐一番。
这猫公,矛盾的特点,还真是让人叫不出它是智慧还是愚蠢啊!或许,应该说是智愚并兼吧!有些矛盾的性格才凸显得它更加真实,也让我对它更加喜爱了!
当然了,人类也是充满智慧的生物,因为我们的智慧,世界才发展到了如今。不过人类却因此在不知不觉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人类的一切,也在猫猫狗狗眼中变得卑微。此时,人类是应该哭笑不得,还是应该自我反思一番呢?!
第7篇:高一读书笔记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工于心计,城府颇深,似乎不比黛玉更得读者的青睐。而我要说,宝钗之姿容不一样于黛玉之风韵,宝钗之悲苦也非黛玉能体会。
都说黛玉是株芙蓉,傲世独立。那么宝钗便是花中牡丹,其美虽不似芙蓉的高处不胜寒,却多分雍容典雅,沉静大度。
贾府中腐败隐晦,处处皆是勾心斗角,而宝钗处其间并不曾畏惧,也不急于躲避,更不像黛玉过于洁身自好而锋芒毕露,使自身在大家庭中难以立足,宝钗有的只是份超脱的淡定从容,她温和处事并不看轻赵姨娘贾环等人,为人宁静平和的同时又不乏细心谨慎。
人人皆赞宝钗端庄贤淑,殊不知她温柔沉默之下是颗比黛玉还要机警的心。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清贾府各色人等。袭人曾请求湘云代做些针线活,宝钗得知,深深体会湘云在家中的不易而对袭人说明情景。湘云家去时与宝玉等人难舍难分,还是宝钗看得最清楚,明白她若再不回更会被她婶娘抱怨。最终湘云说:“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么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由此可见,宝钗既机敏、心地又善良。
宝钗和黛玉有个共同点便是对世事看得太清。惜春曾说过黛玉总没一点看不破,可若是什么都看破了,那世上还有什么是真的呢?这点惜春倒是看破了,因而她走向黛玉的反面,然而宝钗看轻却不愿看破。她深知社会庞大的力量和自我的渺小,纵然她天性聪慧,精通文墨,却也只能随从守份。久而久之,她便选择从容对待,以开阔的心胸坦然理解现实。
都说黛玉是梦想主义者,宝钗是现实主义者。其实黛玉之梦想实为幻想,她在封建道德上的突破纵然可贵,却也无力;而宝钗之现实观念实为聪明选择,并非不想反抗,而是预先料到这样做结局必然是个杯具,这在必须意义上也成就了她淡然平和的心态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
三春尽去,牡丹免不了凋零的命运,但其绝世芳华却成了永不抹去的经典。
第8篇:高一读书笔记
《十万个为什么》是一部解答动物、植物身上的疑点的科普书,朴实的文字,清新自然;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搞笑的故事啊!《十万个为什么》让我看到了在世界中还有很多很多我不明白的科学秘密,让我大开眼界。让我懂得了世界上有许多百奇不解的科学秘密。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简单。超多精彩纷呈的配图给我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更加直观地展示和了解各个方面的科学知识,使我在阅读中愉快地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这本书还透过“智力大挑战”,“世界真奇妙’等小栏目,让我了解到更多小知识,小趣闻。
这本书资料丰富多彩,形式活泼,选材广泛,既涉及到最新的科学领域和科技动态,也不忽略少年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且能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满足我们小读者汲取知识,获取获取信息,开发潜能的愿望和要求。我们随意翻开一页,便能学到一则科学知识,可谓开卷有益。
不仅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有句话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让我们也用它来勉励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读了这本书,我想,世界上未知的秘密还有这么多呀!看来科学家们为了探索这些秘密费了很大的心思。
第9篇:高一读书笔记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文中,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亲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时肚子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
史铁生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艰难地一步步走了过来,因此,文坛上多了一名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他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第10篇:高一读书笔记
读这本书时,并没有太费解的剧情抑或大而空的境界,但就如饮一杯未过水的绿茶,唇齿间尽是涩意。太抵是骨子里淌的是一腔大和民族传统男性的血液,川端康成的文字也是那样的风格——精雕细琢却不矫揉造作,微微拘谨却又暗含张力,从他新雪初阳般流淌的字句中,塑造出的是一个个血肉饱满的人物,是一段段叫人心中发苦的情事。那最初的晦涩在反复品味后,尝到的究竟是苦,还是从中滋生的细微甘甜,都还是看读者的个人感受。
同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透浓浓的市井气息,将人性以一种通俗而讥诮的手法刻画描绘。然而《雪国》是一本从遣词造句来看称得上是华丽的小说。浓墨重彩地对景色进行了描述,用在别的作品中或许会稍显罗索,但结合他本人的文字风格倒也寻常。
就像是感受着零下的入骨寒凉,粗糙的风雪刮痛了脸部肌肤,在这场景中与一位神态鲜活的艺伎相逢。作品是以男主角的角度来叙述,但却把重心放在了这叫驹子的姑娘身上。如所有的艺术人物一样,她有着极其鲜明的性格特征。
最初,她就如同一捧新雪,干净的不可思议,像个正常的良家女子。她待过烟花巷,也在男人堆中厮混,身上完美的结合了纯真和媚俗两种特质。她可以不惧一切地爱上一个旅客,做所有让人觉得匪疑所思的疯狂行为,喝很多酒,将自己失态的一面毫不掩饰地展露。但她的这份率真,即便到了真沦为艺伎的那天也没有改变。她或许该是放荡、追求刺激,没有廉耻观的那类人,却又是个喜欢看书、会毫无保留地献出真挚的爱情,善良单纯的女孩。很难想像这样的两副面貌会是同一个女孩具备的,驹子大概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吧。她是沦陷在世界的绝望里的那群人中的一个,太多的无奈绊住了她的脚步,她想爱人却又刺猥般地把他们逼走,内心深处却凄惶又渴望被爱。
纵使抹上了厚重脂粉,她也依旧如新雪那般干净。
我想,作品想要抒发的,便是对这女子的一声叹息吧。她曾因夜半难以成眠而用簪子一下下扎着凉席,那是她心存的一份焦虑,对自己未来的迷茫。她不需要同情与施舍,即便孑然一人了,也要倔强地站直。她的身上浓缩了多少剪影,她或许该是某个时代或某个人群的象徽,但我只想将她认作驹子,那个疯疯癫癫,渴望挣脱禁锢的女孩,她还是向往着成为更真实的自己的,这过程很漫长,但所谓的“囚牢”不过是人给自己强力的枷锁。
人生而活在笼牢,所不同的只是笼子的大小。但若是有一颗海阔天空的心,那就哪里都不是笼牢。打破它,就能找到那抹初阳。
第11篇:高一读书笔记
五一期间,我阅读了《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初一下学期,我们在语文课本里学习了这本书里的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十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是记叙了作者幼时七岁到十三岁在北京的生活。
《城南旧事》里人物有:英子(林海音的小名)、骆驼队的领队、惠安馆的疯子——秀贞、爸爸、妈妈、宋妈、英子的好朋友——妞儿、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斜着嘴笑的兰姨娘…… 这些人都陪过书中的小主人公——英子在一起,第一章里,作者介绍了骆驼,它们的神态、细嚼慢咽的动作,个个都描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似乎身临其境;第二章讲了说的是小英子和秀贞及妞儿之间的故事,小孩子的勇敢,小孩子的机智,让人回味无穷,宋妈、妞儿和疯子——秀贞,在惠安馆里,开始作者还以为秀贞是和她玩“过家家”,后来英子把她那块很漂亮的表送给了秀贞书中的“惠安馆”;英子记得,秀贞跟她说过,小桂子(就是秀贞的孩子)脖子后头正中间有一块青色的胎记,而妞儿的脖子后边正中间也有一块胎记,于是,英子带着妞儿去找秀贞,秀贞立马带着妞儿赶火车去了;因为那天下着倾盆大雨,英子发高烧,昏迷了十天。
第三章的题目很有趣,是:“我们看海去。”这是一个小偷儿跟英子说的,虽然我不喜欢偷东西的小偷,但是不知为什么,似乎是林海音的语言打动了我,我觉得这个小偷很好玩,很可怜,看到他被人家抓到的时候,好像一只老鹰在欺负一只小鸡,而且还要听着周围人的骂声。第四章题目就很明显了,题目是:“兰姨娘。”这章里讲的是德先叔和兰姨娘,德先叔是一个大学生,因为那时候要枪毙大学生,于是躲到了英子家里来;后来兰姨娘也来了,雇她的人家不要她了;后来,兰姨娘和德先叔一起走了。第五章的题目也很新颖,是:“驴打滚儿。”刚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还以为林海音要写驴怎样打滚儿的。结果不是;内容主要是,宋妈的小栓子死了,小丫头子不见了,宋妈很伤心,宋妈和英子在找小丫头子歇息的时候,看见有人买一种叫:“驴打滚儿”的吃的,那是把黄米面煮熟了,里面包黑糖,再在绿豆粉里滚一滚,很香;找不到小丫头子了,宋妈就骑着驴走了。 最后一章,就是课本里学过的,就不多介绍了。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里都表现出英子幼年的天真、童趣、可爱和善良。英子的世界一片纯美,她从不给自身的心灵上锁,什么人都可以和天真的英子成为好朋友。在英子纯洁的心里,眼前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这本书将孩童的内心善良表现的淋漓精致,让我记忆犹新。
第12篇:高一读书笔记
《飘》是米切尔十年磨一剑的作品,也是其唯一的作品,《飘》可以说是史上最经典的爱情巨作。
人生一世,好比草木一秋,常言道浮生若梦,似乎生活就是一出悲剧。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读者诠释了坎坷而又感人肺腑的人生路,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情”字在人的一生中所占有的地位有多重,在“爱”与“被爱”之中的选择意味着什么。
《飘》这篇小说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短暂的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米切尔以南北战争中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一号私家的三次婚姻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慕纠葛,米切尔以他女性的细腻,精确地把握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的塑造了郝思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构思极富浪漫情调,人物和场景的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生动,对白个性化,使得整部作品极具魅力。
在《飘》中,我最钟爱的人物是郝思嘉。郝思嘉是位难得一见的女性,她聪明机智,慎重,有野心,又有远见,可同时她又太不可思议,为了农场可以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可见她有多么大的勇气,又或者说战争是多么的残忍。
倔强的郝思嘉是美国战后精神的象征,面对被战火毁掉的家园,她坚定不屈,毫不妥协;面对亲人的死亡,她擦干眼泪,努力振作;面对爱人的离去,她毫不气妥,重头再来,她爱土地,并向土地一样承受苦难,饱含激情。
郝思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再苦难中蜕变,在苦难中成长的过程,让每一个读者为之震撼,为之感动,但不会为之流泪,只因为郝思嘉的精神在鼓舞着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坚强。也许她痛苦地挣扎在金钱的欲望里,也许她陷入名利权势的泥淖不能自拔,但她侑一颗执着勇敢坚强自信的心。她的灵魂在黑暗中放射出瑰丽的坚强的火花。
第13篇:高一读书笔记
在《简爱》这本书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但唯一能使我着迷的,还是“她”。她,她的笑,她的言语,分分秒秒都在触动我的心,一串串涟漪在我的心中荡漾。
在我进入梦乡,她的声音又回荡在我的耳旁。“你以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就既没有灵魂,也没有心了吗?你想错了!我和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曾赋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和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两人同站在上帝面前,就像我们本来就是那样!”这些话,一遍遍地重复在我的脑海中。
这个她,就是简妮特。这个名字是多么有力量,她让我的心无时无刻不为之颤抖,她的脸庞无时无刻不充斥在我的大脑中。就算她只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但我还是以为她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女子,不,她一定是最好的。她是一多么渴望爱的人,她能为爱奋不顾身,她希望自己被爱,而不是宠爱。她爱他,他也爱他,这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她只希望,她不会迷失了自我。但她,为了爱,可以去面对她爱的人。
不过,她仍是一个理智的人,她没有被爱情击昏头脑。“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时,我们就应该狠狠回击”。他们经历了
岁月的沧桑,终于还是走到了一起,虽然,此时,他以及失去了光明、臂膀,但是并没有失去他的心。他们只相互倾诉着,倾诉者。简妮特,简妮特,这个女子,给了我憧憬的未来。
第14篇:高一读书笔记
含泪读完路遥的《人生》这篇中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的平凡事,折射的是改革开放前农村有理想的人的苦B人生,如此的委屈和无奈。
高家林,一个二十四岁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有抱负的年轻人,来自农村,但一心想走出这个思想落后封在大山的农村,少年的凄苦他也没有放弃过梦想,曲曲折折,青年的时候一个机遇到了县城当上了记者,本师有才华的他以为找到了施展的人生的舞台,结果生活给他开了个玩笑,再次让他遣回农村,当时的背景在农村永远只有当农民的份,理想,抱负皆是浮云,也许上天觉得他应该遭受更多的苦难,在那个尚未改革开放的年代,农村的知识分子注定一路坎坷,一路荆棘,凤凰无法涅槃就会消失于视线。
爱情上他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极度迷恋他的美丽的农村姑娘巧珍,在家林未进城时,两人陷入爱河,被他抛弃后,伤心欲绝地与追求她的马拴闪婚,巧珍爱家林,家林也深爱着这个美丽的姑娘,可是思想上难以逾越的鸿沟,一个知识分子和文盲的爱情故事注定会夭折,令人叹息感慨。亚萍,一个县城上的播音主持,跟家林读书时有共同的追求,思想前卫的女性。两人也志趣相投,热爱文学,两人在一起谈古论今,阔论国际事件。在家林当记者时两人互相爱慕,可惜,家林被遣农村,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尽管她肯为他牺牲一切,事业,家庭皆可抛,跟家林回农村,但是他坚决不要,又是爱情悲剧!令人扼腕!高家林,令人心疼的年轻人,倔强,高瞻远瞩;巧珍,善良,美丽,善解人意,有炽热的爱;亚萍,爱浪漫,爱自由,有思想,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他们都没能获得自己的幸福!纠结的爱情,痛苦的纠缠,最终无果,非常的心疼和不忍。
《人生》虽然是篇中篇小说,但里面的人物性格鲜明,俨然折射了改革开放前的一些问题。北方农村人的生活,思想他们虽然浅薄,封建,但始终还是善良单纯的。
一个饱受命运折磨的人挺起胸膛,一颗痛苦的灵魂,点燃在黑夜里……
第15篇:高一读书笔记
如果我可以活得坚强勇敢酷似爱赚钱的斯嘉丽,也许我的人生就无悔了,第一次看完这本书,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我在以后的人生中可与遇见一个像白瑞德一样言语犀利却爱似柔水的人,我想我的人生也将无悔,第二次看完这本书,我是这么想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想我读一千遍《飘》,就有一千种感悟。现如今,我第三次翻开《飘》,自然也有新的触动。
当然,我绝不会忘了赞美斯嘉丽,要知道她奔放而热烈的灵魂,像一支永不终结的西班牙斗牛舞曲,在数百年的时光中不停的回旋激荡。但我不得不承认我并不赞同她对卡罗琳的态度,但正是这一点体现了媚兰的伟大,也正是这一点体现了现实生活中人物的缺陷性,这样也就塑造了一个复杂的人物。斯嘉丽在大部分时间里对媚兰都是态度不好的,但却一直帮助和保护着媚兰,说明她虽然怀着强烈的嫉妒心,但还是有善良的一面,正如她母亲所希望的那样。而媚兰则是外表柔弱,内心却很刚强的女子,她在最危难的时候一直是作为周围人的心灵支柱而出现的。而艾希礼相较之下似乎就是个外强中干的形象,在最后一刻斯嘉丽也认清楚了他的内在,继而发现自己所向往的是白瑞德。白瑞德虽然是个奸商,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他是个违背道德伦理的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对斯嘉丽确实是一心一意,他这种定下明确目标并且一往无前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而且他内外英勇并存的形象在艾希礼的脆弱烘托之下相形见长。
正如我说,《飘》中的角色都是复杂的,难存绝对的好与坏,但这也就是现实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谋求生存,在南北战争那个动乱的年代更是如此。在那个炮火轰炸的岁月里,一个喜好谈情说爱的少女不得不成长为心狠手辣的商人。这是每个人的辛酸和无奈,于是造就了这些亦好亦坏的角色。
最让我钦佩的其实是斯嘉丽和媚兰这两个女人的坚强。她们为了保护塔拉农场里流亡的人们而杀了一个士兵,她们为了养活这一大口人将纤细娇嫩双手劳作成农妇之手,她们为了艰难度日甚至愿意放低身段。在一次又一次的绝望当中,斯嘉丽一直对自己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并且一次又一次从中拾起希望捱过绝望。这才是女人应有的坚强意志。
每次读《飘》总让我学会坚强,每次读《飘》总让我重拾希望,每次读《飘》总让我斗志昂扬。
第16篇:高一读书笔记
《简·爱》是我读过的第一部外文小说,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书籍之一。我很喜欢小说中的女主角——简爱,她是一个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认识的女性,一个对自己的价值和情感做出了独立判断的女性,一个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追求的女性。在我的眼中,简爱就是坠落凡间长着洁白翅膀的天使。
简爱之所以能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不是因为她最终的爱情救赎,而是因为她有一颗从来都不被人性丑恶侵蚀而异化的心……世情百态,尝遍苦痛;尘世纷扰,我性依然。此种信念和力量,唯简独有。
简爱的童年是苦涩的,从小无父无母,被迫寄养在舅母家。少爷的专横,小姐的傲慢,夫人的恶意,仆人的偏见,都在折磨着她。然而这些还不够,随着舅父的去世,舅母把她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一所从肉体到精神对孩子们进行宗教束缚摧残的所谓慈善机构。在那里,冷酷的院长将她无情地隔离,对她进行着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摧残。
在这黑暗的日子里,海伦是她唯一的阳光,简爱第一次感受到了爱的沐浴。不幸的是,海伦在院长的欺负中患上肺结核,最终死去了。简爱趴在海伦的墓上,向生命中的每一束阳光告别,从此她变得坚强、勇敢。
这是一种涅槃。简爱在罗沃德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十年,但是这也造就了她的坚强与刚毅。上帝总是公平的,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在这里她迎来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她的生活里有了音乐,有了阳光,有了温暖……
夕阳西下,霜雾弥漫。简独自散步,罗切斯特骑马而来,缘定一见钟情。然而当心目中的王子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简爱是勇敢的,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当幸福即将要来临的时候,罗切斯特的疯妻出现了,简爱并没有委屈求全,她离开了罗切斯特,去寻找新的生活出路。
时空像蛛丝一样交纵前行,因果轮回,面对曾欺负过自己的舅妈,简爱以德报怨,照顾她直至生命的尽头。当她得知罗切斯特为了拯救在火中的妻子不幸双目失明,躯体严重残疾,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时,她又毫不犹豫地赶回桑菲尔德,留在他身边,照顾他,爱他。上帝用时光绘出了一幅幅浮世绘。多少人狠毒之极,多少人见利忘义,多少人以怨报德?
愈是物质空前凸显的时代,愈是要仰望道德的星空!简爱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充满爱心并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绽放的精灵。她的生命,有如彗星闪亮而美丽,她的信念,有如磐石坚韧而不移,她的所想所为所展现出来的力量,是生命的极善极美极爱。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大千世界的万般丑恶和罪孽,却用心里那盏永不息灭的烛光消融了人世冷漠的冰霜。
就让我们顺着这条爱的索道不断攀越,或许也会途径暗夜苦雨,也有雾霾寒冬,也有风沙遍野,但是请相信,千山万水一路走过,眼前的世界,一定是风光旎丽,春暖花开……
第17篇:高一读书笔记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好几本书,如《野性的呼唤》《悲惨世界》。其中,我感悟最大的一本书是《百万英镑》。
《百万英镑》这部脍炙人口世界名著的作者是著名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书中收藏了他创作的二十一篇幽默文章。其中,《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最大。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外乡人,为了报复赫德莱堡,想出了一个办法。他送给赫德莱堡的一个人160盎司金元,相当于四万元钱,但他不知道当初是谁给了他 20 元钱和对他说了一句特殊的话。镇上的十九户人家都想出了那句话,都谎称自己给过那个人20元钱。其实这是一个圈套,那160盎司金元是假的。最后经州议会商定,将赫德莱堡改名,他已成为最最臭名昭著的小镇。
读完后,我陷入了沉思。那十九户人家为了得到那“ 4万元钱”,都谎称自己给过那个外乡人20元钱。赫德莱堡的人们在金钱面前都丢失了“诚实”,他们都不知道诚实比金钱更重要、更宝贵。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经常撒谎。有一次,我偷偷的拿了家里茶几上的十元钱去买东西吃。爸爸发现钱“不翼而飞”了,立即来盘问我:“儿子,你是不是拿了茶几上的十元钱?”我结结巴巴的回答道:“没……没有。”那时,那十元钱已经买了零食进入到我的肚子里了。爸爸又问了两次,我很害怕,回答的声音越来越小:“没……没有。”爸爸抓住了我的破绽:眼神不坚定,严厉地说:“这十元钱肯定是你拿的,如果不是你拿的,为什么你说话声音那么小,眼神那么不坚定?”我承认了。爸爸长叹了一口气,对我说:“人无信不立,一个不诚实的人是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对别人撒谎过。
一个人不诚实,别人会看不起他;一个社会不诚实,这个社会会腐败;一个国家不诚实,这个国家将可能会灭亡。让我们都做个诚实的人吧!
第18篇:高一读书笔记
寒假,我读了学校里发的《红楼梦》选段,颇有点感受,于是就看了完整版的红楼梦,虽然限于寒假时间十分紧迫,根本无法看完,但我也有一点体会。
《红楼梦》的确伟大,,有那么多关于穿着打扮的描写,有那么多关于饮食花样的描写,有那么多关于装饰陈列的描写,有那么多关于亭台楼榭的描写??所有这些描写都随手拈来,刻画人物性格细致入微,不愧为作者增删十载、呕心沥血的结晶。
不仅如此,封建社会的那种等级关系也表达得十分清晰,入木三分。妻妾、嫡庶、主仆、男女等,其家庭地位、可支配收入、佣人数量等有着天壤之别,在贾府那个封建大家庭中,熙熙攘攘而又整齐有序,既说明凤姐治理有方,又表明那种封建等级制度的观念深入人心,管理者用这个去制度去管理,被管理着也服从那个制度。而恰恰就是这个制度,害死了书中的大部分女人,好在前四十回还没有死几个人。
关于宝玉的教育问题,在今天看来仍很有意思。奶奶疼爱自己的小孙子,本来无可厚非,但书中的贾母有点过于溺爱了。古时候有个说法叫“子以母贵”,在这里确切来说叫做“孙子以祖母贵”,贾母在贾府的地位当然是最高的,贾母疼爱宝玉,所以宝玉在家的地位也就很高,大家或者出于奉承或者出于自保,难免都要看贾母的脸色,于是宝玉在家几乎人人都哄着他,他高兴也好、任性也好,都没有人反驳他。
这个现象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也很普遍,好在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自主性大了许多,古时候就不那么自由了。书中的贾政有一次也偷偷地狠狠的打了宝玉一顿,结果被贾母骂了个狗血淋头,以后再也不敢造次了。况且这次狠打宝玉,本来就有点不分青红皂白,仅凭贾环的片面之辞,歪曲了事实,宝玉本来心里就不服,再加上之后贾母给他的优厚待遇,更是一点作用都没起到了。由此看来,在家庭教育中,一人扮黑脸另一人扮红脸的作用不是很好哦。
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中,虽然女人的地位较同时代的家庭有了很大的提高,家庭内的事情主要靠女人来操持,以贾母为首、王夫人为辅、凤姐为主要执行人,大到元春省亲、小到每餐饭吃什么在那里吃等问题,都由她们做主。尽管她们的地位很高,锦衣玉食,供使唤的丫头、嬷嬷、小厮们成群,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有女性的活动范围都不外乎荣国府、宁国府这两个大院之内,日常娱乐活动也不过听戏、打牌、串门、会餐等,几十年如一日,也没有多少意思。
是啊,现在的我们何尝也不是这样呢。虽然时代变了,女人走出家门了,交通便利了,语言相对统一了,通讯和传媒发达了,网络进入家庭了,然而又有多少改变呢,我们仍然生活在相对以前大一点的小圈子之内,家人几个,朋友几个,常去购物、餐饮、运动的场所几个,常浏览的网站或玩的游戏几个,实质上跟过去没有什么区别,生活一样的单调乏味,一样忙忙碌碌或悠哉悠哉的过活,什么时候才真正变得丰富多彩呢?
关于薛宝钗与林黛玉,有些人评论时不免有些偏颇,过于抬高林黛玉而贬低薛宝钗。是的,宝钗是教导宝玉要读正经书、考功名、谋爵禄,这不能叫俗,当时的士大夫都是这样的,或者说主流社会都是这样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宝钗这样做了就过分的贬低她,黛玉没有这样做就很好云云。我觉得,宝钗是贤妻良母型的,所以以贾母为首的长辈都喜欢宝钗;黛玉是才子兼佳人型的,而且小时候就和宝玉青梅竹马,所以宝玉喜欢她,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说宝玉他们做的那些事情有什么好玩的话,无外乎“开海棠诗社作诗”了,要说他们整天在家玩,也没有玩出什么名堂,只有这一件事情还有些诗情画意的。而且各个姐妹的性情,也只有通过那些诗句才能够比较全面的表现出来,虽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那些诗词的真谛,以前看过几次诗词赏析也没记住什么。要彻底理解这些东西,恐怕我现在这点语文水平是不够的了。
第19篇:高一读书笔记
天蓝的湖泊像钻石般镶嵌在苍绿的森林里,一个小木屋,一把破椅,一个模糊的身影平躺在上面,静静享受夏虫翁鸣,冬雪纷飞,春芽伸展,秋叶凋零。就这么看着,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又垂暮般化作漫天红彤的夕霞“我觉得就这么做,就这么躺着,看太阳东升西落,也十分有意义。”梭罗的意志让我一遍又一遍地沉思,他的执著让我理解为对城市生活的厌恶,对近代生活的不自信,对常规的挑战。他是那么地热爱自然,甘于宁静,他用行动告诉人们,脱离城市,远离纷扰,依旧可以快乐地活着,并收获一股宁静,他笔下描绘的那个世界,那种生活,让人看了不禁心动神往。那是特属于他的神圣的天堂,也是他寄身寄心两年的“故乡”。
再次品读《瓦尔登湖》,湖水依旧清澈,夕霞依旧迷人。他那孤独的身影在此情此景中却愈发的高大,像孤鹰、像独狼,但又完全不是。仅仅是要回了本该属于他的物品罢了,于是便显突兀,原来他也和我们一样,和大多数城市人一样啊,总带着那种莫名的孤独。但他不同于我们的,在于他用孤独确实换来了自由,于瓦尔登湖畔,于那一小片空间,真正的随心所欲,天性自然。细数时间流逝,体验岁月的美。
那木屋,那木椅,那??的轻鸣俨然成了他的家,是他心灵的寄托,寻家、寻根,我委实不懂何可称之为家,又何可称之为根。中国谓之居所,西方谓之亲人,可于每一个人,每一段不同的经历来说,又千奇百怪。于《瓦尔登湖》中,于无数先哲的思想下,我才弄明白原来只是寄托,并非身的栖息地而是心的养魂所。瓦尔登湖是梭罗的“家”。让他逃避不愿见,亦不喜欢的一切,有可能还会是别的什么人的吧,但决不是我的,仅管也向往淡泊,甘于普素,喜欢自然,但心之高远,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安贵乐道,以四海为家。
《瓦尔登湖》不是故事,仅是一个个片段,却向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将付出的孤独“追回”,并收获自由的喜悦。也告诉了我们,家不是唯一。只要心中安定,无南海北皆可为家。家,无须寻,安身立命罢了。或流连于瓦尔登湖畔,或漫步在乡野山间,或扎根于书山书海……
第20篇:高一读书笔记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童年的事,许多已经忘却了,但读的书中给你的智慧却记忆犹新。一本好书能让人领略到人生的真谛,《培根随笔》就是这样一本书。
培根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培根随笔》的资料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感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
《随笔》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这个暑假我读了这本书,它的确有着非凡的魅力,一篇篇小短文中所蕴含的那里让我受益匪浅,如《论家庭教育》这一篇,其中讲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如果不当可能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这就告诉了我们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必须的,这个就是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它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能够决定人一生的方向,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就应透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培根随笔读后感: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让人在哲学与知识之间遨游时流连忘返。相信它也能给你带来人生的智慧。
第21篇:高一读书笔记
乍一看过《雷雨》这部名著,似乎这是一个悲剧不能再悲剧的一部小说了。似乎所有人的情感都是那么纠结,这是不可想象的。总之,三十年的岁月,使得这个家庭不堪一击。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即空…
悲剧的开始,并不是一个动人心弦的错误。富家少爷——周朴园在空虚寂寞的生活中与女仆——鲁侍萍堕入爱河,对于那个时代的背景,这种事情的发生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身为大家门户的“一把手”是公然反对这种交往的,认为这种交往等级过分悬殊,封建思想都是要找门当户对的。所以,在大年三十的夜晚活生生地将侍萍以及那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赶出了周家,但是他们却留下了第一个儿子,即悲剧开始的原由形成了。
年轻时的周朴园爱上侍萍,或许可以说他的感情还有一丝纯洁。可自年三十晚,他在听任家中长辈将侍萍赶走,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久别三十年后,当他又重新认出侍萍时,那无情的表情,分明不是久别后的喜悦,而是怀疑与恐惧;那虚伪的做法,口口声声说一直留着她喜欢的家具,说保留她的习惯,珍藏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衫,分明不是对她的爱,是虚伪支配了他的理性,都是要彰显他那已经不存在的良心,哪里还有什么感情可言,即便是有,也已经在三十年前早已灰飞烟灭了。对于他那些种种做法,补偿给她的支票,承担她所有的开支,却是为了让她永远不要再踏进周家的大门,这是多么的冷酷,无情。为了树立自己虚伪的形象,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去维护;为了金钱,又开枪打死多少小工。那是多么的残忍,昧着良心赚黑心钱啊!这个资本家的代表,已经在商界的“熏陶”下,变得血肉模糊,心狠手辣。
鲁侍萍,悲剧的核心承受者,她的一生都是坎坷的,自己曾经是周家的女仆,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做着和自己以前相同的事情——在周家做女仆,这是多么的令她伤心,难过啊。但是她却把这一切归咎于命运和无形的生命,爱也好,恨也好,难道最终受伤的不是自己么?虽然一切的罪过并不是她造成的,但是却不愿放手,非要暴露自己的身份,这又是何苦呢?
想起了蘩漪,《雷雨》中被爱情伤得最体无完肤的女子,她不悔改,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蘩漪就像是一朵在黑夜里悄无声息地绽放了的花,冷漠、诡异、妖艳,穿过被灼伤了的眼睛,直逼进你的灵魂,寻找苦海深处的共鸣,我不得不赞叹蘩漪,她就是那个疯狂到让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
周萍和四凤的爱情是纯洁的,但却沾上了亲情这种不该有的关系。两人身陷爱河,但最终却没有好结果。这对本应该是一对幸福的鸳鸯,却被抹杀了。可怜周冲,单纯的少年,却也被封建思想埋葬了。面对现实,四凤不幸被电死,周冲拉了一把也不幸死去,周萍听到这个晴空霹雳的消息,也随之而去——用枪自杀。徒留下身为长辈的三人。
然而这仅仅是个故事,但却反映了一个社会制度,读了《雷雨》这部小说,我似乎读懂了作者,读懂了当时的时代面貌。人生如梦,梦里泪雨滂沱。梦醒之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第22篇:高一读书笔记
《小团圆》是一部标准的自传,以第三人称叙述的自己的半个人生,以告慰自己的心灵。
序中所说,张爱玲多次修改《小团圆》,却在好友劝诫下不予发表这篇文章,因文章中所提及人物,大多是玲的家人,人们不由得对号入座——确实是这样。而人物保密之描述,包括同性恋,不伦私情,婚外恋情,堕胎等,无不坦诚外露,人们大抵会当个八卦报来读,而很难单纯把这本书看做一篇小说——我也是如此。
我很赞同她对于胡兰成的描述,有一种类似偷窥的微妙感。但他的出场却描述的相对简单,简单的没有太多感情色彩,褒义词只有一个:略显英气。另有一段写他坐在沙发上,是个特写的镜头。九莉看到他的侧面,心里生出了点意思。他们在一齐是必然,情场老手如果捕捉不到异性发散的气息,那就跟胖子不爱吃饭一样,是不可能的事。
《小团圆》在进行了三分之一的时候,男主角邵之雍最后出现,一本书都读去了半指厚。而在这之前,女主角九莉生活中的零碎都有描述,香港求学,遇见战事。间杂着生母蕊秋的情史若干,女学生的生活轶事,家族私事等。
现实中很多事情都是很险恶的,但不去想,就能开开心心地生活下去。但在《小团圆》这个自传中,张的感情以盲目的形式出现,以被骗为过程,最终又以被抛弃为结尾。感觉还是挺可惜的。
第23篇:高一读书笔记
前几天看书,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知道有时候,伤害也是一种成长。
文章介绍一种生活在的叫做"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飞翔时间之长,速度之最堪称鹰中之王。被它所盯上的猎物一般难逃厄运。
可美丽的飞翔背后却有悲壮的血泪故事。幼鹰出生几天后,就要学会飞行去争夺母亲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悬崖边上,把幼鹰推下去练习高空飞翔,不少幼鹰因此丧命;第三步更为残酷与恐怖,幸存下来的幼鹰被母亲残忍地折断正在生长的翅膀里大部分骨骼,被母亲再次从高处推下。很多的幼鹰因此成为飞翔的祭品。
一只又一只的幼鹰死亡了,但母鹰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明白,这种伤害是成长为雄鹰的必经阶段。
有人曾丛丛把幼鹰从母亲身边带走。长大的幼鹰只能飞到屋顶般高便掉下来,两米多长的翅膀成了累赘,失去遨翔蓝天的机会。
其实,母亲残忍折断幼鹰的骨骼是决定幼鹰能否在广袤天空中自由遨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是很强的,只要在翅膀折断后仍不断忍痛飞行,使翅膀不断充血,不久便能痊愈。痊愈后的翅膀似,更加强壮有力。如果不这样做,幼鹰便失去飞翔的机会。
多么悲壮的成长历程,多么艰苦的飞翔之路,没有人能帮助幼鹰只有它自己。
我们每个人蓝天准备的一双翅膀,能在自己辽阔美丽的蓝天中飞翔,是每个人的梦想;没有强壮的翅膀,我们如何能在蓝天中 我们的翅膀也常会被受到伤害而折断,这个时候,我们是应该继续忍痛飞翔还是躲在怜悯下静静养伤
人与动物一样,一生中不可能就一直平平坦坦,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与伤害。这些挫折与伤害常常会令我们感到痛苦与失落,令我们一厥不振。玫琳·凯——一间以其名字命名的著名化妆品公司的创始人说过:"挫折是上帝化了妆的礼物。"上帝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礼物,其中就有挫折与伤害。"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 "不体味人生的辛酸,怎懂得生活的甜蜜 生命中没有挫折,怎算一个完整的人生,伤害,有时候也是一种成长。
第24篇:高一读书笔记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矶珠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案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就如同一颗明珠,在时光流逝中熠熠生辉,在风雨激荡中璀琛夺目!作为时代的弄潮儿的我们,更要多读圣贤书,让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千六百五十六年前暮春三月的一天,一群人来到一个叫兰亭的地方集会宴饮。曲水流觞,逸兴遄飞,坐中俊才豪杰,各个把酒临风,即席吟咏,好不热闹。参加的人或许不知道,这一场热闹,竟然能永载史册,而浙江绍兴的老农,更不敢想象这个叫兰亭的地方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化标签。毕竟,才子佳人相邀聚会,政客富贾附庸风雅,在习惯于山水寄情诗赋抒怀的古代中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奇迹的发生,委实太简单了,仅仅就是因为一个三十二岁的太守的笔走龙蛇,使这次集会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文化活动,而小小的兰亭,也毫无争议地定格在了历史的文化标杆上。太守,就是当年的东道主王羲之,所谓的笔走龙蛇,就是王羲之用行书写下了《兰亭集序》。一个是书圣,一个是书圣写下的“天下第一行书”,就凭这两点,兰亭能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颗瑰宝吗?
《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昭明文选里没有登录,古文观止里却赫然在目,这是很令人不解的地方,而《世说新语》里虽有录入,却比现在的《兰亭集序》少了二百多个字,也留下一个大疑问。所以,在郭沫若先生为此大打笔墨官司之后,我们确实很难在文章内容上作什么评价。
第25篇:高一读书笔记
我读《菜根谭》,是从“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这句话开始的。书中汇集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以精练明隽、雅俗共采的文字道出了富含哲理的宝训。
“谭者,谈也。性定根香”。花果香可以用鼻口来品味,而根香却需要用一颗智慧的心灵来品味。当你沉浸于融道德与哲理于一体的字句中时,就似和风细雨涤荡着你的心灵。“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等至今仍是我们处事励志的格言。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立功建业,事事要从实处着脚,若稍计功效,便落欲尘”,《菜根谭》告诫世人: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磨练意志,砥砺情操,处处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是每一个建功立业者成功的必由之路。
时尚的东西往往只能昙花一现,而恒久不变的,是那些简洁朴实的格言警句。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需求是无限的,却不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数,要活得充实,就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道德观。读了“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让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读了“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让我懂得了人心不可以不谦虚,谦虚才能让正义真理进驻心中;人心不可以不充实,充实才能使贪念物欲无法入侵,这就是“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所在。无论每个人在做学问或为人处世中,都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保持“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有所进步。人的一生做任何事,都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要做到慎独,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做好一切。做什么事都不能欺上瞒下、混水摸鱼,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现在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日子被永无止境的忙碌所填塞,仿佛稍微停下脚步,就会落后别人一大段路,我们究竟为何辛苦为何忙?为了改善生活、为了获取成就……相信每个人都自有其答案。但是否想过,当我们一味疾步前行时,是不是已经错过了欣赏沿途景致的机会。如何平衡和缓减那些压力呢?幸福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人心有真境,非丝竹而自恬愉,不烟茗而自清芬。须念净境空,虑忘形释,才得以游衍其中,只有通过刻苦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才可能获得自己所要追求的幸福。现代人常会埋怨,物欲愈高愈觉得空虚。其实生活可以很简单,静下心来读读书,力求达到“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至高境界。只要怀有宁静淡泊的胸襟,就能获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致,亦能摆脱物欲的困扰。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在这个知识与信息骤增的网络时代,足不出户就可知道外面世界的变化,工作的节拍也在加快,因而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我欣赏“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那句格言。作为张家港口岸的检验检疫人员,我们常年把守在国门第一线,作为国门守卫者,我们以“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把关,保国安民”的工作热忱,以“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紧迫感,立足各自的工作岗位,全力打造“检港同行”服务品牌,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为张家港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第26篇:高一读书笔记
一则童话犹如一幅画卷,让人赏心悦目;一个故事犹如一汪清泉,让人澄澈身心;一本好书犹如一阵清风,让人放飞思绪。
最近我看了十九世纪法国最科幻作家凡尔纳写的《海底两万里》。讲述的是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底旅行的故事。
1866年前,当人们发现了一只所谓的独角鲸的怪物,阿龙纳斯及他的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也参与其中。不幸阿龙纳斯与他的仆人和鱼叉手一起掉入水中,却没想到竟到了怪物的背上。原来这只所谓的怪物其实是一艘神秘的潜水艇。这潜水艇是一位尼摩船长在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它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先生一起参加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途中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然后进入大西洋。看到过许多罕见的海洋生物。最后,阿龙纳斯等人还是从鹦鹉螺号中出来了,而鹦鹉螺号却神秘失踪,尼摩船长也神秘消失。
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一个很孤独的人,可在这孤独的生涯中,他巧遇了阿龙纳斯一干人等,并与他们共同经历了一幕幕慑人心魄,刺激新奇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知道海底森林是否能漫游;可以知道在海底是怎么打猎的;还可以知道许许多多新鲜有趣的事情。
这真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书。我似乎跟着尼摩船长到了蓝色的大海旅游了一趟;我见识了海上奇妙无比的景象,让人神清气爽,让人心驰神往。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有机会到海上探险,挖掘海底丰富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