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15 09:35:17

第1篇:为学读后感

前些天,我学习了《为学》这篇文章,明白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掩卷遐想,思绪万千……

立志,乃事业的第一步,它就像船舵一样,为万吨巨轮确定航向。“夫志当存高远。”要成就大业者,必立高远之志。敬爱的周总理正是从小胸怀大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有志者,事竟成。”通常,人们对这句名言坚信不疑,可是为何《为学》中所提到“蜀鄙二僧”同是有志去南海,最后却“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呢?因为,“壮志与毅力是成功的双翼”,歌德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成功就像一只雏鹰,少了壮志或毅力二者中的哪只翅膀,都是飞不起来的,也就是说,事业的成功属于有远大志向而又能迎难奋进的人。正如,贫富二僧皆有远大志向,可富者空有其志,“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却不去奋斗,就像开门一样,门都不打开,里面的人就想出去,这怎么可能呢?当然,去南海只能成为他遥远的梦;而穷者则立志去争取,富者问他“何恃而往”,穷者“恃”不畏艰险、挫折、荆棘、坎坷和失败的精神“而往”,乘风破浪,最终到达了南海,贫者之所以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是因为他不仅用志向指导着自己去奋斗,而且用奋斗的结果来证明了他的志向。翻阅古今中外的历史长卷,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高尔基,为了写歌颂无产阶级的作品,为了共产主义事业,饱受人间辛酸,在饥饿和危险的威胁中不屈服,不畏缩,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击风搏浪,在社会这座大学里千锤百炼,终于,成为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诺贝尔到爱因斯坦,从李时珍到童第周,凡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无一不是努力奋斗的结果。由此可见,“有志者,事竟成”不是说只要立定鸿鹊志,自有鹏程万里时;而是既要有伟大的创造志向,还要有争取成功的更伟大的奋斗精神。

一个真正胸怀大志的青年或少年,他在学习本领、成就大业的征途中,必定能够冲破各种艰难险阻,击浪扬帆,破浪远航。巴斯德曾经这样说过:“壮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旅程的尽头便是成功!”

第2篇:为学读后感

拜读彭瑞淑的《为学》,很受教益。他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条令人终生受益的大道理。

那故事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四川一个偏僻的深山里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很贫穷,另一个比较富一些。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即舟山群岛普陀山,乃佛教圣地,观音菩萨的“家”—— 朝圣,您觉得怎么样呢?

富和尚说:“您怎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步行呀。带上一个盛水的瓶子、一个化缘的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一直想雇艘船东下,终因千里迢迢、困难重重,至今也还没有能够去成。您这样怎么能去啊!”

一年后,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知道以后,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从四川去南海,间隔千山万水,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会有多少困难险阻啊!富和尚害怕路上有野兽,害怕自已会生病,害怕自己会迷路……害怕这,害怕那。所以今天推明天,今年推明年。最终一事无成。而穷和尚只知道:迈开双脚,走!那看似难以克服的困难就这样被一步步踩在了脚下!这结果毫不奇怪,毕竟——“路在脚下”!

古人用这个小故事教育我们,凡事都是这样的:再困难的事,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再容易的事,不去做,也绝不可能成功。像富和尚那样,凡事多筹划筹划,当然亦无不可,但更加关键的是——不能空谈,必须付诸于行动!

学习不也是一样的吗?我们不迷信天才,只相信勤奋。再难懂的知识,只要努力了,就会有所收获;再浅显的'知识,不用心,就只能学点皮毛,甚至什么也学不到。

坚忍不拔的努力乃是成败的关键。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人之为学,贵在立志,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无论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我们自已的努力。

第3篇:为学读后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是清代彭端淑说的,有错吗?

读了《为学》,我心里就感到隐隐作痛,夜不能眠,它令我脸发烧,心作痛,所以我内心很不平静,心中的涟漪不断荡漾,我不得不暗暗地责问自己:进了初中后,你究竟在赶什么了?

可能是升中考吧!升中考的失败对我的打击实在太大,太大了!升中考的失败使我遭受到许多的白眼,许多的指责。这都足以令我陷入万丈深渊,不能自拔。我对学习失去信心,直到在暑假姐姐引导我学会了《为学》一课后,我对学习有了希望,对生活也有了希望。现在老师让我真正领会到当中《为学》一课的奥秘了。

这《为学》使我看到以前的我:成绩差,总为自己寻找一些客观的原因(藉口),说什么“我很笨”呀、“我基础不好”呀,“试题太差”呀之类的话。殊不知:为了学习知识,搞好成绩,我付出过努力吗?付出过多少艰辛劳动,我又有没有改进学习的方法?我“学之”了吗?我“为之”了吗?

论条件,我会比文中的“穷和尚”差吗?他几乎三餐温饱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但他仅靠他双脚,只是去几千里外的南海,意料之外的是,他竟到达了目的地。他靠得是什么?靠得是他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为现实理想而付诸行动的毅力。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三十二岁突然耳聋了,当时的'他心情痛苦之极了,但他就是靠着他对音乐的那种追求,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创下了一部惊世之作----《第九交响乐曲》。这说明了什么?

论天资,不可否认,我们的同学有的天资较差,反应迟钝,这样是不是意味着搞不好学习呢?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侯就是又聋又哑,被人称为“笨蛋”。也许当时他真是十分笨,可是他“笨鸟先飞”,终于靠自己的勤奋刻苦,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可见,“笨”并不是借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笨”而止步不前。“不学”“不为”,又怎能搞好学习呢?

学过《为学》,我如梦初醒,后悔莫及。前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环境中能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没有了吗?

第4篇:为学读后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教室里响起了同学们的读书声,这是潘老师在带领着我们读《为学一首示子侄》。这是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的一篇文章,他为了鼓励自己的子侄辈们读书写的。

在这篇文言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天下的事情没有难易的区别,做了,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容易,不做,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我觉得他说的太对了,天底下的事情有什么难易之分?学习不也是一样吗?只要肯去学,困难的就会变简单,而如果你不学,简单的就只能变困难。

在这篇文言文中,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在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这两个和尚都有一个共同的志向,他们都想去南海朝拜,可到最后竟是那个穷和尚到了南海,富和尚没有去。为什么富和尚准备了那么多年,还想租船去,却最终没有去成,而穷和尚只要了一个瓶子和一个饭碗,一年的时间就去了南海呢?这是因为富和尚太在乎客观条件的好坏,却一直没有付出实际的行动,所以才没有到达南海。在最后,作者写到: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其实并不是这样,只要付出行动,你就能比得上文章中的`穷和尚。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在一起做题,突然有道题我不会,我把它放在一边,可我身边的那位同学马上就拿出纸笔来演算,不一会儿就解出来了,当时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在做数学方程的时候,有一道又长又很难算的方程摆在你的面前,多数同学肯定会不去算它,但有些勤奋的同学就会去做,而做了的同学,自然就成功了。也许这就是好学生和差学生拉开差距的原因吧。

最后结尾,作者写到:“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这一段就写了失败的人和自己努力的人是怎样形成的。失败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靠自己努力生活的人,你就需要勤奋,努力,上天只会把机会给那些付诸行动的人。

第5篇:为学读后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中国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便提出了很多理念,如:仁者爱人、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如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这个暑假,我也走进经典,走近古人,认真阅读了《中华经典诵读》读本,其中的一个故事让我思绪万千……

这个故事是《为学一首示子侄》中的一个片断。故事大意是这样的:蜀国有两个和尚,一贫一富,他们都准备去南海。贫和尚说走就走,只带了一钵一碗,而富和尚多年前就准备买船南下,可一直没有成功,直到贫和尚人南海回来了,他仍在准备中。为此事,富和尚感到惭愧不已。这个故事的结尾颇有深意,它是这样写的: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最后一问问得好,一语警醒梦中人!我细细思量,自己不就是故事中的那个富和尙吗?很多时候,我也有理想,也常常立下一些志向,制定一些美好的计划,可往往连眼前的`事情都做不好。就拿今年暑假的事来说吧,妈妈为了让我英语觉得更好,特意给我买了一套《书虫》,并附有配套光盘。因为学习语言,听是最主要的,所以妈妈打算为专门买一台CD机,可是转了几家商店,都没有买到,后天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把这事儿给耽搁了下来。一个暑假转眼就过去了,可是我的《书虫》依然还在睡着大觉。现在想来,我十分惭愧:有些事并非要条件一定满足才可以去做,没有专门的CD机,我可以在电脑上听,坐车时可以利用汽车的CD听。或者可以自己学着读,遇到不会的单词可以查《有道》……办法有的是,可是就差实际行动,一再为自己的懒惰找理由,而不是为行动创造条件。

人往往就是这样,先给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却非要等等条件满足以后才去行动。殊不知,这种等待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青春。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乏有理想有志向的人,却很少有为为理想为志向付出行动而努力奋斗的人。让我们从今天起,从现在起,做一个像贫和尚一样的人,立刻行动,马上行动,沿途美好的美景在等着我们!

第6篇:为学读后感

读过彭端淑《为学》,大家多会对富僧大加批评,诚然,富僧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没能到南海,这确实是应该大加斥责的。但是,大家多忽视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听到贫僧由南海回来之后,脸上显出的“惭色”,仅此一点,笔者认为他也是值得赞许的,因为能显出“惭色”,就说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惭色”至少会成为他尔后实现理想的一种动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能不办错一两件事?重要的是做错了后如何对待,一个人如果能在做错之后显出“惭色”,那就说明他已经认错了,并可能在此之后有悔改。

展开历史的画卷,让我们看一看那些没有实现理想于惭愧之后奋发有为的人,是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我国古代文学家苏洵,他举进士不中,有“惭色”烧尽以前所写之文,闭户苦读,通读六经、百家之说,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异邦音乐大师贝多芬,32岁时突然耳聋了。当时他心情痛苦绝望之极,甚至一度闪过自杀的念头,有“惭色”后并没自杀,反而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最后一部杰作——《第九交响曲》是在他的听觉完全丧失后完成的。

再拿我们当代的事例来说吧,当代保尔——张海迪,在医院工作时,有人拿着一瓶贴着外文商标的西药,求她翻译。这时她并不懂外文,因而她只好惭愧地摇摇头,而就在这以后,她立志要学好外语,终于掌握了几门外国语言。……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永不爬起。一次失败,只不过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艰辛的机会。然后,求索、奋斗,开发潜能,激发勇气,磨炼意志创造难以想像的奇迹。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与讽刺,你应爬起来,在别人的取笑中开拓你的路。

在我们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遭挫,有的人便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还有的在失败面前并没有失望,在显出“惭色”之后,能够总结经验和教训,勇往直前,鼓足勇气努力学习,并取得了好成绩。

前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21世纪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就没有吗?

第7篇:为学读后感

昨天我看了清朝作者彭端淑写的一篇文言文——《为学》。文言文注解,我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两个和尚去海南的故事,用简练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是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想到了现实社会,我觉得彭端淑的语言是极赋有哲理性的,并且他所阐述的事理完全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

正如文中开头所讲:“天下事有难易呼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呼?学之,则难者亦难矣。不学易者则易难矣。”文中说的很对,天下的事有容易和简单之分吗?没有,这正如作者所说:只要去做,难事也会变简单;而不去做,简单的也会边难,就如文中的那两个和尚;富和尚随有财富,却没有志向,而穷和尚随穷,但有远志,有信心。就平这两样,他达到了他最后的目的,以至于最后“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结果。

由两个和尚的故事,我终于明白了有心者事竞成的作风。真的,人各立志,每人都能成功吗?不是由古到今,每一个干部都立志,都宣称自己要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可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当他们登上官位时,就志呼所以,贪赃枉法,以至于最后使国家受损失,使人民受害,连自己也不能堂堂正正做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是空怀大志,并没有付诸行为,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作为。比如我身边有一些同学,他们的父母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而他们呢?却不知父母的苦心,看到这些好条件,就不在认真学习了,而是一天乐不思蜀的玩着。他们并不是没有志向,而只是对现实状况感到满足,所以就忘记了自己的行动。

人们常说:“寒门出才子”。由此可见,人生立志,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向穷和尚那样,有所想必有所做才行。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