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2-27 10:58:07

第1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学生在暑假中预习了这篇课文。在预习的检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还是比较熟悉的,有些学生甚至很自豪的对我说:“老师,这篇课文我们都会背诵了!”于是在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洋溢着真挚而热烈的爱国之情的现代诗歌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到了“动笔”这个环节上了。

课堂上,我分析了诗歌的结构,使学生了解了这首诗歌的总——分——总结构,并让学生体会祖国山水的壮美,物产的丰富,民族的众多,历史的悠久以及民族精神的伟大,通过朗读,学生们用自己的声音表现了对祖国的爱以及他们那勃发的骄傲与自豪的感情。

只是在仿写课文内容时,有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定语后置”这样的写作方法掌握的还不够好。另外,他们无法准确概括一个城市的特点,今后在写作前还应让他们读一读易中天先生的《城市的魅力》这本书。

第2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说到“情”,就想到“情趣”、“情感”。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追求:有趣生动,情真真意切切,以情动人。我们常认为有情自然能打动人。

可我们小学课堂中的情从哪儿来?怎么来?以《我们爱你啊,中国》为例,传统的课堂,我们可能这么上:听歌曲《我爱你,中国》,营造氛围,拨动心弦;然后激情导语揭示课题,引发兴趣;欣赏祖国图片,想象画面,感受美丽风光,激发自豪感。面对这样的教学,我在想:教学手段越感性,教出来的学生越缺乏感性的能力。初中教学是否也这样?小学六年级是否还应该这么教?如何实现小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接轨?我以为:传统的教学多以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步入特定情感,更适用于小学中低年级,到了高年级我们应尝试理性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己挖掘文本情感,学会欣赏。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如此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大量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认识,帮助学生在脑中建立情境,由衷发出感叹:祖国真大、真美、历史真悠久……读中感悟、深化认识、抒发情感;从句式表达出发,学会鉴赏,挖掘情感。

(1)主线分明“我们爱你啊,中国”,反复吟诵,发自肺腑。

(2)句式整齐,层次分明。读,感受情感步步高昂。

(3)定语后置。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感受情感迸发点;仿写,深化情感,转化为表达需要。

a寻找材料,分类(文化遗产、壮丽山河、丰富物产……)

b选取典型事物,收集大量相关材料,丰富自己的情感。

c仿写,以“我们爱你啊,中国”为题,以“我们爱你——”为起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3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今天上完了《我们爱你啊,中国》,这是一首现代诗歌,整篇课文洋溢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它是最富有灵气与情感的一种表达形式。诗歌之美,不仅源于它所表达的内容,也表现在它所呈现出的形式上。诗歌语言凝练、内容简约、意境深远等特点,标志着诗歌的留白多,想象空间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与生活体验介入到读诗当中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读出自己的创造,读出自己的个性。课文从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多样的民族、光辉的历史、高尚的品格几个方面来抒写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时,我并没有仅仅局限在课文所列举的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在教学壮丽的山河这一节时,我问学生:“课文为什么只写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然后启发学生:“我们祖国有着许多的名山大川,她们是历代文豪抒写的对象,你知道哪些古诗是描写她们?”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背起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望庐山瀑布》等诗篇,以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适当的拓展,在这里我把描写名山大川的古诗带领学生复习一遍,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为了让学生了解祖国更多的名山大川,完成课后习题的最后一题:仿写课文一至两节,我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其他的名山大川。学生介绍了:黄山、泰山、黑龙江、嵩山、喜马拉雅山等,然后指导学生仿写,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第4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本册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

教学本课时,首先,我播放了歌曲《我爱你,中国》,优美的旋律把学生带到了银装素裹的北国,碧波滚滚的南海。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与学生一起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学生耳闻目睹后,爱国之情便在心中涌动,带着这情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他们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第一节,“跳出东海的碧波”,“依然是群星闪烁”“银装素裹”“盎然的春色”等使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幅员辽阔;有的同学喜欢文中优美的词语“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飘渺”“波澜壮阔”,这是意料之中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同学说第三小节让他知道了祖国有许多闻名世界的名产。一个学生说喜欢“我们爱你——奋斗书写的史册,汗水浇灌的硕果。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问及原因,她能联系原先学过的赞美松树、梅花的诗歌、诗句来回答,这是我在教学预设时没想到的,我太低估我的学生们了。

这首诗歌其实并不难,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到轻松、幽默,只为给他们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我力求把课堂上的主动权给学生,无奈活跃在课堂上的只是五分之一的学生,尽管他们思维敏捷、语言流畅,可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希望课堂能早日真正属于每个孩子!我期待着!

第5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小学各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于是,在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没有横讲解竖分析,而是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上,在读中体会,理解诗歌的主旨,感受祖国的美好与辉煌。

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跳出东海的碧波”、“依然是群星闪烁”、“银装素裹”、“盎然的春色”等体会祖国幅员辽阔;抓住“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飘渺”、“波澜壮阔”感受祖国风光的明媚可爱,山河的雄伟壮观;抓住“清香”、“醇美”、“光洁绚丽”、“天工巧夺”体会祖国的物产闻名世界……通过范读、自由读、小组读、集体读等形式反复地吟诵,用祖国的美丽富饶、悠久历史、光辉成就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教育,犹如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之桥,会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当讲到中国的物产丰富时,引导学生先回忆自己家乡的物产,以此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浓浓的爱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入地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

学习这首诗歌,我想学生感受到的是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幸福与自豪。孩子们啊,就让我们用最纯真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把最深情的祝福送给我们的祖国。

第6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我们爱你啊,中国》作者用浓重的笔墨,饱含激情的语调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悠久历史、光辉成就,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深刻地表达了自己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本课时,首先,我播放了歌曲《我爱你,中国》,优美的旋律把学生带到了银装素裹的北国,碧波滚滚的南海。紧接着,我利用多媒体与学生一起欣赏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学生耳闻目睹后,爱国之情便在心中涌动,带着这情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他们谈谈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地方,并说说为什么?

有的学生说喜欢第一节,“跳出东海的碧波”,“依然是群星闪烁”“银装素裹”“盎然的春色”等短语告诉我们祖国幅员辽阔;有的同学喜欢文中优美的词语“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飘渺”“波澜壮阔”,这是意料之中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的同学说第三小节让他知道了祖国有许多闻名世界的名产。一个学生说喜欢“我们爱你——奋斗书写的史册,汗水浇灌的硕果。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问他为什么,他却答不上来。问班级其他同学,也都说不出所以然。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旧知,问:“我们学过赞美松树的诗歌吗?”吕小雨同学脱口而出“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另一同学紧接着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我又问“赞美梅花的诗学过吗?

谁来说一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大家争着答。学生立刻就想到这是借物喻人,竹子的虚心,秋菊的不畏严寒,不惧挫折,梅花的清高……这是比喻人物的品格,而这里就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学到这里,同学们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若抓住一些片言只语,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及时诱导学生放飞思维的空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既能受到情感熏陶,同时能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的教学将会使课堂充满活力。

第7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

学习诗歌有助于激情迸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激情,同时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完第二小节后,采用了小组自学的方法,让学生从先想象画面,再结合自己搜集的多方面资料,来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认识祖国巨大的变化,激发浓浓的爱国热情。遗憾的是,学生能真正搜集材料的不多,对祖国的很多方面了解甚少,导致在交流环节有点拖沓,致使课堂时间不够,使得仿写的教学任务没得完成。

于是将这项作业放在了家作中,正好让学生课外再去搜集更多的资料,使得仿写的内容更加广泛。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思量如何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使教学内容少而精,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他们的课余负担。

第8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这学期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似乎也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新学期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激情四溢的诗歌,新学期的第一堂课总希望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反复地读教材又查阅了相关地内容,一堂课热热闹闹的,热闹背后又引起了我的一些简单的思考。

到了六年级,尤其是一个年过了,学生渐渐成人化了,开始接触成人世界的新鲜事物,课堂上看到的是一张张故作深沉的小脸,很难看到小手如林的热闹场面,很难得听到独特的见解,更多的是人云亦云,在上第一课时的时候,在预习充分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给学生理清层次和文章的结构,很多的同学一下子就能看出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给出的理由也是一样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意思大概相同,他们说的没有错,其实这首诗歌的结构也是独具匠心……文章2~6自然段都是以“我们爱你啊……”引出下文,我期望他们能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于是我耐心的等,沉默了一会儿,机灵的男生发现了:“老师,他们的结构很奇怪2~6结构是一模一样的,按照结构也可以把他们方在一起,”“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是从诗歌的结构上说的,很有创新”我及时给予他鼓励,拿孩子特别的兴奋,教室的气氛也活跃了些,学生似乎松了口气,他们在课堂上不会为找一个近似乎完美的答案而苦恼,更不会猜想老师心中的标准的答案,因为答案可以有许多,只要你有充分而合理的理由,他们会快乐的思考,快乐的回答,那么学习将会是快乐的。

以“情”激情

一直以来,我觉得课堂上是学生牵动我的情绪,其实反过来,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影响学生的情绪呢?这首诗歌,作者以包含深情的笔墨赞美的我们的祖国母亲,为乐营造“激情”的氛围,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我借用他人的诗歌给自己的课堂注入生命力。

师:在外国人心中

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

在中国人心中

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同学们,这些诗句中的她是谁?

生(异口同声):中国

同学们响亮的回答,顿时使课堂气氛高涨了许多,诗歌的最大特点使情感的迸发,导入语中的诗歌很大程度上能将孩子情感的闸门打开,在我的叙述中,孩子对中国产生了钦佩,这样,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地情。

以“画”激情

诗歌地语言特色是语言精炼,看似简单地几个字却包含了深刻含义,在读教材地时候我也发现了,尤其是诗歌第一段落:

当灿烂地太阳跳出东海地碧波

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

北国还是银妆素裹地世界

南疆造已洋溢着盎然地春色

了解中国政区图地人一下就能明白,作者想告诉我们祖国地幅员辽阔,但是学生广凭这些字词,凭借自己地想象很难领悟其中地内涵,幸好又中国地图,抽象地文字变成直观地图画,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东海”“怕米尔高原”“北国”“南疆”,再结合社会知识,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祖国地域辽阔,反复地读,借助鲜活地地图,学生也很呢个能够感受到诗人地骄傲之情,甚至在看地图时学生已经被激起自豪之感。

第9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导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来营造气氛,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语文的学习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并能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时,以读文为主,力求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读中感受祖国,在读中强化爱国热情。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以“我们爱你,中国”这条主线指导学生精读。通过观察插图和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朗读、吟诵、领悟内涵,训练语感。

最后让学生仿照第2至6节写一到两节,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加深、拓宽文本,旨在扎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这是本课的难点,学生有点无从下手,我引导学生从“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两个方面进行仿写,回忆课文中学到过的九寨沟、黄果树瀑布、庐山,想想我们身边的特产:麒麟红木、海门山羊肉……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也就容易了。

第10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新的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段话突出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怎样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将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我在教学中也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在《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的教学中深有体会:

如:导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来营造气氛,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不添字、不漏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对学生读音、词句停顿有困难的地方给予矫正,然后运用师生比赛或小组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读书心态,使学生在非常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读好了课文。

?学生对所学课文有了初步的认知以后,接下来我帮助学生对所感知的语言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教学中,我放弃烦琐的一答一问的训练形式,将精力放在训练学生读书上,因为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语言表达的领悟都要靠读书。读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我根据教学需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这种先读再想,能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再通过多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祖国的博大辽阔、美丽富饶以及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经历了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后,学习本课的写法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仿写赞美家乡的诗,在调动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也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伟大。由仿写到创作这一过程也是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内化的过程,最后学生的爱国之情在创作中得到升华。

第11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抓好读书一关。

这首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表达出真挚的情感,教学时,我踏踏实实地让学生的朗读过关。一是要有较好的语速感,每一小节结束时,都需要放慢一点,读饱满一点,这样才能给人一种小节结束的感觉,可是学生往往就把握不住这点,这样小节结束时就没有结束感,并且缺少必要的节奏感。对于这方面,我通过自己的范读,与学生的齐读,纠正得很好。(我发现齐读来得效果更直接,更快一点。)

就这样,不论学生是大声读,还是小声读,还是背,都要用这种节奏,这种感觉去读。

在第二课时教学时,我试着加入点小组合作,效果很不错。

这首诗歌结构很清晰,如中间的五小节结构相同,如果能分形式朗朗,肯定能取得较好的朗读效果。于是,我让前后学生组成小组,自己设计朗读的形式,自由合作,先正确地合作读,再试着背。四五分钟后,我让小组来试试,效果很好。第一组两男两女,“我们爱你”齐读,接着四小句每人读一句,由于音色的不停变换,形式的多样,读出来的效果很好,读完后大家情不自禁地响起了一片掌声。

课堂的教学形式多一点,实一点也应是好事,如果太单一,会使得课堂教学单调,加上一点小合作,让学生的读书背书更有趣,更快乐。想点办法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也是很重要的。

第12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开学不久,笔者在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十二册的第一课《我们爱你啊,中国》时,就遭遇了难题。《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主要介绍了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笔者在教学该课的第四自然段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全体自由读课文)

师:请谁来说一说。

生:本段主要介绍了祖国各个民族不同的特色。

师:不错。谁来具体的谈一谈各民族的特色?

生:傣族有独特的竹楼。

生:藏族有闻名世界的布达拉宫。

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盛产葡萄和哈密瓜。

生:内蒙古的大草原上有成群的牛羊和骆驼。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下面我们来……

刚准备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突然发现有个男同学的手始终举着,笔者很奇怪,于是决定问个究竟。

师:高庆,有什么问题?

生:(坚定地)老师,我觉得这段课文中有个错误。

师:噢,错在哪儿?

生:哈密瓜的“密”错了,应该是蜜蜂的“蜜”。

生:(急切地)不对,应该就是这个“密”。

听声音就知道了,打抱不平的是本班的“小博士”宦云成,他们两人是本班出了名的一对“冤家”。听了他们的发言以后,课堂上顿时乱成了一锅粥,“对的”、“不对”、“是的”、“不是”,争论声此起彼伏。面对此情况,笔者决定根据他们的争论因势利导重新安排教学环节。

师:大喊大叫可不能解决问题。究竟谁对谁错,请讲出理由。

生:(满怀信心地)哈密瓜是甜的,当然该用“甜蜜”的“蜜”。

生:哈密瓜是……是……

生:别光是呀,到底是什么呀?

看着宦云成焦急的样子,笔者及时给予了引导。

师:请大家跟着老师读一读这句话,“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有意识地重读“哈密”二字)

生:齐读“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生:老师,我知道了。

看着朱庆玉高高举起的手,笔者连忙示意她回答。

生:哈密瓜就是哈密那个地方出产的瓜,哈密是个地名,所以应该用山字底的“密”。

生:对,我爸爸上次还从新疆带回来一个呢,可好吃了。

此时,宦云成才若有所悟地说道。顿时,“刷”地一下全班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笔者的身上,他们都在等待我的“宣判”。

师:对,哈密是新疆的一个地区,哈密瓜就是哈密的特产,所以应该用山字底的“密”。

话音刚落,宦云成得意地冲着高庆挤了一下眼睛,高庆则悻悻地低下了头。笔者意识到此时必须给高庆适当的鼓励,以保护他的上进心与求知欲。

师:虽然高庆的答案是错误的,但老师仍然要表扬他,表扬他这种敢于怀疑的精神。请大家为他鼓鼓掌。

生:(全体热烈地鼓掌)

师:下面让我们齐读全段,一起来感受伟大祖国各民族的特色。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笔者原先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文中的语句来感受各民族的特色,进而体会祖国的伟大。如此的设计,学生对祖国各民族的特色定会有所了解,但肯定不会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而通过让学生围绕“密”字展开争论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不仅使他们记住了“哈密瓜”这个词(作业时全班无人把“密”字写错),而且也牢牢地记住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特产除了有吐鲁番的葡萄外还有哈密的瓜,捎带对该段的傣家竹楼,藏族的布达拉宫和蒙古的牛羊、骆驼都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如此安排的教学环节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在争论中学习,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从中感受到了成功的欣喜,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况是多变的,随机生成的。广大教师既要有课前对教学内容积极充分地准备、积累,也要有课上应对突发状况的机智、沉着,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上乐学、善学、勤于学,学有所得。

第13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颂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简单说歌曲内容。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歌唱祖国的诗歌,揭题、范读。请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作上记号。

(3)、指名分节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默读全诗,想想课文讲述了祖国的哪些可爱之处,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小结:

幅员辽阔

山河壮丽

物产丰富

文化灿烂

民族伟大

奋发开拓

4、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

(2)交流。

第一段:写祖国幅员辽阔,总起全诗。

第二段:以“我们爱你”作为起句,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可爱的祖国。

第三段:总结全文。回顾过去,骄傲自豪;展望未来,奋发开拓。

5、朗读全诗,体味祖国的可爱。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理解:“碧波”、“群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

2、思考:(1)这一段是从什么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季节差)

(2)“啊,我们爱你,中国!”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总领全诗,是全诗的主旋律)

3、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你知道了祖国哪些可爱的地方。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节。

(1)朗读第2节。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

(3)默读体会,第2节表现了什么?(祖国山河的雄浑壮丽)

(4)有感情朗读第2节。

(5)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哪些祖国的美丽风景。

(6)朗读、背诵。

(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联系背诵。

2、运用学法,自学3~6节。再交流讨论。

第3节:介绍祖国名产。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4节:各民族有代表性的风物。简介: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戈壁滩。理解“巍峨”。

第5节:古老灿烂的文化,改革开放的成就。介绍战国编钟。

第6节:伟大的民族精神。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举个例子说说这些精神。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可爱。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七节,说说“骄傲、自豪”是针对什么说的,“奋发、开拓”又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升华主题)

3、有感情朗读,表现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2、利用班会时间,把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知道的某个特产,古老的历史文物等,向同学们说说。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文的教学仅仅围绕着“爱”字进行,沿着“爱什么”、“为何爱”、“怎样爱”的思路展开,将朗读、感悟与体会文体特点和练笔巧妙融为一体,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祖国的可爱,体会到了作者所表达的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而且,学生能够通过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的品评来体会思想感情,达到了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的境界。

不足之处:重点感悟过程有些平均用力,未能达到由学习实践提炼出学习方法,再指导学习实践的境界。另外,补充资料运用得不够充分,比如“奋斗书写的史册,汗水浇灌的硕果。”这样的句子,适时补充资料,就会是学生更加深切地感悟。

教学建议:1.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课文一个自然节的教学,提炼出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其它小节的自学,尔后进行交流。2.教学准备应该更加充分,适当补充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感悟。3.指导练笔环节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素材。

第14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跳出东海的碧波”、“依然是群星闪烁”、“银装素裹”、“盎然的春色”等体会祖国幅员辽阔;抓住“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飘渺”、“波澜壮阔”感受祖国风光的明媚可爱,山河的雄伟壮观;抓住“清香”、“醇美”、“光洁绚丽”、“天工巧夺”体会祖国的物产闻名世界……通过范读、自由读、小组读、集体读等形式反复地吟诵,用祖国的美丽富饶、悠久历史、光辉成就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同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教育,犹如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之桥,会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当讲到中国的物产丰富时,引导学生先回忆自己家乡的物产,以此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浓浓的爱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入地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

第15篇:《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反思

今天在上这一课2-6节重点部分时,运用了“概括-诵读-迁移”的三步曲。

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用小标题的方式概括2-6节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我要求学生先自己练习概括,再与同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学生有用七个字概括的(如锦绣的山山水水、丰富的地方特产),有用四个字概括的(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等,在斟酌和讨论中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避免了逐句理解的支离破碎。

在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回到字里行间,用“诵读”这个诗歌教学最传统最有效的方法进行语言的内化和积累,开展了“自我陶醉”、“伙伴竞赛”、“好友推荐”、“小组合作”、“挑战高手”等诵读活动,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读书兴趣,徜徉在美丽的诗行,不觉中已经熟读成诵,我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展开比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接下来趁热打铁进行迁移,要求学生就其中一个方面模仿一小节进行仿写,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加温的情感此时喷薄而出,已有的经验得到了开启和激活,而高强度的思维活动又给他们带来了挑战的愉悦,于是少则一段,多则几段甚至整首诗歌开始了自己的建构,摘录一些:“我们爱你——江南水乡的温文尔雅,塞外大漠的奔放豪气,古老北京的深沉传统,现代椰岛的热带风情。”“我们爱你——东海渔船的点点白帆,香山落霞的片片红叶,南疆春来的丛丛绿草,北国冬日的莹莹白雪。”“我们爱你——桂花糕的清香,盐水鸭的美味,蒙古烤羊的香酥劲脆,天津麻花的独特风味。”

想到诗歌教学的要义:整体把握、模糊理解、诵读为主、适当迁移。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