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6 17:26:40

第1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教学内容:

有几块积木”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积木的块数,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初步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乘法算式。

3.在数出得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的关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具体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具准备:

课件、练一练第三题的房子和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动手画一画

1.每行画4个圆形,画5行。

2.每列画5个圆形,画4列。(同桌互相检查画的结果)

二、提出问题

1.想一想,写在本子上。

2.全班交流。

三、尝试解答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乘法算式是……

四、观察积木

1.说说你是从哪个角度观察积木的?同桌交流不同方法:横着看……竖着看……

2.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有几块积木吗?5×7=35(块)7×5=35(块)

3.全班交流。

第2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这一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毛线(长短不一,颜色不一,粗细不一)、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八个部分:

一。直观认识。

1.请每个同学举起手中的毛线。说说你的毛线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会观察到有长短,颜色,粗细的不一样。)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先找出线段的非本质特征。只有去掉了非本质特征,学生才能更明确到记住线段的本质特征。)

2.请每个同学在认真观察,说说你的毛线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是一样的。这个环节学生最基本能发现手中的毛线是直的。

二。讲解概念

1.通过直观的认识后,由教师讲解线段这个概念:像我们刚才手中这一条直直的毛线,就可以看做是线段。(这句话的讲解中,教师要突出直直的,这是线段的最基本特征,还有一个词是是看做是,数学的是严谨的,不能说这条毛线是线段,并让学生也举起毛线和老师一起说说这句话。)

2.直接告诉学生:手捏住的毛线线的两头,在数学王国里叫做线段的端点。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从而得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特征。并指导学生读读这句话。

4.教师板书直接让学生明确线段是怎样表示的。

三。找线段。

1.让学生找找我们的教室里有哪里地方可以看做是线段?比如课桌的边,课本的边,并让学生摸一摸线段,说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让学生加深对线段的体会。

2.找线段这个环节的最后,我先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一题,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四、折线段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说: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然后请学生来展示他折的线段,并说说两个端点在哪里?

2.你能折出比刚才长的线段吗?让会折的同学来展示他的折法。

3.你能折出比刚才短的线段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

五、画线段。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两步教学:

1.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教师在这个环节不做示范,放手让学生独立去画,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去发挥,这样才不会限制在只会用尺子画线段。

2.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六。数线段。

1.让学生完成教材49页想想做做第二题,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七、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1.完成49页第三题,用直尺把右边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说说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让学生明确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完成49页第四题,下面有三个点,每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可以连成几条线段?让学生先读题,然后再画一画,最后说说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围成之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3.完成49页第五题,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线段。这一题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要先指导学生读懂题目,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提出每两点是什么意思,告诉学生就是每一点都要和其他点连一次。学生只有理解了每两点,才能更好的完成这道题,画出6条线段。

八、全课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认识了线段,并能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直直的,两个端点)

找、折、画、数

第3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确定位置》是国标本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十单元的内容。这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有关“图形与位置”的内容。主要教学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本单元有三方面内容:一、确定位置;二、认识东南西北;三、认识平面图。本节课所说的是第一部分“确定位置”。主要教学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在一年级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并不感到困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首先呈现一幅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做操图,标注出两只小动物的所在位置,这既是示范物体所在位置的描述方法,又明确观察的方位,为下面回答问题统一观察方位。接下来是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自己的座位,说说小动物的房间号,在书架上找书,到电影院找座位等。这样的内容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真正地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这节课内容时,还很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为本单元后两部分的学习作好铺垫,更为今后能更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经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

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寻找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确定位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座位票、几排或几组的标志牌,以及磁性黑板及贴片等。

二、说教法

1、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确定位置》:帮助学生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要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这些知识和经验系统化、数学化,为本课教学服务。

2、结合例题进行典型示范。结合例题学习引导学生总结物体排列的规律,根据例题标注,进行典型引路,引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3、充分组织好学生活动。教学时,要尽可能设计真实的情境,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同时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说学法

1、实践探索。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也是在学生的实际应用中体现出来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因此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2、合作交流。本课虽以实践活动为主展开学习活动,也应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先让学生亲自实践,再组织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打算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初步体验,激发情趣。

(二)深入探究,体会领悟。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第一环节:初步体验,激发情趣。打算事先放好标志牌(第几排)让学生排在教室两边,凭票重新找座位。

设计这样几步:

1、介绍第几排第几个。简要讲述,并指认几个座位进行提问。

2、学生凭票找座位。坐好后多提问如:谁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谁知道?×××坐在第几排第几个?请每个同学找到你最要好的朋友,看他坐在第几排第几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

3、导入并板书课题;

4、练习:

①师报第几排第几个,让这个位置上的学生起立。

②电脑出示例题中小动物们做操的图景。提问某动物的位置,请每个同学选两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告诉同桌它站在第几排第几个。引导学生关注例题标注,作为典型示范。

这样设计,从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

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同时也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一个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确定位置后,再把书上的例题作为练习让学生来完成,这样使学生把在现实的情境中掌握的方法用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会学得轻松而又扎实。

第二环节:深入探究,体会领悟。

打算安排这样几步:

1、介绍第几组第几个;

2、练习: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位置……(同上述第一大环节的提问差不多);

3、延伸:将位置用不同方式表述,即×××在第几排第几个或第几组第几个,并且提问:除了这两种说法,还能怎么说?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如倒数第几排第几个,×××的后一排第几个,第几组倒数第几个等)。

这样设计,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已不是太难。每个学生在小组中换成“第几组第几个”介绍自己的位置,既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表现欲望,也能有效地巩固这部分知识。提出“还能怎样说”这个很有数学思考价值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设计这样几步进行练习:

1、“拜访好朋友”。从小动物们做完操回宿舍楼休息,过渡到做“想想做做”第1题,电脑出示左图景,让学生合作:

A、一生说动物名称,一生说住第几层第几号;

B、一生说第几层第几号,一生说动物名称。

2、“助人为乐”。设计并出示情景:小白兔迷路,帮忙送它回家……

3、“到图书馆借书”。做“想想做做”第1题的右图(电脑出示),找《新华词典》或其他书。

4、“帮朋友找座位”。(电脑出示情境)关于电影院位置的特殊安排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问:一次看电影,小华的票是3排7座,小红的票是3排8座,他们是坐在一起吗?

5、“你说我贴”做“想想做做”第3题。以小组合作共同做游戏的形式进行。按要求贴图片,如:在第×排第×个贴××。一个组上黑板贴,其他组贴在纸上展示,组内分工合作。

这样设计使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用途,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最后一道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既让学生动口,又让学生动手,有动有静,有张有弛。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总结学习情况,评价小组合作情况等,让学生畅谈本课学习收获。

第4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6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排上先出现一组准备题,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再出现例10,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写出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乘法口诀的教学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学期教学的一个重点,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操作软件,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意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能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在口诀的整理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编口诀和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在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上,自主探索,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同时,又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受其表达能力的限制,将其探索发现的知识抽象出来,概括形成口诀形式这一过程和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教学难点:编写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二、说教法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本课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采用故事情境法,发现法、尝试法等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讨论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学生的练习,达到人机互动。

三、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并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配以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复习准备环节:小熊来到了一座小桥边,可桥上只有一个数字,怎么过桥呢?小熊正在纳闷,这时飞来一只小鸟,它告诉小熊用桥上的数字每次加上6,说出得数,就可以把桥搭上。让学生说出得数后再填表算一算,填表算一算起两个作用:一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二是让学生熟悉6的连加,为学习6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探索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我设置了6种不同的水果,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练习,给了学生可选择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6个练习都是编6的乘法口诀,这里多个数的连加可以看屏幕数出,从而解决了乘法算式的得数问题。“再想一想”“你真棒”的提示,体现了人机对话。教师通过转播的形式达到人机互动,起到了互相学习、集思广益的效果。接着让学生运用前面掌握的方法填出积,编出6的乘法口诀。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内化了思维方法。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三)激导探究,巩固知识

练习的设计应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保证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练习。

练习一:通过“探险”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可进入“小兔”或“海豚”两个画面,每幅图都有两种理解,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使用的口诀也是相同的。怎样理解图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里学生可通过人机对话来判断对错,通过教师转播达到互动。

练习二:小狗爬楼梯,学生每算对一个乘法算式的得数,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小狗就爬一步楼梯。这样的练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三:通过让学生看动画,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并说出所用的口诀。既能提高计算能力,又再次看到一句口诀能算两道乘法算式。分页标题#e#

这三个练习,都配以美丽的色彩,优美的音乐,还配上了感情色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应用知识,内化提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为此,在学生掌握了6的乘法口诀之后,我设计了以下4个练习。

练习一:通过“送信“游戏,让学生发现口诀的排列规律,并说一说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这些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已初步发现,通过操作会感受更清楚,在游戏情景中,印象会更深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练习二:帮帮我们。通过人机对话,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转播,达到思维的交流,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练习三: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互动讨论,找出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练习四:引导学生从1只青蛙身上找出问题,如:1只青蛙有1张嘴、2只眼、4条腿……接着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进入2只、3只、4只、5只、6只的填空练习。这个练习既巩固了1——6的乘法口诀,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在游戏中内化了知识,熟练了乘法口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的满足与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评价方式上主要采取了让学生以自评、互评与组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让他们畅谈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说板书

为了体现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更好地突出重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清楚。

总之,本课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学生的练习,达到人机互动,直接诱发了学生在感情和行为上的参与意识。练习中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崭新的学习境界,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尝到学会创造、追求真知的乐趣,其参与性学习的程度是普通形式下的授课所难以达到的。同时增强了课堂密度,强化了学生思维的整合度,给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5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教科书94、95页上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说教法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收集数据

(1)我给学生提供了学生喜欢的动物卡片,要求学生记录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学会统计喜欢每种动物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根据喜欢动物的学生数,制成统计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知格子不够时,发生了矛盾怎么办?

2、学习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

3、练习。我安排了两个练习:

(1)课件出示P96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完成统计图。

(2)、完成。P97第2题,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课件出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的气象标记。)这几种气象标记谁认识?说给大家听一听。再学生完成统计图。

五、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卡通素材引入新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赋予抽象的教学知识于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玩得开心,学得舒心。数学课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6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习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

(2)会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体会十进关系。

(3)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感;并培养与人交流、勤于思考的习惯。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企鹅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礼物的故事情境,力图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直接引入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探一探(猜方块)

(1)问1:请小朋友看大屏幕,猜一猜这里有几块小方块?

小朋友们猜的对吗?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课件演示)

问2:小朋友刚才我们是怎样数的?10个一是多少?

(教师板书: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10。)

(2)问1:这是几个十?(用课件出示例一的图二)。

问2:这一次是怎么数的?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100。)

(3)(用课件出示例一的图三)。

问:这次又是怎么数的?10个100是多少?(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可以提示:说完整。)

(4)小结:刚才我们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10。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100。一百一百地数,10个100是1000.小朋友们数数的方法可真多呀,那就让我们数一数吧!

2、数一数

(1)学生齐读题:一个一个地数,从188数到204

问1:189,接下去是多少?(表扬数出190的小朋友)

问2:190是怎么来的?(提醒:刚才是189,加上1,在哪一位上加1)

问3:个位原来是9,现在加上1是几?(个位滿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2)问1:199下面再数一个是多少?

问2:200是怎么来的?(表情感染学生)

问3:小朋友们数得真不错,向十位进1后又发生了什么?

(3)谁知道999添上1是多少?(师生一起说)

(4)小练习

刚才小朋友们把数数当中最难得问题都解决了,那老师要考考你们。

练习1:一个一个地数,数出下一个数

99–()

189–()

299--()

练习2:一个一个地数,数出前一个数

()–380

()–510

()–1000

(5)同桌合作

刚才小朋友们会数出一个数的前一个数或后一个数,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考考你的同桌吗?

反馈:问:你刚才出的数是什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表扬:这2个小朋友们啊,一个出得好,一个答得好。

(6)分组数数

看来啊,刚才同桌合作得不错,那我们男女来比赛吧!

女生:一个一个地数,从一百九十八起,数到二百零六。

男生:一个一个地数,从985数到1000。

(及时表扬)

3、读一读、写一写

(1)猜一猜

你们数得那么棒!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写一写1000以内的数吧!

刚才你们猜得那么准确,现在有那么多的小方块,谁来猜一猜?

(肢体语言、表情语言表达多了还是少了)

(2)问1:这些小方块啊,排列得很乱,小朋友们在老师的提醒下猜出了方块有多少块,如果把小方块这样排列,你能马上知道这里有多少小方块吗?

问2:你怎么能这么快就说出了这个数?

(板书:1个百,2个十,6个一)

对呀!1个百,2个十,6个一组成126.

(板书:组成126)

(3)问1:那如果把126放在计数器上,你会放吗?

问2:你为什么在百位放1个,十位放2个,个位放6个?

(4)刚才小朋友们真棒,老师没说,你们都会了,那你能把这个数写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5)304

问1:这个数你会写吗?并且把读法也写在本子上?

问2:你为什么在百位上写3,十位上写0,个位上写4呢?

(板书:3个百,4个一组成304。)

(6)580

(板书:5个百,8个一组成580。)

(7)问1:304,580这两个数都有0,304和580这两个数的“0”能不能省略?

对呀,就像这位小朋友坐在这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他的了,那如果他今天请假了,我们应不应该给他留位置?就像0,它起到占位作用。

(8)强化

240,403

(9)问1:这些数你会读吗?同桌之间读一读。

909600398350

问2:谁来读一读第一个数?那谁来说说它的组成?

(10)问1:请小朋友们写在本子上,谁来说?

(题:5个百和3个十是()。5个百和3个一是()。)

问2:做了这两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4、练一练

练习纸:一、比一比,看谁最聪明

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2、300里面有()个百,7个百是()。

3、536里面有()个百,()个十,()个一。

4、8个一、2个十、9个百合起来是()。

二、填一填

(1)599的前一个数是(),后一个数是()。

(2)9个十和4个百组成的数是()。

(3)一个三位数,百位和个位上的数是8,2在十位上,这个数是()。

5、玩一玩

(1)小朋友们学得那么棒,老师奖励你玩一玩。

这是一个打靶游戏,绿色代表1分,黄色代表10分,蓝色代表100分,红色代表1000分。

(2)问1:1号选手开始打靶了,你们看好,谁能快速说出他打了几分?

问2: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

表扬: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棒!

(板书:331)

(3)问:谁能快速说出2号选手得了几分?

(板书:520)

(4)问1:假如是你,你最喜欢射中那个部位?

问2:那现在这个数,你知道是多少吗?

表扬:你真棒,这是我们以后要学的知识,你都会了。

(5)刚才3位选手打出了3个分数,谁赢了?

这就是我们下节课的内容,小朋友们回去好好预习。

6、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1000以内数的认识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10。126是由1个百、2个十和六个一组成。

一十一十的数,10个十是100。304是由3个百和四个一组成。

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1000。580是由5个百和8个十组成。

第7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和“2—5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口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教材通过“小熊掰玉米”这一主题图,将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做’数学”的教学理念。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活动,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本节的“乘加、乘减”是让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结算出结果。在设计本课中,我力求在“算”与“用”教学的结合点上有所突破。通过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乘加、乘减式题,试想体现以用引算的做法。当得出乘加、乘减式题后,要让学生及时感知算式与实际背景问题的联系,真正理解式题的含义(“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图与式的结合来探究算理,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提高个人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

2、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师生谈话:

师:这段时间我们在学习什么?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称号后面的数叫什么?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乘法的知识。

师:看大屏幕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生答)乘加是什么意思?(生答)乘减呢?(生答)一年级我们学过加减混合运算?谁来说说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生答)有小括号又该怎么计算?谁能大胆的来猜测一下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生答)

2、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过渡:看来我们已经掌握了2、3、4、5的乘法口诀,那我们大家有信心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验证刚才大家的猜测吗?(生答)老师期待大家在课堂上的表现。

(二)民主导学

1、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出示游乐园图。)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

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

乘法算式:3×4=12(个)

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5

(1)过渡: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列式:3×3+2=11(个)

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列式:3×4-1=11(个)

(4)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5)小组讨论: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3、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看图列算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三)检测导结

1、练习十二的4题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吗?

此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而且鼓励算法多样化。

2、5×3-5=5×3+5=5×4+5=

5×2=5×4=5×5=

上下两题对比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画的方法,自己设计一道乘加乘减的题目。

4、反思总结

师:回过头来看一开始我们的猜测,哪种猜测是正确的,大家真了不起!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验证了自己的猜测,成了小小数学家,老师真为你们高兴!那你能给大家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3+3+3+23×3+2=11(个)

3+3+3+3-14×3-1=11(个)

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过程,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培养应用意识。于是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活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整节课置身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并通过主题图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真是水到渠成,相得益彰。而且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可观察、思考的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增加思维含量,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中我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教学形式,在充分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思想。

通过练习我使学生领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生活经验来做参考,进一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句子,把意思表达清楚,对一些数学术语要加强训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提高,在不同的体验中应用。通过练习体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通过同桌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关注,通过组间评价、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第8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沪教版新教材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5-66页的《角与直角》,它是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的第一课。在之后的课中学生还要逐步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正方形和长方形,是进一步研究几何的工具性内容,因此安排在第一课进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累计角与直角的认知经验,为之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这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几何中角的概念。这里对角的描述“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是建立在有限的生活空间中的,没有给角下数学定义,数学中角的定义要在以后的学段才出现,而教材安排的这一课只是为了让学生对于角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另外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接触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角,然后在此基础上认识直角,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本节课不仅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更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依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儿童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角与直角》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⑵能辨认、判断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

⑴在观察角,寻找角,标示角的过程中认识角的特征,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⑵通过转动三角尺认识直角,在量一量的过程中体验判断直角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找生活实物中的角逐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⑵在探究直角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特征,会判断角。

教学难点:

会找三角尺上的直角,并用它来测量直角。

二、说学情

从心理特征来说二年级孩子的逻辑思维从具象型逐步向抽象型发展,观察、记忆、想象、操作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但同时他们仍然积极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学生熟悉的钟面知识引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安排了较为

丰富的操作实践活动——指一指,找一找,转一转,量一量,来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的特点。

从认知情况来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角的经验,但往往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角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对直角的感觉也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中只有让他们通过亲自操作活动,获得直接的经验来正确认识和辨别角与直角,形成空间图形感。

教学过程: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说明。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时钟知识来读一读钟面,再影去刻度与数字,让学生逐渐注意到钟面上的两根指针组成的图形。这样的导入方式既巩固了原有的钟面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为之后引出角的概念做了准备。

二、观察归纳感悟新知。

探究一认识角

让学生观察放大之后钟面上的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能比较容易的发现这些图形他们都是尖尖的,有一个点和两条直线,这时我再出示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总结角的特点,这样设计是从生活实物里抽象出角的概念,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他们可以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由于时针分针有长短区别,因此在抽象出钟面上的角时,我将前三个角的边画成一样长,而后两个是一长一短来避免学生产生边有长短的误解。

在紧接着的跟进练习中,先是运用刚刚掌握的角的特点来判断是不是角,这样能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更准确更完善的认识,再从一些生活图片中找角画出顶点与边,虽然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从实物图片中找角对他们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设计正是要学生把学到的与生活事物结合起来,把一些理论的东西(角的概念)应用于实践中(根据概念去寻找角)。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还能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符合低年级孩子爱动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标上角的符号则是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探究二认识直角

直角是一个比较复杂而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直角的形状有个初步的了解和判断,我通过转动三角板让学生发现当一条边水平放置时另一边是竖直的角就是直角,让学生对于直角的形状有一个简单的感知,能使他们在三角尺中快速的找到直角。并且形成一种空间图形感。

接着通过让学生找三角尺上的直角,引发他们对于三角尺上直角的关注,而让学生相互找一找转动的三角尺上的直角则是为了丰富直角的变式图,有利于学生在变化中体会直角的基本特征,建立起比较丰富的直角表现,而突出学生对于三角尺上的直角认识也以便于他们在下节课中以三角尺来判断比较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大小关系。因为我的数学科研小课题是研究教师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方法,其中我的一个研究点就是如何组织课堂讨论、开展同桌合作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和进行规范的示范操作会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是否有序、有效。也就是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所以在让学生找三角尺上的直角时,我先示范转动尺子的方法并让小朋友上来指一指直角,对于指的方法规范与否直接作出评价,这样学生目睹了一系列的操作过程,在同桌间开展这个活动时就不至于无从下手而且也掌握了评价对方的方法。

我觉得学习数学很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所以在学习判断直角的方法时,我牢牢抓住两把三角尺中直角的素材,引导学生去想如何来验证另一把三角尺中也有一个直角,从而揭示判断直角的一般方法。而之后让学生从生活图片中找直角,则是让学生大胆地猜测、估计,把直角的知识延伸到了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一步在脑中巩固直角的概念。而小红旗的设计是让他们了解只是目测有时不一定准确,还需要科学的验证。这样把学生充分搬到学习的主动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能够让学生在猜想和验证中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一种科学的态度。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数一数是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角的定义来数出角的个数,使他们形成一种有序观察的习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而数直角则要他们经历先目测再验证的过程,不但巩固了使用三角尺测量直角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严谨规范的数学习惯。

最后在周围找直角则是拓展学生思维的一个活动,有利于他们将知识内化迁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三角尺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直角的度量。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活动中,有些活动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也许会碰到一些问题,这时,同组的同学可以对他进行帮助,因为是他的伙伴教会了他,他的`记忆会更深刻,同时与人的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在度量时,我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难点得到了解决。这正是二期课改中的“注重学习体验”的思想。这样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氛围。

第9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九单元以亲近大海为主题的关于“统计”的知识。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统计的有关内容,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对数据统计的过程要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课的统计知识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上册以“我又换牙了”初步认识了统计。在一年级下册以

“我们的鞋码”为主题学会了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形成了简单的统计意识。能够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有了这两部分知识做基础,我们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了以“亲近大海”为主题,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从“统计”这两个字眼上我们不难发现,它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去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前两册统计的学习是这样的,那么本节教材的学习更是这样。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并倡导的“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我想本节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经历学习的过程,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是: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感受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能力目标是:结合实例,培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法和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学生通过夏天海滨浴场上呈现出丰富的数学信息,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对分类统计的学习。

2、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的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与同伴一起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作了以下准备:课件、学生2份题签等。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体验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与一年级统计内容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加以统计。本节课的统计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那么如何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呢?我们的教材是呈现了一幅夏日海滨浴场这一学生特别喜爱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两个重点问题。根据第一个问题,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统计的方法。第二个问题重点就是组织学生巩固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面对教材的这种情况,我有两点自己不同的处理方法:

首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游泳的人数减少了几个,呈现出了一幅比较清晰的画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受到人多的干扰,为顺利学习分类统计做好基础。这也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作为实验教师可以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说法。

其次在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中,我们书上直接给出了两种分类统计的标准:一种是按男女分,一种是按是不是戴游泳帽分。我在设计时感觉根据知识和经验,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探究出分类统计的方法,就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为小组合作探究来学习,而不是直接给出按标准。我认为这样做即使学生探究不出分类的统计方法,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学生也将得到其他方面的锻炼。而且,只有在他们探究的过程中参与交流,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原始思维状态,把握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

有了我对教材的认识和我备课的这些想法,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首先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再播放一段美丽的海边录相,引出书上的主题图,再重点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2个问题?在本环节我注意了3点:第一点让学生猜一猜录像中跑向大海的小朋友去干什么?引起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第二点在学生充分识图后,我注重了从下到上,有顺序的进行了一个小总结。这样做的目的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第三点在学生提完问题后我注重了一个全面性的总结。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一幅图提出的问题是多样的,今天就重点来解决2个。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以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分类标准统计“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达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了三个小环节完成:

第一个小环节:讨论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首先让学生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启发他们说出不同的分类统计方法,如:可以按性别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帽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圈分类统计。在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中,不怕花大量时间,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方法,让学生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学会倾听同学的观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需要。在完成统计表时,让同位合作选择一种或两种分类方法完成统计表,初步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我认为在探索活动中,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必不可少。独立思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但是他们因为受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局限性,有的思考结果可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交流能让他们对自己的思维结果积极的进行反思,逐渐走向合理。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交流的一是和能力,但是在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对其合理性的进行判断的意识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局限在表述而非沟通的意识里。交流没有积极的反思与回顾,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3人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第二个环节:组织学生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多样性。让学生观察3个统计表,通过提出并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分类统计时,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初步感知分类统计的意义。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在组织学生展示时把评价的大全交给了学生,如:你认为这种方法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可以吗?等等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思考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意见和建议。在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认识,获得思维的发展和广泛的活动经验。

第三个环节学生独立解决“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采取的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3、借助刚才统计的感性材料,比较新旧统计知识的不同,来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和方法,在整个环节中都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

我这样分3个层次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层层递进。

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这样的:先由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汇报交流,并说出统计的方法,再有其他人评价补充。这样处理目的是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体现了“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生数学的重要性。为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学生探索分类统计的方法以后,我告诉学生分类统计能让我们对统计对象了解的更清楚,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要用到分类统计,说一说你想统计什么?准备怎样统计?为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数学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统计

1、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第10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二单元——观察物体。谁来说一说什么是观察?

生: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的看。

师:说的真好!观察就是让我们用眼睛仔细的来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情境图1

师:淘气和笑笑他们也正在学习这一课,一起来看,(齐读:从不同的方向看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小霞和小宇他们是怎么观察的?

生:小霞在储钱罐的前面观察。

师:小霞看到了什么?

生:小霞看到了小兔子的眼睛、耳朵。

生:看到了小兔子的脸。(出示小霞说的话。)

师:小宇怎么观察的?

生:小宇在储钱罐的侧面,看到的小兔子的一直耳朵。

师:为什么只看到一只耳朵?

生:另一只耳朵被挡住了。

2、拿出一个储钱罐,模拟小霞和小宇进行观察。

出示:换一个方向看一看,说一说。

生上来观察,说:我站在储钱罐的后面,看到了小兔子的尾巴。

师:为什么老师在储钱罐的后面却看到了小兔子的眼睛?

生:老师的个子高,那是从上面看到的。

师总结:我们在观察物体时,眼睛要与平视观察的那个面,要不然看到的就不是这个面,观察的就不准确了。

出示课本图2,小霞看到的是那幅图?生独立说一说。

3、小组观察

出示课本图3.

(1)分小组:前后桌两人一组。

(2)观察要求:拿出储钱罐放在桌子上,先各自说一说你再上面位置看到了上面形状;两人在互换位置,进行观察。

(3)小组观察,说一说。

师:同一个物体,为什么大家看到的形状不同?

生:因为我们站的位置不同。

师总结:我们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有可能不同。

三、课堂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19页1、2、3、4小题。

第4题:有部分学生有困难。

选一个学生当猫交警做出手势,让班里的其他孩子进行观察。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更多相关内容:
本类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