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29 21:03:40

第1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它是一本哲学史小说,更是一种自我世界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个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书虽说是哲学史的介绍,但并不是很侧重哲学思想本身,书中对关注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后对学派或者哲学家也没有过多探讨,更多的是在介绍他们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去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最后,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哲学思考,作者都会用容易让人理解的例子来阐释怎样去理解并哲学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书只要表达这些,我想作者也没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节。作者采用的手法与其说是想引人入胜,让哲学史的介绍不显得枯燥,更不如说是为了激发我们对哲学的兴趣,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因为本书小说的情节不就正是一个最好的哲学基本问题吗?一个关于是否存在的问题。

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是少校写的书里虚构的人物,少校用这本书来作为给他女儿席德的`15岁的生日。而这一真相在讲到柏克莱等经验主义学派时向我们揭示。然后后面更离奇的是苏菲从书中走出来,来到了少校的世界。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们不防采用像《盗梦空间》里梦境的层次一样来定义世界(正如书中说的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本书的作者乔斯坦贾德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是否有第四层我们暂且放一个“?”。

先假设我们站在苏菲的世界,即第一层世界,那我们也会像乔安的爸爸一样,在听到艾伯特说我们并不存在时感到愤怒。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能感受到一切,我们用手拍桌子手会疼,我们经过一生那么多年的时间。但事实证明,它们只不过是少校的思想产物,它们所谓的感觉不过是少校给予它们的让自己以为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给了它们存在的“理型”。但后来苏菲他们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呢?

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考。如,苏菲是虚构的是在介绍柏克莱等经验主义时才告诉我们的。这不正证明了这一理论吗?这时的哲学是怀疑,不能证明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苏菲并不能证明她是虚构的,她一直以为她是存在的,但事实确实她是虚构的。回到我们刚才说的,苏菲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存在的呢?这要结合当时给我们介绍的哲学思考,这时的哲学提到的是,我们并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因为上帝不会以“超自然”的法则来向我们显示,于是我们没有超自然的感官经验,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同样,我们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说说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实都是迷信。

于是,作者利用这一观点,让苏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经验,比如让各种童话人物出现,还有从一开始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种“超自然”法则的把戏,然后苏菲他们再借着哲学性的思考从而证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说他们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然后,我们站在第二层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们会怎么看呢?他们同样也会认为他们是存在的,他们也会知道苏菲是不存在的,因为苏菲就是他们虚构出来的。但他们真的存在吗?如果站在第三层,也就是现实层的我们当然知道,因为少校不过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但,少校他们知道吗?他们不知道,因为作者还没有让他们经历“超自然”法则。他们不能获得这方面的感官经验,不能由此证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们的世界有没有上帝——作者的存在。但是,或许以后少校会意识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说的,或许少校也只是另外一个人虚构的人物。如果少校认为自己是存在的,认为自己就是最高层,那他怎么样也不会想到自己虚构的苏菲会来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层世界是最高世界,那么苏菲在这一层的出现当然就是属于“超自然”法则的了,那么这一事件就属于离奇的了,所以作者在这里安排这一看似离奇的事件不就说明了,这一切只是作者创造的,所以作为少校虚构的苏菲可以出现在少校的世界里。我想,接下来要发生的,从那条船自己解开缰绳开始,到苏菲慢慢的去影响第二层世界,少校在慢慢经历了这些“超自然”法则,有了这些经验,经过哲学的思考可能也会发现自己是虚构的吧。

第2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苏菲的世界》起初听到这个书名我还以为这也许是一本类似于小孩子探险的故事。直到翻开它我才知道…呵,大相径庭。

《苏菲的世界》用小女孩苏菲莫名其妙收到一位不知名人物写信教授的哲学课程讲述的从最早自然哲学到近现代的哲学家们代表性的哲学理论。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讲哲学知识是次要,它提醒我们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是重新唤醒我们的好奇心才是它的主要目的吧!书中把我们比作生活在兔子身上的微生物,而大人们随着对外界的熟知,开始安于循规蹈矩的生活,不想知道生活中的一切的来由,也懒得去想“为什么”。这使我想到小时候见到什么都想问,但大人们经往也回答不出什么让我满意的答案。久而久之,有时见到不懂的事情,想再问句为什么时,心里却早就知道得不到什么解释。于是便只默默地想着。后来也便只粗略地看过,连想也不想,因为也得不出结果来。那些哲学家们便是似乎对每个事物都有无数疑问,同样也没人能为他们解疑答惑,但是他们却不会就此置之不理,而是去学习更多知识去解释这一花一草的来由而不是只会欣赏。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好奇,相信一切都会有可能发生,而且也许现在所谓的.不可能未来会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一小部分呢?

其次,我觉得哲学家们提出的一切都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很快从这个思维跳到另一个思维,一时间让人很难理解和转变。这也许就像有时做题时,我都搞不懂自己在想什么,等到终于七拐八绕地想出来下次再看这题却怎么也统不到原本的思路上了。有很多哲学家会想出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让这两种观点在自己脑中来回交替,好像是在不断交换立场与自己的另一观点对抗。在我看来,这是很让人无法理解并且不可具体想象的。原来我以为我知

道哲学家就是那些提出种种为世人所流传的科学或对人生的理论看法的。但现在我发现我好像并不理解哲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并且越想方设法地理解反而越糊涂。

总体而言,我觉得看了《苏菲的世界》让我脑子里一团乱麻。有时我甚至想我们或也是一个书中的角色,那如果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像苏菲一样,自己来把握自己的命运让自己的活更充实。

第3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苏菲的世界》也许是所有这些果实中最适于普通民众口味的典型。在文中主人公苏菲与女孩席德双视角交替出现,纵横书内外的时间与空间。

书中的苏菲在信件的'引导下,从对哲学的一窍不通到渐入佳境,书外的席德则以相对于苏菲世界的“世外人”身份向书中小世界深思。

翻开这一本书,哲学这个艺术家在艾伯特与苏菲这亦师亦友的两人的交流中渐渐清晰。它的真实,它的荒谬,时常令人琢磨不透。它既自然而然,却也超脱常理之外,追根溯源皆有据可依。读音细细品味,既因自己浅陋的认知而甚感羞愧,又在领悟了些许哲理后忍不住抚掌称妙!

最后的章节,席德与父亲眺望着海湾。父亲告诉席德,一切的伊始都源于数十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就好像是一个东西解体一样,四处流离而后自由生长。

我们都是数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而每当我们仰望天空时,其实就在试图寻找回到自我的路。

天上一朝日月,人间几度春秋。转瞬即逝的百年比之于苍茫的宇宙卑小如蚁,但我们也是星辰,轰然一响也可留有余热,痛斥无知深夜,奔向文明银河。

诗人的笔下,海面浮跃粒粒星子,大海如苏格拉底一脸哲学。

我的魂魄已得启蒙,犹船之四周皆亮灯塔。

四面通明,八方风平,双桨蓄势,一腔孤勇,万山无阻。

星火作莲灯,哲学托举起文明,人类驶向无限的可能。

第4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是人出生以来就会有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终极哲学问题,也是所有人至今未解答成功的谜团。

十四岁的苏菲不断的接收到一封封不同寻常的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不过,她通过她充沛的知识逃离了“世界”,可是这一切都被席德看在眼里。这本书中我最佩服的.是苏菲,她依靠在那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发现常人无法触及的奥秘,才能与艾伯特逃离“世界”。

这本书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不禁感到惊奇,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感到怀疑,不过更让我吃惊不已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女为何拥有如此高的悟性,也许是我们已经忘了当初对这世界的好奇,也或许是我们已经淡忘了世界。这一点从艾伯特身亡就可以看出,因为他对世界报以好奇,对我们的生活感到惊奇,所以他才会去探究,去深入,哲学家的疯狂。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人不过是宇宙的蚂蚁,当我们重新打开对世界好奇之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无知,所以才需要像他们这样的哲学家来帮我们来产生他们那“正确的思想”。这本书会唤醒所有人对内心早已沉封的好奇与关怀。他解释了人生的同物,潜至繁琐小事,深至世界,人心,哲学,使这本书让人更加诱发探索,思考。

人如果未背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快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做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一个不快乐的人,这才是苏菲的世界的真谛,不应该如此吗?

第5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这是一本关于哲理的书,我开始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认为这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我开始并不知道,这本书是讲些什么的,当我看到第一章,我便知道这是讲哲学,每当我看到一个问题,我也会思考,但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就比如,第一个问题“你是谁?”我当时的第一个回答就是,我就是我,但苏菲却比我们想的还要多,她还联想到了其他的一些事物。比我们想的还要深入,还有“世界从何而来”“哲学是什么”“奇怪的生物”这些问题把我弄得晕头转向,使我对这本书没有了兴趣,让我接着读下去的.是那个寄信胡神秘人,她是谁呢?为什么要寄信给苏菲呢?

我继续的往下读,后面的内容并不象前面那样难以解读,而且越往后面读,我就觉得我的四周被金灿灿的阳光照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雅典之旅。艾伯特的穿越和雅典两千四百年前的样子,使我大吃了一惊,我当时的思想是和苏菲一样的,这是不是在拍电影呀!怎么会有人一下子就回到古代的雅典呢?可能是在做梦,对于雅典之旅,这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让人通俗易懂。

这本书讲了许多关于哲理的知识,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我们都没有提出疑问,并认真思考过。哲理是一门很复杂又是很简单的一门学问,但这门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动脑筋和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认真思考,直到寻找到答案,我们应该学习苏菲那种爱思考,坚持不解的精神。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思考,而且都深入的去探究,那这个世界的知识分子肯定会比现在多得多。《苏菲的世界》带给了我另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解说的感觉,就好像如果你站在宇宙,你就是宇宙中渺小的尘埃,你非常地想去探索,但宇宙太大了,不论你怎么努力,永远都触碰不到它的边缘,既然望不到边,那就让我们更加努力去探索吧

第6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春日的傍晚最是煎熬。白日的热浪顽劣地四处流窜,迟迟不肯消散,夜晚的湿潮悄然而至,宣誓主权,分寸不让。烦闷的躁意在胸腔膨胀,黏人的湿热从尾框如蛇般钻入脊梁。

孩童尽兴的欢呼开荡在原野,母亲站在门前眺望,声声催促拉开夜生活的序幕。墨汁晕染的云浪从天穹涌现,青山顶与远天际严丝合缝,夜的暗色模糊了轮廓,山与天就这样忘我般依偎,其间不慎泄了点的缺口,风声簌籁,树影婆娑,万物静默如迷。

不经意间,风舌卷起书篇的页脚,一页,便是一个世界。

“哲学”一词,写起来不过寥寥几笔,但若非要阐释其中的内涵,哪怕仅仅选取其九牛一毛,翻来覆去地提练萃取,最后呈现在探索者前的也是一片难以横渡的瀚海。

我们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在得他人启示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默认了人类存在的合理性,而未去深究其本质,怀疑其原理。为什么有人类,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被选择向更高级智慧演化直至演变至如今的整个人类种族及其意识形态的是人类而并非其他物种,诸如此类抽象却真切存在的疑问太多太多。

人们以其敏感的灵魂,通透的心性,天赋的智慧感受到了“哲学”的大概轮廓,其中极少数部分的人利用得天独厚的灵性打通了这个体系的部分脉络,在这之中又有佼佼者连贯脉络,畅通结构。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一个体系逐渐成型,并由此不断衍生分支。最终成长为蓬勃向外的茂树。树上的果愈长愈壮,越结越多。哲学家们是这精神伊甸园的劳农,投身于昼夜不休的栽培修剪,果实成熟落地之后,便任由众人采撷。

我们便是享受着美味果实的一员,面对难以攀爬的高树,众人或望而止步,转身另一个世界;或无奈、无力痴痴坐等。就算是勉强消化几本书,真正转为己用的又有多少呢?

第7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本书主要讲述了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第8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这个假期,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了哲学的世界,让人通过思考“你是谁”、“你从哪儿来”这类哲学问题,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书中哲学家艾伯特和他的学生苏菲在研究学习哲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童话故事中的人物,经历了很多超自然的现象。其中,一个名叫艾勃特的少校不停地给苏菲寄生日贺卡,让苏菲帮忙将贺卡转交给少校的女儿席德,苏菲惊奇地发现自己和席德的生日竟然是同一天。有一天在逛书店时,他们发现了一本叫《苏菲的.世界》的书,在读这本书时,他们再次惊奇的发现,书中描绘的内容和他们现在的生活一模一样,而且他们还发现,他们现实中的生活竟然完全按着书中的内容在进行和发展着。

因此,他们推断自己只是艾勃特少校创造出来的书中的人物,他们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最后成功地从书中逃了出来,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中,他们能够看得见那里的人,但那里的人看不见他们。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找到了席德和他的父亲艾勃特少校,而这时席德正好读到了《苏菲的世界》最后一页,这页的内容描写的正是苏菲找到了席德和艾勃特少校。

书中还有一个神话故事让我陷入了思考,一群人住在地下洞穴中,他们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脚都被捆着,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的身后是一堵高墙,墙后面有一些人形生物走过,手里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由于人偶高过墙头,墙与洞穴之间还有一只火炬,这些人偶则会在洞穴后壁上投下了明明灭灭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穴中居民所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这种“皮影戏”,他们自出生以来就这样坐着,因此他们认为世界唯一存在的只有这些影子了。

有一个穴居人设法挣脱了锁链,他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洞穴上的这些影子从何而来?当他转身看到墙头上的人偶时,他终于明白原来过去一直看到的都只是影子,他爬过高墙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还有蓝天、白云、鲜花、阳光,于是他再次返回洞穴告诉同伴,外面世界是那样的美好,可以一起出去享受,可他的同伴却认为他是个疯子,最后把他给杀了。

书中的故事引起我的深思,我们是不是书中的人物?如果是的话,我们身处其中的这本书,究竟什么时候会被写完,而书的结局是什么……

第9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春天快到了,也快开学了。我与同学结伴去新华书店买书。《苏菲的世界》吸引了我的目光,因此前不久,我刚看过一部电视剧《绿光森林》,其中的主人公也叫苏菲,她聪明、善良,最后她还感动了嫉妒心很强的姐姐。这让我对《苏菲的世界》的内容充满好奇。再加上同学老师的推荐,我便买下了这本书。

初尝

哲学,在我的印象中,是一门非常枯燥,深奥的学科。对于从未接触过哲学的我,理解起来一定很费力。我就像收中的苏菲一样,带着一大串的疑惑,跟着“神秘老师”开始了我们的“哲学之旅”。

从“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两个简短而奇怪的问题开始,跟着这位神秘老师,我开始思考,从古希腊到康德。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从苏格拉底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思考的问题。渐渐地,我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它少了几分枯燥,多了几分生动,大量的历史内容,加上苏菲的好奇心和她不凡的经历,让这本书读着像侦探小说,亲身经历这惊险的过程,而心中对万物的'好奇则渐渐被唤醒。

回味

从愉快中,我读完了这本书,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有一段比喻让我印象深刻。

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同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

这段话像一击响的雷声,把已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适的生活好久的我惊醒。我被哲学家的勇气震憾,也为我们的所好悲哀。毫无疑问,这本书救了我,把我拉回了毛尖,让我再度像婴儿一样,用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对,万物感到新奇。

看那黑黑的蚂蚁,那比米粒还小的身躯,谁能想到它能举起比自己重许多倍的东西。看那娇小的梅花,淡淡的粉色,很难引起注意,谁能想它能在寒冷的冬天开放?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问一个正在饥饿边缘的人,回答一定是“食物”。如果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回答一定是“温暖”。因此我认为赫拉克里特斯说得很对,世间的事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

人生短暂,拥有的能有多少?

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别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

第10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这两天的阅读最大的收获与达尔文,马克思,宇宙什么的无关,惊奇地为自己大晚上突如其来源源不断的灵感找到了答案。就是为什么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在群里发疯说的那些话,那些疯话,包括前天晚上对某孩子发疯的话,原来都是在做自然联想。做自己潜意识的灵媒,貌似有一点成效了啊。虽说总发疯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与自己的潜意识沟通的确是一种非常特殊奇妙的感觉,淋漓尽致,仿佛就找到了本质。无奈的是灵光总是乍现......

这种特殊奇妙的感觉用语言无法形容,这也是读完整本书的感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为在读书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找到了解释就会很兴奋,很惊喜。明白了很多生活中细微之处见真理。原来我们所要的,都可以在哲学中找到答案。很早以前心里就有类似的冲动,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才明白,那是潜意识中哲学的力量。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存在类似的感受,就像当初JEFF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我说一定要看啊。事实证明,太值了。哲学家所做的,和教师不同的就是教师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获得报酬,而哲学家是基于一种类似天赋使命的职责,要给一个答案。我猜这也是作者写书的初衷吧。作为高中哲学教师,致力于人的本质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JosteinGarrder他老人家就是艾伯特。教年轻的苏菲们在15岁之际一些赋予人生以意义的哲学知识。我们,就是苏菲。这世界,是我们永远要探索下去,每代人都要重新问一遍的未知题。

仅仅看一遍是不够的,Jostein已经用反讽明确地告诉读者们要重新读几遍,然后才会获得更多乐趣。

这是一部哲学史,每个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束指引方向的光。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食指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没有几页了,就要结束了。就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很奇怪,怅然若失。苏菲和艾伯特最终成功了,逃出了少校的意念,但是,他们之后的生活又该怎样继续?那一场荒谬的花园宴会,唯一理性的哲学演讲,少校给席德讲述宇宙的奥秘,在少校丰富的想象力中不断出现的童话故事主人公,用尽毕生心血写的一部送给女儿作为生日礼物的一本哲学启蒙书。这些,就在苏菲和艾伯特弄断了锁住船的绳子,使席德意识到了空气中他们的存在,和爸爸要一起划船的对话中,结束了。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很强烈的失落感,就好像走一路风光无限的旅行,沿途美不胜收,目不暇接,甚至不惜停歇,停在半路,却又被好奇和其它神秘力量拽着,奔赴下一个目的地,直到终点才明白旅行的意义,直到结局才意识到那样脆弱,最不愿面对的,最不可避免的,结束。

那轰然的一响,我们也是星尘。

第11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苏菲的世界》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入门读物。作者桥斯坦贾德用故事化的语言,以主人公苏菲的“哲学之旅”为主线,为像我这样的哲学初学者循序渐进地掀开了高深哲学的神秘面纱。

讲真的,初读这本书,让从未接触过哲学知识的我感到很迷惑。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古罗马到现在,有每一个不同时期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哲学家和他们研究的方向,内容以及部分哲学家的经历以及他们的遭遇等等。《苏菲的世界》这本名著,它是无价的智慧读本,其中的哲学知识开阔了我的视、内涵以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道理,更是使我受益匪浅。

从刚开始的“你是谁”到“世界从何而来”,这些问题有时自己也会思考,也增加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趣。书的开头出现了要苏菲转交给席德的.信,这些都设置了悬念,也让我们渐渐地踏入了哲学的世界。我们只有以自己思考,而且这些哲学问题,都不会有统一的答案,那么我们的思想便会更加的自由。

记得书中在讲到“巴洛克”时期时讲到莎士比亚,其中也讲到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就如《百马克》中的“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高谈阔论的可怜演员,无声无息地悄然退下;这是一个傻子说的故事,说得慷慨激昂,却无意义。”我想,即便是傻子所说的又何妨,只不过是以他个人的角度来讨论人生,或许,人生本来有的时候就会这样,但虽说生命没有意义,但我们也应该要竭尽我们的全力,让生命变的有意义。“如果我能客观地抓住上帝,我就不会相信他了。但正因我无法如此,所以我必须信他。如果我希望保守我的信心,我必须时时紧握住客观的不确定性,以便让我即使在七万英寸深的海上,仍能保有我的信心。”这是书中提到的祁克果写的一段话,也让我感触很深。生活也总应该保有一定的新鲜感与挑战性,如果每一个人都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谁会出生,谁会死去,明天考试我必会成功或是失败的话,那么,请问谁还会想去为生命而奔跑呢?苏菲也曾想到“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会你必须要死去的事实。”的确如此。

“习惯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它是灵感和创造的坟墓。”有的时候,人会因习惯而受益,也会因习惯而受害。当然,相对应的自然是习惯的好坏,我们总应该相信,好的习惯自然会给你带来许多你意想不到的惊喜,那么你也不要企盼着你的坏习惯会给你带来怎样的灾祸。“最聪明是明白自己是无知的。”一个人总不应该满足于现状,我们总应该学会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社会这个深渊学会摸爬滚打。“人生需要自身的理性创造。”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由自己主宰,你的态度决定着你这一生。我们不仅要懂得生存的道理,更应该多往深的层次去思考问题,思考着如何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为社会贡献,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

知识是无尽的,历史是固定的,人的身体虽然是肉铸的,可是思想却是灵活的。愿世间每一个人都懂得自己生存的意义,让思想得到最深层次的发展。不要为失去而驻足,要向明天而奔跑。

第12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夜深了。

午夜时分,万籁俱寂。坐在窗边,望着窗外的世界,路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屈指可数的房屋亮着灯,月亮和星辰在夜空中窥探大地……

世界为何要存在?人是什么?

眼前的世界看起来是那么真实,但它真的存在吗?《苏菲的世界》一书中提到,世界就是一杯魔术师从魔术帽中拉出来的一只白兔。不过,这位魔术师到底是谁呢?是上帝吗?好极了,或许就是上帝。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虫。可是大多数人都习惯将世界看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很少有人顺着兔子皮毛上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上帝看个清楚。

苏菲接到的第一个问题是:

你是谁?

这个问题真是令人十分困惑。你也许会很快答出自己的名字,但那个叫做你的名字的人又是谁呢?

苏菲想到自己的父亲原本打算将自己取名为“莉莉”,那她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同样的,这本书的书名也会随之变成《莉莉的世界》,那它会不会变成另外一本书?这真是很别扭。

这使我想起了自己与苏菲同样的经历,家人们原本打算将我取名为“安琪”。我学着苏菲的`样子,在镜子里做出与镜中人握手的样子,并说:

“你好,我的名字叫安琪。”

这不是太荒谬了吗?我的名字并不是安琪,却对镜中人说自己是安琪,完全不对劲。

都说人是有自己的权利的,可人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无法选择自己的性格与长相,甚至不能选择自己是否要做人。这些都太离奇了。

这一切或许是上帝的恶作剧。上帝的手造就了太多纤细灵巧的孩子,累了,也会造就出一个不太伶俐的孩子。但是令人惊奇的是,上帝从来没有创造过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

这些都可以被称为“谜团”,而苏菲对于这些谜团感到困惑,于是另一个人物终于现身了——艾伯特,苏菲的哲学老师。

艾伯特顺着历史给苏菲讲解了许多有关哲学的思想。与此同时,苏菲也收到了许多关于席德的神秘信件。

随着时间的流逝,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艾伯特发现,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存在,他们身边的所有人都是活在一个少校的心灵中。那位少校名为“艾伯特”,而“席德”是他的女儿。艾伯特写了一本《苏菲的世界》,以此作为席德的十五岁生日礼物。艾伯特说这份礼物会愈来愈大,而且可以用一辈子。

《苏菲的世界》致力于探索生命的起源,历程与世界的奥秘。它将读者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境界,你会去探讨一些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问题。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

第13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假期读完的第三本书——《苏菲的世界》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抱着一种很期待的期望。

书中主要讲述着哲学。尽管我对哲学还一无所知,但却有着十足的兴趣。开头伴随着两个令苏菲(还有我)深思而费解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后来,苏菲与她的哲学教师见面了。

书中介绍了很多和哲学有关的'知识,也正是艾伯特与苏菲长久的谈话内容。但是后来却发生着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故事——我被深深吸引住(我不得不承认,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全部明白)。

后来发生着很多离奇却有关联的事,苏菲经常收到一个不认识的女孩席德的爸爸给她寄来的明信片。寄信的人知道苏菲,他可以进入别人的电脑,将字写在没有剥开的香蕉里,甚至让一只狗开口说话……

读到书的后一半部分时,主人公改变了。叙事的角度不再是苏菲,而正是苏菲一直只闻其名不知其人的同龄女孩席德。苏菲与席德的生日相差一天。但席德却知道一切。苏菲的生活全部出现在席德的爸爸送她的生日礼物——《苏菲的世界》上。这是一本书,爸爸从书中教会他的女儿哲学。然而席德真真切切地觉得苏菲与艾伯特真实的存在。爸爸送席德的书写上了句号。

苏菲与席德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最后,苏菲与艾伯特来了席德的世界(可以回去),这样席德的爸爸找不到他们,从而《苏菲的世界》就这样结束了。这个不属于苏菲的世界中,他们碰不得、拿不起任何东西。别人的车可以轻易从他们身上压过去,没有人能看得见他们。苏菲找到席德,那时席德感觉周围有一阵风。而苏菲身上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潜能——席德看见一条小船自己松了绳,漂到了河中央……

我爱极了这本书,这是我进入的与以往每一次都不同的世界。《苏菲的世界》,是精神上的世界!

第14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你认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这个问题似乎很好回答。毕竟,每天清晨我们睁开双眼,第一个接触的就是这个为我们熟知的世界。一草一木,再平常不过了。可自认为熟悉的世界真的是这样吗?

《苏菲的世界》让我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许多年前,我们不知道地球是圆的,不知道地球外还有宇宙。而发现这一切后,我们说这是科学的力量。但实际上,哲学家们早已领先提出并思考过了这个问题,只是他们的回答往往不被那个时代接受而已。那些哲学家们其实就是“兔毛顶端的人”。如果将这个世界看成一只巨大的兔子,我们就是躲在兔毛深处安享现状的人。而努力向上攀爬妄图站在兔毛顶处,去看清世界的,就是哲学家。

每个人生来就是哲学家,他们充满好奇心,周围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未知的`。他们不会因为一个人走在路上,忽然就飘在空中觉得奇怪,也不会觉得1+1=3有什么不对。他们没有成为哲学家,是因为在逐渐认识世界同时也在逐渐丧失好奇心。

所以,我们根本不了解世界。我们自认为的“熟知”不过是在舒适区待久了后潜意识里自然形成的。也就是说,不是我们熟悉世界,而是世界熟悉我们。

这一切都是《苏菲的世界》里艾伯特教会我和我的朋友苏菲的。他是我们共同的哲学老师。

最聪明的人是谁?艾伯特带着我们回到了古雅典。我们见到了学者苏格拉底并了解了他的一生。神谕说苏格拉底是整个雅典最聪明的人,可苏格拉底自已却认为他一无所知。他这样以为的,也因此成为了哲学家,他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并且永不放弃。他是站在兔毛最顶端的人。我们也寻到了最终的答案: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已无知的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

生命的意义何在?当你时时刻刻被人监视被人控制而得不到自由时,你或许会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星尘。生命存在于宇宙之中就是点点星尘。他们渺小不起眼,但在短暂的生命之中无刻不在绽放星光。

很奇怪不是吗?每个人其实都长的一模一样,我们都是从一个理型的模子里刻出来的。就像,不论一匹马长成什么模样,你都能做到一眼看出,这是马。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奇妙,光彩绚丽。

这是苏菲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打开它,你会被不由自主地吸引进去,你会走过不同的时代,希腊、文艺复兴、中世纪,见到不同的人,柏拉图、黑格尔、达尔文。它领着你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脚下是世界,头顶是宇宙,一览无余。你会重新认识生命,认识自已。

就像一个尚在襁袍中的婴儿,第一次看到世界时,内心的感动。

第15篇: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最近阅读《苏菲的世界》一书,对书中提到的柏拉图的学说深感兴趣,作者热情的赞颂“哲学家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 '真' 永远 '善' 永远 '美'的事物上”,即永恒的真善美,初二年级读后感:读《苏菲的世界》有感。柏拉图却是做到了,他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千年之后当我读到他关于理型世界的学说时,我彻底地为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所折服,他当之无愧为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至今影响世人,为人们思考世界,观察世界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论。

理性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不完美的,万物都是理型世界投影到现实世界的影子,是万物的模型。所以世界上没有50块一模一样的姜饼,但可以有50块近似的姜饼,这些近似的姜饼都是由一个模型所制造出来的,这个模型就是理型世界。

那么我们推而广之,人呢?人是否也是理性世界的投影?如果是的话,就可以解释人为什么是不完美的,因为投影下的人类和万物一样,都是有缺陷的,但是人有和其他动植物不一样,他可以通过主观的能动性,比如,读书,学习,法律等手段使自己变得完美,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总结为,人总是需要朝着完美的自我发展,追求理型世界中的自我。

而柏拉图又言道,人除了有变化的'身体外,还有不朽的灵魂,灵魂在回归,或者是回忆起理型世界一切的过程即释放灵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释放灵魂或者都会释放灵魂,只有真正释放了灵魂的人才能回归到理型世界中。

那么怎么能释放灵魂呢?苏菲的世界中并没有详细介绍,我们是应该按照朱熹所提倡的“明德至善 格物致知”还是说应该学习阳明先生的“心学”,达到“知行合一”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不断的让自己进步,把所学的和所知的相结合。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