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6 14:48:44

第1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8的乘法口诀。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乘法口诀,为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的重点:编制8的乘法口诀,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难点: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探索记住8的乘法口诀,并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的问题。

教学突破:通过口诀的编制理解口诀的意义,从而养成在生活中合理、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体味到“有价值的数学”、“有乐趣的数学”。

根据教材的以上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编制8的乘法口诀,找出规律,巩固口诀。培养学生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乘法的意义、口诀的与编制规律来进行口诀的熟悉,多读、多练、多背加强口诀的记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口诀的编制与整理过程中,培养简单推理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贯穿教学的始终。

3、课堂组织民主、科学、和谐,这种气氛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三、教学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体现生活化。

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2、教学过程体现活动化。

摆方块活动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学数学”。

3、教学过程体现开放性。

在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人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构建探索平台。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1-7的乘法口诀,谁能背给老师听听吗?指名背诵。

谁能回忆一下昨天我们是如何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说说看。

预设:A用小三角摆小船

B用连续加的方法

2、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那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一个大胆尝试的机会,让你们仿造用三角摆小船的方法研究一下如何编制8的乘法口诀,有信心吗?

用回忆7的乘法口诀推导和编制过程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1、拿出昨天老师要求你们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再填书上的表。小组合作。

出示一个由8块小正方体搭成的正方体。

数一数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摆1个大正方体用8个小正方体,摆2个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摆8个呢?

合作摆一摆,分别说一说,再填书中表格

据此,你能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再指名说说。

在让学生观察说说每一句口诀有何变化?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上面探索新知这个方面,我就完全秉持了这个理念,让学生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看一看、读一读、背一背,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三)回顾探究过程,自然生成新知。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摆正方体,探究了8的乘法口诀,谁能把我们刚才动手的过程简单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每次都用8个小正方体?(1个8)

为什么每次都比上一次多摆一个大正方体?(多一个8)

观察口诀表,看看每一句与相邻的两句有什么关系?

预设:A结果或多8或少8。

B每次8不变,8的个数不同。

在同学们充分观察讨论之后,老师小结:8的乘法口诀以1个8为基础,依次增加一个8;每相邻两句口诀都相差一个8这就是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了解了这个规律,有助于我们记忆8的乘法口诀。

2、先观察“想想做做”第一题,想好后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二题,直接填空。订正时,请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回顾探究过程,梳理知识形成的要点,培养简单推理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新知应用,体会知识价值。

1、“想想做做”第三题,对口令练习。让学生根据8的乘法口诀说出相关乘法算式,在活动中进一步熟悉8的乘法口诀。

2、第四题,运用8的乘法口诀,巩固对口诀的记忆。

3、第五题,要求学生从中获取的信息是:每袋乒乓球有五个。

4、第六题,要求学生仔细看图,获取的信息有:一共有7人参加收割向日葵的劳动,每人收8棵,一共收了多少棵?

5、第七题,让学生根据口诀填空。通过填未知乘数,既巩固了有关的乘法口诀,又为学生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

形式丰富多样的练习题,既避免了学生单调乏味之感,又从不同角度多种视角巩固了新知。趣味化、活动化的组织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符合新课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新知”的理念。

(五)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谈话:1、学习了这一课之后,你有哪些收获?

指名好、中、差各一名学生说说。

让不同的学生谈谈收获,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反馈信息、检查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概念。

2、师生齐背8的乘法口诀。

五、教学评价

这节课,我个人认为做到了一下几点:

首先,体现了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构想。

其次,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第三,教学任务明确,抓住了重点。

六、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1个88×1=8一八得八

2个8相加8×2=16二八十六

3个8相加8×3=24三八二十四

4个8相加8×4=32四八三十二

5个8相加8×5=40五八四十

6个8相加8×6=48六八四十八

7个8相加8×7=56七八五十六

8个8相加8×8=64八八六十四

第2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二单元——观察物体。谁来说一说什么是观察?

生: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的看。

师:说的真好!观察就是让我们用眼睛仔细的来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情境图1

师:淘气和笑笑他们也正在学习这一课,一起来看,(齐读:从不同的方向看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仔细观察,小霞和小宇他们是怎么观察的?

生:小霞在储钱罐的前面观察。

师:小霞看到了什么?

生:小霞看到了小兔子的眼睛、耳朵。

生:看到了小兔子的脸。(出示小霞说的话。)

师:小宇怎么观察的?

生:小宇在储钱罐的侧面,看到的小兔子的一直耳朵。

师:为什么只看到一只耳朵?

生:另一只耳朵被挡住了。

2、拿出一个储钱罐,模拟小霞和小宇进行观察。

出示:换一个方向看一看,说一说。

生上来观察,说:我站在储钱罐的后面,看到了小兔子的尾巴。

师:为什么老师在储钱罐的后面却看到了小兔子的眼睛?

生:老师的个子高,那是从上面看到的。

师总结:我们在观察物体时,眼睛要与平视观察的那个面,要不然看到的就不是这个面,观察的就不准确了。

出示课本图2,小霞看到的是那幅图?生独立说一说。

3、小组观察

出示课本图3.

(1)分小组:前后桌两人一组。

(2)观察要求:拿出储钱罐放在桌子上,先各自说一说你再上面位置看到了上面形状;两人在互换位置,进行观察。

(3)小组观察,说一说。

师:同一个物体,为什么大家看到的形状不同?

生:因为我们站的位置不同。

师总结:我们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有可能不同。

三、课堂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19页1、2、3、4小题。

第4题:有部分学生有困难。

选一个学生当猫交警做出手势,让班里的其他孩子进行观察。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第3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小熊请客》选自北师大出版社二年上册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六课时.4的乘法口诀。他是在学生学习了5、2、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这里用“小熊串红果串请客”这一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自觉经历用4连加的过程,为编4的口诀做准备。在推导4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口决特点。

根据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色,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1、让学生利用4的连加和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得出,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和掌握4的乘法口诀,并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2、能运用所学口诀,完成表内乘法的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1、在数学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强化学习数学的兴趣。

2、“乘法口诀”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他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之心及自豪感。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小熊请客”的情境,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并借助乘法意义编制口诀,而且通过“开火车”和“对口令”等多种形式,观察学生记忆口诀的流畅性和了解口诀记忆的准确程度。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标。

教学准备:小熊玩具、“小熊请客”主题图,试题卡、幻灯片、气球……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首先拿一只玩具小熊让大家猜,并用小熊过生日用红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导入,使学生一开始就有快乐的心情步入课堂,然后我用大屏幕出示主题图,主题图色彩鲜明,一定会让学生们兴趣盎然,并在以往的基础上,他们会很快去找主题图上的数学信息,并展示给同学们。他们肯定会说:小熊串的红果串,每串4个,他已经穿了2串,他还要串也一定是4个4个串的,当然在这里也有可能有的同学会把老师刚才所说的小熊过生日用红果招待朋友,小熊自己在家里串红果串等等,说得很完整,这时老师也不要怕耽误时间,让他说没关系的,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这样做不正做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嘛。此时,老师适时点播,小熊串一串需要4个红果,那么2串、3串……9串呢?这时教者可出示“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的问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编制4的乘法口诀。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数一数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

在这里学生可能会用很多的方法,如:(1)4个4个的数(连加)

(2)学生可能会运用学过的口诀把9串红果分“堆”计算:如:5串一堆(有20个红果),2串的2堆(每堆8个,2堆有16个)所以一共需要红果36个;也可以3串3串分成3堆,每堆12个红果,3堆一共有36(12+12+12)个红果。只要学生说出理由,教者都要给以肯定,让学生从中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乐学、爱学,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另外这种方法,也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也能体会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2自己完成填一填。同桌交流所填的结果的正确性。并试着编制口诀。教者可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口诀编制有困难的同学及时提示,使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正确编制口诀。

3汇报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推导4的乘法口诀的。并填上结果及口诀。找出已学过的口诀,检验口诀编制的正确性。

4怎样记住4的口诀,共同探讨方法,寻找捷径。在这里我会出一个问题:老师在做4×6时忘记口诀了,不知道得多少怎么办呢?让同学们帮忙解决,同学们一听,老师不会,让我们帮忙解决,多么荣耀!他会跃跃欲试,积极思考,他们会告诉你很多方法,如:(1)可以用连加法就能算出;(2)4×5得20,20+4不就是4×6的结果嘛?(3)可以4个3加4个3……最后老师可以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好办法让老师做出4×6的结果,但是老师还要说,如果你记住了口诀会更快的做出来是不是?向上面的4×6,知道四六二十四一下子就写出4×6的结果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熟记乘法口诀,这样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和计算的准确性。下面我们用已学过的方式记口诀,(1)开火车记忆口诀(2)师生对口令(3)同桌对口令,而后教者可以出几道乘法题卡,以检验学生对口诀的掌握情况,教者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看哪个孩子问题较大,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以弥补。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提高口诀的应用能力。

1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练习“说一说”数桌腿的活动,这个可以让学生亲自摸摸、数数强化对口诀的记忆。也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完成21页的习题。

可以这样衔接:为了庆祝小熊的生日,小兔、松鼠、小狗和刺猬还拿来了好多各色的气球要送给小熊呢!他们都送了多少只呢?这时找到四名同学分别去这四个小动物,让他们找到自己送给小熊的气球。其他同学检验结果的正确性,让他们感受发现的喜悦。

而下面的2题是单纯的计算题,直接让学生做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设计让同学们进行夺气球比赛,3题是看图题,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要求学生不但说出算式,而且还要说出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及条理性。这道题可以设计成抢答题,哪一组的哪一个人抢答的最快就奖励哪一组两个气球,最后评选出气球最多的为优胜组,每人奖本一个。为了让1、2、3题衔接紧密可以这样说:气球终于都准确无误地送给了小熊,小熊非常感谢大家,他希望把气球送给其他的小动物们,于是,他提议,进行上面两项比赛。这个比赛不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也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

21页下面的数学游戏,可以这样进入。比赛结束,大家玩得正起劲,忽然发现主人公小熊不见了,只看见桌子上留了纸条,上面写道:走过迷宫,你就

第4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

《7的乘法口诀》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8页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后,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以及应用训练的基础上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教材加强了“口诀推导”的教学,同时强化了动手、动脑练习,安排了四组综合练习及一个单元的复习。目的是通过各种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教材从七星瓢虫身体上的黑点入手,在数字7连加的基础上,得出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总结出7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由于二年级学生处在低年级阶段,心理年级和理解能力都不是很好,因此太过文字的教学,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应该在玩中学、做中学,通过一些简单的动手操作、娱乐,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的目的,所以我做了下列教学目标的确定:

1、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技能目标)

3、通过学生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技能目标)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讲解七星瓢虫是益虫,让孩子要有爱心,懂得爱护瓢虫。(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成过程,能用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记住7的乘法口诀,学会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法

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7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动手数),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习题练习中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能正确运用。在交流总结时采用演绎概括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特点。具体的教学中还注意两点:

一是:发扬教学民主,用赞许、激励、表扬,体验成功,创设情境等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二是:合理应用电子教手段,通过多元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五、学法

由于二年级学生心理渐趋稳定,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出现竞争意识。因此,学法上我会采用:

(一)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在作业练习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四)学生自编口诀,并给与适当鼓励、表扬。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回顾已学1~6的乘法口诀,从展示七星瓢虫图片过渡到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第一部分(知识获取)

1、首先出示准备好的七星瓢虫图片,数一数,1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几个黑点。

2、提问:①1只七星瓢虫身上有7个黑点,就是1个7,2只七星瓢虫身上是几个7相加?鼓励学生列乘法算式。想一想,这句口诀还能计算哪个乘法算式?

板书:3个7相加7×3=213×7=21三七二十一

②如果有3只7星瓢虫、4只7星瓢虫……7只7星瓢虫,各有多少个黑点呢?

③完成给出的附表,

黑点的点数:7、14、21、28、35、42、49

3、完善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编出乘法口诀。

板书:《7的乘法口诀表》

(这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

第二部分(巩固练习)出示课件:

1、圈一圈,填一填。

观察一幅图,说说从图上看懂了些什么?同桌兼相互问答,然

后抽学生回答,说说利用的是哪句口诀计算的。(强调这一幅图可以有两个不同的算式并且用一句口诀来计算。)2、孔雀开屏:

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填写,然后指名学生说说是如何得到的答案,强调可以用一句口诀来计算。3、拓展练习:

看谁做得又快又准,集体订正。(鼓励表扬,发扬榜样,竞争作用)

七、板书

《7的乘法口诀表》

八、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高兴的事儿?还有什么遗憾的事儿?

本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在图画和故事情境中学习,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以上就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

第5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节,即教学如何用除法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在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我想,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匠心不仅在于加深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机会练习除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还遵循了由浅入深的编排原则。其逻辑顺序如下:

例2,通过摆飞机模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引导学生根据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解法。

这样的例题编排,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逻辑画面。它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设计了拾级而上的台阶。

2.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3.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发展为本”的理念,不仅注重双基的落实,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虑有以下三点。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采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电化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数量之间都存在着倍数关系。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新课标,我设计了以下4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课教学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下面我就以上四个环节说一说。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以本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为例,我设计了三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复习题,如第1题:二年级三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学生说出答案后,讲一讲思考过程。这时,教师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复习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一是唤起学生对已有“倍”的知识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二是复习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心情。三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在课的新授部分,我结合例2的电化教学,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参加的用小棒摆飞机的游戏活动。主要过程是这样的:先以动画形式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三位同学在用小棒摆飞机)并演示5根小棒摆一架飞机的过程。这时老师问:“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到动手摆飞机的活动中来。学生在音乐声中摆完飞机以后,汇报结果,如“我用5根小棒摆了一架飞机”“我用15根小棒摆了3架飞机”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又适时提出问题“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学生兴趣盎然,提出了诸如“我用10根小棒摆几架飞机”的问题,由此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为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奠定了基础。在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的基础上,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15÷5=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倍概念的复习及例2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了用除法计算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图: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节目,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唱歌的是看节目的几倍?”等等,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后,讲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还能体会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传统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的套路,把应用题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重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快速获得正确答案,而是着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有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开放练习等几个层次,目的是巩固新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清解题的思路,达到融会贯通。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畅谈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和收获,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课的结尾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说一说收获,不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好习惯,而且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第6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第四册第44页至第46页《1千米有多长》,我准备从以下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千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抽象出长度单位“千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10米大约有多长;第二步:通过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体会100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10个100米跑道的长是1千米等场景,体会1千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0米、100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千米”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长就是1千米,然后结合?校实际,学校操场的跑道有400米,那么2圈半就是1千米,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二、说学生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实地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1千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拉一拉、走一走、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找准重难点是上好课的前提,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千米的含义,正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五、说课前准备

记录单、大屏幕

六、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课教学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交流中学习。

教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复习引入、情景激趣、引导发现、学用结合。

学法:观察、想象、验证、类比推理。

七、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一)引入新知;(二)探究新知;(三)巩固新知;(四)拓展新知;(五)总结新知.

(一)引入新知

1、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谁能比划出1米的.长度?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____千米。告诉老师,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巩固旧知,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测一测(在操场上进行)

⑴、同学们自由组合,手拉手站成一排,看一看几个人才能站成大约10米长。数清人数,并记录下来。

⑵、请同学们以刚才站成大约10米长需要的人数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大约有多少步,做好记录。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为感知1千米长度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想一想(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手拉手站成10米需要的人数,想一下,我们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够不够100米长?你认为多少个同学才能手拉手站成一排呢?

⑵、我们测量出10米大约走多少步,你知道1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吗?1000米呢?

(通过这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10米、100米的长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算一算

⑴、如果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400米,算一下,沿操场走几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

⑵、小结:沿操场走2圈半,也就是走1千米。1千米=1000米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

4、填一填。

⑴、我们已经知道1千米有多长,你是否知道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完成书中46页填一填)

⑵、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千米的标志?学生回答后,大屏幕播放"你知道吗"

(加深对千米的认识,同时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⑶、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比较远的距离。

5、估一估。

⑴、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

⑵、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课下,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xx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

(三)巩固新知(大屏幕出示)

1、在()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a.沈阳到北京的铁路长8000()。

b.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全长1943(),平均海拔4000()。

c.我国的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它的总长约6700()。

d.月亮绕地球每秒运行8()。

(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7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这一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毛线(长短不一,颜色不一,粗细不一)、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八个部分:

一。直观认识。

1.请每个同学举起手中的毛线。说说你的毛线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会观察到有长短,颜色,粗细的不一样。)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先找出线段的非本质特征。只有去掉了非本质特征,学生才能更明确到记住线段的本质特征。)

2.请每个同学在认真观察,说说你的毛线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是一样的。这个环节学生最基本能发现手中的毛线是直的。

二。讲解概念

1.通过直观的认识后,由教师讲解线段这个概念:像我们刚才手中这一条直直的毛线,就可以看做是线段。(这句话的讲解中,教师要突出直直的,这是线段的最基本特征,还有一个词是是看做是,数学的是严谨的,不能说这条毛线是线段,并让学生也举起毛线和老师一起说说这句话。)

2.直接告诉学生:手捏住的毛线线的两头,在数学王国里叫做线段的端点。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从而得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特征。并指导学生读读这句话。

4.教师板书直接让学生明确线段是怎样表示的。

三。找线段。

1.让学生找找我们的教室里有哪里地方可以看做是线段?比如课桌的边,课本的边,并让学生摸一摸线段,说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让学生加深对线段的体会。

2.找线段这个环节的最后,我先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一题,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四、折线段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说: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然后请学生来展示他折的线段,并说说两个端点在哪里?

2.你能折出比刚才长的线段吗?让会折的同学来展示他的折法。

3.你能折出比刚才短的线段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

五、画线段。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两步教学:

1.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教师在这个环节不做示范,放手让学生独立去画,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去发挥,这样才不会限制在只会用尺子画线段。

2.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六。数线段。

1.让学生完成教材49页想想做做第二题,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七、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1.完成49页第三题,用直尺把右边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说说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让学生明确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完成49页第四题,下面有三个点,每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可以连成几条线段?让学生先读题,然后再画一画,最后说说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围成之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3.完成49页第五题,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线段。这一题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要先指导学生读懂题目,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提出每两点是什么意思,告诉学生就是每一点都要和其他点连一次。学生只有理解了每两点,才能更好的完成这道题,画出6条线段。

八、全课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认识了线段,并能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直直的,两个端点)

找、折、画、数

第8篇: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填写单式统计表

(1)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班在一年级时每位体重情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统计每段重量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向学生提供我们班在二年级时,学生的体重情况的数据,学生仿照统计一年级时的体重方法,整理和统计二年级时每重量段的学生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生在能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1)让学生学会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

(2)会读复式统计表,并能分析。

3、练习,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能直接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是对本节学习知识的直接运用。第二题根据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第三题分两组统计本班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简要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教学反思

课上完后,反思很多,在本节课中我重视训练学生,能教给学生学习整理统计数据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1、更应该注重指导学生统计数据的方法。在完成第一张统计表时,我应该把整组数据出示出来,应指导学生完成体重在15千克以下有哪些数据,16—20之间有哪些数据,我应帮助学生怎样找15千克重以下人数,15—20千克间的人数,帮助学生完成第一张统计表。

2、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分析单式统计表。在填写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我应该引导学生知识统计表中数字表示的意义;即一年级体重在15千克以下的有____人,体重在16—20千克之间的有____人。让学生能按这种句式说。

3、应该培养孩子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训练孩子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应问学生,你看完统计表后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尽可能让学生多说信息。然后再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能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为孩子在分析复式统计表时,打下基础。

4、应该明确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在教学中我应提出,如果,我想直接看出,我班在一、二年级学生的体重的对比数怎么办或为了更方便,我们把两份统计放在一起怎么办。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份单式统计表的相同点、不同点,完成孩子从认识单式统计表到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的过程,明白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并告诉学生复式统计便于对比,更便于观察分析这一优点。

5、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简单复式统计表上,我应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二年级对比的角度,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用填空式的题卡,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问题。一年级时()最多,到二年级又()最多,一年级对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是()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变为()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的人数增多(或减少),对学生进行分析复式统计表的方法训练,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我应该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应该将练习环节中的统计每组学生喜欢体育项目的学生数这个环节,放在认识复式统计表这一环节后面,在活动前提前提出问题,两组中,喜欢哪种体育活动项目的人多或少等,并要求每组有两名或几名负责统计,统计整理数据后,然后再活动。并要求负责统计的学生说一说统计的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7、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语言的训练,能用最简洁的话说明要表达的意思,训练学生用最直接的数学语言进行数学问题的描述。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