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21 11:18:12

第1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受益匪浅。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经验积累,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读了第19条建议我也感触颇深。他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的学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其实不然。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可取,因为今天会默,明天就忘,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也只能成为一种“死”知识。更严重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真正沦落为后进生。由此看来,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当读到“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这一条时,我深深懂得了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报告”声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影响正在集中注意力听课的学生,接着可能还会发生一系列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为何不让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迟到的学生也是个别人,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比课上询问差。如果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读到“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这条建议时,我在思考:“你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了,要讲的事情我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学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了。而“我讲清楚了吗”是我们教师把“没听懂”的责任承担起来。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大家不防也来试一试。

在读此书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可。读了此书,我才知道,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仅要不断学习,而且要善于宽容学生错误,善于赞美学生。让我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吧!

第2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先做好“读书人”才能做好“教书人”,读书能让我们成为优秀的教师。我看过《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后,有种拨云见日之感,作者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为我们指点迷津,还给我们许多教育教学的好方法,使我受益颇丰。

读了苏霍先做好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书中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成绩等等。

书中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他提出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发挥自得,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这样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作为年轻教师的我,面对教材教法的生疏,我更加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厚积薄发的道理。

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鲜明而生动的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教师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学生在某一学科上成绩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冷淡的态度。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自身学习怕主人,要乐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对教师而言,就是对教育过程的思考,把自己有所触动的瞬间和片断变成文字,记录在案,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善于觉察儿童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学会观察孩子,观察才能了解孩子,才能捕捉细微的教育现象。教育日记也包括教学反思,记录教学活动等,是对自己一日工作的审视和分析。

书中谈到对“后进生”的工作,这确实是每一位教师“最难啃的骨头”之一。他们理解和记忆的能力相对较差,有的老师教了一段时间就会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孩子从学习的逆境中走出来,“后进生”普遍存在着“没眼睛,没耳朵”的毛病,他们对老师上课所讲的没用心听和记,在教学中,要经常让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提高他们用眼、耳的频率,自然知识就记牢了。他们有些并没有智力上的差异,只是少了一份坚持,在学习生活中多加培养,有了坚持不懈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他们也不再成为“后进生”了。

读了这本书,发现作者提出的问题都是教师近切想解决的问题,既有理论也有生动的事例,还介绍了处理问题的对策。读书不仅能激发“后进生”的觉醒,更能让我们教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为真正有品位的教师。

第3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善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碰到坚苦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活跃的现实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良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浩繁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日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是啊,我们经常听到教员们如许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日常普通我也经常如许地埋怨。一日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功课、教诲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欢迎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学校的其他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工作。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

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惟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心里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若是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素质融会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老是埋怨没有时间,埋怨工作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九牛一毫。明白了这些事理,一切埋怨都抛到了一边。

书中所举的那个汗青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亲近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很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如何使这些小溪永远连结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起首考虑清晰的!

前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驯良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酷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解救路子,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业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髓,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教员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简略单纯得像识字讲义一样了”。

第4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暑假里,我再次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完后,不禁感叹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他仿佛正在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一样,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书中共写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作为教师的神圣职责。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苏霍林姆斯基就提出“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他给我们的建议是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是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他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生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过程中活起来。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真正地获得这笔终生受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一位老师,我非常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们能对语文更感兴趣一些,学习更积极主动一些,学习热情更高涨一些,我想这是我追求的目标,但如何才能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更吸引人呢?兴趣的源泉在哪儿呢?这是从教一年以来一直让我倍感困惑之处,但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兴趣的秘密何在”,我们“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实施和现象的‘权利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的任务就是要不断的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帮助他们实现这种愿望。

此时不觉有些底气不足,自己读过的教育专著可谓是凤毛麟角,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没有正确教育教学理念的支撑又怎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更科学、更有效、更游刃有余呢?怎样才能使自己不局限于一桶水,而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呢?书中又给了我及时的提示:“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还有担任班主任的琐碎工作以及生活琐事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似乎时间已经被完全用光了,其实不然。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书中给了我最真诚的答案: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读书能使人变得睿智,当读书真正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时,那么我想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第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最近有幸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使我感触颇深,启发匪浅。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共谈了100条建议,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能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完这一百条建议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读后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让学生热爱美术,兴趣的秘密何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做为美术教师要让每一节课堂都能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爱上这个学科,才能使每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书中教育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个孩子发挥创造的空间,以下书中给出的几个建议,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学习。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努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

培养孩子对图画的爱好。苏霍姆林斯基在针对培养孩子审美情趣上给出了几个建议,专门组织几次旅行,到“思维的发源地”(自然界)去,以使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充满鲜明的审美情感;一步接一步地借给儿童一些基本的画图技能;把图画用到创造性书面作业里去;力求使绘画在儿童的精神生活中占有应得的地位。美术学习不只是要培养画家,更重要的是要用美术的教育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欣赏能力以及审美情趣和态度,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思想情操和完美的人格。将来能够成为有具有审美情趣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美术学习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目光穿行于浸透了深邃哲理的字里行间,我仿佛进行了一次耐人寻味的思想之旅。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第6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这周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这本书透露出作者的教育智慧、教育热情、教育的思考,最终的是作者对孩子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爱令我敬佩、令我感动。苏赫姆林斯基既是一名教育科学家,又是一名教育艺术家。他所创造的优秀的作品永远是我们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条。他说:“我认为,对人漠不关心是最不能容忍、最危险的一种缺点。”他又说:“我们内心中应当对人,对他身上的良好开端具有无限的信心。”就像孟子说的:“人之初心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善的,至于世界上还有坏人那是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社会、教师和家长加以关怀和正面引导,孩子们都会向美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应该相信纯洁无瑕的学生,这种信念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

当今社会青少年能获取信息的地方更加便捷了,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下,有些青少年的思想有些混乱,价值观有些扭曲,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仍然要坚信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都是纯洁的,都是要求上进的,都是可以教育的。只有有了这种信念,我们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教育智慧,更好的给孩子进行正面引导。记得上一届的学生中有一位学习成绩很差,经常做一些违反班规甚至校规的事情,但是人长得帅气,说话办事干净利落,在成绩差的同学中有很强的领导力和号召力,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当然他既不是“贼”也不是“王”,他只是一个需要教师重点进行正面引导的学生。我和他之间的故事就悄悄地拉开了帷幕,我看他字写的不错,书本摆放的也很整齐,是个有条理的人,就给经常上课说话违反纪律的他安排了一项他的'专属工作——在黑板上更换每日课程表,一次月考,一天没有上课,只是考试回来需要上七八节和两节晚自习,我惊喜的发现考试结束后黑板上的课程表被他及时更换了,他是这么负责任的孩子呀!我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他,我看到他害羞的低下了头,不过我发现了他偷偷上扬的嘴角是甜甜的笑,自此以后他在班级中开始不断悄悄地做好事,比如大扫除时主动申请擦灯和吊扇,主动帮班级搬书,主动帮助同学,主动问老师好.......虽然每次都是不声张的但是每次我都会及时发现给予表扬,家长会上我当着全体家长的面表扬了他,他的家长会后跟说我以前觉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是老师帮我看到了孩子的亮点,以后在家也要多多发现孩子的亮点。过年的时候全班投票选班级“文明之星”,全班两个名额,他是其中之一,上台领奖时我给他照了照片,我发现了他眼里的温暖和光芒。毕业了他和他的妈妈来到办公室跟我道别,竟然他俩都哭了,我也哭了。

我懂得了每个孩子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天使,等着我们来唤醒!

第7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即,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是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教育对象的现状,采用“拿来主义”,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渗透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做到移植别人的思想精华而非形体。

那么如何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呢?

一、选好学习的对象

在一个教师集体里,值得你学习的教师的经验可能是很多的,但是你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一个挨一个地普遍地学习。为了避免盲目性,提高学习的效果,就要选择好学习的.对象。譬如,你要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你就可以先看看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某班绝大多数学生的练习本(作业本)里字迹端正清秀、错误很少,那么,这就是在告诉你: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因为学生的练习本(作业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这样,你就可以去听这个班的教师的课,去观察,思考这个班的教师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的。

二、寻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

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往往是多种积极因素造成的。然而,你开始去听课时,可能只是把着眼点放在教师是如何教的这个方法问题上。可是,到时候你却会发现这个班的学生之所以学得好是由于许多因素所决定的。这时,你要去仔细地思索;这良好的教学效果到底取决于哪些良好的教学条件。然后把这些条件一一跟自己已具备的条件(包括自己的学生已具备的条件)加以对比,看看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如何创造这些条件,这样就能找到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不要照搬别人的个别方法,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某一项措施就能取得的,也没有某一种个别的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任何一种方法的实施都是有条件的。优秀的教师都很重视学习别人的经验,但是他们从来也不照搬别人的个别的方法。他们总是对别人的经验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挖掘自己的优势,逐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没有对别人和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钻研精神,既不可能深刻理解也不可能真正学到别人的经验。即使是最好的经验,也只有在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变成了符合自己和自己班级个性特点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

由此看来,学习别人的优秀经验,是一个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过程。它要求我们始终以长远的眼光,去进行不懈的努力。有的教师企图在一夜之间就将别人的好经验学到手,这就象是今天才把种子播到土壤里,希望它明天一早就会长出幼芽一样,是不现实的。

总之,要想学习别的教师的长处及优点,就是一个字:勤。勤于动眼,勤于动心,勤于动脑。那么就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第8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向善的心灵,而教师手中就有点燃"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苗的火种.放眼望去,在我们身边成千上百的孩子中,即便是那些"问题孩子",又有哪一个不存有向上的心呢?

书中谈到,有一位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一课,听课的教师听得入了迷,竟然忘了记录,课后一位邻校教师问他,"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在看书之前我听我们组的语文老师说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就被其中的话语所感动,后来看了书之后我的心为之一震。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我们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作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读些与学科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有关的书籍.而对于每一个即将跨入教师行列的人来说应该在大学时好好学习这些课程。阅读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教师“不读书”,学生何求知。身负教书育人、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都“不读书”了,还怎么要求学生养成求知的欲望和习惯呢?

教师“不读书”,不可能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学生求知求学应该是十分广泛和丰富的,课本之内只是一些基础的、必备的知识。求知离不开课外阅读。教师不读课外书,怎么引导学生?久之,教师岂不成了教书“匠人”,学生岂不成了考试“机器”?教师“不读书”,给学生带了个“坏头”。学生的求知欲和好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举止往往就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不读课外书,怎么要求学生广泛涉猎知识?师生都只为应付考试“努力”,求知的道路岂不越来越窄?

如果说,教师“不读书”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无奈的选择,那么,为人师表的责任何在?充实提高自己的自觉何在?这是身为教师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要读好书,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勤于思考,二、享受读书的乐趣,三、让读书成为习惯。

我尽量做到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所以当我有空时就翻翻一些数学杂志,那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找到了快乐。我很庆幸在轻松愉悦的师范学校时没有让自己养成懒惰的习惯,所以现在还能静下心看看书。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我每一个向善心灵的孩子们跟着他们那颗向上的心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成为一个社会有心人。

第9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最近看了《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段,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读了此书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说说容易做起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做得不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此书的《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第10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是在多观察多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学生情况,采用“拿来主义”,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渗透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一、在听课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升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工龄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验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而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所以听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成长、丰富经验的重要学习方式。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课都有他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我们听课的目的就是要多发现长处,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风格,或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或推广交流,促进专业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它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作用。”这也在提醒我们,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学习他人经验的同时,要进行反复的琢磨。在分析总结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在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师日记。他说:“教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了许多年前学校要求我们手写个人自修笔记,倡议老师们写写自己的随笔,一直到现在的电子博客,我们学校的教师大多都在坚持写随笔,这和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的教师日记可以说异曲同工。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其用意在教育我们要重视反思。作为教师,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将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我们的学生是种子,他们不会一躇而就,立即变成参天大树,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浇水、施肥、修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想让学生成为心中理想的“大树”,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为学生的成长“浇水、施肥”。

第11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安奈特.L.布鲁特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给人感觉不像在阅读书籍,而是像与一位耐心、睿智的长者聊天,他的丰厚学识、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我心灵,书中没有什么时尚、新潮的词语,也没有最新的教育革新理念,更没有一些枯燥、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它呈现的是经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实用技巧和建议,《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读后感。本书的101条建议体现出作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人性化,注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并强调情感教学与创造性教学手段的结合的教学理念。每条建议都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本书有助于老教师的自身进一步提高,而对于新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

书中描述了作为优秀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优秀教师应具备的永不消散的魅力。优秀的教师总会维持自己良好的声誉,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不为外界消极态度所影响,并且做任何事情都能从容、镇定,能控制自己的反应,不带着怒气行事。优秀的教师总会以身作则,凡事尽力做到最好,但也会寻求帮助。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从错误中学习和成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书中提到优秀教师要能够很好地与家长合作,这条建议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小班的孩子刚刚入园,很多家长不放心,只要我们多和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取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今后他们将会更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读后感《《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读后感》。

本书在教学规划的章节中,提出了如何合理利用时间,不要无故延迟,结合我的实际工作,小班的.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差,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帮助和了解孩子,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去做备课、进行课题研究等工作是一个大问题,书中的建议给了我很好的指导。书中还提醒教师要精心准备,井井有条,做到每节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活动内容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不断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从书中还了解到要经常性观摩其他教师的课,这样可以发现不同的好的教学方法,大家经验共享,共同进步。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其社交礼仪,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礼仪规范。

有着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班级必定是一个良好的集体。本书提出了许多构建成功师生关系的建议。其中对教师自身提出了一些要求:教师要保持微笑,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同时,建议提出教师对待学生的一些要求:熟悉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你的“最好”,不求完美,只求学生进步等。这些建议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努力才能很好地行之有效地付诸于行动。

读完后我如闭塞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我又进一步理解了“教育艺术”、“教育智慧”的深刻含义了。

第12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事,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有时会有豁然开朗的惊喜,有时也会为自己愚笨的做法自责不已,仿佛在与他面对面的交流,解答着我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每次读都给我带来新的收获与体验。

初读第78条“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大致内容:巴甫里克是本节的主人公,他是老师眼中的差生,老师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孩子,是一个思维迟钝的儿童。女教师一遍又一遍地教,却都是徒劳无功,可是苏霍姆林斯基明明记得他在刚入校时是一个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孩子,幸运的是在接下来的几次去田野树林旅行的机会让苏霍姆林斯基意识到这是一个观察力非常精细,能敏锐地察觉到隐藏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的孩子。果然巴甫里克在自然学科上的表现惊艳了整个学校,他培育的苹果树枝成活率极高,并且能总结出顶端的嫩枝会使成活率更高。这种表现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巴甫里克的思维觉醒了,他的植物栽培的研究能力日益增强,在学习上也一年比一年进步,最终考入农业学院,成为农艺师。

从巴甫里克的老师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就是“拼命”地给他们补,花了很多时间,用了大量工作,成效就是微乎其微。在没有成效的情况下,老师的心情一定特差,说话的音量也控制不好,成绩差的学生又属于那种比较敏感,自卑心较强的孩子,他们就会变得更胆怯,对学习更没兴趣,还会产生消极心理,甚至不遵守纪律,处处与老师作对。如果我们老师转变思路,学会欣赏他们、赞美他们、发现并支持他们的兴趣,总有一部分学生“思维觉醒”是需要恰当的方式的。正如李玫瑾教授说的那样,成龙的天赋在动作上面,如果让他像一般的孩子一样读书,未必有今天的成就。

其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差生”最终成材的例子。从巴甫里克的`身上,我要清醒、理智地面对看起来不会学习的孩子,他,她,不是差生,而是思维还没觉醒;从女教师的身上,我要吸取教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当这条路行不通时,我们一定要试试别的出路;从生物老师的身上,我醒悟到,原来,多让学生动手有这么神奇的力量!

我还想起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把教育给神化了,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并且将孩子成绩差的原因全部归咎于老师,显然是极不负责任的。但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案例告诉我,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读写能力,观察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并不总能在同一时间达到理想水平,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是真的无法避免的,那么我们能做的首先是要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成为孩子信任的人。其次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支持,我们如果把孩子看作一个“大写的人”,他也就会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反之,他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我们不妨这样期待着,差生或早或晚会有这样的“思维觉醒”,我们做老师的要留心发现,并给予帮助和引导,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就变成了下一个爱迪生或爱因斯坦。让我们的爱成为他们成长的助推器,而不是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第13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教师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教师不知道的事情也许学生早已知道,因此我们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为了适应这一时代特点,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让读书成为习惯。

一、有爱才会有教育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二、学会欣赏学生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我觉得“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爱好学生是容易的事,爱那些让我们操不完心的学生就非易事。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学会爱:学会把每个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学会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学会把学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才不会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为你会发现: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着爱!

三、教育应该以人为本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做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学习班送去。正像有些家长所说的那样:现在光靠学校学点是不行的,要考重点学校,不参加学习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分数固然重要,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亦或是我们教师来说,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强求、苛刻。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第14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主要阅读的书籍依然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其实从阅读之日算起该有一年的时间了,可到今年寒假才将此书读完,不是我懒散悠闲,而是每次看完一个故事吸收完一个教育精华后总得花上好一段时间去消化,去反思自己,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将所读所学所悟的东西用之教学,我的学生才能从中获益。读完此书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伟大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总能用很贴切的语言来解读我们教师的内心,他总能站在我们的立场去为我们解惑,每次阅读后,我总种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个学期在教学上带给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后进生,针对后进生的问题我看过不少书,也听取过不少名师的意见,可自己总跳不出那个死角,表现得太过于激进,对于学生的优异成绩表现得过于兴奋,对于那些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却缺乏冷静地分析。到底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在书中有一章节专门是针对后进生问题的,这个章节在读完一遍后我收获不多,可在我一次次教育失败后我总会再次翻阅,发现每次的感受是不相同的,现在我常问自己:作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每个学生上着同样的课,问着同样的问题,布置同样的作业哪怕,补差也没有分出个差别。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也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在捧着教育名著或其他有益的书籍?所以今后,我要想要求学生多阅读必须从自己做起: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我想只有读得多,学得多,悟得多,才能将最好的教学奉献给自己的学生,才能将最新的教学理念灌输给我的学生,最终我才对得起我的学生。

第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看完了美国教育界知名作家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简单谈一下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用耐心去包容孩子

有时面对“调皮”的学生时,常常觉得他们好不乖,越想越恼火,但是看了书中给我们的小方法应该会有很好的效果:一杯常理,几勺耐心、宽容、恒心,积极的期望和向上的态度,再浇上满心的爱。确实,这样可以很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情。总是希求学生有完美表现的老师是极端不现实的,得到的也只能是无尽的失望,所以我在教学中大多都是鼓励孩子们,他们犯错的时候尽可能的去鼓励他们,他们学得兴趣也就越高了,学进去的也越多了。

二、用诚心去鼓励孩子

原来我在上课时课堂纪律有时会不好,一部分同学总是在讨论问题,于是我就制止,我心里一直疑惑:怎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听话,这么不守纪律?阅读了此书后,才知道我在课堂管理上有所欠缺,一味的压制,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孩子们讨论的原因是基于他们有讨论的需求,还有就是我在这段时间内的教学设计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出现了“时间空白”。我应该转变一种管理方法,我根据实际情况实践了书中讲述的方法:我不在课堂上大骂学生了,而是找了几个上课经常讲话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开导说教,在以后的课堂上因为他们几个纪律有所好转,我在课堂上大加表扬他们。于是其他爱讲话的学生也慢慢收敛了,而我也及时进行了表扬。从此我的课堂纪律改善了许多。

三、用规范和积极去引领孩子

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其社交礼仪,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礼仪规范。的确,我曾在学生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看了此书后,我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力求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个良好的集体必定是有着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班级。

书中提出了许多构建成功师生关系的建议。这些建议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努力才能很好地行之有效地付诸于行动。老师要关注课堂上积极地事情,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反馈要积极。读了这些建议后,我深刻体会到“积极”这两个字的作用,无论我们面对任何的教育问题,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处理,去表扬表现好的孩子,或变个方法去鼓励那些犯了错误的孩子,而不是一味的批评,相信孩子定会从你的态度中读懂你的意思,进而走向成功。

在山大二附中我也看到了我的身边有这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不为外界消极态度所影响,并且做任何事情都能从容、镇定,积极向上。他们总会以身作则做到最好,但也会寻求帮助,能够很好地与家长合作,具备很高的教育素养,不断取得事业上的进步。我会努力向他们学习。不断的修炼自己,提高自己。

书中的建议非常多,也非常实用,还需要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不断实践,真正的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和人文素养。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