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8-13 20:49:37

第1篇:人物传记读后感

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给我们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中国人的骄傲!

钱学森从小就出身在名望很高的钱氏家族里。他的爸爸钱均夫小时候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去过日本留学,回国后在上海成立“劝学堂”,教授大家要投身民主革命。他的妈妈章兰娟是杭州一位富商的女儿,她聪明过人,计算能力和记忆力非常强,擅长数学,在家里一心辅导钱学森背诵唐诗、画画、写毛笔字。钱学森出生在这样幸福的家庭里,为他将来的成才打下了很好的的基础。

钱学森从小就非常好学,学习成绩超常,是班里的优等生。他还有很充分的观察力:他自己做的飞镖飞得又远又稳,谁的飞镖都赶不上它,原来钱学森在做飞镖时运用了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这可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后来上了师大附中学习。

紧接着,他又考上了上海交大,而后去美国留学,拜冯·卡门为师。经过了冯·卡门的深度栽培下,钱学森成为了麻省理工大学的正教授。而他却一心想着回国,将来让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因为美国不会放过这样的人才,于是把钱学森扣留在美国。最后钱学森接到了美国准予他离开的通知,于是他便回到了他梦寐已久的祖国。

钱学森回国后,全力搞好导弹和航天事业。因为钱学森的帮助,中国的.第一颗仿制近程导弹、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和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发射成功。钱学森在20xx年获得“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奖”,在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

钱学森在这一生给我们中国人带来了无穷的宝藏,他给中国留下了璀璨的辉煌!

我觉得钱学森能成才的关键除了家庭,除了充分的观察力,还有学习兴趣的缘故。钱学森可不是那种凭打骂驯出来的,而是他自己本来就很好学。他好学也有师大附中的功劳,因为师大附中没有逼着学生死记硬背,只要求打好理解的基础。由此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你爱学习,你就肯定能得个好成绩。即使你能靠硬逼而让学习优秀,那不仅非常枯燥,而且你不会增加自己的观点,只是将你所知道的固定答案交出,相反,如果你有学习兴趣,那你肯定就会加入很多你自己独一无二的观点。所以我也要从小就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长大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第2篇:人物传记读后感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

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

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第3篇:人物传记读后感

人生之路漫长又坎坷,人生之旅中充满了成功与失败,布满了玫瑰和荆棘,在艰难的跋涉中,我们选择了成功,同时也就选择了失败。

人们往往都希望自己成功,去收获那片喜悦,然而却害怕面对失败,害怕体味那份苦涩,近日,我在一本书中读到一个人的简历,面对那一串串的数字,我震惊了,也感动了……

大凡成功的人,他们都是一段从零开始的艰巨里程,都经历过失败,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因为他们经历了比我们更多的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一步步地成功的。 书中阐明了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当我们真正地明白了,理解了失败的伟大意义,我们便也懂得了:我们应该感谢失败。我们学校曾早20xx年开始进行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感恩教育,提倡感谢曾经给过我们帮助的.人,甚至是陌生人或敌人、对手。甚至到现在,我们也经常教育孩子,要感谢周围的人。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的生活工作等更加顺利,而打击过我们的对手、敌人却能锻炼我们的意志,让我们跌倒了再爬起来。其实文章所说的“感谢失败”也是这个道理。

有人说:失败,是一块调色板,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绚丽灿烂,如果没有失败,就没有人生的大起大落,也就少了那份执著,少了那份激情,如果没有失败,生活便过于平淡,也就显得苍白无力,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没有了大苦大乐,没有了欢歌笑语,生活也就如一潭死水,失去了应有的风采、光华和生机。我觉得我的工作生活确实经历了不少的成功与失败,当然,这些与伟人们的失败与成功是不可相提并论,简直就是连“小巫见大巫”都谈不上。但我发现经历了失败,我从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吸取经验教训,为成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为下次更好开展活动、为以后的教学工作而积蓄力量,孕育希望的种子,变得更坚强。比如,当我发现某节课上得比较失败时,我觉得不能气馁,应该调整心态和教学方法,使下次的教学更好,我相信我们的毅志也会在无数次的挫折中磨炼得更加顽强,我们的信心了也会随着那份执著更加坚定。

我想:大凡伟人能成功,大多数经受失败的挫折。我们要想得到玫瑰,就必然要准备接受失败的利刺,我们要想使自己快乐,就必然要经得起失败后的调节、、、、、、还是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

第4篇:人物传记读后感

今天,读了《曹操》这本书后,我对曹操这个人又有了新的认识。

以往人们提起曹操,我就会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白脸奸臣,在这里,人们只是看到了曹操阴险、狡诈的一面,却未看到他治国有方的另一面。‘曹操其实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试看,经过多年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于是曹操积极推广“屯田”方针。屯田方针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就是召集百姓,编成组来开荒种地,屯田农民直属国家管理,可以不服摇役,收获时只交给国家四至五成的粮食;“军屯”就是边防将士守边种地,收获的粮食全都上交给国家。由于曹操此举,才使中原农业得以很快的恢复。

此外,曹操的知人善用也是很突出的.一个优点。他打破了汉末以来官位世袭的传统,宣布重用那些出身低贱却有专长的人。如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等虽然出身寒门,但有一技之长,都被提拔成了大将。所以当时自愿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也很多,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日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曹操的军事才能也是极其突出的。在战争中他常能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如公元2官渡之战中,袁绍想以十万大军的优势兵力,直捣曹操的政治中心许昌,想一举消灭曹操。当时曹操手下只有两万的兵力,当他得知袁绍要发动总攻时,便同谋士分析当时的形势,利用袁绍优柔寡断、内部意见不统一的弱点,设计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

对我特别有启发意义的,是曹操“任人惟贤”这一点。我们班的班干部人选历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动,一些组织能力差的同学仍连续几年担任班干部,而一些有工作能力的同学却不能在班上大显身手。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借鉴曹操的用人方法呢?

于是我向老师请示,亲自为班上主持了一次班干部选举大会,让同学们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称职的班干部。经改选后的班委会,不久便使班里的工作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

通过读《曹操》这本书,不仅使我全面地了解了曹操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而且使我增长了许多历史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对身为中队长的我来说,还提供了很多管理班级的好办法呢!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