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13 09:49:15

第1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有一点非常吸引我,那就是文章的各个故事之间是分开的、各成一体,这是我想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读下去的原因,就像读故事书一样有趣,也许就是这种吸引力是我开始了阅读。

第一个画面就反映了人们的无知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我想大家第一个想法就一定是填坑吧,但是他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可笑又引人深思,比如说拆墙,种树,却没有想到了最直接的方法!

暗淡灰色的社会的画面,平静的描述把我们带到了呼兰河一个并不繁华的小城,呼兰河传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看完这本书我真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感到痛心疾首,我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热水中的挣扎,仿佛看到了婆婆抽贴时的满脸心疼,又看到了云游真人拿着那些所谓的驱妖道具在哪儿瞎摆弄。与其说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那个时候的社会完全都是灰色的,那儿的人真的很善良,但为什么就抛不开那些封建的思想那?也许在他们的思想里只有顺应天意吧,这难道不是她们的悲哀吗?看这本书的开头我感觉十分轻松,全是一些童年趣事而到后面却感觉有点沉重!在这里到处可见人们的无知,他们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发生,让我无法评价到底哪个该同情,哪个该痛恨。

这本书也彻底反映了当时的地位的重要,从有二伯来说吧,和书里的其他人一模一样有真名,但为什么要使用假名呢?每当掌柜的叫他有二爷,有二伯,二掌柜他便喜笑颜开,这是因为他觉得伯,爷这个字地位辈分高。而小孩子叫他小有子他便开始追打他们,这说明他还是十分有自尊的。

其实他也十分值得同情,他的一系列上吊,跳井,最后还念念不忘柴堆上的小洋蜡,在别人看来这纯粹是滑稽戏,但也说明了他的无奈,这也许是为了表示他的存在把!还有就是他十分平穷致使他的偷窃行为,这是一种可悲的方法,也说明了他在我家的地位低下。他也十分勇敢,犹如他在晚上念的一样:“毛子在街上跑来跑去,那大马蹄子跑得呱呱地响,我正自己煮面条吃呢……”“杀又怎么样!不就是一条命吗?”说明他的勇敢,还有一次他被祖父毒打一顿而他却跟个没事人一样呢!

这本书不仅形象生动,还有大量的讽刺意义呢。

回忆童年不但使自己得到久违的快乐,也是众多的读者得到快乐。

第2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寒假我读了《呼兰河传》,书中字里行间都透着真情实感,看着书就像听着作者在凄凉地吟唱,那歌深情、凄凉,深深打动人心。

打开书,呼兰河城的奇特风俗吸引我。在当时,呼兰河城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我对跳大神感触颇深,如果城里有人生病了,不是先想到要请医生来医治,而是请大神来跳一跳,因为人们严重地迷信,居然认为跳大神、装神弄鬼就可以“赶走”疾病。读到这情景我异常吃惊,没想到一百年前的中国是那样愚昧、那样无知,整个城竟是如此的落后、如此的凄凉。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大多的情节都有些凄凉,甚至可以说凄惨,尤其是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名字起得非常好,但却与“团圆”无缘。她仅仅十二岁就到了婆家,而且见婆家人一点也不知道害羞。一开始,我对这事根本无法理解,才多大的孩子就嫁人?问了爸爸妈妈半天才勉强知道。十二岁正是纯美的少年时代,正是充满幻想与希望的年龄,而小团圆媳妇却已经如此的麻木,如此呆滞,似乎什么都已无所谓。第一次吃饭就连吃了三碗,她的婆婆便开始打她。打出病来了,她的婆婆就请来了人跳大神,最可怕的是还听信无知偏方!他们竟然把小团圆媳妇放进盛有滚烫热水的大缸里,烫昏了,就用冷水一浇,浇醒了再抬到大缸里……这样来来回回好几遍,小团圆媳妇就在人们的愚昧和无知的迷信中被活活折磨死了!

读到这儿,堂堂男子汉的我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忍不住落下泪来。小团圆媳妇太可怜了!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竟然有这样的遭遇。她小小的心灵死前经历了怎样的恐怖和绝望啊!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麻木、迷信、愚昧和重男轻女的不良社会风气。再看看我家,今年腊月里在一家人的无比喜悦和期待中我的妹妹出生了!小小的她立刻成为我们全家的“焦点”,全家人的“小宝贝”,被全家宠成了小公主,连我这个家中的长子也遭遇了大家的“冷落”。可我望着妹妹可爱的笑脸没有半点委屈,只有满满的幸福感!只想她快点长大一起玩耍!是啊,我生活在一个崇尚科学、崇尚知识,男女平等,到处和谐幸福的时代!

掩卷而思,我真正懂了什么是幸福。我所在的小城虽然是鲁西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小城,但是她美丽、宁静,我的家庭幸福和美。与那个时代的孩子相比,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我们要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幸福,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这个美好的时代。沐浴着幸福的阳光,我要努力学习,增强本领,争取早日用自己的力量把我的小城建设的更加美丽。

到那时,或许我也可以回忆童年写一部传记,我想那一定是一首欢快幸福的赞歌。

第3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就描述着萧红的童年,她的童年,虽然艰苦。但和呼兰河一起度过的那段美妙时光,总是在她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于是,她写了这本《呼兰河传》。书中,洋溢的是她对祖父的那份爱,官僚父亲,严厉母亲,还有古怪的祖母,都不会让她的生活变得痛苦与充满伤痕,因为她有一个无比爱他的祖父。祖父的园子便是她快乐的天堂。

她与祖父之间的快乐时光,是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在呼兰河的那段生活,也使她小小的心充满了快乐。祖父教她的古诗启蒙,也为她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跳大神,逛庙会,看戏,小团圆媳妇之死,农村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

还记得这本书结尾的那段话:“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岁了,当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

祖父在她的生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童年享受到的.唯一温情就来源于祖父。所以祖父的去世给萧红极大的打击,她的童年便结束了。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嗦,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他没有渲染萧红的伟“大”,而是承认了萧红的渺“小”。她的字里行间,正是一派稚拙可爱的孩子气。

我们固然没有萧红那样悲惨的命运,我们拥有宠爱自己的父母,我们享受着自己美好的童年。还记得她和祖父的那段笑话,她往祖父帽上插着玫瑰花,祖父毫无发觉。当他们俩往家走的时候,不知所情的祖父说了一句话:“今年雨水真大啊!玫瑰花香离了两里地都闻得到。”小萧红乐坏了,边走边笑个不停。回家后,父亲、母亲、祖母看到了祖父都笑了,祖父把帽子拿下来,这才发现玫瑰花插了一头,难怪花香这么大呢!小萧红还对祖父说:“爷爷,今年的雨水大呀……”全家人都笑了起来。

我们的童年中,肯定也会有一段这样的回忆,儿时的不懂事,也会给亲人带了许多笑料。不管是萧红的童年,还是我们的童年,都存在着一段让自己的难忘的回忆,这就是童年,无拘无束的童年……

第4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特别有趣,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爱我。

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只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面对他们好比面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萧红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同的只有萧红的祖父。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而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起哈哈大笑。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所以,萧红算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令她骄傲的爷爷,关于祖父的记忆是她极少有的幸福回忆。

比起萧红,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喝玩乐无一不全,时常还能得到零花钱,城市里有好多公园,里面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妙趣横生,和那灰头土脸、死气沉沉的呼兰河没法比。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非常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满了快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美好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第5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后,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 这本书写作方法很独特。虽然总是在写人物,但是没有主角; 虽然写事情,但没有主轴。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 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难道不是他们的悲哀吗?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

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一个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劲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们对生活的麻木,使他们已经失去了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极!是愚昧!怎么连改变的念头都不会有?我为之震惊!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让我唯一感受到温馨快乐的,就是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的时候,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的,动物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萧红在园子里很快乐,这可能是她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温暖的记忆吧。萧红在这里可以忘记一切不高兴的事,和祖父在一起。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一角。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第6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这个寒假中,我有幸阅读到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不愧是名家的大作,这部作品虽然只是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来表达她对旧中国扭曲人性的社会现实的谴责。接下来,让我们进入到萧红童年所生活的小镇,来一探究竟《呼兰河传》与传统的回忆性质作品有些不同,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线,全书虽分为各章,但又像描写一个整体。

本文从一个大泥坑写起,这坑中常有动物和小孩丧命,但是当时的民众都在以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看热闹般的围观。尽管把这个坑填平并不难,可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一把力。这正体现出了愚昧旧中国公民的冷漠态度。殊不知只要不小心。下一个丧命的就可能是他自己!

在小城中举行盛举的日子同样热闹。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体现出人民的日常休闲活动多种多样。在本作中描写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个慈祥又温暖的老人,在这里不得不说下作者的童年,母亲早逝,父亲生性暴躁,只有在祖父那里作者才能得到温暖和快乐。作者十分喜欢祖父,他交给作者读诗,还带她去后花园里玩,祖孙俩相伴,十分欢乐。

又是一章,这章是描写几家邻居,有喂猪的,有开粉坊的,他们在一起工作,一起唱歌。这里不得不说粉坊旁的一个小偏房,里面住着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一个童养媳,她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挺乐观的,可胡家偏偏爱面子,想维持自己的威严,总是没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让小姑娘用滚烫的开水洗澡,被烫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彻底了离开了人世。可恶的旧社会!

又有一部分是描写个人的,一个亲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欢与石头,动物等物谈话,他虽性情古怪,但却是个汉子,多亏有了他,在日俄战争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这个脆弱的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还有那个拉磨的人叫冯歪嘴子,他会拉磨,还会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极为不易,但是邻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诋毁王大姐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只有在儿子身上,他不在绝望,看到了希望。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作者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借矛盾的话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第7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读完了《呼兰河传》,深深感到作者萧红所处的旧社会中人性的自私与丑恶。

呼兰河城是个很不同的城市。那里的人们坚守旧东西,畏惧新东西。就拿牙医生来说吧,她会用洋法子拔牙,技术先进,既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又能增加拔牙的卫生程度,按理说应该是个两全其美的选择。可人们只是好奇,却都不敢尝试,觉得拔牙方式太奇怪,有点可怕。于是仍然用土办法拔牙,结果可想而知。

呼兰河城的人们不但好面子,而且贪图小便宜。只要一下雨,城里就满地泥坑,使得人马过不了路。那为什么不把泥坑填上呢?因为有时猪会淹死在坑里。这么一来,卖猪肉的把它捡走切成肉片,人们就有便宜猪肉买了。可有时瘟猪肉也会混在里面。哈哈,这下就热闹了,原先高高兴兴买便宜肉吃而患病的人,现在大声嚷嚷着卖猪肉的没良心;运气好没得病的人,就笑话得病的人,以为自己聪明绝顶;还有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一说起自己家买了便宜肉,家长就会脸红得跟个苹果一样,大声反驳孩子,并且对孩子又打又骂。孩子哭着找外祖母,外祖母正想安慰一番,一看有邻居在往屋里张望,觉得丢面子,也就开始打骂孩子了。然而这些呼兰河城的人不但不肯填好泥坑,而且发明了个说法,把“瘟猪”说成是“淹猪”,这样不但占了便宜,而且能保全面子。这不是典型的“掩耳盗铃”嘛,你们说好笑不好笑?

呼兰河城里的人们重男轻女。比方说,塑像的人把男人塑得十分凶猛,却把女人塑得很温顺,像是尊敬女人似的。其实正好相反,他们把男人塑得凶猛,是要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而把女人塑得温顺,是在暗示着,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负的,那就快来欺负她们吧!

在《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还看见了孤独的作者和破败的宅院,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她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一贫如洗的有二伯和他非同寻常的经历,勇敢无畏的冯歪嘴子和他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们这一生为什么而来?我不禁思索。为磨练意志而来,为学习知识而来,为追求幸福而来,为改革创新而来,为中华腾飞而来。如果想做到这几点,就先得明白生命的意义,就要像冯歪嘴子那样乐观、坚韧、勇敢、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要有“人人平等”和不贪小便宜、不好假面子、不受诱惑、除旧革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会对得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斗。

要想在强大的压力下存活下来,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们就只能如此,别无选择。

第8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呼兰河传》这本集子的存在,语文课本里曾经有一段节选的课文《我与祖父》。看了那篇节选,又看了后一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片面地以为《呼兰河传》讲的大概也就自己与祖父的快乐时光,似乎也没什么有意思的。

如今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呼兰河传》,我才知道即使是那段节选的我与祖父也是如此的荒凉。

萧红在这本书中不下五次地提到过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想她小的时候也不懂这么多,长大后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琐碎的东西才明白荒凉这种复杂的心情。矛盾先生在序中提到:‘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小时候的萧红也许不明白,她的童年已经埋下了寂寞的种子,祖父与祖母对待她的天壤之别,母亲对她似乎也无太多关心,父亲更是在整本书中不见踪影。小的时候不明白,等到长大回想起来,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童年的痛啊……她曾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情:“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萧红童年的不幸是无奈的,正如呼兰河的人们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下的不幸。那种把别人寻死当做茶余饭后的新鲜事、把对团圆媳妇的虐待叫做管教、把别人救命的东西偷偷留藏一些下来讨好长辈的媳妇,这一切一切的变态心理和愚昧无知,真是令人发指,当时的人们却以此为生活的乐趣,饶有兴趣地聊着谈着在现代科学下显得极其可笑的东西和观点,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让我觉得太可悲太可悲。可是,在当时的闭塞农村里,那些可悲的人们还有什么办法呢?而‘有意识地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当时的社会面临的是愚昧迷信,现今的社会面临的是现代的升级过的愚昧迷信。打着高科技的幌子,靠着化学添加剂的掩护,为了高额的利润不择手段,贪官奸商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美国欧盟借着保护人民的旗帜,一次次地要把非洲的国家俘虏成自己的奴隶。这个世界已经缺少正义,连把摔倒的老太太扶起来都要背上推倒她的莫须有的罪名。

如果说过去是因为落后使得人心愚笨,那么现在是因为发达使得人心因欲望而复杂险恶,处处都是别人为你挖好的现成的陷阱,等待你为他当做替罪羊,这样的社会景象若是给萧红看到怎会不更感悲凉?她的孤独、她的寂寞,又会更深吧……

面对这个社会曾经的和现在的无奈,我们有时候除了扼腕叹息,别无所能。

第9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它是一篇少女的叙事诗,一幅我仿佛拥有过的风土画,一串我童年听过的凄美歌谣。——题记

我随手翻开这本《呼兰河传》,原只因“"呼兰河"这地名美丽文雅,但阅后我在呼兰河的美丽外表下看到的,有美好,也有丑恶;有宁静,也有孤独;有温柔,也有残暴;有作者萧红对它的热爱,也有怨恨、思念……

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她在那儿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在祖父的花园中,她得到了无穷的乐趣。栽花,拔草,铲地,浇水……“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她还跟着祖父学诗,在一次次大喊大叫中自得其乐。她还能看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等等富有生活气息、乡村淳朴风情的活动,能吃到冯歪嘴子做的美味的黏糕,听有二伯的趣事……呼兰河就是作者的天堂!

但是,呼兰河也有另一面:在呼兰河,天命不可违抗,神灵就是主宰;在呼兰河,人们没有放手一搏的勇气;在呼兰河,活着没有意义,只是为了生老病死。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淹人淹畜,却被人们认作凑热闹和吃瘟猪肉的最好借口;年年举办的跳大神、放河灯等所谓“盛举”,只是些神神鬼鬼的迷信活动;明知道药店里的药没用,却依旧去买……甚至,胡家的小童养媳才12岁,在正该玩、该笑的年纪,却被思想古旧保守的胡家婆婆严加管教,只要她笑一会儿或稍有些不懂事,就狠狠地打她,还被用烧红了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天天有哭声,哭声很大,一边哭,一边叫。”后来全村人都认为这是“病”,给她吃偏方,跳大神,最后小团圆媳妇被“大神”的法子活活折磨死,而胡家也因财力不支而家破人亡。看到这里又让人感到呼兰河如同人间地狱,它的愚昧无知,令萧红厌恶、纠结……

萧红爱这片土地,它抚养了她,祖父的院子里那样生机勃勃、自由快乐,学诗时她嘻嘻哈哈、不求甚解、自得其乐,冯歪嘴子的黏糕那么美味,她无法忘却呼兰河这个小镇给她童年的温暖、快乐;但也是它,依旧没有一点主见,一切听从神灵的安排,依旧无法从千年的古旧思想中脱身,依旧固守着过时的习俗,让小团圆媳妇这样的无辜者被折磨致死……萧红的故乡就在美好与丑恶之间徘徊,萧红对它又爱又恨。

但是,在书的最后,我们看到的更多还是她对呼兰河的爱。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对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萧红最后还是以一颗平和的心,抹去了飘浮在这个小镇上的愚昧、迷信的乌云,让内心的阳光重新洒满人间,继续热爱、思念、赞美它。

故土之爱的记忆,可以抵消掉成长中缘系于此的怨意,可以永久地在心间流淌,带来百感交集的温暖。

第10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之所以买这本书,完全是看了两部关于萧红的电影,一个是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一个是宋佳主演的《萧红》。因为是为了纪念萧红诞辰百年而拍摄,所以这两个影片时间很近。两部电影虽然很像,但是没什么可比性,对于个人而言总之都不错。讲的都是萧红同一时期的故事。所以我才对萧红产生了一点点的兴趣,百度了一下,便买了这本书。不是为了书而买,而是为了一个人,一个谈不上喜欢又有一点点好奇的一个人。

这本书分两个部分,前部分是《生死场》看得很仔细,里面有几处描写挺有趣,一会我会把原句写在下面。那个年代对我来说只能去想像了。主要讲了一些农村里的人民平庸的一些生活,一面受地主压迫,一面为了生存而奔波。没什么人生意义,但没有意义的人生正好是那个时候人们生活的真实体现。后来日本人来到了这片土地,便像恶魔一样破坏这片土地,破害这片土地上穷苦的人们。。。。。。

“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的踱走,在草帽的盖伏下,像是一棵大形菌类。”

“菜田的边道,小小的地盘,绣着野菜。”

还有胡风对《生死场》读后感里的一句:

“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种出粮食,养出畜类,勤勤劳劳的蠕动在自然的暴君和两只脚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生死场》读后有一种沉重感,不是因为那些人的痛苦而沉重,而是因为这些都是事实,是中国历史不可掩盖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呼兰河传》。很遗憾,我看得不够认真,一点也不夸张,我几乎是囫囵吞枣的把后半部分看完了。原因是我不喜欢!对不起,我不是不礼貌,就像菜品众口难调一样,小说也是这样。我没说它不好,只是我不喜欢,只是我想说真话。我想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情也许不好,或者是那时她的身体就已经不好了。就像是一个老妇人在生病或老了的时候讲述一些过去的事情一样,有点繁琐,有点罗嗦。一章可以用一个段落就行了,可她却用了好几页纸面;一个段落用一句就可以代替了,可是她又前前后后用不同的字组成句子,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好像前三章都在讲的是一个事,哦不,前三章根本没有讲事,只是描写了小小的一个村子。后来就是讲述一个女孩的少年时代,很多人说这是萧红的自传,可是我无所谓了。最后我再说一下,我必须承认我就是目光短浅,读小说时只顾一时的痛快。我一点也不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只是不和我这个小斯的胃口而已。

第11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其实我早在初中的时候,就在语文课本中读过有关萧红的作品《祖父和我》。当时为了丰富阅读内容,老师读了一段的结尾部分,配着音乐,听着听着,就使人的心揪在了一块,鼻子有些酸。就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萧红当时孤身在香港,心中怀念着她的祖父与后花园,而涌现出寂寞的悲伤。

初入我眼的《呼兰河传》是封面中间有幅土黄色的插图,树上没有树叶做点缀,天空中的鸟儿没有在树上栖息,一路飞行,几座屋顶矗立在树根上。整幅插图,也就如萧红笔下的呼兰河那般寂寞、荒凉。

我打开了《呼兰河传》,熟悉的笔触、色彩、用光。萧红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带进了那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九十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弱的村庄整个村子里到处都是封建礼教,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萧红,那个出生在一个大财主家庭的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个村庄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阳光。

而小团圆媳妇之死,就如呼兰河畔的一曲悲歌,为精神贫穷,人性淡失的呼兰河人所创作的。我的心很是疼痛。一个单纯活泼健康的小团圆媳妇折磨、作弄以至惨死。可爱的小团圆媳妇来了没过几天就被婆婆打了,原因是媳妇不受气,不打得狠些,是不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的。而左邻右舍也帮衬着落井下石。不久,小团圆媳妇就病了。殊不知,愚昧的胡家人就用跳大神、吃偏方、扎纸人来治病,还用一只活鸡连毛带血吃下去。最终,跳大神出了个主意,用滚烫的开水连续洗三次澡,村里无聊的人听了,也都想去开开眼界。一次、两次、三次,小团圆媳妇终于受不住了没过几天就死去了。然而在那个时代,他们家的媳妇死了,不会伤心。只会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就想让这个媳妇 “ 活 ” 过来。

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享受着家人的关爱。实际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一个孩子要如何去承受夫家人的打骂呢?然而在那个时代一切都是司空见惯的,无人能够挽救。而有是谁害死了小团圆媳妇呢?是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旧的传统意识以及麻木、残忍、愚昧的看客庸众们。这个悲剧而又更深层次的揭示了一种强大愚蛮的背景环境,集体无意识下的相互同化,异化和扼杀人性。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像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只有祖父在后花园陪她。这在她心灵上留下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有意识的反抗着几千年传下来的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萧红则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走完全程。

第12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

初识萧红,是因为三大影后——李冰冰、汤唯、宋佳都曾在影视作品或话剧中饰演过她。而恰巧在毕业设计的时候,我选择的课题是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丁玲和萧红是黄金时代的女性作家代表,她们代表着时代的女性意识,是近现代女性思想启蒙的先行者。时代创造了她们,她们为时代发声。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1940年创作于香港。小说共7章,文学巨匠茅盾为之作序。萧红以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般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追述了家乡呼兰河小城的平凡人物和生活琐事,控诉了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旧社会。《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录,关于故乡,关于童年。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初读《呼兰河传》是轻松愉悦的,作为自传体的小说,会让人轻易地将自己置入故事情节之中,细碎的文字不会让你留下深刻的记忆。但倘若你真正地解萧红,你会发现《呼兰河传》所要传递的信息,并不如同你想象的一般。第二次读《呼兰河传》,是在看完电影《黄金时代》之后,了解了萧红,才能读懂萧红。

萧红创作的地方,是一个简陋的房间,狭窄又阴暗。写字台上的油灯是整个空间里唯一的光源,光源映照下闪亮着的除了萧红深邃的眼睛,还有她手中那一支老旧的钢笔。尽管房间简陋、钢笔破旧,萧红笔下的文字依然是坚强有力的。呼兰河小城,生活着一群鲜明、低微、顽强的小人物,处处散发着特有的时代气息。萧红的文字纯净而真挚,以一个童真童趣的儿童视角,讲述着一件件小事,而孩童看见的,不过是一群灵魂居无定所的普通小人物罢了。

呼兰河小城是一个灰色的封建社会,在那里,人的生命不被尊重;在那里,人生轨迹被父母决定;在那里,人们用愚昧的言语掩饰自身的脆弱与无助;在那里,人们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幻想。可是,我在萧红的文字中,读不出一点悲哀。萧红用她温柔的笔触,控诉着那个时代。萧红生活的时代给了她无尽的苦难,也赋予了她深深的悲悯心,就像《呼兰河传》题记里所说:“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呼兰河传》中萧红饱含思念,怀念记忆中的故乡。回忆越是鲜活,越是反衬现实苦涩。萧红的文字,越是生动,就越让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她终其一生都在渴望温暖和爱。萧红英年早逝,在生命的最后,她虽有不甘,却也能凭着思念在每个星光闪烁的夜里,与曾经美好的时光道别。

第13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寒假,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作者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描绘出呼兰河小镇普通人民的生活百态,这本书由很多故事构成,我的心弦也被故事牵动着,我时而忧伤,时而疑惑不解。

这本书就像放电影一样,向我们还原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生活画面:有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淹死了鸡鸭,淹死了猪马,可从来没有人说要把泥坑填起来;有一年中总会有的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唱戏、赶庙会等小镇“盛典”,呼兰河小镇的人民宁愿相信跳大神能治病,也不相信医生;有长工有二伯天天偷东西去卖,还常常骂骂咧咧,告作者的状,让人觉得可怜;老胡家团圆媳妇的婆婆想让团圆媳妇变得“中用”,用皮带狠狠地抽她,用滚烫的热水给她洗澡,还用烧红的烙铁烙她的脚心……最后,把一个笑呵呵的团圆媳妇害死了。而作者童年的美好记忆则留在了她和祖父形影不离的后院里,他们一起种菜、玩耍……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东二街道上的那个大泥坑的故事,这个大泥坑淹死了很多家禽、牲口,甚至小孩子也曾掉到了里面,人们都纷纷出主意来对付大泥坑,有的说种树,有的说拆墙,可是没有人有实际行动,结果,还常常发生抬车、抬马、淹鸡、淹鸭的事情。不仅如此,自始至终,也从来没有人想过用土把大泥坑填平的办法。呼兰河小镇的人民好像都是大泥坑的“看客”,说长道短,甚至还能获得吃淹死猪肉的福利。就连最基本、最科学、最简单易行的填坑方法,都没有人去想,我不禁为小镇的人民感到深深的担忧、悲愤,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故事给了我深刻的触动,就像学习中,我们做错了题,如果放在那里不管,就会一错再错,应该认认真真地去思考和订正,彻底地掌握知识点。

还有,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本来是可以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却被订去当团圆媳妇,又被“好心”害死了,作者生活的时代的封建礼法把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弄死了,多么可怕的吃人社会啊!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时代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也不能要求孩子只按照自己认为优秀的标准去做,久而久之,也许会扼杀孩子的灵性,阻碍孩子健康成长,而是应该因材施教,发挥他的特长,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呼兰河传》的作者用平静、平淡的语气描述着触目惊心的场面,批判着极其愚昧且可怕的人的劣根性。透过文字,不仅能体会到作者的忧伤,更能给人以思考和感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读再读。

第14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是中国近现代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她于1942年初因为疾病病逝于香港,那一年她三十一岁,在最好的年华消失匿迹。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故乡呼兰河为背景而撰写的一本回忆小说,全书描绘了萧红在呼兰河这个封建小地方的生活景象。小说讲述了二十世纪初的乡村故事,有新奇,有难忘,有感人,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浓浓的农家风味。故事中慈祥的祖父、苦命的童养媳、小马、租户以及一大批沉落腐朽的灵魂,这些人物在书中的组合、牵连将生活、人心、社会描绘得极为深刻。更为重要的是:萧红以呼兰河为回忆中心着重描绘了自己的童年世界。尽管那时候有很多很多的缺点——死板、生硬、封建、腐朽,但于萧红而言又何尝不是安稳、宽松、自在,不受约束的。这是一个美好的童年世界,萧红一生中真正的唯一的美好。

书里反复提到家里的后花园、提到家里的屋子、提到街上的泥坑……,在通信和交通都不那么发达的那时候,大概关于家乡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的定格,不会再有更新。后花园里有花,是黄瓜花与倭瓜花;有树,大榆树与樱桃树;有蝴蝶、有蚂蚱,在文字里可以感受到这个花园的热闹。大概这个后花园就像是是萧红小时候的游乐场,不知道替她打发了多少无聊的时光。屋子很大,有正房、有厢房。更重要的是,这屋子他们住了很久,就有很多老物件。比如祖母和母亲的躺箱,里面有花丝线、有香荷包,这是独属于她的玩具。街上有个泥坑,下雨总是积水。积水里有人摔过跤,有猪淹死过,这积水带来了很多茶余饭后的谈资。

祖父是慈祥的,会带着孙女在后花园里玩,会铲地,会让孙女趴在背上撒娇;会讲故事,会背诗;祖父还带着淳朴与善良,把房子给人住,或者让冯歪嘴子带点吃的回家。小团圆媳妇是外地来的,曾经在井边说过几句话,而她却在胡家被打,被用偏方各种“治疗”,最终走向死亡。看着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人就这样死去,大概给小时候的萧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死亡,也关于当时的环境。有二爷与冯歪嘴子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二爷浑浑噩噩的过着生活,从东家或者别处偷一点东西去卖,一天重复一天。冯歪嘴子却在嘲笑讥讽中努力,对生活露出满足的笑。“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这些人是小时候记忆的一部分,而年幼的萧红一定从这些人身上学到了什么,是祖父教过的诗句,还是小团圆媳妇那句“回家去”,或者是冯歪嘴子在嘲笑中坚强的活着。

这就是萧红记忆中的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候,我们有没有她这种深刻的记忆呢?也许到了我们三十岁的时候才会有这种感悟吧,这部小说在她三十岁之前才得以完成,并且广为流传。

第15篇:呼兰河传读后感

早就知道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看过她的传记片。前几天与在济南上初三的外甥聊天,他说老师要求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要求写读后感与书评。

星期六和儿子到书店,一眼就瞥见了印刷精美的《呼兰河传》,毫不犹豫地抽出翻阅。第一章是东北小城呼兰河的概况,冷的出奇的冬天,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拉车的,还有各种小店,拔牙的、卖火烧的等等。作者仿佛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静、超然的笔描绘出小城的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人物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小城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同是描绘城市风情,呼兰河不像《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不似《城南旧事》中老北京的婉约,更比不上邓丽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飒飒的一股肃杀、一丝无情。

直到爷爷与小萧红的出现,才打破了这冷寂。温暖的后花园,小女孩顽皮地为爷爷插了满草帽的鲜花,香喷喷的烤乳猪、烤肥鸭,藏宝洞似的储藏室,好脾气的爷爷、洁癖严厉的奶奶,小孩子喜欢谁一目了然。换位思考,我立即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萧红用力透纸背的笔力让我了解了丰富的东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还有东二道街上泥泞不堪、无人管理、总是吞没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剧人物小团圆媳妇还未出场,儿子便提议要走,我遏制住购书的欲望,把书轻轻地放回原处。

星期天依旧下雨,和儿子来到书店再次拿起《呼兰河传》,直接看《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章节。我吃惊了,为那个没有一点尊严、任人摆布的小童养媳,12岁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里,不如一只鸡、一条狗、一件家俱,婆婆认为只有这个媳妇是打不坏、骂不死的。健康活泼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为了让她好病,各种土方、偏方、杂方,各路巫婆、神汉、道士纷纷出场,打着“治病”的旗号,花样百出的摧残这条生命,其实最有效的药是“爱”,但没人给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么大个儿的姑娘被剥光了衣服用开水“烫”澡!众目睽睽,指指点点,晕过去再泼醒,反反复复,满足了街坊邻居、方圆数里人们看热闹的好奇心,满足了愚昧人们无知无情的试验!当晚,她便如风卷落叶,了无痕迹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仿佛窥见了阿Q的影子,也仿佛窥见了鲁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义,萧红用年仅31岁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书更了解了萧红、她的身世、她的传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兰河传》让我想到了所居住的小城,小城的人、事、物、景、情,似曾相识,但又大不相同……这就是此书的魅力吧,萧红的经历似乎成了我的,我感到了她所描绘的人生舞台的各种角色,能够与她情感相通,悲喜与共……

更多相关内容: