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9-15 15:03:47

第1篇:王阳明名言

1、内心光明,世界也就光明,无论面对什么事内心都是一片坦然。

2、守好光明心

3、王阳明就让他加以说明,徐樾每举一个例子,王阳明便否定一个。

4、修心养性的功夫,就在平常。

5、徐樾起先茫然,随即顿悟。

6、“事上磨”,是最好的修行——平常心做事。

7、王阳明有个弟子叫徐樾,自以为深谙阳明心学的真谛。

8、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生活的最佳状态。

9、不仅如此,王阳明还担心,在艰苦环境下,随从们会心情抑郁。

10、唯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让你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11、人生本没有大事,过好平常每一天,就是最了不起的修行。

12、被贬至龙场的日子,是王阳明生命中极难熬一段的时光。

13、接连举了十几个之后,全被老师否定,徐樾开始焦虑、沮丧。

14、在那缺衣少食的'蛮荒之地,他的随从和弟子相继病倒。

15、正在做的事情,和正在相处的人,才是眼下最重要的。

16、再指向河面星星点点的渔火:这都是光。

17、面对那些难以预料的事,他不去劳神;面对那些不能改变的事,他一笑而过。

18、有高峰,自然有低谷;有坦途,自然有坑洼。无论如何,心向光明。

19、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做好世间最平常的事,才能快意人生。

20、王阳明指点道:你太执着于外物。

21、王阳明说:万缘脱去心无事。

22、王阳明指向烛火:这是光。

23、“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24、“走路不小心跌倒了,重新站起来就好,万万不能赖在地上不起身,更不必自欺欺人装作不曾跌倒的样子。”

25、王阳明在诗中写道:

26、身处滚滚红尘中,守住平常心、点亮光明心,方能过好这一生。

27、做好平常事

28、生活,好也要过,歹也要过。

29、徐樾不解。

30、越是难时、难处,越要守住内心的光明。

31、无论是辉煌还是灰暗,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眼前这段路,都是人生中的一段旅程。

32、王阳明说“此心光明”,只要心中有光,光便无处不在。

33、人生是一段旅程,难易皆是修行,苦乐全在心境。

34、养吾光明心,是最高的修为。

35、光既不在烛火上,也不在日月星辰之间。

36、心若不安,世间万物跟着烦乱,纷纷攘攘,无穷无尽。

37、于是,他经常给随从们吟诗诵词,哼哼小调,只为让心他们情好些,忘记艰辛和痛苦。

38、王阳明说:“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39、心若放平,不执着、不着急,安安稳稳的幸福感也就随之而来。

第2篇:王阳明名言

1、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时明白起来…

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大批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5、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6、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7、人生大病,只是“傲”字。

8、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9、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10、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1、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12、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

13、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4、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5、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6、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7、知行合一。

18、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19、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0、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第3篇:王阳明名言

1、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2、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3、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4、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5、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6、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7、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8、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9、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10、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11、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12、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13、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14、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15、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16、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17、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18、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19、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20、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21、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22、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23、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24、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25、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26、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27、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28、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29、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30、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第4篇:王阳明名言

1、至诚之心,是心之本体。《大学》倡导的诚意,也是此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唯有至诚之心,方可无敌于天下,方可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方可做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

2、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证实,众所周知,道士苏东坡有不少的和尚朋友,佛印便是其中一位。

3、烦恼大多来自于心中的.私欲。稻盛和夫曾经建立第二电电(KDII)的时候,经过半年的心理问话,到底是出于私欲还是大公无私,最终认为自己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才决定涉足电信行业,以至于又一个世界500强企业的诞生。

4、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林中打坐。过了很久,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大喜,他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拖在地上,便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说道:“我看你却像一尊佛”。

5、唯物主义者认为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常从各自经历的事上追求自然规律。其实不然,朱熹学说就是提倡大家格物致知,凡事从事上去寻求。殊不知朱熹晚年时幡然悔悟,觉得之前的做法是颠倒了,学习万物其实最终还是从内心去寻求,内心自有真理在,心中有道,主宰万物。

6、知行合一,很多人有所误解,觉得知道了就去执行就知行合一了。假如良知被私欲遮蔽,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就去执行,那是绝对错误的。举个例子,有些人认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心中埋藏着复仇心理,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江湖恩怨终究是解决不了的。知是行之始,知是至善,是心之本体。如果你真的认知到了,自然就会去执行,执行就是知道的真是体现。他们是同步进行,这才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大部分人误解此种深意!

7、如果心中有佛看到所有人皆是佛,心中有牛粪看到所人有人都是牛粪。人生在世都是有一定价值的,看到别人的短处,会给自己增加负能量;看到别人优点,能给自己增加正能量,长此以往,心境必然有所提升!

8、朋友相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需要有包容之心,人无完人,皆有缺点。如果一味追求完美,那就是执着了,世上本没有完美之物。雍正皇帝,曾经命令年羹尧去江夏杀害仁伯安找到《百官行述》,结果年羹尧杀害江夏镇七百余人,没留一个活口。当时雍正知道之后,很是生气。邬先生劝说:水至清则无鱼,此人杀伐决断,以后定有大用。得饶人处且饶人,雍正当时承担下责任,完美处理此事,收买了人心。

9、苏东坡心想不禁暗暗得意。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了哥哥的话,说道:“哥哥,你又输了。佛家有经云:心有所想,目有所见。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像佛;而你看他像牛粪,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牛粪呀!”

10、此心不动,是说看到万事万物也不动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随心而动,不过分执着,不局限条条框框,追求内心的真实想法,随机而动,不过分追求成功,失之不悲,得之淡然!

11、王阳明一生倡导去除私欲方可光复此心。人之烦恼大部分来自心中私欲,贪财好色追名逐利是人之弱点。如果不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只会给此心蒙上厚厚灰尘。

第5篇:王阳明名言

1、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王阳明

2、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

3、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王阳明

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阳明

5、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6、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8、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

9、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王阳明

10、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11、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王阳明

1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王阳明

13、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阳明

14、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阳明

15、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王阳明

16、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

17、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王阳明

18、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19、“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

20、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

21、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王阳明

22、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

23、“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王阳明

24、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阳明

25、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王阳明

26、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王阳明

27、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

28、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王阳明

29、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30、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31、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王阳明

32、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王阳明

33、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阳明

34、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35、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王阳明

36、“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

37、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王阳明

38、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39、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

40、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41、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

42、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王阳明

43、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

44、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王阳明

45、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王阳明

46、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王阳明

47、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王阳明

48、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王阳明

49、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

50、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第6篇:王阳明名言

1、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2、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王阳明

3、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王阳明

4、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王阳明

5、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

6、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王阳明

7、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8、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王阳明

9、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10、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

11、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王阳明

12、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王阳明

13、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14、“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王阳明

15、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1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17、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王阳明

18、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

19、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王阳明

20、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王阳明

21、“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

22、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2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

24、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

25、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阳明

26、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阳明

27、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阳明

28、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

29、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30、圣人处此更有何通?——王阳明

31、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

32、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33、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阳明

3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阳明

35、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36、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

37、“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

38、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王阳明

39、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王阳明

40、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王阳明

41、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阳明

4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阳明

43、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王阳明

44、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阳明

45、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王阳明

46、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47、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王阳明

48、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49、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王阳明

50、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王阳明

第7篇:王阳明名言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5、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6、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7、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8、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9、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10、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11、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12、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3、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14、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15、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6、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7、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1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0、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1、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22、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24、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5、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26、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2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28、动亦定,静亦定。

29、“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30、无私心就是道。

第8篇:王阳明名言

1、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王阳明 《传习录》

2、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王守仁

3、 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王阳明

4、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5、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 《传习录》

6、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守仁

7、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王守仁

8、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

9、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

10、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王守仁

11、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王阳明

12、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王守仁

13、 圣人处此更有何通? =============== 圣人会怎么做? 圣人会怎么做? 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 ——王阳明 《王阳明》

14、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传习录》

15、 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6、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王阳明

17、 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王阳明 《传习录》

18、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 《大学问》

19、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20、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

21、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王阳明 《传习录》

22、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 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王守仁 《读易》

23、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 亦谬乎? ——王阳明

24、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王阳明

25、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王阳明 《传习录》

26、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

27、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 《传习录》

28、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

29、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 《传习录》

30、 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王阳明 《双峰》

31、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32、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

33、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王阳明

34、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

35、 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王阳明

36、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

37、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

38、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王阳明 《王阳明全集》

39、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 《传习录》

40、 为学大病在好名。 ——王守仁

41、 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王阳明

42、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王守仁 《传习录》

43、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王阳明 《传习录》

44、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 《传习录》

45、 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46、 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王阳明

47、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王守仁

48、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49、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王阳明

50、 天理即人欲 ——王阳明

51、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王守仁 《传习录》

52、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王守仁

53、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守仁

54、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王阳明

55、 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56、 心即道 道即天 知心则知道 知天 ——王阳明

57、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王阳明

58、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 《泛海》

59、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

60、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王守仁

61、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62、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王阳明名言。

第9篇:王阳明名言

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2、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3、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4、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5、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6、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7、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8、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

9、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10、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11、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

12、勾头女子挺胸汉,一生富贵半生闲

13、心之良知之谓圣。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4、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15、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第10篇:王阳明名言

1、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2、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3、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4、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5、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6、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7、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8、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9、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10、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11、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4、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15、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6、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7、常快活便是功夫。

18、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19、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20、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21、天理即仁心。

2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23、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4、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25、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26、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27、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28、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29、天理即人欲。

30、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第11篇:王阳明名言

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 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3、 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4、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5、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6、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7、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8、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9、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10、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1、 知善知恶是良知。

12、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

13、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14、 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15、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6、 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17、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8、 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19、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0、 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21、 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22、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3、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4、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2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26、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27、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8、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29、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30、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31、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32、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33、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4、 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35、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36、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37、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38、 切勿得失横在胸中。

39、 圣人必可学而至。

40、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41、,立德、立身之典。

42、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3、 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44、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

45、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46、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47、 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第12篇:王阳明名言

1、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2、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王阳明

3、“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

4、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阳明

5、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王阳明

6、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7、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王阳明

8、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王阳明

9、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10、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王阳明

11、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阳明

12、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王阳明

1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14、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王阳明

15、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阳明

16、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王阳明

17、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

18、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

19、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

20、“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王阳明

21、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王阳明

22、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23、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王阳明

24、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

25、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

26、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27、圣人处此更有何通?——王阳明

28、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阳明

29、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王阳明

30、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王阳明

31、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王阳明

32、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33、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王阳明

34、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王阳明

35、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36、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37、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

38、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王阳明

39、勿忘勿助必有事焉——王阳明

40、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王阳明

41、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

4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阳明

43、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

44、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王阳明

45、“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阳明

46、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王阳明

47、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48、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阳明

49、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王阳明

50、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51、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王阳明

5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阳明

53、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

5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阳明

55、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

56、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王阳明

57、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王阳明

58、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阳明

59、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

60、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王阳明

61、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62、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阳明

63、“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

64、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王阳明

65、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王阳明

66、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

67、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68、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王阳明

69、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王阳明

第13篇:王阳明名言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的哲学著作有:《答顾东桥书》、《传习录》、《答友人问》、《大学问》、《语录》;诗歌有《立春》、《观傀儡次韵》、《舟山除夕》;散文有《瘗旅文》、《与毛宪副》;散曲《归隐》;作品集有《王文成公全书》亦称《阳明全集》等。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

【译文】圣人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人也是天生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

【译文】读书写文章怎么能累人呢?是人自己被读书作文的得失观念所拖累了。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译文】你没看着这花的时候,这个花和你的心同归于寂静。当你来看这个花的时候,这个花的颜色和你看的同一时刻明白起来。因此知道这个花不在你的心外。

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译文】眼睛没有本体,以万物的颜色为本体。耳朵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声音为本体。鼻子没有本体,以万物的气息为本体。口没有本体,以万物的味道为本体。心没有本体,以天地万物感应的是与非为本体。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

【译文】初始之心的明亮,皎洁的就像白天的太阳,没有犯了错误而自己不知道的,但是令人担心的是不能改正错误。一念之间改正了错误,当时就获得了初始之心。一个人谁能不犯错误?改正错误是可贵的。

古人之学,切实为己。不徒事于讲说。

【译文】古人留下的学问,是切切实实对自己有好处的,不只是用于讲学谈论。

时习之要,只是谨独。

【译文】孔子“学而时习之”中“时习”的要领,只是独处时要谨慎小心。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倍。

【译文】人在官场中修行,和隐居山林修行相比,功夫难上十倍。

此心之良知,昭然不昧,万古一日。

【译文】这颗心的良知,显著、明显地挂在那里不曾晦暗过,万古以来就像那个不变的太阳。

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译文】做学问的根本在于立志,志向一旦立定那么做学问的功夫已经成功一半了。

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

【译文】恶念,是后天形成的习气;善念,是先天的本性。

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译文】繁华过眼只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只有一根线那么长。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译文】山中不要说没有好东西供你享用,这里的明月和清风是不用花钱买的。

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只是阶梯。

【译文】万般真理我自己本身就具足,《六经》原来只是求得真理的`阶梯。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译文】问问您什么事情让您每日心神不定?原来是在烦恼场中错用了功夫。不要说圣人之门没有口诀,“良知”两个字就是修行参证的秘诀。

良知即是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谁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却是谁?

【译文】良知就是时时独自觉知,这个“知”之外更没什么别的什么“知”。谁不知道有良知存在呢,但是谁又知道和获得了那个良知呢?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译文】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就按这个修行看起来很玄妙。把这个方法说给世人听却没有人相信,反而从身体之外寻觅神仙。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译文】我的心中自有一轮光明的月亮,千古以来一直团团圆圆、永无缺憾。山河大地簇拥着这清澈明亮的光辉,观赏心中的月亮何必等到中秋呢?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译文】君子做学问是用来明心见性的。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译文】立志成为圣人,就能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能成为贤人。

人言不如自悔之真。

【译文】别人说的不如自己悔悟获得的真切。

君子小人之分,只是能诚意与不能诚意。

【译文】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在于能否诚心诚意。

第14篇:王阳明名言

1、今天,古长白练飞,断青山。

2、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

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4、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

5、我不知道月亮上的河流是谁,但看到长江送水。

6、去年在四罗桥上,今年的冷庐山歌。

7、生命太短暂,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想与时间赛跑。

8、志向不真心不热,工作不热心不紧。

9、贫穷而坚强,不坠云霄的志向。

10、长江万里东注,箫吹卷经涛。

11、长江滚滚征泪,一夜西风总白头。

12、知识是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的光泽。

13、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领域是时间。

14、一百个充满信心和决心的人胜过一万名谨慎而可敬的人,他们值得尊敬。

15、庐山显示南斗旁的屏幕九折云锦。

16、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易,到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

17、寂寞远航影蓝天,只看长江水平线流淌。

18、如果你想学,你就得学。如果你想学,你就得学。

19、一个人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利。

20、有自信的人,可以变渺小为伟大,变平庸为神奇。

21、读书是容易的,思考是困难的,但是没有思考是没有用的`。

22、有一点知识的人,更不谦虚;有知识和能力的人必须谦虚。

23、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不应该看他取得了什么。

24、伟人在登上光荣的宝座之前都要走过沙漠。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