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与地坛》有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10 11:44:38

第1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史铁生作品精选》已被我列入到我最喜欢的书中,而史铁生则被列入到我最喜欢的人中。我对散文卷中的《我与地坛》深有感触。

《我与地坛》总共分了七个大段落,在这七个大段落里,史铁生讲述了他与地坛点点滴滴的故事,还讲述了他在地坛时的思考和他所看见的`事物,在最后一段时,他还讲述了现在去地坛时是怎么想的。

我从没去过地坛,不知道地坛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史铁生在散文中的描述,我似乎真的去过那个地方。史铁生的思绪是我遥遥不及的,我佩服他所思考的事情。他在他的散文中,小说中,诗歌中,剧本中,书信中都写下了一个个伟大的定律;在《我与地坛》中,他发现和写下了不止一个伟大的定律:死和活是什么;地坛里有过史铁生的车辙的地方也有他母亲的脚印;人有优点就有缺点。

在《我与地坛》里,我首先就了解到史铁生他一定很爱安静,他一定很爱思考。如果,史铁生还活在世上,我一定会去见他,聊聊他所写的散文,聊聊我们的生平,可惜了,世界上又有一位才子坠落。

第2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史铁生一定是一位坚强而开朗的作家,在《我与地坛》这本书中,我似乎真的在与他对话,倾听他的思想。

《我与地坛》叙述了作家史铁生在一座名叫地坛的废弃古园中遇到的人与他所思索的人生。第一次摇着轮椅进入地坛时,史铁生已经双腿瘫痪了。他在这幽静古园中,遇到了一对恩爱的夫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爱喝酒的老者、一多可爱而又不幸的兄妹,他们给了史铁生很多启迪。史铁生在地坛中大多是思考,思考生活,思考世界,思考母亲。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史铁生在地坛里回忆他的母亲。史铁生由于瘫痪而烦躁不安,他的母亲担心他出事,在史铁生去地坛的时间里,总是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可惜的是,母亲的爱史铁生直到母亲逝世才感悟,才后悔自己没有关心过她。?读了史铁生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我贪玩回家晚了,她总是会焦急地在门口张望;我做作业做的急了,她总是会在一旁耐心的指点;我哪里受伤了,她总是会担心的问候……

这么多小事中,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年级时数方块。那时我总是搞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三个小方块,老师却说是四个,因为其中一个小方块底下藏了一个,要不然那个小方块怎么摆在第二层呢?即使老师这样细致的讲,我也听不明白只能似懂非懂的点头。

回到家,我好多题目都不会做,练习本上擦了又擦,都擦得破损了,皱皱巴巴的纸张正如我那拧在一块的思维,怎么也解不开。妈妈便在一旁指导,她搬出跟老师一样的`理论,但我理解不了。妈妈讲了好几遍,画了一张又一张的草图,她的头上都渗出了细细密密的小汗珠,看来她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导我这个笨女儿了。

可是,妈妈就是妈妈,她永远都是最好的向导。妈妈给我找来几个小盒子,摆好对我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我摆小盒子,你来数个数,然后再来做题。”这种游戏一直伴随了我好久,直到我数清了小方块。

现在,当初的笨女孩长大了,聪明的妈妈却苍老了,再也理不清女儿那复杂的英语语法与方程了。但我不想学史铁生,一直错过那伟大的母爱,我会感恩于母亲,感恩于这本书,是它使我明白了一个母亲的心。?《我与地坛》是一本可以好好珍藏的书,正如那母爱,细细品味才能读懂,才能学会珍惜。

第3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我与地坛》是中国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散文。

史铁生出生的地方在地坛附近,在他以前的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上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作者说:“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

在史铁生最狂妄的年纪他失去了双腿,在一个下午作者无意中进了这个园子,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用作者的话说“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问,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在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在作者心情十分悲伤的时候,这个园子的寂静给了他心灵的安慰。但是当时作者认为那只是逃避。

在地坛中作者经过了很多次思考,他一连几小时在地坛里思考关于生死的问题。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再也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讲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记过,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是啊,既然死一定回来,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活呢?在古园里作者静静思考活着的意义。

我觉得活着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只有几十年,困难和痛苦从来都没有走远,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更要为家人而活,为爱你的人而活。生命无常,我们要懂得珍惜,作为一个人要对自己负责。当我读到后面的时候作者说母亲总是跟着他,她来找他,又不让他发现。

我相信母亲都是爱孩子的,在作者车轮经过的地方也有母亲的脚印,等到他后来明白了母亲,可是母亲已经不再了,他明白了千万不要跟母亲倔强,当他懂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读完《我与地坛》我感受到我们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在生命中难免会遇到不顺,但是请相信,事情一定可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

第4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玻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茂盛得自在坦荡。这个曾经历过无限繁华,而今却沧桑无比的老园子,便是地坛了。而人们总会记得,曾经有个叫史铁生的残疾人,在这里领悟了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算是这世上万千不幸者中的一个。21年那年,正值青春焕发,活力四射的年龄,一场疾病却无情地掠夺了他双腿的行走能力,使他再也无法站立,与正常人一样自由行走。这对一个还怀着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来讲,该是怎样可怕的打击啊!然而,就在对生活万念俱灰时,史铁生遇到了地坛,一个让他永生不能忘却的地方。

在地坛,史铁生见证了形形色色的人。有一对从中年变为老人的夫妇,有热爱唱歌的小伙子,饮酒的老头儿,中年女工程师,很有天赋的长跑家……他们都带给史铁生无数的感动,无数对生与死的思考。而其中一个弱智的漂亮女孩儿,更是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思考。

作者(史铁生)曾为这个女孩而感叹,上帝为何要把漂亮与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这是多么不幸的事啊!可她别无选择,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造化弄人,有时命运就是这样的不公,正如书中所言:“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对于早已成为现实的不幸,除了坦然地去面对,又能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方法呢?

作者在沉思中,给了生死一个简单的定义:生与死都是命中注定,都是事实。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面对死亡,面对不幸。死只是早与晚的.区别,不幸只是多与少的差异。这并非要我们去考虑,去抱怨。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我们应该想的,是“怎样活下去”、“怎样活得更好”的问题,是面对生活的一种坦然与平静,是对不幸的接受与无畏,而非对命运的抱怨,对生命的自我放弃。现实对每一个人来说不全是痛苦;幸福与痛苦之间,也许仅仅是不同人看待事情角度的差异。与其整日为自己的不幸而痛苦,不如坦然地面对不幸,笑出生命的强大与美好。

即便是再不幸的人,也有生命中幸运的地方。史铁生虽然失去了会行走的双腿,但他背后,却一直有一个无私而伟大的母亲在默默地支持他。在地震中的幸存者,即使是失去了健全的身体,可他却依旧要感叹,在夺去无数生命的灾难中活下来才是最大的幸运。生命就是如此神奇而伟大,上帝在降临不幸的同时也赐给了人们幸运。

上帝创造了生命,也就一定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尽管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们可能会面对各种不幸。但是,当你面对不幸时,请坦然微笑。

第5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顺境时笑迎春风,逆境时乐对风霜——读《我与地坛》有感苏禹彤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事例愈发的频繁,每一件事例的背后都暴露出青少年心里健康问题,以及他们对生命的不珍重和儿戏感。

前段时间,上海14岁女初中生跳楼事件令我感到痛心。这位女孩在遗书中写到,父母要求她保持好成绩,若无法达成,遇到的不是安慰、协助解决问题,反而是遭到父母的辱骂及殴打……其中有一句话令我震惊“人生一趟,遇到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我相信,生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是每一个人自己的,我尊重也她自己对生命的选择,但我却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她对生命的如此冷漠的态度。我曾读过一本书,是史铁生先生写的《我与地坛》。1969年,史铁生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他找不到工作,也找不到去路,却忽然间“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写下了《我与地坛》。我读过许多文章,享受过许多作家细腻的笔触,但却从未读过史铁生那般的痛苦中寻求解脱的挣扎。我从未想过生命可以从字里行间中体现地那么具体,那么痛,又那么轻。痛苦中,轻盈仿佛就在那求死的一念之间。轻盈里,却藏满了属于生命的那一份沉甸甸的重量,重到肩背被压弯,重到灵魂都要破碎,重到亲手将它抬起的那刻世界都在为你而欢呼和嗟叹。命运却仿佛对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的双腿残废了,残废的也不单单是他的双腿,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的羽翼。

在这段他与地坛“相濡以沫”的故事中,既有对自己灵魂的涅槃重生,又有关于他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他与地坛的相互陪伴也终究感化了自己“因为这园子我感恩于己的命运”。他在人生最低谷走向地坛,又在十五年与地坛的陪伴中体悟自己的人生。他也在一个下午忽得感悟到“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他仿佛知道他自己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衬托拥有幸福的人,可是命运又为何对他如此不公。自然,上帝为他下降苦难,他从这份苦难中悟到的,远比苦难本身有价值罢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的肥力的沙漠。”

人生在这个世界,就必须得承受在这世界上的诸多差异带来的。不同视角评判的痛苦也似乎是“上帝为你关上了一道门,必定要为你打开一扇窗。”差别只在于,你选择停留在被关上门的痛苦,还是去探索窗外的新世界,换个角度看世界,自己何尝又不是换了一个新世界。他说:“每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场阴谋。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学习、生活亦是如此。“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也如同物理中的相互作用力,找准方向与作用点,施力大小却由你自己决定,而物体间力的作用却是相互的,合力永远为“0”,付出多少与收获也必然成正比,没有投入的专心也必定是一场自欺欺人的伪装。“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向阳而死,向死而生。”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态度。就像《苏菲的世界》苏菲的感悟:“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在世上是多么美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说,“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明白了。”除了他自己,我们谁也无法想象他是如何挺过来的,但我们知道他已经接受了现实,把死看成生命中必然的“节日”的达观和释然。生与死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两者必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生在世,若是不知道死亡的事实又何来活着的美好与希望。以另一种方式活下来的肉体中,终也是比不过长久留存的信念罢了。倒不如,在知晓自己现在活着的事实后,珍惜眼前,不虚此行。“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鲜衣怒马的少年终会褪去一身繁华淡然归去,把握好当下,又何尝不是最好的选择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小小的我们在宇宙面前只会显得更加渺小,那化为永恒的欲望又怎会臣服于寄托渺小的人间。也倒不如,趁着现在,趁着未来,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在褪去一身繁华时,总不显得多几分狼狈。“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的离开也让他心神恍惚,也是母亲的离开让他懂得了更多。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也让他印象深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既包含了他关于生与死的深刻思考,又在润物细无声处写出对母亲愈加浓厚的爱。他与地坛的相遇,铸就了他平凡而伟大的命运,他与母亲的离别,铸就了他丰富而深刻的情怀。“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同样,地坛也是……

第6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总体来说,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给人感觉像淡淡地小雏菊的香,完全是安宁而沉静的,没有想象中的自怨自艾以及冗长的感慨,像秋天的下午,让人的心霎时间平静了,而那淡淡若有若无地伤感更美的.令人心痛。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不必急,也不必恐慌。该来,就来了。史铁生先生眼里,死亡并不是一个沉重地话题。既然来时无法阻挡,不来是便不必慌乱。

也许是因为这场灾难,史铁生先生的内心变得非常细腻,敏锐。从被太阳晒干的蚯蚓到阶下的果皮,阶上被坐皱的报纸。感觉像草丛里初绽的小野花,清新而温暖。

一边看《我与地坛》一边写,恍惚间仿佛到了那野草荒芜都自在坦荡的地坛,看到那个用一支温暖的笔书写生活的史铁生先生——

不觉那份宁静早住进我心里。

第7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孤城绝域里藏着一个无坚不摧的生命,没有任何阴霾和忧愁,仅存那足以覆盖沙漠的不屈不挠。在这样一个日升月落,斗转星移的地坛。他何曾不是像他那双抱残的腿一样,自岿然不动,度过十五年跌宕起伏的光景。

他用平凡的文字,记录着他传奇的一生。氤氲着残阳气息的荒老地坛,令他百感交织。命运在捉弄他,文字在眷顾他。

那衰草寒烟,那落日晚霞,那云月苍茫,地坛的上空仿佛悬浮着灰蒙蒙的萧索,史铁生心里蕴藏的一腔温热,将辛酸溶解,化为曹雪芹所说的“字字看来皆是血”。

史铁生在书中写了一个不幸的孩子,上帝恳然地把漂亮赐给了他,却忘记把聪明附上。可爱的姑娘遭到伙伴的嘲笑和戏弄,仍然一无所知。她在树下拈花而笑,没有任何安分的理智。这是对她的咄咄逼人,抑或是命运的残暴不堪。他注定失去智慧?成为一个不折不扣,彻头彻尾的弱智儿,终生被冠上问题孩子的名号?在社会上充当一个卑微的负累,小姑娘的人生将会是何等的迷惘。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史铁生先生怀着对人生的奢望与悲观,对自己的`绝望与挫败。静静地用文字麻痹了世俗的思想。字里行间中,他对生与死的诠释,生死并不是天渊之别,只是一线之差。生命,为爱而生,突然而死。荒僻的地坛,令作者触景伤怀,想起了母亲,想起了自己。感觉是理所当然的千沟万壑,落落寡欢。

当母亲温柔的背影轰然垮塌,轻缓的呼吸戛然而止,猝然离开儿子身边,结束了一生。史铁生甚感凄凉,他想念母亲,他心如绞痛,他甚至无法逃避这个血淋淋的现实。它将永久地失去母爱。母亲春暖花开的爱抚,妩媚不可方物,祥和安逸的剪水双瞳。属于母亲的一切一切都在悬崖上摇摇欲坠,它将成为过去式的金贵回忆,作者心中一副新鲜的默剧,值得留恋却又不舍得埋葬。

他在地坛中的领悟了人去楼空,客走茶凉的真谛。文字里溢洒了作者从容的生命毅力,重新燃起的无限激情与动力。他潇洒地抛开黯然的颓败,他比起其他人更珍惜这份生命,他用尽片刻不息的激情撞上了持续加温的心房,亘古不变的地坛将他从混沌中狠狠的扯了回来。

他无法替代母亲离开,母亲也无法替代儿子截瘫,这是现实。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与祈祷,成为了惨荡荡的空想。“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对死的轻描淡写,字字揪心。仿佛置身与那片人烟飘渺的地坛,与作者感同身受,心中承装了对未来满满的期望,像肥皂那般透明的而又纯净的思想,没有任何杂质,轻轻地融入了地坛的最深层,泛滥出天角那片浓稠的霞光。

他始终是乐观地面对生命,母亲和蔼的炯炯目光让他恢复了男子汉的自尊,以往的自信。最后,他笃诚地回馈了母亲对他沉甸甸的爱。他不再活在被保护之下,他写出感人肺腑的字句,感动了一群在垂死边缘挣扎的劫难惨败者,同样地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向往。

坦荡的人生,自出生以来,命运无人能测。苦与难,忧与患,唯有自己共度。

第8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史铁生大家并不陌生,算得上是一个巨匠名流,我佩服他,不是因为他的文章,也不是因为他的那种生存精神,而是,我也说不清楚。心中就是有那一种感觉,说不清楚。

史铁生先生曾经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暗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些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可以看做是对他的作品一生的诠释。

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

试着想一想,史铁生的创作何其成功,看那句“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再举这句“我其实未必适合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一条路走,这条路又不能再用脚去,便用笔去寻找。而这样的我,后来发现利于此一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又有几句“我向往着这样的写作—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要为活着找一个充分的.理由。”“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蒋子丹说:“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许纪霖说:“在红卫兵一代中,史铁生也许是极少数能够超越自身,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说:“铁生对生命的解读,对宗教精神的阐释,对文学和自然的感悟,构成了真正的哲学。他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颗路边的石子的感觉。”

《我与地坛》算得上是史铁生的成功之作了。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眼睛极其湿润,暂不多说,史铁生先生永远是一个奇迹。

第9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题记

读书使人睿智,我热爱读书。

雨在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天灰蒙蒙的,所有景物都在风雨里静默着,偶尔传来一两声鸟鸣,更衬托出了这宁静和平的下午,这样的下午必定是属于阅读的。

不经意的一瞥,发现桌角静静地躺着一本书,深蓝的封面,淡蓝的字迹,没有繁琐的话语,只赫然入眼“我与地坛”。哦,它是史铁生的著作。翻开书页,我便一头扎近书海中不能自拔。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史铁生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二十岁,正是人生中的花样年华,却突然截瘫了,犹如五雷轰顶,所有的追求、所有的梦想刹那间灰飞烟灭。“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墙壁。”这是史铁生当时的痛苦写照,可以说,在史铁生的天地中笼罩着昏暗,随之而来的是无边无际的痛苦之崖,只有一个接一个的噩梦!我不禁垂头叹惜。

那个荒芜冷落的身影——地坛,在这时,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史铁生这个孤独无助的灵魂。“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在史铁生最颓废的那段日子里,是地坛,给了他希望, “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今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禁心潮腾涌,思潮起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史铁生重获生命的希望,燃起了生命之火,用纸笔在报刊上冲撞开一条路,在写作领域获得了不小的成就。它在朋友的帮助下去过茫茫大漠,去过辽阔草原,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可他的命运终究坎坷,老天爷又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多次一只脚跨进了鬼门关。“二十一岁、二十九岁、三十八岁,我三进三出友谊医院,我没死,全靠了友谊。后两次不是我想去勾结死神,而是死神对我有了兴趣;我高烧到四十多度,朋友们把我抬到友谊医院,内科说没有护理截瘫病人的经验,柏大夫就去找来王主任,找来张护士长……”他,是坚强的',接二连三的磨难都没有使他屈服。他仍以他坚定的信念,一步一步,艰难而又坚定地走下去,就像他艰难的一生!

读到这里,我已经对《我与地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接着往下读,史铁生以欢快的笔调回忆美好的童年,“但还是晚了,那个儿童专场已经开演半天了。下一场呢?下一场是成人场,最便宜的也得两毛一位了。我和八子站在售票口前发呆,真想把时钟倒拨,真想把价目牌上的两角改成五分……”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孩童时期的天性纯真,我也为之动容,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好的。珍惜生活吧,领略秋,领取冬,收获四季,拥有世界吧!

合上书,望着窗外漫天的夕阳,我的心感到从未有过的畅快。

火烧云染红了半个天空!夕阳柔和地照射在我的脸上,暖融融的,长舒一口气,那学习的烦恼、考试的压力都已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史铁生那曲折的一生都没有击垮他,何况我呢?要相信:“哪怕是夕阳也有它无限美好的景致!”

一阵清风拂过,我心潮澎湃……

愿书香永驻心灵!

第10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我与地坛》是公认的建国50年来最好的散文!其丰沛的力度,让所有去阅读《我与地坛》的人都不得不认真去思考人生的诸多大问题。

人生是苦役,但并不是说,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苦役中就找不回尊严和欢乐。史铁生的文字有一些苍凉,但那些文字来自他的心灵深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一定感受不到在那苍凉的底色下的滚烫衷肠。

苦役终有竟时,然而人却不必焦虑结局。因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摘自《我与地坛》),也因此,死也是一件不必去探究的事情,这一点上孔圣人是对的,“未知生,焉知死?”一个人不去尝遍生的诸般滋味,他面对死亡的态度就值得怀疑。向死而生才是最大的现实态度。自戕是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勇气的,这是逃避,是放弃尊严。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一个人固有的能力和智慧是只有在艰苦的境遇中才能极尽挥发的。尽我所能并不委弃,就是尊严。只是,遍历痛苦的人还能不能感受欢乐?我想是可以的,一个始终在坚持着某些东西的人,他是可以从这种坚持中获得莫大的欢乐的,这就是他的救赎。

有时我们觉得欢愉无法祈求,但有时,我们也感到它的翳影曾翩拂过我们的心房,在那些格外宁静的`时刻。正象瓦雷里在《海滨墓园》里所说:“多么不易,经过那么漫长的跋涉之后,终可以放眼眺望那一片神奇的静谧。”有时,我能从史铁生的个人内心起伏中解读到这种宁静。

我喜欢史铁生的散文胜过他的小说,史铁生在他的小说中藏匿不深,容易让人联想他的生平,在小说中情绪激荡是一种缺陷。但散文不一样,散文正要求一个人率性,赤诚相对。

这就是我读《我与地坛》的一点感想。

第11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翻开高中语文必修一,无心去看那是第几页,唯有“史铁生”三个字映入眼帘,格外显眼。

史铁生,我国当代作家,他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他摇着轮椅去到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与地坛》写的是双腿瘫痪的作者在地坛这座历尽沧桑的古园中坐着或躺着,看书或想事,,用树枝拍打和驱赶小昆虫。作者用了十几年在地坛中找到了三个问题的答案,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是干嘛要写作?作者从地坛中获得了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色彩,在众人眼里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这是作者对于干嘛要写作的回答,为写作而活,为欲望而活。正如作者所说:“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欲望,或许遥不可及,但欲望如同梦想,没有梦想,你将会迷失方向,不知所措,没有欲望,亦是如此,没有欲望,就没有前进的动力。

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欲望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但《我与地坛》使我改变了对它的看法。正是因为欲望,作者才选择活下来,才选择写作,才会获得成功。不仅是作者,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让欲望带领我们前进,相信自己前途无量。

《我与地坛》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抒发了对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读完,我获益匪浅,我懂得了欲望不一定是坏东西,它可能是促使你前进的力量。面对不幸,我们要抱有勇敢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亦是如此。

第12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拥有一个自己的“地坛”,可以随时向它吐露心声,寄托喜悦,诉说忧愁。照作者的话说,“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史铁生,一个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数十年来与疾病做着顽强的斗争,在生命最狂妄放肆的年华里失去了双腿,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打击,可他还是在病榻上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作品。对于他来说,地坛仿佛就是为了等他,冥冥之中已有了宿命的安排。在那段茫然颓废的日子里,他经常摇着轮椅去地坛久坐,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他得出了结论,生与死是不可以控制的。因为迟早有一天会向上帝报到,会离开这个繁杂却又值得怀念的地方,那为何不轻松地过现在的生活呢?而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他还是顽强地走了下去,克服了困难与挫折。是他的母亲,一个善解人意却又不失关怀的女人,十几年来没有任何抱怨,即便当时儿子的脾气差到极点,她也没多说什么,因为她知道要给儿子一个自己的空间,这中间的过程她也愿意等,哪怕再久。史铁生说,他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他在园子中待得太久,母亲总忍不了担心而去园子里找他,直到看到他好好地待在园子里,才悄悄的转身回去。母亲同样把爱倾注在这个园子里,并不是因为她也爱来这个园子,而是因为她的儿子。她只想儿子在这好好的,她把真心融在她的儿子和这个陪伴了他十几年的地坛里,只是因为她是一个母亲,就只是一个同其他母亲一样的女人。

在地坛里,除了史铁生,还有那个热爱唱歌的青年,那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妇,那个女孩和关心她的兄长等,都好像成了这个园子历史的见证者,但是最后剩下的人却少之又少。这篇难得的好文章,无疑歌颂了最伟大的母爱,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让人重新对人生进行了一番思索。在生命中母亲绝对是一个最重要的角色,虽说父爱母爱同样伟大,但父亲和母亲还是有所不同的。父亲撑起一个家,为家人在外工作打拼,苦和累从不挂在嘴上;母亲天天要为孩子洗衣做饭,从小把我们拉扯到大,不求任何回报,总是为我们操心。难道母亲本来就应该为孩子担心这操心那吗?并不是。她们只是在我们最需要关爱最需要温暖的时候给予我们一切,直到老去。小时候总爱说,要给父母吃不老的药,要让他们永远年轻。可是现实总会打破那善良的梦想,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会何时离我们而去,但总有这样的一天,不要等到失去后才珍惜,父母在意的并不是你对他们多好,而是你过的有多好。

有个心中的“地坛”不比真实的地坛差,读完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知道了生命的可贵,更懂了亲情的伟大无私,时间并不会停下脚步,未来的事我们也无可预料,轻松地度过一生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吧。

第13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如果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读过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感受的话,我想我不会用感动这个词,因为感动这个词不足以表达这其中饱含的力量和历练。那么,只有震撼一词可以准确表达我心意了吧。史铁生在这本书里的文章,对母亲的怀念无疑是最令我动容的,一位孱弱的母亲需要有多大的耐心和勇气才能抚养起一个在二十几岁失去双腿,脾气暴躁的儿子呢?又是如何在儿子独自在地坛散步之时,焦急地寻找着儿子?儿子的成功,母亲再也无法亲见,我对这位母亲感到无限悲悯。

此外,史铁生在怀念自己童年和故人的文章中也让我感到了暖暖的温情,即使是在那么一个残酷的时代,那么混乱的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多有不顺,甚至有些是多舛,但他的笔锋总是在这个时刻轻轻一收,不再让悲伤的情绪泛滥,只是留存着记忆中那份美好,只为这可怜人儿的生命而默默祈祷祝福。我以为,这是他心中的大爱,也是他对生命的尊敬。

诚然,他的身残志坚令我们健康的人汗颜,但更重要的是,在与死神的较量过程中,他表现出的坦然和淡定是震慑到了死神了的。纵使他是在经过一番苦痛挣扎才重新认识到生的可贵,死的必然,才认识到生命给予他的考验是一场历练。只要全然的热情才能止息痛苦。于是,史铁生将对命运不公的`怨恨也早已化成对万物生灵的热爱,对周边细微事物和人的关怀。生活于他,不过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被定在轮椅上,却已然飞向云霄。

死与生,美与丑,贫与富,爱与恨,这些事物间的界限往往是混沌不清的,如果没有死亡带来的恐惧,也就不会有在生的幸福。正如史铁生所说,因为此岸是残缺的,所以彼岸才不会坍塌,我们的世界永远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里。

第14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它等待着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地残废了双腿。”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领悟到了他那不同寻常的人生以及他顽强的意志。

二十岁——人一生中最美的年纪。如果把一生比作开花的过程,那么二十岁时,花儿一定在盛放。就在这处充满朝气的'年岁,史铁生的双腿却瘫痪了。如熄灭了人生路上的灯火般,他失去了工作,找不到去路,人生一片渺茫。他曾愤怒,也曾迷茫,似乎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他每天到地坛消磨时间,有时甚至在那里呆上一整天。

史铁生看到院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渐渐看到了世界上美好的一面,终于走出了阴影,开始了写作生涯,勇敢地、坚强地活下去……

读完后,我颇有感慨。谁都难免会有困窘、迷茫的时候,越是艰难,我们越要勇敢面对。

三年级时,我面对一个巨大的转变:转学。从老家转学到了北京。入学考试是少不了的。老家学英语是比较晚的,这里的同学已经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英语自由地表达出来,而我只是仅仅认识几个单词罢了。入学考试的成绩自然高不了,这让我一度悲伤与焦虑。上英语课如同听天书,完成作业也十分艰难,我简直失落到了极点。我默默地问自己:“李子萌,这还是以前的你吗?难道你的英语成绩要一直差下去吗?”“不,绝对不行!”我一面学习着课本的内容,一面借来以前的课本,听着,读着,强记着。爸爸也在每天下班后给我耐心辅导,给予我巨大的帮助。渐渐地,我成了英语课上发言最积极的那一个,在第一次英语考试的时候居然拿到了满分。这对于一个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的孩子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对于我来说,其中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快乐谁又能够懂得。

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坎坷,难免会有失落和迷茫。跌倒了不怕,站起来继续勇敢地走下去,努力让自己更好,坎坷便可被打败!这个道理,是我们应当永远永远记住的。

第15篇:读《我与地坛》有感

在一个阴天里,和学生一起读《我与地坛》,不知为什么,我的心变得沉静了。

仿佛把心交给了史铁生,与他一起在那个不热闹的地坛旁边一待就是十五个春夏秋冬。自己仿佛看穿了什么,渐渐的身子正了,人却变得恍惚不定又庆幸着什么。他的故事占满我的脑子,时不时的就会浮现出儿子与母亲的情感纠纷,我有些乱了。

我渐渐的被大脑支配仿佛自己就是史铁生,悄无声息的进入了那个废弃的古园,好像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我一次次的和死神对话,站在那颗大树下,望到了母亲找我时脸上的焦急神色。是她用爱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而后,一对老夫妻,一位唱歌的青年,弱智女孩和她的哥哥,无数次给我鼓励,给我生命的海洋,给了我重生的机会,坚强地走了过来。

我想对人来说,人生仅此一次,我们难道要随意的去玩弄什么?还是要好好把握。人生难免多坎坷,但这不是能顺理成章认为是逃避的理由,人生何来风平浪静?我们应该懂得热爱生命,重视生活磨练,学会心疼自己。尊重生命是最起码的责任,尊重生命是最基本感谢父母的`方式。

阳光下母亲与我们共同温暖,风雨中母亲为我们遮挡庇护,史铁生告诉我们人生短暂,珍惜每一份温暖和呵护,珍惜现在。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你看到了时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太阳熄灭着走下山去,余辉散满了傍晚的西天。你在朦胧幽静的沉沉暮色中,在野草荒藤肆意蔓延的古园中,看见了自己的心魂,看见了敬仰的园神。

你曾经在轮椅上失魂落魄狼狈不堪,你为着躲避一个世界,而来到另一个世界,古园在沉寂中等待你。

你来到这荒芜的园子里寻觅自己,你在老树下荒草边颓墙旁,静坐观想,窥看自己的心魂。

你在思考人生,思考死亡。对于为何被抛于这世界上来,你曾经疑惑不解,恐慌一圈一圈捆绑了你整颗心。

末了,你终于彻悟: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你的生命由生死组成,一半是生,一半是死。

从你呱呱坠地的一刻起,你开始向死亡迈进。你说了,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你所有的时间,都是从你的生命中剥夺而来,得到多少,也就失去了多少。活过一刻便死去一刻。

人,都是这样一点一点地,慢慢死去。

你知道,生死有别。死是一段路,生是一座桥。上了桥,始终会下桥;下了桥,始终会上路。

你看见园子中自己的车辙旁,竟都是母亲不张扬的脚印。你深知你的母亲爱你,可她猝然上了路时,你心中满是痛悔。

你的长跑家朋友一圈一圈一年一年周而复始地努力,眼见成功就在面前却无法触及,你望他绝望的身影,你是在为命运而叹息吗?

你看到那哥哥照顾着智障的美丽妹妹,你是在感慨生命。她满裙的小灯笼花洒落了一地呀,你的心碎了吗?

园神说: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

你亦清楚,生死无异。想生是欲,想死是望。

你说,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那么,用你的欲去控制你的望,在那个园子里偷偷地写吧。把激情幻化成文字,以笔杆为武器,任你的心魂在自由的天穹下,畅快地吸取生命的养分,用你的欲去战胜你的望。

做个勇敢的人质,做个激情的演员,做个精明的观众。

园神看到的,是你自己用对生的向往救了自己。你还活着,你赢了。

园神说: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福址

生死来来往往,岁月依旧。

你记得又忘了。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我亦看到了时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园神啊,这原来也是我的罪孽与福址。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