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0-03 14:24:15

第1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第2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我读罢此文,感触颇深。不只因此文言辞精辟,道理明了,更因内容极为生动,毫无自诩之言,感情挚深,言辞朴实无华,此皆本文之大成也。

读罢此文,对宋濂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古时求学艰难,衣食无保,一览无余。濂置身其中,仍可自律自检,自强自爱,实属不易.求学艰难之路上,先是手自笔录,计日而还.而后千里求学,拜读与饥寒交迫之际,求学于寒风凛冽之间,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终有成就,实属难能可贵。

而今之人,不学无术,凡有小之得则自诩于众人,毫无濂之自谦也,更无需徒步数十里拜读,只需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实属可悲,然惰之心人皆有之,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尔。

今世之人,何等舒适,应道是高枕无忧.食有山珍海味,行有高级轿车,住有高楼公寓,本应刻苦自励然,那知古人大智大慧颓废至此!悲矣!羞矣!

第3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宋濂对于学习的喜爱,为什么呢?您且听我细细道来。

小时候,他因为家里穷困买不起书本,就自己主动到有书的人家里去借,借回书便日夜不停地抄写,即使是再寒冷再艰苦他也绝不放松学习,抄写完成后又立刻跑去把书送还。这样,大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他肚子里的'墨水也渐渐浓了起来。成年后宋濂的学习没有老师指导,他便跑到百里之外,恭敬地向前辈请教,一来二去,也能有不少收获。当他外出求学,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中行走,且不说山路的崎岖,光是天气都让他脚上的皮肤冻的破裂。住在宿舍,每天只有两顿饭吃,其中没有鲜嫩可口的吃食可以享受,同他一起的学生锦衣玉食,即便这样,他也并不觉得羡慕,反而更加认真专注地学习,这种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求学精神是很多学生所不具备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付出多少便能得到多少的回报,宋濂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做到勤奋刻苦地读书,从来没有一句抱怨,现在想想,我远远比不上他,也做不到像他那般热爱学习。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电子书、网络小说、经典名著等随时都可以阅读,比起他借书再抄书,我们的出发点早已高了不少层次,获取知识的难易程度也大幅度降低,正因如此,我们要加把劲儿,用功读书用心学习。

第4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读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我的思想像潮水在涌动,我的心情像波涛在澎湃,我深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将来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作者的求学经历使我难以忘怀。从文中,我看见宋濂的读书环境是如此恶劣。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坚冰,手指都冻得不能弯曲了,他也不放松抄写,四处求学。

《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有的只是艰难与困苦。这样的条件下,作者可以成功,而同为学子的我们在生活条件、读书环境、教学条件、读书条件都如此优厚的条件下,为什么不能成功?或许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习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天资不够聪敏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文章开篇“余幼时即嗜学”,不错,学习要从小时候开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是此意,要珍惜时间,才能如宋濂学有所成。

我们读书不再是因“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不是为“光耀门楣”,更不是为了“敲开官府的大门”,只是为了震响那一声“为中华之崛起!”

现在,社会飞速发展,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在向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要成为新世纪的人才,必须丰富我们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经过长时间努力追求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我们生活中,一些青少年在掌握一些知识后,便自命不凡,“欣欣然”起来。殊不知,学无止境,知识永无穷尽之日。对知识,我们必须抱有谦虚的态度,宋濂写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不就正体现了他谦虚的品质吗?身为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理所当然地要以谦虚求实之心,勇于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

有人认为只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便不用去追求那些繁琐的东西了。我不以为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我们的责任与角色同在,我们背负的不仅是振兴中华的使命,还要发扬优良的传统道德。

古人教子就注重德的培养,从细节上看,《送东阳马生序》中不正有:谦虚、诚信、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等优良品质吗?

可能有人会说,在当今社会,知识已不再是唯一的出路。我们何苦再被教条所限。我认为此言差矣!今天是知识的社会。没有知识怎能成功?学习知识路上怎能不付出艰辛?

不要再说读书苦,读书累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古训应牢记!趁着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努力读书吧!则民族的振兴,祖国的腾飞,指日可待。

第5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写到“余”小时候是如何无书,无师,然后又抄书、拜师求学的这样一个艰苦的过程。

“余”虽艰苦,但却有必要验证一下此文章的真实性。文中写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可是后文又提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首先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小时候家中穷,没钱,所以买不起书,而后面文章中又说到借有书的人家的书拿来抄,他没有钱买书,却有钱来买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而且抄一本书用掉纸、墨的钱就足够买一本书了!而他却还要浪费精力,浪费时间去抄书,这固然值得怀疑!

暂且不说他抄一本书需要用掉的精力,时间以及金钱值不值!再接着看后文,我想会有更多的BUG,尽管我卡不进去。“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中提到这个老师德高望重,且他的弟子挤满了屋子!这样出名,这样红的老师,肯定是经人炒作过的,不然哪有如此之红!所以这样的老师教书应该会收更多钱,他肯定会趁机大捞一笔,来赚得他巨额的利润。然而,这就要看他的商业头脑如何呢?!噢!对了!我们还是继续讲正题!这样的老师授课,学生应该要交很多钱吧!?啊?难道不是吗?而前面又说他家贫,连书本都买不起,现在居然还交得起如此之昂贵的`学费,你说假不假?骗小孩哦!

看文章的主旨与好词好句固然重要!但是,文章的真实性!我想,似乎比文章的主旨等更重要!至于应该如何去思考文章的真实性,还是要看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6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明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篇幅虽短,但语言朴实,,人容真实,读来感人肺腑,发人深省。本文主要以宋濂的求学经历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实际上学这篇文章又何尝不是在诱导我们勤奋刻苦呢?

宋濂从小就好学,可因家里穷没钱买书,于是他就向有书的'人家借,还“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了抄书,冬天非常冷,砚台里的墨都结成了坚冰,手冻得通红,指头僵硬了也不肯松懈,赶快抄好后就跑着送书。他就是这样一个直坚持不懈地借、抄,才读到很多书,以至于成为文学家。而我呢?我做什么事都虎头蛇尾,经常是半途而废,记得小学毕业后的假日里,因为没有作业,所以爸爸就让我练字,我高兴极了。可是,刚开始我每天都坚持写,一笔一画写好,一天下来能写十几张,慢慢地,我写烦了。于是数量由一天十五张减到一天九张,再到五张、三张、两张、一张、半张,最后终于一个字也不写了,一本字贴还没写到一半就被抛在抽屉里了,现在恐怕自己经有厚厚一层灰了吧!看看宋濂再想想自己,真是羞愧万分呐!

宋濂为了求师,“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有时老师叱责,他却“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多么虚心呐!想想自己,怎样呢?那次,我有一题做错了,老师为了让我注意,专程把我叫到办公室,把这讲了多遍的题,又和蔼地给我讲了一遍,而我呢,却满不在乎,与宋濂相比,我们的学习态度可真是差了十万八千里呀!

宋濂去求学时,背着书箱在深山巨谷中行走。冬天时,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开裂了都不知道。多么艰苦啊!我何时受过这样的苦?可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还能孜孜不倦地学习。与其相比,我就像生活在天堂里一样:冷了,有火炉;热了,有电扇;渴了,有饮料;饿了,有佳肴;闷了,有电视;馋了,有零食??可就是在这么好的环境中,我却不努力学习。论生活条件,我在天上,他在地上,而论刻苦、努力,是他在天上,我在地上,实乃天壤之别呀!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试问,宋濂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努力学习,我们有什么理由虚度光阴呢?

第7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今天,我重温了《送东阳马生序》。

这篇文章让我有很深的感触。

文中的“我”——宋濂,自幼喜好学习,但因为穷苦,借书来看,来抄,即使在大雪天四肢麻木时,也不间断。

为了拜师学习,还“尝趋百里外”。

可以说,是磨难造就了宋濂,使他成为了一代文豪。

从这篇不到三百字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首先就是勤奋。

“勤”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宋濂一生都很勤奋,每天不停地抄书,一旦有不懂就向老师请教,甚至在大山深谷中冒雪赶路,无处不体现他的一个“勤”字。

其次,则是“俭”。

和宋濂在同一个地方学习的学生都穿着华贵,光彩照人,而宋濂却衣着朴素,并不羡慕那些服饰华丽的学生,一心向学,从来不去和那些学生攀比。

即使一日只有两顿饭食,而且还是没什么油水的素斋,宋濂仍然可以专心于学习之中。

第三就是“专”。

宋濂一直专心于学习,坚定目标,锲而不舍,最终取得了一个好的成果。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宋濂正是有了这种锲而不舍的`品质,才终于成为一方人才,得到世人的称颂。

在如今,也许我们可以吃饱穿暖,也有足够的书看,不必像宋濂一样去吃苦。

但我们仍然要有着像宋濂一样“勤”、“俭”且“专”的品质,也应该学习宋濂从师的态度,不能不懂不问,同时,还要像宋濂一样恭敬从师,做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种从师态度。

第8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火红的太阳在西方慢慢地落下了。我也始终相信,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管怎么样都会是一个拥有智慧的人,而只要拥有了智慧,那么,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因此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始终把妈妈的教导记在心上;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第9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流光可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夜晚,我在灯下反复诵读《送东阳马生序》,我抚卷,我深思,我感慨。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后辈马生的劝学之文。文中描述了作者宋濂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分为幼时嗜学和加冠求学两个阶段。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不可屈伸,弗之怠。”的勤奋,“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尊师重道都十分发人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留下了勤的千古佳话;韦编三绝,铁杵磨针,展示了勤的顽强精神;悬梁刺股,闻鸡起舞,谱写了勤的壮丽诗篇。学习必勤且艰,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学,这样才能打下坚实基础。

现在的学生,整天都抱怨作业多,学习苦,可现在的.学习条件较于古代是多么优越啊!但现在的学生不仅不懂得珍惜,而且荒废学业,走入歧途。有的学生还辱骂老师,与老师较劲,根本不知尊师重道为何物。这实在是现代啊!学习必勤且艰,尊师重道,才能让自己在学习生涯中获有所闻。

勤,是奠定成功的基石,是通往胜利的桥梁。自古以来,多少大学士是因勤才学有所获。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更应勤学好问,尊师重道。宋濂先生的经历便是最好的印证。

第10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上周,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赠序。讲的是明初文学家宋濂幼时到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学完整篇文章后,我的感触极大,作者的求学经历让我难以忘怀,其中一小段让我最为感动。

文章的部分内容是: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把自己青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刻画的很是细致,而这段主要是要告诉我们,对待老师我们要持以尊重的态度,对于学习,要持以虚心,实事求是,不懂就问的态度。

俗话说:好问是成就知识之基础,知识是成就未来之基础。对于学习,我们就应该勤学好问。

读小学的时候,我记得老师对我们说过:“问问题,不是代表你愚蠢,而是代表你虚心;不懂装懂,那叫做虚伪。不仅这样,还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是啊,我们都不愿做一个虚伪的.人,不仅这样,我们对于学习还应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有“火烧眉毛,快灭火”的想法。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竞争,你就的落后,落后,就会被社会淘汰。

知识不分大小,但分多少,无论是平常生活中的小问题,还是大知识,我们都要有想要钻研它的欲望。同时,我们也不能骄傲,必须抱有谦虚的态度。宋濂写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不就正表现了他谦虚的品质吗?

对于老师的批评,我们也应该抱有:有错改之,无则加勉的思想,对于老师的讲解,我们要耐心听讲,不能老师讲东自己想西,因为,这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也是狂妄的表现,同时,也是愚昧。

这篇文章对我的感触极大,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学习上和师生关系上的道理。谦虚,好问,实事求是,这是学习的必备素质。尊师,懂理这是做人的道理。

装懂,就是虚伪;真才实学,才是硬道理。

第11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送东阳马生序》写了作者宋濂在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困难,与自己的艰苦作对比,以告诫“马生“刻苦学习。文章让我强烈的感觉到我们应该学会执着、坚强并珍惜优越条件,好好学习。

因为执着和坚强,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抄录下抄录一本本的'书,可以“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知经叩问。”可以“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并最终成为了大文学家。

国家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如果想看书,父母会给你找;如果想要文具,父母会给你买……我们的条件一点也不比宋濂的差,可是我们却没有他的那一份坚持和执着。

我的愿望是长大当一名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坚持和执着,当然,还要有高尚的爱国情怀。

第12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心灵的武装胜过躯体的武装——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我以前在书里读到过宋濂,知道他是文学家,“青田四贤”之一;然而从前我对他无甚兴趣。直到读他的《送东阳马生序》,我才了解到他当年求学的经历,对他也平添了一分敬意。

宋濂令我敬佩的地方很多,比如他幼时曾发奋抄书,成年后在隆冬徒步翻山越岭去拜师……不过,宋濂最令我景仰的,是他良好的心态——他强大的内心。

《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或遇其斥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宋濂是个懂礼节的人,应该不会做出令老师生气的举动;所以老师的“斥咄”,多半不是宋濂的本意。在这种情况下,常人的沮丧与难过多少会流露出来;而宋濂却“色愈恭,礼愈至”,老师气消后,又继续请教问题,这种良好的心态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常说要用知识武装自己,而宋濂这个读书人把自己武装到了心灵。心灵的武装并不一定意味着剑拔弩张,咄咄逼人;相反,他显得冷静沉着,波澜不惊。但许多时候,武装心灵的人都比只武装躯体的人更强大。

我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建立之前,洪都守将朱文正苦苦抵挡住了六十万敌军一个多月的进攻,时局日趋危急,他决定派书生张子明向主帅求援。回途中,张被敌人抓住,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同意与他们合作。敌军押他到洪都城外,命他对城内喊话,让城里的人投降。张子明走到城下高喊:“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了!”敌军统帅恼羞成怒,弑之。不久,援兵到来,洪都解围。

张子明的内心无疑是强大的.。虽然他只是一介书生,但他凭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完成了使命。他用自己心灵的武装——忠诚与对正义的坚持,战胜了敌人的躯体武装。

至于宋濂,虽然他并没有这类壮举,但他也是了不起的。尽管他没有华美的服饰——这也算一种“武装”——但他与富家子弟相处时也毫不自卑:他的心灵被知识武装了起来。

是的,心灵的武装往往比躯体的武装更强大。

第13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学乃乐事:学者乐,懂者乐,识者乐,用者乐。——题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如是说。

宋濂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着真理与智慧的一生。

宋濂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多余的钱专门去买书来看,只好四处奔波。借书,看书,抄书,还书……长之以往,所得甚多。

到了宋濂成年的时候,他更是为了拜师请教远赴千里,俯身倾耳而请,一请不得,还要二请、三请,直到老师解答,自己把问题弄懂为止。

这种韧性,这种坚持,比较之下令我惭愧不止,同时也暗自敬佩。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那种沉醉于学习中的心性。试问:在一群华服子弟中尚能不卑不亢,不移心性的人又能有几个?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也许正是这种对学习的痴迷和热爱支持着他,成就了他“开国文臣之首”的美名吧。

也许因为时代不同,我们和宋濂各自要学习的东西和学习的方式相差许多,可他这种精神却绝对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流传、借鉴。

对我而言,学习的过程有乐,学会了有乐,理解了有乐,懂得了有乐。当你可以自如地运用时,那更是一件乐事。

在读完全文的一瞬间,我的心中泛起了一丝奇异的明悟,我突然理解了学习这件乐事,理解了宋濂口中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我的心中也泛起了由衷的敬佩。

第14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一天我翻开《历代散文选注》,恰巧打到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我立刻被那简洁清新的词句所吸引。“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我深为作者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我又想到:古人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尚能借书,“手自笔录,”而我们今天的学习环境比他们好,既无冻馁之患,又无奔走之劳,更应嗜学。

我们有些同学在学习中缺乏毅力,不能吃苦。他们学习不好,往往不在自身找原因,却强调其他客观原因,如家里无人辅导、手头少书、时间太紧等。而宋濂青少年时是如何学习的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尝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宋濂不顾天寒冻手,坚持抄书。遇到问题,跑到百余里之外,请教别人。我们今天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在学校问老师,可以查参考书,也可以同学之间讨论,即使到老师家中去,总也不至于跑上百里吧!由此可见,学习要靠自己的勤奋。

还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学习条件比别人差,因此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这是不对的。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再差也无法与宋濂相比呀!像宋濂那样刻苦学习的例子在古代是不胜枚举的,如车囊萤、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他们都是家境贫寒,学习条件极差,但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了。我们今天的条件和他们相比,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学习成绩再不好,谁之过?正如宋濂所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看来,搞好学习比要靠自己的.努力,必要靠勤奋。高尔基说得好:“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起来的就是劳动再劳动。”只要我们勤奋努力,吸取前人的好经验,循序渐进,学习再学习,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第15篇: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人生就像一场戏,不在乎最终的结局,而是在于体验这其中的过程。有人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生命有限。但学习的精神是无限的。如果每个人都沉沦于世,那么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我们要好好把握自己的`一生,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在讲解《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时,我对此内容深有感触。其中一句话为:“以中足有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于之勤且艰若此。”意为,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作为学生,我们是知识的求学者,应该懂得礼貌、谦卑,因为知识可以让我们不断进步,不被世界淘汰,所以学习对我们是有利而无一害的。而社会在进步,经济水平在逐步上升,祖国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回报祖国。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有些同学在校上课不认真听讲,并且公然顶撞老师,这实在令人大为汗颜。不仅如此,有些同学还互相攀比,这些现象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因此,我建议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改掉一切恶习,做一个文行并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