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导游词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2-23 17:12:44

第1篇:江西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小李,欢迎大家来到才子之乡抚州参观旅游。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部,抚河上中游。东临福建,南接赣州达广东,西近京九铁路,北临鄱阳湖,全境东南西三面环山,武夷山脉逶迤东南,雩山山脉绵延西南,地势南高北低,向鄱阳湖平原地区倾斜,总面积为1.88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388万。

抚州历史悠久,隋开皇九年,废郡扩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隶属洪州总督府,抚州从此定名,抚州自隋朝建州以来,距今已有14XX年的历史。.抚州自古就有才子之乡的美誉,经千年岁月孕育生成的临川文化,是江西历史上两大区域支柱文化之一,是华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早在唐代,王勃就写下了“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千古名句。宋代以来,抚州群贤荟萃,英才辈出,如锐意改革的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大散文家曾巩,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伟大剧作家汤显祖,人称“百世大儒”的思想家陆九渊等。抚州大地上大量文化遗存和壮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使这里成为海内外旅游者青睐的最具潜力的旅游胜地。抚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千古第一村----乐安留坑村,千古书村----金溪竹桥村,天然氧吧----资溪大觉山,道教名山----南城的麻姑山,全国第一所尼众佛学院的居地----金山寺,以及名人纪念馆----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纪念馆,曾巩读书岩等。此外南丰的菊园风情,广昌的百里莲乡令人神往,古典艺术抚州采茶戏,宜黄的海盐腔,南丰的傩舞,广昌的孟戏,东乡的狮子舞等,传唱不衰,观之使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现在我来简单介绍下资溪大觉山景区,大觉山位于资溪县内,野生动植物丰富,分布广,被人们称为天然氧吧。境内山清水秀,自然风貌原始,气候宜人,为全国所罕见,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生态王国,华夏翡翠。大觉山景区由宗教文化旅游区,原始森林观光区,原始生态高山湖泊休闲度假区,大峡谷漂流区四个部分组成。抚州素有“赣抚粮仓”之称,是国家区域性商品粮基地,抚州农业特色产品众多,有中国蜜桔之乡的南丰,中国白莲之乡的广昌,中国麻鸡之乡的崇仁,中国西瓜之乡的临川。

第2篇:江西的导游词

尊贵的各位客人,自从你刚踏下飞机,刚从你繁忙的工作中,抽空来到景德镇的那一个时刻起,你就是这块土地上最爱欢迎的客人,这里由于你们的到来空气变得更加明朗,景色变得更加迷人,由于你们的参与,我们的这次活动显得分外的重要。我是本次旅游团的导游员,我姓王,从这一时刻起,我们就是真诚的朋友,我非常非常的希望我们的团队在你我的真诚的交流中成为一个非常难忘的旅行!

车已经启动,景德镇向我们扑面而来,一种气息,一种深沉的文化,一种千年的江南古镇独有的魅力,一种大街小苍处处散发的陶瓷信息,我们在这里将迎来短暂的两个小时的旅行,作为一个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经纬度的这样一个小城,在迎来了千年庆典后,这个江南的小城已经不在是个面积只有5247。9平方公里,人口152万这样一个数性的概念了,它更多的是一种展示瓷都风彩的一个平台,一个窗口,一个让全国,甚至世界都为之惊叹的文化之都,陶瓷之城。景德镇,是因为公元10XX年,也就是宋景德年间烧制的陶瓷,作为贡品,而得名。景德镇汉称新平,近代叫昌南。在发展了10XX年以后景德镇已经成为集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与一体的著名城体。说到古老,我们不得说我们的陶瓷,这是我们的骄傲。在景德镇你可以看到世界各地著名的陶瓷的精品在这里都能够得到展示,我们当然有自己为之叫绝的特产,青花,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是我们的四大精品。瓷都人民是那样的热情,就象窗外的那条昌江,几千年来见证着这里的一幕一幕。昌江属于江西五大水系中的饶河,他东流鄱阳湖,最后入注东海。昌江两岸杨柳依依,微风袭人,边上的一些历史的沉淀物让我们还可以依稀可见当年这里的繁华,问问景德镇的老一辈,也可以问问我们景德镇陶瓷馆的各位专家,他会告诉你们,这里曾经有那么多的柴窖,以前昌江5000平方米的上空红光四见,代表着何止是一条昌江水系,寂静的夜晚来临,秋风还是那样的疯狂逼人,可是昌江一点都没有沉睡,也没有看见滚滚的昌江之水,因为他真的不象长江那么雄浑有力,也没有济南大明湖的那份幽静,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得到的只是那红红的火光印称着两岸古树昏鸦的叫声。清晨,当太阳还没来的及普光照射,两岸已经热闹非凡,要知道这里是重要的瓷器港口,以前这时没有桥,没有这么方便的水陆交通网,没有九景高速,没有206国道,没有方便的火车,更不要说现在的罗家机场,直飞上海、深圳、北京、厦门、武汉、郑州6条航线。陶瓷是世界的,靠得就是大量的民工挑着离开昌江,离开景德镇。我们非常感谢我们的先辈在为景德镇所作的一切一切的贡献。有一位外国客人来到景德镇是这样说的,没有昌江也就没有陶瓷,我不知道他说得话到底能包含多少内容,至少我们应该这样称呼这条河,母亲河,景德镇的母亲河,如今的昌江已经成为景德镇重要的水上运输渠道,可以直通鄱阳湖,直入九江,通过长江水运,把我们这里的一切一切告诉世界。看看江两边的高楼,再看一块块的绿化地,我不知道是不是景德镇的母亲河在变,还是我的心在变。

景德镇,属于亚热带气候,他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降水量丰富,就因为此,森森覆盖率达到60。2%,在全省的连续三年城市空气质量评估中排名第一位,古老深厚的陶瓷文化,明朗清新的空气,热情善良的人民,这里还缺少什么?对了,我们的景观到处可见,市中心的景德镇的标志,龙珠阁,座落在瓷都大道后面的陶瓷博物馆,郊外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瑶里。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行程显得那样的匆忙,其实我向你讲述的只是我们这个江南小镇的点点滴滴,我非常的遗憾。真诚的希望你们下次有机会再来,谢谢!

第3篇:江西的导游词

今天,我们去的旅游点是李坑古村落。这里,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要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10年,由一个叫李洞的“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村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帝尧时为部落首领时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职为姓。同时因先祖唐未由北方迁江南时,曾“占地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时数典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在小溪(亦称“坑”)两岸,便俗称李坑了。

李洞是个曾任从五品朝散大夫的隐士

他来此建村后注重教育,培育人才。据村谱记载,李洞的儿子李仁曾遵父命创建“盘谷书院”。此后,自宋至清几百年间,全村出了18名进士,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还出了一位状元,叫李知诚,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达32人,并有1名饱读诗书,能文善诗的文士留下传世佳著29部。除以上外,村民的主流还是明清时外出经营的商人,他们的木材、茶叶生意做到了南京、姑苏、上海、广州等地,他们积攒了钱财回来,除了建造住宅处,也修宗祠、桥、路、亭、寺院等,使得李坑这个不傍大河通道,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山村,慢慢以展成为一个建筑类型很发达的革子,有大小宗祠12座,庙宇观阁17座,桥亭路亭17座,还有书院、私塾、文峰塔、公共园林等,当年号称“婺东第一村”。下面,请大家随我进村参观。

[车至李坑路口]

游客们,请下车。步至中书桥]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叫“中书桥”,它是婺源现存最古的桥之一,建于北宋未年,是座单孔砖拱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砖拱上铺青石板。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史书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村人李侃中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他在京城为官多年回乡省亲,一日漫步村边,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溪上的木桥时,有摇摇欲坠之感,孩童嬉戏奔走过桥时更令人感到害怕,于是捐资建造了这座稳重大方的砖拱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谢他的恩德,就以李侃的官职定名为“中书桥”。

[步至李坑村口]

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修筑水口碣拦截财气,培植水口林,有的还建起水口桥以锁住灵气。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引游客进村]

各位游客,有人说,步入李坑时,仿佛走进“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里,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这条穿村而过的小溪,由东向西缓缓而流。现李高村260多户1000余人口,大多居住在溪的两岸。这种建筑布局说明,李坑村过去很讲究风水,因为堪舆术说:水向西流必富。古时候李坑人选择在水由东向西流的溪畔构筑房屋,这就把他们所希翼的美好愿望,从村落布局的形态中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下面,让我们来观赏一下李坑的古民居吧。从表面上看,李坑的老房子和婺源其它村落的古民居一样。大多是粉墙、青瓦(时间一长变成黛色)。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给人一种朴素淡雅的美感,屋顶采用马头墙的建筑造型,即房屋的左右两侧筑起风火山墙,高出于屋顶。同时为避免山墙檐距双向坡顶的屋面高差过大。采用了随屋面坡度层层跌落的形式,因为它形似马头,故俗称为“马头墙”。马头墙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画出民居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走向李翼高故居],我们去叩开这幢古屋。这幛古民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请看,要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湛,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期望多子多孙。

[步入大门后]

为进一步向外人显示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石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铜绿坊:“铜绿坊”建于清代中叶,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芜湖经营铜绿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称他的故居为“铜绿坊”。铜绿坊仿官厅建筑风格,在大门后另外设置了一座仪门,当地称“中堂门”,平时中堂门关闭不开,常人一般从两侧出入,如有达官贵人光临,则打开中堂门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铜绿”。“铜绿”的化学名称叫“缄式碳酸铜”,是一种有毒的绿色晶体,可做杀虫剂。古代制取铜绿的方法很特别,用糯米蒸成饭,裹在铜上,时间一长,饭霉烂,剥下来铜的表面上就生成铜绿,然后刮下来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学元素制成。

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着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

6、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7、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似。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8、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弟子,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张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腾云是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第4篇:江西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有江西煤都之美誉的城市,萍乡市。

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地处湘赣边界,萍乡市总面积3827平方千米,2008年统计的人口总数为185万。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5.4%,并在2009年成功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

萍乡因楚昭王在此地得到萍实而得名,据说春秋战国楚昭王渡江时,江中漂来一物,又红又圆,大小如斗。他问遍了满朝文武都无人知道,于是派使者到鲁国问孔子,孔子道:此物为萍实,集天地精华而成,千年难得一遇,是吉祥物,只有称霸的人才能得到。于是,后人便把楚王得萍实的地方称之为萍乡,即“萍实之乡”。

山水蕴灵秀,人物自风流。有中国保尔之称的吴运铎先生就是出自萍乡,吴运铎是我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他撰写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曾教育了整整一代人。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张国焘也是出自萍乡。

萍乡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有省级风景名胜区杨岐山,水景独特的孽龙洞,此外,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秋收起义的发祥地和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诞生地,红色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萍乡保留下来的傩文化之丰富完整全国罕见,具有非常宝贵的文化价值和欣赏价值。

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武功山,武功山风景区位于萍乡市芦溪县东南边境,面积达260平方千米,武功山主峰1918.24米,是江西境内的最高峰,集雄奇峻秀自然风光于一身。武功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山。景区分为金顶、九龙山、发云界、灵芝峰四大景区。上有着南方罕见的高山草甸十万亩和众多的瀑布群,保存有大量的原始次森林和国家一二级珍稀的动植物资源。历史上武功山曾与庐山、衡山并称为东南三大天柱,是佛道两家的胜景福地,武功山上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古祭坛群。好了,武功山就先介绍到这里。

游客朋友们,好酒需要品尝,好景点也需要亲临观赏,祝愿大家在这次旅行中能够玩的开心和尽兴,我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第5篇:江西的导游词

通天岩之名源于“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离市区6.8公里的景区交通便利,是一座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宋代的石窟寺,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被称为“江南第一石窟”。

古时曾有一位大仙想保住赣州城的好风光,他在蓬莱仙境挑选了两座十分漂亮的仙山,想把这两座山放在储潭西岸和东岸的储山一起锁住水口。当这位大仙挑山走到通天岩附近时,不料被这里的土地公公发现了,这位土地公公看见如此漂亮的两座仙山,心想何不把它留在本地呢?于是这位土地公公便学公鸡叫。神仙是不能在白天做事的,因为他们怕被凡人看破,回不了仙界。这位大仙正挑山行走,忽闻公鸡报晓,以为天就要亮了,便慌忙将两座山撂下就走了,以后,这两座仙山便留在了通天岩。至今,通天岩景区的忘归岩和礼佛岩,各有一个贯通的山洞,传说就是当年那位大仙挑山时用竹扛串出来的。

正德十一年(公元15苏轼落职过虔(即赣州)时,曾多次游览通天岩。至今这里还保存有阳行先、苏东坡、李存3尊刻像,并有东坡真迹。宋代秘监阳孝本(字行先)及进士李存自熙宁年间辞官从京师还赣后,曾隐居通天岩通天岩是一处丹霞地貌风景区。丹霞地质景观发育在中生代到老第三纪的陆相红色岩系中,这些红色岩系的岩石为铁钙质混合胶结,胶结程度不均,且具有砂岩、砾岩、页岩交互成层的特点。岩层产状多呈水平状或近似水平,节理发育,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纵使作用下,形成了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方山状、棒槌状、蘑茹状或峰林状地质景观,即丹霞地质景观。通天岩景区,西岩寺、忘归岩远景、观心岩大洞、财神庙、通天岩的丹霞地貌具有“状若瓜瓠,石峰屏列,岩深谷邃,窍可通天”的特征,它的形成距今已有1亿年,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通天岩如今顶圈、身陡、麓缓的丹霞特征,并发育成丹崖赤壁、丹霞穿洞、丹霞岩溶地貌等景观。

通天岩风景区在赣州城的西北郊,处于武夷山脉、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汇地带,属亚热带的南缘,呈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据资料统计,3-5月通天岩平均雨日为55天,总降雨量为628毫米。大风、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为40站次。雨日、暴雨之多,灾害天气频率之大,皆为全年各季之冠。通天岩在盛夏7-8月,白天最高气温一般都在36℃以上,但早晚气温一般均在30℃以下,虽然白天较炎热,但少酷暑。11-1月通天岩晚上辐射冷却,气温可降至零下,形成霜冰浇冻。受强寒潮袭击时,可产生固体降水或冰凌天气,但机率很小,平均每年降雪日数只有1-2天。

第6篇:江西的导游词

赣州历史文化悠久,尤其在宋代最为著名。赣州已成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36座名城之一,是当时东南地区长江流域,闽江流域的商贸重镇,交通枢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赣州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已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良好的自然条件塑造了赣州如画的山水,悠久的的历史赋予了赣州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这就使得赣州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且类型多样。既有风景秀美的三百山,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风光旖旎的翠微峰,人间仙境的龙南武当山等自然景观,又有保存完好的宋代赣州城墙,巍然高耸的八境台和郁孤台等历史文化名胜,更有以瑞金为代表的现代革命史迹群落。由于较好的保存宋文化遗产为特色的人文景观,赣州被誉为宋代博物馆,是江西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下面我来介绍下郁孤台。郁孤台以山势高大,郁然孤寺而得名。赣州宋代古城自台下逶迤而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郁孤台始建年代距今至少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现台于1984年9月建成,著名书法家,原全国书法协会名誉主席舒同为台题额。郁孤台为赣州一大名胜,文天祥,苏东坡,辛弃疾,郭沫若等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当我们进入郁孤台时,就能够看到那些题词。

第7篇:江西的导游词

杭州西溪湿地是新开辟的一个生态保护景点,原为沼泽遍布的古老民居村落,含有很浓重的历史文化沉积,现辟为国家湿地公园。它就坐落在我居住地的旁边,没事时经常去那里走走。首先给人的感觉是自然环境和谐幽美,没有雕塑的痕迹。到处都是池塘,池塘边的树木东倒西歪,有的甚至横卧在水里。枯萎的荷叶、水草、芦苇在风中摇曳,摆弄着残败的身影。池塘边的小路曲曲弯弯,有的是泥路,有的是木板搭成的路,有的是水泥块铺成的路。路的两边,栽种了品种丰富多样的树木,堪称湿地植物王国。我在一条整洁漂亮的木板路上走着,不经意地走到了一间水下生态博物馆。

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小鱼在游动,水下植物此时还处在冬眠期,只看到一些枯枝残叶和稀少的绿芽。我想,到春天一定很好看。公园里有两条贯穿东西南北的大马路,东西方向叫绿堤,南北方向叫福堤。绿堤的两边是湿地生态植物园;福堤的两边是主要景点。首先到了西边的河渚街,这条古色古香的小街,正在经营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土特产品,有蓝印花布店,豆腐坊,酿酒坊,伞店,手工艺编织店,龙舟陈列馆等。店铺都是木制门板,雕花窗户,每家店铺门前都飘扬着招商旗,颇有复古之风。走过河渚街,眼前耸起一座高塔,约四层,有盘梯可上。不远处,是游船码头,那里有两棵大樟树,树干粗大,浓荫蔽日。又有绿水相映,实为夏天最佳纳凉处。我没有登船游览,料想别有一番风趣。

随后便掉头沿福堤向南走去,右转弯穿过竹林,见到一排排掩映在竹林中的庙宇和古民居,那里有交芦庵,云水庵,西溪山庄,厉杭二公祠等建筑,静闲有致,古朴典雅,是读书休养的好地方。走出竹林,沿福堤朝南走去,便到了高庄。这是清朝乾隆时期宫廷学者高士其的住所,也是接待乾隆的地方。庄园布置得错落有致,竹林围绕,水波清幽,视野开阔,美不胜收。当年高士其的自得其乐可以想见。

湿地公园种了很多花卉,再过几天,梅花就要开放。到那时再访湿地,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第8篇:江西的导游词

庐山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南眺庐山,北倚东林山,为庐山景区名寺。始建于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为净土宗(时称莲宗)初祖慧远大师所创立,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慧远大师集释、儒、道三家学养于一身,以东晋佛教领袖之资质,于东林寺肇建白莲社,感召当时社会之缁素精英123人,专修念佛三昧,矢志求生安养净土。往生时皆瑞相昭著,有力推动了净土宗在中土的弘扬。

晋太元六年(公元381年),与佛图澄、道安并称“日、月、星”之称的佛门栋梁——慧远大师,南下罗浮传法,途经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驻足弘法。短短三年,徒属众广。江州刺史桓伊肃然起敬,为之立寺。慧远带领僧众,缔构伽蓝,剃草开林,增卑架巘,夷峻筑台,疏峦抗殿,万事毕备,命曰“东林”。由于朝廷施恩,百姓助缘,建寺速度飞快,故有“出木池”、“鬼垒墙”、“神运殿”之胜迹和传说。

慧远大师在东林“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潜心佛学,广弘佛法,阐扬佛理,著述佛书,形成“众僧云集、四海同归”的局面。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他见机缘成熟,遂邀集“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其中高贤十八,既有中外高僧,又有达官贵人,还有学者隐士,创立了我国佛教第一个社团——白莲社。远公的莲社,以同修净业、共期西方为宗旨,熔释、儒、道于一炉,开佛教中国化之先河。以东林为中心的庐山,遂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远公倡导的“弥陀净土法门”时称莲宗,后经南宋示晓法师与志磐法师立莲社六祖(七祖)、元朝普度法师著《莲宗宝鉴》及《庐山复教集》立净土宗之名,至清朝中叶,净宗立名及立祖谱系初成,后世遂尊慧远大师为初祖,尊东林为净土宗祖庭。

第9篇:江西的导游词

会仙岛:又名水上乐园,位于舞龙湖景区的东部,面积250平方米,是仙女湖开发最小的岛,也是仙女湖的标志性景点。相传很早以前,有位新余檀郎在此偶遇下凡羽仙,并与其中最年轻、最美丽的仙女佳偶天成,“会仙岛”因此得名。岛上由会仙台和“毛衣女下凡”群雕两大部分组成。会仙台高约9米,平面为圆形,是带刹穹窿顶式艺术楼阁建筑,分为楼阁与楼座上下两部分,房外环绕2米宽的阁廊,是游客观鹭的好场所。会仙台前面矗立着“毛衣女下凡”群雕,雕塑基座上镌有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卷十四《田中毛衣女》全文。群雕采用圆雕与高浮雕相结合的技法,从上至下雕塑了七位仙女,她们兰芬灵濯,玉莹尘清,挥舞玉臂,脚踏祥云,仿佛从天上飘然而下。岛上配有水上摩托、水上飞机、水上游泳池等亲水性自娱项目。

万年桥:是明嘉靖三十五年首辅严嵩捐建的“七桥一路”中的一桥。秋冬时节水位回落,站在钤阳湖岸清晰可见经历了478年的万年桥雄姿巍然浮于两岸之间,桥孔仍历历可数,宛如游龙嬉水。万年桥全长386米,宽8米,共10墩11拱,筑桥工艺精美绝伦。据考证,万年桥是江西现存联拱石桥建造最早、使用最久的桥之一,也是明朝江西第一座有具体日期可考的古桥,为江西第四大联拱石桥。上世纪80年代,当文物专家在探视该桥时曾发感慨:仅万年桥就可建一座博物馆。

洪阳洞:位于钤阳湖西北岸的袁岭山腰,属喀斯特溶岩地貌。由于东晋著名道学家葛洪、娄阳二人曾在洞内修炼制丹,所以集二人之名,取为洪阳洞。又由于此洞距离介桥严家只有数里,明朝权相严嵩小时候曾在洞中读书,所以又叫严嵩洞。到现今民间仍流传“狐仙伴读”、“吞食夜明珠”的神话故事,百姓又称之狐仙洞。根据《分宜县志》记载:此洞“有石室十七,石穴七十二”,绵延十余里,分为东西二部分。东部高大宽敞,西段幽暗深邃。洞内怪石壁立,钟乳嶙峋,琳琅满目,仪态万千!过去有人进到第七十二间洞时,听见洞外昌山渡传来的篙声。洞口迎面石壁上刻有“洪阳古洞天”五个古朴苍劲的大字,两边刻有前人留下的游记题诗。洞口原设有葛洪、娄阳两位道教宗师的神像。东侧向顶部倾斜的石榻上有一个凹陷如鸡心的池子,旁边横躺着一块象锅灶的黑石,据说这就是葛洪、娄阳炼丹的丹池丹灶。将手伸到丹池丹灶的上面,还可以感觉到一股上冲、腾发的热气,相传这是当年炼丹后尚未散尽的余热。

仙女湖之旅就要结束了,希望这次旅行能给各位留下美好难忘的回忆,离别之际我借仙女湖的仙水灵气,祝愿大家身体康泰、好运常伴!

第10篇:江西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景德镇古窑厂,我是你们的导游。现在我利用路上的时间给你们讲一些陶瓷知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食就需要器,可见陶瓷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我们人类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发明了陶器,而瓷是在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瓷与陶相比,比陶更细腻。光滑。坚硬。烧制的温度也要求更高,还有一点就是瓷是以瓷矿石为原料而陶是以陶土为原料的。瓷器在国外与中国齐名是中国的另一种解释。而最具代表性的瓷器是在景德镇,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就连”景德镇”也是来由与瓷器的。在古代,因景德镇地处昌江之南,所以称之为昌南镇,后又有新平镇,浮梁镇之称。直到北宋年间宋真宗赵恒因看中影青瓷的产地将它定为御瓷,工匠们每制一批瓷都烧上“景德年制”,于是朝廷将这种瓷器的出处地叫“景德镇”。而让景德镇人自豪的瓷器是“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和薄胎瓷。”它们具有“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薄如纸”的特点。

好,现在我们来到了西市区的蹯龙岗,这一片树木掩映,错落有致的古代建筑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古窑瓷厂,象眼前这样的瓷厂,当今世界据我所知仅只一个。大家有谁知道它为什么叫“古窑”瓷厂吗?因为这个厂采用的是景德镇明清时期的方法制造瓷器的,制瓷工艺,工具,作坊和窑都是古老的,产品也大多是仿古的,所以称之。

下面请随我进去参观。进入这一幅坯房大家可以看到古代的制瓷作坊是由正间,廒间,泥房和内院四个部分组成,正间与廒间南北相配,两相平行,泥房居西,中间为长方形内院。其中正间是坯房的主体,坐北朝南,采光充足,瓷坯制造的各道工席全在这里完成,着是辘轳车是制瓷坯的主要设备,廒间就是仓库的意思是存放原料的场所。泥房里面存放的是经过精制的泥料,而内院是瓷坯自然干燥的地方,在内院的中间有一个晒架塘,这是古老作坊内最重要的设备,而且非常的巧妙,有谁知道它的妙处在哪吗?它的妙处在于水池和晒塘一上一下利用了空间减少了占地。

过来看这位师傅,他正在辘轳车头放一团泥,他双手相桴,随着车盘的旋转,一个碗的雏形就出现了,这就是“做坯”俗称拉坯。再来看这里,这位师傅正在聚精会神地旋坯,拉制的初坯至一定程度再在辘轳车上用刀削成符合要求的坯体,俗称“旋坯”或“利坯”当然古窑瓷厂的工艺流程还包括画瓷,上釉,入窑,看这些师傅就在这画瓷,大家看一下表画一个碗要多久,对,只要10秒钟的时间,碗坯上就布满了色彩丰富的茶花。

大家跟我往这边走,我们现在去看一下把瓷坯变为瓷器的窑房吧!用窑房烧制瓷器靠的是工人们的实践经念,严密的劳动组合和精细的分工。全窑有一位技术总监,称之“把庄师傅”。说到把庄师傅就不能说到童宾了。他是万历年间著名的把庄师傅,他技术高明为人正直,深受窑工们的敬仰。他当时受命烧制特大号的青花龙缸,童宾和瓷工们想尽一切办法多次烧制都没有成功,眼看交货期逼近皇命难违,为了瓷工们的身家性命他在再一次的烧制过程中的关键时刻毅然跳进了熊熊大火。

说来也奇怪这次真的成功了,人们说是因为童宾显灵,后来人们封他为“风火仙”这是关于把庄师傅的传去故事——童宾跳窑。把庄师傅是柴窑烧制工艺的总负责人,烧制过程中的个种技术难题都由他全权处理,在瓷器的烧至将熟而又未熟的时候停火时机最为关键,烧制时间过头瓷器会烧黄甚至会出现倒窑的现象,火侯不到又会烧不熟,这时就完全靠把庄师傅的一双眼睛。

先生们,女士们,今天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为你们导游。谢谢!!

第11篇:江西的导游词

梅关古道梅岭的得名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得来的。在战国时期,中原战乱不堪,大批越人迁往岭南,其中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翻山越岭来到大庚岭上,被眼前的岭南风光所吸引,决定在梅岭一带安营扎寨,他们发扬了越人勇敢顽强、刻苦坚韧的民族传统,艰苦创业,使这带迅速兴盛起来。因为梅绢是首率队的拓荒者,后来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项王封为十万户侯,因此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之为梅岭。梅岭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梅岭得名的另一说法是梅树多梅树,故称梅岭。梅岭的梅花树遍布岭南岭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成了梅花的世界。“庚岭寒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梅岭的梅花有两个特点:其一,据《南雄府志》记载:“庚岭梅花微与江南异,花颇似桃而唇红,亦有纯红者。岭上累经增植,白者为多。”其二,由于岭南岭北气候的明显差异,出现了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的奇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登梅岭赏梅赋诗云:“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庚岭寒梅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他从岭上梅花到古道行人,从梅花开放到花落、梅熟都作了生动的描绘。

梅关古道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现存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这块碑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第12篇:江西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今天为大家服务的导游,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一下江南六大古镇中的一个,就是西塘。西塘地处杭嘉湖平原,属浙江省嘉善县,距上海90公里,杭州110公里,苏州8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唐宋时聚成村里,明清时期,由于水路发达地理位置优越,逐渐成为了江南繁华富庶的商业重镇,西塘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至今保留着二十五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居住着二千多户的居民。游人到此,不仅可以领略到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还可以置身期间,亲身感受古朴、安逸、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西塘古镇共有十一个景点,每个景点都以其特有的内涵向游人展示着西塘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人文风情。

各位团友,我们看所到是张正根雕艺术馆。张正根雕艺术馆系典型的民国建筑,距今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欧式建筑的各自特点,为砖木结构,里面陈列的是著名根艺美术大师张正的几百件根雕作品。根雕源于自然,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张先生,他是杭州人,原籍安徽舒城,生于1958年,1999年因人才引进,来到西塘继续其根艺创作。他的作品立足于七分天然,三分人工,有不少作品获得全国的各种奖项。五百件大件作品(最轻为150kg,最重为1000kg,平均重量为250kg)进入吉尼斯,还被载入世界名人录及东方之子,来到嘉善后,又被评为嘉善的荣誉市民。

当我们走进张正根雕艺术馆,首先看到的是一张龙椅,它叫"过把瘾",在中国古代只有皇上可以坐龙椅,而根雕馆的这张龙椅,是专为游客准备的,让各位可以坐坐龙椅,做一做现代的皇上。整张椅子为龙眼根和杜鹃根自然巧妙组合而成,与之配套的踏脚为全天然的杜鹃根。好,现在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里的根雕。大家请看这边根魂是一件天然的作品,它是来自与福建闵候地区的一个龙眼树的树根,此根因为长于悬崖之上,岩石阻碍根系往下发展,所以整个根平摊开来,很大也很平整,其根部截面形似中国地图,而根面上的图案则众说纷纭,有说百兽图、罗汉图。天然的作品就是要给游客们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感受它像什么,就是什么,这也正是根雕的魅力所在。

第13篇:江西的导游词

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是古代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五条交通要道之一。唐开元四年(公元720__年),为适应当时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张九龄又奉诏另凿新道。前后用了二年的时间,开通了一条宽1丈,长30华里,两旁广植松梅的大道。

江西母亲河千里赣江的上游,五岭之首大庚岭的北麓,有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青山巍巍,绿水长流,古道悠悠,雄关屹立;梅花漫漫,牡丹亭秀。这方灵山秀水造就了有“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千亩梅花奇观;有江南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千年梅关古驿道及古关楼;有充满怀古幽思情调的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视笔下南安府衙后花园牡丹亭十景;有江南最大的明代寺庙群落——江南名刹丫山灵岩古寺;有集“险、奇、特”为一身的龙山瀑布群;有景色幽美的河洞热水温泉度假区;有令人留连忘返的钨都奇观——“雅丹沙漠城”和“地下迷宫”,有理学名字王阳明陨落纪念亭;有清纯玄妙的三江口原始森林;有奇花异草汇集的瑞香花卉生态观赏园;有湖光山色俱美的油罗口风景区;有陈毅元帅隐蔽处……诸多景观韵味隽永,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梅关,位于南雄市城北28公里、粤赣两省交界处的梅岭上,是古代连接长江、珠江水系陆路最短的交通要道。梅岭是五岭(南岭山脉)之一的大庚岭一段,故梅岭又称大庚岭,一向以梅花出名。越王勾践的子孙汉将梅娟,曾在此筑城据守,并在岭上广种梅树,因而得名。

第14篇:江西的导游词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_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后裔孙李洞,自祁门浮溪新田迁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李坑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人杰地灵。自宋至清数百年间,先后走出了十八位进士和一个武状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达三十二人,并有十七位饱读经书、能文善诗的学士留下传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富贾卓有成就,堪舆大师、名医名士更是享誉乡里、远近闻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村里有总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户人家,人口达五千多人,被誉为"婺东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个有着二百六十多户,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中书桥]现在我们来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桥一"中书桥"上,这座古桥建于北宋末年,桥长4米,宽2,5米,高3米。桥面青石板铺就,为一座单孔砖拱桥,这座古老的桥为何取名"中书桥"呢?据《李坑宗谱》记载,宋大观三年(公元1120_年),李氏十一世祖李侃考中迸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在京城为官多年后,"逐欲上疏归养,适闻父丧奔归,继遭内艰,志隐不出"。是说李侃想回家养老,正好又遇到父亲死了,便回家奔丧,之后就隐居在家不回朝廷了.回乡后,见这里行人挑担来往于破旧不堪的木桥,有摇摇欲坠之感,便决定捐资修建了这座桥,桥落成后,村人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职称之为"中书桥"。八百多年过去了,虽饱经风雨有些破败,却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此,也成为李坑唯一的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远处的那道石坝,村里人叫它杨柳碣,传说建造年代比"中书桥"更远。

牌坊,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牌坊文化源远流长。一般牌坊有二类、一类是旌表类,还有一类是标志类,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三间四柱三楼的牌楼,就是李坑村的标志性建筑,额坊上题有"李坑"二字。也许有些朋友会问,村名为什么叫"李坑"?其实李洞来此定居后,当时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据村里老人说,他们的远祖在尧帝时,担任大理(执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尧帝信任,后历经五朝,世代担任大理之职,故以大理官职命族,由赢姓改为理姓,后到商纣王时,理氏裔孙理徵,因直言纣王的残暴无道而被处死,他儿子利贞与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侥幸逃脱。逃难中,靠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贞遂改理姓为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两岸居住,由于当地人习惯把小溪叫"坑",故而人们把理田俗称为"李坑",从那时起"理田"村名渐渐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里还留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李坑五百年"。

第15篇:江西的导游词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40多万。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C,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景德镇市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尤以陶瓷资源独具优势。全市现已发现30多处陶瓷历史遗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通称制瓷原料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湖田古窑遗址、明清御窑厂遗址等等,分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景德镇市的风景名胜和景观众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戏台;有号称中国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县衙;有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闾庙;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和瑶里的仰贤台、洪源仙境、太阳岛、月亮湖、阳府寺、历居山、翠屏湖等。景德镇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就在浮梁县瑶里镇,红十军的诞生地在乐平市众埠镇。1997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等单位推介为97’中国旅游年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1953年6月政务院批准景德镇市为江西省辖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其中市区人口40多万。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C,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景德镇市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尤以陶瓷资源独具优势。全市现已发现30多处陶瓷历史遗址,如古代著名的瓷用原料产地及世界通称制瓷原料高岭土命名地高岭、湖田古窑遗址、明清御窑厂遗址等等,分别列为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景德镇市的风景名胜和景观众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戏台;有号称中国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县衙;有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闾庙;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和瑶里的仰贤台、洪源仙境、太阳岛、月亮湖、阳府寺、历居山、翠屏湖等。景德镇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就在浮梁县瑶里镇,红十军的诞生地在乐平市众埠镇。1997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等单位推介为97’中国旅游年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