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文章结构严谨,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内容安排浑然一体,叙序有详有略。课堂,既要生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因此,我不仅课前读通、读懂文本,而且课堂上设计了“旅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显著的。
教学中,我格外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孔隙的“窄”,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能够在头脑中再现,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
第2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抓主线,散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溪水的流向是文章的一条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在学生朗读感悟外洞的大、孔隙的小而窄、外洞的黑、奇、大。这是一篇游记,一定要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文章的主线,可以使教学散而不乱。特别是一些长篇幅的课文,更适其法。如《穷人》这篇课文,通过桑娜和丈夫在自己很贫穷的情况下主动收养邻家西蒙的孩子,赞扬了穷人的善良品质,桑娜的心理活动就是文章的一条主线,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设计“桑娜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读读悟悟,精彩在演示中生成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我灵机一动,做了演示,我的手掌就是那只只能容得下两个人的小船,而两只粉笔就是两个人,在演示的过程中,故意出错,两只粉笔站起来是不行的,因为洞太窄,必须躺卧。一个男生说,老师,我想试一下,简单的演示,变艰涩为简单。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三.启发想象,变“文本的空白处”为“思维的生发处”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在学生充分练说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很热烈,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然后学生再练读,感受内洞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想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看图,练说,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更好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想象中放飞灵动的思维,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第3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上完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我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上好一节语文课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现在,想针对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电教手段的运用要适时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
二、驾驭课堂要灵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质疑
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文章,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第4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案例描述】
师:学完本课,还有疑问吗?
生:老师,课文在第四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第五自然段中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第七自然段中写道:“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这三处泉水流向不一致,很矛盾,是不是叶圣陶爷爷写错了?
师:(惊讶、赞叹)真勇敢,敢否认大作家!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能解答吗?
(学生呈思考状态)
师:有答案了吗?
(教室安静)
师:同学们,我们可以发挥小组的作用,读读书,动笔画画游览线路图,再议一议,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书声朗朗,议论声四起,课室异常活跃,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点)
师:(幽默微笑)现在可以将“研究成果”公布吗?
生:我们认为叶圣陶爷爷确实写错了,他游览时是由洞口到外洞到孔隙再到内洞,这样一直往前走,所以泉水应该一直在右边流出来,不会到左边去。
(部分学生赞同)
师:请小组派代表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好吗?
(生上台)
生:我们不同意他的观点。我们小组认为,叶圣陶爷爷没写错,因为“泉水从右边往外流”是在在洞口看到的情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是在在外洞看到的情景;最后写“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又是在内洞看到的情景,因为观察地点变了,所以泉水的流向也发生了变化。
(师笑而不答,学生凝神)
师:请你们小组也派代表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示,好吗?
(生上台)
师:现在发现两副画最大的区别在哪呢?
生:两副画中孔隙的位置不同,一个在前方,一个在左边。
师:观察很仔细,真不错!
生:孔隙的位置应该在左边,因为书上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
(师微笑点头,学生恍然大悟)
师:他们读书真认真。现在明白了吗?叶圣陶爷爷原来──
生:(齐答)没有错!
生:老师,我们小组画图的方法跟前两组不同,我们是用逆推法画图。
(学生议论纷纷,生画图并解说,先找到溪流的源头,再从内洞到孔隙到外洞到洞口)
师:(情不自禁)真聪明,居然会逆向思维!
生:老师,我们小组还有一种方法证明叶圣陶爷爷没有错!
(生愕然,师惊喜)
生:我们用演示法演示。
(生用书、笔等实物表示外洞、内洞、溪流并配以讲解)
师:很有创意!
(师颔首点头)
师:同学们,大家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就应该这样:
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勇敢探索,最后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造就高素质能力型人才的核心。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思维的火花,是“熄灭”还是“点燃”,是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还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对教师应变能力的考验。这节课,当学生提出问题,而又束手无策时,教师非常淡定,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尊重学情并及时巧妙地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读、画、议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探究,其间,进行恰当的点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既汲取知识又掌握学习的方法,还发展了思维,可谓精彩纷呈。
第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虽说是名胜,但是,金华的双龙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直观的对溶洞的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整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按游览路线,以旅游的形式带领学生学习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六部分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声音和动画,让学生很直观的欣赏了沿途的美丽风景和溶洞内奇特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比如:在教学“路上见闻”这一部分时,很多学生都没有见过“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山”,于是,我就利用课件展示“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山”的图片,使学生大开眼界,学生从心底发出“太美了”的赞叹。还有一路的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句话,我播放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和图片,学生学习兴趣很高。
除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外,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所以,这节课我除了让学生看图画,直观感受外,还非常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默读、齐读、男女生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图文结合,在加上丰富的想象,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双龙洞的美景。特别是学习“孔隙”这一段时,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我让学生先读文字,再看图,配上老师的讲解,然后又让学生动手去感知,模仿作者亲身体会,感受孔隙的狭小和挤压感,学生感受深刻,如身临其境。
另外,在整节课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文本,感受双龙洞的景美之外,我还特别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了各个地方的特点,但是并不是每一处景物都写得很详细,作者只抓住了“孔隙”和“内洞”来详写。所以在讲这两部分时,我重点讲了如何抓住一处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写景除了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还可以把自己的亲身感受融入在其中写出来。知道了写文章要做到详略得当之外,在教学每一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比如:在讲“蜿蜒”一词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我通过课件出示了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蜿蜒,并让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真正理解蜿蜒一词,并且学会运用。除此之外,文中还大量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又试着让学生仿写这些句子,学生掌握的很好。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讲完这节课我的感想颇多。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一节成功的课真是不容易,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艰辛,课前不仅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还要充分备好学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学会与时俱进,能够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一节语文和信息技术融合课确实让我看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充盈我的课堂,让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我的语文课。
第6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感触颇深,之前听凤英老师说一节课没讲完,自己讲后果然花了两课时。究其原因课文较长,而且课时加了小演练。觉得这节课和孩子们玩得很开心,真的是“玩”的很开心。
首先,回忆单元预习,课文顺序:游览的先后顺序。结构:总分。在捋清顺序后,开始教学。
开门见山,读第一段,汇报你读到的信息。生:时间,4月14日。地点,浙江金华。事件,游北山的双龙洞。读第二段汇报你看到了什么?生:粉红色的沙土、各色的映山红、正开花的油桐、或浓或淡的新绿。师:多么美的景色!全班一起感受一下。全班齐读2段。
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三段?生读文。你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你读懂了什么?生:第三段描写的是溪流。继续,怎样的溪流,汇报出来。生: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师:他汇报的这一句中有个生动的写法,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生:排比,时而……时而……时而……。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谁能把你的体会和大家分享分享?生:说明溪流变化多端。师边绘图边讲解,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画一条叽哩拐弯的小溪。生顿悟:说明小河弯弯曲曲。师:用我们上学期在《长城》中学习到的词来说呢?生:蜿蜒曲折!师:非常好!一般修辞手法的作用就是让被修饰的东西显得更加形象生动。所以一个完整的答案,你首先要说主语“我”,其次加上形象、生动。形象生动是为了修饰“体会”一词的。谁能将你的答案整合出来?生:我从“时而……时而……时而……”的句式中形象生动的体会到了溪流的蜿蜒曲折。师“完美!”于是,课后题在课文中解决了!
课文的游览过程必须交代清楚,随着课文的学习继而板书:“沿途风光-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另外,暗线溪流、泉水也紧跟板书。洞口的特点是宽敞,孔隙的特点是窄小。用教学“时而……时而……时而……”这个句式体会的方法,将课后题解决。生:从“稍微、一点儿”这两个词中形象生动的体会出孔隙的窄小。本节课最开心的就是和孩子们演示过孔隙的部分。我在外洞送船,付强在内洞拉船,牟小雨和刘澜轩扮演孔隙,魏成运和王奕萌乘船过孔隙,必须脑、肩、背、臀、脚跟完全服帖,只要一个姿势不对就会撞破额角,你说孔隙窄不窄?孩子们开怀大笑,都说:真窄,真窄啊!
第六段内洞是重点,即双龙洞名字的由来,3、6段需背诵,可以让学生读,想,继而背。在6段中将“即使,也的关联词语体会让孩子品味出来,就基本完成了。
第7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通过三个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可以说,这三个课时,我和学生读得开心、交流得尽兴、欣赏得舒服。
学生能领悟课文是按游览顺序来叙述的写作方法,也了解了双龙洞每个景点的特点,并能有简练的词语去概括景点特点。这就是进步,学生会从课文里找词句来概括了。尤其在学习描写“沿途中作者见到的溪流,听到的溪流”的语句时,学生能找出句中的反义词,体会出语言的准确性,使其身临其境。
当然,交流课文时也遇到了一点问题。例如:学生一开始认为孔隙的特点是比较大。(文中句子: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他们读到这里,想到小船都能进去,那还叫小。他们理解,孔隙应该像针插进去那么小,或者是个小窟窿。这很正常,因为学生没见过双龙洞。后来我引导他们从语段中找句子,再欣赏双龙洞的图片,最终他们了解了孔隙的窄小。另外,学生对这段中“要是……准……”这个假设句不了解,我较详细的讲解了一下。
总之,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收获颇多。
第8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大、奇,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教学中如何切实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本校语文组老师进行了锲而不舍地钻研。以下是由我上课,全体老师共同参与探讨的一堂语文课教学片段:
教学案例一
一、教学原设计
这篇课文,我是这样安排的: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理清课文中作者的游踪,双龙洞的得名以及饱览沿途的风光和感觉外洞的大,第二课时就是学习孔隙和内洞。我第二课时原先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理解孔隙的特点,学生4人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采用多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实物演示的,有当导游的,有画画的等等。接着让他们继续合作学习内洞,由于内洞的内容比较简单,我的设计中也只是让他们对课文中的字、词、句进行研究,再通过朗读以及结合课外的知识来理解,最后让他们欣赏一下我精心准备的石钟乳和石笋的幻灯片,这也就足矣。学生的表现也完全遵照我的意图,现将内洞的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在四年2班上课的情况)
二、教学片段
过渡:通过这种奇特的游览方式,一下子,看,(出示幻灯片)我们已经到了内洞了,它又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感受到的呢?
1、快速阅读6~7自然段。
2、学生交流汇报。
生:我感觉到内洞很黑,我是从文中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也只能照见一小块地方看出来的。
师板书:黑师:那你能读读看,让我们感觉内洞确实很黑吗?生读,读完评。赛读。
师:还可从哪些地方看出它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内洞很宽。我是从最后一段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看出来的。让学生结合读,让人感觉确实很大。
板书:宽
生:我觉得内洞很美,有双龙,石钟乳和石笋。
师趁机出示石钟乳和石笋的幻灯片,边指边解说:你们看,它仅仅是美吗?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避水金针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你们说它还仅仅是美吗?
生一个个都陶醉在神奇的内洞中了,情不自禁地赞叹:哇,好美,太神奇了。
师板书:奇
师:谁能把这几句读一读,让人感觉内洞原来是这么美、这么神奇!
一生读,读得很不错。
师:课前,我发现同学们查到了很多双龙洞的资料,谁来告诉大家你还知道内洞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3、学生补充介绍自己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找到了很多的资料,有关于石笋、石钟乳和石柱的形成,有哪些诗人、作家到过这里,还补充石笋、石钟乳的形状和命名,还介绍了朝真洞和冰壶洞等等,有一个学生介绍到内洞有2千多平方米,于是,我又趁机让学生跟书上的十来进房子来比较,又拿教室才50多平方米来跟内洞对比,于是,学生更能感受到内洞原来有40~50间教室那么大,也都发出赞叹之声。
小结:在飘忽不定的灯光下,这么多颜色各异、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是多么神奇啊!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想象。
总结:游览了双龙洞,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神奇美丽(师趁机板书)这么美的双龙洞,真令人流连忘返啊!扩展延伸到课外你们知道吗,叶老出洞后,并没有直接回城,他干什么去了呢?原来,叶老游玩了双龙洞后,兴致正浓,继续游玩了上游的冰壶洞。金华有两个岩洞,一个是双龙洞,另一个就是冰壶洞,那里的景致更迷人(师趁机又让学生一睹冰壶洞的幻灯片),回去后叶老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建议同学们上图书馆或书店去阅读,也可借初中的语文课本来读一读。
三、课后教研
由于这节课是作为观摩课,上完后,全校的老师及领导都积极参与了评课。肯定了在学习孔隙这一重、难点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实物展示、角色模拟、作画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几乎是人人参与,既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也让学生在表现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如锻炼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等。而学习内洞时,虽然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及探究的学习,但学习的形式就显得单薄些,而且学生的合作也好象是走过场,有名而无实,教师精心准备的幻灯片也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好象是为了响应现代化教学而做着好看的。如何让学生的合作学习确凿地落实,让同组的成员一个都不落单,人人都有事做,也人人都能出成绩呢?为了能真正落实合作这一问题,老师们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自己的班级试验,向专家请教,深入了解学生等等。于是一种新的教学设想出炉了。
教学案例二
一、教学再设计
学习孔隙的教学设计基本一致,在教学内洞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能结合课内外的知识来当导游,为了能人人参与,我让导游自己挑选游客,甚至助手、工人等,合作不再局限在4人小组中。为了让幻灯片也能物有所用,我设计让导游指着幻灯片来介绍。现将这一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在四年4班)
二、教学片段
他们先是4人小组合作,其中一人当导游,一人是提着汽油灯(临时把矿泉水瓶当汽油灯)的工人,另外2人当游客。他们上台后,导游就带着游客逐一介绍。
导游: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内洞了。这儿很黑。
游客:我好害怕哦!
导游:你别怕。来,你过来一点(对提灯的工人说)。
工人:来啦,有我照(罩)着呢!(观众笑)
导游:你们看,有他用汽油灯来照明,也只能照见一小块地方,可见这有多宽了。你们要跟紧一点。游客们,你们抬头看,洞顶蜿蜒着双龙,一条是黄龙,一条是青龙,你们知道这儿为什么叫双龙洞吗?就是因为这两条龙而得名的。
游客(摇头晃脑、也有假装捋胡子的):哦,原来如此!(又一阵开心的笑)
导游:你们再往前看,这儿有很多的石钟乳和石笋,它们颜色各异,形状变化万千,你们看,他们象什么?
游客深思,由于书上没有具体的形状,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最后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
导游: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他们象,象(搜肠刮肚,也不知该说什么,最后也老老实实地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象什么(师生都笑)
游客们突然想起:象神仙、象动物、象器具
导游:对对对,你们看,美吧!接下来,我带你们在洞内走一圈。(一起绕讲台桌走一圈)
导游:怎样,是不是觉得内洞很大,它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游客(夸张地):哇,那么大!
导游:好了,今天我们就参观到这,欢迎下次来的时候,我还能当你们的导游。谢谢!
由于他们没有道具,所以就指着天花板介绍双龙,指着黑板欣赏虚无的石钟乳和石笋。显得很滑稽,再加上本班学生的单纯,实话实说,更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乐趣。为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内洞的神奇,我趁机放精美的幻灯片,并为他们逐一介绍,把他们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的水晶龙宫,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内洞的美和神奇,又趁机提醒他们可以把课外的有关知识了介绍给游客,还可以引经据典。于是,有更多的小组要求再表演一次。果真,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出色,导游竟还有了助手,而游客的队伍也更为庞大,已经不是小组的合作,而是全班合作了。导游的解说词当然更为精彩了,甚至把课外的资料也融进去了,以及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还引用古诗。
例如:导游在介绍石钟乳和石笋时,不仅把我为他们介绍的几种融进去,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有猴子偷桃,荷花、蜻蜓,然后游客:这是不是诗中所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游客中有吟道:此洞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
有的竖起大拇指:妙,妙!真是妙趣横生!之后让学生来评评这两组的表演。有了对比,相差自然也就更清楚。我打铁趁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刚才所见到的景象。发觉读得极为不错。但我发觉,学生对内洞的大其实并没有真正感受到。于是我先把十来进房子写在黑板上,作为副板,学生在当导游是介绍到内洞有2千多平方米,于是,我在这时也把2千多平方米写在黑板上,导游介绍完后,再让他们拿教室50多平方米来比较,于是底下的学生就自己算开了,有的算得快的,马上就算出:内洞竟有40~50间教室那么大,有的已经拿学校来比。我也不打断他们,让他们独自去感受。接着朗读课文写到内洞大的句子自然而然发出赞叹之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已完全感受到内洞的黑、大、奇。
三、教研再探讨
课一上完,老师们又马上进行评课。由于有了第一次比较,这一次学生的合作显得就特别突出,几乎是人人参与,连学习困难生也能上台,他们甭提有多自豪了,这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再次肯定了这堂课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成功的。
【两次教学的比较】
两次上课,不能不说课堂上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尤其是在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孔隙时,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可谓不多,学生先自主研究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出学习方法,再派代表汇报。但是在四年2班教学时,尤其是在学习内洞,学生的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没有落到实处,他们的汇报是优生在汇报,而小组中较差的学生则像是旁观者,这堂课到最后好象是优生表演的舞台,而其他人则是观众。但是在四年4班就不同了,它是真正进行合作的。他们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也都能进行互补。让他们进行角色模拟,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也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忧虑和恐惧。
【两次教学的反思】
本课是一篇名篇,很多名师也都拿来作为开课的内容,我是一个初生牛犊,也敢班门弄斧,好象有点不自量力。但自以为鲁班门前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很阿Q吧!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向学校的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他们也都很热心地为我出谋划策,总算有了一个雏型,在四年2班上课时,他们跟老师配合得天衣无缝,课堂的进行都按原设想一步一步地进行着,看到他们所作的课前准备,是多么的令人欣喜,做的模型真是漂亮极了,简单的有纸折的,有泡沫塑料做的,有的甚至拿了真正的模型船只来,两头都系着绳子,还用彩纸做了很形象的孔隙,画画的显然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在投影仪下,窄小的孔隙,黝黑的山石,是多么的逼真啊!导游会出现的失误,也好象都在我的意料中,所以我都能很轻松自如地处理,甚至还能来点小幽默。内洞的学习也没有让我为难的地方。但是上完后,听了专家们的点评,才发觉原来自己的课其实也是现在教学中那种流于形式的课,课堂看似轰轰烈烈,而实际只是少数优生表演的舞台。现在的公开课,很多为了让课堂看起来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常常只是公式化的说这个问题小组研究研究,讨论讨论,其结果只是小组中的中心人物自主地探究之后跟同组的成员分享,而其他人则洗耳恭听,这就是所谓的合作了,根本就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否达到当然就更不用说了。我想这一定不是提出这一教学方式转变的教育工作者的初衷吧?为了真正转变这一学习方式,我校的全体老师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教改实验当中,不断地实验,不断的反思,不断地交流,不断地探讨,在不断地寻求中,老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年轻的一代,让我们在锻炼中成长、成熟。这节课的成功是老师们的心血凝结的,是全体老师的成功!它的成功主要体现在:
1、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学习目标制定者、程序设计者、情境创设者,讨论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和评价者。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⑴课前指导学生作充分地预习,学习收集并初步处理信息。
⑵小组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有实物展示,有角色转换,有作画等。
⑶小组活动的有序性。
⑷课件恰到好处地运用,很好地创设了学习的情境。
⑸结合本班学生的特长,角色转换,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
⑹组员全员参与,全班参与。
⑺学生间互相补充修正。
第9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孔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因为在我看来,“孔隙”这段内容,条理清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从“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这四个方面体会到孔隙“窄小”这一特点。这个环节,力求教学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而“外洞和内洞”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后的设想没有时间完成,主要是课堂容量太大,加上学生的自学能力较欠缺,主动参与不够。看来,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这一块备得还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第10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多么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第11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第12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它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
可根据课前的了解,学生对双龙洞比较陌生,都没有去过。我就从石钟乳、石笋图片入手,引入本课的学习。
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朗读,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游览线路,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去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各个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总结概括出各部分的特点。如外洞:宽敞。孔隙:窄小。内洞:暗、大、奇等特点。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我又出示了几幅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见过的溶洞景象,并展开联想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想象像什么?这样就调动了孩子们的想象兴趣,学习情绪立即高涨。
不足的是,一是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朗读不够,没有给足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二是学生很容易找出第一条游览路线,但较难发现溪流这条游览暗线,后又经过老师的及时点拨学生找到了这条游览暗线。进一步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第13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因为是游记,又恰逢春天旅游,踏青的好季节,学习叶老先生的游记写法,被我作为本课的训练重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记述顺序作为重点提示学生关注的内容。找出每一部分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我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我们随着叶先生的游览顺序,一步一趋地前行的同时画出游览的路线图。
游览图是可以较为轻松地画出来,但这样的课堂又难免枯燥乏味,因此,我又想,怎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趣味盎然呢?一是把自己扮作游客,和叶先生一起游览,但整个游览过程又似乎不太能引起学生的热情和共鸣。二是动作体验,这点似乎学生很感兴趣,或许是孩童的天性,我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在朗读的过程中加上一些动作。在体验孔隙的窄、矮、险时,加上动作,想象,体验后,再朗读,学生朗读的兴致比较高,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体会到了孔隙的特点。三是通过和现实场景的比较来感受外洞,内洞的宽大和神奇。和同学们在教室,操场集会作比较,学生的直观感受较为鲜明。也是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好方法。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感悟,学生读得还算不错。但对于内洞的感受,有些薄弱。
通过看一些教辅书,提及本文一条“顺”的线索,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全文脉络清晰,并使景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角度及移动的线索都很清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说了“逆”的线索学生反而糊涂了,因此,只是抓住“顺”的线索进行教学。等复习的时候,有机会提一下,看看学生们的反应情况如何?
第14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的时候,我着重关注情境教学这个对自己来说还不是很熟悉的领域。众所周知,情境导入的方法比较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种方式也比较受学生欢迎。可是过去大多情况我只是把这个彩抹亮了开课前的几分钟,例如:讲故事。看动画,听导游介绍,有时也把一些情境教学用在拓展活动方面,如:扮演小记者、辩论赛……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看电视的时候发现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很不错,像各种挑战啊。夺标啊,我觉得很能吸引人,同时又能够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所以,《记金华的双龙洞》节课就被我设计成为一次夺标旅游。让学生在游玩。探索的过程中去感受。去理解。去学习。
在过去课堂驾驭能力不够的时候,我往往设计好思路让学生跟着一步一步达到教学目的,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学生稍微哪个步子跨大了一点,都害怕自己慌了阵脚。现在我觉得:
既然给了孩子足够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就要积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时候老师的基本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能否收放自如,灵活驾驭,以不变应万变就是整堂课成功与否的另一关键因素。相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近似荒谬的想法或见解让大家出乎意料时,老师若能以巧妙或者幽默的方法灵活以对,这种教育机智更是一大看点。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一些细小的环节,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语言。力求生活化。通俗化贴近孩子们与他们取得共鸣,会让孩子少些反感,多些激情;力求创设一种没有学生与老师这种概念的境界。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孩子都是剧本中的一个演员,只是各自分工不同罢了,学生是游客挑战者,老师是导游,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高低的界限,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让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也要有所收获。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
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路上的美景,则着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去感受,对于没去过的新地方,学生一定是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进去探险。所以放手让他们进去自己游玩,大致了解双龙洞的特点(这一段是看录像,运用多媒体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看着老师出示的未命名的钟乳石图片,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习,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习。
课堂中重视体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两课时安排进度慢一点,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学习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
第1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紧跟笑颜朵朵的步伐,今天,我也带着咱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快乐的双龙洞之旅。
一直担心学生不喜欢这篇课文,(因为这篇文章的语言较之前面两篇,意境没那么美,语言没那么生动。)没想到的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奋度远远超过了前面几篇课文。我想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我借鉴了笑颜朵朵老师精心设计和制作的教案和课件,教案成竹在胸,上起来自然也更得心应手了,另一方面是这篇课文的语言平白如话,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吧。
值得一提的是,带领学生过孔隙时的历程。我让学生闭目想象,随着我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模拟起作者的动作来,表情也随之紧张起来。随后,学生争相畅谈过洞时的感受,有的说:“里面太黑,太恐怖了!”有的说:“孔隙太窄了,我差点被卡住了,不过还好有惊无险!”有的说:“我一动也不敢动,不然就破相了!”还有的说:“我觉得太刺激了!就像参加冒险闯关一样。”……通过想象,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感同身受,获得了最为真实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