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演讲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25 12:23:10

第1篇:诚信的演讲稿

《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是“凡出言,信为先,诈于妄,奚可焉。”大意为:做人要讲信用,不能随口承诺,诚信非常重要。虚假只会换得惩罚,而不会得到奖励。诚信的故事看了很多,比如曾子杀猪、商鞅立木取信等等,让我体会到诚信的宝贵之处。

可是有些人呢,他们就偏偏不按规矩办事。记得前不久就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很有才华的大学生,他很穷,但很聪明。他每天都要去坐班车,为此,他在这方面花去了很多钱。有一次,他没有买票,也没被发现。他惊喜万分,于是经常逃票,只被发现过一次。毕业后,大学生去找工作。可没有一家公司录取他,他怎么也不明白,于是跑去问经理为什么不录取他。经理说:“你很有才华,可不诚信,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员工。”他后悔极了,从此再也没有找到工作。

一个人只有讲诚信,别人才会赞赏他,尊重他,否则,人们将不会信任他。言而有信,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信赖,和谐相处,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所以说,诚信就像是一把金钥匙,拥有了它,你就拥有了通向成功的捷径!

第2篇:诚信的演讲稿

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日本、韩国、新加坡,诚信都是天大的事,奈何儒家思想发源地中国,尤其大陆,现在却天天在念叨诚信缺失?我看问题很简单:社会发展阶段而已。

诚信两个字其实很简单。

“诚之者,择善固执之者也”。诚,就是坚守信念,没完没了,打死都不动摇。

人+言为信,所谓“言必信,行必果”。你说出去的话,是你建立信用的开始。你说的话能不能落实,能不能每次都落实,我们会评价你,这叫做声望,是信用的达成。所以,啥都不说的人,没信用可言。说了办不到,或者说了不办,甚至说一套做一套,就是言而无信、失信、奸诈之辈了。

失信,可原谅和不可原谅的

那么,失信,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被原谅下?有两种。

一种,是孟子认可的失信:“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有人把这理解为领导干部可以有不讲诚信的特权,误解!其实,孟子的本意是,如果是涉及大道义的事,可以不讲究小诚信。比如战争双方的卧底,不能说实话,而且打死也不能说。亲人癌症晚期了,可以不用讲实话……基于大爱的善意谎言,可也。

另一种,就是平头百姓,或者生活太艰难,或者被强权者压迫、逼迫太甚,没办法,如孔子说的“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所以,孔夫子的治国理念,非常重视一个逻辑:首先要“富之”,然后赶紧“教之”。

除了这上下两端,其他人、其他情况,就绝对不可以不讲诚信喽。

信,是底线

作为个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作为国家,“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作为管理者,“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作为建言献策者,“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总而言之,没信用,就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中国历代讲究的诚信精神,比之西方舶来的所谓“契约精神”,高大上的太多啦。契约是书契合约,即合同,可以再找个公证、旁证什么的。俩人签字画押,按合同办,当然也可以按合同的约定来毁约。而中国人的诚信呢,是一言九鼎,说了就得算,打死也不能改。所以,才有尾生抱柱、季布一诺的故事。

当然,对于文化底蕴有待丰富的人来说,契约精神也可以讲讲。讲了之后,再升级到诚信精神。可也。

信者,圣也!

信,是中国人的基本道德原则之一。道德,即价值观的共识,最牛的道德原则,就是普世价值观了。中国为世界贡献了很多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比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简单而言,就是董仲舒所概括总结,而由朱熹命名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朱熹说,“百行万善,总于五常”。

这五常,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中国人的“德商”,其中包括:爱人人爱之的“仁商”;“无为其所不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义商”;敬人人敬之的“礼商”;权衡进退、知人自知的“智商”,还有作为底线和最高理念的“信商”。社会上通常所说的“情商”,只是仁和礼两个字的部分含义而已。

有意思的是,作为文化集大成者的董仲舒,把阴阳五行的思维体系与儒家思维整合,以五行对应五德。他认为“信”对应着“土”,土,如同大地和高山,承载一切,又高山仰止,所以,信,是一种神圣的理念。而上世纪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也有以“仁义礼智圣”对应五行。可见,信,乃是神圣之品德啊。

《易经·系辞》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讲诚信,则近乎圣人。信商高,则可以发财,持续发展。

河北保定有个“油条哥”,名叫刘洪安,把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在招牌上,宣称不用剩油炸油条,实实在在地履行承诺,居然生意爆棚,从一个小小的早点铺发展为连锁店,本人也成了全国道德模范。当然,对这个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我十分十分地不赞成!

至于老字号们,诚信都是基本功。同仁堂,成立于1669年,一幅对联用了300多年。上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下联“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两个“必不敢”,就是诚信的承诺嘛。

其实,“信”这个字本身,也有表示强调语气的意思:信乎!就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意思嘛。

诚信精神入骨髓,即文化。有诚信文化,必能塑造口碑。口碑,就是品牌。所以,品牌,其实源自你的文化底蕴。这么简单的道理,可惜我们的企业家、专家们,罗哩罗嗦的没几个能说的明白。

法治加德教,可再现诚信,积累信商

孔夫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华民族几千年教化,道德标准始终都在,就是由于天时、环境的影响,人心时有波动,所以周期性地需要重建,即“复”和“归”。如今,也一样,中华复兴,必以中华文化的复兴为基础,目的是人心回归道德。

那么,如何“复”而“归”?需要“克己”嘛。用孔夫子一贯好用的方法,就是“刑政相参,以德以法”,而达到“化民成俗”。就是说,一方面以严格的法治做保障,让人不敢不诚信,另一方面用教化影响人心、提升心智,让人愿意诚信,能够做到诚信,从而笃行诚信。

一、对失信零容忍

授信、建立信用,需要慢慢积累,可如果他什么时候有一块钱的不诚信,请立即开除他,而且把他的不诚信行为永久公布在你的网站上,逼死他。韩国前总统、韩国前国奥足球队员都可以因为失信行为谢罪自杀,我们的人怎么只有畏罪自杀的?

苏州德胜洋楼和山东京博控股,实行诚信报销制度,发票不用领导签字,每次去报销都要宣读诚信誓言,如果有违规,开除没商量。据说,他们实行这样制度多年,没有出过问题。

格力电器董明珠自己说,有一次一位下属上班时间去送父母,回来和她说是送客户,她说,这么正常的事都要撒谎,如果是大事,更不会诚信,所以把此人免掉了。

我们的企业、社会,能不能用最严格乃至于严苛的诚信管理制度和法律?为什么不呢?底线嘛。底线不硬,还叫做底线吗?

二、追究典守者之责

诚信管理,诚信教化,责任在谁?在于朱熹夫子所说的“典守者”。即,企业、组织的最高领导者,有关诚信的管理者、教育者们。

比如说,我们的很多管理规定都是可以商量的,罚款200到20xx,结果把处罚变成交易,罚你200还是20xx,看你给我什么好处了。我认为,涉及诚信问题的类似法律法规制度,都属于混账规矩。是否诚信,是0和1的关系,不能来个0.5,有了0.5,就有0.1、0.2,还会有0.05……

信,是底线问题。有信应该是常态,不应奖励。奖励了就容易导致有人用来做幌子。所以,我建议:

1,不再搞什么重合同守信用、驰名商标之类评选。这类评选完全是给自己弄好处的路子。好,自有市场给好评,不该用政府部门的信誉为其担保。如果今年评的好,明年又完蛋了呢?

2,有市场监督职能的部门应该一起做个诚信网络,设置黑名单。对不诚信的企业、个人,上黑名单公布,永远市场禁入。

3,对民间守信故事可宣传,但不做任何荣誉评选。我们现在很多部门热衷搞评选,连慈善都评选,按照捐款多少评,这样的评选办近乎无耻。善,是发心,不可在乎是一元钱还是一亿元钱。而拿着慈善做幌子买面子,目的无非是更多欺诈。

信,如何笃行之?

中国人一向强调知行合一,诚信,如何知行合一呢,我认为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博学之,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故我信。

第二层,明辨,则笃信。我信,择善固执。

第三层,信行,即笃行不辍,久而久之,人相信我,口碑、品牌积累中。

第四层,得信,“信则人任焉”。

如此,无论个人、企业、组织、国家,如《中庸》所述,“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第3篇:诚信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老师告诉我们说,诚信是一种美德,是良好的修养,更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论语》上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讲,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根本谈不上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了。

经常在上学途中看到路边的公益宣传画,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每个公民的要求中就有——“诚信”一词。说明不仅古人强调,即便现在和将来,对诚信的要求,只会更严格、更全面,永不过时!

可令人痛心的是,近些年,经常在新闻中看到,某些不良商家,为了黑心钱,他们造出了“劣质奶粉”、“皮鞋果冻”、“苏丹红鸭蛋”、“新型地沟油”……,不断地挑战着人类道德和良心的底线。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好心扶起摔倒的老人,不仅没有得到老人及其家属的一句感谢,反而被讹为肇事凶手!有人困惑了:这个世界怎么了?诚信到底去哪儿了?

但大多数人仍坚信,墙角的阴暗永远抹杀不了太阳的光辉!看,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你我的身边,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们正用他们的行动默默地传播着社会正能量,用自己的诚信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歌谣。

还记得“信义兄弟”吗?20xx年年关,在北京当包工头的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把工钱发放到农民工手中,返乡途中遭遇车祸,一家五口全部身亡。在天津的弟弟孙东林为完成哥哥的遗愿,来不及处理哥哥的后事,便赶在腊月二十九返乡,将工钱一分不差地送到60余位农民工兄弟的手上。

当然,这样的人和事不胜枚举:刘绍英,公司董事长,始终把“以诚为本,以信立业”作为经营理念,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过程中,坚决信守承诺,帮助农民致富;“良心油条哥”刘洪安向社会公开承诺,坚决不用回锅油;“诚信赢天下”的尚金锁,三十年只专注干好一件事——国家储备粮食的检验保管……他们用自己的坚守和大爱诠释着诚信的力量。

身为一名小学生,我要将老师与家长的教导刻在心里,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拾到东西,主动交公;犯了错误,勇敢承认;与人相处,以诚相待……

记得上学期,我和妈妈在白塔公园旁的一家书店买书,选中了一本课外书和一些文具总计36元,妈妈付给店主阿姨50元,阿姨随手从钱包里面拿出64元,递到妈妈的手上,我和妈妈都觉得愕然。妈妈望着手中的钱还没反应过来,我赶紧对那位阿姨说:“阿姨,您找错了,给你的是一张面值50元的纸钞,只要找14元就行了,这多找的50元还给你。”

这时阿姨才晃过神来,接连道谢,她以为妈妈付的是百元钞票呢。心存感激的阿姨连连夸赞我和妈妈都是好人。回家的路上,妈妈还就这件事情和我展开了讨论,我们都觉得这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是每个诚实的人都应该做的。想到店主的感激和赞许,回想着这简单的善举也会为社会传递出些许的正能量,我们的心情如阳光般灿烂。

在我心中,诚信,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给人温暖;诚信,是冬日里的傲雪红梅,让人敬畏。在心底里,我默默立下誓言——与诚信同行!

第4篇:诚信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诚实,即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文饰,不虚美,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它如隽永的长河奔腾至今,内涵却从未有过改变,九州华夏,因它而灿烂。

曾“富甲华夏”、“汇通天下”的晋商,留下了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他们靠的是什么?就是“诚信”二字。他们以关公的“义”来摒弃“见利忘义”的不良动机,凝聚同仁;以关公的“信”来摒弃欺诈、伪劣等行为,取信于社会,取信于顾主。以讲信誉著称的晋商比比皆是,他们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商谚,如“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秤平,斗满,尺满足”等等。

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诚信是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永恒不变;诚信是一面镜子,一旦打破,人格就会出现裂痕。

有一种诚信忠于朋友,“宝剑脱相赠,平生一片心”;有一种诚信,忠于顾客,“无诚信,无以立商海”;有一种诚信忠于祖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定?

有人说意志是灵魂的载体,那么诚信便是灵魂的重量,我们的一生不正是为这重量而奋斗而完善自我吗?可这重量意味着什么?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都曾向父母许下孝的承诺,坚信来日方长,坚信水到渠成,坚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一天,能够从容尽孝,这是个多么纯洁而伟大的诺言!可苦学路上,有多少人在面临挫折时还记得这个承诺?诚信,即使是平日里一个小小的约定,也意味着我们务必坚强应对一切,无论荣耀,无论挫败。

时刻会过去,记忆会过去,但高尚的品质却是一生相随的。用诚信应对人生,任何事都会显得自然,沉稳。

让我们插上诚信的翅膀,自由飞翔,飞过广袤蓝天,飞过沧山泱水,飞过人生绵延的河流与险峻的山峦,飞到乌云散尽,飞到阳光普照!

谢谢大家!

第5篇:诚信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诚信,可以让一个人无愧于心。季札子是春秋时吴国贵族,吴王诸樊的弟弟。公元前,他奉命出使徐、鲁、齐、郑、卫、晋等国。他经过徐国时,徐君十分欣赏季札子佩戴的宝剑,却难以启齿。季札子明白徐君的意思,不过,他还要出使其他的国家,宝剑暂时不能送给徐君,他打算等他出使各国后,便赠送给徐君。不料,待季札子出使完各国后,再途经徐国时,徐君已经死了。季札子感到非常遗憾,想到自己曾打算把宝剑赠给徐君,便解下身上的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季札子对于除了自己之外没有知道的事,也毫不马虎,不做违背己心的事,可见他守信的思想境界之高。

人无信不立。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秦孝公有些担心,犹豫不决。商鞅于是就说服了秦孝实行变法,发布了新的政令。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扫墓百姓中有谁能把此木移到北门的,给予10金。百姓对于这种做法感到很奇怪,没有人敢去移动这块木头的。随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移动那块木头的人给50金。这时,终于有个胆大的人移动了这块木头,商鞅立马就给了他50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效果立竿见影,使百姓相信了新法可信,从而推行了新法。正是商鞅这种言而有信的做法,才使得商鞅变法的成功。

诚信,成就仕途的美满。通往顺畅的事业之路,必不可以的便是诚信。北宋词人晏殊亦是如此。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存给皇帝,皇帝召见他后,就让他和一千多名进士一同考试。由于考题他曾做过,他便把实情告知给皇帝,并要求皇帝重新出题。皇帝与大臣便共议了一道更难的题目给他,结果,答卷优秀,获得了皇帝的赞赏,赐予了他“同进士出身”,拥了一翻好的事业。正是晏殊的诚实才造就了他仁途的美满,事业的成功。

诚以美德,信以修身,为你的人生添上一抹亮色!

第6篇:诚信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期末考试临近了,同学们都在抓紧时间备考,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为这个学期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想取得好成绩需要我们通过平时的努力学习,考前的科学备考以及在考试时的良好心态等诸多因素,而非考试时企图投机取巧、违纪作弊等不当途径。

考试是测试你对所学功课的掌握程度;其次是测试你的学习技巧和记忆力;再者是评估老师的教学质量。考试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的短板,在薄弱环节予以加强巩固,促使我们今后更加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登,给予我们更多的自信。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卢照邻的“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更将诚信提升到了一个立身于世无它不可的境界。诚信,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种一道义,更是一种精神;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境界。诚信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力量,也是折射灵魂高度的一面镜子,更是我们为人处事的一种品质。

考试在检测我们个人学习能力和效果的同时,也检测出了我们的内在的品格。考试不诚信是对学习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老师劳动成果的否定,更是对其他同学的不公平。他人正在认真思考,精心作答时,而试图舞弊的同学只要“百度一下”便能得到更精确的答案,这无疑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曾有人这样说过:“一个人的耻辱只是耻辱,两个人的失败,绝对是部落的毁灭,信仰的破坏。”若学校是一个部落,那么不诚信的人便像是信仰缺失的失败者,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耻辱,也给我们百年一中带来了耻辱。

“诚信考试还是抄袭作弊,这是个问题”不,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我们应当坚守自己的内心,勿让一时的念想而亵渎了自我的真实。作弊得来的成绩只是一次短暂的虚假繁荣,知识的漏洞和心灵的黑洞却是我们长久难以弥补的.塌方。弄虚作假会让我们看不清自我,自欺欺人只是与自我意志对抗的惨败。

简媜曾说过:“使灵魂不坠的是爱,使爱发出烈焰的是冰雪人格。”诚信不即是一种冰雪人格吗?让我们传递正能量,做诚信一中人,在考试中面对诚信的自我,考出真实的自我!

最后:预祝各位同学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