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观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23 19:12:10

第1篇:《沂蒙》观后感

今天学校让我们观看电影《沂蒙六姐妹》,在观看的时候泪水止不住的流,我们沂蒙山的人真是好样的,同时觉得沂蒙山人在战争年代的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深思,特别是女主人公月芬一辈子没见过战死在战场的丈夫,自己也勇敢的投身战斗,还有那未成年的小鹤和黑燕也投入到用肩膀为子弟兵架起人桥的沂蒙姐妹,真的好感人啊!正如陈毅将军所言:我至死都不能忘记沂蒙山,是沂蒙山的小米养育了人民的子弟兵,是沂蒙山的小推车推出了革命的胜利。

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你们看看《沂蒙六姐妹》她们显现出女性爱党爱军爱民,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的精神,舍小家顾大家、为党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不震撼我们的心灵吗?最后听着那凄凉的沂蒙山小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回到现实,我想我们作为老区的后代,我们要发扬她们的光荣传统和伟大的沂蒙精神,和她们相比我们就不会抱怨社会抱怨命运不公了,只有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第2篇:《沂蒙》观后感

星期五下午我们四年级一班全体同学在教室利用多媒体观看了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沂蒙六姐妹》。

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夕革命老区沂蒙山的一个叫烟庄的小山村里,村里的男人都去前线打仗,家里女人同样不能闲着,她们要摊几千斤的煎饼,还要做几百双军鞋,要为战士的马收集粮草。当战斗激烈时她们组成了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抬伤员,以极快的速度让医生更快地救伤员。她们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一条河时,却发现河上的桥比敌军炸断了,她们一个个跳进寒冷刺骨的河水里,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战士搭起了一座浮桥。第二天我军全歼国民党的王牌师――74师,战斗胜利了!沂蒙山的六姐妹和一些人,凯旋而归,等待她们的却是亲人牺牲的噩耗,她们跪在亲人的灵前伤心地哭着,她们的行为感动了全村人,大伙都跪在了地上跟着哭泣。

当看完电影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想,我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成不了栋梁之材,我能对得起战士们的牺牲,能对得起沂蒙山六姐妹的付出吗?所以现在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报效祖国,报答为我们牺牲的革命前辈,因为我们幸福,和谐,温馨的生活是他们给予的!

第3篇:《沂蒙》观后感

《沂蒙》主旋律是抗战戏,色调土灰土灰的,主角看不出是演员还是一群真实的沂蒙人,身上的尘土好像要从电视机里扑出来,质朴的声音好像是当年的当地人发出来走出电视机的。每个人都太生动了,每个小故事都太感人了,给人一种心灵的洗涤与全身的冲击。我甚至都喜欢,沂蒙一个个飞扬的人儿。

《沂蒙》是不是管虎从解构灰暗到构建完美的最好见证,我想:就是!我呢,也就是好喜欢管虎的《沂蒙》。《沂蒙》让人看到了真正的“军民鱼水情”,八路军的孩子就是老百姓自己的骨肉,即使再艰难,也“不能亏着八路军的孩子”。于宝珍接受新任务,带着两个八路军的孩子回到家。因为心甜有奶,便将一个嗷嗷待哺的女孩黎明交给心甜照顾。抗战时期条件非常辛苦,哪能有这么多奶水?以至于自己的亲骨肉牛牛饿的嗷嗷哭,不管牛牛怎么哭,心甜心疼地一边流着泪,一边也要先喂饱黎明,多么崇高高的母爱,多么无私的付出,看到这个场景,让人心酸。

更令观众感动的是心爱,一个没有生育过的女人,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在沂生得了重病后,心爱抱着沂生跑了7、8公里的路才找到卫生院,在无法确诊破伤风还是败血病的情况下,医生都手足无措,而沂生的亲生父母接到命令又不得不扔下孩子回到部队,出于一种女人所独具的“母爱”天性,心爱不顾一切,发了疯似的抱着孩子回到了自己的老屋,守着,唤着,不怕被传染的给孩子喂药。终于,沂生的病好了,虚弱的沂生开口叫了一声“娘”,万般的艰辛与折磨此刻具有了意义与价值,母性的光辉在心爱身上闪烁。可以说,平日我看电视一般一夜要跳跃地看三个以上频道,不会紧盯一个台,因为我知道下一个结局,下一个人物,也没有那么个电视值得我坚持的理由。可,《沂蒙》是一个例外,真是一个例外,我自己都始料不及。那些残酷的镜头是我害怕的,那些涂得黑炭一样的脸蛋并不好看,但正是那一幕幕真实的残忍,让我更增添了对日本鬼子的仇恨(我一直最不肯原谅地讨厌日本),我把拳头握成地球看电视;而正是那不加粉饰的沂蒙人的灰头灰脑,让我感受了素朴醇厚的美与博大。

剧中的主角于宝珍是一个无知无畏的母亲,人们称她为“女李云龙和女姜大牙”合为一体的女人。而她和沂蒙的她们是让共和国的老帅们“进了棺材都忘不掉”的女人。她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脚踏平了艰难,用小车推出了胜利,一个个儿子送上了战场,打小鬼子,不仅仅是家仇还有国恨。图什么,“我知不道!”

迟蓬演的于宝珍活龙活现,“我叫于——宝——珍!”“我知不道!”“咋的了?”这是于宝珍说得最平常的话,也是最多最有力也是最有趣的话。剧中的心甜、心爱和李阳这些姐妹们都原汁原味地一一鲜活着,不去论什么大事业,甚至还有小家家气狭隘的一面,但面对日本鬼子的害怕愤慨,面对八路军的疼惜大义,都在血管里喷涌。那怕用乳汁救小战士也不认为是什么大举大义,只知道不救就会牺牲。她们有时候为了躲避鬼子活命,为了救八路军战士,养育藏匿八路军留下来的孩子,即使衣衫褴褛,满头青丝乱蓬蓬的,还挂满泥土和野草,黑乎乎的'脸手,唯独没有皱纹的皮肤还知道是年轻人。此刻,我却看到了最美丽的山花,看到了最博大的胸怀。

那些沂蒙的男人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粗布棉袄、黝黑的脸蛋、粗糙的双手、泛黄的牙齿,机警而敦厚地默默做一切,杀日本鬼子,运送八路军的粮食。在日本鬼子杀死亲人时,哭得眼泪鼻涕一大把,这些都不会让人感觉有损形象,这才是最真实的人的写照,最阳刚最英武的男子汉。

泪水已经不知流了多少,一句话,感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被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所陶醉,现在人们很少再提起老区的人们了,其实即便是现在老区的人们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完全进入小康社会。我所感动的是,老区人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一位革命的老妈妈,为了革命,献出了三个儿子以及自己的老伴,无私抚养八路军的孩子,而最让人震撼的是她的高尚情操,无私无悔,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真的称之为"子弟兵的母亲",正是有无数的这种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群众,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真的不能忘记他们啊!

说起沂蒙山区人人都知道,因为那是我们革命的老区,在那里普写了一曲曲歌颂老区人民的赞歌!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有多少抗日英雄和之前模范出现在那片土地上吗,在哪里留下了永久的回忆。高山草地洒下了多少英烈的鲜血,才换来今日的安宁!祝福你老区的人民!

这几天晚上红霞都在看电视连续剧【沂蒙】剧目,体现了当时老区人民支援抗日的光辉历程。看的红霞从心里感动,我们的沂蒙山根据地的人民的鱼水之情,给全国人民留下了好的印象,是我们心中的楷模!看见当时的老区人民忘我的工作支援前线。好儿郎都去当兵抗日,参加解放全中国的战斗,抛头颅洒热血各个都是英雄好汉,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动听的沂蒙山小调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新中国的功臣!我们的沂蒙山老乡!

剧中的沂蒙山区的代表人物,我们的妇救会长一家人,全家人战斗在抗日的前线,男孩全部当兵,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立下汗马功劳,女人在家乡支援前线是全村人的榜样!年轻的心田为了救治伤员,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奄奄一息的战士,为了革命妇救会长的大儿子儿媳,惨死在日本人能侵略者的刀下。为了抗战送走了自己的小女儿参加八路军,为了抗美援朝送走了最小的儿子。在全国解放前夕相伴半生的老伴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前线的战士吃得饱,沂蒙山人民把粮食都支援了前线,自己只能喝糊涂粥来充饥。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区女人,一个值得大家敬仰的老革命战士!沂蒙山根据地的人民!我们的心中的敬仰的老区人民!他们只是老区的代表人物,当年的沂蒙山老区是革命的老根据地,有了他们的贡献,才有今天的新中国!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祝福他们!

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祖国和谐美好,兴旺发达,强大的新中国站立在东方!改革开放人人奔小康,我们的老区人民过得好吗?红霞真心的希望你们过得好,在改革开放中一起奔小康,享受新时代的阳光享受美好生活!和我们一起享受五星红旗下温暖和平安!

第4篇:《沂蒙》观后感

今天,我和爸爸、姥姥一起参加了由沂蒙晚报小记者社举办的“一起来看电影”的活动,今天放映的电影是《沂蒙六姐妹》。

这部电影描述了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姐妹们的故事。当时,家家户户的男人都去前线打仗,只有老人、女人和孩子留在家里。每当他们听到炮响,就要连夜为前线的战士们烙煎饼、做布鞋,一家烙的煎饼就有几百张!部队里发的粮食用光了,就拿自己家里储存的。为了战争的胜利,他们毫无保留的全部奉献出来。

电影中有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她的丈夫一直在前线打仗,结婚时也没有回家,她就跟家里的一只公鸡拜了堂。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见一面丈夫,看看他长得什么样。后来,她参加了担架队,到了前线抢救伤员。一次部队过大河,河上唯一的一座桥被敌人炸毁了,她们担架队的姑娘们就顶着木板,站在冰冷的水中,架起了一座人桥,让部队过了河。当部队凯旋时,她却看到家里摆了灵堂,上面写着她丈夫的名字!这个姑娘啊,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自己的丈夫!残酷的战争夺去了多少勇士的生命!毁掉了多少幸福的家庭!这个姑娘就是沂蒙六姐妹中的一位——月芬!

看完电影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息,任凭泪水在脸上流淌。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沂蒙姐妹们啊!她们为了战争的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即使家里有人牺牲,第二天也会重新振奋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让我们为那些为了战争胜利而奋斗的人们致敬吧!

第5篇:《沂蒙》观后感

沂蒙六姐妹,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就在那个幸运的下午,我观看了这部电影。

沂蒙六姐妹,她们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她们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村庄,分别是:张玉梅、

伊延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这六位妇女,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前线的情况下,全力以赴发动男女老少支援解放战争的英雄事迹。 六姐妹中,有一个当时叫月芬的姑娘,她嫁给了一战士,可这位战士上了前线,她按照习俗,和一只公鸡拜了堂,直到丈夫牺牲,也未见上一面,但她仍旧努力的做支前工作??

六姐妹们虽然是普通的群众们,都遭受了丧失亲人的痛苦,但她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这种敢于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她们不辞辛劳,送、送粮草、做军鞋、护理病人,样样粗话都干,有时一天只吃唯一的一顿饭,三更半夜起床,通宵达旦的工作,这种拼命硬干的精神让人敬佩。她们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在没有别人的强制的情况下,主动承担着革命事业,她们无怨无悔,热情的服务,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联想到自己,真是惭愧!

那个时代的女子真是伟大、善良、朴实。就是在前线时,六姐妹们带头毫不迟疑,没有半丝怨言地跳入冰凉的河水中,用她们一只只细瘦的肩膀托起木板,那一双双奔跑的双脚,一个个杀敌心切的战士们从她们的头顶掠过,可她们没有一滴泪水。想到现在的人们,真是惭愧!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