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10-01 14:49:15

第1篇:论语读后感

我读了孔子的《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名言后,有了新的感受。我认为,它的意思是:任何人都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要不断地向别人学习。

许多人能成为我的老师,因为他们的专业各有所长,懂得的道理也比我多。韩愈《师说》中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的人语文比我强,我便应向他学习语文。有的.人体育比我棒,我便向他学习体育。即使是年龄比我小的人,也有值得我学习的长处。比如说我的表弟,虽然数学比不上我,但他的围棋经过了两年的专业训练后,下得很好,小小年纪已是“三级”小棋手!这个寒假,我便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虚心向他学习围棋。他之所以围棋下得好,是因为他对围棋下的苦功多,也应了那句“术业有专攻”。

而我们要向年长的学习是因为,年长的人经过了许多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历经了岁月的洗礼,懂得许多我们不知道的道理,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前段时间我做奥数做烦了,甚至不想再做了。但当我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了张广厚小学时候数学很差,连中学都差点进不了,但他没有看气馁,专攻数学,竟成为世界闻名的大数学家。他的恒心、毅力不正是值得我学的吗?我便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将奥数学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一定要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虚心学习知识;虚心学习做人的道理。

第2篇:论语读后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比较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这两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36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高手。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第3篇:论语读后感

和上面的那一段相对应。让我们看看《论语》中广为人知的这段话: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上面是一段常被人们引用作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意过其中体现出来的孔子对矛盾的处理方法吗?冉有遇事犹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治长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动能顶几个人)都是偏向了极端。所以孔子对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问给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当然是让他们回到矛盾的平衡点上去。

说到这里,岔开说几句。因为孔子教导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对弟子所说的某句话往往是针对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说的.,我们不能将某一两句话抓住看作是孔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甚至抓住几章中孔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得出“《论语》是矛盾的”的结论,而应该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我们应该相信,整部《论语》应该是统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节,更不应该断章取义地作训诂学上的文章。

第4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体悟经典的普适智慧。

第5篇:论语读后感

对于我们80后的年轻人很少有喜欢读古文的,我也不例外。可是在大学教授的讲解中,我才真正体会了古人的才华和思想,我也渐渐爱上了一些古代文著。例如:《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讲授之语,形式为语录问答体。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代表了儒家文艺思想。

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书中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让我们知道怎样为人处事。我最欣赏的是孔子”以仁为本“的思想。作为当今的教师,特别是我这种刚刚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学生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我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快乐健康地长大,可也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们。我班的学生大多都十一二岁,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比较叛逆,我不愿把一些东西的强加给她们。孔子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一致的。可是在现实当中我们注重的还是分数,对于孩子实际能力的培养过轻。我们做老师的只有尽量拉近他们之间的差距,多重视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毕竟”人品决定文凭“,一个人的人品才是最关键的。

第6篇:论语读后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前有个故事叫《安贫乐道》,这个故事讲了原宪听了孔子的话,要在怎么贫苦也要读书,没有多余的财富是贫苦。子贡却只要财富,但他听了原宪的话,只是惭愧的离开了。这个故事讲到了:如果是富有与贫穷,都想要富有。但是有道德,爱学习,读书才是最重要的。

还有个小故事是《佛会知道》,这故事就讲,做人要诚实,就算老板不会发现,但是佛也会知道。所以我们要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的做人。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那一次,朋友说她的水彩笔用完了,就去向她的.好友去借,她的朋友本想,算是朋友的份上,借她用几天吧。谁知道她“一用不复还”。这个故事就讲了,虽然一个水彩笔不值多少钱,但也是用钱买的,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

以后,我看见了这样的人,便去对他说,要做个君子,学会讲道德。

第7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在这众多的千古名句中,我最欣赏的一句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意思是告诉人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当这样做时还有余力时,才可以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它以“孝悌”为根本,“谨”“信”“爱”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核心,以“仁”为奋斗目标。学习应是广义的,不仅仅限于学习书本知识,首先是学做人,其次才是“学文”。由此可见,孔子认为在学习知识之前应先尽孝道,这也正好证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无法报答尽得。“百善孝为先”。可当今社会却有太多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孝,忘记了应该尽孝。

孝可谓做人之根本原则,芸芸众生,皆可以此为做人之根本原则。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做人之思想之根本,然而今天的很多人已经失掉了此思想,更多崇拜的是一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如果在罪犯犯罪前想一想自己的父母会怎样,就不会继续去犯罪了。如果每个人都为了父母做好考虑,世界上便会多一丝光明,少一丝邪恶。

然而,孝在中国根深蒂固,只要我们重新挖掘,一定会还原其最亮丽的风采。

第8篇:论语读后感

孔子的生活方式深入到每一个国人的生活之中。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当然,他是肯定人的现实利益的,此话只是强调了人还应该超越这种狭隘的利益,所以孔子“饭蔬食,饮水,曲耾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这种单纯的生活方式深刻的'影响了历代知识分子,使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清贫而高贵的生活方式,它厚重了国人的人格,坚持了国人的气节。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其一生的感叹,可这可谓是千年一叹,此后千年,这被历代国人奉为自己的人生参照标准,每个人都将这一标准用来衡量自己人生的境遇,至今依然。总之,孔子的生活方式本是独特的,但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却漫延了两千年,渗入了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除此之外,《论语》的精彩之处还比比皆是,如“可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还有孔子那种肯定人受天命支配,有认为人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而开创一番事业,进而天命即生生不息的观念,至今都是熠熠闪光。总之,《论语》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经典就应常读,常读常新。

第9篇:论语读后感

是两千多年前智慧,是先哲的言行举止,于丹用的眼她光去看去读,她是一个学者,她用她的心去感触,去品尝,她让现代忙碌的人们用最简单最浅显文字去理解先哲的智慧思想。快餐文化让人们用最少的时间去享受那清风的沐浴,去体验那思想的.碰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叫嚣她是在误人子弟呢?快餐文化是对经典的扭曲呢?

现代人的忙碌大家有目共睹: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烦恼。生活的琐碎已经让我们力不从心,时间被大量的占去,哪里挤得出时间与精力去细细揣摩那语句,快节奏的生活已经让我们熟悉了不再去耗费大量的精力做我们所不熟悉的领域。文化的缺乏已经到了让人担心的地步,传播经典文化已经迫在眉睫。快餐文化的出现无疑带给了我们希望的曙光。于丹也好,百家讲坛也好,都是作为一个传播的主体而出现,我们都应该去包容,去理解。

经典文化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国学的没落引起很多人的深思,而快餐文化的出现恰恰祢补了这一缺口,快节奏的生活应该有快节奏的文化方式。我们有理由相信快餐文化的出现将是对经典文化的一次拯救。

第10篇:论语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论语通解》中的一则,使我感触很深。“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意思是孔子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做妻子。虽然他曾经蹲过监狱,但那并不是他的罪过。”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冶长做妻子。

一次我们班的`某某好学生没有带作业,她给老师说了一声,老师就说“没关系,下次带来就行了。”

可是我们班的某某坏学生坏学生没带作业,给老师说后,老师大发雷霆的说:“你怎么没带作业,没带就是没写,去把作业抄xx遍”。

从这件事来看,我开始觉得老师太偏心了,对好学生对好学生不但不让她罚写还用那么亲切的语气说,可是对坏学生又吵又罚简直是两个极端啊!

可是反回来好好想想老师这样做也有她的原因,坏学生每次都不写作业到学校说他们没带作业,就算他们写了老师也不会相信的。

好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每天按时按点完成作业,就算他们真的没写也不会有人说他们。

这就说明你想从坏人变成好人是不容易的,你做一件好事别人还以为你有什么大的阴谋呢。

第11篇:论语读后感

这几天我读了《论语》,觉得这句话不错,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对品德高尚的人肃然起敬;侍奉父母能尽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使没读过书,别人也会认 为他读过书。

在我们生活中,也要讲文明、讲礼貌,这样的话,别人才会认为你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论语》要这么说的原因吧。

我们每天走进校园时,都要向在大门口值勤的老师问声好,以表达谢意;老师也微笑着点着头表示赞许。不管在校园内外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的心理便会有丝 丝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阳光照过一样。

我认为同学之间也要讲礼貌,有一次,一个同学撞倒了我,却连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大家都认为他没教养。还有一次,在餐厅排队吃饭时,一个同学突然插了 队,别的同学让他按秩序排队,他竟然还动手打人;这时,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为一个学生,不光要学习好,还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处处有文明,处处讲礼貌,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争做一个文明人吧。

第12篇:论语读后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变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是孔子所说的,选自《论语》这本经典古书,这本书主要是教人们该如何做人,怎样做个好人。这本书里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以其弟子的言行。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本书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这句话是教我们怎样做人。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意思是说,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让我明白了:想要做善人,不可能一步登天,要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就像雷锋一样,从小事做起,谦虚谨慎,虽说很年轻就去世了,却一样能受到别人的敬仰。

《论语》这本书所讲的内容完全不止我所讲述的这些,书中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理解。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只人认真学习,品德优秀,才能成为有修养有学问有成就的人。”

第13篇:论语读后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的感悟:

这段话,是文与质交织结合的意义;是君子的品格所在;同时,也是孔子——这位伟大思想家对于品行和行为的极大影响所在。

我觉得,外在的文采和内在的思想,一个是礼乐之仪,落落大方,行为得体;一个是仁义之师,心中坦荡,心有对向。二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个“心”字,过分追求内心的满足,丢了礼节,只会令人不安,失去了相互间的信任感;过分拘于礼数,装腔作势,实则空心一颗,披着一层虚伪面皮,令人生恶。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心”和无“心”的.人也会经常存在。有心者助人为乐,爱打抱不平,却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他人;无心者表面平静,对旁人尽是迎合、恭维,暗地里却处处机关算计……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人的文与质的多少,但我们,一定不要变成上面所说的那样。

我很害怕变成那样。文与质,外表与内含,绝不像鱼或熊掌,不可兼得。因为这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词语,而不是不同的等量事物。等量事物分轻重,文质的世界却害怕偏执。只有当文与质平衡的时候,你才做到“然后君子”。

第14篇:论语读后感

我正在学背《论语》。在《为政篇》里有这样一则:“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子游问怎样才算孝敬父母,孔子说:“如今说的孝子,有人认为仅仅养活父母就算孝,可养狗和马也要做到这些,如果不孝敬,那么就和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我听了奶奶的讲解,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怎么能把父母和犬马放在一起比呢?可我细细一想,就笑不出来了。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今天看来,有的人已把它丢弃了。例如有些养小狗小猫的人,有的就不孝敬父母。他们对宠物关怀备至,人吃馒头,猫狗吃火腿肠;人吃火腿肠,猫狗吃海鲜,宠物比人吃得还要好。有些猫狗的主人,无微不至地设法满足猫狗的.需要,却全然不管自己的父母,常常是父母吃馒头,猫狗在吃肉;父母在劳作,主人却殷勤地陪猫狗遛街;更有甚者,居然打骂父母。这些人连父母都不爱,何谈爱祖国、爱人民!想到这里,我真想大喊一声:“猫狗比父母还强吗?”

道德建设,从小事做起,从孝敬父母做起。让我们共同呼唤:中华美德快回来吧!

第15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乃修身阳性,人生之道,必读之本。

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不懂得你问了吗?如果你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那你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也学不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达到学习的态目的。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权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

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孔子还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种思想。新东方总裁于洪敏的成就得益于他的众多朋友的支持,而知些朋友的支持就来自于洪敏在大学时期的乐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时候他的朋友就从世界各处纷至沓来,成就了新东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浅的阅读可能都不能体会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论语》告诉我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智慧,有诚信的人,一个守恒的,内心忠诚的人,这样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于人世间!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