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人间四月天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14 17:03:46

第1篇:你是人间四月天读后感

这是一部关于徐志摩的传记小说,一个怪人,一个诗情画意,富有浪漫色情的怪人。但谁曾想过这样一个浪漫传奇的诗人,突然间在天空中飞走,从此回不了凡间呢。寒风萧瑟,久违的春夏来了又走,冬天来得那么突然,到底是谁挤兑谁,能说得清楚吗?欲笑还颦,最断人肠,春天来的太慢,让人心痛。说回徐志摩,虽然读到他的作品不多,但一首《再别康桥》足已看出他是一个追求现实,而又不满足现实的复杂魅力诗人《再别康桥》只因康桥,是诗人心爱的对象。在临别前,要描绘它是多么难呀,说过分了怕闹了它,说得太谨慎了又负了它。于是,诗就如此开了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中连用三个“轻轻的”,抒发了诗人与康桥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说回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这一作品让我想起了钱钟书的《围城》和鲁迅的《伤逝》。虽然徐志摩、方鸿渐、涓生这三人的出身、品格、学识不一样,但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是相似的,是“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的社会。他们三人之中,尽管有人家庭背景富裕,有人穷困潦倒;有人品格高尚、学识渊博,有人不学无术、浑浑噩噩。但他们在爱情上的遭遇是相似的,是悲惨的。(徐志摩要是没有因飞机失事而罹难,谁能保证他和陆小曼在北平的婚姻生活不是令人乏力、令人哀伤的呢?)由于志摩的父亲厌恶小曼这个媳妇,断绝了给志摩的接济。(不难发现,封建社会的长辈总是希望通过物质来影响后辈的行为。这一特征在当今社会仍未褪色。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一语中的地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因为“男子在婚姻上的统治是他的经济统治的简单的后果,它将自然地随着后者的消失而消失。”我们可以把这一观点泛化到长辈与后辈的关系。即“一个人想要成熟、自立,必须要在经济上取得独立。”这是题外话了。)出生于富裕家庭的志摩开始为生活的拮据而担忧。与此同时,作为名媛的小曼依然热衷于跳舞、看戏、打牌,原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志摩来往于南京、上海,在中央大学和光华大学两处教书。小曼的生活方式始终没有什么重大的改变。她的身体总是软。疲萎顿,因而百无聊赖,写字、作画都荒废了。志摩苦劝无用。又怕多说会加重她的精神压力,于健康不利,只好少说。——为了外出应酬看戏方便,小曼卖掉了一部分首饰,购置汽车一辆,于是出门的次数更多了,志摩对此也无可奈何。志摩深深地、深深地爱着小曼。他透过那两片理想的`水晶似的深度近视镜片去看待爱情和人生,看到的是至高无上的、纯净的、诗意的、神圣的理想境界。其实这境界只是他自己心灵折光里的海市蜃楼。在那里,爱人是圣坛之上的神只,永远带着启迪你心智的微笑,倾听你的祈祷,用她那永恒的温柔抚慰你的心灵,给你以无穷的愉悦和温暖??然而,一接触现实。当神灵被一个血肉之躯的女性所替代,神性的完美便消散了,接踵而来的是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令人烦忧、令人束手无策的问题??爱情是一个纽带,可以把两个人的心灵和身体联结在一起,却难以使他们的生活习惯、趣味爱好、人生目标一下子变得完全丝丝入扣。对现实生活抱着过于理想化的要求的人,就不可能不和遗憾了。三部作品似乎都向读者抛出了一个命题——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三位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这到底是因为封建社会对人的迫害呢,还是因为人的平庸短浅和思想局限呢?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貌似危言耸听的命题至今仍被多数人奉为真理,难道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仍然是禁锢人、迫害人的吗;难道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的思想仍然是落后、愚昧的吗?又或者,人是容易生厌的,只要两人保持适当的空间,培养一些生活情趣,就能让爱情在婚姻中尝鲜?这样的话或许不错,但对于忙碌的都市人来说,听来仍然让人泄气。

第2篇:你是人间四月天读后感

窗外,浮动着暖暖的春的气息,这夜,就变得格外温情起来。就一盏灯光,我和林徽因穿越时空,相逢在文字里。她不是为文字而生,但她的文字却让大家传颂;在江南烟雨里,她娉娉婷婷,犹如一支白莲,静静地绽放在岁月的河中……

此时,正是四月。说起林徽因,也总是在人间四月。有人说,她被季节封存在四月天,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梁间的燕子做了邻伴,梦中的白莲做了知己。如此纯净美好,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她比任何女子都懂得调配烟火——这个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的民国才女,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爱情,从来都是喜悦与痛苦并存的,林徽因虽有白莲的清澈,却也未能逃避凡尘俗世的爱情侵袭。在英国伦敦,林徽因遇上了徐志摩,她生命中第一个爱的男人,康桥里的水波潋滟,却没能把这段爱情定格成永远,被定格的,是徐志摩无奈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与梁思成则是细水长流的爱情,几十年里的相濡以沫,夫唱妇随,眼睛看到哪儿,足迹跟到哪儿,只求一份现世的安稳;而她也让金岳霖一生无怨无悔地追随她,毗邻而居,不为相守,只为喜欢!

触动我的,不单单是她绝美的爱情故事,还有她的才学。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让她的诗情绽放在桃红柳绿的春天,带给多少人对爱的向往——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但是,你又怎能相信,如此感性如此唯美的她,竟然会和建筑有着很深的渊源。她一生遍踏祖国的大地,甚至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有她留下的一抹清香,这不是为了诗文而体验生活,而是为了她钟爱的建筑事业做考察。她的一生,为古建筑付出了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她不仅在战乱流亡中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女生宿舍,而且还参与设计了国徽,也因此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在生命的最后时日,她的工作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先是抱病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景泰蓝新颖图案,挽救了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后又和助手一起,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的图案,并撰写了一系列介绍我国古建筑的文章,翻译了国外的一些建筑书籍。而文学,只是她怡情养性的一种方式,即便如此,她都能把事业和爱好如此精彩的诠释,试问,世间还有谁能够做到?!

能够让我品味再三的,还是她淡如出水白莲,又坚毅优雅的性格。林徽因应该算是一个从容的人,她不会为了某种情绪而让自己沉沦;她能在诗情画意里常常独自吟哦,又在属于自己的建筑事业里呼风唤雨。所以她有许多的`瞬间与剪影,有些人记住她的是柔婉多情,有些人记住她的是平宁淡定,也有些人记住她的执着热忱。其实生活真的如同一条惊涛骇浪,尤其是生活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再加上出现在这个女子身上的三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如果没有一颗坚毅包容的心灵,没有一种处变不惊的大气,又怎能在生活的激流里驾驭得了自己的小船,不偏离航道?

轻轻地合上书页,也把林徽因轻轻装在心里。这个生于莲花绽放季节的女子,经过51载人世春秋,悄悄飘落在人间四月天。循着文字,我分明看到她从透明纯净的婴孩历经尘世风雨,傲然绽放自己的美丽,展示自己的高洁和才华,然后化为一缕青烟,去追寻又一世的烟火人生。我无言送别,我只能在某个意志薄弱的时刻,某天心情沮丧的时候,亦或是某个温馨浪漫的夜晚,某个快乐如水的日子,和她再度相逢,用她的智慧来启迪自己,用她的温情来安慰自己,用她的追求来激励自己,便已足矣。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是梦中期待的白莲,是爱,是暖……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第3篇:你是人间四月天读后感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才女林徽因的作品集,而不仅仅是她的那首小诗。学生时代,就只知道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女建筑家,其他的,一无所知。直到看了她的这部作品集,才明白为什么她会被人称为才女。我以为才女,并不仅仅指她身上具备很多种才艺,也不是指她的某种才艺取得了多高的专业水准。要知道,现在的家庭教育,很多都是从两三岁的小孩子就开始培养孩子的才艺了,好好的学习十几年,再平庸的孩子也可以培养得拥有一技之长。可是这样培养起来的人,可以被称为才女吗?也许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但是我以为林的才情绝不在此。林是特别的,她的特别,在于她的影响力,她总是很容易感染身边的人。

我和她并不是生活在一个时代,对于中国古代建筑也是一窍不通。可是看过这本书,看过她的作品,竟然莫名地爱上这一独特的古典文化,传统建筑也是一种文化。尤其是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后,各地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看花了眼之后,却发现如果不看各大城市的标志建筑,你根本分不清哪跟哪的.时候,会更加向往那些独具风格的传统建筑。

小时候,曾经心血来潮地和小伙伴们一起集过邮票,有段时间在收集一套中国各地建筑的邮票。第一次发现原来除了江南的白墙黑瓦,在我没有去过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建筑。福建圆环形的客家土楼,北京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内蒙古帐篷似的蒙古包……最向往的是云南傣家的竹楼。因为儿歌《金孔雀》中唱的实在是美:“金孔雀,轻轻地跳,雪白的羽毛金光照,展翅开屏,河边走,傣家的竹楼彩虹绕,傣家的竹楼彩虹绕……”20xx年终于有机会去云南,满心期待可以去一睹傣家竹楼的风采,却被当地人告知,第一代的竹楼已经全部拆除,现在大部分民居都是第二代和第三代傣家“竹楼”,虽然叫竹楼,可是却和竹子没有什么关系了。第二代是木质楼,全部由木桩木板构成,第三代就直接用上砖头混凝土了。我问哪里还能见到真正的竹楼?却被告知,任何地方都见不到了,第一代的竹楼已经完全消失,内心的失落不言而喻。然而,第一代的傣家竹楼虽已经消失,可第二代,第三代的楼还是很有傣家的特色的。可是在我们的很多地方,传统的建筑都被人们遗弃了,很多地方,做了现代城市规划,已经找不到当地的传统特色建筑。这种除了遗憾,可能还有心痛吧。我虽不懂建筑,可是对传统文化有着难舍的情怀。于是看到一种文化痕迹的消失,心中难免失落与难过。

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没有放过任何一个乡村。如今我走过家乡的老街,望着那一条狭窄的街面两边水泥楼房林立的时候,就特别怀念。记忆中,两边的建筑都是木制的双层楼房,楼房一侧临水而居,我曾在这条街的尽头,卖过五月的栀子花。虽然中国南方大部分的传统建筑以木制居多,容易走水,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定是会被淘汰的,可是,那些建筑,留存着我们儿时的记忆,留存着我们对故乡的思念。如今,那些记忆和建筑,都随着岁月流走,现在想看传统的民居建筑,可能只有去各地的民俗文化村了。说起来,象山的那些政府领导还是有远见的,至少,他们保留和修整了渔港古城啊。虽然这古城是为了开发旅游业而重修的,充满了商业气息,但是建筑,好歹保留了原有的特色。当你看倦了火柴盒般的现代建筑,去渔港古城看看那些木制的双层楼房,走走那些每隔十几步就有个大平台给你歇脚的石阶,摸摸那一串串用海螺当花盆的吊兰盆景,可以多少找回一些传统文化的记忆。

有关传统建筑的感想也就这些了,门外汉的见解毕竟浅薄。如果没有《你是人间四月天》,我恐怕不会有那么多的感触。这便是才女林徽因文字的感染力吧!连我这个不相干的人,也被勾起一些沉睡的记忆。

第4篇:你是人间四月天读后感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有几位才女是经常被人们提及的,比如张爱玲,比如萧红,比如林徽因…前两位是不折不扣的作家,成就斐然,而林徽因的墓碑上写的,却是"建筑师林徽因之墓",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后感。

的确,将林徽因列入作家行列尚不多见,然而林徽因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不解之缘,却是人所共知的。除了那一段与诗人徐志摩理不清的情感传奇,她自身温婉清丽的文学天赋,也把她与中国现代文坛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我们不妨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去重新理解、认识林徽因。

把林徽因定为作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基于她的创作,虽然文学对于林徽因来说,并非主业,著述数量不多,却不为小格局所困,其造诣并不亚于现代文坛的诸多名手,而她作为建筑师的特殊素养和身份,以及颇受追捧的秀外慧中的才女气质,也奠定了其在现代文坛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林徽因的文学创作,多集中于上个世纪的30年代,这时的她正是开始成熟但依然多梦的时期。《你是人间四月天》将林徽因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择精汇编成集,形成纯粹的文学读本,集中体现了林徽因的创作成就和文学才华。

诗歌是林徽因创作最多也是成就最高的体裁,书中收录了25首诗作,其温润柔美的风格,充分反映了女性细腻、深情的特征,在色彩缤纷的现代诗坛,如一朵"梦期待中的白莲",典雅端庄、不同凡响。她善于在人与自然的交流中挖掘诗性,以寄托情怀,立意便是高格,而意象运用之娴熟,意境创造之幽长,已是现代诗风中较为出色的了,其中新月诗歌的影响,可见一斑。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情感用排比的手法一波波袭来,伴以音乐般的明快节奏,使作品不仅美而且易于吟咏,朗朗动人。如果在文人分类中再给林徽因定位,则她首先应该是一位诗人。

散文的创作更能明晰地窥视林徽因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所收四篇作品中有两篇是怀念徐志摩的,可见这一题材在林徽因创作及读者心目中的重要,读后感《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后感》。虽然这些文字在表面已是煎熬过后的沉静、理智,但字里行间的感伤及凄婉之情昭然若揭,令人感动。也许徐志摩对她来讲只是一个"朋友"--一个能倾注如此赞誉的特殊"朋友",但众人却为他们之间勾勒出一幕楚楚动人的情感悲剧,这一空间实在具有太大、太永久的诱惑力,而且确有动人的`故事蕴藏其间,引得读者不懈地进行更为生动的、理想化的补充和演绎。这是文坛一段暧昧不清的情感纠葛,为她与徐志摩之间灵魂深处的契合,留下了不解之谜。其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灵缠绵,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解答,惟其如此,这一段情缘才具有了朦胧而不确定的意境之美,才让人对林徽因的一段段动人文字咀嚼再三、品味再三。而作品之中关于文学问题的见解,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林徽因的确是一位文学家,她身上有着文人专有的素质和眼光,而非是牵强附会,附庸之举。

小说之于林徽因,与其说体现的是一种创作,不如说更多的是展示了她的一种文学素养。她掌握了小说的真谛和理论,比如她在《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一文中说道:

…一个作者,在运用文字的技术学问外,必须是能立在任何生活上面,能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感觉和了解之间,理智上进退有余,情感上横溢奔放,记忆与幻想交错相辅,到了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的程度,他的笔下才现着活力真诚。

这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创作论述,她对文学的理解是具有理论基础的。然而,她却未能讲出更加精彩动人的故事,她似乎更加注重表现一种细.

第5篇:你是人间四月天读后感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引子

江南烟雨,小桥流水。几缕微风,几场梅雨,几道小调,江南已是烟雨迷蒙。在多少条铺着石子的小巷里邂逅了阳光?在多少座横卧在水面上的石桥上道一声别离?往事一幕幕,都弥漫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江南烟雨中。不知有多少人会记得有那么一个女子,曾经有过人间四月天,又与白莲开的季节有过一个相濡以沫的约定。

人世间的缘深缘浅,直叫人生死相许。时光的脚步总是静悄悄的,不经意间流走,让人独自叹息,只有那曾经的诺言却越发遥远,越发飘渺。桃花依旧笑春风,它不懂得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只知道要将生命最鲜艳的颜色毫无保留的绽放出来。但是,它却没有想到,在繁华殆尽之后,只剩下满目的凄凉,早已没有往日的妖艳。

可她,身穿素色白衣的她,却永驻留在盛开的白莲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她就是——林徽因。林徽因,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温柔,更像她的诗所说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啊,她就是人间的四月天!像四月的春风拂过,像呢喃掠过耳边,那么轻,不管岁月如何苍老,她都依然停留在那里,不曾走远。

人们都说,美丽如蝶的女子,没有几个如斯才情的,而才女又多孤傲、敏感、伤春悲秋,像精致而易碎的青花瓷,可她却是绝天仅有的,她能在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花中收放自如自由游走的。她没有张爱玲的敏感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放纵,亦没有三毛的不羁放纵。她是许多青年男子之神往,愿之飞蛾扑火的梦中白莲。可她聪明的知晓,人生聚散两依依,所以,她不喟叹年华似水,不忍心他人为她掉一滴眼泪。于是,她的爱清醒内敛,总是在受伤和伤人之前,及时抽身,没有人能看见她流泪,她也不许自己流泪。她给人留下的总是轻盈的转身,是灵魂深处一抹令人心痛的温柔,而不是刻骨的伤痕。

在梦中的雨雾之都,在美丽的康桥邂逅了徐志摩,发生了一场唯美的康桥之恋。“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多情的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如火般热烈,可是浓烈的火始终不是温和的水的归宿。空前的爱恋没能以美好收尾,能够做的,只是在伦敦的细雨中,道一声珍重;梁思成与她携手共进,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一生不娶,痴心不改守候一生;她更是被世间爱慕了一生。如果爱,请等待,如果爱,请放手,如此缠绵,如此深情,难道不令人为之动容吗?

林徽因,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几乎掠尽了人间的美,用完美一词,恐怕很多人也不会有太多意见。看着她那张充满年代气息的照片,无论是年轻的她还是中年的或是老年的她,都散发着她特有的气息。有点小女人却又不乏见过世面的大气。想必见识过海外世界的她,内心是丰满的,正因为内心如此丰富,才造就了一篇又一篇惊世骇俗之作。

真不知道她到底是为情而生的`,还是为情而生的?看着她的爱情故事,让人有点羡慕,嫉妒和一点点的遗憾。说羡慕,是因为她已有的内在美已足够吸引一个男人的心,上天对她如此眷顾,又给她如此一副美的皮囊。以致好像每个见过她的异性,都有着满心的喜欢,他们痴迷她的温柔和清新,所以不敢去打扰,只在一旁默默守护着。她是如此的幸福,让人羡慕和嫉妒。说有点遗憾,是对她的初恋。和他初见的第一面,是那么美妙,可是……

林徽因,她似一朵白色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轻轻摇曳在花池中央;她是那朵摇曳在红尘中,永不凋谢的女人花,没有让流光把自己收拾得七零八落。仿佛在任何时候,她都拥有那份出尘的美,又安然在世俗深处和我们一起共度平淡流年。这个被岁月装帧在人间四月的女子,依旧苍翠如初。

江南烟雨,绵绵雨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拨开云雾见阳光。但我却清楚地记得,你就是那朵白色的莲花,屹立于人世间。你就是那人间四月天!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