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6 16:04:07

第1篇: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今天我当家》。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所以教科书设计了《今天我当家》的情境。借助有趣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综合复习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在这一活动中,渗透了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计算对学生来说可以说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但如果在有趣的情境中就不一样了。一年级的小孩子喜欢活动,让孩子们在买东西的模拟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孩子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

一、教学设计理念: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实

践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作用在于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需要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孩子们明确学数学还要用数学。

3.解决问题要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

4.自主为本,合作协作。把每一个人的能量凝聚为团队精神,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今天我当家”的模拟情境中,让孩子们灵活运用100以内

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我当家”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合作、倾听意识,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重点是: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对提出的问题能正确解答,培养孩子们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

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把孩子们引入到购物和吃

饭的模拟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在小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数学最主要的是要有学习的兴趣,在购物和吃饭这样的模拟活动中,足以能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孩子们就会用原有的数学经验在活动中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能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解决。同时引入小组竞争机制,开展小组之间的比赛,能进一步保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来。也正是因为孩子们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了参与活动的热情,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中有些也可能是不可预料的,所以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方式,才会充分挖掘孩子们的资源。

四、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真实的实践活动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我把教材中的图片情境设计成模拟商店的情境。在课前,布置每个孩子都带一些商品实物,对于鸡、鸭、鱼、肉比较难带的实物,可以让孩子们设计成一幅图。这样课堂上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购物模拟商店。除了准备商品实物外,还要准备一些假钞,用扫描仪扫出来的钞票,为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做准备。

教师的评价对孩子来说是最具有震撼力的,所以我不会吝啬我的语言,会给他们鼓励。同时会培养孩子们之间的相互评价、相互欣赏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想: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平时都是爸爸妈妈为我们买菜做饭,爸爸妈妈很辛苦,今天让我们也当回家,让我们自己去采购自己动手为爸爸妈妈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好吗?(板书课题:今天我当家)

用这样的话导入,让孩子们体会到爸爸妈妈劳动的辛苦,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并直奔课题。

(二)、实践活动:(25分钟左右)

这是四个小组第一次比赛:在比赛购物前让孩子们说说,这顿晚饭要做什么?打算买哪些东西?买东西时要注意什么?让孩子

们说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各小组确定方案的过程,确定自己要买什么,谁买谁卖,并注意在买东西过程中不要算错钱。

接下来四个小组分头进行模拟购物活动。我们班是34个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大约是8、9个学生。每组可以有2-----3个售货员,其他的是小小购物员。教师参与活动,询问有没有要包饺子的小组,如果有就参与其中,如果没有教师建议其中一个小组今天的晚餐包饺子,为后面在“吃饭”这个情境中也有数学问题做准备。

各小组进行汇报:各小组说说买了哪些东西,怎样买的?在买东西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吗?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说说汇报得怎样,如果有听课教师,可以让孩子询问听课教师的意见,可以这样说:“老师,您好!您认为我们小组的同学汇报得如何?您给我们小组打多少分呢?”这样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胆量,使各小组的比赛更激烈。

接下来各小组根据自己买的东西,设计今天的晚餐,设计在一张4开纸上,可以画、可以写。教师巡视各小组,给出建议,并引导想能否在晚餐中找出数学问题。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晚餐内容,在展示中注意是否与自己买的东西相符,在展示中看哪小组发现了数学问题。在给各小组打分时可以像前面让听课教师来打分。如果没有听课教师,教者即是裁判。

在整个“今天我当家”的模拟实践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有趣的

购物活动灵活地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合作、倾听意识,体会到学习数学是快乐的,并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三)、小组对抗:(13分钟左右)

给各小组时间和机会,根据模拟商店的情境以及各小组的晚餐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互相考一考,采取抢答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数学问题加10分,答对了加20分。如果学生不能提出“30元可以买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说:“老师也想到了

一个问题,不知道怎样解决,你们能帮助一下我吗?”像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只要学生的答案合理就给予鼓励。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开放地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尝试的意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后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小组,说说他们为什么会取胜?让孩子们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

(四)、课外延伸:(1分钟)

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真正“当一回家”,去帮助父母买菜或买其他的东西。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快乐的,能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们在互动有序、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中敢想、敢说、敢争议。

第2篇: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教材简析:

1、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习题,练习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习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看,她给咱们每个小组也送来了一份礼物(电脑出示)你能根据算式猜想一下,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用到哪些知识呢?我设计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借此复习6和7的加减法,为后面学习它的应用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1、让学生对着插图,进行观察和交流。

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由近及远或者由远及近有序地观察,借此培养他们初步地自主学习的意识,至于学生观察到什么,我不去做过多限制,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房子、小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双眼来认知大自然的宝贵素材。

接着安排小组交流观察的内容,并尝试提出疑难问题,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进行交流,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而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用空洞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2、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在与学生一起观察、感悟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并最终将重点巧妙地引到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教学上,比如说: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从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两个新朋友,你想认识一下吗?这些导语都是可行的。

接下来,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演示,先引导学生分别认知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号的尖朝向各个方向,以避免学生认为大括号的尖总是朝上的误区。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能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

3、针对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用左边的4人加上右边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决不就此满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如扎小辫的3人加上不扎小辫的3人;低头的1人加上不低头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两堆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样做,我认为有利用于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况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当然算式的选择也得视题而定。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没必要过多讲解。如此反复之后,明确要求的问题是还剩几个向日葵盘?是求一部分,根据减法的意义,应该列式为7—2=5。利用电脑的优势,我也可将问号移到另一边,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这是两道容易混淆的减法算式,应加以辨析。而当问号移到算式中得数的位置时,这幅图则有上述两种列式。这两道应用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两点:

1、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

2、问号既然是要求的问题,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数。

同时辅以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至此为止,我认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已真正突破。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新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我认为只要教师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强烈的需要。

4、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我放手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从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我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二、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本51页插图《美丽的小湖》与前面的知识点是类似的,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小鸭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领》、《小金鱼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问题,并辅以可行的奖励机制,如评选故事大王、速算冠军以及优胜小组等,意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时机可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当然,这项活动也可视教学情况放到第二节课或者课外进行,毕竟,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

四、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这样,就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我在教学中,不光利用多媒体,还要利用多种媒体,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相信,这金色的秋天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好,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3篇: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这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是学习人民币计算的基础。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主题图提供了三种生活场景,揭示了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例1展示了全套人民币,使学生对我国法定货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例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元与角,角与角之间的换算关系,归纳出主辅币之间的进率,为后面学习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a.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识别方法和较丰富的使用经验,但是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了解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但没有上升到知识重点的高度。有购买经验,但在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上欠灵活。

b.有初步的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经历,但指向、方法不明确。

c.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是观察角度不够宽泛,深度欠缺,学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d.有较强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在交流中有良好的表达意愿,但是倾听意识模糊,小组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三、设计理念

a.新的课程改革提出:数学知识中要加强社会内容,加强社会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节课在课堂上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b.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c.“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理念。

四、说教法:

1.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感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a.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购物经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购物经验,将数学融入现实生活当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是亲切的,是现实的,是触手可及的,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b.在理解元、角、分关系的过程中,我创设了购物情境,让学生帮我取出1元钱,通过交流各种不同的取法,使学生明白1元=10角。

c.换钱游戏:通过师生互换,生生互换,使学生基本掌握元和角之间简单的换算。

d.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我设计了“小小超市”购物活动: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使学生体会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人人参与,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a.在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中,人人参与认知,让学生感受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b.在换钱游戏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小组合作的形式,此时学生的课堂小主人地位得到张扬,而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

3.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a.在导入部分中,“存零花钱”这一环节渗透了让学生保管好钱,积少成多,存零花钱可以用来买需要的物品,可以捐给灾区的小朋友,献爱心等。

b.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引出“国徽”,国徽是国家的标志,教育学生要爱护它,不要损坏它。

c.在模拟超市过程中,渗透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大班教学小班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理念,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分层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层:认一认,感知人民币的种类繁多

第二层:分一分,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第三层:拿一拿,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第四层:换一换,体验人民币之家按的内在联系

第五层:买一卖,感受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第六层:说一说,提高认识

第4篇: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一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课本34—35页)读数和写数在学生掌握100以内数数及数的组成的基础了进行的,读数和写数是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概念的过程。每读、写一个数,都要应用数的组成、数位意义来进行,它又是后面要学的数的大小比较,及100以内数的计算的重要基础,教材通过具体事物的数量——说出数的组成——在计数器上用算珠表示——数的读、写这样一个过程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是本课的重点。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法和学法

本课时的教法和学法打算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时,教师借助教具、实物等的演示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

2、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学会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像、操作等学习方法。因此,教师教的过程要与学生学的过程统一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读数、写数的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①、铺垫

1、复习数位顺序表。

2、口答:

1个十和4个一组成()。

20是()十组成的。

6个一和1个十组成()。

()个十和()个一组成19。

15读作

(),八写作(),20读作(),十九写作()。

②、创设情景

课件演示:甲、乙两位学生争论:在计数器上拨了13要用几颗珠子?(甲13颗,乙4颗),学生独立思考谁说有理?并说明理由。

指名回答:生:甲说得对,这时我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操作,通过操作学生找准了答案,接着让学生拨20要几颗珠子。

引导得出:个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1个一。

十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

③、讲授新课

1、教学例4。

(1)出示计数器。通过计数器加深认识数的读、写。教师指名回答: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提问:这里共有几枝铅笔?24枝是几个十和几个一?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教师要启发学生说出2捆铅笔表示2个十,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4枝铅笔表示4个一,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

教师强调: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在个位上写几,这个数写作“24”。读数时,先读十位上的数,再读个位上的数,十位上是几就读几;个位上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

2、教学例5。

(1)出示计数器。

让学生分别读出和写出计数器上各数。

(2)出示计数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图,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写?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小结: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用“0”占位,写作“40”,读作“四十”。

第二个图和第三个图让学生尝试,并互相交流。教师提问个别学生:“这个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集体订正。

3、教学例6。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有几捆小棒?每捆小棒有几根?几个十?10个十是多少?一百应该怎样写?

(2)让学生讨论: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1”十位上和个位上一个也没有用“0”占位,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教师提问个别学生:“这个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4、小结: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

④、巩固练习

1、看图写数。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提问,集体订正。

2、拨一拨。

894172643528

教师说数,学生拨数,再读一读。

3、做一做。

35读作(),九十九写作(),

96读作(),五十四写作(),

77读作(),八十九写作()。

⑤、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读、写100以内的数。谁愿意来说说怎样读、写100以内的数呢?

第5篇: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说教材:

一、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在学生学过100以内的数的读写的基础上教学的。因为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一致的,所以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难度不会太大。学过100以内的读写法后,认识元、角、分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对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也有帮助。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取币等现实情境活动中认识一元以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学生参加教室里的模拟购物活动,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

3、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受到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教育。

四、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教材有层次地呈现了知识结构。老师先拿出一个盒子让学生来猜和摸里面装了什么,使学生明白“买东西要使用人民币”。接着帮助学生认识一元、五角、一分这三种面值较小的人民币,并由模拟购物中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提炼出一元=十角,再联想到一角=十分。然后认识5角、2角、5分、2分,最后通过“试一试”让学生把一张1元币换成二张5角、把五张2角换成一张1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元与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并为购物时付币做好准备。教材采用这种知识结构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间接沟通了100以内的十进关系。教学重点是认识人民币。难点是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说教法和学法:

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元、角、分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通过创设购物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把这些知识系统化、数学化。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二、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动画导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操作、概括,让他们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乐学、会学、创造性地学的境界。

三、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练习的设计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创造性以外,更注重实践性。如:创设小商店情境,开展购物活动,既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说教学程序:

一、境引入,整体感知人民币

1、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老师准备一个装有人民币的盒子让学生去猜、去摸里面装了什么,进行初步感知人民币。然后简单的介绍一下美国的钱叫做美元,英国的钱叫做英镑,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什么吗?从而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

2、整体感知人民币。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有时还使用人民币,因此首先让学生交流:你知道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然后通过让小组对人民币进行分类,知道人民币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之分。小结:人民币可多了,有大面值的人民币,也有小面值的人民币,对于这些面值较大的就人民币今天我们暂时不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些小面值的人民币。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认识人民币,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究新知,认识人民币

1、认识1元、5角、1分

(1)分别拿出1元、5角、1分,在小组里说说面值是多少,怎么看出来的?

(2)交流: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引导学生从先从纸币入手,分别观察它们的正面和反面都有哪些内容,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接下来安排同桌互动合作学习和大组交流活动: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正确地向同桌介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然后交流:在刚才的介绍过程中,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有没有需要提醒别人注意的地方?通过这两个问题,我借学生的嘴巴讲出有关辨认各面值人民币的方法。事实证明,学生的发现、学生的经验是那么丰富。

(3)师介绍盲点。(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在纸币一元的左下角有一个点,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

(4)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刚才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从哪里知道这是我们国家的钱呢?(国徽)对,它代表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要爱护它。想一想:怎样爱护人民币呢?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互相补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轻松学习。

三、模拟购物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以购物为主线,组织学习活动,创设多个情境,有易到难地培养学生购物的能力。

这里以课件为背景,配上轻松音乐,问:今天正

好是福华商场开业,老师是售货员,这里有很多优惠的物品,小朋友们想不想买?(想)

(1)师提出购买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零钱,来老师这里买一件物品。

(2)刚才每个小组都买到了称心的商品。商场今天还推出了一种特惠商品,这个商品的价格是1元,哪个小组要来购买呢?你有几种付钱方法?(出示特惠商品)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答案。二是在学生交流中自然导出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这里我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时总结点拨。根据学生提出的付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操作,并用人民币摆一摆:用一种人民币,还可以怎么付?用两种人民币,还可以怎么付?用三种人民币,还可以怎么付?根据学生的付法,适时提问:为什么这么付,能说说理由吗?从他的发言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1元=10角、1角=10分。最后总结概括不管拿几种人民币来付,付出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都是1元。

总结并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这一环节的设计,改变传统教学进率的方法,通过假设生动有趣的模拟购物情景,饶有趣味在得出1元=10角,1角=10分,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应用创新,体验生活。

过几天就是豆豆的好朋友过生日了,豆豆想给他寄一张生日贺卡。他先乘公共汽车去邮局,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课件)

这里通过出示一个小朋友到邮局去买邮票,售货员阿姨告诉他一张邮票的.价格是80分的邮票时,他是怎么付钱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话、电子邮件已经基本代替了寄信,学生对寄信这一事情知道很少,因此这里提醒学生要关注生活,建议课后到邮局去调查一下,寄一封普通的信需要贴多少钱的邮票。)

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有两个目的:一是继续提供付币练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案从角币中取钱。二是借此引出找币问题。

学生受第一次模拟购物方法的迁移,通过同桌讨论,很快地用角币摆出了多种付80分的方法。

随后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身边没有几角的零钱,怎么办?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地想到可以付1元,然后找回2角。这里自然地引出了找钱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环节的设计,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了模拟购物的场景,让学生经历换钱和找钱的过程,打破传统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生生互动的“开放式”教学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请学生欣赏歌曲《一分钱》

师:小朋友们学了这么久,累不累?下面老师给你们放一首歌曲,让小朋友们轻松一下好吗?

听完后师问:你们知道刚才那首歌说了一件什么事吗?从而对学生进行拾金不昧和不浪费的教育。

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以使课堂变得轻松明快,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五、猜价格游戏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非常好,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小奖品要送给大家,如果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物品的价格,我就把物品送给谁,好不好?

(教师先给出价格的范围,例如在5元到8元之间,再根据学生猜的价格,老师给出高了或是低了的提示)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人民币的一些基础知识上进行的,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起到了一个深华的作用。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人民币?回家后,请把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到超市去调查一下还有哪些商品的价钱大约是1元。

第6篇: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与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本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整个第三单元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会学习的乐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教材内容的安排,基于课程标准,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4和5的组成,能够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2、经历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根据学习目标,制定如下评价任务:

1、通过动手操作、练习等形式完成对目标1的检测。

2、通过口头提问、练习等形式完成对目标2的检测。

接下来,对学习的重难点进行分析

学习重点: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了解4、5的数的组成。

学习难点: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设置多种问题情境来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经历“具体→抽象”的探索过程。所以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且使用“数学课件、教具图”等直观教具。

关于学法,新课程的最高理念为: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做到好学、乐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并且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经历了探索、交流的过程,才能牢固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四、说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一、谈话引入

二、探究新知.

三、自主练习。

四、本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出示课题,开始新课

环节一:忆旧迎新趣味导入

出示课件,复习巩固。

环节二: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1.谈话导入

孩子们,中秋节老师用四个苹果招待客人。

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用两个水果盘,分四个苹果的吗?……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板书课题:分与合)

2.探索4的组成

出示篮子和向日葵的教具,孩子们上台来分一分,摆一摆,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

3.师生共同玩猜球游戏,探索3的组成。

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4.探索5的组成

出示盘子和玉米的教具,孩子们上台分一分、摆一摆。

5.直接给出2的分与合:2可以分成1和1,1和1可以合成2.

环节三自主练习

1、大家看看这里有几个篮子几朵向日葵花啊?

问题:把4朵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怎样放?

操作:谁来帮我摆一摆,看看会有几种情况。(叫学生上来动手操作)

看一看与我们分的怎么样?(课件)

2、开火车游戏。

环节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总结:你今天都学习了什么?能不能回家跟你的爸爸妈妈说一说?

以上是我的课堂教学预设,但是实际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还需要结合实际情景来教学。谢谢各位同仁的聆听。

第7篇: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确立目标,分析内容――说教材

《猜数游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第三单元第四课34、35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5以内加减法及0的认识,对加减法的意义有了初步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通过猜数游戏归纳出6的加减法,让学生继续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习本节内容后,为后面加减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学习好本节内容十分重要,它是本章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将制定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动手操作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6的加减法,突破方法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学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的熟练程度,突破方法是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6的计算。

二、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说学情

由于学生入校时间不长,尤其是正式上课时间才一个月,很多的习惯和学习方式还不能与老师的要求同步。所以,组织教学会占用老师很多的时间,影响上课的进度。从思维方式来看,他们的认识与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在抽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学生由于本课是游戏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预期学生是可以理解并掌握的。

三、遵循规律,合理运用――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比起看屏幕和活动,学生活动更利于老师掌控一些。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活动引入。即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活动引导学习有关6的加减法及6的组成→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得出6的组成的结论→教师总结→学生练习反馈

四、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说程序

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构建高效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原则,为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互动探究的新课改精神,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复习巩固、猜数活动、总结、实际应用。(教学过程见教学设计)

五、查漏补缺,自我提高――说反思

作为一名新调入青东小学的教师,第七周我上了一节汇报课,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将这一节课进行自我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学游戏贯彻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游戏中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地参与。

2、组织教学:我班的课堂组织教学在一个月时间的不间断的强化训练下,已经初见成效,学生基本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较好。学习时,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态度端正。

3、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给予评价。

不足之处:

1、教学设计:对6的加法的探索学生掌握加法的意义就行,但为了后面整个单元的内容有序学习,我又加入了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从教学效果来看,虽然使教学内容有了深度,但这部分教材的整合有些画蛇添足。更应该把这部分内容放到课后的练习或者思维练习中。因为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完成,课堂环节不够完整严谨,练习的容量也有些小。因为练习少,所以少了些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2、学生对6的减法基本掌握,但对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数,求另一个数,应用和理解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3、基于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担心,对学生抓的过紧,课堂还不够活,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从收开始到放,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艺术性要进一步提高。

第8篇: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说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内容

《轻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20和21页的知识,它是学生学习了比较大小、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教材内容选取了学生身边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都是刚刚走进校门的六、七岁的孩子,他们天真活泼、爱说爱笑,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动脑。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

据我课前了解,我班的学生都已经知道物体可以比较轻重,但是对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为此,我制定了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并认识测量物体轻重工具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掂一掂”等活动,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间的轻重。

情感目标:通过比较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还不够完善,注意力也比较容易分散,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比较物体轻重的全过程,体验物体

的轻重关系并会用语言描述。而教学难点是体会轻重的相对性,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推理确定多个物体的轻重关系。

(五)说教具学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天平称若干、苹果、雪梨等水果若干、盒子2个是我这节课所要准备的教具与学具。

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讲述讨论法三种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

学生运用观察法、实物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学习方法。

说教学流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试验、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二)、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孩子的天性都特别爱玩,所以新课开始,我这样导入:今天,游乐园里来了许多小动物,你看!它们玩得多开心呀!顽皮的小猴被高高地翘了起来,小熊这边却沉下去了,这是为什么呀?孩子们根据自己玩跷跷板的经历肯定会说:因为

小猴轻所以翘得高,而小熊重,所以就压得低。哦!也就是说跷跷板的哪边高哪边就轻,哪边低哪边就重。那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小熊和小猴,——比——重,——比——轻吗?谁还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其他小动物之间的轻重关系?

(二)、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掂一掂

此时孩子们判断轻重大都来自于自己的眼睛,他们眼中的轻重几乎就等于大小,所以紧接着我就出示了这样两个盒子问他们: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重?孩子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一样重,这时我特意追问:一样的盒子就一定一样重吗?此刻,孩子们的思维一定在飞速的旋转,可能就会有学生想到:如果哪个盒子是空的,哪个肯定就轻。在学生特别想知道答案的时候,我请一名学生来用手掂一掂,再揭开谜底。然后请全班同学都参与“掂一掂”活动当中来,比比数学书和文具盒谁重谁轻,与同桌进行交流。

(2)、称一称

学生们兴致勃勃,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待学生交流完后我出示了苹果和雪梨比轻重的图片,学生们议论纷纷,说出三种不同的比较结果:有人觉得苹果重一点,有人觉得雪梨重一点,还有人认为一样重。由于这两种水果轻重差不多,所以学生猜测的结果也就不同,再次引发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借助测量工具的必要性。此时,引入天平的认识已经水到渠成了。

孩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实物天平的出示让他们很惊喜,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操作,他们肯定很想自己试一试,于是我便顺水推舟让他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水果,和同桌的比一比,先猜一猜,再用小组的天平验证一下。然后后,我又利用自己准备的三种水果,(苹果、香蕉和桔子)引导学生发现:一根香

蕉比一个桔子重,而一个苹果又比一根香蕉重,所以苹果最重,桔子最轻。最后请学生从教室找一找谁比自己重,谁比自己轻。从而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物体轻重的相对性,初步学会简单的推理。至此,充实的活动给了学生丰富的体验与感受,学生对轻重的理解已有了一个新的进展,有效地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一年级的小学生注意稳定性差,容易疲劳,所以我在练习之前先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唱《表情歌》,适当地放松一下。然后引导学生逐一完成课本21页上的四个练习。在做练习时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再仔细看图,做出判断,然后再说明自己的答案和想法。

说教学评价:

一年级的学生习惯培养尤为重要,所以最后我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表现和收获: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及时总结知识,反思自己,进而提高自己。整节课中,我都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们兴致盎然,在玩中学,学中玩,气氛非常热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说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媒介,整节课中,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线索清晰,布局合理,图片与文字相结合,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它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在有效地实践活动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第9篇: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及学情

1.教材分析:“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数学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是《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探索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规律已有初步的感知基础。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学生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已经或多或少接触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把它作为专项知识进行学习和研究,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也就是说《找规律》内容是孩子初次正式接触,怎样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领悟、创造规律,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又因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力容易焕散但其又很活泼,思维很灵活。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心理特点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是我教学设

计的重点。

3.教材处理:基于学情的分析,我将教材进行了尝试性的处理,以教材中的主题图作为本节课的第一个层次的练习,而将学生动手创造规律、展示规律、表达规律作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将教学的难度提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探索、领悟、创造的规律,并能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之美,体验数学之乐趣。

5.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找探究规律的活动中,自主探究并发现规律。

6.教学难点:能用合理、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所发现的规律,学会用“重复的一组”来表达规律,并会创造规律。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本节课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

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节课首先要让学生能够从事物中发现简单的规律,然后能准确清楚的表述规律,最终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创设多元情景、发展多元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潜能。我创设多元情景,如读规律、演规律,听规律,画规律,欣赏规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2.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设计了找规律圈一圈、创造规律摆一摆等操作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圈、摆、画,亲身感知、体验事物的排列规律,逐步发展其动手、观察及推理能力。

(2)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3)对比归纳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学会归纳总结,同时锤炼学生表述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2.动手操作,探究规律

3.激趣练习,应用规律

4.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第10篇: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95页的《5、4、3、2加几》。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5、4、3、2加几,本节课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为学生熟练计算20以内的进位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加法算式基本上是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例题可以促进学生探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可以是凑十法,也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鼓励算法的多样性。试一试的三道题目可以让学生自己计算,4+9和5+8的算式可以引导学生联想9+4和8+5,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计算。想想做做第1、2题注意算式之间的对比,感受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实现算法的迁移,然后安排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5、4、3、2加几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继续培养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直接算出得数。

针对这一教学重难点,可以课前先复习旧知,回忆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在新科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去小白兔家做客的情境,启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计算,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学法:

自主观察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后面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更好地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师:今天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去一位小动物家做客,让他看看小朋友们最近的表现和学习情况,让他夸夸我们班聪明的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为了能让小朋友们表现得更好,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怎么样?

1、出示口算卡片。

8+6=9+5=7+5=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3+()=105+()=10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自主学例题。

师:小兔子家门口种了许多蘑菇,小兔子为了招待我们,正提着篮子在采蘑菇呢。

(1)看一看,小兔子的蘑菇是怎么种的呢?

(2)小兔子出了个难题考考大家: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用什么方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3)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请学生说说你是如何计算的。集体交流算法。

板书凑十法的过程。

师: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办法都不错,我们大伙再议一议。你最喜欢用什么方法来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做题时,用自己会做的和喜欢的方法做就行。

2、试一试。

下面就用你最喜欢来的方法来计算一下小兔子蘑菇上的这些题目吧。这些题目就是我们教科书95页中间的试一试。

5+8=4+8=3+9=

请你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么样很快做出来的。

(三)游戏实践,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述:小兔子还为大家请来了几位动物朋友。(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

这些朋友都在书上的95页,小朋友能根据所看到的小动物,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全班汇报。

2、想想做做2

(1)想要吃到小白兔准备的好吃的水果吗?那要先答对小白兔的难题才行。(出示第2题)先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他们有什么特点?你猜想一下,他们的得数会有什么样的特点?

(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校对,发现规律:加数不变,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3、想想做做3

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